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孝敬父母 > 論語中孝的內涵是如何孝敬父母

論語中孝的內涵是如何孝敬父母

發布時間:2022-02-15 03:33:48

① 論語中關於孝敬父母的語句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內春秋)《容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② 關於孝敬父母的論語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內。」樊遲曰容:「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③ 《論語》中孝敬父母的話

孝敬父母格言

1.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惡的人。魯訊

2.愛國主義深深紮根於人專的本能和感屬情之中。愛國主義則是放大了的孝心。戴達菲爾德

3.一個天生自然的人愛他的孩子,一個有教養的人定愛他的父母。林語堂

4.大孝終身慕父母。唯孝順父母可以解憂。-孟軻

5.孝敬父母經常可以代替最高貴的感情。-孟軻

6.母愛勝於萬愛。-莎士比亞

7.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就是母親的呼喚。 -但丁

8.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地愛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的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最後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9.孝子事親,不可使其親有冷淡心,煩惱心,驚怖心,愁悶心,難言心,愧恨心。-袁采

④ 十條論語中關於孝的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為政第二》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學而第一》
子曰:「孝哉,閔子騫。人不間於其父母昆弟之言。」
——《先進第十》
曾子曰:「吾聞諸夫子:孟莊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與父之政,是難能也。」——《子張第十九》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⑤ 《論語》中「孝」怎麼解釋

《論語》中孝的內容可概括為善終追遠、善事父母和師生之孝,即子女、晚輩敬仰與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贍養、尊敬父母以及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與仰幕。

《論語》是孔子與其弟子的語錄結集.《論語》名稱來自班固《漢書•藝文志》:「《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言而接聞於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 《論語》是儒家重要經典之一,位列四書之首.它不僅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的指定經書,而且包含了古代統治者的施政理念,以至於後世流傳有「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現在通行的《論語》20篇,內容以倫理、教育為主.隨著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論語》作為傳統文化的經典、國學的重要典籍,除了擁有大學、研究機構里的重視和國學館里孩提的咿呀誦讀之聲,似乎離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遠去了.事情真的是這樣嗎?回合是否定的.越來越多的人已經發現了傳統國學的重要性.
細讀一下就會發現,《論語》中所談到的許多東西在根本上都是關於如何做人的,而且是具有開放性的,因此也就具有了永恆的意義.在關於做人的道理中,其中一條就是「孝」,在現今的社會仍然具有深刻的指導意義.為什麼這樣說呢?
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
泱泱中華,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我們的先民在這片遼闊的大地上創造了偉大的華夏文明和悠久的傳統文化.繁榮的農業造就了高度發達農業文明,建立在血緣關系基礎之上的宗法制度成為傳統社會制度的主體.宗法制度講求氏族成員間親緣關系,因此「孝」也就成為了傳統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從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上看,孝道觀念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千年以來,中國人無論貴賤貧富,都深深地受到這種被稱為禮教的熏陶和影響.中華文化就是孝道文化,它維系家庭的每一成員,進而凝聚為社會、國家,它是中華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資產,對中華文化發展過程中,有其不可泯滅的貢獻.
「孝」:自然而然的親情流露
古人講:天道遠,人道邇,所謂孝道就在我們身邊.那麼孝的本義是什麼呢?許慎說:「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老」,代表著年老的雙親; 「子」,代表子女;「老」在上,「子」在下,會合其字即意味著:「做子女的,順承父母,那就是孝」,從行動上來看,「子」背著「老」,涵意即說父母年老體衰行動不便,須子女背著代步,其中充滿著感恩、報恩、關懷之意.《論語》中對孝的理解正是最注重這一點的,《論語》中有許多地方都明確提到了孝道,孔子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詮釋孝的精髓之所在.這些解釋不是枯燥無味的說教,更多的是具體的經驗表達.
下面舉幾例做簡要解答,以加深理
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就是說父母健在的時候,觀察他的志向,父母去世了,就要觀察他的行為,三年不更改父母的為人之道,那麼他的行為就能算是孝了.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則以喜,一則以憂.」就是說父母的年紀是不可以不知道的事情,我們一來對他們的壽命感到喜悅,一來又時時刻刻為他們的衰老而擔憂.
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就是說父母在的時候,不要出門遠游,如果非得要遠游在話,就要有一定的方向.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以為孝乎.」是說,子夏問什麼是孝,孔子說:孝之難就在於孝敬父母的時候的臉色一定要和顏悅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來孝敬父母.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是說不要違背父母的意願.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是說對於父母最擔心是他們的身體健康.
孔子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方向自己的弟子解釋「孝」,他既有正面的倡導 ,也有反而的批評,如:子游問孝,孔子就從反面批判了那些「是謂能養」的不孝者,認為他們不能懷著敬愛的心情,以至於和犬馬沒有區別.不論是從正面還是反面,我們都能深深地感覺到一點,那就是《論語》談孝並不是像後世統治者所宣傳的那樣,使孝成為一種外在、教條的、束縛人的東西,而是認為孝是人內心深處親情的自然流露,這種孝是一切人際交往社會生活的先天的基礎.
《論語》中與孝有關的是死亡.儒家孝道十分重視死,把送葬看成是盡孝的主要標志之一,在喪葬觀上表現為厚葬.喪禮雖然是為死者准備的,但實際上是生者孝的親情的內在表現;雖然是為安慰亡靈,實則是生者孝道的自我圓滿.孔子繼承並發揚了周禮中的孝道觀念,也十分重視孝在喪葬中的作用.孔子在回答弟子樊遲時說:「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當弟子宰我認為三年之喪太久時,孔子批評日:「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陽貨》).在喪葬上,孔雖然不主張厚葬,主張崇尚精神性的悼念,但他倡導的孝道觀,客觀上對後世的厚葬之風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我們談孝不是要恢復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而是要從中汲取精華部分,服務於社會主義和諧的建設.所以,對於《論語》中的孝我們也要辯證的看待和接受,比如厚葬在當今社會不應該提倡,而且三年之喪的方式也早已經不適合如今的社會發展了.
經典是深刻的.但是理解社會比理解經典更重要.看到社會變遷對兒女與父母關系的影響,看到由於社會疏離現象的加劇導致的「孝道」衰減,我們不能只想到說服教育,而應當從源頭,從內心深處鬧革命.「孝心」在很多時候是人們心靈中自然生長出來的,教育當然很重要,如果孩子們耳濡目染都是和諧,自然會在他幼小的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只有愛自己的父母,才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樣我們的社會道德水準才能有質的提高,我們的社會才能早日建成和諧社會.

⑥ 《論語》中是怎麼描述「孝道」的

在《論語》中,有孔子談話的多章記錄: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為政》第七章)(學生子游問怎樣做是孝,孔子說:「現在所謂的孝,只說能夠養活父母。至於犬馬,人也一樣養活;不敬,養活父母和養活犬馬,有什麼區別呢?」)這段話中的比喻很生動,人也養活供使役的馬牛,養活寵物狗貓;如果對待年老的父母,只是給一口飯吃,缺乏尊重、關心和愛護,還不如你養的寵物呢!決不是每月交一百元、二百元贍養費算是孝。孔子著重提出的是個「敬」字,「敬」有尊敬、嚴肅、莊重的意思,對父母首先要尊敬。

究竟應該怎樣行孝,孔子有多次論說: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這里有問號)」(《為政》第八章)(子夏問孝。孔子說:「難的是所表現的態度。有事,作弟子的去做;有好的飲食,年長的人先吃,僅僅這樣待父母,能稱得上是孝嗎?(這里有問號)」)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里仁》第二十一章)(孔子說:父母的年齡,不能不記在心裡。一方面為他們高壽而欣喜,一方面也因他們高壽而擔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為政》第六章)(孟武伯問孝。孔子說:「對父母,要擔憂他們的疾病。」)子曰: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里仁》第十九章)(孔子說:父母在世,不出遠門,如果必須出遠門,一定要告知去處。)以上四段的第一段,孔子提出「色難」,即態度問題。孔子認為「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是對待師長、年長者都應該做的,絕不僅僅為父母扛回煤氣罐,或買兩盒蛋糕送去便是孝,難在發自內心的親愛、關心和尊敬。以下幾段,也都是強調這種真實的心理感情,或喜或憂,在於深厚的關懷,如關懷父母的健康,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等等。第三段「父母唯其疾之憂」,自古以來有兩種解釋,除上文的譯釋之外,也有古註解釋為父母為兒子的毛病擔憂,亦通。父母為兒子擔憂,做兒子的怎麼辦呢?(這里有問號)應該盡量不讓父母為自己操心,而且要更加孝敬父母。

⑦ 結合《論語》中「孝」的內涵,請談談你是如何孝順父母的

我是這樣孝順父母的。
早晨離開家的時候和晚上回到家的時候要和父母打招呼。
主動承擔一些家務活。
自己的事情盡可能自己去完成,減輕父母的家務負擔。

⑧ 孝敬父母故事論語 (意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問什麼是孝道,孔子說:」在父母面前,始終和顏悅色很難。有事情,年輕人去幫著做,有了酒飯,讓長輩吃,難道這樣就是孝嗎?」

弟子入則孝,出則弟。
意思是:少年弟子回到家裡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愛兄長。出自(春秋)《論語?學而第一》。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父母的年齡,不可以不記在心裡,一方面因為他們長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因為他們年邁而擔憂。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論語·為政》

孟武伯問孝的含義,兒子回答說:為父母生病而擔憂

⑨ 論語中的孝的含義

「孝」指的是孝敬父母。與「悌」(尊敬兄長)相應。

⑩ 論語中孝的內涵與價值

我理解論語中「孝」的內涵可概括為善終追遠、善事父母和師生,即子女、晚輩敬仰與追念祖先,秉承先道,贍養、尊敬父母以及學生對老師的尊敬與仰幕。可以用十二個字來概括,即:敬親、奉養、侍疾、立身、諫諍、善終。它的價值在於規勸人們忠孝仁義禮智信,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閱讀全文

與論語中孝的內涵是如何孝敬父母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的宅基地沒有房怎麼辦 瀏覽:339
福建省2017年養老金 瀏覽:574
昆蟲記里什麼叫長壽 瀏覽:135
二級建造師養老保險證明 瀏覽:246
孝順爺爺奶奶是家風嗎 瀏覽:408
廣東養老機構公建民營 瀏覽:739
在家沒有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395
第一次做父母需要什麼 瀏覽:723
扁桃體檢查正常結果怎麼寫 瀏覽:633
長壽花這個季節還有黃葉什麼原因 瀏覽:541
市客運站重陽節到敬老院 瀏覽:137
老年痴呆初期症狀嘴角抽搐 瀏覽:842
這世上怎麼會有這么笨的父母 瀏覽:868
國外農村養老哪個地方好 瀏覽:547
浙江社工面試完一般多久體檢 瀏覽:714
劉文正60歲 瀏覽:940
西安航天保安入職體檢多少錢 瀏覽:243
找一篇宣傳敬老院文章 瀏覽:879
玉溪市江川區社保養老保險電話 瀏覽:835
最適合送給父母的智能手機有哪些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