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健康養生包含哪些內容
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猛攔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枝核胡鍛煉形氏清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㈡ 中醫養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主要學什麼
中醫養生學專業課程有《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等。
很不錯,中醫養生學專業是個從無到有的新專業,它的創立可以說是應時而生。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國人的疾病譜發生了變化,過去以傳染病為主,而現在的疾病多「與生活方式息息相關的慢性病」為主。
「發展中醫葯事業、中西醫並重」,是我國政府在醫療界制定的基本方針。中醫葯具有堅實而廣泛的群眾基礎,社會對中醫學人才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尤其是中國社會已經進入老齡化,中醫在未來有進一步的發展空間。
中醫養生學就業方向有: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從事中醫醫療、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在各級政府有關單位及社會相關機構,從事中醫健康宣教、健康傳播、圖書出版等工作;在各級各類養老機構,從事中醫健康養老、社區健康服務等工作等。
主要課程有: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兒科學、針灸學、推拿學、中醫養生經典選讀、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內科學、預防醫學、老年病學、醫葯食養生學、中醫健身學、中醫體質養生學、醫學心理學、中醫治未病學、常見慢性病中醫養生調治、健康管理學等。
㈢ 中醫養生有哪些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食療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㈣ 中醫養生學專業學什麼
中醫養生學主要學《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中醫養生學》、《中醫食療學》、《營養學》、《診斷學基礎》等。
中醫養生學專業可以在各類養生、治未病機構和各級醫院治未病科(中心)、老年科、慢性病相關科室等從事相關工作。
㈤ 健康養生包括哪些方面
在傳統文化裡面,養生包括四個方面:養性情、養睡眠、養居處、養房事。我們必須按照這四個方面去做,才能夠使生命長生。
健康養生,它包含的內容十分的廣泛,首先我們對於健康的定義是身體和心理上兩個都要是健康的。對於養生,在詞典當中它是這樣定義的,其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來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在現代意義上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所以根據健康養生的定義,我們就能知道,只要是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的行為或活動都屬於健康養生的范疇。
㈥ 中醫養生保健學什麼
中醫養生保健主要研究中醫學、營養學、中醫養生保健、健康評估與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進行中醫養生保健與中醫療養調理等。例如:中醫推拿、按摩保健,中醫針灸、刮痧調理,亞健康的檢測與調理,葯膳的製作等。
該專業適應國家健康產業發展需要,培養掌握必備的中醫葯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常見疾病、常見老年病防治與保健知識,具有扎實的中醫養生保健技能,能從事健康保健咨詢與管理、養生養老、營養膳食指導、推拿按摩保健、中醫保健康復等工作。
面向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基層及社區醫療保健機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及康養結合機構、健康咨詢管理或養生保健崗位的專門人才;同時具有一定創業意識與能力的實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課程體系:《中醫基礎理論》、《營養學》、《葯膳食療技術》、《中醫養生學》、《中醫飲食保健學》、《中醫運動保健學》、《中醫傳統氣功養生學》、《中醫針灸推拿養生學》、《健康評估》、《健康管理》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中醫養生旅遊。
就業方向:醫療保健類機構:中醫保健、中醫養生指導。
㈦ 中醫養生學專業課程有哪些
中醫養生學專業導論、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方劑學、正常人體解剖學、生理學、病理學、營養學、診斷學基礎、內科學、中醫養生學史、中醫養生學、中醫養生方法技術、中醫食療學、中醫運動養生學、養生各家學說、中醫健康管理等課程。
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從事中醫醫療、保健和健康管理工作;在各級政府有關單位及社會相關機構,從事中醫健康宣教、健康傳播、圖書出版等工作;在各級各類養老機構,從事中醫健康養老、社區健康服務等工作等。
中醫學專業的就業還是比較嚴峻的,因為在大部分人民醫院中的中醫科室極少,而在中醫院,盡管其中醫科室明顯要多,但還是以西醫為主體,而中醫醫生主要以名老為主,至於剛畢業的中醫院校的學生,往往都不太受歡迎,因為大部分人認為老中醫經驗豐富,一些醫院寧可返聘退休醫生也不願招新人。
㈧ 什麼是養生學
漫長的人類發展歷史中,健康與長壽一直是人們嚮往和追求的美好願望,因而養生文化不斷豐富和發展,遍布世界。下面我給大家介紹養生學的相關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養生學的基本內容
養生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源遠流長,亘綿數千年。我國醫學(中醫)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佛家、道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
概括起來,有下述八個要訣:
一、說情志.
二、戒私慾.
三、遠房室.
四、適四時.
五、節飲食.
六、常運動.
七、順性情.
八、服葯餌.
養生的最高境界,是古人的一句至理名言喝則學思想——天人合一。早在2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認識到入與自然的密切關系,認為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人的生命現象是自然現象的一部分,人體的機能要和自然界的變化保持一致才能維持生命。
《內經》地人系統中的人與天相通的總原則是:好衫同氣相求,同類相應。順則利己,逆則為害。中醫認為,天地是個大宇宙,人身是個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的影響。實質上,“人身小宇宙’’在《內經》中絕非泛泛而談,《內經》認為人體與宇宙之間存在著某種數理上的一致性。如《內經》論述人體呼吸悶襪閉完全與太陽的運行聯系一起,將呼吸與天地相通、氣脈與寒暑晝夜相呼應的規律。與太陽的周日運行規律聯系起來。強調了天人一致的內在本質。正因為與自然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體的五臟功能活動、氣血運行都與季節的變化息息相關。就像魚在水中,水的變化,一定會影響到魚。同樣的,。天地的所有變化都會影響到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一體。養生的方法隨著四時的氣候變化,寒熱溫涼,做適當的調整。
養生重在養心
1、正——正心、正行、正氣浩然;
真正身心健康的人一定是一身正氣的。而正氣何來呢?首先要放正自己的心態,無論身處何境,都能做到隨遇而安,心氣平和,不怨不悔,不驚不怖。不要因處境的不同,待遇的不同而心生高下,比較來比較去,越比較越心不平,覺得這個世界上什麼事情都對你不公平,很委屈。這就是沒有放正自己的心態,任其發展,甚至會致使心態扭曲,產生嚴重的異常心理。很多不幸的發生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要警惕。
心正則行端,行為端莊,自然浩氣充盈,浩氣充盈,自然慧根生長,形成了良性循環,那麼你的氣息就會暢通無礙,諸病難侵了。
2、清——清心、清明、清心寡慾;
在物慾橫流的社會里,人想做到“清心寡慾”是不容易的事情。好像在這個功利主義的時代,每個人都要遵循“金錢至上”這個法則才能過的滋潤一些。其實,這個不是一概而論的,很多人擁有了很多財富但是照樣每天在“八苦”之中沉浮、掙扎,透過他珠光寶氣的矯飾,你會看到他的蒼白、迷茫和痛苦。幸福是買不來的。
竊以為,萬事隨緣多好,來就來了,順其自然,去就去了,無須掛懷。本來名利就是浮雲,螞裂又怎能留得住呢?倒不如兩袖清風、瀟灑自在的好,盡量少受些名利的羈絆,盡量讓自己的身心清凈些,盡量給自己營造一個安詳、清靜、寡慾、自在的生活環境,我想,這恐怕是很多名利場中人夢寐以求的。
做到這個很容易,兩個字“放下”就是了,諸位可以了解一下布袋和尚,看他是如何“放下”的。我們的負累本來已經很重,盡量的給自己身體、給自己的心靈減負不好嗎?如果你願意,誰都能做到。
3、明——明心、明理、明辨是非;
人起碼要做到“明理”的,俗話叫做:明事理,或曰:通情達理。要做到這個,首先就要做到“明心”,因為明心才能見性,才能甚深定性里觀照出“是非曲直”來,才不至於被各種幻象所誤導,才會盡量的減少不必要的誤會、誤解和矛盾,也能盡可能的為他人廓清迷霧、認清真相,並找出解決問題和矛盾的方法。最起碼,心氣清明,會使你面對世事無常時,冷靜分析、理智對待、正確處理。由於明心則不昧,不昧則事理圓融,圓融則諸事順暢。同時,由於因此而定性很好,便不易被各種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擊倒,能夠沉著應對,就不會因此而損傷自己的情志,情志傷,則百病侵。
4、舒——舒心、舒氣、舒筋通絡;
無論身處何地,無論環境多麼糟糕,都要設法讓自己處於一種舒暢的心態。舒心的狀態下,氣息自然舒順,有了以上幾方面的修養,自然就會常常保持一種舒心的狀態,這個狀態非同小可,如果能時時保持,沒有阻礙,那就等於進入了一種很高層次的功態,什麼病也會離你遠去的。同時,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姿態,盡可能的舒服些、舒展些,努力疏通自己的筋絡,保持身體各個部位的協調,避免肩周炎、頸椎病等疾病的發生。要做到這些,就要注重身體的鍛煉,尤其是辦公人員,更要注意這個。就算在自己的辦公室里,也要堅持每工作1到2個小時,就要調整一下自己的姿勢,做哪怕是十分鍾的不太劇烈的、適合自己的運動。其他一些總是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的工作人員同樣要努力做到這些,對你的身體、工作效率和質量都會很有益。很多知名大企業的管理者就十分注重這個問題,在一些辦公環境里,設置一些適宜的健身器材,既體現了人文關懷,又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還有效減少了員工病假率,一舉幾得,真是明智之舉。
5、安——安心、安逸、隨遇而安;
心不安定的表現如:心神不定、彷徨、驚慌失措、心驚肉跳等等,你看,這些詞語都是對身心有害的。所以,我們要保持一種安心的狀態,安心,不僅是定力的一種表現,更是對世情洞悉的結果。由於看透了事物的本質,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情況,都能做到隨遇而安,安然處之。一方面積極應對,另一方面讓心境處於一種安之若素的狀態。這是大家風范、大家氣派,會給人一種信任感。這是需要深厚的綜合素養為前提的,也是“善於養心”的重要表現之一。
這樣的人,無論面對任何情況,都能使自己處於一種超然的、淡定的和有利的處境。
安心是養心的關鍵,很多國學大師之所以長壽,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安心,做到了“心安理得”,自然“理直氣壯”,自然身心康健。
6、靜——靜心、松靜、平心靜氣;
到處都是浮躁的,人們在浮躁里迷失了自己,揮霍著自己,六神無主。於是現代很多人都想在休假的時候,逃離城市的喧囂,遠涉千山萬水,甚至窮鄉避壤,就為了尋求一份寧靜。這世界,真的想找到一份安靜的地方還真不易,所以,存一份松靜的心態,有一個安靜的環境,平心靜氣的看看書、聽聽音樂或和好友聊聊天,便成了一種奢望。“做人當有靜氣”,這個靜不只是對環境的要求,更是對自身素養的修煉。“清靜無為”說著容易,又有幾人能做到?在濁浪滔天的浮躁里安守一份沉靜,頗有“我自閑庭信步”的范兒。這樣的心境自會營造一種靜謐的環境,身心在這樣的狀態下是無比的愉悅的,不只是精神上的享受,對身心也是一種難得的陶冶。
但是,有個前提,那就是要懂得享受“寂寞”。如有個機緣,可以與清風為伍、與明月作伴,賞雅士撫琴、聽鳥兒問答,這該是何等的蕭逸,何等的愜意啊。
常處於這樣的意趣里,身心自然清爽無比,病從何來?
靜,是養心的客觀要求,也是養心的功用之一。
以上六者,即相輔相成,又互為因果;即承前啟後,又互為促進。乃養心的“六字真經”,如能做到,定能收到“有病祛病、無病健身”之功效。
如能再輔以適合自己的鍛煉方法,勤加練習,以做到“養練結合、動靜結合”,那就事半功倍了。
㈨ 中醫養生知識點都有哪些內容
中醫養生是一種傳統的治療養生方法,只要是用於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等,從而使自己的身體更加健康,讓自己能夠延年益壽。中醫養生是古代醫學的精華,我們需要廣泛的宣傳和發揚,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點中醫養生的知識點吧。
中醫養生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
1、調節飲食:
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
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葯:
良葯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著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
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5、適飲葯酒:
葯酒往往可以幫助人們排除煩躁的思緒,同時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6、均衡營養:
平時飲食盡量做到面面俱到,葷素合理。
中醫養生觀念
中醫養生主要有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辯證觀。
1. 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具。
3.調整陰陽、補偏救弊。
4. 動靜有常、和諧適度。
養生影響因素
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中醫養生歷來重視精神衛生,早在兩千多年前的醫書《黃帝內經》中所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就明確提出養生應注重精神方面的保養。上古天真論中的養德,主要是體現在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才能有利於壽蔽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而長生不老和福壽無疆的理想境界,必須是從生活方式病和社會方式病入手轉變,必須從人類的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根本點改造好,將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負增長的下士,力挽狂瀾地改造好和奮起直追,將庶人(中士)和身心素質和道德素質比較優越的上士們一起,向賢人、聖人、至人、真人、神聖人的福壽無疆境界利己利他,這就是合同與道、德全不危、淳德全道和此其道生促成的科學革命成果。
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養生注意事項
1.常運動
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佗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2.順性情
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3.服葯餌
人生在世,享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