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驚蟄之艾灸養生
節令特徵
每年公歷3月5日左右為驚蟄,處於太陽黃經345 。此時氣溫上升,冬眠的動物在回春後鑽出土來活動。從驚蟄開始,可以聽到雷聲,古人認為此時蟄伏在地下冬眠的小動物和昆蟲被雷驚沒游醒,出土活動,所以叫驚蟄。
驚蟄三候為:「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驚蟄時節,我國有些地區已是桃花紅、梨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時節。此時氣溫和地溫都逐漸升高,土壤已解凍,大部分地區以進入了春耕季節。
養生 要點
驚蟄時節,大地回春,春雷震響,此時人體肝氣旺盛,若不加節制,易致肝氣升發太過而誘發眩暈、中風之類疾病,故該節氣第一個 養生 要點為肢察肢抑肝調志。春季陽氣升發,萬物復甦,驚蟄時節尤為如此,人的情慾亦隨春季的到來而煥發,故此節氣的另一個 養生 要點是調攝房事、顧護腎氣。
艾灸 養生
1)配穴
(1)行間:穴出《靈樞·本輸》,屬足厥陰肝經,為本經滎(火)穴。在足背第一、二趾間縫紋端。艾灸行間可抑肝潛陽,是治療肝陽上亢的重要方法之一。
(2)期門:穴出《傷寒論》。《甲乙經》載其屬足厥陰肝經,為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乳頭直下,當第六肋間隙處。艾灸期門可疏肝理氣,健脾和胃。
(3)神闕:穴出《甲乙經》,又名臍中,屬任脈,別名氣舍、維會、氣合、環骨。在臍窩中央。為保健灸要穴,自古至今一直為 養生 家所推崇,亦是醫聖李時珍治病灸疾和 養生 保健常用腧穴之一。艾灸神闕有溫腎壯陽,延年益壽之功。
2)灸法
(1)艾炷灸:行間宜隔蒜灸或無瘢痕灸,神闕宜隔鹽灸,期門宜隔姜灸。7—9壯/穴,2—3次/周。
(2)艾條灸:行間宜艾條雀啄灸歷世,神闕、期門宜艾條溫和灸或迴旋灸。45—60分鍾/穴,2—3次/周。
(3)器具灸:5—60分鍾/穴,2—3次/周。
——END——
2. 驚蟄養生需補氣祛濕,懶人有懶方法
今年3月5日是驚蟄,蟄就是藏的意思,差余顫春雷驚動了蟄伏在泥土裡的冬眠虛敗動物和昆蟲。驚蟄處於冬春季節交替時期,氣溫變化幅度較大,並會出現雷雨或連續陰雨,乍寒乍暖之際,特別容易出現感冒著涼的情況。
如果感冒初起,可以選用姜絲蔥白粥。生薑5克,蔥白10克,大米50克。生薑洗凈切絲;蔥白洗凈切小段,大米淘洗一起放入鍋內,加適量清水,煮粥,一般趁偏溫熱時吃,讓身體稍微出汗,效果更佳。
中成葯:
可選用藿香正氣口服液、藿香正氣丸等芳香化濕的中成葯,適用於急、慢性胃腸炎、頭痛頭重,腹脹嘔吐,腹痛腹瀉等。
食療方:
薏米、扁豆、木棉花,黃芪,陳皮,大米適量,一起煮粥,可以補氣祛濕,對消除疲倦乏力的春困有較好效果。
出汗祛濕
積極參加鍛煉和戶外活動。可選擇跑步、羽毛球、籃球等運動,能稍稍出汗又不能消耗過大體力的運動量,身體會一身輕松。
如果實在沒時間運動,可以用懶人的方法,就是汗蒸來出汗,但是要注意時間不能過長,出汗過多。
【艾灸】
可以艾灸背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如脾俞、胃俞、腎俞等,毀敬還有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豐隆等,均有良好的健脾祛濕的作用。每周2-3次,每次約5-15分鍾。
【火罐】
運用火燒玻璃罐內的方法排除罐內空氣以形成負壓,使其吸附人體皮膚表面,通過吸拔引致局部組織充血或鬱血,促使經絡通暢、止痛消腫、散寒除濕的作用,拔火罐多選在腰背部或者肌肉豐厚、體表較平整的位置,每周1-2次,每次約3-10分鍾。
##超能 健康 團# #快問中醫超能團# #驚蟄 養生 防病重點來了# @快問中醫
3. 春回大地驚蟄天,艾灸可疏肝利膽,健脾祛濕,護心護腦!
驚蟄後,世間萬物已從蟄藏中蘇醒,進入「生」的狀態,人當然也進入了「生」的快車道!
驚蟄猶如農民春天播種,不能錯過節令,否則收成就要打折扣,我們身體的氣血能量也是如此!
而且,中醫養生的核心就是順天時!即順應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的變化。現在正值春季,春生自然是生發「陽氣」,即「五臟六腑的陽氣」!
升發陽氣,艾灸很適宜
因為艾灸是通過燃燒產生近紅外和熱量作用於人體穴位或特定的雀碧部位,從而達到預防和調理疾病的自然療法。
在驚蟄艾灸,可幫助陽氣大量生發、充盈,更可以幫助身體培固本身的陽氣,以此來重點調理以下幾個器官。
1、疏肝利膽
《黃帝內經》中講到:「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這說明了春季養生宜養肝為要務,不易傷肝。 疏肝利膽可艾灸章門穴 ,章門穴屬肝經,也是脾的募穴;冊畝
艾灸章門穴不僅能夠起到疏肝利膽的作用,還有調五臟之氣血,健脾的作用。另外,可 加灸陽陵泉 ,此穴屬膽經,也是膽經的合穴,有專解肝膽之郁的功效。
2、健脾祛濕
春季雨水增多,很多朋友會有頃姿舉身體濕重的反應,如頭身困重、四肢酸楚、大便粘、舌頭有齒痕等。那我們就要通過艾灸增強脾臟的功能,加快運化痰濕!
健脾祛濕,可參考艾灸取穴: 中脘、神闕、足三里
3、護心護腦
驚蟄節氣前後,冷暖空氣交替,冷空氣尚顯餘威,有時還會長驅直入,暖空氣與時俱進,勢力漸強。
南方陰雨開始增多,北方乾燥多風。有諺語說:「驚蟄刮北風,從頭另過冬」等,可見初春乍暖還寒,氣溫忽高忽低。
所以,老年人還是要多加註意心腦血管問題,艾灸 內關、足三里 可預防和改善心腦血管疾病。
除了艾灸,驚蟄後養生還應早睡早起去「春困」;
飲食宜清淡,少酸多甘可健脾滋肝;
注意加強鍛煉,增強體質,以驅邪氣;
最 後要保持樂觀、切忌妄動肝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