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寒氣入體怎麼辦 這樣做可輕松祛寒氣
11、熬出內寒
在中醫養生看來,子時覺至關重要,晚上十一點前要進入睡眠。因為子時這個時候陰氣盛到極點,有一點陽氣初生,所以這是陰陽交接班的時間,又是一點陽氣發芽的時候,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順利進行。
如果此時不睡覺,即把陽氣之苗一棒子打死了,長此以賀孝哪往,陰盛則陽虛,陽虛則寒。
2、穿出內寒
短裙、露臍裝、露背裝……的這幾個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
肩關節、膝關節就不用說了,這都是人體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風寒受涼。更要命的是頸背和腰腹,小腹為元氣的中心,身之重地,腰為腎之府,頸背屬於一身陽經之總管——督脈的位置,這些地方露著,您不受寒才怪呢。
3、吃出內寒
有人愛吃雪糕、冰棍、冷飲,更有甚者早上起來也是一大杯冰水,水果也是從冰箱里拿出來就吃,就這樣,長期吃著吃著,內寒就吃出來了。
4、虛生內寒
內臟一虛,功能與活力下降,內寒就會叢生。加之現代人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對身體正能量變本加厲地消耗。如果你還不注意養生,就會導致耗的遠遠大於養的,就導致內臟功能虛弱,內臟運轉慢就滋生出內寒了。
5、懶生內寒
動為陽,靜為陰,生命在於運動,只有常運動,氣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現代人最缺的就是這個,在家歇著,出門坐車,上班一坐坐一天,總不動,氣血運行就弱,體力就會下降,內臟功能減弱,則寒從內生。
6、外寒傷身
這個外寒就是指外環境的寒,比方說秋冬氣溫下降,天氣寒冷,您穿衣不注意,就容易感受風寒,但有意思的是,現代人其實更多是在夏天受的寒。
2
1、胃寒
胃病者十有六七都是胃寒。為防止寒入腸胃,冬季和初慎升春應盡量不喝冷飲,宜常喝溫水。還可適當吃些溫補的食物,如雞肉、羊肉、栗子、山葯等。
也可在醫生指導下加用溫補腸胃的葯物,如乾薑、黃芪、當歸等。中脘穴(肚臍直向上4寸處)有調理消化系統、行氣活血的功效,每天用電熱寶放在中脘穴暖半小時,可改善脾胃虛寒所致的消化性潰瘍、胃腸炎、消化不良等疾病。
2、脾寒
脾最怕貪飲寒涼禪碼或由於保暖不當導致的脾寒,寒濕困脾則損傷脾陽,表現為腹脹、胃口差、嘴裡沒味、身體沉重、容易疲勞等,女性還會出現白帶增多的症狀。
日常生活中,要少食寒涼,適量多吃胡蘿卜、芡實、板栗、紅薯、香菇等有助健脾的食物。另外,按摩三陰交穴(足內踝尖直向上四橫指處),以局部發酸感為度,有助於健脾除濕。
3、宮寒
子宮堪稱女性體內最怕冷的器官,很容易成為寒邪的首選攻擊目標,引發月經異常、下腹疼痛、痛經等不適。若生活中再不注意局部保暖,更是雪上加霜,嚴重者可導致排卵異常、受孕困難,甚至不孕不育等。
1.首先按湧泉。經常按摩湧泉穴(腳底中線前1/3與後2/3交界凹陷處)可固護陽氣、預防宮寒。
2.其次,用刮痧板刮拭腰骶部、腹部及小腹至發紅發熱,也是治療宮寒的好辦法,每3天做一次。
3.平時要少吃冷飲等寒涼之物,建議多吃黑芝麻、核桃、棗、花生、紅糖、阿膠等益氣暖宮、暖身補血的食物。
4、關節寒
冬季和初春,尤其是遇到雨雪天氣,很多老年人會出現「老寒腿」加重的情況,腰和腿像被冰包裹著一樣,酸麻冷痛,活動不便,影響生活。寒冷易致氣血阻滯不通、筋脈拘攣抽搐、關節屈伸不利。
因此冬季和冬春之交一定要注意膝關節的保暖,平時如果感覺疼痛,也可蘸醋或酒搓擦疼痛部位,或用當歸、川芎、紅花、生甘草、羌活、花椒等葯材加適量水(比例為1:10)煮開後將葯液倒入盆中,每晚睡前用此葯液(40攝氏度左右)泡腿半小時,可起到活血化瘀、驅寒止痛的作用。
31、不要光腳下床
很多年輕人早起後,匆忙中光著腳在地板上走,還有人半夜上廁所,迷迷糊糊不穿拖鞋,當時雖然不覺得什麼,但時間長了,地板上的寒氣通過足底進入身體,進而遊走全身,導致胃腸功能下降,腹痛、腹瀉等。因此,卧室要常備一雙柔軟的平底拖鞋,天氣太涼時還要穿上襪子。
2、衣服要干透
半干不濕的衣物會將濕氣帶入體內,埋下風濕病的隱患。沒干透的衣服還是細菌的溫床。因此,洗衣服後應盡量先用洗衣機甩干,晾在通風處;在氣候潮濕的南方,可以用熨斗、電風扇、暖風機等加快水分蒸發。
3、不要忽冷忽熱
頻繁出入空調房,天氣突變時沒有及時增減衣物,都屬於這種情況。寒氣在體內慢慢累積,就會引起腎虛、關節炎、長痘、長斑等問題。因此,從外面回到屋裡時,不要馬上打開空調,15分鍾以後再開,並且要保證室內外溫差小於6℃,否則會引發空調病。
2. 人感覺冷是怎麼回事
其實,怕冷的原因有很多,歸根結底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主任醫師趙傑說,中醫認為,這里的寒不單指的是身體感受到的外寒,更指的是陽氣不足、機能下降導致的內寒。體內寒越大,陽氣相對越不足,身體機能就越來越不能夠應對內邪、外邪的侵襲,這也就是為什麼哪怕一絲微風都可以讓彪形大漢十分畏懼的原因了。
同樣是陽虛,怕冷的表現也有不同。夏天,有些人怕冷甚至超過了冬天,比如不能吹電風扇,更不能開空調,甚至於坐車不能開車窗,穿的比平常人要多,出著汗發著抖。趙傑告訴記者,這種現象屬於表陽虛。當汗腺紊亂、皮下毛細血管網路的調節能力變差……就會出現畏風怕風、出汗自汗,一遇風就頭疼、容易感冒。
另一種陽虛則是里陽虛。里陽虛主要指脾胃功能弱,不能吃涼的,一吃涼東西就腹瀉等。表裡俱虛的情況也是常見的。
趙傑特別提到,人體有營衛二氣顧護氣血周身,營氣是血管里運行的物質,衛氣是血管的收縮、調節能力。陽者,衛外而為固也。表陽虛與人體營氣、衛氣能力弱有關。有些人夏天不管多熱,都不愛出汗,這種情況也屬於表陽虛。
為什麼身體有些地方是涼的?
有人長期手腳冰涼,有人小腹涼,有人後背怕涼,有人膝蓋涼……雖然部位不同,都屬於陽氣不足,趙傑選了幾種臨床常見的怕冷部位做了進一步的解釋。
手腳冰涼
「肝氣不舒、氣血不通……如此很多原因都會引起手腳、四肢冰涼,但歸根結底都與陽氣虛有關。
陽氣虛表現兩方面,一個是全身的寒涼,一個是局部的寒涼。」趙傑說,人是恆溫動物,夏天氣溫高,血液循環加快,需要不斷散熱,保持身體的平衡。一般來說冬天容易手腳冰涼,如果夏天依然冰涼,就表明在冬天受的寒沒有散掉。體內寒邪收引,導致末梢血液循環痙攣。
另一種情況就是體內陽氣不足,代謝緩慢,身體產生的熱量少。日常生活中,用艾葉泡腳有利於手腳回溫。如果感覺手腳涼,但是又出現上火的症狀時,可用吳茱萸打粉,在夜晚不活動時,醋調敷在腳底。平日要少吃寒涼的食物,減少對胃腸道的負擔。如遇食冷胃部不適的情況,可採用乾薑水煎,取汁代茶飲的辦法來緩解。
上熱下寒
有些人上半身溫熱,腰以下冰涼又是怎麼回事?趙傑告訴記者,這種情況臨床上很常見。局部的寒涼最常見的就是下寒,大部分慢性病人或者老年人都存在上身熱下身寒的情況,而且在上身熱下身寒中還有個常見的特殊情況,就是手腳發燙,腿涼。晚上睡覺時,總喜歡把腳露出去,但是一定要把腿蓋得嚴嚴實實的。
趙傑說,上身熱下身寒主要是因為人體的臟腑器官都集中在身體的上部,在身體陽氣不足的時候,有限的陽氣要優先滿足這些器官的代謝與活動,對於非重要的部位則被身體自動忽略,代謝機能降低,導致了其他部位不熱的情況出現。那為什麼下肢涼,手腳卻又熱呢?這是因為這類人身體里有郁熱存在,同時又凝聚了寒邪,令身體深層次部分的器官或組織的血液循環受阻,表現出來的就是五心煩熱——手腳心熱和焦慮心煩。郁熱不是指郁熱在手腳心,而是郁熱在身體的內部,反應在手腳心上。比如有人郁熱在脾胃,有人郁熱在生殖系統,有人郁熱在心脈。趙傑解釋道。
對於這種情況,很多人都會認為病因過於復雜,不易治癒。趙傑說,五心煩熱的上熱下寒有些復雜,但也是可以治癒的。
預防上熱下寒的情況出現,在生活中應盡量放緩生活工作的節奏,適當增加體力勞動,使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平衡,可每日慢走1小時,同時減少寒涼食物的攝入,減輕脾胃負擔;夏日少吹空調,防止寒邪入侵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