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孔氏父母姓什麼

孔氏父母姓什麼

發布時間:2022-05-25 18:06:10

㈠ 孔子的後代姓什麼

孔子的後代姓孔。其家譜是《孔子世家譜》,他的後代全都姓孔。

實際上孔子並不姓孔,他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

孔子的先祖是商朝的皇族,和商朝的皇帝一個姓,商朝的皇帝姓「子」,孔子的祖先當然也姓「子」。

商朝滅亡之後,孔子的先祖被安排到現在河南商丘一帶生活。孔子的祖先中,有一位名叫弗父何的,他本該是宋國國君,但把國君之位讓給了宋厲公,表現出了極高的道德風范。還有一位叫正考父的,他先後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和宋宣公,三次受命做高官,一次比一次恭敬。

最後的一位就是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孔父嘉,姓「子」,名「嘉」,字「孔父」(將「字」放在「名」前,是春秋時期的特點)。從此之後,孔子家族開始以「孔」為氏,即以祖先的字為氏。

後人稱孔子為「孔丘」,這個「孔」就是從這來的。「孔」是孔子的氏,而不是姓。

(1)孔氏父母姓什麼擴展閱讀

正父考生孔父嘉,因為當時有一個規矩,就是「五世親盡,別為公族」因為從弗父何到孔父嘉正好是五世,所以五世之後,孔父嘉的後人要另立門戶了,所以後人便以孔父嘉的字「孔父」中的「孔」為氏,這也就是孔子孔氏的由來。

孔父嘉是宋穆公的託孤大臣,《左傳》記載,他的妻子長得非常漂亮。宋國的太宰華督在路上遇見了她,「目逆而送之」,盯著她看,一直到她走遠。然後感慨道:「美而艷。」意思是,不僅長得漂亮,而且氣質高貴,光彩照人。

看上別人的老婆之後,華督就動了歪心眼,他散布輿論,說:「宋殤公繼位十一年,就有十一次戰爭,宋國連年有戰爭,這都是大司馬孔父嘉的錯。他是導致宋國人飽受戰爭之苦的罪魁禍首,讓我殺了他,還百姓以安寧。」一番鼓動之後,華督就帶兵攻殺了孔父嘉,然後霸佔了孔父嘉之妻。

為了霸佔別人的漂亮老婆,就不惜發動政變、殺人,華督的做法實在不靠譜。宋殤公對華督表示不滿,華督就又發動政變,殺了宋殤公,然後迎立公子馮為國君,是為宋庄公。此事被史學家稱為「華督之亂」。

孔父嘉在「華督之亂」中被冤殺,為躲避迫害,他的後人不得不逃離宋國,遷移到了魯國。遷魯之後,他們由宋國貴族降為魯國平民。不過幾代之後,孔子的家族譜系在魯國就又有了完整的記錄: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叔梁紇娶顏徵在而生孔子。

㈡ 孔子的父母名字是什麼

孟軻之母因為「孟母三遷」和「斷機教子」等故事成為天下母儀的典範。但是孔子母親顏征在的教子故事,卻鮮為人知。其實,孔母在孔子的成長中同樣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孔子家族先祖微仲,是商朝最後一個國王紂王的弟弟。商朝滅亡後,大哥微子被周封為宋國的國君,微子啟死後,微仲繼位,到孔子父親一代,已是十五世,孔父在魯國只是一名武士。孔子母親的家族先祖伯禽,是魯國的始祖,周公旦的長子,周朝先王周文王的孫子。周文王姬姓,伯禽分封他的後代在顏邑做邑首,以封地為姓,世代相傳,成為顏氏,孔子的母親就是魯國顏氏之女。 晚年再娶年輕女子顏氏,生孔子,在司馬遷的《史記?孔子世家》有記載:「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紇。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魯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頂,故因名曰丘雲。字仲尼,姓孔氏。」從司馬遷記載當中,印證了三個史實:顏氏女、野合和圩頂。 關於顏氏女,史料記載甚少,出現很晚的《孔子家語本姓解》是這樣說的:「孔子之先,宋之後也。……伯夏生叔梁紇,雖有九女而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於是乃求婚於顏氏。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顏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征在既往廟見,以夫之年大,懼不時有男,而私禱尼丘之山以祈焉,生孔子,故名丘字仲尼。」當時,孔子的父親年紀約在六十多歲,而顏氏女不滿二十歲,讓她心動的原因,除了孔父的「聖王後裔」、「武力絕倫」之外,另外的原因,恐怕就是前面提到的「門當戶對」。 因為年齡相差懸殊,在當時不合禮儀,故有《史記》中記載「野合」之說;有說在野外合歡,按此說法,孔子為私生子。但歷來儒家都避諱此說,認為有失「聖人」體面,才有《孔子家語》粉飾之說。其實,對「野合」之事,傾向於他們兩人未婚同居。 至於「圩頂」的說法,那是孔子父母的共同願望,有一個傳宗接代、傳承宗廟的兒子。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因孔母曾在尼山祈禱才懷了孕,父母給孔子起名為丘,字仲尼。「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尼」指尼山,「丘」則暗示出人頭地的意思。孔子約三歲時,叔梁紇病故,葬於防山,後顏氏帶他離開鄹邑,到國都曲阜的闕里居住,當時家境相當貧苦。 征在的父親是飽學之士,在那個時代,同樣能夠讓女兒識字識禮,可以見其開明。父親的直接傳授,使征在不僅僅積累了豐厚的識見和學養,在教育和禮上也有很高的修養。她把父親家的全部書籍,都搬運到自己的新家,選三間房子的一間作書房,准備在孔丘滿五歲的時候教他念書。她先收了五個小孩子,在自己家教發蒙的書,得到每位學生家的學資,五斗小米和一擔乾柴,足以養活母子兩人。 征在教孩子們習字、算數和唱歌三門功課,同時也教孩子們學習禮節和儀式。孔丘不到六歲開始跟班學習,後來,征在又收了幾個小學生,小孔丘成為他母親的小幫手,以盡輔導微薄之力。孔母的苦心栽培和細心教育,不到十歲的小孔丘,已經學完全部發蒙功課,因他愛琢磨,肯用腦子想問題,記憶力出眾,喜歡幫助別人,成為同窗學習的佼佼者。有了孔母的這一段家教生涯,自己幫助別人學習的經歷,對孔子以後辦私學、興教育,起到直接的影響。 按照當時的規矩,童子十歲就要外傅(跟別的老師去念書)。孔母關閉了她的學堂,把小孔丘送到城內最好的學堂,學習詩歌、典籍、歷史等功課,即被後世稱為《詩》、《書》、《禮》、《樂》的內容。當時學堂稱為「庠」,屬於官辦學府,集中了魯國最優秀的老師,實施非常嚴格的教育。因顏氏家族與魯國國君是同宗關系,孔子仍以一個貴族子弟的身份,在學堂里受到貴族式教育。孔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除了在家得到了母親的嚴傳身教外,不僅得到了顏氏宗親的支持,也得到魯國姬氏大族的照顧。 孔子貴族的身份,不僅得到顏氏家族的承認,也得到當時魯國國君魯昭公的認可。昭公十年,孔子二十歲得子,魯昭公以鯉魚賜孔子,所以取名鯉,字伯魚。魯昭公二十五年,孔子三十五歲時,昭公兵敗奔齊,孔子也亦奔齊避亂。 孔子與顏氏家族,因為母親的緣故,也保持相當親密的關系。孔子早期弟子中,顏路作為顏氏家族的一員,親屬關系不會走遠,後來的仲由,也是娶顏家之女作為妻子。孔子周遊列國的第一站選擇在衛國,是因為衛靈公接受顏讎由的推薦,給孔子發出邀請,請孔子到衛國做官。仲由是顏讎由的妹夫,顏讎由是孔子母親的同族人,彼此來往密切,消息靈通。孔子七十二弟子之中,還有顏回、顏幸、顏祖、顏高、顏之仆、顏噲、顏何等。 正是有著這種母子情深的依存關系,才有了《禮記·檀弓》里故事的發生:孔子在其十七歲時,其母顏征在仙逝,孔子堅持父母合葬,因母恥於野合之事,未曾告訴父墓所在,孔子為了打聽父墓所在,就想了個殯母於五父之衢的辦法。按常禮,殯當在寢而不在外,今孔子故意殯母於外,意在引起人們的注意,使人們怪而問之,孔子便可借機打聽父墓之所在。後來問於鄒人曼父之母,才知道父親葬於防,然後使父母得以合葬。 與孟母教子相比,孔母雖然少了些經典的範例,但是作為一個年輕守寡的女人,能夠擇良定居、親臨授教、外傅佳堂,成就了中國最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代聖人的身後,我們依然可以說,是因為站著一位偉大的母親。

㈢ 孔子的父親姓什麼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叔梁」是字,「孔」是他的姓,按照現代人的叫法,應該是孔紇,但史料上都習慣稱他為 「叔梁紇」。 叔梁紇曾是個將官,在當地很有些名氣,因為他立過兩次戰功。

他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母親叫顏征在。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妻施氏,生9女,無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稱孟皮。孟皮腳有毛病,叔梁紇很不滿意,於是又娶顏征在。當時叔梁紇已66歲,顏征在還不到20歲。

據考證,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其子木金父為避滅頂之災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變成了魯國人。

㈣ 孔子的父親為什麼不姓孔,而是叫叔梁紇

1、孔子不姓孔,孔是他的氏,不是他的姓。

2、孔子他爸,叫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都不是姓

3、在這個年代,姓跟氏是分開的。姓不大變,爺爺姓什麼,孫子跟著姓什麼;氏經常變,爺爺一輩兒以張為氏,爸爸這輩兒以李為氏,到了孫子,可能就改成以趙為氏了。一個人以什麼為氏,幾乎可以自由選擇,既能以做官的地方為氏,也能以父輩的名字為氏,既能以官職為氏,也能以排行為氏。

4、孔子辦私學,收的第一批學生當中有位南宮敬叔,此人來頭不小,他的爸爸,姓孟名釐子,曾經是魯國大夫;他的哥哥,姓孟名懿子,正做魯國大夫。怎麼他爸爸姓孟、哥哥姓孟,他自己卻姓南宮呢?如前所述,那時候人的姓跟氏是分開的,南宮敬叔仍然姓孟,只因為不是嫡長子,不能繼承爸爸的官爵,需要單獨給自己改一個氏。大概他是在家裡南邊那排房裡出生的,所以就以「南宮」為氏。

5、孔子名字由來: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魯國的一個將軍,他原有九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這僅有的一個兒子是個瘸子。在當時男尊女卑的情況下,叔梁紇當然很不滿意。於是,他就和妻子一起到曲阜東南的尼丘山求天神另賜一子。後來,果然又生下了孔子,叔梁紇以為這是在尼丘山上求來的,就給他取名為孔丘,字仲尼。「仲」字是排行,表示「第二」的意思,因為孔子是叔梁紇的第二個兒子,所以人們又叫孔子為「孔老二」。

㈤ 為什麼孔子姓孔,他的父親卻不姓孔而叫叔梁紇

據史料記載孔子的父親的確叫叔梁紇,乍一看,的確有問題呀。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姓孔呀,怎麼他的父親卻不姓孔,而復姓叔梁呢?其實這完全是一個誤解。

到此,我們對於孔子父子是否同姓的問題應該已經了解清楚了,他們其實都是子姓,孔氏。叔梁紇的名字也可以叫做孔紇,孔叔梁,這么一來就和孔丘、孔仲尼一致了,就比較容易理解了。

㈥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為何孔子的父親不姓孔

如果你對歷史足夠了解,你會發現這個世界上所有姓孔的人都是孔子的後人,為什麼呢?因為孔子這個孔姓,是從孔子開始的,他跟他的父親都不是一個姓氏,所以所有姓孔的人都可以被稱為是孔子的後人。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為何孔子姓孔?



那個時期,姓與氏有著嚴格區別。孔子之前,其先祖們的名號中大多都不稱氏,自孔子之後,孔氏一族的名號中就將氏固定下來,但那時男子的名號,稱氏,稱名,稱字,似乎並無一定之規,到了後來,氏變成了姓,孔也就由氏變成了姓。

因為孔氏是從孔子開始固定下來,所以戰國後期姓孔的人,都奉孔子為始祖,到了現在幾乎所有姓孔的人都可以說是孔子的後人 。

㈦ 孔姓和哪幾個姓是一家

媯姓、姬姓和祖姓。

孔氏,主要源於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如商朝建立者商湯的後人以其名為姓; 宋國大司馬孔父嘉為孔姓的孔姓始祖。子姓。或以人名、祖名為姓。

如春秋時鄭國有出自姬姓孔氏,以鄭穆公後人孔張的名為姓;衛國有出自古佶姓孔氏,為黃帝後裔,以祖字為姓;陳國有出自媯姓孔氏,以孔寧之名為姓,乃舜之後裔。

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98位的大姓,人口較多,人口約三百三十二萬三千餘,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9%,佔全國人口總數的的0.21%左右。

遷徙傳播

先秦時期,孔氏族人主要活動於山東、河南地區。秦漢以後,孔姓很快散播到河北、山西、湖南、廣東等地。三國兩晉時,遷移到浙江、江西東南地區。唐宋時播散到全國各地。清朝初期進入台灣地區。孔子單傳七代,四十八代孫孔端友,1128年南遷。

宋朝時期,孔姓大約有21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28%,排在第70位。孔姓第一本省是山東,約占當時全國總人口的66.5%。

明朝初期,從山西省洪洞縣大槐樹遷民之孔姓後裔分布於冀、魯、豫、蘇、皖、鄂等地。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孔姓

㈧ 都知道孔子姓孔,那你們知道孔姓的祖先姓什麼嗎

一般認為孔姓源於子姓,而源於子姓之孔又有三種說法: 第一、 跟據宋代的《廣韻》記載,契是商族的始祖,為子姓,歷經十四代,傳到成湯,滅下桀,建都於亳。成湯是一個聖明的君主,其子孫中有一支以商族的姓"子"以他字中的"乙"組合起來定為姓氏就是孔氏。 第二、 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篡》所說,西周初期,由殷縐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的宋國,為子姓。微子啟死後,其弟衍繼位。其曾孫的玄孫正考父,是宋國上卿。其子名嘉,字孔父,史稱孔父嘉。春秋時期孔父嘉的後代,以孔為氏,就形成了這支孔氏。 第三、 另據《姓考》等書的記載,春秋時期鄭國(今河南新鄭)有出自姬姓的孔氏,衛國(今河南滑縣東)有出自古佶姓的孔氏,陳國(今河南淮陽)有出自媯姓的孔氏。

㈨ 孔子的父親姓什麼就是叔梁紇姓什麼

叔梁紇 姓孔 名紇 字叔粱

孔子的六始祖先孔父嘉,名嘉,字孔父。是這個家族的第六始祖。古制,凡歷五世可以另立一個世系。這樣就取孔父的「孔」做氏了。孔姓由此而來。

孔子祖先商朝的微子啟,是紂王的同父異母哥哥,商亡後,被周成王封為宋國國君。微子啟四傳到宋閔公,宋閔公的長子弗父何沒有做國君,讓給了弟弟鮒祀,自己做了卿。孔子的祖先就有諸侯之家轉為公卿之家。

孔父嘉的後人由於受到太宰華父督的迫害,到孔父嘉的曾孫孔防叔時,孔氏被迫離開宋國,移民到魯國去了,地位再次下降。孔防叔到魯國貴族臧孫氏家裡作了家臣,標志著孔家降到士的地位了。

孔防叔的孫子就是叔粱紇,他是一個有智慧勇力有作為的人。曾在作戰中手托城門閘,救出戰友。又在另一次戰斗中臨時組織300人的隊伍,護送貴族臧氏兄弟突出重圍。之後又沖進重圍,防護城邑。
就是這樣一個有智有勇有作為的叔粱紇,一直為孔氏家業的繼承人的問題而憂慮。妻為他生了九個女兒,妾為他生了一個跛兒子,都不能擔當繼承振興家業的重任。不得不在高齡時又娶了顏征在,生下了孔子。

孔子命運多舛,3歲喪父,17歲喪母,遠離家鄉,後與兄長相依為命。發奮苦學,終成萬世師表。

㈩ 孔子父親姓什麼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他叫孔丘,父子二人的名號顯然有著結構性的差異。孔子的名號中,有名有姓,名丘姓孔。叔梁紇的名號中,卻有名無姓;紇是名,故叔梁紇又稱陬人紇;叔梁不是姓,而是字。那麼,孔子為什麼姓孔?

從文獻記載可知,孔子的列祖列宗中,沒有以孔為姓的,孔姓是從孔子開始的。孔子的祖先不姓孔,姓什麼?姓子。孔子自稱是殷人,其祖先屬於殷遺民。在先秦,商、周兩代,商是子姓,周是姬姓。但在當時,女子稱姓,男子不稱姓。所以,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們的名號中都不冠以子姓。

孔子祖先姓子,孔子本人自然也姓子,這確定無疑。孔子怎麼又姓孔呢?

原來,准確地說,孔並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古人的姓與氏是分開的,男子不稱姓,稱氏。孔子的孔,最初是氏,後來才變成了姓。孔子的孔,作為氏號,也就是孔氏,又是從哪兒來的呢?古文獻中已有明確答案。《孔子家語·本姓解》指出:孔子先祖本是宋國公室成員,傳到孔父嘉時, 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 。《闕里文獻考》卷一也說:孔子先祖從弗父何到孔父嘉, 五世親盡,當別為公族,乃以字為孔氏 。這是說,孔子先祖弗父何讓國後,其子孫仍然屬於宋國公室成員,傳了五世,到了孔父嘉的時候,按照宗法制的規定,五世親盡,不能再繼續列入公室,而是應該別立一族。別立一族,必須有個族的名號,於是就取孔父嘉的字作為族的名號。孔氏的孔,是從孔父嘉那兒來的,孔是孔父嘉的字。

孔氏雖然從孔父嘉開始別立一族,但那時男子的名號,稱氏,稱名,稱字,似乎並無一定之規,所以,孔父嘉以後,孔子的先祖如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紇,都不稱氏,其名號中都無孔字。孔氏一系,名號中稱氏的,是從孔子開始,其後固定下來,如孔子的兒子叫孔鯉,孫子叫孔伋,曾孫叫孔白,玄孫叫孔求,等等。後來,氏變成了姓,孔也就由氏變成了姓。

由於孔子是聖人,也由於孔氏是從孔子開始固定下來,所以戰國中後期孔子的直系子孫皆奉孔子為始祖。據《孔叢子·獨治》篇記載,孔氏後人為祭祀先祖,立有兩座祖廟,一是弗父何之廟,一是孔子之廟。孔子九世孫孔鮒說:他們 哭孔氏之別姓於弗父之廟,哭孔氏於夫子之廟 。孔鮒所說的 孔氏之別姓 ,是指孔氏別立一族以來的其他分支,這些分支並不以孔為氏,所以稱 別姓 ;所有孔氏和孔氏之別姓,都奉弗父何為始祖。孔鮒所說的 孔氏 ,則是指孔子的直系後裔,都以孔為氏,都奉孔子為始祖。(齊姜紅)

古代姓與氏有分別嗎?

今天我們所說的姓氏,拆分開來,或曰姓,或曰氏,以及合而言之曰姓氏,其意義完全一樣,如: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都是一家一族的名稱。然而,在古代卻並非如此,姓與氏是有分別的。

南宋鄭樵《通志·氏族略序》說: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 三代之後,姓氏合而為一。 清初顧炎武《日知錄·氏族》進一步指出: 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

古代學者顯然注意到了姓與氏的分別,並且指出,姓與氏的合而為一,是從漢代才開始的。問題在於,漢代以前姓與氏有什麼分別?

簡單地說,姓大氏小,氏是從姓分化出來的。在古代,一個有著共同血緣關系的宗族,有一個總名;隨著人口的繁衍,這個宗族不斷分裂出一些分支,各個分支又都有自己的別名。這個宗族的總名就是姓,各個分支的別名就是氏。以周人為例,周人是黃帝之後,姬姓;周人滅商後,建立了周朝,接著封建了許多同姓諸侯,如魯、衛、晉、曹、滕等等,這些諸侯都以國為氏;各國諸侯傳至幾代之後,再封立卿大夫,卿大夫或以王父字為氏,或以官為氏,或以封邑為氏,如魯國有展氏、臧氏、東門氏、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等等;以此類推,卿大夫再分置 側室 、 貳宗 ,如,從季孫氏分立出公父氏,從叔孫氏分立出叔仲氏,從孟孫氏分立出子服氏,等等,這又產生了一些氏。在這個大系統中,姬姓是始終如一的,從天下、諸侯、卿大夫、士一直到庶人,都屬於姬姓;而各個不同層次的分支,則各有各的氏,並且,不同層次的氏之間,還有大宗、小宗的從屬關系。

可見,在周代,姓與氏截然不同。男子稱氏,是為了表明自己的族屬,讓人一看即知從屬於哪個宗族哪個分支。女子稱姓,則是為了嚴守 同姓不婚 的原則,避免與同姓談婚論嫁的尷尬。

閱讀全文

與孔氏父母姓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應多吃什麼食物好 瀏覽:822
十堰市老年大學管網 瀏覽:428
寶寶長壽花怎麼養 瀏覽:113
養老保險打折 瀏覽:470
駕駛證自助體檢一般在哪裡 瀏覽:536
宜春老年大學有人說不要養老金 瀏覽:505
女60歲失地保險 瀏覽:55
長春市開養老院政策 瀏覽:792
四川綿陽萬人養老院 瀏覽:654
慰問敬老院活動簡介 瀏覽:831
養老金企業和個人 瀏覽:70
關於重陽節的口訣 瀏覽:519
用冰糖雪梨孝敬長輩們的作文 瀏覽:307
70歲以上還能買車嗎 瀏覽:940
長壽花澆什麼水能長成 瀏覽:653
2018退休金上漲到6000 瀏覽:190
廈門哪裡有不體檢的廠 瀏覽:679
佛山環市街道敬老院 瀏覽:559
女性的美容養生館一般有哪些項目 瀏覽:500
父母節的值是多少 瀏覽: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