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長島算不算山東半島的一部分
長島,歷稱廟島群島,又稱長山列島,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面積55.96平方公里,全縣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46公里,隸屬煙台市。
一、山東長島
長島又稱廟島群島,位於膠東和遼東半島之間,黃海、渤海交匯處,南臨煙台,北倚大連,西靠京津,東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是山東省唯一的海島縣,也是環渤海地區唯一的海島縣,由32個島嶼組成,島陸總面積56平方公里,海域面積8700平方公里,人口5萬。九十年代初,通過「耕海牧漁」發展戰略,成為全國較早的小康縣。幾經起伏,現在的海島旅遊產業進入良性發展軌道,成為全縣支柱產業。目前,全縣游直接從業人員1.3萬人,占總人口的1/4,去年全縣GDP的37%來自旅遊及相關服務業,稅收佔地方稅收的60%以上。 長島是中國唯一的海島國家地質公園、中國十大最美海島、最佳避暑勝地和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冬暖夏涼、氣候宜人,素有「海上仙山、候鳥驛站」之美譽,長島縣大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准,空氣中每立方厘米負氧離子含量高達2萬個,是天然的「氧吧」;長島歷史悠久,民風純朴,島上人文歷史遺跡眾多,有距今6000多年被譽為「東半坡」文化的大黑山北庄遺址,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有中國北方建造最早的媽祖廟—距今880多年的廟島顯應宮等。長島海域遼闊,周圍海域一直保持著國家一類海水標准,水產資源豐富,特別是海參、鮑魚、海膽等海珍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被命名為「中國鮑魚之鄉、中國扇貝之鄉、中國海帶之鄉」,是我國重要的海珍品出口基地。 長島屬亞洲東部季風區大陸性氣候,具有冬暖夏涼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1.9℃,無霜期243天。 全縣森林覆蓋率53.2%,獨特的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條件, 使之成為候鳥遷徙的必經之地,每年途經的候鳥有200餘種,百萬只之多,享有候鳥「驛站」的美譽,被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長島南臨蓬萊,北接旅順,自然風光秀麗,氣候宜人。島嶼周圍有星羅棋布的港灣,眾多的海水浴場,還有千姿百態的奇礁異石,素有「海上仙境」之稱,它與蓬萊被列為蓬萊長島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長島無島不秀,無島不奇,是一處天然的海上大花園。著名的景點有:九丈崖(半月灣)、廟島、龍爪山、寶塔礁、珍珠門、砣嘰島、萬鳥島等。為加速長島旅遊事業的發展,一批新的景點如林海峰山景區、望福礁民俗風情公園等又相繼向遊人開放。 美麗的長島
長島東西窄,南北長,地圖上看又瘦又長,所以叫長島。也有人說秦皇漢武認為登上此島即可長生,便將它取名長生不老島,即長島。
歷史沿革
長島古為萊夷之地,秦朝屬黃縣,唐神龍三年(公元707年)歸蓬萊縣管轄。1929年設長山島行政區,隸屬山東省府。1945年8月,成立長山島特區,隸屬北海專屬。1949年8月長島解放後,仍設長山島特區。1956年5日,長島縣隸屬萊陽專區,後隸屬煙台專區。1963年10月恢復長島縣,隸屬煙台專區。1983年11月隸屬煙台市。政區劃分:現轄8個鄉鎮,40個行政村,1個城區街道辦事處。
政區人口
全縣總面積56平方公里。轄8個鄉鎮,40個行政村。年底全縣總人口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6萬人。男女性別比95∶100。人口出生率?4.9‰?,死亡率4‰,自然增長率0.9‰。有少數民族10個,36人。
經濟概況
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0.8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9.7%。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7億元,增長16.5%;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2億元,增長59.7%;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6億元,增長17.9%。一、二、三次產業比重為51∶9∶40。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5.32億元,比上年增長27.9%。實現財政總收入0.4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38億元,按可比口徑增長31.3%。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11.7億元,比年初增加0.96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余額9億元,比年初增加0.5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6.5億元,比年初增加-0.06億元。
農 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12.2億元,增長5.8%。農業增加值7億元,增長16.5%。糧食總產397噸,比上年增長-50.6%;水果總產785噸,增長-14.3%;蔬菜總產54噸,增長-80%。肉類總產23噸,禽蛋總產357噸。水產品總產20.6萬噸,增長0.4%。全縣擁有林地2800公頃,林木覆蓋率達到?53%?。
工 業
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7家,全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43億元,比上年增長27.4%。實現出口交貨值1.6億元,增長51.3%。產品銷售率達104.34%,比上年提高2.40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產品銷售收入6.08億元,增長35.6%;實現利潤0.14億元,增長96.9%;實現利稅0.3億元,增長103%。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84.77%,比上年提高37.65個百分點。 長島
建設環保
完成基本建設投資4億元,比上年增長111%;更新改造投資200萬元;資質五級及以上建築企業7家,實現增加值1592萬元,增長90.2%;實現利稅0.06億元,增長147.7%。完成投資額2.1萬元,增長5%。
交通郵電
公路通車里程21.8公里,公路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31.2萬人、53.7萬人公里,分別比上年增長-42.3%和-50.2%;水路旅客運輸量和周轉量127.2萬人、1594.5萬人公里,分別增長-16%和-20.3%。公路貨物運輸量19.2萬噸、周轉量756萬噸公里,分別增長-11.1%和-53.1%;水路貨物運輸量171萬噸、周轉量2153萬噸公里,分別增長8.8%和?8.8%?。沿海港口貨物吞吐量173.7萬噸,增長?10.6%?。客運量158萬人次,增長-22.9%。完成郵電業務總量7042萬元,比上年增長17.5%,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201萬元,增長1.1%;郵政業務總量1027萬元,增長14.9%。年末固定電話用戶達到1.5萬戶,行動電話用戶0.96萬戶,電話普及率達到46部/百人,互聯網用戶0.2萬戶。
貿易旅遊
全年共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億元,比上年增長15.2%。城鄉商品交易市場2處,同比持平,成交額1.01億元,同比增長4.9%。實現進出口總額4044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8.5%,其中出口3850萬美元,增長61.7%。新簽利用外資項目5項;合同外資額2992萬美元,增長233.1%;實際利用外資324萬美元,增長- 長島
12%。主要旅遊景點有月牙灣、林海、九丈崖、顯應官等景點景區。全年接待國內外遊客75萬人次,比上年增長-15.7%;實現旅遊總收入?1.35?億元,增長-6.3%。
教科文衛
有各類學校17所,其中普通中學3所,在校生0.0954萬人,小學13所,在校生0.33萬人。擁有各類科技人員2500人,其中從事科技活動人員2100人。共取得市(地)級以上各類重要科技成果3項。專利申請量2件,比上年增長-33.3%;授權專利2件。擁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1個,藝術表演場所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檔案館1個。擁有衛生機構18所,其中醫院、衛生院7所,衛生防疫防治機構1所,婦幼保健機構1所。各類衛生機構擁有床位231張,衛生技術人員240人,其中醫生115人。
社會生活
城鎮人均住房使用面積25平方米。在崗職工平均工資16102元,增長26.8%。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008元,比上年增長20.9%;生活消費支出3247元,增長-2.7%;人均居住面積26平方米。全縣最低生活保障救助人數為1100人,比上年增長10%;其中城鎮167人,增長51.8%;農村220人,增長25%。社會福利性收養單位(含敬老院)3個,床位70張,收養20人,社會福利企業1個,安置殘疾人員4人。
旅遊
長島門票: 1、往返船票:蓬萊--長島46元/人 渡船大概140/車 人員另記 山東長島
2、景點門票: 北線:半月灣、九丈崖、望福礁、仙境源、歷史博物館套票100元/人 南線:烽山、林海、仙境源、望福礁、歷史博物館套票100元/人 聯票:半月灣、九丈崖、望福礁、烽山、林海、仙境源、歷史博物館150元/人 3、媽祖香緣之旅:60元/人 4、漁家海上游覽:45元/人 現在實行通票制,不能分別買各個景點的門票
編輯本段二、美國長島 Long Island
概況
美國東部哈得孫河河口和東河以東的島。面積4,356平方公里。長199公里,寬19-37公里。系冰川堆積物構成的砂質島嶼。西部屬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和昆斯兩區,多屬紐約市郊外住宅地。有橋梁和輪渡同曼哈頓和布朗克斯兩區相通。中部、東部為農業區,以蔬菜栽培、家禽飼養和漁業生產為主。濱海有著名的海濱療養地。 構成美國紐約州最東南端部分的島嶼,概略與康乃狄克州南部海岸平行,由此向北隔著長島海峽。長島西端構成紐約港的一部分。島上包括4個縣,由西而東分別為金斯縣、皇後縣、拿騷縣和沙福克縣。金斯縣即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皇後縣即皇後區。占長島1/3的西部,自紐約市向外延伸,幾乎全散布著市區和市郊。東部2/3仍具有幾分鄉村的性質,大抵上由平坦肥沃的農地和蔓延的沙灘構成。 長島是構成美國紐約州最東南端部分的島嶼,概略與康乃狄克州南部海岸平行,由此向北隔著長島海峽。長島西端構成紐約港的一部分。島上包括4個縣,由西而東分別為金斯縣、皇後縣、拿騷縣和沙福克縣。 長島從哈得遜河口由東北向東延伸190公里(118哩),寬19~37公里(12~23哩),面積4,463平方公里(1,723平方哩)。東端分為兩個狹長的半島,北邊的半島長約40公里(25哩),至奧連特角(Orient Point)達到最高點;南邊的半島長約64公里(40哩),終抵倡導最東端的蒙陶克(Montauk)角。 山東長島
長島從哈得遜河口由東北向東延伸190公里(118哩),寬19~37公里(12~23哩),面積4,463平方公里(1,723平方哩)。東端分為兩個狹長的半島,北邊的半島長約40公里(25哩),至奧連特角(Orient Point)達到最高點;南邊的半島長約64公里(40哩),終抵長島最東端的蒙陶克(Montauk)角。長島北部沿岸的海灣包括弗拉興(Flushing)、利特爾內克(Little Neck)、曼哈西特(Manhasset)、科爾德斯普林(Cold Spring)、亨廷頓(Huntington)、史密斯頓和傑佛遜港。南部沿岸幾乎是一連串成行不斷的沙洲和沙地,成為牙買加海灣等若干海灣的屏障。這一帶相連的沙地在有些地方擴大而形成小島,其中有些已成為享有盛名的海水浴場。羅卡威(Rockaway)灘、長堤、瓊斯灘和歐克島灘都賴此為生。最長的半島叫法爾島(Fire Island)或大南島,是法爾島國家海岸的一部分。
歷史
歐洲人殖民之前,長島為印第安人居住之地,大多屬德拉瓦族。原為普里茅斯公司管轄的土地。據說島名是1635年查理一世傳達給斯特凌伯爵(Earl of Stirling, 即威廉.亞歷山大爵士)的。後來成為荷屬西印度公司的土地,布魯克林(Breuckelen,今作Brooklyn)、艾默斯堡(Amersfort,今弗雷特蘭斯〔Flatlands〕)、米德渥(Midwout,今弗雷特布希〔Flatbush〕)和紐烏特勒支(Nieuw Utrecht,今作New Utrecht)即為該公司在1636~1660年間所設置。英國殖民者所建的城鎮包括南安普敦(1640)、南澳(Southold,1640)、亨普斯特德(Hempstead,1644)、格雷夫森德(Gravesend,1645)、弗拉興(1645)、紐敦(Newtown,1655)和牙買加鎮(1656)。1650年新尼德蘭和新英格蘭殖民地聯盟簽訂《哈特福特條約》(Treaty of Hartford),從奧伊斯特貝(Oyster Bay)到海洋畫一條分界線,承認以西屬於荷蘭,以東屬於英國。 長島一隅
1664年3月查理二世把長島賜予約克公爵。同年8月英國實現了佔領新阿姆斯特丹和荷屬領土。1665年3月長島成為約克夏一部分,由在亨普斯特德公布的法律管理。1683年實施設縣制度,設置沙福克、皇後和金斯等縣。美國革命時期,長島成為保皇派及愛國派活動的溫床;沿岸地區常受私掠船和軍隊襲擊。革命戰爭期間為糧食和木材主要的來源。長島戰役為1776年戰役首次的交鋒。 1844年長島與格林港間的鐵路完工,使長島成為主要的果蔬集散中心,產品得以運往紐約市。捕魚、捕鯨及養蚝業仍然重要。19世紀後半期,長島成為吸引紐約富豪名流的戲水場所。島的北部海岸建了許多大社區和大廈,南部海岸從紐約市以東,夏日旅館的興建吸引了成千上萬的夏日度假者。科尼島、瓊斯灘和許多其他海灘、海港、遊艇區、高爾夫球場及島上的溫帶林地,使長島現在每年夏天成為數百萬觀光客的游樂場所。 20世紀紐約市不斷的成長,使長島人口急遽增加。1950~1970年,拿騷縣人口增加1倍,沙福克縣增加4倍,後來即漸穩定。每日成千上萬長島居民通車往紐約工作。該島已成為主要製造業中心,製造飛機和電氣設備為特別重要的工業。長島南北兩岸交通依賴貫穿中心地帶的長島鐵路,承載的通勤人數居全國之冠。捷運系統高度發展、效率高,藉著幾條可通汽車和地下鐵主要橋梁和隧道連接該島與曼哈頓區及紐約其他各市區。人口6,861,474(1990)。 美麗的山東長島
歐洲人殖民之前,長島為印第安人居住之地,大多屬德拉瓦族。原為普里茅斯公司管轄的土地。據說島名是1635年查理一世傳達給斯特凌伯爵(Earl of Stirling, 即威廉.亞歷山大爵士)的。後來成為荷屬西印度公司的土地,布魯克林(Breuckelen,今作Brooklyn)、艾默斯堡(Amersfort,今弗雷特蘭斯〔Flatlands〕)、米德渥(Midwout,今弗雷特布希〔Flatbush〕)和紐烏特勒支(Nieuw Utrecht,今作New Utrecht)即為該公司在1636~1660年間所設置。英國殖民者所建的城鎮包括南安普敦(1640)、南澳(Southold,1640)、亨普斯特德(Hempstead,1644)、格雷夫森德(Gravesend,1645)、弗拉與(1645)、紐敦(Newtown,1655)和牙買加鎮(1656)。1650年新尼德蘭和新英格蘭殖民地聯盟簽訂《哈特福特條約》(Treaty of Hartford),從奧伊斯特貝(Oyster Bay)到海洋畫一條分界線,承認以西屬荷蘭,以東屬英國。 我國八九十年代熱播的美國電視劇《成長的煩惱》中西佛一家就居住在此地。
編輯本段長島旅遊景點
九丈崖 九丈崖位於北長山島的西 北角,西依珍珠門水道,北鄰國際航線長山水道,距長島縣城11公里。山崖險峻,水深流急,岩礁棋布,自然景觀獨樹一幟。崖壁綿延400餘米,尤以其崖壁罕見的石質組合和高峻險要而著稱,在全國眾多海蝕崖中獨占鰲頭。景區集山、海、礁、崖、洞及古跡於一體,融奇、雄、秀、美、險、神於一身,具有很高旅遊和美學價值。 九丈崖主要景點有:峭壁燕梭(九丈崖),高69.7米,是一綿延幾百米的巨崖,由於千萬年來風浪的侵蝕,石崖漸成了上凸下凹之勢,壁面犬牙交錯,石窟、石穴鱗次櫛比,是眾多水鳥棲息的樂園。九疊石塔,由九層節理明顯的石英岩堆成,久經海浪磨蝕雕鑿,塔崖石紋清晰,層次分明,形態別致,與九丈崖組成一對」母子崖「。水門賞古,珍珠門東側大西山腳下有塊平緩地,當地人叫」平灘「,據出土文物證明,早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就有遊民季節性居住,經北京大學與長島博物館兩次挖掘,發現多處窯坑、灰坑和葬墓,出土了青銅戈、石刀、石錘、骨錐、骨匙和大量紅褐色、灰褐色面陶器及紋飾陶器。八仙石洞,為兩處海蝕大洞,大的深30餘米,寬5米,洞頂近似拱門,傳說當年八仙曾在此聚會,洞內石英岩面凹凸錯落,玲瓏剔透。大洞毗鄰處有一小洞,寬1米多,深20餘米,洞內設有石桌、石床,上開兩扇天窗,傳說是何仙姑的寢室。龍舌垂釣,因一礁石酷似龍舌伸出海面而得名。龍舌與門檻礁、鞭桿礁、蜘蛛礁、猴子礁天然形成一個良好的垂釣場,這裏海水通暢,洞穴密集,是釣魚的理想之地。 月牙灣 月牙灣位於北長山 長島島最北端,俗稱半月灣,因灣形似半月而得名。它背依青山綠野,環抱碧海清波,一襲銀白球石的遙遙長灘,鑲嵌在青山碧水之間,猶如深邃夜空中的一彎新月。 踏進月牙灣,步步珠璣,鏘然作響,彷彿進入銀光閃爍,玉輝斑駁的月宮。手撫珠石,一枚枚玲瓏乖巧,一顆顆晶瑩剔透。石上多有天然花紋:或是虯勁的古松,或是燦然的楓葉,或是茸茸的小鳥,或是攀緣的獼猴,或是一片雲、一支花......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撥人心弦,撩人情思。世上的海灣比比皆是,而具有「潔白如美玉,晶瑩賽琥珀」的千米球石長灘,卻只此一家,真若一個珠光寶氣的球石世界。 廟島媽祖文化公園 廟島顯應宮位於廟島東北部,距長島縣城2.5海里,佔地90畝。始建於宋微宗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是我國北方最早也是最著名的媽祖廟,長島漁民祖祖輩輩敬稱「海神娘娘」廟。明宗禎元年,崇禎皇帝御賜廟額「顯應宮」。 顯應宮大殿是全廟最大的建築,為硬山式結構。殿內,媽祖坐像居正中神龕龍墩上。殿兩側有14尊站班,其中有4尊武將分別是千里眼、順風耳、黃峰兵帥和白馬將軍;8尊文官有九江、八河、五湖、四海龍王等;另有老少兩尊站班。殿外兩側房內存有碑、碣、匾200餘塊和歷史船模300餘艘。後宮建築風格為歇山式,保留了明代的特點。宮內殿正位神台有銅鑄鍍金天後聖母像及2米高的9花青銅穿衣鏡一面,各種服飾用品及床帳、擺設應有盡有。2002年10月,台灣信眾護送一黑臉媽祖在顯應宮落戶。這里常年香火不斷,每年的元宵節和娘娘生日,顯應宮便有萬餘人朝拜。 媽祖廟之所以建於廟島,是因為廟島形若鳳凰,其身北的燒餅島形如太陽,兩島相映,狀若「丹鳳朝陽」,屬上上風水寶地。1969年文革期間原廟被毀,僅存一象一鏡。1983年重修,1985年對遊人開放。在此還可以觀賞關帝廟.
B. 六年級下學期練習一口語交際是「介紹家鄉」。求一篇邳州景點的導游詞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來到艾山自然風景區觀光游覽。我們現在看到的就是聞名遐邇的艾山九龍溝風景區。古人說:仁者愛山,智者樂水。走進自然,親近自然,不僅是古人的傳統,也是現代人的渴望。所以,今天就有請各位放鬆心情,隨我一起融入到艾山秀美的景色之中,感受別樣的山林情趣。
艾山位於邳州北部鐵富鎮境內,地處蘇北魯南交界處,東臨沂河,西瀕京河大運河,310國道橫穿東西,邳蒼省道縱貫南北。景區總面積20平方公里。傳說因遠古時代遍山生艾且每60年出一次神艾而得名。山體呈東西走向,分南北二嶺,由大小九座山頭相連而成,因此古時又稱為"九頂艾華山"。主峰位於群峰西南,海拔197.2米。
艾山位居蘇北三大名山之列,與花果山、雲龍山同在310國道上。山奇水秀,林壑幽美,是邳州第一名山。古代有"國之巔,泰山也,邳之巔,艾山也"的說法。自古以來,艾山就是僧侶聚居、名人涉足和兵家必爭之地,更是人們尋幽攬勝、游春賞景和消夏避暑的好去處。
(漢闕山廣場)現在呈現在大家面前的是漢闕山門廣場。它是艾山的標志性建築。其中主體建築漢闕觀景台高18米,是蘇北魯南地區最高大的漢闕式仿古建築。內部結構分為三層,遊客可以逐層登臨台上,四季美景,盡收眼底。山門廣場總面積一萬多平方米,每年的艾山桃花節、農民藝術節等活動都在這里進行。大家看,觀景台西側的這幅巨型大理石貼面標志牌,上面鐫刻著本地書法家題寫的"艾山洞石溝風景區"八個隸體大字,背面是關於風景區的簡介。為什麼叫洞石溝呢?這是由它的地形地貌所決定的,艾山南北兩條山脈從西部聚攏,向東呈"八"字型逐漸展開,中間因此形成了一個面積數平方公里的大山凹。這里溝壑縱橫、林木蔥蘢、峰巒疊翠、塹險澗幽,如同人間仙境。當地人就習慣稱它為洞石溝。後代文人墨客來到這里,發現山凹間天然形成九道形態各異、連綿起伏數百米的巨大黃土壟脊,好似九條騰飛的巨龍,因此又給它取名"九龍溝"。
(艾王路)我們現在行走的這條路叫艾王路。這里是古代艾王城的主要通道。全長大約兩公里。我們可以想像古人騎著高頭大馬,由此路進山到達艾王城的情景。西面有蓮花塘,東面是萬畝桃園。春天,四面八方的遊客趕來賞桃花美景,夏秋時節,可以現場採摘新鮮的桃、杏和蘋果。每年春節,周圍的百姓都有登山的風俗,這條路上更是熙熙攘攘、熱鬧非凡。
(仙人湖)大家看到的這個湖叫做仙人湖。相傳古時候這里是一個小湖泊,湖水清澈,湖面風景優美。八仙路過這里,被這里宜人的湖光山色所吸引,乘興跳入湖中沐浴,"仙人湖"的名字因此得來。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在湖東築壩蓄水,初具規模,後來經過歷次開挖增容,現在湖區面積已達35萬平方米,湖容量達80萬立方米。湖面上這座單孔圓拱式的橋就叫仙人橋,如今,"仙人已乘黃鶴去,白雲千載空悠悠",不過大家不要為看不到神仙而遺憾,到仙人橋上走一走,乘遊船畫舫到湖心島上游一游,您一定會覺得不是神仙,勝似神仙。
(艾王城遺址)從仙人湖水下延伸到北面果園的區域,是古代艾王城的遺址。相傳艾王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與現在戴庄鎮境內的良王城遺址屬同一時代,為西周時期徐偃王的後代所建。據史書記載,周穆王六年,穆王命令徐族首領徐子誕以邳為基地建立徐國,並鑄了一個鼎,鼎上有銘文"艾"。艾山即為徐國的鎮國之山。大家知道,艾作為一種中葯,可以療疾辟邪。先民以艾來為山命名,有著祈祥佑祉的意思。其實,艾這種植物身上還寄寓著美麗的愛情呢。《詩經》中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說的是有一位男子和一位女子,他們兩個人常常一起去山上采草葯,因為常常見面男子覺得那女子很溫柔,女子覺得男子很體貼,都很喜歡對方。如果他們一天沒有見到面,就會覺得好像分開了三年一樣,想念對方,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日三秋"這個成語的由來。
西周至春秋時期,徐偃王管轄著徐泗一帶,在東夷諸國中勢力最為強大,偃王為人仁厚,深得民心,他曾經聯合淮夷等抗周,"百姓隨之者以萬數",後來,周穆王襲其不備,大破徐軍,殺掉徐偃王。周穆王除去心腹大患之後,為了爭取民心,採取了優待俘虜的政策,將偃王的後代子孫封為徐子。後來,由偃王之後的某代王子在艾山上建起了艾王城。徐國傳到第十一世孫章禹的時候,已經到了春秋末期,公元前512年,徐國最終被吳王闔閭所滅。民間傳說中,艾王收留了圖謀復國報仇的吳王僚的兒子慶忌,並把他藏在艾王城裡,因此遭到吳王闔閭的怨恨,闔閭於是決開山水沖毀艾王城。這就是《左傳》中所記載的"防山以水之,已卯滅徐"。現在,我們從洞石溝的實際地形來看,溝內最大的那條土龍脊在上古時代極有可能就是一道攔蓄山水的天然土壩。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地方政府在擴挖仙人湖時,曾經挖出了大量的方磚大瓦以及部分青銅器和錢幣,出土了陶器、鹿角和獸骨等文物,還在半店村果園內發現了一處四面用青石板砌成的地下通道,疑似古艾王城的下水道。可以說,這些遺存像一幅幅歷史畫卷,給我們展示了古艾王城的輝煌和文明。
(鳳凰台)這座十多米高的黃土山丘叫鳳凰台,傳說因古代落過鳳凰而得名。其實,這里是一處年代久遠的道教寺廟群遺址。相傳上古時代台上曾經建有黃帝廟,廟前碑文有軒轅帝時的相關記載。鳳凰台上歷代都建有道觀寺廟。清朝初年,這里建有玉皇閣、玄帝廟,台下建有三大土廟和子孫堂。順治年間,這里還鑄了一尊1600斤重的玄帝鐵像和一口一人多高的大鐵鍾,以及一個100多斤重的鐵磬,另外還特製了一面大鼓懸架在殿堂上,晨鍾暮鼓在山林間響徹了200多年,直到解放初期,玉皇閣與奶奶廟一起被人為毀掉。
大家看鳳凰台所處的位置,後有群山環抱,四周叢林密布,前面是翠竹園、橡樹林和古柿林,再向南就是九龍澗和九龍脊,這里不僅景色宜人,而且還是進入洞石溝腹地的必經之路,每年旅遊旺季,這里也是遊人最多的地方。現在,台上的雕塑是黃石公授書張良的組雕以及十二生肖的群雕。那座具有漢代風格的建築是地方政府投資60萬元新建的艾山藝術館,用來舉辦各種民俗展覽和文體活動。
(蛟龍碑亭)艾山這塊風水寶地,不僅養育了祖祖輩輩的艾山人,而且培育出了一代代英才。大家看這邊有兩座碑,碑上刻著蛟龍,因此叫做蛟龍碑,均為清朝皇帝御賜。這第一塊碑是乾隆五十年,嘉慶皇帝的老師王希文之碑,碑高約四米。王希文1766年出生於邳州市連防鄉艾山後村,學識淵博,被乾隆皇帝請進宮做嘉慶太子的老師。太子曾經一度廢學擲書於地,希文嚴加訓斥,恰巧乾隆趕到,考問希文:"我兒讀書也做皇帝,不讀書也做皇帝,何必如此認真?"希文跪著回答:"臣聞讀書做堯舜之君,不讀書為桀紂之王"。乾隆聽後,雙手將希文攙起,嚴斥太子,並下聖御:"如教而不學,可嚴加懲戒"。王希文於1841年去世之後,乾隆為其樹蛟龍碑,以褒獎王希文對嘉慶的培養之功。這第二塊碑是清朝武功大將張旺之碑,立於光緒九年。張旺是邳州連防鄉張庄村人,武藝高強,多次征戰有功,被封為武功大將軍,去世後,光緒皇帝為其親樹蛟龍碑,特別授給他"甘肅清河營都司紀勇巴圖魯"的稱號。"巴圖魯"是滿族語,意思是勇士。大家看這兩座蛟龍碑的碑帽都是二龍戲珠,但是雕刻的筆法各有不同。王希文碑上的兩條龍,龍首顯得溫順端莊,龍身有鏤空之處,而張旺的碑雕刻手法則乾脆利落,由此可見,即便是御賜的蛟龍碑也是文武有別。
(九龍澗與九龍脊)這條彎彎曲曲的小溪叫做九龍澗。它源自艾山西山口南北兩山脈結合處,下游流入仙人湖,全長約五華里。九龍澗自西向東,蜿蜒曲折,順山勢而下,一路流經黑風口、黑風潭、跌水瀑、平澗橋、曲拱橋、三迭潭等幾處景點。大家沿澗賞游,聽潺潺流水,聞鳥語花香,一路可見翠綠的竹林,挺拔的松柏,稀有的烏柏樹、百年老榕樹,以及野生的山棗、棠梨,可以說是一個天然的野生植物園。
艾山素有"三奇"、"一絕"的景觀。三奇:一是山奇,山雖不算高,石也不算怪,但民間一直流傳"艾山出雲,不用問神"的說法。就是說每當下雨前的幾個小時,天空還是一片晴朗,艾山卻吞雲吐霧,環繞在半山腰,籠罩住山峰,它像是告訴人們大雨將至似的;二是水奇,洞石溝內的山泉,富含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甘甜可口,常年飲用有益於健康,延年益壽,是一種極具開發價值的天然礦泉水資源。我們已經依據這個優勢開發出了洞石山泉水以及九龍山泉水。三是洞奇,洞石溝內冬暖夏涼,夏天,溝內溫度比溝外溫度低3度以上。冬天,當溝外還是冰凍雪封的時候,溝內已冰融雪化,百草吐綠,非常奇妙;一絕,就是塹絕,洞石溝內自然形成的九道塹,像九條巨龍橫卧其中,在溝中形成九道長峰,峰險林茂,峰峰相通。大家看,這自東向西一字排開的九條南北走向的土壠山脊,就是艾山洞石溝最著名的自然景觀--九龍脊。九龍脊最奇特之處是雖處深山之中,卻不摻半點碎石。這些黃土高壠南端都與艾山山體相連,北端都延伸到九龍澗,每道土壠高十多米至而三十米不等,長幾百米,壠與壠之間形成一條條幽深曲折的峽谷。谷內內長滿了洋槐和各種天然雜樹,每年五月槐花盛開時節,花香襲人,沁人心脾,是最好的休閑之地。在九龍脊上行走,更是別有一番情趣,忽高忽低,險象環生,更適合於年輕人前來賞游。
關於九龍脊,還有著一段奇異的神話傳說。相傳,九龍脊中最高大的第三條龍脊在遠古時候是一條會生長的土龍。土龍頭南北尾,龍頭一直延伸到艾山半坡上,龍尾則一直連接到鳳凰台。它夜長晝歇,日有所進。據說如果能夠爬過艾山山樑再延伸到山南龍鴨河邊喝水,艾山周圍的百姓就會富庶一方。後來土龍長到半山腰,被南方來的一位風水先生破了元氣,從那以後不再生長,就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模樣。
清朝詩人惠克端在《艾山雜詠》中這樣寫道:"十里奇峰半里平,一峰才過一峰迎。青山似繭將人裹,不信前頭有路行。"寫出了艾山"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緻。而千百年來,依據艾山地形地貌,還流傳著許多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掌故。除了仙人湖之外,還有八仙聚會的"聚仙台",七仙洗澡的"七仙池",何仙姑沐浴的"仙姑池",三國謀士隱居的"徐庶洞"。薛仁貴征東槍挑的"黑風口"。
(聚仙台)聚仙台位於艾山主峰東南山坡下一個半圓形的山窪里,是一個平地突起的高台。高台三面環山,南臨龍鴨河,被歷代名人方士視為風水寶地。民間傳說,八仙自蓬萊仙島去南海觀音處赴宴,路經此地,在台上停留多日,每天在聚仙台上飲酒下棋,到洞石溝內遊山玩水,因此得名聚仙台。
(七仙池和仙姑池)七仙池和仙姑池位於仙人湖西南艾山南脈的北山坡上,天然形成於半山腰的石板坡上,兩池在同一等高線上相距一百多米。傳說中八仙白天在聚仙台聚會,晚間常來此沐浴。東邊供七位男仙沐浴的水池名為七仙池,西邊供女仙何仙姑沐浴的水池名為仙姑池。兩池周圍全是岩石,每塊岩石都平整如凳,可坐可卧,便於沐浴。池水常年不幹,水質甘甜清冽。既能美容,又可健身。歷代以來,當地民間少男少女常常來此沐浴,由此還成就了不少美滿姻緣和愛情故事呢。
(徐庶洞)相傳三國時期,劉備的軍師徐庶被曹操騙去後,雖身在曹營,卻決意不為曹操獻上一謀。後來他設計離開曹營,四處隱匿,輾轉來到艾山,見這里山深林密,景色秀美,就在洞石溝里找了一個岩洞隱居下來,最後老死艾山,終不事曹,從而留下了"徐戍不離艾"的民間傳說。
(黑風口)大家看,這邊是一處縱深十多米的斷崖絕壁,山石層疊,樹生崖壁,這就是有名的黑風口。相傳戰國時期,吳王僚被刺殺之後,他的兒子慶忌逃難到艾王城,每天在這個地方操練兵馬以圖報仇復國,後來慶忌被勇士要離刺殺,其冤魂不散,常在這里旋起黑風,因而得名黑風口。此外,這里還是唐代一處古戰場。相傳唐朝初年,異邦自東海入侵,唐太宗李世民御駕東征,在此地被包圍,勇將薛禮救駕突圍,三槍挑斷山崖救出了唐王。傳說畢竟是傳說,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險峻景象的確出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嘆為觀止。
(奶奶廟)我們對面的山峰就是艾山的主峰,山頂有奶奶廟遺址。奶奶廟興建於明朝正德、嘉靖年間,後來屢經戰亂屢次被毀,又幾度重修。清朝一品宰相劉庸,也就是劉羅鍋,曾來艾山祭祖並主持重修奶奶廟。廟址共有碑碣三座,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碑文還清晰可辨,上面有"國之巔,泰山也,邳之巔,艾山也"以及"大明正德,嘉靖年興建"等碑文。文革期間,殘廟和碑碣被徹底毀壞。據史料記載,明清年間,奶奶廟每年正月十五逢廟會,方圓幾百里內的善男信女、遊人香客都來艾山進香許願、游春賞景,山上終日香霧繚繞,遊人如織。廟宇坍塌後,廟會也遷到了山南的古鎮邳城,這就是每年農歷正月十五的邳城春會。
(華嚴寺)現在,大家看到的這座庄嚴古樸的廟宇是華嚴寺。艾山華嚴寺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始建於唐朝貞觀年間,規模宏大,是江北名寺之一。歷經風雨,多次修復。乾隆年間,嘉慶皇帝的老師王希文親自主持重修華嚴寺,並撰寫了《重修佛殿碑記》,碑文現在還清晰可辨。解放初期,寺廟坍塌。本世紀初,邳州佛教界恢復重建華嚴寺。寺內供奉著由緬甸佛教界贈送的巨型卧佛以及彩繪十八羅漢塑像。這尊卧佛是由整塊漢白玉雕刻而成,姿態優美,栩栩如生,在佛像中極為罕見。
(望龍亭、艾王閣、聽松亭)站在寺前向東望,我們可以看到兩個亭台和一座樓閣。南邊的叫望龍亭。登上此亭向北俯視,七仙池就在腳下,九龍脊盡收眼底。舉目遠眺,山巒疊翠,仙湖波光,令人心曠神怡。因此是最好的登臨處。
東面那座樓閣是艾王閣,高12.8米,分三層。登臨艾王閣,東望可賞萬畝桃園美景,西望可觀座座青山秀色,南望俯瞰洞石溝全貌,北望可見村莊家園。站在閣上,更能引發仙境懷古的幽思。
我們再看北面長山的山頂,近處這座是聽松亭。顧名思義,就是在亭內可以聽見長山的松濤。登臨這座亭,我們更能領略清風明月入畫、晨鍾暮鼓繞梁的情境。
艾山美景孕育出了靈秀的地方文化,這里是龍鳳花鳥字之鄉,也是中國龍鳳花鳥字的發源地。可以把漢字寫出一片鳥語花香來,而且是出於普通山民之手,這就是艾山所賜予的智慧和靈氣吧。
各位朋友,今天大家隨我一同游覽了艾山的秀美山川、自然風貌以及各處人文古跡景點,俗話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艾山的八位"仙人"和九條"龍"期待著您下次再來,謝謝大家!
參考資料:劉學秀〈艾山洞石溝風景區旅遊宣傳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