Ⅰ 兒子辱罵父母應該怎麼處理
小孩子慢慢長大以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行為能力。所以有的時候並不受父母的控制,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尤其是被慣壞的孩子,在長大有思想以後會變得非常不聽話,父母有事情沒有做到他就會發脾氣。甚至會出現罵父母的孩子,如果出現這樣的情況需要怎麼辦?
1、首先自己先要以身作則。孩子在認知事情的時候總是父母做什麼他們就會看在眼裡甚至學父母的一些行為。一些喜歡打罵孩子的父母教出來的孩子也會有這樣的習慣,認為說臟話是對自己心情的一種宣洩。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要注意語言和態度。
2、孩子出現罵臟話的時候要立刻制止。孩子如果出現說臟話的時候要立即進行阻止,並且要細心的對他進行教育,不要拉過來就打罵孩子。甚至恐嚇孩子,這樣不但對孩子的做法沒有幫助可能會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畢竟孩子已經長大了。
3、讓孩子學會控制情緒。平時沒事的時候要讓孩子學會遇到事情控制情緒,不要急躁。平時父母對待孩子的時候也要有耐心的進行教導,不然孩子可能就會學習到父母的一些不良習慣,從而出現打罵父母的壞習慣。
Ⅱ 當小孩子憤怒時,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這時候你會怎麼辦
有一些小寶寶在自己非常憤怒的時候,可能會出現打罵媽媽的現象,這種情況是非常不對的。如果說我們一味地縱容孩子的話,必然是會讓孩子的這種壞習慣養得越來越深。我們要知道,在我們發現孩子的第一次做錯事情的時候,就應該要讓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這樣的話,孩子才能夠從心裡去改變。
作為一個孩子,是絕對不能夠去打罵父母的,打罵父母,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而我們作為家長,也應該要重視,如果說孩子養成一個隨手打人的壞習慣也會讓孩子以後吃很多的虧。總而言之,還是希望各位家長能夠找到一個正確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不要對孩子平時進行打罵,這樣的話,孩子也不會養成這種壞習慣。
Ⅲ 孩子打罵父母怎麼處置
您好!對於您提出的孩子打罵父母怎麼處置?這一具體問題,我將為您進行解答,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近兩年,網上經常爆出孩子叛逆打罵父母、打罵長輩的視頻與文章,大家看了都很痛心,為什麼現在孩子都變成這樣了?到底是誰之過?
孩子打罵父母,一定要及時的教育,如果家長敷衍了事,那麼孩子就會認為這個事情沒有那麼嚴重,繼而再次犯錯。
當然孩子打罵父母,家長要和孩子耐心的講道理,不能靠打來解決問題,這樣可能會起到反效果。
為什麼孩子會罵父母,也有說是孩子是在叛逆期,當其時不然,作為孩子的父母是有推卸不了的責任的。孩子會罵父母,是從小就沒有教育到位,有些也可能是孩子不在父母身邊長大,感情不是很好,到了叛逆期就會有很多矛盾,甚至出手打人。還有父母外出工作,孩子由爺爺奶奶帶,是這個時代的悲哀和無奈。
一般來說,根據常理,孩子毆打父母是一種虐待行為,根據具體情節可能涉嫌刑事犯罪。
虐待罪,是指對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員,經常以打罵、捆綁、凍餓、限制自由、凌辱人格、不給治病或者強迫作過度體力勞動等方法,從肉體上和精神上進行摧殘迫害,情節惡劣的行為。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故意傷害罪
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規定的,依照規定。
Ⅳ 孩子叛逆期打罵父母怎麼辦
孩子叛逆是青春期孩子常見的現象,如果家長知道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那可以自己結合規律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同時,如果家長不懂這些專業的指導,已經和孩子關系很僵的時候,建議家長還是去了解一下這類教育學校,這類學校是有專業的人員,可以針對性的矯正孩子的心理以及親子關系,孩子成長只有一次,家長不要留下遺憾
Ⅳ 9歲孩子特別叛逆,亂發脾氣,動手打人,父母說什麼都不聽,不做,還向父母動手,罵父母,怎麼辦
1、多關心子女在學校的情形,但不要讓孩子有「家長和老師串通一氣」的感覺。
2、孩子進入青春叛逆期後,家長要注意對他們下放各種權利,以幫助孩子從不諳世事向成熟過渡。
3、避免「你應該」、「你必須」、「你懂什麼」諸如此類的「口頭禪」。
4、尊重孩子的隱私權,如果孩子實在不願同您交流,不必過於強迫,尊重孩子的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尊重。
5、在與孩子接觸時,盡可能多找孩子的優點,並多鼓勵,減少孩子對您的抗拒心理。
6、不要在和孩子交流時總以學習成績為話題,這樣只會讓孩子有心理壓力懷疑您。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才能與她溝通,引導她去走好每一步。
Ⅵ 未成年孩子打父母怎麼辦
「說服教育或者送到少管所,也可以請村委會調解。對於打父母行為首先要定性,如果父親被打成重傷,屬於刑事犯罪。輕傷以下屬於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兩者性質不同,處罰程度也不同。對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不滿14周歲為完全不負責任年齡,14到18周歲為負有不完全責任年齡,但16到18周歲並具有獨立經濟來源的負完全責」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對孩子放鬆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對家長出言不遜、語言頂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級」為極端的暴力事件。孩子由任性而發展到打罵父母,應該說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嬌慣造成的惡果。
古代的兒童啟蒙讀物《三字經》中說:「子不教,父之過。」孩子膽敢在家庭內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緣故,一般來說,根源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放縱溺愛或「棍棒教育」。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家庭」。「問題孩子」的產生,是從父母的管教方式發展而來的。
在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人們急功近利,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選擇「智力優先」的原則,只要學習成績是「一百分」,就能「遮百丑」。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無論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並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處寬容,甚至孩子隨意打罵父母,父母也認為是孩子一時任性。
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稍有不滿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卻從來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指頭。孩子和家長玩游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慾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路游戲、宣揚暴力的圖書、影視等的不良影響,還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往往會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專家支招:如何改變尷尬現狀
要改變這種現象,父母首先要學會培養孩子的獨立人格,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現實中,父母對孩子的要求很高,很少會想孩子們到底是怎麼想的。一方面是父母對子女的嚴格要求,他們不能寬恕孩子所犯的大小錯誤。而孩子則因為憤怒、挫折、缺乏自製力,動手打父母或其他人。
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又表現出過分的溺愛,如果孩子們按照父母的要求,如考試得了一百分,鋼琴過了幾級,父母就會在一些生活小事上袒護孩子的種種缺點,包括喜歡動手打人,辱罵別人。天長日久,孩子的心理就會扭曲,從而覺得自己做的都是理所應當,更加為所欲為。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泄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盡快制止其暴力行為。
你可以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他: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記住:你的話語要盡可能簡潔,語氣雖然不瘟不火,但是態度要堅決,讓孩子有冷靜的空間,平復此刻激動的情緒。
倘若孩子變本加厲,繼續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重復告訴他:「只要你能安靜下來,我便會放手。」父母必須堅決拒絕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則,孩子使用武力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另外,父母可以教導孩子,除了使用武力以外,有沒有更好的方法發泄情緒、表達不滿呢?例如,打枕頭、在無人的房間里大聲喊叫,在戶外跑步,或進行其他體育運動,或找人傾訴等等。寫情緒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活動、喜怒哀樂寫出來,自己與自己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緩解壓力,平和心態。
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對象。父母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來發泄情緒或表達不滿?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家長的問題,因此家長也應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不要為孩子提供消極的示範作用。
TIPS:小孩打父母一開始便要制止
1、首先要制止孩子的攻擊行為。抓住他的手,說「不能打我」。孩子一出現這樣的情況,家長就反復的做這樣的行為,讓孩子逐漸理解。
2、當孩子出現攻擊家長的行為時,家長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比如「我很疼」、「我很生氣」,讓孩子學會表達,逐漸孩子就會明白,生氣的時候可以用語言說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要用行動傷害別人。
3、生活中,成人要約束自己,不能用暴力解決問題。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時不時地挑戰父母,都會有讓家長頭疼的時候,這是 孩子正常的發展過程中所必須要經歷的。我們家長需要懂得接納他們,同時正確指導和幫助他們。尊重孩子,也讓孩子學會尊重家長。
Ⅶ 九歲孩子打媽媽怎麼教育
小孩子動手打媽媽一定要積極的進行干預和處理,首先要加強教育,小孩子動手打人一定要及時進行說服教育,告訴孩子動手打人的危害,尤其是不應該打自己的媽媽,如果有問題應該好好的溝通和交流,而不是以武力解決。尤其是如果孩子碰到了一些挫折就有打人的問題,一定要及時干預及時制止,同時告知孩子這樣的行為是不對的,通過說服教育讓孩子深刻認識到動手打媽媽這種行為是不好的。其次適當的進行懲罰教育,懲罰是有效解決孩子動手打人的方法,當孩子出現了動手打媽媽的情況,可以適當選擇一些懲罰措施,比如讓孩子寫檢查等,讓孩子在寫檢查的過程當中明白這是非常不好的行為,甚至有可能會造成與媽媽關系緊張等後果,所以一定要讓孩子深刻認識到這個行為是不對的。也可以使用一些其他的懲罰措施,比如適當的縮減孩子的零花錢,甚至可以將他的玩游戲時間縮短,這一些懲罰措施都是可以的。最後尋求孩子父親的幫助,因為有很多的孩子可能不畏懼自己的媽媽,但是會害怕自己的爸爸,這個時候父母兩方都需要給予孩子正面的教育,尤其是出現孩子動手打人、動手打媽媽的行為,父母都需要出面及時干預及時制止。孩子的父親也應該加強對孩子的說服教育,甚至也可以參與到懲罰教育當中去。以上一些方法是比較多見的。
Ⅷ 現在的孩子打父母的應該怎麼辦
想必很多家長都看過《變形記》吧,拋開節目的成分不說,裡面的每個「問題兒童」都帶有一定的暴力傾向是事實。我們在呼籲不要打孩子形成家庭暴力的同時,孩子對父母暴力相向的問題有擺在了眾人面前。
還手的成功讓孩子一發不可收拾
「我是在爸爸媽媽拳腳下長大的。小時候淘氣,媽媽竟然在大街上打我,當時的情景我到現在都記得。她從不考慮我的自尊,經常當著別人的面打我。我上小學6年級的時候,有一次她打我,我順手擋了一下,她的表情挺吃驚,還後退了。」
15歲的男孩小明說:「從那以後我發現有能力反抗了,他們再來打我我就打他們。我讓他們給我買什麼他們就得給我買,不買我就打他們。媽媽再對我嘮叨,我就讓她『閉嘴』,她果然挺害怕地閉了嘴。」
蔡女士15歲的兒子沉迷於上網打游戲,學習興趣不高。他平時寄宿在學校,周六周日一回家,就發脾氣要錢,然後讓媽媽滾出去。最近一個周末,他回來要錢,媽媽沒答應,他竟掄著拖把追著打媽媽。現在蔡女士只能睡在親戚家,不敢回家。
孩子打父母新的家庭暴力,引起媒體關注
這種新型家庭暴力僅是一些個案報道,但是在它的背後潛藏的社會問題是:在一個家庭中,如果事事以孩子為「中心」,從小對孩子放鬆管教,可能造成孩子任性,對家長出言不遜、語言頂撞,甚至大打出手,「升級」為極端的暴力事件。孩子由任性而發展到打罵父母,應該說是父母平時對孩子的嬌慣造成的惡果。
孩子膽敢在家庭內施暴,如果排除患有精神疾病的緣故,一般來說,根源在於家長從小對孩子的放縱溺愛或「棍棒教育」。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和「問題家庭」。「問題孩子」的產生,是從父母的管教方式發展而來的。
放縱溺愛和棍棒教育都會早就暴力孩子
在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形勢下,人們急功近利,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選擇「智力優先」的原則,只要學習成績是「一百分」,就能「遮百丑」。在許多獨生子女家庭中,父母往往盡量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無論是合理的要求,或是不合理的要求,並且對孩子的錯誤行為處處寬容,甚至孩子隨意打罵父母,父母也認為是孩子一時任性。
有時候我們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稍有不滿就伸手打父母,父母卻從來捨不得動孩子一根指頭。孩子和家長玩游戲時,孩子只能贏,不能輸。孩子喜歡什麼,家長就想方設法送到他們的身邊……漸漸地孩子從小在家中養成了 「唯我獨尊」的習慣,變得自私慾膨脹,絲毫不懂得感恩;再加上現在網路游戲、宣揚暴力的圖書、影視等的不良影響,還沒有學會對自己負責的孩子,往往會選擇以暴力的方式達到自己的目的。
父母不要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
從心理學的角度說,當孩子試圖用打人的方式解決問題或者發泄內心的焦慮、憤怒時,父母必須盡快制止其暴力行為。你可以用平和但堅決的態度告訴他:雖然我們能理解你現在的憤怒,但是,我們不能接受你企圖以動武解決問題的方式。
記住:你的話語要盡可能簡潔,語氣雖然不瘟不火,但是態度要堅決,讓孩子有冷靜的空間,平復此刻激動的情緒。倘若孩子變本加厲,繼續使用武力,你可以抓住孩子的雙手,重復告訴他:「只要你能安靜下來,我便會放手。」父母必須堅決拒絕向使用武力的孩子屈服,否則,孩子使用武力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
建議孩子發泄不滿的其他方法
打枕頭、在無人的房間里大聲喊叫,在戶外跑步,或進行其他體育運動,或找人傾訴等等。寫情緒日記也是一個不錯的做法,讓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活動、喜怒哀樂寫出來,自己與自己進行心靈的交流,可以緩解壓力,平和心態。
我們也要提醒家長,父母的行為往往是孩子的仿效對象。父母要自我反省,自己日常是否也容易以武力來發泄情緒或表達不滿?孩子其實是家長的一面鏡子,孩子的問題實際上也反映了家長的問題,因此家長也應處處檢點自己的行為,不要為孩子提供消極的示範作用。
對於孩子,家長是一個指導者、可靠的朋友和堅強的後盾,而不是指揮官、不是奴僕、也不是救星。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
Ⅸ 孩子不禮貌經常打罵大人,這時候你會如何去引導
孩子出現不禮貌的現象,經常的打罵大人,這種行為是非常不正確的。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打罵大人,這是一個原則性的問題,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去進行改正,並且孩子下一次如果還出現這種情況,那麼我們就要去懲罰孩子,讓孩子認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
一般孩子打人的這種行為不是一天一日能夠養成的,所以我們在剛開始發現孩子打人的時候,就應該要及時的去幫助孩子進行糾正,這樣也才能夠避免一些更加嚴重的事情發生,家長平時也不要總是去打罵孩子,否則的話,也就會讓孩子養成一個暴力的現象。有一些孩子非常的喜歡打人,就是因為家長平時對於孩子過於的嚴格,對於孩子非常的暴力,所以說孩子也就會養成這種現象了。
Ⅹ 當孩子發脾氣時打媽媽父母怎麼處理
接納孩子的情緒
孩子會憤怒,通常是會因為什麼事情沒有達到他的心意或者要求,他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又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於是情緒便爆發,這時,他更需要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如果孩子的情緒在此時能夠被接納,他會更容易平靜下來。
因為孩子正在打罵媽媽,這種行為應該是被禁止的,打、罵人這種方式本來就不對,媽媽可以先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現在因為......很憤怒,你覺得沒有達到你想要的,我可以理解,換做是媽媽的話,媽媽也會生氣。但你不能打、罵人,這讓人很傷心,會傷害我的感情,如果你停止打罵,我可以陪在你身邊;如果你還打、罵人的話,那我只有先離開了,等你冷靜下來,再和你聊」。
當孩子打罵父母的時候,一定要制止,但要注意方式,不能強行逼迫,而是溫和又堅定地告訴他:我不允許你這樣來傷害我,即便是你的媽媽。
告訴孩子發泄情緒的方法
當孩子不打罵人的時候,告訴他那些方式可以發泄情緒,比如大聲喊出來「我真的很生氣」,「我太傷心了」,「我實在不想看到你」,「我想一個人呆一會」等,平常多教孩子一些情緒表達的詞彙,讓孩子在有情緒的時候能准確地表達出來,內心的感受被說出來後,也就能得到釋放,會舒服很多。
或者告訴孩子,當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一個人到房間哭,陽台哭,都是可以的。
平靜下來的溝通
孩子在鬧的過程中,大多會需要媽媽陪在他身邊的,當孩子鬧完了之後,情緒冷靜了下來,媽媽給他倒一杯水讓孩子喝,用紙巾把眼淚擦乾,接著開始跟孩子聊。
先將事情脈絡梳理清楚,了解孩子背後發脾氣的原因,接著,媽媽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比如不給孩子買玩具:告訴孩子,媽媽為什麼今天不願給你買,是因為我們每個月只能花100塊錢在玩具上,而這個玩具要200多,超出了家庭的預算。超過家庭預算,那家裡需要買其他的東西時,可能就會錢不夠。
給出自己的建議,你如果實在想要這個東西,可以把這兩個月的錢存起來,不要買其他的任何玩具,等錢存夠了,下次就來買。
再次提醒孩子,再生氣也不能打罵人,這不僅對別人不尊重,也會讓別人的心很受傷,包括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