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敬老養老 > 老年人遇刺激

老年人遇刺激

發布時間:2023-05-24 20:55:11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因為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如果不解決會影響身體健康,下面是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1

退休後,老人容易出現4種不良情緒。心理上首先會出現較重的失落感,從而干擾情緒,影響心理平衡。有的人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心中更容易感到失落,沉默寡言,足不出戶。

其次是孤獨感

老年人離開工作崗位以後,隨著社交活動和人際交往的減少,容易產生孤獨、壓抑的心理,若子女遠走高飛或另立門戶,老年人獨居「空巢」,極易產生孤獨、被遺 棄的心理。有些老人即使與子女生活在一起,若子女不孝順,不關心,不注重與老人交往,也會使老人感到孤獨。此外,若老伴病逝,時間一長則容易產生「與世隔 絕」、「孤立無援」的心境,會出現悲觀失望,甚至產生抑鬱、絕望的情緒。

有些老人還會出現「懷舊心理」,喜歡留戀過去

他們往往沉湎於對往事的回憶,常常追憶過去美好的時光,繼而產生「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感嘆,日久便容易產生抑鬱情緒。

最後,老年人還容易產生衰老感。一方面來自身體狀態的變化,主要是生理機能的衰退,另一方面來自思維能力和智力的變化,還有社會環境的變化,如退休、與子女分居等。但有些老年人主觀上不接受「自己已成為老人了」的心理狀態,也不願周圍的人處處將自己奉為老人。

心理問題有跡可循

如果一般的心理問題得不到疏泄,就會導致焦慮和抑鬱症。其實,老年人的心理問題是有跡可循的,一些小細節可以幫助我們發現老人心理疾病的苗頭。

首先是情緒改變。有些老年人容易激動,可為小事而大發脾氣,對周圍事物總感到看不慣、不稱心;有的老人會變得鬱郁寡歡,苦悶壓抑,情緒低落,或是顯得淡漠無情,凡事無動於衷。

其次是記憶力減退,出現疑病症狀。老年人面對身體素質的每況愈下,對衰老與健康狀況的自然下降認識不夠,老是擔心自己年老多病,顧慮中風癱瘓無人侍候等,以致經常胡思亂想,惴惴不安,常常感嘆自己已「風燭殘年」。有的老年人看到昔日好友患重病或去世,更是緊張、恐懼,總覺得別人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如若身體稍有不適,便會更加焦慮、恐懼。

最後,還可能出現精神病性症狀,變得多疑敏感,常擔心錢財被偷等。

環境是重要誘因

居住環境、家庭環境、人際關系等,都有可能成為導致老年人心理問題的罪魁禍首。

首先是空巢現象。中國的獨生子女家庭日漸增多,當孩子由於工作、學習、結婚等原因離家後,獨守「空巢」的老人會因此產生心理失調症狀。

其次是家庭矛盾。與空巢現象相對的是,很多老人與子女同住在一起,兩代人的生活習慣、觀念存在巨大差異,婆婆與媳婦的性格不合都是家庭矛盾的根源。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說,父母財產分配是否公平也會引起子女間的矛盾,所有的這些問題都可能對老人的心理造成極大影響。

最後是經濟拮據。老人退休後,經濟收入較之前銳減,部分老人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這會讓老人感到自卑、無用,沉浸在對過去的回憶里。

勤學好問,防治心理疾病

身體無病並且心靈健康才是真正健康。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所以,學習心理保健,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是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要想獲得良好的心理,老年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轉變角色,重新適應社會和家庭環境

退休、離休雖然是一種正常的角色變遷,但不同職業的人,對離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樣的。據對北京市離退休幹部和退休工人的對比調查,工人退休前後的心理感受變化不大,他們退休後擺脫了沉重的體力勞動,有更充裕的時間料理家務、消遣娛樂和結交朋友,並且有足夠的退休金和醫療保障,所以內心比較滿足,情緒較 為穩定;但離退休幹部的情況就大不相同了,這些老幹部在離退休之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廣泛的社會聯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業,退休或離休以後,生活的重心變成了家庭瑣事,社會聯系驟然減少,這使他們感到不適應。所以,高學歷的老年人在退休前就需要思考退休後的安排問題,培養一些有益健康的嗜好。適宜老年人 興趣愛好的活動有很多,如練習書法、釣魚、養花、打太極拳等。退休後也要堅持參加社會活動,重新建立人際關系,互相幫助。美國心理學家研究表明,理解與幫助他人,也有利於自身的心理健康。

第二,保持樂觀情緒、好奇心和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有些老人感到晚年生活並不愉快,不得不默默地承受著孤獨、苦悶、壓抑的折磨。出現這樣的情況,除了與社會、環境等因素有關,也有老人自身的原因。譬如隨著年齡增大,適應外界的能力也會逐漸減弱,老年人心理通常也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遇上環境變故或其他事情的刺激,比如家庭關系的緊張或淡漠,親情的減少或 缺乏,老人就容易出現孤獨感、恐懼感以及不安、抑鬱、暴躁等不良情緒,誘發心理疾病,嚴重的甚至出現絕望的念頭。所以要「正視現實,接受挑戰;樂觀豁達, 安享晚年;適應今天,迎接明天」。對老年期的自然心理變化和環境變化,採取正視和接受的態度,因為現實已經存在,也不能隨我們的意願而改變,即使我們情緒不好,壞事依舊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時間也不會因為我們不希望變老而倒退。因此,要學會積極地接受,比如空巢老人,會因為無法依賴子女而傷心難過,可以試著 接受和面對這種事實,轉而依賴自己和老伴,或其他可以依賴的人。並且堅信擁有一個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葯更能解決心理的痛苦。

第三,勤於學習,科學用腦。「樹老怕空,人老怕松

」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備就是重新學習,豐富精神生活,延緩大腦衰老,要「活到老,學到老」。老年人需要學習的東西有很多,如老年自我保 健、老年心理學、家政學等。同時還要了解國內外大事,了解社會變更,學習新知識,更新觀念,緊跟時代的步伐。另外,還應該更新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學兩手具有新時代特徵的技術,如打電腦、上網等。

第四,發現問題,及時就診,尋求醫學幫助。

如果老人出現嚴重的情緒、記憶或精神症狀,則可能已經罹患嚴重的精神障礙,應該及早到專科醫院就診,尋求專業醫生幫助。

老年人常見心理問題及防治對策2

一、長者心理的一般特點

認知功能變化

長者神經系統尤其是大腦的退化和機能障礙,首先引起感覺和知覺能力逐漸衰退。人到老年期,概念學習、解決問題等思維能力有所衰退,但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等等卻由於長者的知識經驗比較豐富,而往往比青少年強,因此,長者思維的成分和特性十分復雜。

智力變化

因為老年化過程中智力減退並不是全面性的,他們在實際生活中解決各種復雜問題的效果仍處於很高的水平,甚至在不少方面超過中青年人。這是由於現實生活中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往往不是單一的智力成分,而是包含社會經驗等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分析及敏銳判斷。

動機與需要

老年期各種層次的需要又有其獨特的內涵。長者的安全需要表現為主要對生活保障與安寧的要求,另外,長者希望從家庭和社會獲得更多精神上的關懷,並且仍有很強的參與社會活動、融入各種團體的要求,以滿足其愛與歸屬的需要。盡管長者的社會角色與社會地位有所改變,但他們對於尊重的需要並未減退,要求社會能承認他們的價值,維護他們的尊嚴,尊重他們的人格,在家庭生活中也要具有一定的自主權,過自信、自主、自立的養老生活。

情感特點

在嚴格區分年齡因素及家庭生活環境因素之後,研究表明長者的情感活動與中青年人相比,本質特點是相同的,僅在關切自身健康狀況方面的情緒活動強於青、中年。也就是說,孤獨、悲傷、憂郁等負性情緒並不是年老過程必然伴隨的情感變化。但不可否認的是,老年期是負性生活事件的多發階段,隨著生理功能的逐漸老化、各種疾病的出現、社會角色與地位的改變、社會交往的減少,以及喪偶、子女離家、好友病故等負性生活事件的沖擊,長者經常會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和反應。

個性變化

在年老過程中,人格仍保持較高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改變相對較小,而且主要表現為開放經驗與外向人格特質的降低。相對來說,個性的變化受出生時代的影響及社會文化因素的影響更大一些。

人際關系

與配偶的關系。喪偶使長者對未來喪失信心而陷入空虛孤獨、抑鬱之中。與子女的關系。許多長者認為,子女來看望他們來去匆匆,吃完飯就走,覺得很麻煩;而子女不來看望他們,又認為不孝順。一種矛盾的心理,導致抱怨、爭吵、指責。與同事的關系。交往是人的社會屬性賴以發生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的精神屬性得以健康的支柱。長者退休後,離開了工作單位,與同事之間的交流突然中斷。

二、長者常見的心理表現和心理問題

衰老無用感

衰老無用感是主觀上覺得自己已經上了年紀,成為長者了的心理狀態,即認為自己不中用了。人生發展有著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但作為長者卻極難十分客觀、坦然地接受自我衰退現象。長者隨著年齡、生活的變化,身體多病和功能衰退,對退休後的無所事事不能適應,認為自己成了家庭和社會的累贅,失去存在價值,對自己評價過低。而產生無用、消沉、悲觀感,生活抑鬱,寡言少語,整日悶悶不樂。衰老無用感一經產生,就意味著一個人精神已經老化,失去了生活的意願和積極性。

失落感

部分長者離開工作崗位之後,常常無所適從。總認為自己老了,不中用了,單位和家庭不再需要自己了。特別是一些領導幹部,突然手中失去了權利,出門少了車接車送,也沒了前呼後擁,更是心中感到失落,生活空虛,情緒不穩定。整天心事重重、沉默寡言、足不出戶。

孤獨感

孩子既是父母的沉重負擔,也是父母的精神寄託與安慰。然而一旦孩子成家立業,離開父母時,父母如釋重負的同時會發現自己寂寞了。面對這一變化,許多父母,不能正確對待,產生許多心理不適的問題,出現孤獨感。特別是子女常因為工作、家庭等原因不能經常回家,對長者關心不夠,長者與親朋、鄰居來往較少者,孤獨感就更加明顯。

固執易怒

長者對於新的觀念或新的技術較不容易學習且吸收,相對地喜歡墨守成規,堅持傳統與老辦法,想以不變應萬變。主要表現在對待一些問題的看法比較固執,堅持自己的觀點,即使觀點明顯不符合實際,對他人的分析和意見往往也聽不進去,認為自己的意見就是權威,特別是在家中的表現更為突出。當自己的意見被否定後,就表現得很不耐煩,整天嘮叨不停,不開心等。

孩童幼稚

大家知道,年老的人,會多少變得像「老小孩」。遇事容易一會兒高興,一會兒生氣,反復無常。這種老小孩臉現象,女性和文化素質偏低者較為多見。這種現象,也可說是一種心理上的自衛,以較年幼的心情來看復雜的現實,也可說是一種理性境界的表現,看透了繁華的外界,只欣賞純潔且單純的境界。

懷舊心理

人是有感情的,很容易留戀過去,長者更是如此,最喜歡回憶過去。喜歡和人們談論過去的事,特別是當談到自己的親身經歷時,非常激動,雖然長者對自己講過的東西很容易忘記,卻又要一遍一遍地反復講述,從而給人留下「樹老根多,人老話多」的印象。

抑鬱心理

抑鬱心理是長者們常呈現的心理反應。長者抑鬱占長者口的7%—10%。隨著各方面機能衰退,身體狀況大不如前,覺得無力去克服困難,對未來缺少希望。特別是退休後心理上的自我衰老,產生失落感,平時接觸人少,與子女感情交流少,精神上空虛,性格內向,心胸狹小,寡言少語,久而久之發生抑鬱,或在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下而誘發。

焦慮心理

心煩意亂、情緒易激怒,懷疑自己的能力、緊張、恐懼,因此導致頭暈、頭痛、失眠等精神軀體和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症狀。

恐懼心理

長者的恐懼感主要來源於疾病和死亡的威脅,由於病痛的折磨或受他人病痛的暗示,而產生恐懼心理,表現出對疾病的迴避行為。而有些長者的這種恐懼並不完全是怕死,主要是對疾病的擔心,擔心患病後給子女帶來負擔、被人討厭和冷落,得不到應有的照顧。有些長者能把生死看成自然規律,從而以坦然的心態去面對死亡。但是也有一些長者對死亡抱有懼怕、無奈、拒絕甚至「逃避」的態度。他們或者覺得自己的人生目標尚未實現,或者認為家裡還有大問題沒有解決,或者擔憂自己哪天會突然去世,而無法在臨終前交代好後事。

疑病

疑病是長者常見的心理障礙。顧名思義,疑病就是懷疑或是斷定自己患了某種嚴重軀體疾病(如癌症、心臟病等),從而憂心忡忡、苦惱焦慮。過度關注自己的身體是疑病者的共同特徵。60歲以上長者,有半數的人可出現疑病症狀,這是由於長者的心理特點已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向自己的身體所致,加上這些關心可因某些主觀感覺而加強,個性頑固、執拗的人,更容易出現疑病症狀,常常出現頭部不適、耳鳴、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適,也要向周圍人去訴說。

幻覺、妄想狀態

幻覺屬於心理知覺障礙,妄想屬於心理思維障礙。二者是長者較易出現的心理障礙疾患,以女性多見,這與長者體內器官功能退化和生理心理變化有關。幻覺本是虛構的知覺,客觀環境中並沒有相應的刺激,但病人卻感覺到它的存在。發生妄想的人往往有性格缺陷,如主觀、敏感多疑、自尊心強。這與童年缺乏母愛,受過某種刺激,缺乏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有關。

痴呆

痴呆是腦的老化、萎縮、大腦皮質高級功能廣泛損害而引起的以痴呆為表現的智能障礙。一般男多於女。痴呆有兩類:一是原發性痴呆,大腦皮質受累、退化、變性或萎縮的結果。二是血管性痴呆,由缺血性、出血性或栓塞性腦血管疾患引起,多突然發病,分段漸進性的智能衰退。

離退休綜合症

「長江後浪推前浪」,當長者到了適當年齡,就要離開工作多年的工作崗位讓給年輕人,這是十分正常的。但離退休的老同志卻由於適應不了所處環境和生活習性的突然改變,往往出現情緒消沉和偏離常態的行為,甚至由此引發其他疾病,嚴重影響了健康,這就是所謂離退休綜合征。許多長者在退休後由於生活習慣的突然改變,失去了日常工作的節律和與同事交談的機會,又不知道如何消磨時間,適應不了新的生活環境,往往變得精神憂郁,心情煩悶,甚至發生精神方面的變態和疾病。

老年空巢綜合症

所謂空巢家庭」,是指子女長大成人後從父母家庭中相繼分離出來,只剩下長者獨自生活的家庭。特別是長者,一旦面對「空巢」,他們會覺得在感情上和心理上失去了支撐和依靠,覺得自己的存在對子女不再有價值,因而陷人無趣、無欲、無助的「老年空巢綜合症」狀態,甚至出現自殺的.想法和做法。這此不良情緒還會導致失眠、頭痛、乏力、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心律失常等一系列的軀體症狀,甚至會導致高血壓病、冠心病、消化道潰瘍等疾病。

長者喪偶後心理

經歷過了幾十年的溝溝坎坎和磕磕絆絆後,兩個人正相攜安度晚年之時,倘若一方「先走一步」,必定會給另一方在精神上造成巨大的創傷。有的長者彷彿失去了精神支柱,悲哀、彷徨、失落、孤獨、無依等情緒交織心中,喪失了繼續生活下去的信心與勇氣。

長者再婚心理

長者再婚考慮的問題,和年輕人的婚姻不同。種種疑慮籠罩在心頭。

一怕兒女不同意。雖說「滿堂兒女不如半路夫妻」,長者雖有再婚的自由和權利,但如為此鬧得家庭不睦,兒女遠離,日子也過不好。

二怕別人的鄙視。

三怕財產出糾紛。一些長者由於喪偶時間過長、情緒低落、精神失調,長期沒有性生活而導致性慾淡漠、性能力衰退,以致再婚後不能引起性興奮,這種心理性性功能障礙,常會引發新的矛盾。

三、長者心理問題的預防

注意保健,防治疾病

身體是否健康,常會影響到心理健康的水平。因此,要求心理健康必須注意身體健康。如果有條件的話,長者最好每年檢查一次身體,以便及時發現疾病,早期治療。如當發現身體某處不適時,應及時去醫院作檢查。在醫生診斷之前不宜過分疑慮,否則思慮過多,心情抑鬱,反而容易降低對疾病的抵抗力。有了病首先是不要緊張,要鎮靜地面對現實積極治療。過去認為是不治之症的癌症,只要早期發現,也有較多辦法對它進行控制了。心臟病、高血壓病等,只要按時服葯,注意起居有節律,避免情緒波動,同樣可以緩解甚至治癒,這方面的病例確實是存在的。

知足長樂

我國古代很講究養生學。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樂天知命。知命也就是了解世界上事物發展的規律,樂天就是樂觀地對待事物的發展。長者應樂觀對待自然現象中的規律。如正確認識「生老病死」是一條自然規律,無論誰都無法抗拒。人總是免不了要生病、要衰老、要死亡的。知足常樂是一條較適合長者的生活哲學,知足常樂主要是指心平氣和地應付出現的各種困境,既不盲目樂觀,也不自尋煩惱。具體地講,知足常樂就是要求長者能寬容、體諒;能自我安慰、自我調節。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不要有過高的奢望和要求;也不要過分自責、自卑。知足常樂能使長者在任何環境下都保持樂觀情緒,避免因事情不順利而可能引起的種種煩惱。

保持良好的情緒

俗話說得好: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情緒的好壞與健康密切相關。心情愉快會使食慾增加,呼吸、脈搏、血壓平穩,有利於長者的身體健康。而憤怒、憂愁、驚慌、恐懼等消極情緒常使血壓升高,食慾減退,心理上的痛苦必然導致肉體上的不適,久而久之,會影響健康,加速衰老。所以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是維持健康的關鍵之一。長者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憂愁時要釋放、娛樂;思慮時要分散、消遣;悲傷時要轉移、傾訴;驚慌時要鎮靜、沉著;過喜時要收斂、抑制;憤怒時要制怒、寬容……只有這樣,才能心情開朗,才能時刻保持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

活動不止

長者參加各種活動能增強自己的體質,克服或延緩增齡所帶來的各器官功能的衰退。當然活動也不能像年輕人那樣去進行劇烈的活動,而是根據自己的體質和興趣,有選擇地、有規律地進行活動。康復鍛煉可增強消化吸收,增加全身各個器官的血液供應,促進新陳代謝。康復鍛煉有助於緩解腦力勞動帶來的疲勞,能鍛煉神經系統對疲勞的耐受能力。增進大腦興奮與抑制過程的轉化能力,從而加強神經系統的穩定性,提高反應性和靈活性,使人精力充沛,思維敏捷,情緒樂觀穩定。

有規律的生活

保持日常生活的規律性,能夠促進人體生物鍾的正常運行,能夠有效促進長者身心健康。因此,長者要使自己的心理長久不衰,務使自己的生活規律化。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起居有常,不熬夜,不貪睡,不吸煙、不酗酒、勤洗澡、勤更衣。飲食有節,營養合理,不貪食,不節食,定時定量,粗細糧混食,葷素搭配,定期進行體格檢查。

加強人際交往,回歸社會,參加各種形式的社會活動

加強人際交往對長者來說,是不可忽視的晚年生活的動力源泉之一。如果長者之間缺乏信息的傳遞,就會感到空虛、抑鬱,不與人交往還會促使腦細胞衰退。長者要避免社會退縮的不良行為,應深感社會生活的重要性,通過各種方式,走向社會,積極與他人交往,主動保持與外界的聯系,從社會生活中尋找精神寄託和生活動力,參加老年教育,發展自我,為社會發揮余熱,老有所學,老有所為,使長者從中體驗到歸屬感與成就感,並提升自尊感。

家庭和社會的關心

長者和未成年人一樣,需要家庭和社會的關心。家庭環境的好壞,直接影響長者的心理健康。和睦溫馨的家庭,能使長者心情歡快,生活幸福,不良的心態自然消散。長者要處理好夫妻關系,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互相信任,互相體貼,互相關照,互相諒解,互相勉慰;子女應盡自己贍養、孝敬長者的責任,要多從物質上和精神上關心長者,讓長者享受到兒孫繞膝、晚輩噓寒問暖的天倫之樂;增加家族姻親間的和諧交流可增強歸屬感,消除孤獨感,也有益於某些長者家庭矛盾和困難的解決。

在全社會營造尊重、孝敬長者的倫 理大環境,減輕心理負擔,使之老有所依老有所養尊敬、關心長者是和諧社會的傳統美德和責任,是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象徵,讓全社會廣泛關注長者事業。

離退休長者的心理調適

已離退休或即將退休離崗的長者,要正確認識離退休是我國的人事勞動制度,是社會生活中的正常現象,是任何人都要經歷的。它不僅不是社會對自己的拋棄,而正是社會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肯定。離退休長者都應培養適應自己需要的情趣和愛好,學會勇敢科學地與疾病做斗爭。社會要在思想上關心離退休長者,使他們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應定期組織他們進行一些時事形勢教育和政策法規教育,組織他們參加一些有教育意義的參觀考察活動,看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外部世界,以開闊他們的視野。

喪偶長者的心理調適

當喪偶長者的情緒極度悲傷時,不妨通過各種方式盡情地宣洩,如在親友面前傾訴或大哭一場等;把去世老伴的遺物暫時收藏起來,以免睹物思人,也可讓喪偶長者到親友或子女處小住一段時間,設法轉移長者的注意力。接觸外面的世界,多結交朋友,多參加有益的文體活動。如果這種緊張、焦慮、悲觀、抑鬱情緒持續1~2個月仍不消退,就應正確面對現實,積極主動地求助心理醫生進行心理疏導,必要時輔以葯物治療。最後應當指出的是,喪偶長者的心理調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家庭和社會環境。無論是子女,還是親朋好友,對他們都應理解、體諒、關懷,給以必要的支持,幫助他們樹立起生活的信心,讓他們迎著火紅的夕陽,堅強、樂觀地生活下去。

Ⅱ 為什麼老人受不了刺激求解釋謝謝受刺激會死

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容歲局吵易得一些老年病,比如冠心病,臘姿腦血管之類的病,所以就乎侍經受不了刺激。如果受到刺激,會突發疾病而發生意外。所以說老年人受不了刺激。

Ⅲ 老年人受了外界精神刺激會不會發生腦梗

你好,按你神螞的問題分析:這種情況精神刺賣瞎扮激是可能是誘發因素的一種,如突然的精神刺激會引起血壓和升高引中灶發腦梗。

Ⅳ 老年性犯罪有哪些原因

1、涉性犯罪突出,且侵犯對象多為兒童及精神病人等特殊群體。強奸罪等涉性犯罪每年均居首位,犯罪行為指向全部為兒童、精神病人等特殊群體。

2、60-70歲人員為老年人犯罪主力。這部分人在該群體中尚保有一定的體力和智力。

3、犯罪總量不大,但呈增長趨勢,且類型多樣化。老年人犯罪總數占涉案總人數的比例不大,但隨著犯罪總人數的增加,老年罪犯的人數也在不斷增加。

4、多為男性農民,文化層次普遍偏低。

5、作案手段比較隱蔽。受年齡及體力因素限制,老年人犯罪的作案手段比較隱蔽,行為較少具有攻擊性和暴力性,即使是故意傷害罪的情節較輕微。

(4)老年人遇刺激擴展閱讀:

每當老年人性犯罪一類事件時,人們總是把目光更多地放在了遭受性侵害者的弱者身上,往往忽視了一個問題:老年人的性健康。民間流行著不少對性的誤解,特別是對老年人性愛的糊塗認識,很有必要澄清。

主要有以下幾種:性生活消耗精液,不利於老人延年益壽。

持這種觀點的大有人在,甚至包括老年人自己。他們「神化」了精液的功能,將其與血液等同起來,所謂「一滴精,十滴血」,想長壽就必須禁慾。

其實,人的精液中含養分極少,加上每次性活動耗精不過2~5毫升,根本不存在損傷「元氣」的問題。至於對壽命的影響,適度的性生活只有利而絕無弊。有資料為證:我國人口普查發現百歲以上老壽星3700餘人,其中的壽星「鴛鴦」達500對之多。

Ⅳ 導致老年人生氣的原因有哪些

要做到不生氣,就必須知道我們老年人生氣的原因。日常生活中,老年人會生5種氣:

(1)閑氣

源於心態不好,沒氣找氣,這樣的人易生病。

(2)怨氣

源於一種怨恨的情緒,是一種不良情緒的渲泄。

(3)悶氣

多發於和老伴之間,兩人一生氣就沒完沒了,誰也不和對方說話,這種悶氣最傷身體。

(4)賭氣

源於老年人經常不滿意或受指責,而賭氣的結果,最受傷的往往是自己。

(5)怒氣

指性格急躁的老年人,很容易爆發怒氣,怒傷肝,憤怒使人肝氣不舒、胸悶、胸肋脹痛,這種氣如不加控制,危害最大。

引發老年人生氣首要原因是外界刺激引起的神經激動,例如和別人發生矛盾,受到別人指責,看到不平之事等,我們老年人在突然刺激下,血液加速循環就會產生緊張、焦慮、憤怒等情緒。

其次和我們老年人的性格有關。多數老年人情緒較為穩定,能夠很好地控制,但也有些老年人則平日里脾氣就很火暴,遇事更為沖動,更容易生氣。這種性格上的差異也是由各種原因造成的,如遺傳、生存環境、多年習慣等。

此外,老年人愛生氣還有健康與狀態方面的原因。我們在患病,飢餓、疲勞、沒睡好覺時,會情緒低落等狀態時,就特別容易生氣,一點小事也會常常引起很大的怒火。

還有類似天氣、氣候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夏季是事故高發期,在炎熱、憋悶的環境下情緒也不穩定,而下雨天多會使老年人沉鬱、易怒。

Ⅵ 老年人受到精神刺激會導致四肢震顫嗎

會的,老年人神經脆弱,如果受到刺激後他會後!背發熱或發冷渾身出汗然後渾身顫抖這是老年人各方面神精脆弱的反應,吃點谷維素或刺五加維…:「

Ⅶ 老人經常流眼淚是什麼原因

正常情況下,人眼結構中的淚腺可以分泌少量的淚液,以維持眼球與角膜的潤滑,抵消專正常的淚液蒸發。屬

由於平時分泌的淚液很少,而且是緊沿著眼球表面和眼皮裡面微細空隙中流動,所以,你不會覺得淚水在流動。然而,在你眨眼的一剎那,眼球表面的淚水就被吸到眼淚的下水道--鼻淚管里去。淚腺不斷分泌淚水,鼻淚管不斷排泄淚水,所以平時人是不會流淚的。

1、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部分患者由於淚腺受到外界刺激,如冷空氣、風的刺激,可反射性分泌,從而流淚增多。而過多的淚液不能及時被淚道排出而流出眼瞼外造成流淚的現象。

處理辦法:這純屬生理性流淚現象,外界刺激因素如去除,將無此症狀,所以不用治療。

2、淚液排出障礙

淚液分泌量正常,淚道無阻塞,沖洗通暢但眼輪匝松馳,淚液泵作用減弱或消失使淚液排出障礙,出現流淚。

處理辦法:這種情況為功能性淚溢囊粘膜,應加強排淚功能。

3、眼部慢性炎症

眼睛出現如結膜炎、沙眼、外傷、異物、腫瘤等原因使淚道狹窄,淚道不完全阻塞,排淚功能降低,正常分泌量的淚液不能完全流入鼻腔而流出眼瞼外,出現流淚。

處理辦法:這種情況屬於器質性淚溢,即使在室內也會流淚,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Ⅷ 老年人遇到水腳抽筋

Q-Q 別擔心,那是很正常的喊褲,可能是有些疲勞過度,或者是玩之前沒有熱熱身,受到了海水的刺激了。所以,晚上泡泡腳,舒緩一下就好,但是下次入海前一定要記得活動活動! ------------------------------------------------------------------ 抽筋的學名叫肌肉痙攣,是一種肌肉自發的強直性收縮兄賣。發生在小腿和腳趾的肌肉痙攣最常見,發作時疼痛難忍,尤其是半夜抽筋時往往把人痛醒,有好長時間不能止痛,且影響睡眠。 引起腿腳抽筋的常見原因大體有以下幾種: ①外界環境的寒冷刺激, 如冬天在寒冷的環境中鍛煉.准備活動不充分;夏天游泳水溫較低,都容易引起腿抽筋。晚上睡覺沒蓋好被子,小腿肌肉受寒冷刺激.會痙攣得讓人疼醒。 ②疲勞、睡眠、休息不足或休息過多導致局部酸性代謝產物堆積,均可引起肌肉痙攣。 ③出汗過多。運動時間長.運動量大,出汗多,又沒有及時補充鹽分.體內液體和電解質大量丟失.代謝廢物堆積.肌肉局部的血液循環不好,也容易發生痙攣。 如走路或運動時間過長,使下肢過度疲勞或休息睡眠不足,都可使羨滲逗乳酸堆積;睡眠休息過多過長,血液循環減慢,使二氧化碳堆積等。 --------------------------------------------------------------------------------------------------------------------- 防腿腳抽筋,平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驅寒保暖。 ②注意睡眠姿勢。 ⑧走路或運動時間不可過長。 ④適當參加體育鍛煉 ⑤必要時補充一些維生素E。 ⑥適當補鈣,含乳酸和氨基酸的奶製品、瘦肉等食品,能促進鈣鹽溶解,幫助吸收 回答時間:2011-10-23 11:06:13

Ⅸ 高溫是對心血管的「酷刑」,老年人在高溫天氣下需要注意些什麼

老年人有心血管疾病,一定要在高溫天氣多加註意。氣溫不斷上升會導致血管不斷的擴張,最終無法進行舒緩。血管在擴張的情況下,血液會不斷的減少。身體在十分難受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心跳就會不斷的加速。一旦出現無法呼吸的現象,缺氧的現象是非常嚴重的。在高溫天氣下出去的時候,一定要走的相對仔冊緩慢一些。千萬不能夠用奔跑的方式,否則的話身體一旦無法承擔,很有可能就會有生命危險。

總的來說身體不舒服的老人一定要進行及時的補充水分,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血液都是比較厚的。多喝水,血液當中的黏度才不會很大,才不會在炎熱的天氣下出現異常。一旦在高溫天氣下出現中暑或者是其他的情況,要去醫院進行及時的做檢查。不能夠拿身體開玩笑,否則的話很有可能會失去性命。

Ⅹ 老年人心理行為特點

(一)什麼是老年心理學

心理學(psychology)是研究人的心理現象的科學。人的心理見象是人的心理活動過程(心理過程)與個性心理特徵的總稱。心裡過程包括認知過程、情緒過程和意志過程。老年心理學研究的對篆不只是局限於老年人,而是涉及從機體成熟直到老年期的整個心裡活動變化過程。當然研究的重點是人生的後半部分,即老年心理汾特點。

(二)老年人心理特點

老年人心理特點包括認知特徵、情緒特徵、意志行為特徵及個性特徵。心理狀況反映並影響人的生理狀況。許多老年疾病不僅是器官和組織的病變,與心理因素、長期緊張焦慮情緒也有關,如老年人高血壓、胃潰瘍。此外,老年人心理因素對老化過程、健康長壽、疾病的治療都有很大的影響。

(三)認知及認知功能

認知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思維及注意等。認知功能是指人類各種有意識的精神活動,它在覺醒狀態下時刻存在,包括從簡單對自己和環境的確定、感知、理解、判斷到完成復雜的數學計算等。

認知包括4個方面的功能:①接受功能,即通過各種感覺接受外界信息;②記憶和學習功能,即識記,保存再現和再認;③思維功能,為即刻記憶和長久記憶信息復呈,再進行組合找到兩者孝喊桐關系;④表達功能,通過語目、軀體或情感等行為表達。認知功能包括記憶、計算、時間和空間定向能力、結構能力、執行能力(包括計劃、起始、順序、運行、反饋、抽象、決策和判斷等)、語言理解、表達及應用等。老年人認知功能減退,包括感知覺(如視覺、聽覺)、記憶能力(尤其是近事記憶)、思維判斷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減退。智能方面的減退主要為流動(或流體)智力的明顯減退。

(四)老年人感覺衰老的表現

1、視、聽覺:視聽器官隨著增齡而發生功能衰退現象,其中聽力減退比視力減退更為明顯。一般對高頻聽力喪失較多。由於視聽功能的減退,老年人的活動受限,交往減少,逐漸局限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易產生孤獨、焦慮和抑鬱等不良心理反應。當視聽功能嚴重減退時,容易產生否認心理,從而出現猜疑甚至人格的偏執現象。

2、味覺和嗅覺:隨增齡味蕾不斷減少,75歲以上老年人的味蕾比30歲的年輕人少1/3,因而味覺遲鈍;嗅黏膜萎縮致嗅覺功能減退,易出現食慾減退。所以,應重視老年人飲食的色、香、味,並進行適當調配。

3、皮膚感覺:包括觸覺、冷熱覺和痛覺,均有所減退,因此容易碰傷和燙傷。由於痛覺閾的升高,往往造成疾病診斷及治療的延誤。

4、平衡覺:明顯減退,容易發生跌倒等意外傷害。

(五)老年人記憶障礙的特點

記憶是過去經歷的事件在人腦中的反映,即回憶以往經驗的過程。老年人對剛看過或聽過的、當時在腦子里留下印象的事物記憶較好,而將其內容變成巧坦保持時間長的、儲存的信息能力較差。

當學過的事物再次出現在眼前時需要辨認出來即為再認,如刺激不在眼前需要再現出來即為回憶。老年人再認能力較好,但回憶能力較差。如久未見面的朋友意外相會時,非常熟悉對方的面貌,但就是記不起對方的姓名。老年人機械記憶能力較差,對有邏輯聯系和有意義的內容記憶較好,尤其是對一些與自己工作和生活有關的重要事情記憶保持較好。

(六)老年人思維障礙的表現

一般來說,思維老化出現的時間較晚,與自己熟悉的專業有關的思維能力在年老時仍能保持。但是老年人在概念學習、邏輯推理和解決問題方面的能力也有所減退,尤其是思維的敏捷度、靈活性、流暢性和變通性均下降。

(七)老年人學習能力及適應能力

由於器官系統的老化,老年人學習新知識和接觸新事物的能力較年輕時有所降低,社會適應能力也有所降低。值得提出的是,老年人普遍缺乏柔韌性,從而影響操作能力,對事物往往不能進行准確的評判。

由於記憶減退和反應緩慢等原因,說話、閱讀和書寫的速度減慢,詞語流暢性降低,往往說話不利落,話到嘴邊說不出來,說話或寫字時找詞困難或提筆忘字等。語言的流暢性是語言能力的一種表現,隨增齡而受明顯影響,可作為老化的指標。

(八)老年人的情緒改變

老年人的情緒體驗往往有增強和不穩定的特點,易興奮、激動和與人爭吵,遇事易擔憂和焦慮,一旦產生強烈的情緒體驗不易很快平靜下來。有時老年人的孤獨、抑鬱、興趣索然被誤診為痴呆。

(九)老年人的人格改變

所謂人格是被以性格滲沒為核心,包括先天素質和後天家庭、教育、社會環境等綜合影響所初步形成的氣質、能力、興趣、愛好、習慣的心理特徵的總和。老年人的人格變化多為主觀、敏感、多疑和固執,部分表現為偏執、孤獨和冷漠。

(十)老年人反應與動作的改變

因為感知綜合判斷能力的減退,老年人對刺激的反應常表現遲鈍、動作緩慢、迅速應變能力較差,故易發生各種意外事故。

閱讀全文

與老年人遇刺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抖音80歲老人看望78 瀏覽:177
61歲老人買什麼醫療保險 瀏覽:909
台灣80歲老人 瀏覽:403
醫院210塊錢可以體檢些什麼 瀏覽:546
80歲月什麼原因 瀏覽:970
辛集退休工養老金認證 瀏覽:601
養老金遲遲不漲 瀏覽:531
80歲心臟病人買點什麼 瀏覽:380
發放養老金英文 瀏覽:894
長壽葯股票怎麼樣 瀏覽:739
養老保險基數年年漲 瀏覽:778
洛陽秦皇島哪個城市更適合養老 瀏覽:713
2021年養老退休金還會上調嗎 瀏覽:860
老年人便秘吃什麼最快排便 瀏覽:18
重陽節百度ppt 瀏覽:346
父母向孩子道歉有什麼好處 瀏覽:484
長壽花苞外層都乾枯了怎麼回事 瀏覽:570
老年人骨頭變窄 瀏覽:874
對老公的父母的稱呼有哪些 瀏覽:111
老人家適合吃哪種人參 瀏覽: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