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1999年「霸佔生女案」:變態父親摧殘親生女兒8年,後來如何
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但是令人發指的事情卻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遙遠,對於受害人來說,無妄之災到來之際,所受的摧殘或許一輩子都無法癒合。
八九歲的年紀,正是在父母呵護之下快速成長的階段,但對於當時玲玲來說,這卻是噩夢的開始。
1991年,成都的李某和妻子離婚,唯一的女兒被判給了李某。
令人發指的是,當妻子離開之後,李某卻向自己的親生女兒伸出了魔爪。當時不到9歲的玲玲,在母親走後沒多久,就被其侵害。
年幼的她不知道李某在做什麼,她只知道他很兇,自己的身體很不舒服。更可怕的是,李某從第一次之後,便越發肆無忌憚的一次又一次傷害她。
從1991到1999年長達8年的時間,直到玲玲懷孕之後,事情才最終暴露。
在家庭暴力之中,或許並不是所有施暴者都像李某一般毫無人性,禽獸不如,但其對孩子所帶來的的傷害,卻也是一樣的嚴重。
不論是對孩子施暴還是讓孩子生活在一個充斥家庭暴力的環境下,這都是一種巨大的摧殘。
惟願在全社會的努力之下,這樣的悲劇可以不再重演,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家庭的健康成長。
Ⅱ 還有多少孩子在被逼死的路上
據新聞報道,江蘇省豐縣華山三千劉樓村一10歲女孩於14日晚 10點,在家喝農葯自殺,死後留有手寫體遺書374字,告別視頻3分26秒。
看著稚氣未脫的小女孩哽咽的跟家人告別視頻;看著書信里的每一句遺言,我覺得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深思。
為人父母的責任
李開復認為,為人父母首先要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不管家境是貧寒還是富有,都應懂得自己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的道理,同時也要做孩子終生老師,不以有有絲毫的懈怠。
父母應該培養孩子養成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生活習慣,著重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格和高品質人格,成人比成才重要。
絕大部分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不是壞事,可是也要因人而異。
首先不是每個孩子都擁有學習的天分。我們時常看到一個班級里有些孩子並沒有多麼認真聽課,就別提刻苦了。人家的成績一直都在班級的上游位置;反之有些孩子上課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停地做筆記,一絲不苟的完成作業,有些甚至還主動還給自己加壓,利用休息時間啃書本、練習題,可是有些成績還是不如天分高的成績好。
每個人天生都有自己的長項,可能學習就是她的弱勢。成績不好今後就不能有好前途嗎?天生我才必有用,我們社會上乎橋有很多學習不是特別好,但是非常有想法、有創意再不濟也有吃苦耐勞的品質,他們的人生也一樣精彩。
同時為人父母要發揮愛的教育,愛對孩子非常重要。因此,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作為父母應該給予孩子更多的是付出、寬容、理解、支持、鼓勵。
孩宏頃手子成績不好,父母可以引導。可是不能因為愛孩子,就打罵孩子,覺得自己理所應當,毫無愧疚感。
北京衛視《我是演說家》的節目里有一位選手的演講非常觸動大家的教育神經。內容大致是當孩子不聽話、違背父母意願的時候,父母便開啟打罵模式,聲稱我是因為愛你,才會打你罵你;可是等父母年邁,聽不清兒女的言語、反應遲鈍或者不認同兒女的觀點時,同樣會因為愛去打罵自己的父母。
這個時候挨打的父母會覺得兒女的拳打腳踢是愛嗎?我想此時的父母肯定除了悲憤,更多的羞愧難當或者捶胸頓足。因為自己是孩子的導師,現在孩子做的僅僅效仿當年的自己而已。
所以,打罵不是愛,是父母的情緒管理不好。
我們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起伏,少對孩子疾言厲色甚至飆狠話,那樣不僅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還會在原來的傷口上增蔽嫌加新的創傷。
相反,小女孩才是真正的愛父母。
當媽媽揮拳而至的時候,她沒有憤怒,反而開心。媽媽出氣了,媽媽順心了,媽媽就不會生氣不會不高興了。
她覺得因為老師不讓她參加考試,也就斷送了她繼續努力的可能。她不想讓父母更加失望、不想再給他們增加煩惱,所以才決定離開。她覺得自己是導致父母不開心的最終根源,自己不在了,父母就不會再生氣,不會不開心了。
教育的初衷
我認為教育的初衷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品格修養以及孩子的實踐能力、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表達能力、開拓創新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抗挫折能力、管理時間能力、培養自我約束能力等等,而學習成績僅僅只能體現學生的學習能力,並非是孩子的全部。
孩子成績不好,老師可以加以指導,但是不能隨便體罰孩子。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增加孩子的學習動力,提高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才是教育的上上策,體罰孩子並不能解決教育的根本問題。
社會的環境
小女孩離世後不僅引起了當地政府和教育局的高度重視,而且網民也對此事各抒己見。
很多網民除了不認同家長和學校的教育方式之外,還譴責孩子的抗壓能力不強、自私心太重。
我們為什麼會去強求一個10歲的孩子去懂得如何面對壓力?10歲的孩子難道不應該是無憂無慮的嗎?10歲的孩子難道不應該覺得這個世界才是最美的嗎?
父母的打罵、老師的放棄讓孩子覺得生無可戀。她幻想天堂才是美好的,根本就不知道生命的真諦和人生的意義。她還沒有自己完整的人生觀以及價值觀,社會的要求未免有些太高了。
孩子犯錯遭受的是父母的責罵、老師的教訓、社會的譴責,試問哪裡有隻言片語讓孩子去認識人生的意義;哪裡有讓孩子看到父母對生命的敬畏;哪裡有讓孩子感受到社會對他有起碼的關懷?
現在的孩子本身課業壓力很重,家長還給孩子報各種輔導班;父母為了讓孩子能全面發展,還報興趣班,讓孩子一點喘息的時間都沒有,這樣的高度緊張的狀態社會就沒有一點責任嗎?
目前青少年的成長趨勢
可見家庭的合理引導、學校的正確教育、社會的溫暖氛圍對孩子有多重要?
我們需要反思,需要彌補,需要給孩子提供正能量。讓有自殺傾向的孩子看到陽光,回到我們的身邊,回到社會的懷抱。讓所有的孩子都能夠開心快樂,健康成長!
Ⅲ 父母把孩子逼死,算是違法行為嗎
必須違法 因為逼死孩子的父母 百分百就是 高主觀 高榮耀感 低執行力 的強勢父母,不過身為人子女 60-70 這個年代的父母是主觀性最強 最要面子的一輩 遇到父母那咱們往死里逼迫 最好是多呼籲群眾 讓大家都知道 人越多越好比如 :鄰居- 親戚-朋友-甚至媒體-行政機關等,一但遇到切勿考慮面子和難堪,死要面子活受罪。 否則受罪的永遠是家裡 父母不知道自己的對錯。我見過父母涉及傳銷找子女要錢,做道德綁架的。婚姻的、提子女選學校、已經做社會規劃的比比皆是。只要記住一點一到卑鄙 用你最大限度去曝光,說破無毒 最可恨的父母就是為了一點再小嘚瑟,去遭罪子女,動不動那「孝順」綁架。
Ⅳ 6歲上春晚8歲去世,父母的「搖錢樹」,鄧鳴賀的悲劇該由誰買單
2013年,年僅六歲的鄧鳴賀被確診為急性髓細胞白血病和支氣管炎。經過一系列治療後,他的病情終於得以平緩。
但是2015年4月28日,他還是因舊疾復發永遠離開了人世,享年8歲。
鄧鳴賀去世後,不少網友開始猜測,他的死或許與其父母的壓榨有關,那麼事實究竟如何呢?
說起鄧鳴賀最亮眼的一張標簽,那就是春晚的「開門娃娃」。別看他當時只是個五六歲的小孩子,但為了排練,卻下足了狠勁兒,認真起來絲毫不亞於「拚命十三郎」。
表演完春晚節目《剪花花》後,鄧鳴賀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到家。此時家人發現,燈光下鄧鳴賀的臉色有些蒼白,說話也是有氣無力的。
爺爺奶奶便連忙將他送往醫院,誰知這一查竟是白血病。
這個消息對兩個年過七旬的老人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因為鄧鳴賀的父母為了掙錢,常年不著家,他幾乎是爺爺奶奶照顧大的。
但為了讓年幼的孩子保持穩定的情緒,去接受治療,兩個老人還是強裝鎮定撒了一個善意的謊言,向孫子隱瞞了病情。
雖然爺爺奶奶沒有透露實情,但鄧鳴賀從小就心思細膩,從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他也能判斷出這個病非同小可。
事實上,鄧鳴賀的病治癒率存在百分之五十的希望,並且如果能夠痊癒的話,甚至不會對他未來的演藝事業產生影響。
但治療費用高達幾十萬,這對於鄧鳴賀一家而言,是一筆不小的費用。為此, 社會 各界紛紛動員發起募捐。
現實生活的殘酷也沒有將鄧鳴賀壓垮,作為春晚「開門娃娃」的他,身上自然帶著一股喜慶、樂天的氛圍。
在與疾病作對抗的這六個月里,他從未喊過一聲苦和累。給家人打電話時,還常常會和爺爺奶奶撒嬌。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鄧鳴賀的情況終於有所好轉。醫生觀察後診斷,他身體的各項指標都回歸到了正常標准,可以出院了。
出院後,鄧鳴賀依舊發揮著「勞模精神」,剛出院的第二個月,各種形象代言的邀請函就發到了他手裡。此後他更是馬不停蹄接下了第一部電影,飾演《小龍人奇遇記》中的小紅孩。
可惜好景不長,兩年後他因白血病復發,送到醫院時已經無力回天了。
鄧鳴賀的死震驚了整個演藝圈,一時間輿論傳得鋪天蓋地。其中有部分網友質疑,鄧鳴賀的父母把他當成「提款機」,甚至有人認為,是他們的唯利是圖,將年僅八歲的鄧鳴賀逼死的。這樣的言論很多,但真實性有待商榷和考證。
在鄧鳴賀住院接受治療期間,有不少 社會 人士向他們捐款,但其家人拒絕了所有個人捐款。
鄧鳴賀的爺爺奶奶雖然是農民出身,但老兩口一向為人正直、樸素,他們心裡清楚,那些個人捐款都是別人家的血汗錢,過過苦日子的人,更能體會到每一分每一角的來之不易,和生活的艱辛。
而鄧鳴賀的爸媽對孩子的身心 健康 ,確實疏於照顧。他們在明知鄧鳴賀大病初癒需要安靜休養的情況下,還讓孩子繼續接通告,確實很不負責。若是鄧鳴賀自願的,那麼父母也有義務對他進行勸阻。
他們為人父母卻未能盡責,如今想要挽回曾經對鄧鳴賀的虧欠,已經為時過晚了,留下的只有一生的悔恨。
鄧鳴賀出生於2006年6月8日,在他呱呱落地不多久後,父母就匆忙收拾好行囊到外地謀生去了。因此還沒學會走路的鄧鳴賀,就這樣被託付給了爺爺奶奶。
鄧鳴賀的爺爺年齡雖大,但人卻精神得很,平時喜歡聽聽戲曲,有時也會自彈自唱哼上一曲。在如此濃厚的藝術氛圍中成長,鄧鳴賀也難免會對戲曲產生一些興趣。
每次看電視的時候,他都會強烈要求爺爺調到戲曲頻道。凡是和曲藝相關的節目,他總是能比爺爺看得還入迷。
在鄧鳴賀一歲那年,爺爺就發現了他的戲劇天賦,於是引導他往這方面發展。
經過悉心栽培後,鄧鳴賀開始跟著爺爺到河南的縣城裡,去那些大大小小的舞台上唱戲。爺爺在台下做指導,鄧鳴賀在台上跟著唱。
等到鄧鳴賀三歲的時候,爺爺的指導已經無法滿足他了。爺爺也清楚,鄧鳴賀的潛力不止於此,他值得到更專業、更廣闊的舞台上去,於是開始籌劃送他去學校。
但鄧鳴賀所處的戲曲學校,離家有幾百公里的路途,老兩口家裡還有生意要做,將孫子拴在身旁也不是個辦法。最後他們只能狠下心來,把孩子交給學校。
爺爺奶奶在回家的路上哭得淚流滿面,鄧鳴賀和爺爺奶奶分開後雖然傷心,但不久後就調整好了情緒,全身心地跟著老師學唱戲。因此在戲曲學校的這段時間,他學到了不少知識。
兩三個月後,爺爺奶奶放下了手頭的生意,和親戚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並且輪流接送、陪護鄧鳴賀。
一方面是因為老兩口對孩子放心不下,另一方面是爺爺聽從了一位心理學家的建議:鄧鳴賀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最需要的就是來自親人的關懷,如果在他的成長歷程中出現親情缺失,那麼將會對他的心理 健康 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當時他們的居住條件十分艱苦,冬天沒暖氣,夏天沒空調,但一家人能夠相聚便足矣。
有了爺爺奶奶和其他親戚的陪伴後,鄧鳴賀在學習上開始有了質的飛躍。
當然也經歷過低谷期,那個時候他無論怎麼努力都唱不好,自信心也遭受了打擊。
再加上只要稍有懈怠,爺爺就會更加嚴厲地管教他,甚至動手打他一下,這讓鄧鳴賀一度陷入崩潰的狀態。好在他並沒有放棄,而是選擇堅持到最後。
幾個月後,鄧鳴賀登上了河南台的《梨園春》節目。曾經坐在台下看著名角們唱戲的小娃娃,如今卻成了站在賽場上的擂主。從此,鄧鳴賀開啟了他的演藝之路。
比賽過去一個星期後,鄧鳴賀竟然收到了來自北京政協禮堂的邀請。他在這場國宴級別的演出中,成為了中華豫劇最年輕的傳承人。
一年後,鄧鳴賀抱著嘗試的態度報名了《我要上春晚》。通過層層篩選後,他拿到了2012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的通行證。
在別人家孩子還在玩泥巴的時候,鄧鳴賀就已經挑起了春晚開場,和零點時段表演的大梁。
在舞台上他沒有絲毫怯場的情緒,相反,舞台越大他的發揮就越出色。一直到凌晨,鄧鳴賀都還處於亢奮的狀態之中。
「台上十分鍾,台下十年功。」鄧鳴賀演出成功的背後,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艱辛。看似不起眼的開場與零點報時,卻要承擔著巨大的責任,但鄧鳴賀扛住了壓力。
在准備期間,他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排練,他需要將十套方案背得滾瓜爛熟。這十套方案最長達五分鍾,最短不足一分鍾。
鄧鳴賀要根據前面節目的進度,切換不同的方案。在春晚舞台上多一分或是少一秒,都將成為一場災難。
因此,爺爺每天都拿著計時器,給鄧鳴賀的每一句話計時。為了緩解壓力,他每練習一小時就休息一小時。可見春晚舞台上分秒不差地背後,有著怎樣的艱辛。
春晚過後,鄧鳴賀陸續接到了各種大型演出和節目的邀請函。在二零一三年的春晚舞台上,也有這個「福娃」的身影。
鄧鳴賀的生命猶如曇花盛開般絢爛而又脆弱,他用短暫的八年的時光得到了金錢、名譽和地位,但卻失去了一個孩子純真快樂的童年,甚至是 健康 ,這或許就是他的悲慘之處。
鄧鳴賀在世時,和他的妹妹鄧鳴璐關系最要好,就連出道也不忘帶著妹妹。
在2012以及2013兩屆春晚舞台上,都有這對兄妹倆的身影。和哥哥一樣,鄧鳴璐也對戲曲舞台有著難以割捨的愛。
鄧鳴賀還曾經向妹妹鄧鳴璐許下過諾言:他們一定會一起出演每一場春晚!可惜這個美好的誓言,永遠沒有了實現的那一天。
曾經那個對哥哥很依賴的鄧鳴璐,現在也已經成為了能夠獨當一面的戲曲小藝人。
沒有了哥哥的幫助和安慰,她就獨自一人堅強、獨立地活著。她帶著鄧鳴賀的夢想,走向更高更廣闊的舞台,替他看更美好的風景。
最後希望家長可以多關心鄧鳴璐的身體,不要讓鄧鳴賀的悲劇重演。
相關推薦:
謝東:被傳是侯寶林私生子,王朔豪賭100萬,喊話侯耀華驗其真身
狄波拉:29歲生謝霆鋒,離婚後與謝賢毫不避嫌,現任丈夫為何能忍
「步步血淚」郭德綱:馬季葬禮穿貂皮被罵,三次進京都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