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寫一篇和敬老院聯歡會的報道
提供一篇類似的草稿供你參考吧:
在公司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利用工作閑暇,12月1日,由辦公室和團支部共同組織了16人到嶗山和電視塔觀光游覽。雖說來青工作四五年了,我還真沒在青島好好轉一轉,這為我們這些青島的准居民提供了一個好機會。我替同志們向公司表示深深的謝意,同時也切身的體會到了公司的人性化管理的理念。
清晨七點半,我們在歡樂和諧的氣氛中開始了本次行程,導游的解說詼諧幽默,大家一路歡歌笑語。經過近一個小時的車程,我們到達了本次行程的主站——嶗山。
主峰嶗頂,海拔1132.7米,是中國海岸線上最高的山,自古有「海上名山第一」之說。嶗山拔海而立,山海相連,峰雄壑險,水秀雲奇,名花異草,林木蒼郁,成為人間仙山,道教名山。因此嶗山成為
仙話產生地,道教傳播地。
陽光明媚,山清水秀。在這舒適的氣溫下,稍事休息,我們的登山便開始了……
在導游小姐的帶領下,我們奔向上清宮。盤山而上,山路蜿蜒曲折,登了二十多分鍾,身上開始冒汗兒了,有的同志開始氣喘吁吁,可能是由於長時間的辦公室工作,鍛煉的機會太少了吧,「加把勁,往上沖啊」,同志們相互鼓勵著,邊走邊欣賞著這大好河山,勁頭又上來了……聽導游小姐說,一般的遊客只是在山腳下看一看龍潭瀑、八水河等等,不會專門為一個上清宮再往上爬那麼遠的山路了,我們屬於那種精神十足的類型,十分佩服我們(實際上我們的同志在工作中的干勁更足),終於,我們到了目的地——上清宮。在這里,我們欣賞了前殿祠的三清,後殿祠的玉皇,左偏殿祠的三官,右偏殿的七真。
登山,我們鍛煉了體魄,鍛煉了毅力,也傳達了我們安裝人的敢沖敢上的精神意志。
從上清宮下來,我們又來到了南嶗久負盛名的太清宮。太清宮又名下清宮。位於青山村南,太清灣北岸。前臨大海,背依七峰。據《太清宮志》記載,太清宮始建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 ,由張廉夫創建一座三官廟。二年後(公元前138年),再建廟宇,供奉三清神像(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名曰太清宮。
此時的太清宮大門雖然已修繕一新,卻仍然保持了那種古老的神韻,雖說現在大家都講無神論,但宮內供奉的座座神靈栩栩如生,似乎猶顯靈氣,這不能不叫人感嘆能工巧匠的高超水平。隨處可見的千年古樹,不能不讓人對國家保護文化古跡的舉措而感動。
游完南嶗,午餐後,我們又隨車到達了中國第一鋼塔——青島電視塔。青島電視塔座落於市中心櫸林公園內116米高的太平山上。 由上海同濟大學馬人樂先生設計,青島廣播電視局電視塔工程指揮部主持修建。 於1993年元月6日奠基,1995年竣工,塔高232米, 並以其創意新、選點好、功能布局合理、 色調協調及綜合規模宏大等,1995年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選入《中華之最榮譽大》,認為是「中國第一鋼塔」。
可惜的是,天公不作美,今天海邊霧蒙蒙的。望遠鏡上懸掛的溫馨提示宣告了今天不適宜觀賞遠景。不過,坐在最高層的旋轉餐廳里,靜靜地,聽著悠揚的音樂,品味著最高層的鋼塔帶來的那種美妙的滋味,卻也是一種享受……下到次高層的露天平台,雖然不能細觀風光旖旎的青島,可是,俯視著海岸線優美的弧線,依稀可見08奧帆賽基地,擁抱著朦朦朧朧的青島,倒也十分地愜意。
來到奧運大廳,若干書法、繪畫各個匠心獨運,功底深厚,各類工藝品做工精細、各具特色……不能不讓人為之感嘆;無數的志願者、前輩們的身影、頭像、事跡……不能不被奧運的氛圍感染,我們為成長在這樣一個國度而感到驕傲,為成為青島的一位市民而感到自豪!回到一層,同志們余興未盡,紛紛在奧運倒計時標志前照相,留下了美好的一幕。
一天的旅程短暫而充實。這次的周六之旅,一方面,讓我們感受了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另一方面,鍛煉了同志們的體魄;而且增強了大家的團隊精神。「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為了國家的東方崛起,為了企業的宏圖偉業,我們期待著一次次的「登山」……
B. 2019年甘肅醫學院往年護理單招分數線
2019年甘肅醫學院往年護理單招分數線是358分。
甘肅醫學院是一所具有悠久專辦學歷史和優良辦學傳屬統的全日制醫學普通本科院校,學院位於甘肅省平涼市,鍾靈毓秀的天下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東麓,涇水河畔,是經國家教育部備案,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全日制醫學本科院校。
學校佔地面積805畝,建築面積22.2萬平方米,固定資產3.6億元,現有28個黨政及教學科研機構,教職工1229人(含附屬醫院),各級各類學生5850人。
學院設臨床醫療系、護理系、中醫葯系、公共衛生管理系和基礎教學部等4系1部。開設本科專業5個,專科專業13個。
學院現有專任教師447人,高級職稱161人(其中正高職稱31人),博士10人,碩士152人。甘肅省省級教學名師4人,甘肅省省級教學團隊3個。
護理是一門運用科學,分為家庭護理和有償護理。有償護理必須按照衛計委醫政部門所規定的法律法規相關條文執行開展相應的護理項目。
護理是有條理、有目的、有計劃的完成基礎或常規護理,觀察病人體表體重情況,了解病人病情,配合醫生治療,加強巡視和教育,及時處理醫療糾紛,防止醫療事故的發生。
C. 重陽節前夕,學校號召同學們到敬老院慰問孤寡老人,可媽媽不贊同你參加這次活動
重陽節簡介:
農歷九月九日,為傳統的重陽節。因為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並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慶祝重陽節的活動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遊賞景、登高遠眺、觀賞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菊花酒等活動。
九九重陽,因為與「久久」同音,九在數字中又是最大數,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重陽佳節,寓意深遠,人們對此節歷來有著特殊的感情,唐詩宋詞中有不少賀重陽,詠菊花的詩詞佳作。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1989年,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全國各機關、團體、街道,往往都在此時組織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老人們秋遊賞景,或臨水玩樂,或登山健體,讓身心都沐浴在大自然的懷抱里;不少家庭的晚輩也會攙扶著年老的長輩到郊外活動或為老人准備一些可口的飲食。
重陽節的起源:
九九重陽,早在春秋戰國時的《楚詞》中已提到了。屈原的《遠游》里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這里的「重陽」是指天,還不是指節日。三國時魏文帝曹丕《九日與鍾繇書》中,則已明確寫出重陽的飲宴了:「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晉時期,重陽日已有了飲酒、賞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陽被正式定為民間的節日。
到明代,九月重陽,皇宮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慶賀,皇帝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以暢秋志,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重陽節的傳說:
和大多數傳統節日一樣,重陽節也有古老的傳說。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癒之後,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恆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於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恆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於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於收留了恆景,並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
恆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恆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流傳下來。梁人吳均在他的《續齊諧記》一書里曾有此記載。
後來人們就把重陽節登高的風俗看作是免災避禍的活動。另外,在中原人的傳統觀念中,雙九還是生命長久、健康長壽的意思,所以後來重陽節被立為才老人節。
重陽節的習俗: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歷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只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松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里,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裡面佩帶,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歷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各地過重陽節的風俗
除了以上較為普遍的習俗外,各地還有些獨特的過節形式。
重陽節在陝北正式收割的季節,有首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陽,收呀么收秋忙。穀子呀,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場」。陝北過重陽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場。晚上月上樹梢,人們喜愛享用蕎面熬羊肉,待吃過晚飯後,人們三三兩兩地走出家門,爬上附近山頭,點上火光,談天說地,待雞叫才回家。夜裡登山,許多人都摘幾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兒的頭上,以之避邪。
在福建莆仙,人們沿襲舊俗,要蒸九層的重陽米果,我國古代就有重陽「食餌」之俗,「餌」即今之糕點、米果之類。宋代《玉燭寶典》雲:「九日食餌,飲菊花酒者,其時黍、秫並收,以因粘米嘉味觸類嘗新,遂成積習」。清初莆仙詩人宋祖謙《閩酒麴》曰:「驚聞佳節近重陽,纖手攜籃拾野香。玉杵搗成綠粉濕,明珠顆顆喚郎嘗」。近代以來,人們又把米果改制為一種很有特色的九重米果。將優質晚米用清水淘洗,浸泡2小時,撈出瀝干,摻水磨成稀漿,加入明礬(用水溶解)攪拌,加紅板糖(摻水熬成糖濃液),而後置於蒸籠於鍋上,鋪上潔凈炊布,然後分九次,舀入米果漿,蒸若干時即熟出籠,米果面抹上花生油。此米果分九層重疊,可以揭開,切成菱角,四邊層次分明,呈半透明體,食之甜軟適口,又不粘牙,堪稱重陽敬老的最佳禮饌。
一些地方的群眾也有利用重陽登山的機會,祭掃祖墓,紀念先人。莆仙人以重陽祭祖者比清明為多,故俗有以三月為小清明,重九為大清明之說。由於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媽祖羽化升天的忌日,鄉民多到湄洲媽祖廟或港里的天後祖祠、宮廟祭祀,求得保佑。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充實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重陽節定為老人節。第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重陽詩篇:
採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唐)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九日齊山登高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作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九月十日即事
(唐)李白
昨日登高罷,今朝再舉觴。
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
(唐)盧照鄰
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望積風煙。
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
蜀中九日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台,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九日作
(唐)王縉
莫將邊地比京都,八月嚴霜草已枯。
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無。
九日
(唐)楊衡
黃花紫菊傍籬落,摘菊泛酒愛芳新。
不堪今日望鄉意,強插茱萸隨眾人。
奉和九日幸臨渭亭登高得枝字
韋安石
重九開秋節,得一動宸儀。
金風飄菊蕊,玉露泣萸枝。
睿覽八紘外,天文七曜披。
臨深應在即,居高豈忘危。
醉花蔭
(宋)李清照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於長安還揚州九月九日行薇山亭賦韻
(南朝 陳)江總
心逐南雲逝,形隨北雁來。
故鄉籬下菊,今日幾花開?
沉醉東風 重九
(元)關漢卿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
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
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誰肯教白衣送酒。
九日
(明)文森
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
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
野曠雲連樹,天寒雁聚沙。
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
D. 雅安市名山縣哪裡有敬老院
近日,貴州省紅十字會捐資50萬元援建的雅安市名山縣馬嶺鎮敬老院竣工,該敬老院佔地4200平方米,建築面積800平方米,共有房屋28間,具備有老年活動室、圖書室、醫務室、浴室、餐廳,可同時容納60名五保老人居住。
E. 甘肅醫學院護理系區2019年學費是多少
甘肅醫學院護來理系區自2019年學費:
學生收費標准(甘價費[2010]1379號):醫學類4600元/生年,專科醫學類專業學費4500元/年。
(5)名山敬老院擴展閱讀
甘肅醫學院是一所具有悠久辦學歷史和優良辦學傳統的全日制醫學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始建於1958年的甘肅省平涼地區衛生學校,2003年升格為平涼醫學高等專科學校,2015年經教育部批准升格為醫學本科院校。
學院位於鍾靈毓秀的天下道教第一名山——崆峒山東麓,涇水河畔,佔地面積805畝,建築面積22.15萬平方米,固定資產5.6億元,現有28個黨政及教學科研機構,教職工852人(含附屬醫院),現有全日制在校生7462人,其中本科生4064人。
學院現設有馬克思主義學院、基礎醫學院、公共課教學部、臨床醫學系、護理系、葯學系、中醫葯系和信息中心8個教學單位。
F. 桂林四大名山;;;;;;;;;
桂林其實有十大名山——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凈瓶山、南溪山、穿山、塔山、斗雞山、七星山、老人山等等
桂林十大名山水上游(市區灕江水上游),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桂林旅遊之最大特色,乘船游覽灕江(龍船坪碼頭—木龍洞),期間可欣賞到桂林山水的象徵——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凈瓶山、南溪山、穿山、塔山、斗雞山、七星山、老人山等等,行程輕松愜意,免去爬山勞頓,盡享市內山水精華,特別攜適合老人小孩一同出遊的遊客。
凈瓶山——凈瓶卧江
在灕江西岸,距桂林市中心約6千米,山體面積1.86公頃。山的西南伸入江中,像觀音大士的凈瓶,半出水面。水上的半邊凈瓶,與水中倒影,構成口、頸、腹、座一應俱全、兩相對稱的完整大凈瓶。明代偉大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曾游此並作記。山前有鏡子洲,山後有洞,南北對穿,洞有懸石,色墨綠,如蓮葉,名蓮葉洞;西麓有甘蔗洞,山北有真妃廟(亦稱靈懿廟),山旁有梳妝亭,鮮為人知。凈瓶山不但山好水好,這一地帶的物產也好,凈瓶山的馬蹄、蓮藕、甘蔗,名揚中外。
南溪山南溪山——桂林古八景之"南溪新霽"
南溪山兩峰對峙,高突險峻,猶如兩扇白色屏風,南溪河從山北穿公園潺流過。南溪山的最早開發者是唐實歷間的杜管觀察使李渤,他酷愛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別南溪》詩的石刻。它有東西兩峰,彼此並列,聳拔千尺,北面的峭壁,山石潔白。雨後新晴,雲霧初散,陽光照映在山石上,會反射出耀眼的光彩。在古代"南溪新霽"就是桂林八景之一。
斗雞山斗雞山——斗雞山上山雞斗
斗雞山是灕江十大奇觀之一,引起人們無窮的聯想。斗雞山並不是一座山,它是桂林小東江東西兩岸的兩座山(穿山與雉山),因為兩座山造型酷似在斗雞,所以它成為兩座山的合稱。立於小東江東岸的睜大著眼睛的「雞」是穿山,站在西岸的、聳起了高高的「雞冠」的是雉山(龜山)。峰是頭,月岩是雞的眼睛,東峰是尾,南北是兩翼,中峰是雞背。龜山像一隻昂冠振翅欲斗的雄雞。船過凈瓶山,到灕江鐵橋附近200米處往回看其形狀就象是正在打鬥的場面。
明朝廣西按察食孔鏞曾寫詩贊道「巧石如雞欲斗時,昂冠相距水東西。紅羅纏頸何曾見,老殺青山不敢啼」。
穿山、塔山——如月宮仙境,風光無限
穿山、塔山位於桂林城東,隔著灕江與象鼻山相望,以穿山為軸心,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 是桂林市山水旖旎的景觀之一。穿山前有塔山, 山頂有明代壽佛塔。小東江在兩山之間蜿蜒流過, 山倒影江中, ....
象鼻山——桂林城徽
象鼻山,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水月洞緊靠江邊, 灕水流貫其間, 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 景緻極佳, 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
七星山——北斗七星落人間
七星山,位於灕江東岸,距市中心1.5公里,面積137.4公頃,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為中心的綜合性公園。七星山七峰並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為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為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圖片七星山圖片伏波山
伏波山——半立江中半倚岸
伏波山位於灕江之濱,孤峰雄峙,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回瀾,故以為名。又因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經此,還珠伏波而得名。唐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廟。現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還珠洞、試劍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勝。
疊彩山疊彩山——喇嘛式石塔:木龍古塔
疊彩山東麓,山間蘿懸絕壁,藤繞蒼岩,古樹繁茂,四季常青。建於唐代。圓形喇嘛式。高4.34米。塔基由三層鼓石疊成,鼓壁刻有仰覆蓮花紋。塔身為寶瓶式,四面有龕。東西龕內刻佛像,南北龕內刻菩薩,均結瑜跏坐於蓮瓣須彌座上。塔頸有十二層相輪,上覆六角傘形蓋,冠以葫蘆形寶頂。傘形蓋六角均有孔,原懸掛銅鈴鐵馬,現無存。此塔獨具一格,塔為唐代所建,是廣西最古老的石塔之一。
老人山——桂林奇景「老人高風」
桂林山水甲天下,到過桂林的人,都曉得洞大要數七星岩,山高要算老人山。這座山,坐北向南,面對桂林的大小群山,活像一個威嚴的老人坐在那裡,老人頭戴風帽,眉、目、口、鼻、須畢現,神態從容而慈祥,有長者之風。老人山在晚霞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美麗,最美的風光不一定是要在公園,不一定要到身臨其境,也許最美麗的風景也可以遠觀。 在老人山前,誰敢自稱「萬歲」。
【遊船票價】成人票:¥ 50 元
G. 你老了以後會不會選擇去養老院養老呢
我現在就計劃著我老了一定要去養老院,並不是說兒女不孝順什麼的。我覺得主要是看個人想法吧,我覺得在養老院整天都是和自己一個年紀的人住在一起,這樣的話在一起會有話說。不會無聊。
H. 桂林十大名山
斗雞山 山與水的完美結合
斗雞山
山與水的完美結合是桂林旅遊之最大特色,乘船游覽灕江(龍船坪碼頭—木龍洞),期間可欣賞到桂林山水的象徵——象鼻山,伏波山、疊彩山、穿山、塔山斗雞山、駱駝過江、七星山、老人山等等,行程輕松愜意,免去爬山勞頓,盡享市內山水精華,特別攜適合老人小孩一同出遊的遊客。
南溪山 桂林古八景之「南溪新霽」
南溪山
南溪山兩峰對峙,高突險峻,猶如兩扇白色屏風,南溪河從山北穿公園潺流過。南溪山的最早開發者是唐實歷間的杜管觀察使李渤,他酷愛此山的碧水幽林,今山洞中尚存其《留別南溪》詩的石刻。它有東西兩峰,彼此並列,聳拔千尺,北面的峭壁,山石潔白。雨後新晴,雲霧初散,陽光照映在山石上,會反射出耀眼的光彩。在古代「南溪新霽」就是桂林八景之一。
穿山、塔山 如月宮仙境,風光無限
穿山、塔山位於桂林城東, 以穿山為軸心, 佔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 是桂林市山水旖旎的景觀之一。穿山隔著灕江與象鼻山相望, 與江西岸的龜山,,形如兩只相鬥的公雞,,合稱斗雞山。穿山前有塔山, 山頂有明代壽佛塔。小東江在兩山之間蜿蜒流過,,山倒影江中。
七星山 北斗七星落人間
七星山位於灕江東岸,距市中心1.5公里,面積137.4公頃,因有七星山而得名,是桂林最大的以岩洞為中心的綜合性公園。 七星山七峰並峙,宛如北斗七星座;北四峰象斗魁,稱普陀山,南三峰象斗柄,稱月牙山,山多溶洞,著名的七星岩就在普陀山腹,岩洞雄奇深邃。
象鼻山 桂林城徽象鼻山
象鼻山,栩栩如生,引人入勝,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水月洞緊靠江邊,灕水流貫其間,如水中浮月,山石垂入水中又如象鼻飲水灕江, 景緻極佳,唐宋以來即為游覽勝地。
伏波山 半立江中半倚岸
伏波山位於灕江之濱,孤峰雄峙,半枕陸地,半插江潭,遏阻回瀾,故以為名。又因漢伏波將軍馬援南征經此,還珠伏波而得名。唐時山上曾建有伏波將軍廟。現有癸水亭、聽濤閣、半山亭、還珠洞、試劍石、千佛岩、珊瑚岩等名勝。
疊彩山 喇嘛式石塔--木龍古塔
疊彩山東麓,山間蘿懸絕壁,藤繞蒼岩,古樹繁茂,四季常青。建於唐代。圓形喇嘛式。高4.34米。塔基由三層鼓石疊成,鼓壁刻有仰覆蓮花紋。塔身為寶瓶式,四面有龕。東西龕內刻佛像,南北龕內刻菩薩,均結瑜跏坐於蓮瓣須彌座上。塔頸有十二層相輪,上覆六角傘形蓋,冠以葫蘆形寶頂。傘形蓋六角均有孔,原懸掛銅鈴鐵馬,現無存。此塔獨具一格,塔為唐代所建,是廣西最古老的石塔之一。
老人山 桂林奇景「老人高風」
老人山
桂林山水甲天下,到過桂林的人,都曉得洞大要數七星岩,山高要算老人山。這座山,坐北向南,面對桂林的大小群山,活像一個威嚴的老人坐在那裡,老人頭戴風帽,眉、目、口、鼻、須畢現,神態從容而慈祥,有長者之風。老人山在晚霞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的美麗,最美的風光不一定是要在公園,不一定要到身臨其境,也許最美麗的風景也可以遠觀。 在老人山前,誰敢自稱「萬歲」?
I. 好玩安全,陝西省內適合老年人去的名山景區有哪些
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好,很多人在物質方面得到滿足之後,就開始追求精神素質以及身體素質的提升,旅遊就是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最佳選擇之一,因為在旅遊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放鬆心情,同時也可以鍛煉自己的身體。而老年人則更加註重自己身體的保護,經常可以看到很多老年人成群結隊爬山鍛煉的場景,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一下陝西省境內適合老人去散心鍛煉的山峰,同時也是不錯的景區。
在西安,因為有秦嶺的存在,所以山還是不少的,而且很多適合旅遊的地方,也正在探索之中,相信不久之後會有更多適合老人們鍛煉、散心的景區被發現,也希望老人們可以多多鍛煉,保護好自己的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