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年四季不分男女年齡階段吃什麼對身體有好處又養生
飲食方面,中國古代非常重視飲食與季節之間的協調,認為這是食養、食治和葯治必須遵循的原則。古代醫學家王冰說「春宜涼,夏宜寒,秋宜溫,冬宜熱,此時之宜,不可不順。」如在夏天常吃些清涼消暑的飲食品,可使人有陰涼爽口之感;在冬季多吃溫暖辛辣食物,可促進食慾和刺激體溫,使人感到暖和溫馨。
春季飲食重在散陰寒,助陽氣,抑肝扶脾。因此,味偏辛、性偏溫之品是春季的理想食物,如蔥、蒜、生薑、韭菜、薤白、芫荽等(人參、鹿茸、附子、乾薑、肉桂等大辛大熱之物不在此列)。春季飲食還應注意抑制過量的肝氣,保護和增強脾胃的運動消化功能。孫思邈《千金要方》中雲:春季應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酸入肝,甘入脾,少吃酸味的食物可以減少對過旺肝氣的助長作用,而增加甘味食物攝入量,則可以補益脾胃。味甘益脾的食物有大棗、山葯、扁豆、蜂蜜、飴糖、粳米、糯米、小麥等。此外,食物清淡可口,少油膩生冷之物,也是春季養生飲食中保護脾胃的一項重要措施。
夏季飲食重在清涼解熱,祛暑護陽。夏季飲食養生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清熱解暑、利尿除濕作用的食物,如西瓜、甜瓜、苦瓜、綠豆湯、酸梅湯、百合湯、冬瓜湯、薏苡仁粥等,酷暑盛夏之時也可適當地吃一些冷飲,但切忌貪多,以免損傷脾胃。尤為注意的是夏季要多喝水,這是因為夏季汗液增多,而汗為心液,過多的流汗可導致心陰及體內陰液虧虛,可多食一些蓮子湯、綠茶等養陰清熱之品。對於在夏季易發生疰夏的人來說,芳香醒脾、化濕祛暑之物有利於他們恢復脾胃功能,消除身體不適,可選藿香、佩蘭、焦麥芽、扁豆等煎水代茶飲,適當吃一些辛香或酸甜食品也能達到開胃、增強食慾的目的。
秋季飲食重在養陰潤燥,養護脾胃。燥氣是秋季的當今之氣。初秋時,夏季的炎熱且未散盡,與燥氣結合為溫燥;秋分之後,天氣漸寒,與燥氣結合為涼燥。因此,秋季的飲食養生重在養陰潤燥。《飲膳正要》雲:「秋氣燥,宜食麻以潤其燥。」溫燥時,宜選用性涼清熱、養陰生津之品,如百合、蘿卜、甘蔗、荸薺、梨、藕、蘋果、獼猴桃、鴨子、小麥等,涼燥時則應選用食性平和,滋陰養血的潤燥之品,如牛奶、黑芝麻、核桃、銀耳、蜂蜜、枸杞子、何首烏粉、桑椹子、燕窩、烏骨雞等,可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搭配選用。此外,秋季還不宜過多地食用生冷及油膩之物,以免損傷脾胃,或引發其他疾病。
冬季飲食重在滋陰保陽,固護元陽。冬季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季節,能驅寒暖身、抵禦風寒侵襲的食物成了冬季的最佳首選。具有溫里散寒作用的食物有乾薑、花椒、辣椒、茴香、羊肉、狗肉、鹿肉、母雞及各種酒類等。根據冬季人體陰陽之氣的變化特點,其飲食應重在滋養陰精,固護元陽。具有滋陰、益精、養血的食物有甲魚、海參、烏骨雞、燕窩、牛奶、豬肝、鴨肉、鵝肉、黑木耳、黑芝麻、核桃、枸杞子、桑椹子、何首烏粉等。冬季陽氣深伏,元氣固守,飲食應避免大辛燥熱之品,以免擾動陽氣,使之外瀉,故參、茸、鞭類只能少量食用,以溫助陽。冬季進補應根據個人的體質進行,如偏於氣虛者,宜選用黃芪燉母雞、山葯豬肚湯、紅棗糯米粥等,以益氣健脾;偏於血虛者,宜選用桂圓紅棗羹、當歸豬蹄湯、桑椹首烏湯等,以養血補虛;偏於陰虛者,宜選用冰糖燕窩羹、百合銀耳羹、麻鴨菜頭湯等,以滋陰填精;偏於陽虛者,宜選用蟲草燉母雞、胡桃蓮子羹、鹿茸酒等,以益腎助陽。體質無明顯虛實寒熱者,可以不進補,只需注意飲食的新鮮多樣,葷素食合理搭配即可。
總之,如果不注意本季度的養生,將影響到下一季度養生需要的資源供應,因為四季需要的養生資源,正分別是春之生、夏之長、秋之收、冬之藏。所以我們要依時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