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唐朝詩人30歲壽命
唐朝詩人的壽命並非普遍只有30歲,唐代詩人群體平均壽命約在58歲左右。
一、唐朝詩人壽命的個體差異
唐朝詩人的壽命存在顯著的個體差異。一些詩人如王勃和李賀,他們的壽命相對較短,分別在26歲時去世。然而,也有不少詩人壽命較長,例如賀知章享年85歲,李益享年83歲,白居易則活到了74歲。這些例子表明,唐朝詩人的壽命並非一概而論,而是存在很大的差異。
二、唐代詩人群體平均壽命
根據《唐詩三百首》中部分詩人的生卒年份統計,唐代詩人群體的平均壽命約在58歲左右。這個數據遠高於唐代平民的平均壽命(約30歲),說明相對於普通民眾,唐朝詩人的生活條件、醫療保障等方面可能更為優越,從而有助於他們延長壽命。
三、影響唐朝詩人壽命的因素
唐朝詩人的壽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但不限於個人體質、生活環境、醫療保障、社會地位等。一些詩人可能因為疾病、戰亂等不可抗力因素而早逝,而另一些詩人則可能因為擁有更好的生活條件而得以長壽。因此,在評價唐朝詩人的壽命時,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
綜上所述,唐朝詩人的壽命並非普遍只有30歲,而是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唐代詩人群體的平均壽命約在58歲左右,遠高於唐代平民的平均壽命。
Ⅱ 唐宋八大家誰的壽命最長
唐宋八大家中,壽命最長的如蘇轍不過七十三歲,壽命最短的如柳宗元不過四十六歲
「唐宋八大家」是指唐朝韓愈、柳宗元,宋朝歐陽修、王安石,還有蘇家父子三人:蘇洵、蘇軾、蘇轍,最後再加一個曾鞏。
那麼,是誰將這八個人組合在一起的?為什麼偏偏是他們八個?為什麼他們當中沒有李白、杜甫、陸游這些大文學家呢?
將以上八個人合稱為「唐宋八大家」最早出現在明代。明代有一個叫茅坤的學者,他編了一本《唐宋八大家文鈔》,收錄以上八人的著名散文,從此,「唐宋八大家」這個名稱正式定型下來,並逐漸廣為人知。茅坤當初編選「唐宋八大家」散文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大家如何學習古文,寫作古文。在他看來,這八個人的散文代表了中國古代散文的最高成就,所以像李白、杜甫那些著名詩人因不以散文見長自然就不會入選了。
可問題是,在當代社會,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古文、寫作古文的機會太少了,現在還有講「唐宋八大家」的必要麼?
我認為有必要。要知道,茅坤等人距離韓愈、柳宗元不過七八百年,這七八百年的眼光決定了他們組合八大家只能是著眼於文章本身。
可是我們現在距離韓愈柳宗元有一千多年的時間,這一千多年的眼光決定了我們今天講八大家,不可能只著眼於文章,還要著眼於八大家的全部。換句話說,八大家是個老概念,我們尊重老概念,但我們今天更要呈現給大家一個新的八大家概念,它不僅僅是指文章,更指道德、人格、思想與境界所達到的高度。我們要讓自己、後代從八大家那裡學到更多的東西。
八大家的文學成就是驚人的:他們共創作了近九千首詩詞,一萬兩千多篇文章,人均兩千六百多篇詩文。要知道,《全唐詩》的總量不過五萬余首,《全唐文》也不過兩萬余篇而已;而八大家中,壽命最長的如蘇轍不過七十三歲,壽命最短的如柳宗元不過四十六歲,看看八大傢具有多麼旺盛的創作力!
八大家的人生是輝煌的:他們中間,有三人擔任過宰相或副宰相,有三人擔任過翰林學士,還有三人擔任過負責起草詔書的中書舍人,有四人擔任過部長級高官,有六人為進士出身,有六人擔任過地方最高行政首長。這么說吧,八大家的政治履歷幾乎是中國古代官員的政治履歷的一個縮影。
八大家在歷史上各有其獨特的地位:
韓愈的《師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都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文章,他們倆是唐代最重要的文壇領袖與哲學家,沒有韓愈、柳宗元這個頭兒,就不可能有「唐宋八大家」這個組合。
「醉翁之意不在酒」這成語我們太熟悉了,它來自於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八大家中歐陽修具有特殊的分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等五個人要麼是他的學生,要麼是因為他而在文壇聲名鵲起的,你看分量重不重?
王安石的《傷仲永》讓我們一直感慨天才如果不學習也會變成庸才,而王安石本人則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最具有爭議性的改革家之一。
說到蘇軾,我敢斷定,他是中國人最喜愛的文人,有這一點就足夠了。
說到蘇轍,大部分人對他的了解,來自於他哥哥那首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前小序特別說明,這首詞是為弟弟蘇轍而寫。我想他應該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弟弟了。除此之外,也許很少有人知道,蘇軾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認為自己的文章其實不如弟弟,弟弟的文章之所以名氣小,主要是由於他太謙虛,太低調了!
與其他七大家比起來,蘇洵幾乎沒有做過官,他大器晚成,二十七歲才開始正經讀書,但這並不耽擱他培養出兩個最傑出的兒子。與蘇轍一樣,由於蘇軾的光芒太過明亮,蘇洵的文學成就鮮為人知,但他的《六國論》卻是歷來語文教材中必選的文章,由此可見他卓越的才華。
曾鞏也許是八大家中名氣最小的一個,但這也許正是他的獨特價值所在。如果說其他七大家是奔騰的大江,那麼曾鞏就好比是平靜的湖水,江河湖海共同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水系。
最後,最重要的是,讓我們記住八大家對我們當代生活的貢獻:
不知大家有沒有留意過,中學課本中有多少篇文言文是「唐宋八大家」的作品?我曾對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七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學語文教材篇目做了粗略的統計。統計表明,這七家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中,八大家的文章約占文言文總數的百分之二十五,八大家的詩詞約占古典詩詞總數的百分之五。這也就是說,一個中學生,他學習的文言文中,每四篇中就有一篇是八大家的文章;他學習的古典詩詞中,每二十篇中就有一篇是八大家的作品。這其中,又以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的詩文出現的頻率最高,平均達到二十次以上,蘇軾則高達三十八次。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不了解「唐宋八大家」,那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知就是有缺失的,你說八大家重要不重要?
Ⅲ 詩人作家容易短命嗎為什麼
有故事的人才會寫出故事,哪個作家不是磨難重重,飽嘗人間冷暖才提筆疾書,作家也是敏感的人,內象的人,不易與人交往,感情放在文字間,用現代醫學講,心理亞健康,壓力大,而這種人得癌的機會比那些不明白事理的人高不少
Ⅳ 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獨眷眷於長吉而使其不壽耶翻譯
(天上)也應該有文學才華超過這個世上的人物啊,為什麼唯獨對長吉眷顧而使他不長壽呢?
《李賀小傳》是唐代文學家李商隱為詩人李賀撰寫的一篇傳記。這篇文章可分四段:首段以杜牧為李賀作序之事提挈全篇;第二段先描寫李賀的外在風貌,再寫李賀的交遊情況,後敘述李賀詩歌的創作過程和特點;第三段著力描繪李賀臨終之奇異;末段借題發揮,抒發了對李賀的惋惜和同情。
此文最大的特點在於:小傳雖小,但小中有大、以小見大。其「小」在於:作者並沒有全面勾勒詩人李賀的一生,對他的生平經歷也記敘不多,而是選取了他生活中的若干小片段進行插敘,以小片段撐起傳記的主幹。
此外,在篇幅上,全文寥寥數百字,語言極為精練。而其「大」又體現在:極小極短的篇幅卻具有很大的容量,集敘事、議論和曲折的抒情於一體,內容渾厚,意味深長。
文章在構思布局上也是較為特別的,全篇以一「奇」字貫之。首段以杜牧為李賀作序之事提挈全篇,言杜牧之序「狀長吉之奇甚盡」,以杜牧言李賀「奇」引起下文自己所言李賀之「奇」。隨後又提到李賀姊「語長吉之事尤備」,以杜牧序和李賀姊之言點出文中李賀事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