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當孩子無緣無故或無理哭泣時,父母該怎麼辦
父母首先應該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如果是因為孩子的情緒不好,那麼父母就應該進行疏導,並且也應該尋找著孩子因為什麼事情哭泣,其次就是鼓勵孩子在哭泣的時候將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不要用哭泣去引起父母的注意。
很多孩子的情緒不好的時候或者父母沒有滿足他們的時候就會用哭泣來引起父母的注意,讓自己的父母注意到他們,但是父母可能並不知道孩子哭泣的真正原因,因此父母在孩子哭泣的時候應該引導孩子將原因說出來。
2. 孩子哭鬧父母該怎麼做
孩子哭鬧是一種情緒的宣洩,家長需要把哭的權利還給孩子。不妨先記住4個原則:孩子哭的時候,第一,不要打斷哭泣;第二,不要急於發表意見;第三,用心理解與交流;第四,用行為告訴孩子,你關心他,如遞上紙巾、水等。
不少父母一見孩子哭就心煩,有的制止孩子「不準哭」,有的諷刺挖苦「男孩還有臉哭」,有的斥責「這么嬌氣,沒出息」,有的威脅「再哭就不喜歡你了」……然而,哭泣是人類情感的自然流露,就連成年人遭遇失戀、失業等打擊都會哭,更何況弱小的孩子。
淚水並非軟弱,也不代表無能和退縮。哭泣是孩子的權利,也是他們表達情緒的手段。父母狠心不去擁抱、冷血不去安慰,「逼」不出獨立,反而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不許哭」這種對孩子情緒的過度抑制,不僅無法幫他們正確認識情緒,也不能學會控制情緒。
(2)孩子哭時父母怎麼做論文擴展閱讀:
一歲孩子媽媽給同飛機乘客准備耳塞和糖
2020年10月13日,上海一對年輕夫婦帶剛滿一歲的孩子坐飛機去成都遊玩,飛機上這位媽媽給同艙的其他旅客每人准備了一份小禮物,還附了一張卡片:「我是哎呀,剛剛一歲,這是爸爸媽媽第一次帶我坐飛機,他們有點小緊張,擔心我的哭鬧會打擾到您,這里有耳塞和小糖果,祝您旅途愉快。」
不少網友對此表示:好暖好有素質!
3. 家庭教育方法:當孩子大哭時家長該怎樣做
1·孩子想哭的時候,不要制止孩子。
孩子哭鬧發脾氣的時候,媽媽不要為了制止孩子,去批評和威脅孩子,更不能離開孩子。
有的孩子哭的時候,媽媽就會說:「哭!看你就會哭!你在這哭吧,我走了!」孩子哭的時候已經很傷心了,這個時候,如果媽媽批評他、甚至要離開他,會讓孩子的內心更加傷心無助。
其實,讓孩子哭出來,對化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我們經常會發現,孩子大哭一場之後,情緒就會變得非常好,剛才還傷心欲絕,一會就又歡呼雀躍的了。——真可謂:「小孩子的臉,說變就變。」
所以,面對孩子的哭鬧,媽媽不要擔心。但是,也不是說,孩子哭的時候,就不管他了,此時媽媽應該陪伴著孩子。如果媽媽這時的心情也不好,就什麼都不用說,在旁邊陪著孩子就好,但是千萬別丟下孩子走開。
2·在孩子情緒不好的時候,媽媽和孩子在身體上的接觸,對緩解孩子的情緒,非常有幫助。比如孩子哭的時候,我們可以抱著孩子,還可以輕輕地撫摸或是輕拍他的後背,這樣的做法,會幫助孩子盡快化解不良情緒。
3·媽媽要幫助孩子學會用語言表達內心的感受。比如孩子因為媽媽不同意帶他去吃麥當勞而哭鬧的時候,媽媽可以說:「你現在一定很想去吃麥當勞,可是我們約定一周才能去一次,今天去不了,真遺憾,我也替你感到很傷心。」這樣幫孩子說出來,孩子心裡就會感覺好受一些。逐漸地,他也能夠學會,用語言代替哭泣來表達情緒。
4·我們要允許孩子哭鬧,但是,不能因為孩子的哭鬧而縱容孩子。
有的媽媽特別怕孩子哭,一看孩子哭,就會縱容孩子的某些錯誤做法,或者給孩子許諾、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比如孩子一哭就答應給孩子買糖買玩具什麼的,這樣做,不僅不能解決問題,還會讓孩子發現,哭鬧能換來很多「好處」,以後,他會更多地採用這一「秘密武器」。
小孩子有時候還會在發脾氣的時候打人。這個時候,父母應以堅決的態度告訴孩子:「我不喜歡你這樣做。」如果孩子還繼續打,可以輕輕地把孩子抱在懷里,告訴她媽媽知道她很傷心(或者憤怒),媽媽愛她……這樣做的話,過一陣孩子就會平靜下來。
4. 當孩子哭鬧時,家長應該怎麼樣正確的來安撫孩子的情緒
孩子哭鬧,是孩子的一個外在行為表現,如果想要安撫孩子,我覺得:
首先,從家長的角度來說,我們要去接納孩子的情緒。人的所有情緒都是應該被接納的,它並沒有好壞之分。它是人身體能量的晴雨表,如果能量很低,做事情的動力就不足,就可能會有一些所謂的不當行為,比如哭鬧。
其次,從孩子的角度來說,孩子哭鬧一定是有他的原因的,可能某種需求沒有被滿足。比如說他覺得自己不被關注,總是被忽視;或者,他覺得自己沒有權利,什麼事情都是大人說了算;又或者,他覺得很受傷,父母更關心其他人而不關心自己。這些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的哭鬧行為。
最後,我們從這些原因來入手,對症下葯,採取一些解決辦法。
對於覺得自己不被關注的孩子,我們可以跟他約定一個每天固定陪伴的時間,不需要太長,也許十分鍾就夠了。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可以跟他說,要不你現在幫忙想一想我們今天的十分鍾玩什麼呢?你幫忙先去准備一下?
簡單地說,當一個孩子哭了,家長不應該制止,而是坐在孩子身邊,陪伴他,給他哭的權利。等孩子哭夠了,說夠了,再從理解的角度跟孩子進行對話,孩子的情緒天平就會逐漸達到平衡,家長也更容易與孩子進行有效溝通,長此以往就能培養出孩子積極向上的情感能力。
首先,我們要先認可孩子是否可以哭鬧這件事情.
每一個人其實都有情緒,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而大人學會了壓抑、忍耐與正常的宣洩方式來發泄情緒.而孩子卻不會這些,於是,很本能的一有情緒了,就開始哭、鬧與吵.所以,孩子有情緒了,當然可以哭鬧.而非跟孩子說「不準再哭了」、「再哭試試看」來否定孩子用本能來宣洩情緒.
不過,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只是能不能被他人所接受.
孩子可以有情緒,但是只要發生打人、罵人、傷害他人等行為時,依然要制止與教導.不可以放任.倘若沒有以上這些行為時,我們要做的,只要安撫即可.因為,每一個人在情緒的當下,是聽不進任何話的.我們越要講道理,孩子越不聽,反而讓我們更加生氣與惱怒.所以,不要再孩子哭鬧時講道理,只要說出安撫的話語和做出安撫的動作即可.
再來,我們要知道孩子的年紀多大.面對嬰兒的哭鬧,他還聽不懂我們所說的話.此時,我們要抱抱他、輕拍他、發出溫柔的聲音.即可達到安撫的效果.
而面對小孩子的哭鬧,不講道理,我們只要對他說這一句話來安撫即可,就是「我陪你哭完」.這句話,代表著『陪伴』與『同理』兩個心理層面的意涵. 「我陪你」的陪伴與「哭完」情緒宣洩的同理.都會給予孩子穩定與安定的感受,如此,達到安撫情緒的效果.此時,孩子想要抱抱,我們可以擁抱與輕拍.孩子不想抱抱,但想待在我們旁邊,我們只要靜靜地跟他再一起,繼續說著「好,那媽媽先陪你哭玩喔」.
最後,等孩子哭完了,我們再來跟他講道理就好.而此刻的孩子,才會把我們說的話聽進去喔.
5.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應該怎麼正確對待呢
現如今很多父母在遇到孩子哭鬧的時候,大多不會去哄,認為哭聲免疫法很有效。但其實當家裡的孩子哭了之後,父母們不去哄的這個行為其實是錯誤的,很多父母可能會覺得孩子是覺得哭聲可以牽制住父母,讓父母去哄他們開心以及可以答應他們一些他們想要做的事情,但其實孩子們並不是都是這樣想的,所以說對待哭鬧的孩子父母們還是要有一個正確對待處理的方式,這樣才能更好的有益於孩子的成長發育。
當孩子在哭泣的時候,父母們其次就是要去判斷哭鬧是處於哪種狀態與情形。若孩子是在耍賴的哭鬧,這時候父母們就可以輕輕地抱一下孩子,然後冷靜地告訴孩子:「我知道現在的你有一些煩躁,但是爸爸媽媽希望你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時候等到孩子哭聲一點一點變小一些的時候,要適當的再去鼓勵孩子,讓孩子告訴父母他自己內心真正的想法,這時候孩子也能真正地打開自己的心扉;若孩子並不是耍賴的哭鬧,是真的難過而且不想要某件東西或不想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可以選擇這樣跟孩子說:「爸爸媽媽其實可以看得出來,這件事情(東西)是你不想去做(要)的,但是當你面對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的時候,你可以煩躁也可以哭泣,但是你要學會自己去面對,也要學會自己去吧事情做完,我們都相信你可以的。」這時候可以根據孩子情緒的變化適當的給予他們擁抱與關懷,這樣子孩子的話可以幫助孩子變得勇敢。
6. 孩子在生活中哭鬧時,家長該怎麼與他溝通
所有孩子小時候都會哭鬧,剛出生那段時間哭得越大聲反而代表越健康,因為這是寶寶表達需求的唯一一種方式。每次聽到孩子哭泣時,大人都可以第一時間趕過來照顧他。不過隨著年齡慢慢長大,有些孩子學會了如何正確表達需求,因此也就不再有事沒事就哭鬧了。但也有些孩子仍然保留了以前的習慣,碰到任何問題或者當要求無法得到滿足時就會以哭鬧的形式來抗議,這是一種無法控制情緒的表現。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跟他們溝通呢?
很多時候孩子身上的一些壞習慣是從父母身上學來的,比如大人喜歡動不動就發脾氣,孩子在接觸久了後也會經常大哭大鬧,這就好比什麼樣的環境滋生什麼樣的人一般。所以父母要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從自身入手,改變這些壞習慣,給孩子樹立正確心態,那久而久之他也就不會亂發脾氣了。
7.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該怎麼做
一般來說,當孩子因受到委屈或犯了錯誤哭泣時,父母要注意幾點:
(1)父母要對孩子表示自己也有同感
明智的父母要擺脫自己對問題的看法和感情,要設身處地為孩子想想,他經歷了什麼。比如,「媽媽知道你現在肯定很難過,要是我也會很難過的。」「我知道別人這樣對待你讓你感到難堪,我也經常遇到這種事情。」等等。
如果父母對孩子表示同感,就能感覺到孩子情緒的波動,並將自己對實際情況的看法告訴孩子,讓孩子從父母的經驗中獲取處理事情的辦法。
然後,父母可以這樣引導孩子:「盡管我能理解你的心情,但是,我認為你的處理方式不太妥當。」「我知道你在情緒激動的時候不容易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這種行為會會對別人造成傷害,因此,這是不允許的。」這樣,孩子就會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見。更重要的是,孩子因為得到父母的理解,會主動打開心扉,向父母傾訴內心的想法和感受。
(2)父母應注意行為語言
行為語言是家長向孩子傳達信息的一種身體語言。許多父母不知怎樣利用自己的行為向孩子表示「我在聽呢,我對你說的事情感興趣」。
實際上,父母在說話時,可以正面對著孩子,或身體垂直向孩子傾斜;眼睛看著孩子,用慈愛的目光注視著孩子,並且面部表情和語調都是和藹的,這些都會給孩子一種親近感,孩子會從父母的行為中感受到關心和同情。
當然,父母在傾聽孩子說話時一定要專心,必須集中注意力,選擇一天不忙的時間和地點,聽孩子說話。在這個時間,不要做飯,也不要干別的家務活。關掉電視,電話或其他分心事,用眼睛注視孩子,表示父母真心與孩子交流。
(3)學會傾聽孩子的聲音
稱職的父母一定要認真傾聽孩子說話,用信任,尊重去促使孩子表達自己,從而與孩子有所交流,有所溝通。
孩子在哭泣的時候,低落的情緒往往會讓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極大的損傷,父母的任務就是通過同情來感受孩子的情緒,並幫助孩子迅速從沮喪的情緒中擺脫出來,恢復自信,激發孩子努力上進的鬥志。
《孩子四輪學習法》致力於研究孩子教育問題數年,秉承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父母的教育理念,為家庭提供系統化解決方案。該方案經由中華民族文化藝術院賴森強教授獨家研發,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已服務千萬家庭的孩子,深受家長好評!
8. 孩子哭泣時,你要如何做
當孩子想哭的時候,不要阻止他們。當孩子哭鬧發脾氣時,媽媽不應該為了阻止孩子而批評和威脅孩子,更不要離開孩子。
如果爸爸媽媽千方百計擺弄鬧鍾的嬰兒作出了不切實際的承諾,孩子就會不斷地用這種方法提出要求,失去對孩子父母的尊重。 孩子在眾人面前哭得稀里糊塗的時候,爸爸媽媽必須忍耐,以免自己生氣。 孩子不會一直哭下去。 哭的時候自己會停止哭吧。 當然,孩子在眾人面前打鬧時,可能會環顧四周。 有人可能指責父母,有人可能直接過去哄孩子。 請不要說美女之類的。
如果不友好的話,就要平靜地和周圍好好溝通和交流。 這畢竟是自己的孩子,需要自己管教和養育。孩子胡鬧的時候,爸爸媽媽需要謀求雙方一致性的方法。 但是,也許不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無論如何不要在孩子面前爭吵。 會讓哭泣的嬰兒更加哭泣。 夫妻必須好好商量,實施正確的教育。 在孩子面前爭吵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
9. 孩子在哭的時候,家長該怎樣做
和成年人不一樣的是,孩子在表達情感的時候最常見、最直觀的表達方式就是哭。而很多成年人卻把孩子哭泣的這一行為,當做孩子懦弱、不懂事的表現,甚至在孩子以此表達情緒的時候,還大加喝斥。家長的這種教育方式,其實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陰影。
小孩子哭是非常正常的,小孩子表達情緒,不管是委屈、羞愧、難受還是痛苦,都是用哭的方式。因為在語言的表達上,孩子還不像成年人一樣的完全。所以家長不要把孩子哭泣的行為,安上自己想像中的理由,要認真和孩子溝通,了解孩子哭泣的原因,然後再根據原因進行教育。
每位家長不管他對外是一個怎樣的人,在孩子的心中,都是他們最崇拜的英雄,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地去強調自己的權威性,反而應該試著採用和平理智的方式去理解孩子的行為。
曾經有人說過,成年人最大的悲哀就是想哭卻哭不出來,相信大家都曾經因為生活而強行壓抑自己的痛苦,那麼為什麼還要把這樣的痛苦強加到孩子的身上呢?家長本就不該責打孩子,而家長在責打孩子過後,孩子哭了,卻強硬地讓孩子“憋回去”,更是一種“可恥”的行為。
孩子的世界應該是天真而單純的,家長沒有必要要求孩子過早地學會堅強。不會哭並不代表孩子足夠堅強,愛哭也不代表孩子沒有面對挫折的能力,人類需要發泄自己心中的負面情緒,即使是對於成年人來說,哭也是一種很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