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社區養老和養老院養老的優劣在哪裡
養老院,就是傳統的「敬老院」,是指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服務的非營利性組內織。基本上服務對象包括容全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完全不自理老人。國內的養老院普遍的居住條件都不是很好,基本上以護理老人為主,好幾個老人共享一間房,基本上各自的私有空間也僅限於床位了。另外有限的休閑文娛活動,機械化的管理,和低標準的服務都是養老院備受詬病的原因。
但是呢,優勢也是很明顯的。養老院的收費相應處於中低端水平。
而養老社區,無論是整體居住環境,還是適老化設計,健康管理、文娛活動、膳食調配等都是從「最優化老人的晚年生活」為出發點,是為了讓老人真真正正「享老」,而不只是單純養老。
上海做的比較好的有央企太平打造的「梧桐人家」,地處浦東新區周浦,有興趣的可以了解下。就能更直觀的感受到養老社區和養老院相比下來的優勢所在。
❷ 養老保險賠償短板,護工待遇爭議浮出水面
養老保險賠償短板及護工待遇爭議的核心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養老保險賠償機制不完善:
護工職業道德與規范管理缺失:
薪酬待遇低與人員流失嚴重:
針對以上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案包括:
❸ 養老院屬於國家機構嗎
一般來說,養老院不屬於國家機構,而是社會福利事業中的一種非營利組織形式,目的是為老年人提侍茄判供生活和護理服務。養老院通常老改由政府、社會團體或個人出資建設和管理,以提供提供居納亮住、飲食、醫療、康復、文娛和社交等方面的服務,幫助老年人享受幸福晚年。雖然養老院不屬於國家機構,但政府在相關政策上也會給予支持和監管,確保養老院提供的服務符合相關法律法規,並且能夠落實好相關的服務標准和監管要求,維護老年人權益。
❹ 多地探路居家養老社區,「銀發浪潮」如何老有所依
作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規模龐大的中國老年人將在哪裡實現最美「夕陽紅」,這是一件事關「老有所依」的大課題。近年來,面對老齡化帶來的「銀發浪潮」,多地推出規劃措施,積極探索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
資料圖:老人們精心排練節目。譚偉旗 攝
「醫」和「養」如何結合
真正讓健康服務融入家庭生活
顯然,未來的中國,家庭和社區必然要承擔起養老重擔,而如何推進優質服務資源向老年人的身邊、家邊和周邊聚集,如何將「醫」和「養」在家庭和社區充分結合,就是必須要解答的問題。
「養老社區的核心是服務,而不是住宅環境有多高級。」宋青表示,養老社區要重新定義人與社區關系,在房屋的居住功能上升級健康管理服務,把以家庭醫生為核心的健康管理、以介護為支持的養老體系融入到生活中。
宋青表示,在人員上,家庭醫生要與居民建立起一種長期、穩定的服務關系,對居民的健康進行全過程的健康管理,提供專業、便捷、持續的基礎醫療服務,來解決居民的常見病、多發病以及亞健康狀態。
「很多老人在未來的一二十年可能都不會生病,並不一定需要看醫生,但是他確實需要有專業的人員來幫助其進行營養、運動、養生等方面的介護服務。」
在設施方面,宋青表示,應充分地將社區的健康硬體配套與健康管理軟服務深度融合,通過住宅的健康元素設計、智能可穿戴設備配套以及全健康數據的管理相結合,真正讓健康服務融入社區管理。
「以急救為例,如果一位老人跌倒後,家庭內可以通過生物雷達及時捕捉到患者摔倒的信號並傳達給物業和家庭醫生,此刻,社區會第一時間打通門禁、電梯、無障礙通道,保障救護車出入通暢,同時家庭醫生會及時入戶為患者做應急處理,直到救護車到來實現送醫。」
專家表示,醫養結合的養老社區應該徹底打破社區居住功能與健康服務割裂的狀態,為入住老年人提供差異化、專業化、精準化的服務,把養老和健康的元素深入融入到老年人熟悉的生活場景中。
❺ 關於農村養老金的問題你知道嗎現在農村老人養老的現狀如何
其實作為絕大多數農村地區的,60周歲以上的老人來講。他們本身是沒有職工養老金的待遇。也就是說自己本身的實際收入水平相對還是比較低的。大部分人參加的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也就是之前的新農村合作養老保險。所以說整體的退休收入,大概也就是在一兩百塊錢,或者說兩三百塊錢左右。
說實在的農村的養老保險金這些補助這些錢肯定是不夠他們生活用的,子女也會給一部分錢給他人供他們使用,但大部分老人在自己沒有喪失勞動能力之前都不願意給子女增加生活壓力的。
❻ 中國養老不賺錢的根源都是養老院院長不夠努力嗎
這個問題很多人有疑惑,明明養老事業是目前最朝陽的行業,為什麼很有很多養老院不掙錢呢?小能伴中老年平板電腦終端,專註解決中老年朋友健康管理,親情陪伴和娛樂生活的晚年需求,讓每一位老年朋友都能享受科技與互聯網的樂趣,為您解答。
最近碰到一個同行。一見到我就在說他算來算去,養老機構怎麼都不賺錢,有些所謂賺錢的機構也是「見光死」,即只要把員工的保險和加班費補足,那機構還是不賺錢。
是不是員工規范的保險和加班費是導致養老院不賺錢的死穴呢?現在就把養老院的經營成本剖析下,看看什麼才是不賺錢的罪魁禍首。
養老院的收入基本就三大塊:床位費、餐費、護理費,對應的成本核算為:床位費=房租+攤銷折舊+行政人員工資,餐費=食物采購+能耗+廚房工資,護理費=護理人員工資。
這三大塊如果拆分來看哪個模塊自收自支不能養活自己、嚴重拉高成本並且不能自我平衡的版塊就是造成養老機構不能盈利的短板了!!!
護理費:護理員一月收入+保險+吃住+加班=4500元的話,按照1:3的配比,一個老人收1500元的護理費就可以收支平衡,這個護理費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大部分老人是可以接受的,所以規范職工的上班時間和保險保障並不會造成單獨核算的虧本。
餐費: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養老機構的餐費基本都在750-900之間,只要老人入住到了一定的數量,相信虧損的話也不會虧多少,餐費明顯也不是養老機構不能盈利的重要指標。
前兩個版塊就算虧損也不會有太大的數額,剩下的就是床位費了,床位費的構成一般都是租金+攤銷折舊+行政人員工資。對於機構尋找物業的條件從我了解到,大家都控制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區間內,單純的租金並不會對推高成本有太多的決定性作用,而裝修改造和設備采購的攤銷往往才是大家忽視的、錢悄悄溜走的關鍵。
尤其是現在的投資者都傾向於高端養老項目,不惜在裝修和設備采購上一味的追求高檔和豪華,其投入的比重甚至佔到了開辦費用的70%以上,導致了成本的上升進而轉化到床位的收費上,然後又轉化到入住率上,形成了不良循環。
但不知道投資者有沒有做過深入的調研,豪華的裝修、昂貴的設備設施和對應的高收費是不是老人選擇去養老機構的理由?
高昂的投入也讓後續的運營團隊無奈的為前期的盲目投入埋單,對於這種情況投資者更應該好好反思問題的根源,理解運營者承擔的壓力,用客觀的角度看這個情況而不是質疑運營者的能力,否則你可能會犧牲掉一個優秀的團隊。
員工的待遇並不是造成養老機構虧損的主要原因,反而是過度裝修、過度采購導致了養老機構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如果涉及到資金成本、土地出讓、房租開發投入,那養老機構肯定是沒辦法賺錢,這也是目前投資者盲目追求高端、在硬體方面片面追求高大上投入過大所造成的現狀。而目前行業的普遍現狀也是越高端的項目投資回報期越長、盈利越困難,而低端的養老項目反而因為在硬體方面投入較少,成本控製得當,收費能讓更多的客戶接受,盈利也還不錯。找到根源,我們才能走的更順利,對行業的發展更具有信心。
❼ 老年未來市場分析
據預測,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將達到20.2億,其中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4.8億,幾乎佔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2014~2050年間,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人民幣4萬億元左右增長到106萬億元左右,佔GDP的比例將從8%左右增長到33%左右,是全球老齡產業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老年市場創業無疑是一塊很大的 蛋糕 ,以下是 文章 分析。
老齡金融發展緩慢
根據全國老齡辦的估計,中國目前30到59歲的潛在老齡金融服務對象約有6億,這意味著巨大的消費潛力。預計未來涉老資本將超過目前的GDP總量,中國的老齡金融業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老齡金融市場。
目前,銀行、 保險 、基金、證券等機構正在開始試水老齡市場,養老專屬理財產品、養老保險產品、養老金信託產品等金融產品陸續推出。 但總體來說,中國老齡金融發展尚處於起步階段,養老金融產品單一低效,許多老年人以儲蓄為唯一的理財方式。養老保險方面也存在過於依賴基本養老保險、其他養老保險補充不足的問題。
全國老齡辦副主任吳玉韶認為,中國老齡產業潛力巨大,但是目前產業發展理念比較滯後,對老齡用品、老齡金融的重視不夠,往往是觀望的多,真正行動的少。產業有效需求不足,鼓勵老年人消費的政策支持不夠,扶持政策基本上處於空白狀態。
養老機構供需失衡
除了金融之外,老齡房地產業將成為另一個亮點。根據《 報告 》,老齡房地產包括養老社區、老齡服務機構、異地養老房地產項目、城市老年公寓、現有住房的適老化改造、二手老齡房地產等。《報告》預測,到2025年和2034年,中國老年人口將分別突破3億和4億,中國將擁有全球最大的老齡房地產市場。
調查,目前75%的中國老年人口擁有住房,但現有住房是按照年輕型社會的需求建造的,缺乏適老性設計。比如很多六層高的樓房,沒有配備電梯,對於老齡人口來說,居住十分不便。
通過開發適宜的金融工具,進行以房養老、租賃、互換,可以很好地發揮房產的養老功能。而隨著獨生子女父母一代陸續離開人世,擁有3套甚至更多住房的家庭將日益增多,如何通過金融產品的運用開發房產的財產屬性也將成為不可避免的課題。
護理康復將成為未來潛在市場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莉莉在《報告》中分析,民營養老機構舉步維艱,一方面是不平等的競爭扭曲了市場價格,而導致虧損。由於國家在頂層設計上還沒有明確界定老齡服務事業和產業的界限,沒有完全明確老齡服務市場上政府“兜底”的服務對象及相應標准,目前養老服務體制改革滯後,市場化程度低,產業鏈條尚未形成。
根據老齡辦對城鄉老年人口健康情況的調查,在平均約19年的余壽中,健康余壽只有9年左右,其餘10年基本上是帶病或失能狀態。這意味著老齡康復護理服務業將有巨大的需求。
王莉莉提出,從長遠看,為居住在家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護理康復服務是未來中國人口老齡化過程中的重大課題,也是老齡服務業的當務之急、優先領域和重中之重,更是發展老齡產業的主攻方向。
“如果自我發掘和供應得當,中國老年市場將釋放出巨大商機。”今年2月發布的《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報告(2013)》中指出,2013年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將超過2億,老齡化水平接近15%。
而8月16日,國務院召開的常務會議也提出,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既能弘揚中華民族敬老優良傳統、滿足老年人多層次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又能補上服務業發展“短板”、釋放有效需求、催生上千萬就業崗位。
然而,正“跑步”進入老齡社會的中國,因為政府政策扶持和引導的缺位、錯位,社會資本對市場缺少有效的挖掘,導致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還不健全,市場尚不成熟,大量潛在商機還未得到有效釋放。
沈陽一家民營養老院的院長朱麗艷說:“隨著中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養老需求逐漸增多,老年市場應該存在巨大商機。但是前期市場並不成熟,社會資本很難在這一領域生存、發展。”
自從2006年進入“銀發市場”朱麗艷的經營一直很艱難。“雖然政府給予一定扶持,但是養老院經營依舊困難重重。”朱麗艷說,建養老院的投資回報周期極長,需要有愛心和政府的政策扶持才能長期堅持下去。
一些民營養老機構負責人認為,以養老院為主體的養老服務供應存在問題,政府出巨資建設的養老院雖然環境、設施較好,但是受聘於政府部門的員工,素質、服務意識無法滿足養老需求。然而,一些長期熱衷於養老機構建設的民營養老院,卻因為政府支持過少而舉步維艱。目前需要解決這兩者之間的矛盾。
另外,老年人消費能力有限也是市場潛力尚未顯現的重要原因。受中國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老人把錢留給兒女。這種“啃老”現象導致了老年市場消費能力低。
中投顧問產業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扈志亮表示,目前,中國老年人收入不高,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健全,存錢養老的觀念還大量存在,弱化了老年人的消費能力。
盡管老年市場尚不成熟,但是一些社會資本還是看到了老年市場潛在的巨大商機。遼寧金海集團董事長高翔此前對記者說,未來想做一些有關養老的房地產項目。通過擴展物業的服務功能,為住戶提供養老型物業。
而在中國的多個城市也已經出現了一些依託社區的居家養老模式,一些蔬菜生產企業,為城市社區老人提供送菜上門服務,一些餐飲企業在社區設立專供老年人的食堂等等。
另外,一些智能設備生產製造企業也在關注老年人市場,通過開發新型室內智能設施,解決老年人行動不便的問題。
對於老年市場,林木西表示樂觀,他認為隨著計劃生育政策的顯現,一對小兩口養四個老人壓力很大,未來對養老及特色養老服務的需要一定會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