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醫情志養生有哪些方法

中醫情志養生有哪些方法

發布時間:2023-05-13 15:38:52

A. 調志攝神的養生方法是什麼

常用的有效的調節情志的方法有如下幾種:以情制情法中醫根據情志及五臟間存在的陰陽五行生剋原理,用互相制約、互相剋制的情志來轉移和干擾原來對機體有害的情志,藉以達到協調情志的目的。如,喜傷心者,以恐勝之;思傷脾者,以怒勝之;悲傷心者,以喜勝之;恐傷腎者,以思勝之;怒傷肝者,以悲勝之等。移情法通過一定的方法和措施轉移人的情緒,以解脫不良情緒刺激的方法叫移情法。如琴棋書畫移情法,養生學家認為,「七情之病者,看書解悶,聽曲消愁,有勝於服葯者」。還有運動移情法等。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藍天白雲、鳥語花香的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升華超脫法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的化悲痛為力量。最典型的例證是西漢司馬遷因罪下獄,慘遭腐刑。司馬遷以堅強不屈的精神全力投入到《史記》的撰寫之中,以舒志解愁,把身心創傷等不良刺激轉變為奮發向上的行動。暗示法暗示不僅影響人的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

B. 【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 中醫情志療法

現在社會很多的人壓力比較大,平時大家需要注意刺激精神調養,要注意情志養生,有效進行護理,而且要注意與自己的社會關系平時需要注意多休息,而且要注意精神保健,要注意社交活動,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情志養生的方法包括哪些?接下來就跟著我一起去看看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吧。

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

1.培養幽默的情趣

偉大導師列寧曾說過:“幽默是一種優美的、健康的品質。”幽默是具有智慧、教養和道德上的優越感的表現。幽默輕松,表達了人類征服憂患和困難的讓如能力,它是一種解脫,是對生活居高臨下的“輕松”審視。一個渾身洋溢著幽默的人,必定是一個樂天派。人們在現實生活中,一定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矛盾,若以幽默對待必會增添無窮悄滑行妙趣。有這樣一個以幽默巧避“家庭戰爭”的故事。古希臘偉大哲學家蘇格拉底的妻子,是一位脾氣暴躁的人。有一天,哲學家正和他的一群學生談論學術問題,他妻子突然跑來,不由分說大罵一通,接著又提起裝滿氷的水桶猛地一澆,把蘇格拉底全身都澆透了。學生們以為老師一定會大怒,然而出乎意料,他只笑了笑,風趣地說道:“我知道,響雷過去,一定會下雨的。”大家聽了,不禁哈哈大笑,他妻子也害羞地退了出去。

這種以幽啟嘩默來處理家庭矛盾的方式,即使對方把弦綳得很緊,也會緩和下來,做出熱情的反應。醫學研究表明,幽默是一種積極的心理預防形式,善用幽默的人最健康,因為幽默能使人心情舒暢,能夠調節人體神經中樞,有利於排泄積郁,解除疲勞和煩惱。所以,經常生活在幽默風趣的氣氛中,臉上就會經常顯現出健康輕松的微笑。

2.別讓自己寂寞無聊

當一個人寂寞無聊的時候,最容易陷入一種憂煩的氛圍之中,這時最好不要獨處於寂寞之中,應該主動地多接近一些樂觀、通達的朋友,遠離寂寞。接近待人誠懇、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朋友,無形之中會使你變得豁達開朗,忘卻憂愁,產生一種積極向上的創造生活的潛在能力。

孤獨和孤僻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空虛和痛苦,必然會影響到中樞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使神經一體液的調節失去平衡,免疫系統的防禦功能下降。隨著機體內“防線”的崩潰。病邪的入侵也就有可乘之機了。再則,孤獨和孤僻造成精神上的寂寞和頹廢,往往帶來舉動上的自我摧殘。或借酒澆愁,或以煙解悶……不一而足。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有位女性,丈夫兩年前不幸病故。自此,她深感自己陷入了寂寞、凄涼的深淵,孤獨使她曰漸消瘦,體重減少了 22.6千克,而且感到精疲力竭。

事實上,社會關系差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比吸煙、高血壓和肥胖更嚴重。這是因為,社交能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某種需要。人體為了保護機體健康,既需要營養、體育、休息和生理等方面的滿足,也需要安全、友誼、成就、信任和尊重等精神方面的滿足,以保持良好的心理,達到身心平衡。

3.專注於工作也是在養生

志有所專,樂以忘憂是現實生活中運用最廣的情志養生方法。它是指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專心致志地去從事它,於是在享受興趣帶來樂趣的同時,忘卻了其他事情,達到養生的目的。其實,我們每天的工作都是一種養生,都是“志有所專”的具體表現,只不過我們自己沒有察覺罷了。

現在社會有很多的老年人成為了孤獨老人,所以平時家屬們應該注意照看他們,通常情況下,很多的人過度勞累,這樣容易造成身體受到影響,大家需要注意全面進行調解,而且要注意護理事項,合理進行飲食,積極地保持樂觀情緒,不要過度的在意失和得。

中醫情志養生的方法

1.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將注意力轉移。《素問·移情變氣論》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療法,系祝說發病的原由,轉移病人的精神,以達到調整病人的氣機,使精神內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稱“移情變氣”。也即通過語言、行動等祝由方式,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內守狀態,移易精氣,變利氣血,調動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後,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圍繞疾病胡思亂想,陷入苦悶煩惱和憂愁之中,對於這類病人,可採用言語誘導的方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顧慮,轉內痛為外痛,移心病為腿病,以不治為乃治,每每會收到不葯而愈的療效。

相制即是以一種情抑制另一種情志,達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情志護理方法。如《素問·陰陽應象人論》根據五行相剋關系提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朱丹溪進一步提出;怒,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以喜勝之,以思解之;思,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悲,以恐勝之,以怒解之。”在臨床實踐中,張子和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確主張:“悲可以治怒,以愴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戲謔褻押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行之言奪之”。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勝法,正是中醫學中獨特的情志治療護理方法。運用好這些方法,將有效的提高情志護理的質量。

2.說理開導

通過正面說理開導,使病人認識到喜怒不節的情志失調,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養生長壽的根本,從而開導和引導病人自覺地戒除惱怒,調和情志,但說理開導,也要因人而異,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耐心細致,用實事求是的方法為病人分析病情,啟發病人自我分析來解除或緩解其心理壓力,調整情緒,從而達到治癒情志疾患的目的。進行說理開導,護理人員必須要得到病人的信賴,態度要真誠,熱情、對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對病人的隱私,要注意保密,這樣,才能達到通過說理開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從而起到改變病人精神及身體狀況的目的。

3.勸說疏導

通過與病人交心談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問·移情變氣論》指出:“凡欲診者,必問飲食居處,數問其情,以從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與病人有切身關系,一旦病因解除,利激消失,臟腑氣機就會協調。故護理人員要與病人相處到:“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才可以詳細了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發展的演變過程,病人在患病前後的情志狀態,尤其是疾病發生後,思想情緒的急劇變化,進一步了解病人對疾病的態度是緊張、害怕、恐懼,還是樂觀。有否戰勝疾病的堅強意志,並可了解病人家屬的思想狀況及其存在的實際困難,這樣,才能夠有效地為病人做好思想疏導工作,消除各種消極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狀態,從而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4.順情從欲

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足其心身的需要,這就是“順情從欲”。病人在患病過程中,情緒多有反常,對此,先順其情,從其意,有助於心身健康。所以對於病人心理上的慾望,在護理中注意分析地對待,若是合理的,條件又允許,應盡力滿足其所求或所惡,如創造條件以改變其環境,或對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證等。對那些胡思亂想,淫慾邪念,放縱無稽等錯誤的,不切實際慾望,自然不能縱為和遷就。而應當善意地、誠懇地,採用說服教育等方法處理。尤其在對所患疾病有思想顧慮時,可以為病人講述有關的醫學科學知識,幫助其消除疑慮,丟掉思想包袱,對新入院病人應熱情接待,介紹環境及其有關制度。對重病人,更應耐心地向其解釋,盡量解除他們心理的不安及悲觀失望的情志狀態。對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壓力大,憂慮重重,對此,應該在生活上全面照顧,精心護理的同時,要幫助他堅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5.氣功調神

氣功鍛煉是傳統醫學的寶貴財富,它為人類疾病的防治,發揮了重大作用。從氣功的本質來講,調神起著主導作用。它強調“人靜”就是排除內外干擾,把各種刺激反應和感覺降低到最低的應激性,使大腦進入一種特殊狀態的抑制過程。依靠這種抑制的保護,可使人腦皮層由過度興奮所致的機能紊亂得到糾正。氣功鍛煉的具體方法,用意志來調整控制體內的生理活動,以心意練功而發揮機體積極作用,從而抵禦情緒因素的干擾,所以氣功鍛煉,實質就是對精神和思維活動的自我鍛煉。故護理中,根據病情指導病人進行氣功鍛煉,無疑對情志調節將起重要作用。


C. 中醫情志護理與養生

情志是古代文人首先提出的。古代醫藉認為,情志不僅指情緒情感也包含了屬於認識過程中的“思”,思與情都是會通過影響人體“氣機”而致病,故中醫把這類心理現象歸納為情志。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情志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情志護理的原則

(一) 誠摯體貼

病人的情志狀態和行為不同於正常人,常常會產生寂寞、苦悶、憂愁、悲哀等不良情緒。甚至環境、生活的各態桐灶個方面,都會對情志有影響。《問·湯液醪醴論》曰;“精壞神去,榮衛不可復也”。故護理人員應“視人猶己”,滿腔熱情對待病人、要關心、同情和體諒病人,當病人憂愁或痛輪慶苦時,護理人員應主動與之分憂,病人悲觀時,要熱情予以鼓勵。因此,情志護理不僅要注意到工作人員的言詞、態度,還要注意室內環境,溫濕的調節及飲食的調理,以解除病人不必要的思想負擔。使情緒安定,保持良好的情志狀態,使臟腑,氣血功能旺盛,以促使疾病痊癒。

(二) 因人施護

《靈柩·壽天剛柔》指出:人之生也,有剛有柔,有強有弱,有短有長,有陰有陽。病人出於遺傳環境和所受 教育 不同,由於家庭、職業、性別、年齡、經濟條件、知識帆扮 經驗 和閱歷的不同,由於情感、意志、需要、興趣、能力、性格和氣質的不同,由於疾病的性質和患病時間長短不同,他們的情志狀態也是大不相同的。例如:有的熱情開朗,雖病而情緒仍不失飽滿,與醫護人員配合良好,能剋制自己的病痛。有的卻孤獨抑鬱或焦躁不安,或終日愁眉苦臉,一言不發。因此,在護理過程中,對不同的病人,要採取不同的方法,既要耐心,又要細致,一方面要堅持正面引導,以情動人。另一方面,又要因人而異,有的放矢,以減輕病人患病後的心理壓力,有利於身體康復。

(三) 避免刺激

病室與環境,必須保持安靜,《素問·痹論》指出:“靜則神藏,噪則消亡”《素問·生氣通人倫》亦強調“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安靜的環境不但能使病人心情愉快和身體舒適,還能使病人睡眠充足和飲食增加,有利於恢復健康。某些體質虛或犯真心痛、癲狂等證的病人聽到一點響聲就會心驚肉跳,坐立不安,甚至四肢發抖,全身冷汗。有的病人熟睡中,半夜風起,門窗聲響,也會使他突然從夢中驚醒或驚叫。因此,要盡量做到四輕:走路輕、關門輕、說話輕、操作輕,以保持病室內的安靜,避免病人受到不必要的惡性刺激。對探視病人的家屬親朋,可根據病人的病情需要,在探視前,扼要地向探視者介紹病情,要求探視者配合。並提醒不能給病人各個方面帶來不良的刺激,尤其是危重病人應盡量謝絕探視。對於病歷,要嚴格要求,不能讓病人及家屬隨便翻閱,以免增加病人心理上的壓力及精神負擔,引起情志改變。

輕病人於重病人,盡量分開安置,對於危重病人和部分或全部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要切實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給予精心護理。以解除病人的痛苦,減少消極因素,這可通過施行晨晚間護理,褥瘡護理及病人床單位等的整理,給病人以舒適的感受,還可幫助病人床上浴、洗頭、上廁所等等。給病人生活上的幫助,心理上的安慰。

中醫情志養生方法

(一)說理開導法

說理開導法即指通過運用正確、巧妙的語言,對患者進行勸說開導,使患者端正對事物的看法,從而能自覺地調攝情志,提高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使機體早日康復。

《靈樞·師傳》中指出:“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

(二)釋疑解惑法

釋疑解惑法是指根據患者存在的心理疑慮,通過一定的方法,解除患者對事物的誤解、疑惑,從而恢復健康。

(三)宣洩解郁法

宣洩解郁法是讓患者把抑鬱於胸中的不良情緒宣達、發泄出去,從而盡快恢復正常情志活動,維系愉悅平和心境的方法。

(四)移情易性法

移情易性法通過一定的方法和 措施 轉移或改變人的情緒和注意力,以擺脫不良情緒的方法。

移情易性的方法:琴棋書畫移情法,運動移情法等。

(五)以情勝情法

以情勝情法是指有意識地採用一種情志抑制另一種情志,達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情志護理方法。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指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六)順情從欲法

順情從欲法是指順從患者的意志、情緒,滿足患者的身心需要,以解除患者因情志意願不遂所致病證的一種情志護理方法。

情志護理與養生相關 文章 :

1. 情志護理與養生的基本原則

2. 情志調攝養生法

3. 黃帝內經情志養生

4. 淺談養生之道

5. 護理教育學的論文精選

D. 中醫情志養生的基本方法

情志變化可以直接影響人體臟腑的變化。《素問·楊液酵酸論指出:精神不進,意志不治,故病不可愈。歷代名醫一再提倡,「善醫者,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因此必須加強情志護理。這不僅有助於臨床治療,而且富有「致病必求其本」之深意。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情志養生的方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情志養生 的方法

移情相制

移情就是將注意力轉移。《素問·移情變氣論》指出:「古之致病,惟其移情變氣,可祝由而已」,「祝由」搜困療法,系祝說發病的原由,轉移病人的精神,以達到調整病人的氣機,使精神內守以治病的方法,故又稱「移情變氣」。也即通過語言、行動等祝由方式,調動病人的積極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內守狀態,移易精氣,變利氣血,調動病人自身的去除病邪的能力。有些人患病後,往往將注意力集中在疾病上面,整天圍繞疾病胡思亂想,陷入苦悶煩惱和憂愁之中,對於這類病人,可採用言語誘導的方法,轉移病人的注意力,解除思想顧慮,轉內痛為外痛則殲,移心病為腿病,以不治為乃治,每每會收到不葯而愈的療效。

相制即是以一種情抑制另一種情志,達到淡化,甚至消除不良情志,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的一種情志護理方法。如《素問·陰陽應象人論》根據五行相剋關系提出;「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朱丹溪進一步提出;怒,以憂勝之,以恐解之;喜,以恐勝之,以怒解之;憂,以喜勝之,以思解之;思,以怒勝之,以喜解之;恐,以思勝之,以憂解之;驚,以憂勝之,以恐解之;悲,以恐勝之,以怒解之。」在臨床實踐中,張子和創立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明確主張:「悲可以治怒,以愴側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戲謔褻押之言娛之;恐可以治喜,以迫遽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志行之言奪之」。上述五行模式的以情相勝法,正是中醫學中獨特的情志治療護理方法。運用好這些方法,將有效的提高情志護理的質量。

說理開導

通過正面說理開導,使病人認識到喜怒不節的情志失調,是「生乃不固」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和其喜怒」,「喜怒有度」,是養生長壽的根本,從而開導和引導病人自覺地戒除惱怒,調和情志,但說理開導,也要因人而異,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耐心細致,用實事求是的方法為病人分析病情,啟發病人自我分析來解除或緩解其心理壓力,調整情緒,從而達到治癒情志疾患的目的。進行說理開導,護理人員必須要得到病人的信賴,態度要真誠,熱情、對病人要有同情心和責任感,對病人的隱私,要注意保密,這樣,才能達到通過說理開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從而起到改變病人精神及身體狀況的目的。

勸說疏導

通過與病人交心談心,首先取得病人的信任,接近病人,詢查清楚病人真正致病的原因,《素問·移情變氣論》指出:「凡欲診者,必問飲食居處,數問其情,以從其意」。情志致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所以致病,必是與病人有切身關系,一旦病因解除,利激消失,臟腑氣機就會協調。故護理人員要與病人相處到:「問者不覺煩,病者不覺厭」,才可以詳細了解到病的根本原因,疾病發展的'演變過程,病人在患病前後的情志狀態,尤其是疾病發生後,思想情緒的急劇變化,進一步了解病人對疾病的態度是緊張、害怕、恐懼,還是樂觀。有否戰勝疾病的堅強意志孫漏沖,並可了解病人家屬的思想狀況及其存在的實際困難,這樣,才能夠有效地為病人做好思想疏導工作,消除各種消極因素,建立良好的情志狀態,從而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順情從欲

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足其心身的需要,這就是「順情從欲」。病人在患病過程中,情緒多有反常,對此,先順其情,從其意,有助於心身健康。所以對於病人心理上的慾望,在護理中注意分析地對待,若是合理的,條件又允許,應盡力滿足其所求或所惡,如創造條件以改變其環境,或對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證等。對那些胡思亂想,淫慾邪念,放縱無稽等錯誤的,不切實際慾望,自然不能縱為和遷就。而應當善意地、誠懇地,採用說服教育等方法處理。尤其在對所患疾病有思想顧慮時,可以為病人講述有關的醫學科學知識,幫助其消除疑慮,丟掉思想包袱,對新入院病人應熱情接待,介紹環境及其有關制度。對重病人,更應耐心地向其解釋,盡量解除他們心理的不安及悲觀失望的情志狀態。對完全喪失生活能力的病人,精神壓力大,憂慮重重,對此,應該在生活上全面照顧,精心護理的同時,要幫助他堅定生活的信心和勇氣

氣功調神

氣功鍛煉是傳統醫學的寶貴財富,它為人類疾病的防治,發揮了重大作用。從氣功的本質來講,調神起著主導作用。它強調「人靜」就是排除內外干擾,把各種刺激反應和感覺降低到最低的應激性,使大腦進入一種特殊狀態的抑制過程。依靠這種抑制的保護,可使人腦皮層由過度興奮所致的機能紊亂得到糾正。氣功鍛煉的具體方法,用意志來調整控制體內的生理活動,以心意練功而發揮機體積極作用,從而抵禦情緒因素的干擾,所以氣功鍛煉,實質就是對精神和思維活動的自我鍛煉。故護理中,根據病情指導病人進行氣功鍛煉,無疑對情志調節將起重要作用。

情志的致病與治病

(一)情志與健康的關系

情志的活動產生於臟腑精氣,它與正常人體健康非常密切。

1、情志正常,臟氣調和

在七情之中,適度的喜對人體的健康十分有利,喜能調劑精神,樂而忘憂,喜能流通營衛、和暢氣血,促進人體生命活動,正常的情志活動,能夠調達臟氣,助正抗邪,就能夠增強人體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由於情志產生於臟腑之氣,所以情志變化反過來又會給臟氣以相應的影響。一般來說;和調的情志能夠條達臟器,促進其功能活動。因為:「氣貴舒而不貴郁,舒而周身暢利,郁則百脈違和」(《紅爐點雪》),而正常情志發生,則臟氣舒達調暢。從而使功能活動得到加強。

2、情志異常,內傷臟腑

情志的異常變化,對於人體是極為有害的,它不僅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因素,而且也是加重病情導致疾病惡化的重要因素,由於情志活動產生於臟腑的活動,所以,七情異常,超越了生理調節范圍。就會引起臟腑,氣血的功能紊亂,導致內臟發生疾病,如,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情志過激,常常加重病情。疾病的過程,即是人體臟腑陰陽氣血失調的過程,由於情志過激,能夠損傷臟腑的神和氣,神傷,則臟腑陰陽氣血無所主;氣傷,則臟腑陰陽氣血隨之失調。所以,在疾病過程中,如果產生過激的情志變化,就會加重臟腑陰陽氣血的紊亂,使病情加重。

(二)預防七情致病的方法

要預防七情致病,就必須做到保持精神樂觀,調和情緒變化,避免七情過激。

1、保持樂觀情緒精神樂觀是健康長壽的重要因素之一,樂觀能促進人體生理功能,有益於健康,所以要用樂觀情緒來克服其它不利於人體健康的消極情緒。人的性格各有不同,但是無論何種性格的人,都可以在生活中通過鍛煉,陶冶,而逐漸培養樂觀性格,增進健康長壽。另外,要善於化解憂慮,煩惱之事。人一生中不可能不遇到憂慮、煩惱之事,關鍵在於遇到這類事時,要能正確對待,妥善處理,及時解脫。解脫的方法,一是退步思量,減輕煩惱,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方法,對於減輕煩惱具有積極的作用。二是吐露交談,消除煩惱,在自己的煩惱通過退步思量還不能減輕時,就應及時吐露與人交談,聽取別人的勸慰,以消除心中的煩惱。消除煩惱造成一個平和的心境是樂觀的前提,對於保持樂觀的情緒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避免七情過激

情志活動是人體生理功能的一個組成部分,和調的情志,一般不會致病,而有益於人體的生理活動,情志只是在過激時才會成為致病因素而危害人體,所以中醫學十分重視情志變化這個重要的環節,認為調和情志,避免七情過激,就能預防和治療七情致病。

喜、怒為七情之首,喜貴於調和,而怒宜於戒除,然而,過度的喜又會傷神耗氣,適度的喜對人體的生理功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怒是致病的魁首,人籍氣以充身,發怒則傷氣是以傷身,所以前人在養身防病中,總結了兩條戒怒與制怒的基本方法;一是以理制情,即以理性克服情志上的沖動,使怒氣不生,二是以「耐」養性,即要有豁達的胸懷,高尚的情操,良好的涵養,遇事能夠忍耐而不急躁生怒。但在怒已生而又不可遏之時,亦應當及時發泄和透露,以免郁遏而生疾。

憂郁、傷悲是對人體有害的另一種情緒。它能夠損傷神氣,削弱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招致病邪傾入,應當注意克服。要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注意培養鍛煉自己,使之獲得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精神,用樂觀戰勝憂悲的情感。

思慮是七情之一,又是心的一種主要功能。適度的思,能夠強心健腦,對人體有益無害;而過度和不正當的思慮,則往往對人體造成危害,多使心神過耗而不復,脾氣留中而不行,產生頭昏、心慌、失眠、多夢、納呆、腹脹等癥候。所以思慮應注意適當而不可太過。如:《類修要訣·養生要訣》提出要「少思慮以養其神」,即告誡人們思慮勞心用腦,必須有節,不可過度。節思的方法,主要是講究用腦科學,用運動調劑心神和腦力,控制勞心用腦時間等方法來進行調協。其次,要以理制思,切實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思慮。

驚恐對人體有較大的危害。驚則氣亂,恐則氣下,驚恐可以導致心神失寧,腎氣不固,而出現心慌、易涼、失眠、二便失禁,甚至神態失常等方面的證候。人驚卒恐對人體的危害更大,它可以使人體的氣機逆亂,血氣失常,陰陽散敗,從而發生大病,甚至危及生命。由此可見,驚恐是情志致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養生防病中應當注意預防和避免。防驚杜恐的方法:一是有意識地鍛煉自己,培養勇敢、堅強的性格,以預防驚恐致病。二是避免接觸易導致驚恐的因素和環境,以杜絕驚恐發生。

中醫養生

1.靜神養生

中醫提倡「以靜制動,尤其在炎炎夏日,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衡,安心靜氣,可以使我們形成一種良好情緒,從而找到健康力量的關鍵。

2.運動養生

運動可以強身健體,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口氣吃不成胖子,運動不足或者勞累過度,都可能造成「勞傷,使身體不能達到一個良好平衡狀態,更別說強身健體了。

3.飲食養生

飲食養生估計是每個愛吃的人都喜歡的一種養生方式了,但是要做到葷素搭配、合理飲食、五味調和、均勻的攝取食物中的營養,吃飯的時候也不要吃的太快太飽,也不要接觸太多的寒涼類的食物。

4.進補養生

通過一定的滋補葯物也可以達到延年益壽的作用,比如現在市面上大受歡迎的「祝你幸福養生酒,這是一種以多種純中葯為原料經過現代技術釀造而成的養生酒,能夠清除體內毒素,增強體質,尤其對於前列腺及中老年夜尿頻多有顯著效果。

像這種中醫養生葯酒,需要的朋友可以每天適當飲用,滋養精氣。

5.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的一個網路系統,中醫上通過刺激、按摩、針灸等方法來把各個穴位打通,以達到疏通經絡、調節人體內分泌,增強血液循環的作用。

6.順時養生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中醫非常講究每個節氣的養生方,老百姓非常習慣每個節氣吃不一樣的食物,做不一樣的事情,這就是「順時養生法則,因時制宜的調節自己的生活習慣,學會遵循萬物生長的統一規律。

除了以上這些養生方法,中醫學還提倡固精養生、修身養生、調氣養生、減毒養生、沐浴養生等各種方法,我們無須墨守成規的選擇一種養生方法,可以根據自己切實情況多種方式結合,比如老年朋友可以靜神養生,年輕人可運動養生,女性朋友可以飲食養生等,養生保健不僅是為了讓我們形成一個健康的體魄,還是一種健康向上的生活態度,只有先熱愛自己,才能更好地熱愛生活。

春季中醫養生保健4法

1、禦寒防風莫忽視

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凍蟲伏,人體新陳代謝相應變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別容易損陽氣,春季養生保健別急著減衣服。稍受風寒,易發宿疾。

2、飲食調養是關鍵

春季養生保健的飲食基本原則應該是以「藏熱量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宜選用甘辛、性溫清淡可口的食物,忌食油膩、生冷、酸澀、粘硬和大辛大熱之品,防止助熱生火。

3、鍛煉運動很重要

春季養生保健運動鍛煉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生命在於運動。動則養形,活則血流。有規律的活動,適當的運動,這是古往今來長壽的秘訣。不過「動有主動、被動之分,為適應春季之生氣,當以主動運動,持之以恆為主要。

4、精神調養很有益

春季養生保健精神調養非常有益,除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神藏於內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攝不良情緒,當處於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

中醫養生保健常識

1、飯後五千步防治糖尿病

在運動時,肌肉能量需求加大,糖分解代謝增強。餐後行走不僅能促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迅速進入肌肉組織,加速糖的氧化利用,而且可以減輕或消除胰島素抵抗,增強各組織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提高肌肉利用胰島素的能力,使居高不下的餐後血糖很快下降。

2、鍛煉預防老人胃腸道出血

一項以8250名65歲以上為調查對象的研究表明:鍛煉身體不僅強健身體,還有助於減少胃腸道出血的發病率。每周堅持參加3次以上體育鍛煉者與不參加體育鍛煉者相比,前者胃腸道出血的發生率可減少50%。爬樓梯或散步都是鍛煉的良好方式。

3、常吃含錳食品可預防骨質疏鬆

美國生物學家索爾特曼教授研究發現,人體缺錳可造成骨化障礙,導致骨質疏鬆和骨折。富含錳的食物有黃豆、扁豆、茄子、芋頭、蘿卜、菠菜及綠葉蔬菜等。茶葉、堅果、谷類是錳的重要來源。肉類、蛋類、奶製品中含錳量雖不多,但其生物利用率高,也是錳的重要來源。

4、多食橙子可預防膽囊炎

美國調查發現,在美國1900萬膽囊炎患者中,有2/3是。因為雌激素會使膽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膽汁中,容易形成膽結石。橙子中的維生素C可以抑制膽固醇轉化為膽汁酸,形成膽結石的機會相應減少。

E. 黃帝內經情志養生

您想知道喜、怒、憂、思、悲、恐、驚這些情志對我們的身體有什麼影響嗎?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黃帝內經情志養生法,希望對你有用!

黃帝內經情志養生法

精神調節

《素問·上古天真論》雲:“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其中提出了“恬惔虛無”、“志閑而少欲”精神調節的兩個具體養生理法。“恬惔虛無”,恬淡為安靜之意,虛無指不存雜念,即避免情志過激。“志閑而少欲”,閑,本義為木欄類遮攔物,引伸為控制、限制,即控制、約束自身,減少各種不切合實際的慾望。《內經》還進一步舉例,指導人們從具體的生活方式上來調攝精神,即“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上古時代會養生的人,心態平和,有吃的無論粗細都覺得很可口,有衣服穿無論美醜都覺得很合身,各種風俗習慣都讓人舒坦,這樣以來,大家沒有人在乎地位高低,沒有爭權奪勢,沒有嫉妒心理,大家都過著純朴無華的生活,在心無妄求妄欲的狀態下,內藏於五臟之中,如此一來形神和睦,就不會受到外界刺激的侵擾,達到“不懼於物”的精神境界。

《內經》精神調節給予當代人的養生借鑒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提示人要正視現實,將生活、工作目標定得近期一些、可操作性強一些,不可好高騖遠;其次,不要與他人攀比,不可慾望過分強烈,嗜欲不止,則會擾動神氣,破壞神氣的清靜。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控制過度的不良慾望,做到心情舒暢,陶冶情志,靜心寡慾,有利於怡養精神。其次,因為人有慾望不可避免,我們為了追求健康,就要降低慾望值,如果慾望值過高,一旦達不到目的,會產生憂愁、悲傷、苦惱、思慮太多,從而傷身致病,因此要把精力用在事業和工作上,淡化名利,多做好事,多做奉獻,必然心地坦然,精神高尚,帶來精神和身體上的健康。再次,要尋找正確的、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從中體味生活的樂趣。樂趣的選擇最重要是力所能及,不可強迫自己。

情志調節

《內經》認為喜、怒、憂、思、悲、恐、驚,是七種正常的對精神刺激的情緒反應。在正常情況下,這是人的七種不同的情感反應,不僅不會引起疾病,還可以調養精神。《內經》強調開朗、樂觀的性格是調攝情志的基礎,雲:“喜則氣和志達,榮衛通利,故氣緩矣。”說明樂觀的情緒是調養精神,舒暢情志,防衰抗老的最好的精神營養。精神樂觀可使營衛流通,氣血和暢,生機旺盛,從而身心健康。要想永保樂觀的情緒,首先要培養開朗的性格,因為樂觀的情緒與開朗的性格是密切相關的。心胸寬廣,精神才能愉快。其次,對於名利和享受,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要體會“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道理,這樣可以感到生活和心理上的滿足。再次,培養幽默風趣感,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笑意。只有突然、強烈或長期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超過人體心理承受能力和調節能力,才會導致疾病的發生。七情直接影響有關內臟而發病,其基本規律是肝主怒,過怒則傷肝;脾主思,過思則傷脾;肺主悲、憂,過悲過憂則傷肺;腎主驚、恐,過驚、過恐則傷腎,因此《內經》調神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調控不良情緒。

郁悶大怒:《內經》非常重視大怒對人體的傷害,如《素問·生氣通天論》雲:“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靈樞·邪氣臟腑病形》雲:“若有所大怒,氣上而不下,積於脅下,則傷肝。”大怒不僅傷肝臟,怒氣還傷心、傷胃、傷腦等,導致各種疾病。可見怒氣傷身的嚴重危害性,故戒怒是情志養生的一個重點,戒怒之法要以理制怒、時常排解郁悶。提倡個人以理性克服感情上的沖動,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雖遇可怒之事,但想一想其不良後果,可理智地控制自己過激情緒,使情緒反映“發之於情”,“止之於理”,如發怒必須反省,吸取教訓,避免下次再犯錯誤。另外在心情不快、憤怒不解時,可以到環境優美的公園或視野開闊的海濱漫步散心,可排除郁悶的情緒,產生豁達明朗的心境,所以日常所見憤怒之人出去走走就會宣洩一下憤怒情緒,使心情平靜下來。

悲哀憂愁:悲哀憂愁也是不良情緒之一,如《靈樞·本神》雲:“是故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亦如《靈樞·百病始生》雲“憂思傷心”,因為心藏神,所以悲哀憂愁最終結果會導致心神的損傷。保持情緒穩定,維持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所以必須重視宣洩心中之悲憤情緒,可以直接宣洩,如當一個人遇到不幸時,心中萬分悲痛,痛痛快快地哭一場,讓眼淚盡情流出來,會覺得舒服一些。《靈樞·五癃津液別》雲:“悲哀氣並則為泣。”哭出來是悲哀發泄的最好方式。另外,《內經》認為“喜勝悲”,所以常悲之人必須常以喜樂之事做伴,這樣久而久之,就會忘記悲傷。

過度思慮:思慮也是一種不良情緒,對心神的損傷較大。除此之外,《內經》還指出經常思慮人有自身特點,如《靈樞·口問》雲:“憂思則心系急,心系急則氣道約,約則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鑒於思慮對人體的損害,我們也應當採取相應的措施。因為《素問·舉痛論》雲“思則氣結”,所以對於思慮之人,當以疏導為先,運用正確、巧妙的語言,進行勸說、鼓勵。正如《靈樞·師傳》雲:“人之情,莫不惡死而樂生,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雖有無道之人,惡有不聽者乎?”就是說勸說要針對不同人的精神狀態和個性特徵,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另外,《內經》認為“怒勝思”,《素問·舉痛論》雲:“怒則氣上……思則氣結。”人的情緒出現郁怒之後,氣血上行,易於調節思慮引起的氣結之象,所以說人發怒之後,思慮過度可以得到緩解。

大驚大恐:驚恐也是對人體有害的一種不良情緒,驚、恐是兩種不同的情緒異常表現,驚是受外界侵襲所引發的,恐是自身心理滋生的。驚可以轉化為恐。《內經》認為除“恐傷腎”外,還可以波及多個臟腑,如《素問·經脈別論》雲:“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素問·血氣形志》亦雲:“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於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葯。”可見驚恐對於人體損害還是多方面的。對於驚恐的治療法則,《素問·至真要大論》雲:“驚者平之。”用鎮靜安神之法,或使人對其習慣以之為平常後,而不覺驚恐。類似於現代心理學中的“系統脫敏療法”,如果一個刺激引起的驚恐在人體所能忍受的范圍之內,可以經過多次有意的反復呈現,習以為常後不會再對該刺激感到驚恐了。另外,《內經》認為“思勝恐”,可以通過對其他事情的思考、思慮來擺脫驚恐的感受,所以正確的思維引導對於驚恐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治療方式。

由此可見,《內經》以調攝精神情志為養生第一要義,從調節精神活動,避免情志過激和保持精神守持於內等方面,在方法上進行了概括,並為後世所遵循。

情志養生之道

樂觀愉悅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愉快,不因物慾影響心情。如能做到“外不勞形於事,內無思想之患”,就可保持形體和心理健康,達到百歲。現實生活中,高壽者大多性格開朗,情緒樂觀,而急躁、焦慮、憂郁等性格常是產生疾病的土壤,甚至是早夭的原因。因此,常保持樂觀心境,忌心浮氣躁是情志養生的第一要務,所謂“高官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壽,高壽不如高興”,非常符合中醫的養生之道。

與人為善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高下不相慕”,顯示出上古聖人與人為善、追求良好人際關系的思想境界。良好的人際關系能滿足人們精神層面的多種需求。

《靈樞·通天》將人的體質分成了太陽、少陽、太陰、少陰和陰陽和平五種,其中以陰陽和平者最佳。“婉然從物,或與不爭”,表現了陰陽和平人在情志方面的特點,並能“與時變化,尊則謙謙”,說明與人為善,人際關系良好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條件。

以情勝情

《內經》以情勝情的養生方法主要基於五行學說,認為肝屬木,與怒相應;心屬火,與喜應;脾屬土,與思相應;肺屬金,與憂相應;腎屬水,與恐相應。按照五行生剋規律,人體可以主動調控七情,以維持體內陰陽平衡。《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雲:“怒傷肝,悲勝怒……喜傷心,恐勝喜……”提出了主動調控七情的原則和方法。金元醫家張子和根據此原則提出:“悲可以制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虛浪戲狎之言娛之……”並附以病例佐證。

志閑少欲

《素問·上古天真論》曰:“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願。”少欲、安,才能保證體內真氣正常運行,強調志不貪,心知足。“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於物,故合於道。”要做到不為物慾所累,心無妄念,無論人的天賦如何,均符合養生之道。

《內經》對“欲”的認識包括物慾和性慾,並描述了放縱性慾所帶來的後果,如《素問·痿論》謂:“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指出縱欲太過可造成陽痿、遺精等生殖系統疾病。如果“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則可造成“半百而衰”。

中醫學認為性慾應以適度為原則,謂“房中之事,能生人,能煞人,譬如水火,知用者,可以養生,不能用之者,立可屍矣”。

凝神斂思

凝神指精神集中專注,不散亂;斂思是集中精力,從事適度腦力勞動。《內經》強調要在“少欲”基礎上“凝神斂思”,做到“志意和則精神專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矣”。長期保持“精神專直”狀態,可達“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臟不受邪”的效果。實驗證明,釣魚、氣功 等清靜養神的自我調節方法,能保持神經系統不受干擾,使人體生理功能處於最佳狀態,有助於血壓降低和心腦功能恢復,故中醫有“神貴凝而惡亂,思貴斂而惡散”之說。

御神有節

在《內經》諸多養生理論和方法中,或多或少蘊含了儒家中庸思想,即凡事不走極端。反映在情志養生理論中,表現為“少欲”而非空虛;“凝神”而非過勞。既主張“精神專直”,又反對勞神太過,強調“御神有節”,適度愉悅。若不能恰當調控精神情志,“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也可造成“半百而衰”。並且,過分追求“凝神斂思”,又可能走向“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的另一個極端。因此,《內經》情志養生的最佳狀態應是:恰當御神,勞逸結合,以不過勞,不傷神為度。

順時調神

關於情志與四時的關系散見於《內經》多篇文章,但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表述最為集中完整:“春三月……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春季戒暴怒,忌情懷憂郁,要心胸開闊,樂觀愉快,使情感隨春天生發之機而生,與自然界陽氣萌動的規律一致。夏季萬物茂盛,情感也應隨盛夏而充盛飽滿,但夏日炎熱,易致心緒煩躁,應靜神寧心,不急躁,即“使志勿怒”,以防止加重熱邪。秋天氣候漸轉乾燥,氣溫漸降,草枯葉落,花木凋零,易有凄涼心境,產生憂郁煩躁等情緒,應精神內守,不受肅殺之氣影響,不躁不急,收斂神氣,“使志安寧”。冬天寒風凜冽,萬物蟄伏,為保證冬令陰氣伏藏,人的情感也應伏藏於內,以求精神安靜。

疏導宣洩

妥善發泄不良情緒是養生保健的一個重要方法,心理學家認為,宣洩是人的一種正常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靈樞·師傳》中“告之以其敗,語之以其善,導之以其所便,開之以其所苦”,都屬於語言疏導的范疇。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也指出,醫生有兩件寶物,一件是語言,一件是葯物,強調語言在心理維護中的重要作用。對於氣郁體質者,解釋、聊天、暗示、疏導、祝由等語言開導尤其重要。

F. 情志調攝養生法

中醫的情志調攝養生法,情志活動正常,有益於身心健康,情志活動過極,可導致疾病。下面我給大家介紹情志調攝養生法,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情志調攝養生法

一、清靜養神:

清靜養神的 方法 很多,這里主要介紹修性怡神法。“性”是指人的性格和情操。現實生活中,高壽的人多性格開朗,情緒樂觀,其中有許多人情操高尚。相反,急躁、焦慮、憂郁和憤怒的性格,常常使人疾病叢生或早夭。講究養生之道,必須注重道德修養,養生貴在養心,而養心首重養德。生活中有許多活動,如閱讀、繪畫、書法、 雕刻 、音樂、下棋、種花、釣魚等均能賞心悅目、怡情養性、陶冶情操、調神健身。

二、調攝情志:

人有各種各樣的情緒,這是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生活中難免產生這樣或那樣不良的情緒,關鍵在於善於控制和調節。常用的控制和調節情緒方法有以情制情法、移情法、升華超脫法、暗示法、開導法、節製法、疏泄法等。(切記不要把情緒壓抑著,一定要找到方法發泄出來,這樣對自己他人都好)。

三、以情制情法:

以情制情法主要有六種,分別是:

⒈移情法:中醫養生學家認為,當思慮過度心情不快清伍時,應外出旅遊或鍛煉,讓山清水秀的環境調節消極情緒,使人陶醉在大自然里,以舒暢情懷,忘卻煩惱。

⒉升華超脫法:是用理智戰勝不良情緒的干擾,並投身到事業中去,也就是常說伏歷的化悲痛為力量。

3.暗示法:暗示不僅影響人心理與行為,而且能夠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一般多採用語言暗示,也可以採用手勢、表情或採用暗示性葯物及其他暗號等。

⒋開導法:即是以解釋、鼓勵、安慰、勸勉的方法解除患者思想顧慮,提高戰勝病痛的信心,從而配合治療,促進康復。

⒌節製法:即是通過節制調和情感,防止七情過激,從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目的。

⒍疏泄法:疏泄法很多,或找朋友解悶,或爭辯一次或大哭一場等。(只要是能將心中不滿的情緒渲泄出來,都不失是一個好辦法,當然這些行為都不可以違法。)

糖尿病的情志調攝保健法

暗示解惑法

採用含蓄、間接的方式,影響病人的心理狀態,以誘導病人“無形中”接受醫生的治療性意見或產生某種信念或改變其情緒和行為,甚或影響人體的生理機能,答廳或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暗示療法一般多用語言,也可採用手勢、表情、暗示性葯物及 其它 暗號來進行。

順情從欲法

順從病人的意志,情緒,滿足病人心身的需要。僅用前幾種方法是不夠的,只有當其生活的基本慾望得到滿足時,疾病才有可能自愈。對於心理上的慾望,應當有分析地對待,若是合理的慾望,客觀條件又能允許時,應盡力滿足其所求或所惡,如創造條件以改變其所處環境,或對其想法表示同情,理解和支持,保證等。

以情勝情療法

正確地運用情志之偏,可以糾正陰陽氣血之偏,使機體恢復平衡協調而對病情有力。

勸說開導法

運用言語對病人進行勸說開導,是意療的基本方法。在一定條件下,言語刺激對心理,生理激動都會產生很大影響,因此,應正確地運用“言語”,對病人採取啟發誘導的方法,宣傳糖尿病的有關知識,提高其戰勝疾病的信心,使之主動配合醫生進行軀體和飲食治療。勸說開導,要針對病人不同的思想實際和人格及個人特徵,做到有的放矢,生動活潑,耐心細致。

移情易性法

就是排遣情思,改易心志。分散病人對疾病的注意力,使思想焦點從病所移於他處,或改變其周圍環境,免於與不良因素接觸,或改變病人的內心慮戀的指向性,使其從某種情感糾葛中解放出來,轉移於另外的人或物身上等等,稱之為“移情”。

情志養生相關 文章 :

1. 黃帝內經情志養生

2. 黃帝內經秋季養生

3. 黃帝內經氣血養生法

4. 小雪節氣情志養

5. 秋季情志養生方法

G. 調節情志養生功效好,那麼,如何通過調節情志來進行養生

調節情志養生功效好,那麼,如何通過調節情志來進行養生?

人的七情六慾轉變可以更改人的行為主題活動方法,又可以更改人的五臟六腑功能情況,進而造成人體系統轉變。因而,中醫養生認為形與神俱養,快遞首重寧心安神,讓人的精神實質情志維持在寧靜而致遠的情況,那樣有利於預防疾病祛疾,抗衰老防止衰老,延年益壽。人會有各式各樣的情緒,生活中免不了造成那樣或那般欠佳的情緒,因此調整情志重點在於操縱好情緒。

第七、節製法

這兒所說的節製法也就是根據節制調合感情,避免一些七情偏激,進而讓心理狀態做到均衡的目地。

第八、肅降法

人的一生處在挫折的時間大多數超過處在順境與逆境的時間,置身挫折之時,可以一吐為快不必將苦惱悶在心裡,疏通的方法有很多,怎樣找個朋友消遣閑聊,乃至痛哭一場還可以宣洩和減輕情緒。

總得來說,人的情緒總會有起有落,假如調整不太好,可能對身心導致損害。情志主題活動歸屬於正常的狀況,是對外部影響的本能行為,善於應用以上的方法,更有利於身心的身心健康。

H.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精神養生的關鍵就是幸福感,讓自己的心理處於一種平靜、滿足的狀態,簡單來說,就是快樂的生活。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中醫精神養生的 方法 ,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精神養生要點

傳統養生學強調“形神統一”的理論。所謂的“形”即形體,指人的機體而言,而“神”則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之神,是指整個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包括全部的生理性或病理性的外露徵象。狹義之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識思維活動。

形神統一,是指形體與精神相統一。

形是神的物質基礎,神是形的生命表現,只有形神統一,才能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中醫學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能夠統帥人體臟腑組織的功能活動,並提出“形神相因”的理論,認為人體生理功能與精神活動是密切相關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影響臟腑陰陽氣血的功能活動。一個人如果精神愉快,性格開朗,對人生充滿樂觀情緒,就會陰陽平和,氣血通暢,五臟六腑協調,機體自然會處於健康狀態。反之,不良的精神狀態,可以直接影響到人體的臟腑功能,使得臟腑的功能失調,氣血運行阻滯,抗病能力下降,正氣虛弱,而易於導致各種疾病。

現代醫學的研究也證實心理因素對機體的健康有明顯影響,心胸豁達,性格樂觀開朗的人則神經內分泌調節系統處於最佳的水平,免疫功能也處於正常狀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神經內分泌功能失調,免疫功能下降,其疾病的發病率明顯偏高。如性格急躁的 A型 行為的人群比性格平靜的 B型 人群的患高血壓和冠心病的發病率高2—3倍,死亡率高7倍;情緒抑鬱還能夠引起人體免疫功能明顯下降,從而易患感染性疾病及腫瘤等。所以,精神養臘談生在防治心身疾病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

精神養生包括神志養生和情志養生兩個方面。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法,是指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心態平和,使之健康長壽的方法。

中醫精神養生方法

1. 情志養生

傳統醫學所稱的“情志”,是指人對外界客觀事物的刺激所做出的情緒方面的反應,並將其概括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情志養生主要是通過對客觀環境或事物情緒反應的自我調節,來轉變人輪乎碰的 思維方式 ,調節人的情緒狀態,從而達到心身健康的方法。調節人的情緒狀態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戒驕戒躁

就是要注意避免自己的驕傲與急躁情緒,保持心態平和。驕傲者常常對自己的能力評價過高,自我感覺良好,聽不得別人意見,好大喜功,甚至勉強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情。急躁者常常不顧及客觀現實而急於求成,易於草率從事。由於驕躁者的理想世界與現實生活存在較大差距,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理想與現實發生沖突的情況,從而造成內心的痛苦。現代醫學認為,A型性格的人,具有固執、急躁、緊張、好爭辯、好沖動、匆匆忙忙、富含敵意和攻擊性等特點,所以其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明顯高於性情平和的B型性格的人。一個人如果了解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能夠正確地認識和評估自己的能力,注意克服驕躁情緒,順應自然環境,保持平和心態,是非常有利於健康的。

(2)善調情緒

就是要善於化解不良情緒,使自己的心情達頃扒到最佳狀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情緒反應是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之一。也就是說,遇到令人興奮的事就高興,遇到令人沮喪的事就憂傷,這是正常的情緒反應。需要注意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情況是非常復雜的,人們很難事事如意。因此,應該注意學會修身養性,舒暢情志,力求保持一個穩定的思想情緒和心理狀態。

(3)免生“三氣”

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生閑氣、怨氣和悶氣。首先是免生閑氣。就是不要為日常生活中雞毛蒜皮之類的瑣事而生氣。其次是免生怨氣。就是不要總對一些人或事心生怨恨之氣。如果一個人總是與在某些方面比自己強的人攀比,就難免要生怨氣。第三是免生悶氣。就是說遇到不高興的事,要及時說出來,以求得到解決或化解,不要總悶在心裡,自己跟自己較勁。“三氣”之中生悶氣對心身健康的影響最大,尤其是較長時間地生悶氣,會引起疾病特別是心臟病和腫瘤。因此,一定要注意情志修養,免生“三氣”。

2.神志養生法

傳統醫學中所稱的“神志”,主要指人的精神、意識及思維活動。神志養生就是通過內心世界的自我調節,排除貪念,保持平和心態,從而獲得健康長壽的方法。它包括以下幾點:

(1)少私寡慾

就是指對自己的私心和貪欲要進行自我剋制和清除。我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思想家老子、莊子是神志養生法的倡始人,他們明確提出了“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的思想,即為人要質朴,不要私心太重,慾望太多。人生在世很難做到無私無欲,但私慾不可過多過高。只有通過自我剋制來控制自己的慾望,清除那些不可能得到滿足的貪欲,才能減少自己的精神壓力和痛苦。人生之中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心身健康,要學會將私慾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中進行自我調節、自我限制、自我清除。只有私慾少和沒有貪欲的人,才能淡泊名利,處世豁達,性格開朗,這樣會有助於心神的清靜內守,以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恬淡虛無,與世無爭,自然會精神內守,陰陽平和,氣血旺盛,邪無所容,百病不生。

(2)知足常樂

就是指對自己所處的生活與工作環境要有充分的滿足感。老子曰:“樂莫大於無憂,富莫大於知足。”無憂和知足即是內心世界的自我體驗和感覺,是情感世界自我調節的結果。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所以應該對自己的位置具有充分的滿足感。“知足常樂”就是要把這種滿足感通過自我內心世界的調節使之達到最高值。魚兒不必羨慕鳥兒能夠在空中飛翔,鳥兒也不必羨慕魚兒能夠在水中遨遊,要珍惜自己的位置和已得到的東西。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有些東西是你擁有而別人不可能得到的,而有些東西則是別人擁有而你不可能得到的。如果你總是去想自己擁有而別人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滿足,感到快樂,感到幸福,心神自然清靜;如果你總是去想別人擁有而你無法得到的東西,你就會感到失望,感到沮喪,感到不幸,心神就會感覺不安。一個人如果能做到無憂無愁,知足常樂,就會有一個好心情,就會感到人生的道路上充滿著陽光和歡樂,這樣的人自然也會健康長壽。

另外,“滿足現狀,積極進取”,也是神志養生進補方法應當遵循的信條之一,即是在滿足自己目前生活與工作現狀的同時,還要積極地進取,以取得更大的成績。

(3)心胸豁達

就是指性格開朗,心胸坦盪,氣量大。據對我國90歲以上的長壽老人進行調查的結果表明,長壽的主要原因不在物質而在精神。長壽老人能夠長壽的原因與其心胸豁達、性格開朗、知足常樂、衣食隨緣、與世無爭、隨遇而安的精神狀態有關。

為了使自己心胸豁達,一個重要的方法就是要“走出小天地,融入大自然”。也就是說,不要總把自己封閉在家庭的小天地里,積極走出家門,去飽覽自然界給我們的恩賜,去感受大自然中的情趣。花上飛蝶,草間昆蟲,枝頭歌鳥,水中游魚及山野里的小動物,都能讓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樂趣,使人有一種脫俗入雅的感覺,有利於胸襟豁達和性格開朗。試想,一個上觀黃山之雲海,下望碧海之波濤,以蒼松翠柏為伴,以閑雲野鶴為友的人,還可能為日常生活中三瓜倆棗的得失而苦惱嗎?

(4)“多行善事”

就是要多做助人為樂的好事,並從中體驗人生的幸福感和滿足感。所謂多行善事,古人稱“積德行善”,現在稱“助人為樂”,都是指人們根據自己的能力來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善事可大可小,大者可捐獻千百萬元以救災或助學,小者可為迷路人指點道路,但無論事大事小,愛心是一樣的。但凡行善事者必能從助人行善中實現自身價值,並獲得快樂和健康。

閱讀全文

與中醫情志養生有哪些方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田園生態養生湯怎麼做 瀏覽:250
90後小伙愛上46歲姐姐圖片 瀏覽:772
一年之內走了兩個老人有什麼講究 瀏覽:296
慰問敬老院黨委書記發言稿 瀏覽:26
臉色蒼白練什麼養生功 瀏覽:382
老人手上出現瘀血是什麼情況 瀏覽:802
農民一般能領多少養老金 瀏覽:951
老年人腰重是為什麼 瀏覽:325
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統一管理 瀏覽:30
男性吃什麼能延長壽命 瀏覽:852
養生堂維生素a多少錢一盒 瀏覽:730
縣級入額女副檢察長退休年齡 瀏覽:200
老年痴呆症自己難受嗎 瀏覽:217
失業養老醫療住房保險怎麼查 瀏覽:282
湖北退休養老金基數 瀏覽:985
80歲生日訂幾層蛋糕好 瀏覽:869
女孩養老保險什麼時候交好 瀏覽:195
強制執行退休金規定出台 瀏覽:663
跳廣場舞可以預防老年痴呆 瀏覽:822
2018年昆明補發養老金 瀏覽:5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