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日常保健養生有哪些方法日常保健養生的方法是什麼
隨著現代時代迅速的發展,現代有很多的人已經開始注重保健養生,保健養生不僅僅是為了加強我們身體的抵抗力,也是為了更好的保健自己的身體遠離一些疾病的困擾,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了一些日常保健的養生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達到保健養生的目的。那麼日常保健養生有哪些方法?日常保健養生的方法是什麼?
一、日常保健養生方法
1、手跑
「手跑」即以手為中心進行的健身活動。「手跑」形式多種多樣,有「手蹬」、「展翅」和「拋球」等。作為「手跑」前的熱身活動,健身者可活動手指關節,甩動一下腕部、臂部和肘部(仿效拋保齡球和發乒乓球的動作)。目的是促進血液循環,讓整條手臂的關節都能活動開。
「手蹬」運動可躺在床上或草地上、沙灘上進行。健身者仰卧,雙臂向上伸直,摹擬蹬自行車的動作,但要有意發力,每次可做1~2分鍾。「展翅」運動時健身者站立,身子微前傾,雙臂模仿鳥兒展翅扇動,節奏可快可慢,每次持續1~2分鍾。「拋球」運動時健身者可拿一個橡皮軟球盡力拋向空中,落下時穩穩接住,或將球用全力擲向牆壁,彈回時接住。高齡老人則可選擇不用球,僅做拋、擲、接球的姿勢,但都必須用力,每次可做3分鍾。
2、浮箱
浮箱——美國最放鬆的養生方式。「浮箱」是以玻璃鋼為原料製成的,內注入一定濃度的鹽水和天然芬芳劑。當人裸身浸入「浮箱」後,即處於半浮半沉的狀態。箱內關閉後,水溫逐漸升高,香味愈來愈濃,健身者隨即進入高質量的深度睡眠。「浮箱」有降低血壓、軟化血管、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發作之效,同時還能防治多種皮膚病。
3、吸氧
白領人士處於緊張的工作節奏之下,容易出現疲倦、頭昏眼花、反應遲鈍、煩躁不安、呼吸不暢、食慾減退等症狀,醫學專家稱之為「辦公室綜合症」。每日吸富氧20分鍾,能緩解神經緊張、心情煩躁等亞健康狀態,保持旺盛的精力。此外,大氣污染嚴重,辦公室所處空氣阻滯、流通不暢、空氣不佳時,經常定期吸氧,可清潔呼吸道,置換肺部之有害氣體,確保身體健康。
4、雨跑
據有關專家研究認為,細雨中慢跑有許多晴天慢跑無法比擬的保健作用。一場毛毛細雨,不僅可使樹更青、草更綠、路更潔,而且能消除塵埃,讓空氣更干凈、更清新。另外,雨前陽光照射和細雨滴灑時產生的大量負離子作為「空氣維生素」,能鬆弛神經,降低血壓,加強新陳代謝。運動專家指出,雨中慢跑不僅能健身強體,還是一種很好的健腦活動,有利於大腦由緊張趨向平靜,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心理和精神的調節。無遮蓋地在細雨中慢跑,接受雨水淋浴按摩,更令人身心皆振,耳目一新,疲勞及郁悶頓消,還能促進機體對外界環境變化的適應,對於預防感冒、增強自身抵抗力等大有裨益。
5、周際斷食養生法
通過主動而有規律的斷食,排出體內毒素和「宿便」,激活和調動自身機能,增強機體抗病能力和生命活力,提高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的一種自然養生方法。通過一周一次連續空腹斷食36小時(四頓飯),定期而有規律的斷食、飲水、排尿、排汗,從而凈化骨髓、肌肉、血液、器官;徹底清除一周內來自體內外積存的有毒有害物質,凈化骨髓、肌肉、血液、器官;排出「萬病之源」--「宿便」,防患於未然;不斷鍛煉各個系統,激活生命細胞,給機體以極大的精力;調整平衡陰陽,促進氣血通暢。
6、荷爾蒙養生法
荷爾蒙的分泌不僅時刻影響著女人的情緒,對運動健身的效果也有相當的影響。運動專家建議:根據生理周期中三個不同階段的荷爾蒙分泌情況調整健身計劃,既可使健身效果更有效,還能同時訓練體內荷爾蒙的正常生活。
第一周期(月經開始後第1~10天)健身項目:應選擇輕柔的徒手運動,比如簡化太極拳、瑜伽等等。如果在做徒手運動開始之前你仍感到煩躁,慢步、慢跑、慢速溜冰、慢速游泳都是有幫助的。
第二周期(第11~19天)健身項目:應該進行跑步、游泳、騎自行車運動,時間越長越好。這些運動特別易於熱量消耗,對於想要減輕體重的人來說是最佳選擇。你還可以參加其他更高級的有氧運動,比如韻律操、舞蹈班之類。
第三周期(第20~28天)選擇游泳和瑜伽之類娛樂性強、競爭性弱的活動。如果你更喜歡健身房,那就每天抓緊時間(至少20分鍾)到跳舞機、劃船機、跑步機上去一展身手。
二、其他養生方法
1、快跑5分鍾,堪比慢跑45分鍾。
澳大利亞科廷大學研究發現,每周進行3次5分鍾短跑或每天騎車45分鍾,都能增強新陳代謝,促進心臟健康。與慢跑、健步走等運動相比,高強度的運動可以在短時間內產生相同的結果,而且更有利於堅持下去。北京體育大學運動醫學系教授陸一帆指出,運動分為有氧運動和無氧運動,快跑屬於後者,能增強爆發力和反應速度,維持內分泌平衡,減少跌倒風險。現在學界普遍認為,老年人也需要一些無氧運動。老人快跑時要做好防護措施,避免摔跤和過度疲勞。平時還可練習仰卧推舉、引體向上、俯卧撐等,加強四肢、腰背部的力量。
2、冥想5分鍾,等於熟睡1小時。
很多人認為冥想「很玄」,冥想是西方化的叫法,在中國被稱為「內觀」,心理學稱之為「正念」,與傳統的禪修、打坐頗為相似。冥想就是關注自己的一呼一吸,將心神收歸身體,不去胡思亂想,有助於提高專注力,對身體健康也有好處。一項神經科學研究表明,正念冥想可提高大腦的連通性,增強記憶力,消除恐懼和壓力。傅春勝說,最初級的冥想簡單易學,最大的特點就是「不想」:不帶任何評價地看待一件事物,比如凝視一朵花、觀察一片葉、仰望一次夜空只需幾分鍾,就能放鬆大腦和心情,解除焦慮和疲憊,回歸精神飽滿、思維清晰的狀態,就像從熟睡中自然醒來一樣充滿活力。
3、午睡10分鍾,堪比熟睡2小時。
一項研究發現,每天午後小睡10分鍾就可以趕跑困意,對神經的放鬆效果堪比深睡眠2小時。如果每天午睡30分鍾,可使激素分泌更趨平衡,冠心病的發病風險減少30%。用午睡給自己「充電」,可提高大腦的反應能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晚上睡眠不好的人,更要在中午小睡一會,能改善睡眠不足帶來的影響。施明建議,午睡時間可選在午飯後半小時,不要吃完飯馬上睡覺;午休時間不宜超過半小時,否則更疲勞。上班族午睡時盡量不要趴在桌上,可自備折疊躺椅。
4、大笑20分鍾,堪比慢跑半小時。
有研究顯示,大笑20分鍾帶來的健康益處,相當於慢跑半小時。美國羅瑪琳達大學的研究人員讓14名受試者分別觀看20分鍾戰爭片或喜劇片,或者運動半小時,結果發現,看喜劇片的人,血壓、體內應激激素水平、膽固醇水平都顯著下降,而且食慾大增,效果與運動一樣。這說明,情緒會對身體產生影響,而大笑和運動帶來的機體變化極為相似。從生理角度來說,笑是肌肉放鬆的過程,可以讓自身免疫力得到提高;從精神層面來看,笑是一種愉悅的情緒表達,能釋放負能量。對於無法完成太多肢體運動的老年人來說,經常大笑對保健更重要。傅春勝建議每個人都要經常笑,並從中學會自我調節。可以經常看看幽默影視劇、相聲、小品,或細心觀察身邊有趣的事情。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不妨用幽默自嘲來應對。
5、每天1杯茶,等於7杯鮮橙汁。
法國巴黎預防醫學中心尼古拉唐善教授的研究表明,與不喝茶的人群相比,愛喝茶的人死亡風險降低24%。而英國一項抗氧化實驗表明,一杯300毫升的茶水,抗氧化效果相當於1.5瓶紅葡萄酒(每瓶約750毫升)、12瓶白葡萄酒、4個蘋果、5隻洋蔥或7杯鮮橙汁。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副所長江用文表示,人的衰老就是一個緩慢「氧化」的過程,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抗氧化。而茶的抗氧化能力很強,養成每天飲茶的習慣能有效對抗老化問題。他強調,茶葉有「三抗」和「三降」等六大好處,即抗癌變、抗輻射、抗氧化、降血壓、降血脂、降血糖。日本的流行病學研究表明,與每天喝茶少於3杯(每杯30毫升)的人相比,每天喝10小杯茶的男性發生心血管病的危險指數降低42%,女性降低18%。綠茶的茶多酚類物質保留最多,抗氧化功效最好。但茶多酚會對胃造成刺激,有慢性胃炎、胃潰瘍的人群最好少喝綠茶,可以用紅茶代替。茶中含有少量咖啡因,睡眠不穩、心臟不好的人不宜飲用,切忌睡前及空腹喝茶。建議飯後1小時飲茶最好,可以在茶杯中放3~5克綠茶,每克茶葉沖50毫升開水,泡3~5分鍾,沖三四泡即可。
6、遛狗2個月,等於健身1年。
英國一項調查發現,養狗的人鍛煉時間比健身房會員還要多。這份資料採集了5000多人的數據,結果發現,狗主人平均每天會帶著愛寵出去溜達48分鍾,一周下來,散步時間可達5小時38分鍾。他們每周至少會帶著寵物進行3次長距離的行走,又增加了2小時33分鍾的鍛煉時間。算下來,遛狗兩個月,運動效果就相當於健身一年。人都有惰性,運動計劃容易半途而廢,而養狗的人不得不滿足寵物外出的需求,無形中增加了鍛煉積極性。據統計,若將一隻寵物犬從小養到老,主人遛狗的里程可超過2.3萬英里(約合3.7萬公里),約等於徒步環繞地球一周。養狗還能讓人們和愛犬建立依戀關系,實現情感交流,結識更多朋友,感受到自我價值。
7、每天穿休閑裝,助你多走500步。
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研究顯示,穿休閑裝上班可以使活動量提高8%,相當於每天多走500步,一年堅持下來可減掉0.8公斤體重。服裝的舒適度往往會影響到人們的運動慾望,人在最舒服的狀態下容易舒展筋骨,更願意參加運動。身著西裝革履雖然有氣度,但會在無形中拘束身體,過於合身的衣服一般少有「舒適」的。因此,平時多穿一些版型寬松、面料舒適的衣服,能增強運動意願。
以上小編介紹的養生方法大家都記住了嗎?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更好的進行養生保健,
❷ 養生有哪些基本原則
(1)適應自然
人是自然界的生物之一,時刻都離不開自然環境,古代醫者通過長期生活和醫療實踐逐步認識到,人類生存於自然界之中,與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系。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種種必要條件。這些條件的異常變化一旦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就會使人患病。《內經》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稱方為「人與天地相應」。《素問》雲:「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這「天」和「地」代表的是自然界,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要依賴天地之氣而生存,都要受四時氣候變遷的制約。人也如此。比如春夏季,氣候溫熱,人體陽氣行於體表;秋冬季,氣候寒涼,人體陽氣內斂閉藏。由於人體能適應自然界的氣候變化,方能在生理上進行正常的新陳代謝活動,從而促進機體的成長和發育。祖國醫學認為,人體五臟的生理功能,和自然界的生、長、化、收、藏的自然規律,也是密切相關的。張景岳說:「春應肝而養生,夏應心而養長,夏應脾而養化,秋應肺而養收,冬應腎而養藏」。可見人的生命活動,時時受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研究養生長壽之方,首先要研究人與自然的關系。
所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是指四時六氣而言。四時,就是春、夏、秋、冬,這四個季節的氣候特點是:春溫、夏熱、秋涼、冬寒。這四種不同的氣候,按其性質來分,可歸結為二類:溫與熱是一類,涼與寒是一類。用陰陽來說,前一類屬陽,後一類屬陰;亦即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四時變化是一切生物在其正常生命活動中所必經的過程,所以古人總結出一條規律就是生→長→化→收→藏。《素問》雲:「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說的就是這條規律的重要性。
寒熱溫涼,僅僅是四季氣候的簡單變化。其實自然界中還存在著其他各種復雜的氣候變化,古人通過長期觀察,又歸納出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變化因素,或稱「六氣」。當這六種氣候變化因素處於正常狀態時,就為生物的生長發展創造有利條件,例如春三月溫暖、多風,夏三月由暖而熱、多暑濕等,這都是在某一固定時期出現的氣候變化。但這種變化要有一定的限度,既不太過,亦無不及。一切生物都能適應四時的轉移和六氣的變化而發展成長,這是一種正常的規律。
一切事物有常必有變,有順必有逆。氣候變化也不例外。一般來說,反常的氣候變化會給生物帶來不利的影響。所謂反常變化,是指氣候的太過和不及而言。比如,春天已到,氣候應溫而反寒,秋天已到,氣候應涼而反熱,這是不及;夏天應熱而反涼,冬天應寒而反溫,這是太過。太過與不及都是反常氣候。上述的六氣——風、寒、暑、濕、燥、火,——處於反常氣候中就會對一切生物的生長發展不利,所以中醫又把反常氣候中的「六氣」稱為「六淫」。
除了天時變化外,地土方宜也是對人體有影響的,中國人口眾多,土地廣闊,因此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水土環境,人民也有不同的生活習性。比如西北地區,氣候寒冷,地高多燥;東南地區,氣候溫和,地卑多濕。由於自然環境的差異,人體的生理變化,也有顯著的不同。由此不難理解,「人與天地相應」的理論在祖國醫學領域里已成為中醫整個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攝生預防,其特點之一,就是認識到人類的生存,與氣候變化、存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的生活起居和思想活動,都應隨時適應四時生、長、化、收、藏的規律,以保持內外協調,做到養生、養長、養收、養藏。這種攝生防病的思想,就是建立在人與自然為統一整體的思想基礎之上的。
(2)協調陰陽
祖國醫學認為,世界萬事萬物都具有既對立又統一的陰與陽兩個屬性。例如天為陽,地為陰;晝為陽,夜為陰;男為陽,女為陰;氣為陽,味為陰等等,陰與陽是同時存在的。如果有陰無陽,或有陽無陰,勢必造成「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則一切都歸於靜止寂滅了。
陰陽的關系,並不是靜止不變,而是相互頡頏,相互作用,不斷出現此消彼長、此進彼退的運動變化過程。正常情況下,由於陰陽之間相互制約,因此雙方都不會偏盛偏衰。由於陽得陰濟,就不致過分偏亢;陰得陽和,也不致過分衰沉,所以陰陽雖有消長變化,卻又不會越出一定常度,總是維持在相對平衡的狀態中。比如,春溫、夏熱、秋涼、冬寒的四時遞變,就是陰陽消長的一種形式。同樣,人體在進行各種機能活動的時候,必然會消耗一定數量的體液或營養,這就是陽長陰消的過程;在化生各營養成分時,又必須消耗一定能量,這就是陰長陽消的過程。顯而易見,這種消長變化,正是推動人體不斷發展變化的必要條件,同時又是維持人體生理平衡的必然過程。
人與自然密切相關,人體內的陰陽,往往會受到自然界的影響而起變化,因此要保持體內的陰陽平衡,必須做到與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相適應。《素問》中說:「和於陰陽,調於四時。」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所有這些都說明適應自然界的陰陽變化,維持內外環境的統一,不使陰陽偏盛偏衰,是養生防病的關鍵問題。如果不善養生,不能適應四時陰陽的變易,那就會破壞陰陽的平衡,容易受外邪的侵襲,終而生病,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內經》明確指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此外,除了陰陽四時的外部因素可以影響人體陰陽的變化外,人體內在因素,同樣會導致人體陰陽的不平衡而引起病變。《內經》中說:「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就是一個例子。也就是說,要保持人體陰陽的平衡,還必須注意調節情志方面的活動。
(3)形神合一
「形神合一」學說,是中醫心理攝生的理論依據。中醫學將各種心理活動統稱為「神」。認為神的活動是人體臟腑活動的表現,也就是說,把五臟看成是精神所賴以產生的器官。經》中說:「形者神之質」,「無形則神無以生」;又說:「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舍也,邪弗能容之,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屍五臟主藏精氣、血液、津液,是人體生命的核心,而人的精神產生於精氣津血,所以五臟與精神活動密切相關。五臟氣血充盛則精神正常,形神統一,精神聰慧。《內經》中說:「血氣已和,營衛已通,五臟已成,神氣舍心,魂魄畢具,乃成為人」,「人之氣血精神者,所以奉於生而周於性命者也」。反之,五臟氣血虧虛則精神疲憊,神志恍惚,甚至死亡。《靈樞》中說:「百歲,五臟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矣。」這里所說「神氣皆去」不見得專指百歲老人,任何年齡組的人,如果不注意調養,傷害了五臟的藏精功能,久而久之,都會招致同樣後果。
祖國醫學的形神觀,在認識神對形體的依賴關系的同時,還認識到神對物質的反作用;認為精神對臟腑氣血有統攝和主宰作用,人的心理活動制約著人的生理活動,這是祖國醫學形神觀的特點之一。神對形體活動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神能協調臟腑、氣血、陰陽,維持人體內環境的平衡;二是神能調節臟腑陰陽,使之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緩沖由外部因素而引起的情志刺激,從而維持人體與外環境的平衡。所以《內經》特別重視養神的重要性,認為「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
總之,神依附於形體,無形則神無法存在;而精神反過來又能主宰和支配形體的一切活動,沒有神的形體無異行屍走肉。因此,祖國醫學在養生方面特別重視心理攝生,即通過人的自覺的心理修養,注意心理衛生,達到心理健康,利用積極的心理活動去影響生理活動,以達到神形共旺,身心同健,以終其天年,歷百歲而不衰。這一點也得到現代醫學的重視。比如,英格蘭普通感冒研究小組的研究人員,為健康的自願受試者做了心理方面的測試。把受試者的心理壓力分成等級,然後向體內注射感冒病毒。結果,心理壓力大的一組及性格內向的一組比心理壓力小的一組及外向性格的一組患病的程度嚴重。這說明心理不平衡和性格內向的人,經不住感冒病毒的打擊。這也充分說明心理衛生,在維持人體內外環境平衡方面的重要性。
神與精氣、津液、血存在著內在關系。精、氣、神三者,古人稱為三寶。精是後天水谷之精微所化生的物質,是人體各種活動的物質基礎;氣是由精而化生,是產生機體一切生理功能的主要物質;神是精氣共同作用的表現,是人體一切生理心理活動的概括。由此可見,它們三者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氣產生於精,精的化生又有賴於氣,精氣共同作用而形成神。因此,精氣充足的人,神一定也很旺。反之,神不旺盛的人,其精氣必然不足。如過度耗損了精,便會減弱了氣的產生;過度耗傷了氣,也會降低了精的產生和化生,精損氣虧就會使神表現出不足。反之,如因精神活動過度損傷了神,神有不足也會影響精與氣的生理功能,使人形體衰弱。這就是精氣神三者在人體中的辨證關系,也即形神合一觀。
津液、血也都來源於水谷之精微,中醫常提到精、氣、津、液、血、脈等名稱,實際上它們不但同源,而且是相互資生,相互作用。所以當津液耗損時,氣血也同樣虧虛;而氣血的不足,也會導致津液的虧損。《內經》里說的「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就是這個道理。因為汗為津液所化生,津液不足的自然少汗或無汗;反之,汗出太多,也會損傷津液。因此,保持津血的正常生理功能,也就是養神。
(4)預防疾病
未病先防的思想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理論之一。《內經》雲:「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不亦晚乎?!」這說明早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人們對治病以預防為主的戰略思想就有了深刻認識;西漢《淮南子》中也提到:「良醫者常治無病之病,故無病。」古代對預防醫學評價很高,有句名言說:「上工治未病」,就是把善於防病的醫生看成一流醫生。在預防醫學的影響下數千年來我國人民普遍養成許多良好的衛生習慣。
相傳笤帚、簸箕的發明者生於夏朝。傳說雖不足信,但「帚」字見於甲骨文確是事《內實。陝西出土的商周青銅器上就有「子持帚作灑掃形」銘文,說明當時就已用掃帚掃塵了。《禮記》中有「凡內外,雞初鳴……灑掃室堂及庭」的記事,說明兩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已沿用合乎衛生學要求的濕式掃塵法了。
我們祖先十分重視個人衛生,甲骨文中就有「沐浴」二字。「沐」字形如散發洗面,「浴」字狀似人在盆中洗澡。我國古代文物中有一種叫「虢季子白盤」的,就是現存最古的浴器,距今已有兩千六百多年了。大約從宋朝開始我國就有了城市浴室設施和專業理發師。古人早就認識到隨地吐痰是壞習慣,唐孫思邈曾明確指出「常習不唾地」。他在所著《千金方》中還提到口腔衛生,說:「凡食畢漱口數過;令人固齒。」植毛牙刷發明於公元七世紀的遼代,較西方早600多年。元朝《飲膳正要》中還說:「凡清旦刷牙,不如夜刷牙,齒疾不生。」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古人留下的這些良好的衛生傳統。
古人對飲食衛生非常重視,據《周禮》記載,周朝就有專管飲食衛生和營養的「食醫」,《論語》中特別指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沽酒市脯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千金方》更明確指出:「勿食生肉傷胃,一切肉惟須煮爛。」人以胃氣為本,並借水谷之精氣而生長,如果飲食不加節制,縱情口腹,脾胃受傷,便影響運化功能,產生疾病。過食厚味會生濕、生熱、生痰;過食不潔食物,可得腹瀉痢疾。過食生冷,腸胃陽氣受損,會引起腹痛、腹脹。我國自漢代起就提倡喝開水,至晉代更養成了飲茶習慣。公元前二世紀我們祖先為保護水源,以防污染,就已經開始「鑿井而飲」了。這些習慣無不有助於防止腸道傳染病的發生。
我國古代也很重視環境衛生。早在戰國時代就已經有了陶質陰溝,考古工作者從當時燕國下都所在地(今河北省易縣)掘出的陰溝管從構造上看具有相當高的水平。甲骨文表明我國商朝就有清掃垃圾的勞務,南宋時的臨安(杭州)每天還有清掃工維持清潔衛生。漢代的「都廁」則是世界上最早的公共廁所。
勞動是人類的本能,是生活組成的重要部分,體育鍛煉也是來源於勞動。早在原始時代,就出現體育活動的萌芽。夏商周時代頻繁的戰爭推進了體育事業的發展,推廣了軍事上的騎術與騎射等。春秋戰國時期的游水、操舟、投石、擊劍、拳術,秦漢三國時期的導引、吐納,華佗五禽戲以及民間流行的鞦韆、投壺、象棋等,都是體育鍛煉防病的好手段。古語說:「戶樞不蠹,流水不腐」,華佗弟子吳普堅持五禽之戲而活了90多歲。現在的「八段錦」、「太極拳」就是從「五禽戲」演變而來。只要堅持體育活動,就可暢通血脈,有利於健康,但是,過猶不及,如運動過度,勞倦太甚,反倒對健康不利。《內經》指出:「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勞則氣耗」。這些都說明勞力過度,會耗傷人體氣血和筋骨,而致疾病。
此外,「節房室」也是古人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所謂「節房室」,是指色慾不宜過度。祖國醫學認為,色慾過度,會損傷腎中所藏的真氣,《內經》說:「若入房過度,……則傷腎。」人體以腎為藏精之所,是先天之根本。若精氣充沛,身強力壯,內則五臟調和,外則肌膚潤澤,容顏光彩,耳目聰明。如果一味縱欲貪色,則腎陰、腎陽因此虧損,形成精氣不足,身弱體衰,容易受病邪侵襲,長期難愈,甚至早夭。泱泱中華,歷史悠久,養生之道,源遠流長。
❸ 人的長壽秘訣是什麼
要「和平」,不要「戰爭」。
成人也應打預防針。專家認為,成年人如果沒有注射過麻疹、流行性腮炎和風疹等方面的預防針,他們就有可能患上此類所謂的「兒童疾病」。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的內科學博士加德納認為,應該像兒童接種疫苗那樣重視成人的疫苗接種。
要有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研究發現,健康長壽的人往往都會有一些親密的朋友,並且也很關心他人。
睡眠時間不能省。專家指出,一天睡7-9小時對健康極為有利。
注意身體發出的各種信息。人的身體會通過疼痛等,甚至通過大腦的微弱的直覺發出一些健康方面的信息。必須對此加以重視,不能大意。
熱愛自己的工作。沒有工作滿足感會引起許多疾病,如頭痛、感冒、消化不良、支氣管炎和肺炎等。
養成多吃鮮水果蔬菜,植物油和不去麩糧食,少吃肉類和動物脂肪的所謂「地中海型的飲食習慣」。專家認為,這種飲食習慣能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心臟病、 癌症等惡性疾病的發生。
要有精神支柱。在西方社會,有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宗教信仰與健康有密切的關系。
❹ 科學養生方法。
1、早餐的營養搭配
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頓飯,每天吃一頓好的早餐,可使人長壽。早餐要吃好,是指早餐應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少而精的食物。因為人經過一夜的睡眠,頭一天晚上進食的營養已基本耗完,早上只有及時地補充營養,才能滿足上午工作、勞動和學習的需要。
早餐在設計上選擇易消化、吸收,纖維質高的食物為主,最好能在生食的比例上占最高,如此將成為一天精力的主要來源。
2、午餐的營養搭配
午餐是一日中主要的一餐。由於上午體內熱能消耗較大,午後還要繼續工作和學習,因此,不同年齡、不同體力的人午餐熱量應占他們每天所需總熱量的40%。主食根據三餐食量配比,應在150-200克左右,可在米飯、面製品(饅頭、面條、大餅、玉米面發糕等)中間任意選擇。
副食在240-360克左右,以滿足人體對無機鹽和維生素的需要。副食種類的選擇很廣泛,如:肉、蛋、奶、禽類、豆製品類、海產品、蔬菜類等,按照科學配餐的原則挑選幾種,相互搭配食用。
3、晚餐的營養搭配
晚餐比較接近睡眠時間,不宜吃得太飽,尤其不可吃消夜。晚餐應選擇含纖維和碳水化合物多的食物。但是一般家庭,晚餐是全家三餐中唯一的大家相聚共享天倫的一餐,所以對多數家庭來說,這一餐大家都煮得非常豐富,這種做法和健康理念有些違背。
因此在調整上仍與午餐相同的是餐前半小時應有蔬菜汁或是水果的供應。一般而言,晚上多數人血液循環較差,所以可以選些天然的熱性食物來補足此現象,例如辣椒、咖哩、肉桂等皆可。寒性蔬菜如小黃瓜、菜瓜、冬瓜等晚上用量少些。
4、睡眠方面: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
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5、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
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❺ 健康長壽,有什麼保養秘訣
秘訣1:「髙營養、低熱量」 飲食。「髙營養、低熱量」飲食,是唯一被證明能有效延緩衰老速度、延長壽命的方法。每天不要攝入多於2200千卡的富含營養素的食物。五大長壽地區的長壽者,每日每人平均攝入的熱量為1632千卡, 相當於一般老年人的74.5% 。日本沖繩人被認為是低熱量飲食的最佳典範,每天平均只攝入大約1300至1500千卡的熱量。提醒一下,低熱量飲食不適合於兒童,因為他們正在長身體。20歲後可以低熱量飲食。
秘訣2:吃各種水果和蔬菜。每天吃5~10份新鮮的水果和蔬菜, 每餐吃不同顏色的食物, 以獲取足夠的抗衰老的抗氧化劑, 從而使它們聯合發揮作用, 來抑制使人衰老的自由基。
秘訣3:多吃生的食物。要吃生的食物,因為它們比熟的食物含有更豐富的營養物質,包括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和酶。如果加熱,100%的酶都會被殺死。為了維持生命,人體內部隨時隨地進行著成千上萬生化反應。酶是這些活動的「領導者」。酶的產生速度隨年齡增長而下降。
秘訣4:少吃肉,多吃植物蛋白。要減少肉和乳製品的攝入,因為這些食物含有大量飽和脂肪,會增加血液中有害的低密度膽固醇的含量,相伴而來的就是変性疾病的髙發病率。應該攝入植物蛋白來替代。
秘訣5:保持血管的年輕狀態。為了保護你的動脈, 確保你攝入足量的維生素C。
秘訣6:攝入正確種類的脂肪。必需脂肪(EFA)對身體中每個細胞、每片組織、每個器官、每條腺體的正常工作都至關重要。大多數居民都缺乏必需脂肪,尤其是Omega—3脂肪。
秘訣7:吃帶麩穀物。吃諸如糙米和全麥麵粉這類帶麩穀物,不要吃諸如精白米和精白麵粉這類精製碳水化合物,如白麵包、蛋糕和餅干。
秘訣8:留意自己的排泄。你至少應該每天排便1次,如果每天2~3次,每餐過後1次,就更理想了。
❻ 如何保健養生
1、記住: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1:00~早3: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即第2天沒精神。
2 一切葯物對治病來說都是治標,不是治本,不管是中醫還是西醫.因為一切的病都是錯誤的因產生錯誤的果.錯誤的因不除,錯誤的果就不會絕根.健康的根本在心.一切法從心生.心凈則身凈.所以得病了,不要向外求,要靠自己自身的修復系統來修復自己的疾病.其實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病都是靠自己,人也能。
3、正確的觀念遠比昂貴的葯物和危險的手術更能幫助患者消除疾病。有了正確的觀念,你就會有正確的決定,你就會有正確的行為,你就可以預防許多疾病的發生。
4 人所具有的一切智慧,絕對不是從書本里學來的,而是從自己的真誠心、清凈心(就是佛家所說的菩提心),從定中生出來的。
5 人是一切生物中構造最完美的靈體,健康的身體是人生來就具足的;人的健康狀況的調節是靠人體本身所具有的調節修復系統來完成的,而不是靠外部因素,外部因素只能起輔助作用。
6 人的大部分生病現象是人體在調節、清理身體垃圾時所表現的現象,是人體自動調節平衡所表現出的狀態,所以應該把它們當成正常的生理現象,而不應該去把它當成病因來消滅。所以當人在生病的時候,一定不要有怨恨嗔恚心,心裡要安定,心定則氣順,氣順則血暢,氣順血暢則百病消。
7 人的健康離不開兩大要素:1)足夠的氣血;2)暢通的經絡(包括血管和排泄垃圾的通道)。
8 足夠的氣血靠:足夠的食物+膽汁+必要時間內(晚天黑後~午夜1點40)優質的睡眠(這個時候大腦完全不工作,由植物神經主導)+良好的生活習慣。
9 暢通的經絡需要:清凈心。一切七情六慾都會破壞清凈心,從而破壞經絡的正常運行。
10 維持健康的身體不僅需要「增收(增加氣血)」,也需要「節支(減少血氣的損耗)」。
11 過度地增加食物不僅不會增加血氣,而且會成為身體中的垃圾負擔,反過來還得靠消耗血氣來把他們清理掉。五臟六腑是一個血氣加工廠,食物是原材料,加工能力是有限的,而食物是無限的,所以食物的數量必須得到控制。
12 適當運動可以幫助人的氣血運行,但同時也在消耗人的氣血。人體的微循環主要應該靠松靜來達到的,這也是健康必不可少的。
13 人體中的垃圾越多,就越需要更多的血氣來清除它們,但人的血氣因為垃圾的增多和血脈的阻塞而減少,這就形成了惡性循
❼ 要長壽怎樣養生
現今我國已經走向小康社會,解決了人們吃飽,穿暖以後,就應該注意提高生活質量,講究養生保健,提高身體的健康素質,這樣,人人都可以健康長壽,頤養天年,而且是無疾而終。
我國古代社會動盪,戰爭頻繁,疾病流行,生活困苦,一般人壽命很短,而為什麼古代名醫壽命都很長呢?總結他們的經驗有四條:
(1)起居有常,飲食有度
起居有常,飲食有度。就是說生活一定要合乎生理要求的規律。《素問·上古天真論》說:「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於天年,度百歲乃去。而起居無節,故半百歲而衰也。」人的起卧,是多少代以來養成的白天活動,夜晚睡覺的習慣。定時睡覺,定時醒來,按時起床,形成一套固定的睡眠節律,到時候生物鍾便會起作用,出現想睡、想醒、起床的反映。按照這個習慣和節律起卧、作息,會感到很自然,很舒服。如果經常打亂這個規律,不按時起卧,貪戀夜生活,便會擾亂生物鍾的節律,使身體產生一些反常的病態,如失眠、煩躁不安、乏力睏倦等,導致身體抗病能力下降。早年高濂在《遵生八簽》中說:「人有三死,而非其命也,乃自取也。夫寢處不時,飲食不節,勞逸過度者,疾共殺之。」所以說有規律的生活、起卧實為長壽之道。
飲食有度既不是忍飢挨餓,也不是暴飲暴食,而是應該適度。老中醫大多都注意吃飯定時、定量,不強食過飲,懂得「寓醫於食」的營養學說,常常根據自身的需求,用食補的方式選擇食物調理機體,如:原北京中醫學院傷寒論教研室主任張志純老大夫,一年四季經常喝豆汁(是綠豆經過發酵做成的一種北京小吃),年已到八十多歲時,仍耳聰目明,手不抖,每天早起用毛筆寫蠅頭小楷書一篇,後人甚為欽佩。當時我也曾效仿喝過豆汁,果然喝後全身舒服,如有咽喉痛時喝一碗豆汁,即可疼痛消失。我常比喻說,喝豆汁,可以與用青黴素相媲美。
(2)善握七情,心態平靜
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態變化,是機體的精神狀態,是人對客觀事物的不同反映。在正常情況下,一般不會使人致病。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過了人體本身的正常生理活動范圍,使人體氣機紊亂,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才會導致疾病發生。七情是造成內傷病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故又常稱「內傷七情」。
七情致病的特點是直接影響相應的內臟。《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悲傷肺」、「恐傷腎」,是說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以對相應的內臟有影響,使臟腑氣機逆亂,氣血失調。
祖國醫學認為七情致病是使人體生病的「內因」。人的情緒、心態對健康影響很大,因為人在心態平和,心情愉快時,各個系統的生理功能全都正常,當情緒不好,或有各種惡劣的信息傳達到中樞神經系統時,神經系統就會發生調節紊亂,造成免疫功能下降,從而促進人的衰老進程,或導致某些疾病發生,如癌症、冠心病、高血壓等。因為七情是內傷病的重要因素,所以中醫特別強調要謹慎調理、養性強身,以保持身體健康。
(3)講究養生,注意防病
所謂「養生」,就是保養身體、預防疾病的意思。中國養生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幾千年來,通過反復的實踐,積累了極其豐富的寶貴經驗。它是中華民族智慧和創造的結晶。養生內容範圍很廣,涉及面也大。但一般人從醫療(治病)注意得多,而從養生(防病)考慮得少。我們的前輩在這方面既有深刻認識,又身體力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些年來,愈來愈多的人們開始注意到養生的重要性。國際上也受到高度重視,他們逐漸認識到養生學對人的生命有著延緩衰老和預防疾病的作用,對於許多慢性疾患也有治療的功效。它是提高人體的生命系數,延年益壽的最佳手段和方法。
(4)不治「已病」,治「未病」
「早識病」「早治療」是我國漢代醫聖張仲景早就提出的主張。古人對「疾病」二字的解釋是不一樣的。他說「疾」是不易察覺的小毛病,也叫「未病」狀態。現在人們常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古人說的「疾」的狀態。此時就應該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治療,如果不採取任何防範,就可以發展成為「病」。中醫古籍《內經》也載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論述。老中醫很重視身體出現不舒服時候的早期調理,也叫「治未病」。深知「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的重要。在生活中,還特別注重調理腸胃功能,他們牢記「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名言。認為脾胃是「後天之本。」脾胃功能保養好,吃飯香,營養充足,身體就好。這與維多利亞宣言所提倡的健康方式四大基石中強調的,要有全面均衡營養的補充,基本是一致的。其次是重視調理氣血,認為氣與血對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非常有關系。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曰:「謹守病機,各司其屬,必先五勝(臟),疏其氣血,令其調達,而致和平。」意思是說治病養生的主要關鍵之一是疏通氣血,令其暢達而致於正常。《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又曰:「審其陰陽,以別柔剛,陽病陰治,陰病陽治,定其氣血,各守其鄉,血實者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血實者宜決之」意思就是引導疏通,如決江河,是祛瘀之大法。「氣虛宜掣引之」意思就是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氣止則血止。老中醫很重視應用益氣養血補虛和行氣活血祛瘀的調理法則保養身體。我曾見到一張用三七為君葯組成的傳統葯方,從每年立冬時節開始服用,對防止老年人冬天關節不利和關節疼痛效果非常之好。
我國名老中醫的防病勝於治病的養生長壽經驗,比1992年世界心臟病學會會議上制定的「維多利亞宣言」中提倡的健康生活方式的四大基石(即均衡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要早上兩千多年,而且比維多利亞宣言更全面,更具體,也更符合實際。老中醫的養生保健經驗,也可以說是我國古老文化中極為寶貴的優秀遺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