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何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要超越狹隘的歷史觀,和政治觀。
所謂忠,不是忠誠於某一個政治集團,而是忠誠於自己的若言,忠誠於自己的信仰。
所謂孝,不是單純的無違與父母的意圖,而是讓父母得到最好的結果,而不是一時的快樂得失。
所謂仁,不是對眾生無意義的悲憫,而是對社會的進步和文明的發展肩負起自己的責任。
所謂義,不是對親朋好友的妥協和苟合,而是做到真正的利他,做一個諍友。
㈡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什麼意識
摘要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指:沒有博愛之心為不仁 ;沒有民族大義為不義 ;投降,叛逃,犯上作亂為不忠.;沒有孝順父母為不孝。
㈢ 何為「不忠、不孝、不仁、不義」之人
為國民不效力其君,受父母恩育不回報,視人命如兒戲,肆意殘害生靈,與人交友反還內之容的人
㈣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什麼意識
忠、孝、仁、義是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忠指對君主忠誠;孝指對父母孝順;仁是對他人的愛;義是行為得體、符合正義;故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指:沒有博愛之心為不仁 ;沒有民族大義為不義 ;投降,叛逃,犯上作亂為不忠.;沒有孝順父母為不孝。
拓展資料:
忠:傳承優良,發揚光大
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底是誰的責任?太籠統了。今天我將其改為:天下興亡,我的責任。我們的個人力量太小太小。但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為社會做點事情,為政府分憂。
孝:百善孝為先
「孝」字由「老」和「子」字組成。「老」在「子」的上方,無形彰顯了其內在關聯,也可從中看到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中國講究孝道。父母乃人之根,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絕對不可交。中國講究以孝傳家,孝經寫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我們的身體,頭發、皮膚都是父母所賜,我們要保護它愛惜它。首先要盡到對父母起碼的孝順,然後才立身行德,楊名於世,出人頭地。
仁:仁愛之心,感召他人
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儒家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愛,要愛心與別人相處。所以仁的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孔子的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時,孔子回答說:「愛人」。「愛人」即是說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因此,「愛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礎。
「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特有的一種美好情操。
義:財自道生,利緣義取
「義」就是正義,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為了信義寧願犧牲自身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若非關羽重信義,華容道上對曹操網開一面,就不會出現後來的「三國鼎立」。
㈤ 何為不仁不意不忠不孝
孟子時,有人針對他常說的「忠」與「孝」,給他出了個難題,問他:如果一個君王,他父親犯了死罪,應該怎麼辦?殺吧,殺父親是何等的不孝!不殺吧,就是對國家不忠。——其實還有對百姓不「仁」,因為不懲辦惡人,怎麼安民呢?當然,這一點那人沒問。自以為聰明的孟子想的方法是:國王拋棄王位,馱著老父親到人跡罕至的東海之濱隱居起來。
這其實很有問題,因為如果這樣一來,這個國王將違背儒家所倡導的如下十條道德信條:一是他不為國家服務了,是不「忠」;二是與惡人同居,是不「義」;三是棄眾臣與子民於不顧,是不「仁」;四是不打招呼就擅離職守,沒有規矩,那時叫不「禮」;五是徇私枉法,包庇親人,顯然不是清正的行為,叫不「廉」;六是不敢面對這種嚴酷的現實,採用逃避的態度和行為,是不「勇」;七是放棄功名富貴,埋沒自己治國之才,也是不「智」;八是丟下兄弟姐妹不管了——就不說他有沒有老母親,或是不是馱著老母親一道逃——叫不「悌」;九是自己定的法律自己不執行,叫不「信」;十是認賊作父,不知羞恥,是不「恥」。
你看,儒家宣揚的「仁義禮智忠信勇悌廉恥」等美好品德,被孟子這一招全破壞了。為了一個「孝」,結果違反了其它十大道德!其實,就是這個「孝」字,他也有問題,那就是他對母親不孝:如果把老母帶著一道去海邊過苦日子,則顯然屬於不孝;如果把老母留下,則更是不能盡孝。
形成這種結局的原因是什麼呢?是儒家所倡導的這些道德信條,一條條「看上去很美」,其實,道德標准混亂不堪。中國後來就有一種說法是「忠孝不可兩全」,然而,何止忠孝如此,各品德之間都是如此。在「不能兩全時」,如何取捨呢?從來沒有定論。
㈥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什麼現實意義
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有什麼現實意義?農村老話「一輩不孝,輩輩不孝」意思是說,在一個家庭當中如果有一輩人對上一輩人不孝順,那麼這種不忠不孝的傳統就可能會輩輩相傳下去。
(晏子)
㈦ 什麼是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不忠:古代人講究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對君主要忠誠,對父母、朋友之間、人與人之間都要忠誠。到了現代,不忠有了另一層意思。所謂不忠,就是情侶之間的情感態度。不孝: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最重要的罪名是《北齊律》中規定的十種重罪,即「重罪十條」。 具體是指:反逆(造反的行為)、大逆(毀壞皇帝宗廟、山陵和宮殿的行為)、叛(叛變的行為)、降(投降敵國的行為)、惡逆(毆打、謀殺尊親屬的行為)、不道(兇殘殺人的行為)、不敬(盜用皇帝器物及對皇帝不尊重的行為)、不孝(不侍奉父母、不按禮制服喪的行為)、不義(殺本府長官和授業老師的行為)、內亂(親屬間的亂倫行為)。隋朝《開皇律》在北齊「重罪十條」基礎上正式形成了「十惡」制度。「十惡」是:一曰謀反,二曰謀大逆,三曰謀叛,四曰惡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義,十曰內亂。不仁: 1.無仁厚之德;殘暴。 2.引申為不體面。 3.指肌膚肢體麻木,不靈便。 4.愚鈍。《孟子.滕文公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趙岐注:"富者好聚,仁者好施,施不得聚,道相反也。"後謂富人唯利是圖,不顧他人死活。
不義:指毆打、殺死長官(一般指州縣長官),丈夫死後不舉辦喪事並作樂改嫁等。指官吏之間互相殺害,士卒殺長官,學生殺老師,女子聞丈夫死而不舉哀或立即改嫁等。出處:《呂氏春秋·盪兵》:「選士厲兵,簡練桀雋,專任有功,以征不義。」
㈧ 不仁不義不忠不孝是指那些
沒有博愛之心為不仁。
沒有民族大義為不義。
投降,叛逃,犯上作亂為不忠。
沒有孝順父母為不孝。
仁義:看到別人有難,能伸手幫一把,有福享的時候,能不過河拆橋和吃獨食
仁義是儒家的重要倫理范疇。其本意為仁愛與正義。早在《禮記·曲禮上》:「道德仁義,非禮不成。」而戰國時的孟子(孟軻)對此更是推重此概念;此後漢儒董仲舒繼承其說,將「仁義」作為傳統道德的最高准則。
宋代以後,由於理學家的闡發、推崇,「仁義」成為傳統道德的別名,而且常與「道德」並稱為「仁義道德」,與「禮、智、信」合稱為「五常」。
忠孝: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
(8)為什麼父母不忠不孝擴展閱讀:
「忠孝」的詳解:
受忠於君國,孝於父母。用明人袁可立的話說: 「為親而出,為親而處。出不負君,移孝作忠。處不負親,忠籍孝崇。」移孝作忠,完成的是儒家倫理的政治化過程,在「家」和「國」兩級共同體之間建立起溝通橋梁。
「忠籍孝崇」,表明個體在家的孝行程度也成為衡量對國的忠誠程度,這樣就時刻把個體與「國」這個龐大共同體的關聯具象化,無疑大大加強了個體對國的認同,把個體、家和國凝結成一個有機整體,也成為不同個體之間對「國」產生共同認同的凝結紐帶,這就成為後世維持大一統中國的認同基礎。
㈨ 不忠不孝意思
您好,這是中國傳統的說法,是說一個人不可就要了。
忠、孝、仁、義是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忠指對君主忠誠;孝指對父母孝順;仁是對他人的愛;義是行為得體、符合正義;故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指:沒有博愛之心為不仁 ;沒有民族大義為不義 ;投降,叛逃,犯上作亂為不忠.;沒有孝順父母為不孝。
拓展資料:
忠:傳承優良,發揚光大
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底是誰的責任?太籠統了。今天我將其改為:天下興亡,我的責任。我們的個人力量太小太小。但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為社會做點事情,為政府分憂。
孝:百善孝為先
「孝」字由「老」和「子」字組成。「老」在「子」的上方,無形彰顯了其內在關聯,也可從中看到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中國講究孝道。父母乃人之根,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絕對不可交。中國講究以孝傳家,孝經寫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我們的身體,頭發、皮膚都是父母所賜,我們要保護它愛惜它。首先要盡到對父母起碼的孝順,然後才立身行德,楊名於世,出人頭地。
仁:仁愛之心,感召他人
孔子說「仁」,就是愛人。儒家強調人與人之間要有愛,要愛心與別人相處。所以仁的的基本內涵就是「愛人」。孔子的學生樊遲向孔子請教什麼是「仁」時,孔子回答說:「愛人」。「愛人」即是說要有仁德之心,要尊重他人、關愛他人,因此,「愛人」是仁德的情感基礎。
「仁」體現人的高尚情懷,是僅次於「德」的人類特有的一種美好情操。
義:財自道生,利緣義取
「義」就是正義,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為了信義寧願犧牲自身生命。古代講義氣的典型人物,當屬關羽第一。若非關羽重信義,華容道上對曹操網開一面,就不會出現後來的「三國鼎立」。
㈩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誰解釋一下,說具體點
忠、孝、仁、義是儒家提倡的倫理道德,忠指對君主忠誠;孝指對父母孝順;仁是對他人的愛;義是行為得體、符合正義;故不忠、不孝、不仁、不義是指:沒有博愛之心為不仁 ;沒有民族大義為不義 ;投降,叛逃,犯上作亂為不忠.;沒有孝順父母為不孝。
拓展資料:
忠:傳承優良,發揚光大
古人雲: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底是誰的責任?太籠統了。今天我將其改為:天下興亡,我的責任。我們的個人力量太小太小。但我們可以實實在在地為社會做點事情,為政府分憂。
孝:百善孝為先
「孝」字由「老」和「子」字組成。「老」在「子」的上方,無形彰顯了其內在關聯,也可從中看到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
中國講究孝道。父母乃人之根,自己父母都不孝的人絕對不可交。中國講究以孝傳家,孝經寫道:「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可毀傷,孝之始也」。我們的身體,頭發、皮膚都是父母所賜,我們要保護它愛惜它。首先要盡到對父母起碼的孝順,然後才立身行德,楊名於世,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