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除了孟母三遷,還有哪些古代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故事
曾子殺豬,曾子殺豬也是家長教育孩子的經典故事,曾子殺豬告訴我們當家長的對孩子要講誠信,不能對孩子撒謊,要以身作則告訴孩子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
2. 哪些古代名人的母親善於教育自己孩子的事跡
岳母刺字孟母三遷是說的最多的,我記得還有歐陽修的母親交歐陽修念書,有一個成語就出自這樣的典故:畫荻教子。
還有是文言中做到過的:不義之財
田稷子,戰國時齊國的相國。一次,他收受了下屬官吏賄賂的黃金百鎰,並用這些黃金來孝敬自己的母親。田母非常詫異,於是責問田稷子說:「你雖然為相已經3年了,但你的俸祿大概還沒有這么多吧?這些金子難道是德行純潔的正人君子應該得到的嗎?我怎麼能收留下這些金子呢?」田稷子跪著向母親解釋說:「這些金子確實是下屬送給我的。」田母嚴肅的訓斥田稷子說:「我聽說士大夫要修身潔行,不能隨便收受人家的東西,一定要注意做到潔身自好、言行一致、忠誠守信、辦事公正,眼下你卻不是這樣,遠離了做臣下的要求。像這些不是從正道上來的財物,我是不會享用的。你這樣做就是不肖之子,不是我的兒子。你快起來吧!」田稷子感到非常羞愧,急忙拿著這百鎰黃金退了出來。他先將那些受賄的黃金退還屬吏,然後背著草席去向齊宣王請罪。齊宣王明白了此事緣由,很欽佩田稷子母親的高尚情操和義舉,於是贈以公金,並赦免了田稷子的罪,恢復了他的相職。
這則成語故事歌頌了田稷母親教育兒子拒收不義之財的高貴品質,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和啟示作用。 典故出自漢代劉向著的《烈女傳·齊田稷母》:「田稷子相齊,受下吏之貨金百鎰,以遺其母。其母曰:『子為相三年矣,祿未嘗多若此也,豈修士大夫之費哉。安所得此』對曰:『誠受之餘下。』其母曰:『吾聞士修身潔行,不為苟得……不義之財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田稷子慚而出,返其金。」
目前就想到那麼多,想到再來補~
3. 古代的賢母如何教育孩子的
每個人一生,母親對自己的影響總是巨大的,一個母親的文化修養、言談舉止、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一生。
母親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她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孩子思想觀念的形成。
所以一個男人,若能娶一房好太太,便能「富」三代。
當然,這里所說的「富」,並非一定指有錢,而是一個人的思想富、品德富,最終使自己成一個有所作為的人。
縱觀歷史上,那些有建樹、有出息的名人,大都深受其母親思想之熏陶,從而也成就了他們的人生。這些母親中,最為著名莫過於中國「四大賢母」,她們分別是:孟母、陶母、歐母、岳母。
就是這樣四位偉大的母親,她們的事跡被廣為傳頌,她們的兒子成為國家的棟梁,影響中華兒女一生,並成為學習的典範。
一,孟母
孟母是戰國孟子之母,位居「四大賢母」之首。
她的兒子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僅次於孔子的儒學大家,被譽為「亞聖」。
孟母之所以能培養出如此優秀的兒子,全在於她對子女的悉心教育。她最被廣為傳頌的事跡是「孟母三遷」的故事。
孟母早年喪夫,卻志不改嫁,一個人含辛茹苦養育孟子。
剛開始她和孟子住在丈夫的陵墓附近,以便於每天可以去祭拜丈夫。只是在這種地方住久了,年幼的孟子竟學起了出殯人士的哭喪胡鬧。
孟母覺得這樣的居住環境不利於孩子成長,便把家搬到了集市。可是把家搬到集市後,孟子卻學著小販商人們做起了吆喝買賣。
孟母不希望自己兒子將來成為市井小人,所以又把家搬到了學校附近。從此後,孟子就跟著學校里的士子,學起了「好好讀書,天天向上」。孟母之所以三遷,是因為她深諳一個道理:「環境會影響一個人的成長。」孟母還有「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她教育孟子,學業若半途而廢,就如織到一半的布匹,是不能為人所用的。
同樣,人若在年少時不好好讀書,長大了便只能做些苦命的勞役,是沒有出息的。從此孟子發奮讀書,終成為一代曠世學儒。
二,陶母
陶侃是晉朝有名的好官,他生活簡朴,對待老百姓就像對待自己的父母一樣。
陶侃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陶母省吃儉用,把省下來的錢全部都用來供陶侃上學和買書。陶侃學習非常刻苦,成大後成了一名管理漁業的官員。
一次,陶侃把魚干運往皇宮,路上正好經過母親居住的地方。想到自己在外當官,而母親卻在鄉下過著窮苦日子,陶侃難過極了。「這么多年我都沒給母親買過什麼好吃的,這次就拿些魚干給她嘗嘗吧!」陶侃心想。於是,他讓部下拿了一壇魚干送到母親的住處。
陶母見陶侃的部下拿著魚干過來,心裡十分高興,她接過魚干問:「這壇魚干是從哪裡來的?」部下笑著說:「這是要運進皇宮的魚干,陶大人體貼您,特意叫我拿來一壇讓您嘗嘗。」陶母聽完,臉立刻沉了下去。她想了好一會兒,走進屋裡拿出紙和筆墨,寫了一個「封」字,貼在魚干壇子上。部下連忙上前阻止,說:「老夫人,您這是做什麼?」陶母嚴肅地說:「這魚干是朝廷的,不是我兒子的,我不能要,你拿回去吧。」
接著,她又給陶侃寫了一封信,信上寫道:「你身為朝廷官員,應當盡忠職守,怎麼能貪圖財物,私下把朝廷的東西送給我呢?如果你真的孝順母親,就做個清正廉潔的好官吧!」
陶母退還魚乾的事情,讓陶侃感到十分羞愧。就這樣,在母親的教育和影響下,陶侃成了一位品行端正、不謀私利的好官。
三,歐母
歐母是北宋歐陽修之母。歐陽修是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但他的成就也離不開他母親的偉大教育。
歐母又是一位單親母親,她丈夫在兒子四歲那年便去逝了,留下她孤身一人辛苦拉扯兒子。
歐陽修父親在世時,家中經濟比較寬裕,可自從他去世後,家境便一落千丈,日漸貧寒。
後來竟到了「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地步。孤兒寡母在這樣的境況下生活,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歐母是一個意志堅強的女人,她家窮志不窮,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將兒子養大,並用最原始的方式教歐陽修識字。
這便是著名的「畫荻教子」:歐陽修五歲時,歐母便教他讀書識字、做人處事的道理。只是當時家裡窮,家裡沒錢買筆墨紙硯,歐母只好用蘆葦桿代替,然後在地上鋪一些沙,把地當紙,一筆一畫地教歐陽修寫字。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歐陽修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特別懂事,於是奮發圖強,學習成績優異,他於仁宗天聖八年高中進士。
歐陽修在當官期間,積極支持范仲淹維持新法,後因此被貶職。
但歐母並沒有抱怨兒子的仕途不濟,而是寬慰兒子說:「你為正義被貶職,不能說不光彩。我們家過慣了貧寒的生活,你只要思想上沒有負擔,精神不衰,我就高興。」
有母如此,兒子焉能不偉大?
四,岳母
岳母是北宋名將岳飛之母。岳飛十五六歲時,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當權者腐敗無能,節節敗退,國家處在生死存亡的關頭。
很多自私的母親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前線,希望能在戰亂年代保全子嗣血脈。
但是岳母卻和一般母親不同,她大義凜然,主動勵子從戎,精忠報國。
她為了讓兒子永遠銘記大丈夫當「精忠報國」的訓誡,甚至用綉花針把這四個字刺在岳飛的背上!
由於岳母的積極鼓勵,使得岳飛投軍後奮勇殺敵、義無反顧,他很快屢建戰功被升為秉義郎。
有一次宋都開封被金軍圍困時,岳飛隨副元帥宗澤前去救援,多次打敗金軍,受到宗澤的賞識,稱贊他是「智勇才藝,古良將不能過」。
後來岳飛終成為一代有名的抗金英雄,為歷代人民所敬仰。
4. 母親教育孩子的古訓
古代孟母何其重視孟子的讀書教育,為了給他營造一個好的氛圍曾三遷其住所。
昔日孟子年少時,父親早喪,母親守節。居住之所近於墓地,孟子和小夥伴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母見狀自言道:「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
見信佳。
後來便搬到了市集旁邊,孟子又學起了商人做生意的樣子,玩殺雞宰鵝討價還價的游戲。孟母又自言道:「此地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
最終搬到了學校附近。孟子開始變得守秩序、懂禮貌、愛讀書。孟母欣喜的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孟母所為就是為了讓孟子遠離那些粗鄙庸俗的環境,讓他做一個愛讀書的人。正是孟母的遠見卓識,才成就了一代大儒孟子。
身為人母,就當有責任和義務引導子女擁抱真理和選擇正確的價值觀。而前提條件就是媽媽的三觀要正。
三觀正的母親懂得發展自我,媽媽本身要變成一個完善的人,不僅要有能力培養孩子,還要引導孩子。從小到大在讀書環境中長大的人,再壞也壞不到哪裡去,所以讀書很重要。
見信佳。
媽媽三觀正,孩子人品好
作為媽媽,是否能善待老人,決定著孩子以後是否知道回報父母親的養育之恩;母親能否禮待親友和鄰居,決定著子女有無愛心。
「賢母使子賢也。」韓嬰《韓詩外傳》中如是說。
母親的善良和博愛,是子女將來擁有良好人際關系和事業發展的關鍵。母親的眼界、心胸決定著子女的前程是否遠大,胸襟是否廣闊。
許多家長自身道德修養有待提高,自己胸無大志碌碌無為,卻要求子女有出息;只顧自己發財賺錢,難得關心孩子教育,自己不看書學習,卻要求孩子名列前茅;自己沉迷麻將牌局或觥籌交錯,卻要求孩子專心致志;自己不孝敬老人,卻要求子女言聽計從;張嘴閉嘴污言穢語,卻要求孩子禮貌文明……自己為了賺錢坑蒙拐騙,又怎能要求孩子品行高尚?
陶母退魚,講的是東晉名將陶侃有一位深明大義的母親,她不受兒子官物私贈,並教導兒子為官廉潔奉公的故事。
陶母對陶侃自幼管教嚴格,以紡織為業堅定地資助兒子的仕途。陶侃曾任漁梁吏,食用官府的腌魚時,念及家中貧寒的母親,就用陶罐盛裝了一些派人送給母親。未料母親如數退還,附信責備道:「汝為吏,以官物遺我,非惟不能益吾,乃以增吾憂矣!」
正因陶母的言傳身教,陶侃雖家境貧苦,卻做官長久,曾任八州都督、征西大將軍,後封為長沙郡公。
我們道德上的瑕疵和言行的不端,表面上看,無礙家庭生活;但是,孩子往往是大人的影子。
如果母親為人善良溫和,懂得持家理財,樂於助人、樂觀開朗、能吃小虧、勇於承擔,那麼她的這種思維方式和好習慣會潛移默化地傳給子女。
5. 古代母親教育孩子的故事
1、畫荻教子
北宋時候,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
他的母親鄭氏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鄭氏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2、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在他年幼的時候就去世了,母親仉氏不再結婚。孟子和母親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這個地方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集市。
到了集市,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至屠場附近,這次,孟子又學起屠夫宰殺豬羊,孟子媽媽知道了,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
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之後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於是居住在了這個地方。
3、斷機教子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麼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子,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
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麼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可以避開禍害。如果現在荒廢了學業,就不免於做下賤的勞役,而且難於避免禍患。」孟子聽後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老師,終於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4、陶母戒子
陶侃在青年時期作過鑒察魚梁事物的小官,曾派人送一陶罐腌魚給母親。他母親把原罐封好交給送來的人退還,同時附了一封信責備陶侃,說:「你作小官,拿公家的東西來閉塞給我,不但對我毫無裨處,反倒使我擔心。
5、岳母刺字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京城開封失陷,徽、欽二帝被俘。岳飛在國難當頭之際,立志要恢復中原。岳母看到國家淪亡,心裡十分悲憤,為教兒不忘靖康之恥,特在岳飛的背上用綉花針剌上「精忠報國」4個字。
岳飛透過銅鏡看到背上「精忠報國」的「國」字少了一點,就問道:「娘親,您刺的『精忠報國』4個字,孩兒終生不忘。可不知『國』字少了一點是何道理?」岳母拭淚答日:「這少一點,乃指國家沒有皇帝呀!我兒一定要救國救君,報仇雪恥呀!」
6. 我國古代的什麼典故,對於孩子的思想有很好的教育意義
比如黃香九歲的時候,就知道心疼父親母親,希望晚上工作後的大人能睡個好覺——夏季驅趕蚊蟲,拿扇子把床鋪扇的很涼爽;到了冬天,他就自己鑽進父母被窩,用身體來溫暖被窩,讓父母晚上睡覺能暖和和……可以說是夏季電風扇,冬季熱水袋了。這可以教育孩子對父母要孝順,雖然不必做到黃香的程度,但是應該對父母的辛苦有所了解,並為此作出相應舉措。黃香的故事傳到各處,人們贊美他便說出了“香九齡,能溫席”的句子,也讓這個故事流傳後世越其來越廣,起到了重要的教育意義。但是很多故事並不適用現代,所以教育孩子還是應該鼓勵他們學習故事當中的精神。
7.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多一點)
我國從古至今有許多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其中要數孟母三遷最為著名。孟子的母親為了版使孩子擁有一權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她克勤克儉,含辛茹苦,堅守志節,撫育兒子,從慎始、勵志、敦品、勉學以至於約禮、成金,數十年如一日,絲絲入扣,毫不放鬆,既成就了孟子,更為後世的母親留下一套完整的教子方案,她本人也成為名垂千秋萬世的模範母親,在中國歷史上受到普遍尊崇。
還有岳飛之母姚氏,宋代抗金名將岳飛之母,古代四大賢母之一。岳飛心情郁悶,私自回家探母。岳母促其回營抗敵,並在岳飛背上刺"精忠報國"四字,使其永以報國為志。姚太夫人是南宋抗金英雄岳飛的母親。她作為母教典範和婦女楷模,在國家危亡之際,勵子從戎,精忠報國,被傳為佳話,世尊賢母。
像這種母教子女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例如蔣介石的母親一個平凡的傳奇女性,也是萬千女性的楷模.她命途多舛,但是依舊將蔣介石教育成才等等.
這些看似平凡柔弱的女子,她們不僅僅是養大孩子,而是用自己的德行,教化孩子做人之道,使他們成為品德高尚、萬世傳頌之人。
8. 我國古代有很多母親教育子女的故事你能寫出這些成語過典故嗎
孟母三遷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多次遷居。《三字經》里說:版"昔孟母,擇鄰處。"孟母三遷權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信息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 ,竭盡全力培養孩子。
岳母刺字 岳飛的英雄事跡在民間廣為流傳,其中嶽母刺字的故事也極為流行。 但是岳母刺字的故事,歷史上卻查無依據。宋人的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的曾孫岳珂所著的《金陀革編》也沒有記錄。岳母刺字始見於元人所編的《宋史本傳》,書雲:「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精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但書中未註明此四字出自岳母之手。其實岳母刺的字是盡忠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