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你知道飲食養生法是什麼嗎
飲食療法是通過食物來控制或治療某種疾病,從而達到治療或減輕某種疾病的目的。食療是一種養生的方法,食療具有針對性和准確性,但其唯一目的是強身健體、防病延年益壽,改善貧血的食物:1.雞蛋、牛奶、魚、瘦肉、蝦、豆類等蛋白質。2.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新鮮水果和綠色蔬菜,如酸棗、杏、橘子、山楂、番茄、巴爾山梨、青柿子椒、生菜、蘆筍等,維生素C可參與造血,促進鐵的吸收和利用。
食療是以養生為基礎,通過攝取食物中的各種營養物質,達到營養均衡的目的,養生食療的主要目的是使身體健康。生命的終極目標是健康,健康是一切的基礎。在生活中,我們總是希望自己的身體能健康,少生病,除了醫院,無論是過去的貴族皇帝還是現在的老百姓,我們都會去各地打聽所謂的「長壽經驗」。也有人說他們應該少喝,也有人說他們應該多吃胡蘿卜。
2. 什麼是飲食養生我們該如何正確養生
現在的人都講究養生,那麼什麼是飲食養生呢?簡單來說,飲食養生就是咱們所說的食療,我們根據個人體質,嚴格而科學地指定一日三餐,根據食物種類和重量,做一個科學搭配,從而使它發揮營養均衡的效果。飲食養生是大部分現在人越來越追求的一種養生方法,市面上飲食養生的食譜林林種種,那麼我們如何進行健康正確地養生呢?我們首先要了解自己的體質,慢慢摸索,找到合適自己的飲食養生方法。
當然,正確的養生方法不僅僅只有飲食養生,還有運動養生以及一些好的生活習慣的輔助。多走走路,多動動腿,多喝喝茶,多泡泡腳,多曬曬太陽,這些都是一些比較好的生活習慣,有助於我們的養生,希望大家都能養成。
3. 飲食養生的方法有哪些
身體的健康離不開日常的飲食保健。那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如何飲食養生嗎?下面由我為大家介紹飲食養生的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夏天飲食養生的方法
肉類選擇:營養豐富、滋陰補氣的肉食,比如鯽魚、鴨、豬瘦肉、牛肉和泥鰍等食物,而少吃那些食性偏溫的羊肉、雞肉和油膩的肥肉。
蔬菜和水果的選擇: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當季蔬果,新鮮蔬菜里不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礦物質,還有較多的纖維素,可以消暑益氣促消化,少吃寒性或冰凍多的蔬菜和水果,可以多喝點防暑飲料,可以更好的緩解夏季疲勞,改善食慾。水果含有豐富的水溶性維生素和微量元素,可以在夏天更好的維持身體體液的酸鹼平衡度,尤其是夏季戶外工作的男性們要多吃水果,比如西瓜、梨子和香瓜等,少吃李子和杏等。
很多人也不會放過夏天進補的機會,夏天容易消耗過多的津液,而導致陰血虧損,引起頭暈失眠等不良症狀,需要多重視養脾胃,促進腸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消暑解毒,避免暑氣毒害身體,同時也要防濕氣,生津止渴,以平衡體液的消化,調養身體主要根據這些飲食原則哦。
食補宜選:蓮子、綠豆、白扁豆、荔枝、大棗、蕎麥、豬肚、豬肉、牛肉、牛肚、雞肉、鴨肉、牛奶、豆腐、鯉魚、甲魚、龍眼肉、甘蔗、梨子等。
葯補宜選:太子參、西洋參、黃芪、茯苓、地骨皮、石斛、黃精等。
如果大家能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合適的食物進補,就可以更好的改善身體體質,增強免疫力,減少疾病的發生,男人們不要隨意的吃進補食材,或者進補的葯物,以免反而傷了身體。
日常養生飲食的禁忌
飲食宜忌,就是應該吃什麼,不應該吃什麼。食物有寒、熱、溫、涼之性,有辛、甘、酸、若、咸之味。人的疾病有表裡、寒熱、虛實之別。食物的性、味必須與疾病的屬性相適應,才能起到保健作用,此為“宜”;否則,就會加重病症,此為“忌”。飲食不講宜忌是不對的。
1.寒證疾病忌食生冷、瓜果等寒性食物,而熱證疾病忌食辛辣、姜、煙、酒及油炸等溫熱性食物。水腫病人忌食鹽類等咸寒之物,頭暈、頭痛病人大多為陽光之體,忌食動火食物,等等。
2.服葯時也應注意飲食的適應性。服熱性葯時應配食熱性食物,服涼性葯時應配食涼性食物。否則影響葯效。如服發汗解表葯時,應忌食生冷酸性食物,固酸性食物有收斂作用,可使葯物不能發散;服滋補葯時應忌食蘿卜有破氣作用,可抵消補氣作用。
3.四季變化對飲食宜忌也有不同要求。一般講,冬日應食熱食,夏季愛吃涼食。從大的方面講,春季不宜多食油膩辛辣之物,應多吃清淡蔬菜、豆類及豆製品;夏季宜多食用甘寒、清淡、衛生的食物,如綠豆湯、茶葉粥、西瓜等;冬季可多吃蘿卜、梨、杏仁、惹仁米粥等,以清肺降氣化痰;冬季易受寒邪,宜服熱粥、年羊肉等溫熱性食品,有禦寒之功,但也不可過食肥甘厚味,以免助濕生痰。四季飲食還應根據個人身體的特點,採取適宜的食品。
4.體質不同,飲食宜忌也不同。體胖的人多痰濕,應多吃清淡祛痰食物;體瘦的人多陰虛血虧,應多吃生津食物。身體不健壯的人和年老體弱的人應多吃容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食品。
5.日常膳食不講宜忌是不科學的,飲食生活講究宜忌是合理的。應因時而宜、因地而宜、因人而宜、因病而宜。這就是飲食宜忌的基本內容。
冬季養生的注意事項
一要少出大汗
冬季屬陰,以固護陰精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祛寒就溫”,預防寒冷侵襲是必要的。但也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
二要健腳板
健腳即健身。必須經常保持腳的清潔乾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堅持用溫熱水洗腳時,還應按摩和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早晚堅持搓揉腳心,以促進血液循環。此外,選一雙舒適、暖和輕便、吸濕性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
三要防犯病
冬季氣候誘使慢性病復發或加重,寒冷還刺激心肌梗死、中風的發生,使血壓升高和潰瘍病、風濕病、青光眼等病症狀加劇。因此,冬季應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是預防大風降溫天氣對機體的不良刺激,備好急救葯品。同時還應重視耐寒鍛煉,提高禦寒及抗病能力。
四要水量足
冬日雖排汗排尿減少,但大腦與身體各器官的細胞仍需水分滋養,一般每日補水不應少於2000~3000毫升。
五要調精神
冬天確實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改變情緒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慢跑、跳舞、打球等,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葯。
六要空氣好
冬季室內空氣污染程度比室外嚴重數十倍,應注意常開門窗通風換氣,或在室內放一台負離子發生器,以清潔空氣,健腦提神。
七要粥調養
冬季飲食忌黏硬生冷。營養專家提倡晨起食熱粥,晚餐宜節食,以養胃氣。特別是羊肉粥、糯米紅棗百合粥、八寶粥、小米牛奶冰糖粥等最適宜。
八要入睡早
冬日陽氣肅殺,夜間尤甚,古人主張“早卧遲起”。早睡以養陽氣,遲起以固陰精。
猜你喜歡:
1. 養生五大基本原則
2. 下午茶適合吃什麼東西來養生
3. 簡述健康飲食養生原則
4. 健康飲食養生的原則有哪些
5. 常見的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4. 什麼是飲食養生我們該如何正確養生
飲食養生首先指的是應用食物的營養來防治疾病,促進健康長壽的。
俗話說:「葯補不如食補。」所謂食補,就是通過調整飲食來補養臟腑功能,促進身體健康和疾病的康復。同時食補能起到葯物所無法起到的作用。
在我國,利用調整飲食作為一種養生健身手段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早在2000多年前處於奴隸社會時期的周代就已經認識到了飲食養生的重要性。
在周代的宮廷里已配有專門從事皇家飲食的「食醫」,即專門進行飲食調養的醫生。魏晉南北朝時期,已有了《食經》,是一部系統論述食物養生功能的經典。
唐代名醫孫思邈對飲食養生作了重大貢獻,他尤其擅長治療老年病,著有《憊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有很大篇幅是論述飲食養生的。
他認為,老年人疾病的治療,首先要注重飲食。因為食能排邪而安臟腑悅神爽志以資氣血,而葯性烈,猶若御兵,葯勢有所偏助,令人臟氣不平,易受外患,所以若能用食平痾,適性遣疾,最易收養生之效益。
所謂的飲食養生,就是通過食物來調理身體,從而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在飲食養生的時候,不是是很名貴的高檔的補品就可以了,而是要根據自己的身體需要以及經濟條件,和你的選擇日常飲食,要做到既能夠補充營養,又不會讓身體挨餓。
5. 中醫養生原則是什麼 怎麼養生正確飲食 四季養生的原則
中醫觀點是天人合一,如《內經》上說,人體要順天時,即順五運六氣的變化,其秘決關鍵是順應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人體才能長久地保持健康;因此,人體養生一定要注意從春季開始。春季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常言道「百草回生,百病易發」,特別要注意起居勞作、精神調攝,關鍵是順應春天陽氣生發、萬物萌生的特點,使自己的精神、情志、氣血也能像春天的氣候那樣舒展暢達、生機勃發。
春季飲食,要點是以平補為原則。夏季應以清淡爽口,又能刺激食慾的飲食為主,老人應少吃油膩食物,體弱者應避免食用冷飲及生冷瓜果,以免引起消化功能障礙。秋季容易耗損津液,發生口乾舌燥、咽喉疼痛、肺熱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熱生津、養陰潤肺的食物,冬季「寒」, 寒氣襲人,是氣候變化的特點。人體新陳代謝變緩,雖說可以保存體力,但也降低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盡量早睡晚起,保持較長的休息時間,使意志安靜,人體潛伏的陽氣不受干擾。
(5)養生如何講飲講食擴展閱讀:
養生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是養生的最佳時機。醫學上認為,春養於肝,夏養於心,秋養於肺,冬養於腎,所以春天進補,重在養肝。春季喝湯宜選用較清淡、溫和且扶助正氣、補益元氣的食物,同時還應根據不同的體質來調養。偏於氣虛的人,可多選一些健脾益氣的食物煲湯,如紅薯、山葯、土豆、雞蛋、鵪鶉蛋、雞肉、鵪鶉肉、牛肉、瘦豬肉、鮮魚、花生、芝麻、大棗、栗子等。
偏於氣陰不足的人,可選一些益氣養陰的食物來煲湯,如胡蘿卜、豆芽、豆腐、蓮藕、荸薺、百合、銀耳、蘑菇、鴨蛋、鴨肉、兔肉、蛙肉、龜肉、甲魚等。另外,春季飲食還要注意多食低脂肪、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的食物,如新鮮的薺菜、芹菜、菠菜、馬蘭頭、枸杞子、香椿頭、蒲公英等,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明目、通利二便、醒脾開胃等作用。
夏季
夏天,酷熱天氣使人體出汗很多,消耗了大量體液,並消耗了各種營養物質,因此很容易感覺到身體乏力和口渴。這是一種耗氣傷陰的表現,通常會影響到脾胃功能,引起食慾減退和消化功能下降,所以不少人在夏季都會感到,箋虛或氣陰兩虛。根據葯鄉購中醫「虛則補氣」的原則,夏天飲食也應該注意進補。夏天進補,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濕為原則,一般以清淡的滋補食品為主,如鴨子燉冬瓜就是夏天食補之佳品。另外,如瘦豬肉、鮮瓜果、芡實、綠豆等食品都是夏天用以清補的食療佳品。
6. 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7. 合理養生該如何搭配飲食
一日三餐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能為身體提供能量、多種維生素和優質蛋白質以及微量元素等。只要科學合理搭配飲食就能最大化獲取其中的營養,益於身體健康,增強抵抗力。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群只要按照以下食物搭配比例吃,就能吃出健康。下面具體介紹一下如何通過飲食的搭配來進行合理的養生.
8. 中華傳統的飲食養生思想是什麼
飲食養生是養生文化的內容之一,就是如何通過合理正確的吃來達到養生目的。對古代統治者來說,是為了調治百姓的疾苦,而對普通大眾來說是用來保養自己的身體。《黃帝內經》是最先對它的功能和要求作出解釋的,結合其他醫學和營養學書籍,基本可以概括為「九個五」:五穀為養、五菜為充、五畜為益、五果為助;五時為順、五方為宜、五態為本;五味調和、五補為養。
五補,是不同的補法兒,升補、清補、淡補、平補、溫補,這對應五臟六腑和陰陽氣血,中醫裡面用的比較多。
飲食養生是最合理有效的方式,說簡單也容易,每斷進餐都適當注意,長期下來形成習慣,自然達到養生目的。
9. 什麼是飲食養生,飲食養生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春天的養生飲食~中醫認為,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所以人應該順應天時的變化,通過
飲食調養
陽氣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總的飲食養生原則是:
1.
貝美森葯房
親情提示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
是指主食中除米面雜糧外,適量加入豆類、花生等熱量較高的食物。
2.保證充足的
優質蛋白質
。
是指奶類、蛋類、魚肉、
禽肉
、豬牛羊瘦肉等。
3.保證充足的維生素。
青菜及水果的維生素含量較高,如西紅柿、青椒等含有較多的維生素c,是增強體質,抵禦疾病的重要物質。
春季飲食分三時期
一、早春時期
為冬春交接之時,氣溫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
飲食原則: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除米面雜糧之外,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乳製品等。
早餐:牛奶1袋(250毫升左右),主食100克,小菜適量。
午餐:主食150克,豬牛羊瘦肉(或豆製品)50克,青菜200克,蛋湯或肉湯適量。
晚餐:主食100克,蛋魚肉類(或豆製品)50克,青菜200克,
豆粥
1碗。
二、春季中期
為天氣變化較大之時,氣溫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減少肉類的食用。
三、春季晚期
春夏交接之時,氣溫偏熱,所以宜於進食清淡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
早餐:豆漿250毫升,主食100克,小菜適量。
午餐:主食150克,
魚蛋
肉類(或豆製品)50克,青菜250克,菜湯適量。
晚餐:主食100克,青菜200克,米粥1碗。
少吃酸比較好
每日除三餐之外,還要多吃一些水果,因為水果中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增強體質有益。春季飲食宜忌生冷油膩之品,傳統醫學還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