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季養生從立春開始
立春後萬物復甦,正是 養生拿穗 的好時節。然而乍暖還寒之時,身體也最易被疾病偷襲。立春是 養生 保健的重要轉折期,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規律。如果能按這個節奏走,就會順應自然的運勢,有利於 養生 。
古代名醫孫思邈曾說:「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立春之後要少食酸味食品,可適當增加甜味食品攝入。
春餅
不少地方有立春吃春餅的習俗,在春餅中捲入豆芽、豆苗、韭黃等嫩芽菜,不僅清爽可口,而且營養豐富。
豆芽
「春日食春芽」,立春之後植物生發的嫩芽極具營養,春天可以食用的嫩芽有很多,比如豆苗、豆芽、香椿等。豆芽味甘,入脾,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除濕的作用,富含維生素與蛋白質。
韭菜
韭菜性溫,具有補陽的作用。冬春之交,氣溫還偏低,吃點韭菜可以幫助祛陰散寒。「一月蔥,二月韭」,韭菜是非常適合春季食用的蔬菜。春季人肝氣盛,脾胃功能受到影響,韭菜中含有一種特殊的氣味,可以增進人的食慾。韭菜雖好,但在食用時也要注意,不要過熟或過生,不要與酒或蜂蜜同食。
春筍
春筍被譽為春天的「菜王」,有著「嘗鮮無不道春筍」的說法。春筍含有豐富的植物蛋白、維生素及多種微量元素。春筍的纖維素含量也十分豐富,能夠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消化。春筍具有健脾補氣、化痰止咳的作用,春季吃春筍可以做成油燜春筍,如果想吃得清淡還可以做成春筍豆腐湯。
春天肝氣生發,應少吃畝槐具有收斂作用的酸味食品,肝在五行屬木,肝木克脾土。所以開春以後要多注意脾胃的保養,甘甜之味適當攝入可補益脾土。
在春季是養陽的最佳季節,因此春季的陽光是明媚的,而且在春季 養生 可以讓我們補足自身的陽氣的。隨著白天的慢慢變長,我們應該適當地清晨出來鍛煉一下身體,讓自己的身體可以放鬆下來,振奮下自己的精神。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運動量也是不要運動力度過大的。
「老話」講得好, 「春捂秋凍」 ,隨著天氣的變暖,很多人在衣物的增減上也是不注意的,所以說很容易導致感冒發生的、尤其是對於老年人來說,我們更是要注意天氣變化的。
雖然說天氣是整體迅敏友變暖的,但是有時候還會變化不定的。轉移注意力消除春困,春困秋乏,春回大地,天氣會慢慢的變暖了。那麼出現了春困的時候,我們一定要學會轉移注意力的,比如說可以聽聽音樂唱唱歌之類的。
Ⅱ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什麼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正確的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一年之中,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黃帝內經》中給出了四季的養生原則。只有順應自然物候的更替和變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養生、益壽延年。
冬季養生要領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勿擾乎陽,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冬季養生要領:冬季是一年中氣候最寒冷的季節,陽氣潛藏,陰氣盛極。因此冬季養生之道,應注意顧護陽氣,著眼於一個「藏」字。
心理調節:應做到精神安靜,控制自己的情志活動,才能保證冬令陽氣伏藏的正常生理不受干擾。這樣便可做到「無擾乎陽」,養精蓄銳,有利於來春的陽氣萌生,也利於預防春溫之病。
運動原則:冬日雖寒,仍要持之以恆進行鍛煉。要避免在大風、大寒、大雪、霧霾中鍛煉。鍛煉前做好准備活動,鍛煉前後注意衣物的適當增減,不要穿濕衣服,預防感冒。
飲食原則:冬季飲食應當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既不宜生冷,也不宜燥熱,最宜食用滋陰潛陽、熱量較高的膳食。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節,此時脾胃機能每多旺盛,是營養物質積蓄的最佳時機,正合冬藏之意。
Ⅲ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養生的具體內容
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春屬木,生長生發,宜養肝
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夏屬火,生長發育,宜養心
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鹹味以補心。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首要的防濕補脾。
3、秋屬金,主收斂,宜養肺
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慾的作用。
4、冬屬水,主封藏,宜養腎
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製品等。寒與腎相應,最易消耗腎的陽氣,陽氣一傷,人就容易發生腰膝酸軟、易感風寒、夜尿頻繁等症狀,因此在冬天一定要注意養腎。多吃核桃、枸杞、羊肉等溫性食物,用食物來補充自己的腎氣。
(3)養生裡面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什麼時候擴展閱讀:
《荀子·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應之以治則吉,應之以亂則凶。」這也就是現代自然哲學所倡導的「師法自然」思想,告誡人們要正確處理好「人工自然」與「天然自然」之關系,不要逆「天」而行。
漢代著名學者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提出了「天人感應」論,認為如果君主逆「天」,不施德政,就會激起天的震怒,引發水、火、蟲、旱、地震等災害。在這里即可窺見其重視協調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重要性的思想。
Ⅳ 中醫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什麼意思
在中醫的角度中不同的學碩家裡面提出來的學說是不一樣的。就比如說我們最常聽到的陰陽學說,我先學說以及一些關於四時,六時的論述。我們都知道一年分為四季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在四個不同的季節中,他會有許多的自然物質會分季節生長,然後在這四個不同的季節中。他說,表現的大自然的溫度反饋也是不一樣的。由於季節的變化,那麼大自然的許多的生命力也會隨他而改變,也就是在中醫中所說的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秋天的時候,由於氣溫開始降低,那麼對於肺來講,可能就是一個非常敏感的一個器官,我們的氣血就會從我們的表面向我們的內臟裡面走形,有可能會在走形的過程中,由於氣血不順而引起咳嗽。在冬天的時候,萬物都開始閉藏。在外部環境,大多數都是冰天雪地,那麼,從而我們人體的氣血表象也就會大多積聚在我們的內臟裡面,我們整個人體的生命健康都是依據大自然的天氣,跟隨著變化與大自然同生同根,適應大自然的環境,以此來養生。
Ⅳ 一年四季,我們如何遵循順應四季養生法則
關於一年四季養生規律,在黃帝內經裡面,已經很明確的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四季的的養生規律是什麼呢?
四季養生規律一般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我們要遵循四季的氣候變化的特點來養生,這個規律很重要。
春季:
每年的農歷1,2,3個月,是生根發芽的季節,這個季節的自然界里,萬物欣欣向榮,植物開始生長,為了順應自然,人們應該晚睡早起。
早上起床後,人們應該穿寬松的衣服,在庭院中漫步,或者在屋子裡面漫步幾圈,放鬆一下身體與心情,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使一個人精神志氣,隨春季生發的萬物一起勃發。
夏季:
每年的農歷4,5,6月為夏季,這個季節自然界開始萬物茂盛起來,天地陰陽之氣互相交接,植物開始結果。
這個季節,人們應該晚睡早起,要和春天一樣。
這個季節,要保持良好心情舒暢,使陽氣保持通暢,而且要讓陽氣保持宣洩,保持對外界濃厚的興趣。
秋季:
每年農歷的7,8,9月為秋季,這是一個收容平藏的季節,秋收嘛!就是一派豐收景象。
這個季節,需要幫助人體收氣。這時候人們應該像雞一樣,早睡早起,保持精神情志的安寧,防範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攻擊。
冬季:
每年農歷的10,11,12月為冬季,這個季節是需要緊閉收藏的季節,是生機潛伏、萬物收藏的季節。
因為這個季節寒風凜冽,滴水成冰,大雪紛飛,長期受冷空氣的影響。在這個季節,人們應當早睡晚起,早上可以多睡一下懶覺。
早上起來後一定要保持精神情志安寧而不妄動,如同潛伏起來一樣,不受寒冷氣候刺激。這個季節起床的時候,所做動作與春天保持相反。就是要盡量保持身體溫暖,不要過多的出汗,否則就會損傷正氣。
那麼我們來談一談違背四季養生規律的後果。
違背春季養生規律的後果:
違背春季的養生法則就會傷損肝臟,夏天時就容易出現寒冷性病變。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春天的溫暖陽氣是夏天陽氣的基礎。如果違背了,到夏天的時候,陽氣應當長,但是沒有很好的長,就會使人產生虛寒病症。
違背夏季養生規律的後果:
違背夏季養生規律,結果就是傷損心臟。到了秋天的時候就有可能會生病。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夏天的「長」,是秋「收」的基礎。
如果 夏天的「長」氣不足,秋天時,「收」的能力就很差,一個人就會生病 ,到冬至的時候,病情還可能會加重。
違背秋季的養生規律的後果:
如果沒有遵循秋季的養生規律,肺氣就會受到損傷,到冬天的時候,陽氣應當「長」,而不能「長」,就會出現消化不良的腹瀉病。
違背冬季養生規律的後果:
如果違背了冬「藏」之氣,腎臟就會受到一定的損傷,到了第二年春季的時候,陽氣應當生長,但是不能很好的生長,便會出現痿厥的疾病。
Ⅵ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什麼意思
四季養生16句口訣是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日需清補,諸病皆能除。春養肝,夏養心,秋養肺,冬養腎,四季養脾。
違背春生之氣就容畢姿扒易少陽經不能蘊養生氣,肝氣不足則肝臟出現不好的變化。違背夏長之氣就容易太陽經不能運行通暢,心氣不足則手昌心臟容易內虛。
違背秋收之氣就容易太陰經不能及時收斂,肺氣不足則肺臟焦而脹滿。違背冬藏之氣就容易少陰經不能收藏陽氣,腎氣不足則腎臟負擔過重。
春噓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腎寧。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熱難停。發宜常梳氣宜斂,齒宜數叩津宜咽。子欲不死修昆侖,雙手摩擦常在面。《莊子·刻意》篇中說:「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徑鳥伸,為壽而已矣。」
中醫《內經》有曰:「春三月此為發陳,逆之則奉長著少,夏為寒變。夏三月冊亮此為蕃秀,逆之則奉收者少。秋三月則為容平,逆之則奉藏著少,冬至病重。冬三月此為閉藏,逆之則奉生者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