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父母胸無大志,目光短淺會對孩子有什麼影響
所謂的格局,其實就是我們所追求目標的高度、眼界的廣度、思維的深度,以及身上所體現出的從容大度。
孩子的格局,很大程度上就是父母的教育高度:如果媽媽只迷戀景區自拍,孩子如何會懂得感受大自然的天高海闊;如果爸爸只迷戀王者榮耀的虛擬勝利快感,孩子如何能懂得不斷超越自我的充實自信。
如果父母胸無大志、目光短淺,總是追求低質的幸福,將直接影響孩子的人生高度。
1、低質的幸福感是深度思考的絆腳石
對於身邊所發生的一些事情,有一些人總是表現出慣性的「慢熱」,其實這是一種懈怠,因為他從不主動跳出自己的舒適圈,只會用慣有的思維模式進行淺層思考。
例如,當初滴滴剛出的時候,多數人會想「方便又劃算,以後就用它了。」另一些人會想「滴滴的確解決了很多實在的出行難題,但是這些是私家車,司機的身份和駕駛技術有沒保障呢?還是要在安全方面多留心。」而還有一部分人會想「油費貴,滴滴的收費這么劃算,他們是怎麼賺錢?滴滴公司真正獲利的部分應該不是純粹靠乘客吧?」面對一件事,不同人的思考是有明顯的深淺之分,思考問題的方式正是拉開人們競爭力的重要一環。
所以,當身邊發生了新生的事物或者去到新環境中,我們不要只停留在享受商業化所提供的便利和服務上,不要一味沉溺在濾鏡的自嗨中,我們更應該引導孩子主動去理解和思考事物的本質和深層次的問題。
2、低質的幸福感容易使人投機取巧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也沒有那麼多輕而易舉的事情,我們不能將投機取巧當能力。
現在有很多人都說要搶風口、要搶藍海,他們只看到有人投1萬賺了30萬,卻完全沒有看到別人在賺這30萬之前,是做了多少鋪墊和努力。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曾任「神奇百貨」CEO的「商業鬼才」王凱歆,最後捲走1.5億失聯了。當年的「神奇百貨」其實就是一個三無產品:無技術壁壘、無穩定供應商、無特色功能,這樣的項目不存在任何核心競爭力。
但是,王凱歆和她幕後的團隊一直打著創業夢想的旗號,不停消費者自己和消費者,在不少年輕人面前樹立「天才少女」的形象。這樣的創業者投機取巧、狂妄、沒誠信、不遵守商業規則,他們帶來最可怕的後果是:讓不少年輕人誤以為創業是可以這樣的。那些看起來認真努力、凡事靠自己,但是實際上做著空手套白狼、坐享其成、一夜暴富美夢的「隱形頹廢人口」不就是這樣來的嗎?
3、低質的幸福感讓人流失責任感
責任心的流失,最明顯的托詞就是「我已經努力了,但是還是做不好。」如果我們對他們低配的努力沒有辨析能力的話,往往就會被忽悠過去。隱形人口營造出來的低質幸福感,就是要說服別人、說服自己「我已經努力過了。」
當一個人,以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只是因為運氣好、以為買不起房只是因為房價太高、以為職場不順只是因為缺少伯樂……這些自以為是里的「隱形不努力」,才是人生無法成功的種子。
一個人最怕的是,對自己設限了卻渾然不知。
上心的父母,總是重視多帶孩子見世面,拓展孩子的視野,幫助孩子提高人生格局,刺激孩子嚮往更大、更寬廣的世界;上心的父母,總是重視多帶孩子多經歷,增長孩子的見識,幫助孩子收獲更多未知、刺激孩子強烈的求知慾。
❷ 成功的父母和無能的父母給孩子能有什麼影響
成功的父母復對孩制子的成長有利也有弊
成功的父母可以成為孩子的典範,讓他明白怎樣的狀態更易成功。這樣,孩子就有了模仿和學習的榜樣。「對孩子來講,成功的父母會讓他覺得身邊成功的人沒有什麼高不可攀,這與普通人有很大差別。」現實中也不乏成功之例,如李嘉誠、李澤楷父子。
但作為成功父母的孩子可能會被眾星捧月般捧得過高;也可能會受到很多不正常、不自然的約束;成功的父母,對孩子有很高的期望,要求十分嚴苛。凡此種種,都會讓孩子受到超出正常范圍的壓力。久而久之,孩子覺得越來越累,人格也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李世民的兒子李承干。
父母的格局對孩子的品行起到指導性作用
孩子的文化素質可以通過後天在學校獲得,但孩子的品行在沒有獨立思想以前,完全由父母的思想決定。因此父母文化低,會影響到孩子的品行或做事格局,但這只是一個規律,我們說時間任何事都不遵循規律又游離於規律之外。只要你要一顆向上的心,相信總有一天你就能夠擺脫家庭因素對你的影響。
❸ 家庭教養方式對人的心理發展的影響
談教養方式你會發現由於家長的社會地位、經濟條件、價值觀念以及教育觀念的差異,就決定了其教養方式的不同。在我的家庭教練中,我一般把家長分為四類:一、溺愛型家庭從字面上看,溺愛的「溺」,兼有過分和淹沒的意思,它與愛連在一起構成一個詞,是很深刻的。過分地疼愛子女等於淹沒他們,所以有人把溺愛比作教育領域的水災。古人說:「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愛之,其實仇之」。這正是對「溺愛」一詞最好的註解。溺愛子女的害處多,而這並不是父母的初衷。嬌——經不得風雨。有的父母視孩子為「掌上明珠」。舒適的家庭成了孩子賴以生長的溫室和暖房,這樣環境培育出來只能是嬌艷而脆弱,一旦到社會上嘗到酸、咸、苦、辣,就吃不消了。在父母身邊有層層保護,怎麼能不膽小、怯懦,碰到困難就灰心喪氣?惰——期望不勞而獲。有的父母生怕孩子苦和累,什麼都不讓孩子自己動手。孩子長期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從小依賴父母,長大就想依賴他人,嚴重的還會發展到不勞而獲。奢——只求尋歡作樂。有些父母只是把紛孩子吃好穿好用好作為自己的責任,當作孩子的幸福。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用,給孩子買這買那,於是孩子越吃越饞,越穿越講究,從小就在小夥伴中攀比、炫耀,沒有勤儉節約的觀念。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對家庭、社會能有何作為呢?驕——「天皇老子」第一。有的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一切聽孩子擺布,成天圍著他們轉。他們成了家庭的中心,「小皇帝」、「小公主」向家人發號施令,驕氣十足。小小年紀就如此霸道,長大後誰敢保證他們不會胡作非為,甚至觸動法律呢?庸——不求進取。嬌生慣養的孩子,長期過著養尊處優的生活,便產生了這樣的想法,現在生活有父母供養,將來前程自有父母安排,自己何必努力呢?他們胸無大志,不求進取,耐不得艱苦。看書學習,坐不下來,鑽不進去,干什麼事都不專心,缺乏恆心。寶貴的童年和青少年
❹ 胸無大志,甘於平庸一定是壞事么
有人曾經做過一個試驗,將三杯米飯貼上不同的標簽:表揚、批評、不理。每天對著貼有不同標簽的米飯說不同的話,對著貼有「表揚」標簽的米飯說贊美的鼓 勵之詞,對著貼有「批評」標簽的米飯不停地責難,而對貼有「不理」標簽的米飯什麼都不做,置之不理。幾天以後結果讓人吃驚,貼著「批評」標簽的米飯有些發 霉了,而貼著「表揚」標簽的米飯卻很好,最讓人意外的是那個貼著「不理」標簽的米飯已經腐爛發臭了。 沒有哪個孩子是甘於平庸的,之所以現在不積極努力,不是因為他天生沒有理想,而是在他曾經為了理想努力奮斗的時候、取得小成績的時候沒有人肯定,做錯的時候也沒有人指導,他就是那杯沒有人理睬的「米飯」。要想讓米飯不腐爛發臭,就得經常鼓勵它,對待孩子也一樣。這個道理相信不說大家也都知道,那究竟應該怎樣激勵孩子呢? 去年有個初中學生的家長來,他覺得孩子學習不好,擔心這樣下去會走下坡路,到最後影響中考,所以想給孩子做一對一的,把各科成績都提高一下。可是孩子就是不同意,家長說這孩子沒有上進心,就知道玩,希望我能幫他說服孩子。 他答:「不願意學。」 他說:「懶,學不會。」 我不住笑了:「小人兒還真坦誠啊!那如果老師願意幫助你提高呢?」 我於是又說:「我找一個特別強又特別有耐心的老師幫助你提高成績。他的水平可高了,能讓你一個月內就提高好多分,到期中考試的時候你的成績就會突飛猛進,你就會像一匹,一下子在班級里突顯出來,讓老師大吃一驚,讓所有同學都對你刮目相看,你想要那種感覺嗎?」 這一次,他非常堅定地點點頭:「嗯!想!」 爸爸在旁邊看到孩子點頭,高興得合不上嘴。我趕緊給安排了一個有經驗又耐心的老師,果然孩子在期中考試中,由原來的40多分提高到了70多分,成為一匹 名副其實的,還「遭到」了老師的表揚。後來我跟老師交流,他告訴我,其實他可以讓他考得更好。但是一些解題技巧還沒有教給他,只加強了他的基礎知 識,目的是為了讓他感受成功的喜悅時不要覺得成功來得太容易。 通過說服這個學生接受這個過程,我發現,其實每個孩子心中都有理想,都不甘心平庸。只是他們需要有人幫助,有人在前方為他點亮一盞燈,讓他看到目標、看到希望,這樣他才願意堅定地跟著你走下去。 所以在我看來,孩子甘於平庸的原因有幾點: (1) 因為孩子從小沒有被引導好,有的家長不善於使用鼓勵的方法,總是不停地指責和批評,使得這樣的孩子做什麼事情都體會不到成就感。而成就感恰恰是最強的內驅 力,這也正是經常讓家長困惑的「為什麼孩子學習沒有主動性」的原因所在。而且對於那些性格比較倔強的孩子來說,批評只會讓他們產生逆反心理,「你不是覺得 我不好嗎?我就做得更不好給你看」,或者「反正不管我怎麼做你都覺得我不好,那我就乾脆不做了」。而對於那些不自信的孩子來說,批評會讓他們更加自卑,會 讓他們認為自己天生就是一無是處,不可能有所作為。 (2) 要讓孩子上進是需要氛圍的。如果孩子所在的班級有「勇奪第一」的班風,孩子會受到感染,也會變得積極努力。如果家長每天給孩子講的都是積極上進的故事,自 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有「努力做到最好」的精神,孩子一定會耳濡目染,受到啟發的。就怕有的家長每天把孩子趕到自己間去學習,自己則拿起遙控器不停地調台 看電視,而且自己在單位工作成績平平,卻把揚眉吐氣的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這樣的話,孩子除了感到不公平外,恐怕什麼也不會做。
❺ 如何培養和激發孩子的志向
培養一個孩子的志向,要讓他感受到生活的不易,也要讓他明白有夢想並且為之努力的生活才為之有意義。
1.給予孩子足夠的溫飽問題,也要讓他明白民間的疾苦。如果父母對孩子太過於溺愛,或者把她當成一個瓷娃娃,生怕他自己有思考和去勇於冒險挑戰的精神。
那麼孩子只會沉溺於這樣的愛,而無法去思考自己的人生道路,也無法去知道自己什麼樣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而如果父母給予孩子一定額體驗,明白生活本來就不易,或者讓她去體驗一番生活奮斗的美好,或許孩子內心也會變得更加堅定。
2.讓孩子自己做選擇,不要把他什麼道路都安排好。很多父母喜歡給孩子安排人生,喜歡讓他按照自己的道路走,於是孩子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也少了自主思考問題的意識。如果你試著讓他自己去前進,去做方向上的改變和選擇,你在旁邊給予一定的支持和指導。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所以孩子的志向也是一樣的,當他有自己的想法和夢想的時候,父母不要去打擊,而是給予支持,這樣孩子才會有動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❻ 一個整天混日子、胸無大志的父親會影響到女兒的成長嗎
不會,也許這樣的父親會讓女兒更加發憤圖強,暗下決心,長大絕對不能像爸爸那樣活,要出人頭地。
❼ 為什麼我總是和父母吵架,家庭對孩子的成長影響有多大
一、家庭是兒童生活時間最長的環境,充分的時間可以使兒童與家長朝夕相處在一起,接觸機會多,影響面廣泛。從兒童受教育的順序來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學校教育。我們經常說,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素質、人格、舉止言談、生活方式、教育態度等等都有意或無意地影響著兒童,長時間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對兒童的思想觀念、行為准則以及行為習慣的形成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國外教育科學研究證明,從出生到7歲,這是一個人身心發展,尤其是大腦發展的最旺盛時期。此時兒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圍環境中,外界刺激會在他們大腦里留下痕跡,刺激反復呈現,就會轉化為內在信息,促進兒童大腦潛能的發展,促進兒童認知、情感、意志等心理過程的發展。而此時兒童大腦潛力的發展又對未來的學業和事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遠的影響。
二、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單位,是兒童的最親密的社會生活群體,家長與兒童之間具有血統的親密情感。在這個集體中,家長對兒童的成長傾注了極大的關心和愛撫,這是兒童健康成長的堅實基礎。教育家馬卡連柯就此指出:「沒有父母的愛,所培養出來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愛的兒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就會經常處於緊張憂慮之中,這將嚴重影響他們的正常發展。近年來,國內外的學者都十分關注兒童出生後與父母分離對其成長的影響的問題研究,他們一致認為,兒童出生後與父母分離,將使兒童產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慮,影響其整個一生的人格風貌。一般認為,所謂「破裂家庭」對兒童人格形成有較大的影響。破裂家庭有兩種情況:一種為父母死亡,一種為父母離婚。這兩種情況對兒童都是很不幸的。有人認為父母離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對子女的人格影響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觀,人格孤僻,心情苦悶,一遇不順心的事,易鑽「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堅強、果斷、自立的一面。有些調查還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家庭教育對兒童人格的影響,主要是通過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養方式、家庭氣氛、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和兒童在家庭中所處的地位等方面的影響來實現的。
1、父母言行的影響。心理學的研究發現,模仿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形式之一。兒童的許多態度和行為不是直接從書本上學來的,而是通過對周圍環境中的榜樣的模仿獲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經常的榜樣。一般來說,孩子會靜悄悄地學習家長的言行舉止:母親愛打扮,講虛榮,孩子也愛打扮,講虛榮;父親脾氣暴躁,舉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態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徵都是兒童早期學習的榜樣,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響。嬌生慣養是最常見的一種錯誤的教育方式,特別是現在的獨生子女,因為是獨生,全家人一切都圍著孩子轉,一切都順著孩子來,這種嬌生慣養的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什麼樣的人格呢?(1)胸無大志,安於享受,不求進取。(2)任性、自私、脾氣暴躁。(3)怯懦、嬌氣、不能吃苦。(4)膽小怕事。(5)懶惰、依賴、獨立性差。有些父母認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對孩子常常施之以「棍棒教育」,其結果同樣給孩子的人格發展以很壞的影響。有的孩子在體罰之下,長期在壓抑和畏懼的精神狀態中生活,致使從小人格就變得抑鬱、頹唐、精神難以振作起來;有的被打怕了,失去了少年兒童應有的天真活潑的天性,變得呆滯又怯懦;有的為了逃避挨打,學會了撒謊,不誠實,對大人察言觀色,投其所好;有的孩子經常挨打,變成了「厚臉皮」,毫無羞恥之心,破罐破摔;有的甚至變得冷酷無情,尋找對象,以發泄自己內心的痛苦和憎恨。
3、家庭氣氛影響著人格的形成。在寧靜愉快的家庭氣氛中長大的孩子與氣氛緊張、沖突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個家庭,夫妻之間相親相愛,兄弟姐妹之間互敬互愛,與鄰里相處相敬如賓,往往易使兒童形成謙虛、禮貌、隨和、誠懇、樂觀、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徵。反之,一個家庭父母之間、兄弟姐妹之間經常打罵爭吵,往往會使兒童形成粗暴、蠻橫、孤僻、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徵。
4、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親的文化程度,直接影響兒童人格的發展。
總之,人格的形成,起之於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對孩子的人格形成和發展影響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作為父母不僅要承擔撫養子女的責任,而且更要承擔教育的責任,應該高度重視兒童良好人格的早期培養,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學方法,從幼小抓起,從細微入手,逐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為其以後人格的進一步發展和完善奠定基礎。
❽ 父親懦弱,會給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影響孩子成長的重要因素便是家庭影響。孩子的早年在家人的身邊渡過,恰好孩子在這個時候的學習和模仿能力又比較強,所以父母家人的行為對孩子未來行為和性格的塑造造成很大的影響。
每一個做父親的人,都不應該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懦弱的一面。尤其是在孩子早期,一定要努力表現自己強大的一方面,你堅強的臂彎是孩子最真實的保護傘。只有做個好榜樣,才能讓孩子對未來充滿信心,敢於挑戰生活中的各種磨難。
❾ 不重視孩子夢想的父母,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夢想不分年齡大小的,孩子的夢想我會好好地保護它,讓她從小就有屬於自己的夢想,有自己獨立的思想,這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培養孩子正確的夢想觀十分重要。孩子的夢想,實際上是健康的意識形態逐步形成的過程。讓孩子主觀上形成自己的理想觀,需要在她成長過程中通過有意識地引導與潛移默化的感染去幫助她。
人一旦有了這些夢想之後,他們在學習成長路上就會有動力,面臨困難考驗的時候也會有堅持的動力。努力著的人都會是幸運的!有夢想的人一定是努力的,他們將會是更幸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