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冬季如何養生才能保健身體
冬季如何養生才能保健身體
冬季如何養生才能保健身體,冬季一般天氣寒冷,寒風凜冽,因此很多人一般不喜歡去室外活動,寧願待在室內取暖,那麼在冬季如何養生才能保健身體呢?
注意飲食
初冬氣溫下降,萬物封藏,生機衰退,此時正是進補的大好季節。我國民間歷來有冬令進補的習俗,而且人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葯補不如食補」。冬季,在飲食調配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厚味食物,如燉肉、燉魚、火鍋等。
人在冬天怕冷,除了外界寒冷的氣候條件外,還與機體內某些無機鹽的缺乏有關。在蔬菜尤其是蔬菜的老葉、黃葉、根及皮內均含有豐富的無機鹽,因此在食用時不要去掉這些有益的部分。
人體缺鐵使人覺得怕冷,這時可吃含鐵豐富的食品,如肝臟、瘦肉、蛋黃、黑木耳、黑芝麻、香血糯、海參等。
新鮮蔬菜與肉類摻雜起來吃則防寒的效果更好。冬季由於天氣乾燥,人們往往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口、鼻、皮膚等部位的乾燥感,這時應多吃潤肺生津、滋潤多汁的食品,如百合、銀耳、山葯、秋梨、藕等,少吃辛辣、煎炸食品。
多曬太陽
在冬天,寒邪最為猖狂,它又最喜歡在暗地裡傷人。中醫認為,寒為陰邪,易傷陽氣。這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賦予光明、溫養萬物。
沒有陽氣,人體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體質會越來越弱,變得越來越怕冷。人也會變得沉悶做事拖拖拉拉的。您要是發現自己最近處於這種狀態,就要注意了,那是您的陽氣不足了。所以中醫教導我們在冬天要注意封藏,以養陽氣。
人與自然之氣相通,適當曬太陽是最好的補益方式。而冬天的自然規律是陰盛陽衰,所以應多曬太陽以強壯陽氣、溫通經絡。陽氣攢足了,心中暖陽陽的,不僅把心中的陰暗驅散了,連病邪也趕走了。
這個方法便是列子推崇的「負日之暄」,就是背日光而坐的意思。因為頭為諸陽之會,不宜直接對著太陽,以免陽氣過旺,所以後背最合適。以背部對著陽光,閉上眼睛做幾十個腹式呼吸,就是入冬補陽第一***。
注重養腎
冬季,人體陽氣收藏,氣血趨向於里,皮膚緻密,水濕不易從體表外泄,而經腎、膀胱的氣化,少部分變為津液散布周身,
大部分化為水,下注膀胱成為尿液,無形中就加重了腎臟的負擔,易導致腎炎、遺尿、尿失禁、水腫等疾病。因此冬季養生要注意腎的養護。
調節情志
冬天要善於調節情志養神,調節情志關鍵在於掌握冬令之氣「閉藏」的特點,精神調養應使「神藏於內」。
所謂神藏於內,是指重視和保持情緒的安寧,及時調整不良情緒,保持平靜的心態,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對人體臟腑有著良好的影響,實際上是一種「神補」。
適當運動
初冬雖然已經開始讓人感到寒冷,但是,適當的體育運動對我們身體卻是大有益處的,當然,冬季運動和夏季運動應有所差別,
因為天氣寒冷,如果選擇太過激烈的對抗運動,則很容易受傷,這樣不但起不到鍛煉身體的好處,還會因此而影響到工作,得不償失,所以,我們冬季要選擇一些有氧運動,以鍛煉心肺功能。增強自身體質類的運動,如長跑、健身操、游泳、滑冰等。
進入冬季,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會變得精神萎靡不振、憂愁消極。想要預防這種情況,首先不要總是一個人關在房間里,應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如跳舞、唱歌、聽音樂等,還可多和朋友聊天,
這樣會使人忘掉憂愁,變得心情舒暢,精神振奮。另外,應該多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新鮮空氣既能增強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功能,也能對神經系統起到調節安撫作用,從而消除煩人的秋愁。
早睡晚起
天氣變冷人的陽氣也會跟著逐漸收斂,如果這個時候我們依然沒有充足的睡眠不但會導致人精神萎靡,還會使得自己身體代謝功能出現異常。
所以在冬季我們應該適當延長1到2個小時的睡眠時間,讓我們的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只有充足的睡眠才可以幫助我們緩解疲勞,提高身體的抵禦能力。 謹慎起居
冬天天冷,有些人喜歡緊閉門窗或蒙頭入睡,這是很不好的習慣。除了白天要開啟門窗,讓空氣對流外,晚上應開小氣窗通風。
人體細胞白天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腺苷,可以增強細胞功能;晚上則分泌高濃度的環磷酸鳥苷,具有減弱、抑制細胞功能的作用。深夜時人體抵抗力下降,對虛弱、患病的人要加強監護,觀察呼吸、脈搏是否正常,以利及時採取措施救治。
另外,腦血管疾病在初冬發病率較高,發病多在長時間睡眠之後,這是因為在睡眠時血液流速變慢、血栓容易形成,因此起床時不宜過猛過急,可適當再賴床幾分鍾,舒展活動一下全身筋骨,對預防血栓形成有重要意義。
冬季吃什麼能養生
蘿卜
蘿卜含有較多的水分、維生素C,一定量的鈣、磷、碳水化合物及少量的蛋白質、鐵及其它維生素,還含有木質素、膽鹼、氧化酶素、甘酶、澱粉酶、芥子油等有益成分。
中醫學認為,蘿卜性涼味辛甘,入肺、胃二經,可消積滯、化痰熱、下氣貫中、解毒,用於食積脹滿、小便不利等症。可見蘿卜對調理脾胃作用非小,
所以有「秋後蘿卜賽人參」之說,對秋冬季節常見的消化不良、風熱型感冒、扁桃體炎、咳喘多痰、咽喉痛等疾病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菜花
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物質,每200克新鮮菜花,可為成年人提供一天飲食所需的維生素a75%以上。其維生素c的含量更為突出,每100克可達80毫克,比常見的大白菜、黃豆芽菜高3~4倍,比柑橘高兩倍。
紅薯
系糧食中營養較為豐富的食品。由於紅薯能供給人體大量的黏液蛋白、糖、維生素A和維生素C,因此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陰以及和胃、暖胃、益肺等功效。因此,常吃紅薯能防止肝臟和腎臟中結締組織萎縮,防止膠原病的發生。
小白菜
中醫認為,小白菜養胃和中,味苦微寒,通暢利胃。小白菜富含維生素c和鈣質,還含鐵、磷、胡蘿卜素和b族維生素等。還有洋白菜,即捲心菜,性味苦平,能益心腎,健脾胃,對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有止痛、促進癒合的作用。
芹菜
中醫認為,芹菜性涼,平肝健胃,味甘辛無毒,富含蛋白質、糖類、胡蘿卜素、維生素c、氨基酸等,能興奮中樞神經,多飲食,促進胃液分泌,增進食慾,並有祛痰作用。芹菜可與香乾、肉絲等炒食,色彩鮮艷,味道清香。
菠菜
菠菜胡蘿卜素的含量大大高於其他蔬菜,抗壞血酸雖低於辣椒卻高於西紅柿,菠菜所含的具有止血作用的維生素K是葉菜中最高的;豐富的核黃素,又有防止口角潰瘍、唇炎、舌炎、皮炎的作用。菠菜熟吃更有營養。吃法比較隨意,可以爆炒或做湯。
萵筍
萵筍肉質細嫩,生吃熱炒均相宜。秋冬常吃萵筍,可增強胃液和消化液的分泌,增進膽汁的分泌。萵筍中含的鉀是鈉的27倍,而且含有的維生素還有利於促進排尿,維持水平衡,
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有很大的裨益。萵筍中的含碘量高,這對人體的基礎代謝和體格發育會產生有利影響。
萵筍葉的營養遠遠高於萵筍莖。萵筍飲食中所含的氟元素,可參與牙釉質和牙本質的形成,參與骨骼的生長。除此之外,冬季患咳嗽的人,多吃萵筍葉,還可平咳。
養陰注意多喝水
乾燥的秋冬季每天通過皮膚蒸發的水分在600毫升以上,因此補水必不可少。一個成年人每天喝水的最低限度為1500毫升,而在秋天喝2000毫升才能保證肺和呼吸道的潤滑。
雖然為了健康、減肥、美容等推薦每天多多飲水,但是在不口渴的情況下,一次性飲用大量的水,違反生理需求,就會造成反效果,水分超越身體必要量,細胞中水分含量上升膨脹,
最壞的結果會引起「水中毒」,危害生命。正確的飲水量要根據個人每天的日常活動量進行調節,正常情況下,每天至少飲用1.5~2L水。每次的飲水量控制在1~2杯。
穿衣注意保暖
有些人比較粗心,天冷了沒有及時添加衣服;有的人為了漂亮,本來穿得就少,還不扣外套。一早一晚天冷風大的時候,腹部很容易受寒。
尤其是脾胃虛寒的女性,一旦遇到天冷,就會肚子疼、拉肚子,這是胃腸道的一種自然反應,最好最省事的辦法就是多穿點,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嚴實點。
選擇冬裝的首要標准就是保暖。在眾多的衣料中,羊毛、氯綸、腈綸、蠶絲、醋脂粘膠棉保暖性最高,而錦綸、丙綸、滌綸的導熱性較高,不太適合用於禦寒。
衣料中所含的空氣越多,保暖性就越好。厚的羊毛織物和蠶絲含空氣量大,保暖性就好。尤其是羊毛織物的氣孔不是直通的,因此,保暖性更佳。
朝喝鹽水晚喝蜜
入秋後會經常覺得口渴,光喝白開水,不能抵禦秋燥。人體水分,很快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
所以,應該「朝朝鹽水,晚晚蜜湯」。就是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舉三得。
鹽有清熱、涼血、解毒的作用,清晨起床後空腹喝一杯淡鹽水,有利於降火益腎,保持大便通暢,改善腸胃的消化吸收等。蜂蜜有補中、潤燥、止痛、解毒的作用。每天睡覺之前取蜂蜜10~20毫升,用溫開水調服,
不僅可以健脾和胃、補益氣血,還有鎮靜、安神、除煩的作用。此外,鹽水和蜂蜜水還有防止血壓升高的效果。鹽中含有大量的鈉,可能會引起血壓升高,而蜂蜜中鉀含量較高,有助於排出體內多餘的鈉。
多睡一小時
中醫認為,秋冬為陰令,秋時陰收,冬時陰藏。故秋三月,早卧早起,與雞俱興,養收之道也;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養藏之道也。所以秋冬之季養生,注重陰之收藏及睡眠質量提高,則事半功倍。
「秋季早卧早起,冬季早卧晚起」是此時主要的睡眠養生之道。具體睡眠時間,建議每晚亥時(即9點-11點)休息,爭取在子時(11點-1點)入睡。
因為子時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之時,此時睡覺,最能養陰,睡眠質量也最佳,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養生效果。
正常人睡眠時間一般在每天8小時左右,體弱多病者應適當增加睡眠時間。頭北腳南定位準確。
人體隨時隨地都受到地球磁場的影響,睡眠過程中,大腦同樣受到磁場干擾。人睡覺時採取頭北腳南的姿勢,使磁力線平穩地穿過人體,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地球磁場的干擾,使睡眠更加香甜。睡覺姿勢張弛有度,身睡如弓效果好,向右側卧負擔輕。
㈡ 中醫養生知識之冬季如何養陽氣
中醫養生知識之冬季如何養陽氣
冬主“藏”,養生應該注重養陰藏神,這樣才能保持精力充沛。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早卧晚起,必待目光,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中醫養生源遠流長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下面是我為大家帶來的中醫冬季養陽的方法,歡迎閱讀。
中醫認為冬季是匿藏精氣的時節,冬令進補以立冬後至立春前這段期間最為適宜。冬季養生主要指通過飲食、睡眠、運動、葯物等手段,達到保養精氣、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
1、冬季保暖三個重點
冬季要保證頭暖、背暖、腳暖。女性在生理期還要特別注意腹部保暖。特別是陽虛的人,這三個部位容易受寒邪侵襲。中醫的經驗是,“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冬天過分受涼,冬寒進入體內,到春天就會患溫病(是以發熱為特徵的外感急性病,如流感等)。
陽虛體質的人,冬天做身體按摩時,要減少背部按摩的時間,最好使用紅外線烤燈溫暖背部。中醫認為,腹為陰,背為陽,背部裸露和按摩容易擾動陽氣而導致陽氣外越。相反,應該重視陰經的保健,可以在位於胸腹部正中線的任脈上拔罐或艾灸,任脈與六陰經有聯系,稱為“陰脈之海”,具有調節全身諸陰經經氣的作用。可以重點做膻中穴(雙乳中間)、神闕(肚臍)、關元(肚臍下四指)等穴位。
Tips:防感冒小偏方。如果不小心受涼風寒,可以用薑片、紅糖煮水喝。還可以用蔥白、薑片、糯米煮粥,加適量米醋,製成“神仙粥”,預防風寒感冒,效果非常好。
2、多曬背,壯陽氣
冬天是抑鬱高發的季節,這與缺乏日曬有關系。冬季里中醫提倡“曬背”來養生。背部是身體最重要的七條運輸和管理陽氣的經脈匯集處,經常背對日光而坐,讓太陽把脊背曬得微暖,陽氣會通過背部穴位吸收到體內,然後運送到全身各處。當你曬了太陽感覺遍體和暢時,就是體內陽氣充足,經脈通暢的表現。陽氣補足了,我們又可以精神抖擻地享受生活。
Tips:冬天裡的陽光情緒很重要。面對年終考核等職場挑戰也讓人感到壓力重重。養生專家提醒:遇到不順心的事要積極調整情緒。也可以通過傾訴、唱歌、理智的爭論等適當的方式宣洩出來,保持心態平和。
3、固腎藏精,有節制
進入冬季,腎經變得活躍起來,腎為先天之本,為藏精之府,冬天是養精藏精的最佳時節,腎虛的人在冬天裡補腎最易見效。腎精主要靠養,節約使用,才能細水長流。而補腎第一要點就是節制性愛。古人在陰歷11月和5月提倡夫妻分床而睡。就是認為這兩個月房事過度,會使身體消耗比較大,應該加以節制。
Tips:嘗試早晨做愛吧。周末早晨,從容地與愛侶享受性愛時刻。而激情過後的小睡,也可以及時恢復體力,養精蓄銳。另外,用杜仲或肉蓯蓉配上枸杞、甘草泡一些葯酒,每天小酌一杯,可以補腎溫陽。
4、早睡晚起,必待日光
此語出自《黃帝內經》,古人的早睡是指晚上9點鍾就要上床入睡;早晨太陽出來了,再起床。就是所謂的天睡我睡,天醒我醒。現代人不必拘泥於此,但是,在冬季適當的早睡、晚起,不熬夜,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天黑早,陽氣收藏早,早睡可以養陽;天亮遲,陽氣升發也遲,晚起可以固陰精。
Tips:睡前醒後小儀式。晚上早點上床,練習瑜伽的打坐調息,或揉搓腳心(湧泉穴),用手掌搓熱後腰(腎腧穴),艾灸或熱敷小腹(關元穴),這些穴位有養腎安眠的作用。早晨醒來,不要急於起床。可雙手抱膝,讓背部在床上前後滾一滾。雙腿上舉,做空蹬自行車,先正向再反向。俯卧,頭腳盡量上翹,做小燕飛動作。活動一下身體的主要關節,使氣血通暢後再起床。
5、無泄皮膚——冬季運動要適度
中醫講冬季運動時要“無泄皮膚”,意思是不要讓陽氣從皮膚外泄。人體的皮膚好比大樹的葉片,夏季可以通過出汗幫助人體排毒,在冬天,則應該像松針一樣收攏,避免大汗淋漓,否則皮膚開泄,就會使陽氣走失,不利於閉藏。尤其是女性,陽虛、血瘀體質者較多,要特別小心,最好不要游泳,或者選擇室內游泳館,運動前要充分熱身,以強度適中的運動為主,讓身體發熱或微微出汗即可。
Tips:運動後要保暖。運動或出汗以後,要立即帶上帽子、圍巾和手套保暖。劇烈運動以後要等到心跳、呼吸基本正常後,再用溫水洗浴。浴後,要吹乾頭發,穿戴好衣帽後再外出。
6、進補不忘控制體重
對於OL來說,冬季進補,最擔心的後果就是體重增加。女性35歲以後,可能會由於臟腑功能失調,經常有飢餓感,特別是在冬季,隨著食慾增強,不知不覺體重就上升了。下面兩個辦法,幫你解決進補和體重的難題,進補看口味。你的口味變了嗎?隨著年齡的增長,你發現自己口味的變了,比如以前口味清淡,現在愛吃鹹的了;以前不愛吃糖,現在愛吃糖而且吃了以後有快樂的感覺。這些習慣的改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臟器的虛實。中醫認為,五味對五臟,即苦入心、辣入肺、酸入肝、咸入腎、甜入脾。想吃酸的,可能是因為肝火太旺。腎虛的人,本能地想補充鹹的東西來調動腎氣。我們可以適度地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但不要嬌縱它,應該及時採取有針對性的食補措施。比如海參、海帶等海產品是鹹味入腎的食品,可以用來補腎虛。茯苓、小米、蓮子可以健脾。西紅柿、柑橘、香蕉、紫米、枸杞可以養肝。
“素食進補”正當時。古時資源匱乏,進補葷腥給身體增加熱量來抵禦嚴寒。現代社會,進補不一定要高脂肪高熱量。素食一樣可以溫經通絡。梨、藕、蘿卜如果生吃,就是寒涼之品,但是加熱熟吃,就不會傷身。還有桂圓、木瓜、百合、以及山葯、芋頭、紅薯等谷類;花生、杏仁、胡桃等乾果素食,一樣可以進補到位。
Tips:經絡調節控制食慾。食慾過於旺盛,可以採用經絡調節。飯前按摩中脘穴,輕敲帶脈,或在經穴上拔罐,可以抑制食慾。中脘,在肚臍上方4寸。帶脈是橫穿過肚臍,象束帶一樣橫行於腹腰部的.經脈。經常按摩帶脈,可以健脾,促進排便,有一定消脂減肥的作用。
7、小動作,暖身體
很多OL一到冬天就四肢冰涼,與痛經、感冒糾纏不清。冬天養生的原則是補腎強精。我們身體經絡中的腎經起自雙足的湧泉穴(足底前1/3之處的凹陷中),從足部強健腎經,相當於養護樹木的根基,可以讓腎臟中的精氣源源不斷。所以冬天可以多做一些按摩,充分調動自己身體中的元陽之氣,溫暖自己。
TIPS:每晚足浴,禦寒補腎。從立冬開始,每晚臨睡前先用溫水泡腳,然後用力揉搓足底的湧泉穴,除了能暖身體禦寒,還有補腎強身的作用。
中醫認為,養生保健要從保護人體的陽氣入手。俗話說“病從口入”,飲食不當,是導致人體陽氣損傷的第一因素。陽氣是溫熱之氣,凡屬性質寒冷的食物,均會導致人體陽氣的損傷。
1、冷飲,請敬而遠之
首先是冷飲。尤其到了夏季,很多人為了消熱避暑,會飲用大量的冷飲,男性會大量地飲用冰鎮啤酒,女孩則嗜食冰激凌、喝冰鎮飲料,一般人又都有吃冰鎮西瓜等的習慣。這些寒涼之氣進入人體後,為了對抗這些寒氣對人體的損傷,人體就要耗傷大量的陽氣,這樣人體的陽氣會不斷地受到消耗。
2、海鮮,請食有節制
除了冷飲這種直接能感受到的低溫寒冷之品,還有很多食品、飲品,雖然感覺上溫度並不低,但是按照中醫葯屬性的劃分,多屬於寒涼之性,如海鮮類。在海鮮類產品中,除魚、蝦、鮑魚等極少數屬於溫熱之性,大部分均是寒涼的,像螃蟹、蛤蜊、生蚝等。所以,像螃蟹類的海鮮,一是不能吃太多,二是吃的時候一定要蘸著薑汁食用才行,用薑汁的溫熱制約它的寒涼之氣。有的人一吃螃蟹,就會出現胃痛,原因就是螃蟹的寒涼之性,損傷了胃陽。
有一位先生,他來就診是由於胃病,感覺胃中堵塞感很強,吃完飯就不停地打嗝、食物向上返,並且不時有胃脘疼痛,他說這問題已經4年多了。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症狀是他每次胃一不舒服,腳面上的一根筋就疼痛,兩只腳都這樣。我仔細看了看,正好就是足陽明胃經的循行部位,說明他是典型的胃陽虛症狀。再進一步聊天,知道他因工作原因,經常要陪人吃飯,常吃螃蟹等海鮮,而他又喜歡喝冰鎮啤酒,這樣幾年下來,就出現了現在這些問題。所以,我給予他溫補胃陽的葯物,同時讓他忌食冰鎮飲品和螃蟹,3周後,胃的症狀消失了,腳面的疼痛也沒再犯。
3、水果並非越多越好
水果大多是屬於涼性的,諸如西瓜、梨、臍橙等,很多減肥的女孩子,常常不吃主食,而以水果、蔬菜為主要食品,日久同樣會出現陽虛寒盛的諸多症狀,如痛經、月經量少、月經後期甚至閉經的情況,就是因為不食穀物、肉食等主食,而大量食入水果、蔬菜的緣故。沒有五穀、肉類補充陽氣,人體的陽氣得不到補充,且大量的水果、蔬菜又會不斷損傷人體的陽氣,最後發生陽虛寒盛,這種寒邪留滯於子宮內,形成“宮寒”,出現一系列的月經失調的病症。因此,水果也不是吃得越多越健康,水果的食用也要有節制,空腹時不要食用,最好在飯後吃。
4、綠茶,飲用有度
同樣是茶,紅茶的性質偏溫熱,而綠茶的性質偏寒涼。綠茶有清熱去火的作用,適度飲用可以使人的咽喉、口腔、頭目等清爽舒適。但凡事就怕過度,綠茶喝得太多,就會削伐人體的陽氣,導致陽氣的不足。這種飲茶方式,弊大於利的。
同時還要注意,茶水不能空腹飲用,空腹飲用茶水,茶的寒涼之性會直逼下焦,損人真陽。很多人空腹飲茶後都有心悸、頭暈的症狀,就是體內陽虛水泛的表現。正確的飲茶方法,應該是在飯後飲用,這樣既有助於消化,又可以清解火熱,且對人體沒有損傷。
5、晨起一杯涼開水的誤區
我有一個病人,是一位32歲的男士,因為過敏性鼻炎來就診。他每天晨起噴嚏連連,清涕不止。剛剛30歲,他就已經出現了嚴重的脫發,還有性功能減退等現象。這些現象已經出現2年,有逐漸加重的趨勢。我給他溫補陽氣的葯物治療,並告訴他飲食方面注意什麼,讓他別喝冷飲,別吃太多水果。他看完病,已經走到診室門口時,突然轉過身來問,“那我早晨起來那杯冷開水還能喝嗎?我喝了3年了。”哦!我終於找到了他身體陽氣虛衰的原因。
不知從何時開始,開始流傳這種保健方法:早晨一杯涼白開,稱可以調節內分泌,還有潤腸通便的作用。一時間大家紛紛效仿。但晨起空腹時,直接飲用涼開水,會大傷人體下焦陽氣,這種保健習慣,對健康不利。正確的方法應該喝溫開水。
結語:陽氣是人體生理活動的原動力起到溫養的作用,對身體健康非常重要。冬季天寒地凍,因此人們要保暖一定要注意陽氣的養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