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家長該如何制止孩子無理的哭鬧
孩子以哭鬧「威脅」父母的情景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如果教育不合理,就會妨礙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待孩子類似的無理哭鬧,父母不妨試試以下幾類方法。
1.閃避法
當孩子無理哭鬧時,父母可試試冷處理,在確認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站在離他很遠的區域,不理睬,放任他哭鬧。哭夠了,他就會冷靜下來,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受歡迎,之後就會慢慢減少這些行為。
『貳』 3歲孩子哭鬧不止,媽媽暴跳如雷,家長怎樣才能做到控制情緒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會不經意間的情緒崩潰,有時連他們自己也意識不到,當他們大聲吼罵孩子的時候,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一檔親子節目超級育兒師中,一位三歲孩子的媽媽就經常暴跳如雷,面對孩子的哭鬧,這位媽媽顯然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以至於和孩子的相處中出現了很大的問題。
媽媽帶著孩子去逛菜市場,孩子應該是第1次去,對菜市場里的各類蔬菜產生了很大的興趣,他不停的問媽媽紅色的這個是什麼,旁邊綠色的又是什麼。
孩子滿心期待的等著媽媽回答,可是媽媽卻顯得極不耐煩:不要再問我了,說個不停,你不覺得煩嗎?
回家的路上孩子有些累,想讓媽媽抱,媽媽對他吼道:你看不見我手裡拎著菜嗎?我怎麼抱你?
平時在家裡的時候,孩子一哭媽媽就會大叫,立即命令孩子不準哭。孩子聽歌,媽媽覺得吵;孩子玩玩具,媽媽覺得煩……
只要孩子做出了一點讓媽媽感到不滿意的事情,媽媽的聲音分貝就會不斷的提高,直到孩子安靜下來為止。
當這位媽媽通過節目剪輯看到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對孩子的表現時,特別是聽到自己對孩子吼叫的語言時,她不由得捂住了自己的耳朵失聲痛哭,說這樣的聲音讓她感到恐懼害怕。
可想而知,當父母對孩子暴跳如雷,情緒失控時,孩子會有多麼的恐懼,絕望,這很有可能讓孩子心裡產生陰影,甚至會伴隨他們一生。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喜歡吼孩子?
1、原生家庭的影響
孩子都是喜歡模仿父母的,當他們童年成長的環境中充滿著父母的訓斥和怒吼時,那麼會對他們的思想產生極強的沖擊。
雖然父母當時的模樣是他們最討厭最憎恨的,可是在不知不覺中,他們也會成為像父母一樣的人。
如果這種憤怒和恐懼無法找到合適的途徑釋放,便會把它們轉移到自己家庭成員的身上,尤其是孩子。
2、把孩子當成發泄對象
雖然孩子在一個家庭中處於中心位置,家人都會圍著孩子轉。
但同時孩子也是家庭成員中最弱小無助的,所以一旦父母在外受了委屈或者是悶氣,回到家裡後,總會在孩子身上找理由去發泄。
因為他們知道孩子沒有能力反抗,在孩子身上他們能夠找到絕對的掌控感,而這正是父母在外面所無法得到的,所以會習慣性的從孩子身上獲得。
這些錯誤我們年幼時也曾經犯過,所以嘗試著多包容孩子一些,畢竟他們不是故意的。或者是告訴生氣的自己,我們很多時候其實是出於愛孩子,才會讓自己的情緒失控。比如看到孩子奔跑時不小心摔倒,父母肯定都會心疼,但是扶起孩子後卻會罵他們怎麼這么不小心。
如果嘗試著換一種方式去和孩子交流,用心的去關心孩子,也許情況就會完全不同。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小心翼翼地保護兒童的心靈。所以每一位父母都不要輕易的傷害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長。
『叄』 孩子哭鬧不止媽媽暴跳如雷,父母怎樣管理好情緒
『肆』 孩子不分場合大哭時,父母應該怎麼處理
如果孩子不分場合的大哭大鬧,那麼家長內心當中都是非常無奈,無論怎麼說孩子都不聽,圍觀者也越來越多。除了默默的威脅以及溫柔的告訴孩子別哭了,可能家長並沒有什麼其他的方法。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媽媽的處理方式反而是非常重要的。
不同的態度和方法,直接能看出寶媽在平常的教育方式,對於孩子未來的人生影響也是非常大的。
『伍』 對於頻繁哭鬧不止的寶寶,哪些應對方法父母要知道
相信很多初為人父人母的人都會遇到過寶寶突然哭鬧不止,而且怎麼安撫也不行的情況,這時候我們做父母的會覺得非常的無助,不知道寶寶是餓了?還是生病了,有時候寶寶一哭就是幾個小時,當我們遇到這種情況我們要怎麼辦?我們才做父母的家長都沒有經驗,不知道孩子哭鬧的原因是什麼這很正常,我們不要過分焦慮。
最後,有很一部分寶寶腸痙攣是奶粉導致的,這時候我們需要給其換一種奶粉也是一種辦法。還可以試試其他辦法如給他一個安撫奶嘴、用搖籃或者嬰兒車輕輕搖寶寶、帶寶寶出門散步等。這里要特別提醒一下,寶寶哭鬧不止的時候我們大人一定要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粗暴的對待孩子,這樣會對寶寶造成非常大的傷害。
『陸』 孩子哭鬧脾氣大家長怎麼處理
1、為了表達情緒
孩子3歲左右,內心是有自己的秩序的,以自我為中心,他希望外部世界都按照自己心中的秩序運行。如果事情沒有按照他的設想進行,他就要用哭鬧的形式來宣洩自己的情緒。只要不順著我,我就哭,我哭,代表我不開心。
2、為了達到目的
當孩子得不到某樣東西,他就會哭,他哭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達到自己想要東西的目的,孩子是父母的軟肋,孩子一哭,父母就繳械投降,幫孩子得到,慢慢的,孩子就會知道,哦,原來哭就是武器,當我得不到的時候,只要我哭,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一開始孩子還只會通過哭的方式來表達,但是慢慢的,當他發現哭不怎麼頂用的時候,就會升級成邊哭邊打滾,扔東西,摔東西等更嚴重的行為,這些都是大人一開始不正確引導,導致孩子不良行為升級的表現。
那要如何正確引導呢?
一、溝通有用的時候,教他表達
大人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講道理沒有用,其實小孩子,是可以有效溝通的,大人要時刻給孩子灌輸這樣一個觀念:「你有什麼不滿,你要說,我們可能會去滿足你,但是撒潑、哭鬧大家都不喜歡。」
二、溝通無用的時候,先冷處理
如果大人發現小孩脾氣已經很倔,講道理沒用,那就要學會冷處理,孩子哭,那就讓他哭,陪他等他哭完了,哭累了,給他用熱毛巾擦擦臉,再講道理。當孩子知道,通過哭鬧不能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而好好說才是可以的時候,慢慢地孩子就會放棄那些不好的行為。
所以,你可以先試試講道理,講道理行不通,再用冷處理。冷熱交替,這樣就能教會她正確表達了。當然了,孩子的問題有時也是家長的問題,孩子通過「鬧情緒」來解決問題,有時也是在模仿父母
『柒』 孩子無故哭鬧,爸媽應該怎麼辦呢
對於家長們來說,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成長就是他們最希望看到的。如果孩子哭了,家長們一定是非常緊張的。不過,有些孩子比較聰明,知道自己哭了家長們就會擔心自己,所以他們就利用家長這個弱點來控制他們。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這樣的。有時候,孩子哭鬧也是有一定的原因的。那麼,孩子無故哭鬧,爸媽應該怎麼辦呢?首先,家長應該先安慰自己的孩子。其次,家長要詢問孩子哭鬧的原因。最後,家長要教育孩子,避免孩子下次繼續因為同一個原因哭鬧。
等了解了事情的原委之後,接下來家長們就要教育自己的孩子了。家長們可以用形象生動的比喻讓孩子了解這件事情的本質的是什麼,等到孩子了解之後下次就不會再因為同一件事情而哭鬧了。
孩子無故哭鬧肯定是有原因的,家長們不要看到孩子哭的時候就先責備他們一頓。正確的做法是要教育自己的孩子,讓他們認識這個世界,這樣他們才能不斷成長起來。大家覺得呢?
『捌』 寶寶認人哭鬧不止怎麼辦
你好,這非常正常,新生兒到了四五個月時出現認人現象,是十分正常的,這標志著他認知水平的提高,有認生意識的出現,也正是他從無選擇性的認知水平向有選擇性的認知水平發展的體現,也是寶寶開始有認人記憶的一大表現。有研究表明:0-2個月的嬰兒還沒有形成圖象知覺,所以開始一二個月的寶寶往往分不清自己家裡人和陌生人。到了3個月以後,寶寶已有了接觸人面孔的經驗,母親與撫育者的面孔逐漸由模糊變得清晰,這種對親人圖形模式視覺的發展,不僅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還可以促進嬰兒的社會性認知和情感水平的提高。3個月之後的寶寶,對人的面孔有了較為清晰的印象之後,他就會對熟悉的親人表示認同、肯定、接納和喜歡,這為寶寶對親人產生強烈的依賴感、親切感、歸屬感和安全感提供了認知基礎,對此,年輕父母應該高興才是。 對嬰兒的陌生感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些兒科醫生對嬰兒的陌生感做過觀察記錄,他們發現:在2個月時,寶寶還不大有陌生感,他們呢看到醫生和護士並沒有害怕的表現,有的孩子躺在體檢台上看著醫生,再看看媽媽,表現得若無其事;也有的孩子覺得好奇和開心,會手舞足蹈。到五六個月的時候,寶寶對醫生、護士的態度開始有了變化,他們會逐步辨認出醫生和熟識是陌生人,會感到害怕,還竭力想躲避,這說明這階段的嬰兒進入了認人的特別明感期。寶寶從五六個月的觀察中獲得了某些識別記憶,開始能辨識自己的父母,並且喜歡與他們在一起,因為,與父母在一起會感到安全、愉悅和溫馨,開始形成親人意識和親情感。當不熟悉的人出現時,在嬰兒以及的檢索中,找不到此人的形象痕跡,寶寶就會產生警覺,並感到不安、焦慮和害怕,這正式他的自我保護能力的體現,年輕父母對此要表示理解並給予尊重。因此,父母不要把寶寶見到陌生人哭泣、躲避、害怕甚至吵鬧,誤以為"無理取鬧"、"不懂禮貌",而去責怪或打罵孩子,這樣做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強化嬰兒怕生心理的延續,要順其自然,否則嬰兒會哭吵得更加厲害,以至造成不必要的見生恐懼症和隱性焦慮症。怕生感的消解要有一個過程,要遵循由疏到親、由遠及近,增加交往,逐步親近的原則,其關鍵在於與寶寶交往中要提高其親密度,誰跟他玩得時間長,他就先認識誰;誰對他關懷多,他就跟誰更親近,媽媽、爸爸與他同住一室,朝夕相處,所以寶寶較早就會形成了一種特殊的依戀感。對此,父母要倍加珍惜,至於他對其他人的陌生感,不僅要理解,處理時也要寬容和等待,有的父母在請保姆照顧時,先抱孩子到保姆家(或讓保姆來孩子家)一起玩一段時間,讓他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逐漸擴大交往面,有的年輕父母為了讓孩子從小就學會與人交往的本領,常常喜歡帶他們到同事家或公共場合去接觸更多的陌生人,其出發點和用心是好的,但不宜操之過急。1歲以內的寶寶要以培養與父母交往為主,然後再擴展到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親戚、四鄰及同伴。有研究表明:2歲以前嬰兒對陌生人及陌生環境的警覺和恐懼心理依然存在。所以,這階段培養寶寶的交往能力要逐步擴大交往面,讓他在自然的社會交往中,多接觸社會與熟悉他人,尤其要多和小朋友接觸,讓嬰幼兒在與同伴的游戲中,增長社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