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中國古人有哪些養生

中國古人有哪些養生

發布時間:2022-09-23 01:50:31

① 中國古代的養生術有哪些

養生學家,歷代皆有。既見於醫家,亦見於文、史、哲諸學者中,可謂名賢輩出,養生傳統幾千年,形成諸多學派,異彩紛呈。

精神養生

主張以安靜調養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為主要途徑來保養生命、益壽延年。靜思始倡於老子、莊子,提出「清靜無為」的學說。《黃帝內經》繼老、庄之後,第一次從醫學角度提出精神保養可以防病,並主張依據四時之氣的特點來調養精神。

主張精神養生的學派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神靜則抗衰延年。人的思、慮、智、志、急、魂等,均由神所主。主張神氣清靜內守,不宜躁動妄耗;強調清心寡慾,抑目靜耳,調攝神志,順應四時,常練靜功,以保持神氣清靜,促進健康。

動形養生

主張以運動形體來保養生命。《呂氏春秋》率先提倡動形養生,認為經常運動身體,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東漢名醫華佗模仿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創編了「五禽戲」體操,作為人們練身強體手段。唐代名醫孫思邈及王煮等人也主張人要經常進行適度的運動。

調氣養生

主張調養真氣來延年益壽。《黃帝內經》提倡調攝真氣以治病延年。持此主張的學派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和動力,氣充滿全身,無處不到,具有治邪防病的功效。氣,貴在運行不息、升降有常。調節氣機升降,維持其正常功能,足以強身健體。調養元氣的方法包括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方面。通過調養其氣,以達健康長壽

固精養生

主張通過固攝陰精,使之充盈內守,以達到養生。據截,最早提出固精思想的是管仲。《黃帝內經》也非常重視精對生命的作用,認為精是人始生的基礎,生命活動的根本,人體壽夭的關鍵,主張養生關鍵在於節欲保精。陰精貴在充盈固秘,則人體得養,精力旺盛,強健長壽。固精的前題是收心正心。因此,這一學派強調節情慾以防陰精妄耗,倡導晚婚、節欲、調七情等,以保養陰精,益壽延年。

食養養生

主張飲食調養,補益精氣,糾正服腑陰陽之偏,以達到調治疾病、延年益壽之目的。《黃帝內經》提出:「謹和五味」、「食飲有節」等飲食調養原則。唐代名醫孫思邀是這個黨派的一代宗師,其主導思想是節制飲食,以食療痛,養老益壽。飲食宜清、淡、軟、簡,忌膩、厚、生冷。

② 古人十分注重養生,都有哪些養生的秘訣

故人們對養生的重視程度我們是有目共睹的,所以一直流傳到今天,有不少的人也一直保持著老祖宗流傳下來的傳統,而且在當時醫療技術的發展還沒有達到今天的水平的時候,古代的養在當時也就及其的重要了。古代人們養生一般都分為靜神養生,飲食養生,運動養生等等,但是這三種在古代更加的常用,而且在後世的科學研究中發現,也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存在的。

第三個運動養生,‘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也是從當時的時代一直流傳下來的。其實適當的,適時的運動對一個人的身體塑造上也是有著很大的意義的。

③ 古代老人,有哪些養生方法

一、經絡養生: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二、飲食養生:古人認為,合理飲食可以調養精氣,糾正臟腑陰陽之偏,防治疾病,延年益壽。故飲食既要注意「博食」即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又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調而致病。

三、順時養生: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四、減毒養生: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而通過飲食調理、服用葯物及其他措施,減少體內積聚之毒,可免生疾患,防止早衰,進而延年益壽。

五、靜神養生: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六、修身養生: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葯王孫思邈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④ 古代養生的秘籍

古代養生家十分重視身體的保養,認為保養得當,可抗邪防病,強身健體。那麼,古代養生的秘籍有哪些呢?下面跟著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古代養生的秘籍 胸腔養生法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實踐中創造了一套以按摩和擊打並重的護胸養生法。經驗證明,此法能寬胸順氣,活血提神,延緩衰老。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如經常按摩或拍打胸部,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預防冠心病、肺氣腫、肌肉發育不良,並能治療胸悶、心慌、氣急、肋痛等症。其具體做法是:

①捶胸:站立,全身自然放鬆,冬天宜脫掉棉衣,雙手握拳,先用左拳捶右胸,由上至下,再由下至上。然後再用右拳捶左胸。左右各200次。捶胸後,接著捶幾下背,深呼一口氣或長嘯一聲,更有助於呼吸吐納。老年人可由別人同時捶背部,效果更佳。捶胸時動作要先慢後快,快慢適中,不要過猛。

②拍胸:五指並攏,手掌微屈,用掌拍擊胸部。既可單手交叉拍胸,亦可雙手同時拍擊兩側胸部。自上而下,反復數遍。

③擦胸:兩手搓熱,先右手、後左手自上而下平擦胸部,使胸部微熱。再兩手呈梳子狀,分別從上而下在兩側胸部梳理,反復10次。

古代養生的秘籍 靜坐養生法

早在戰國時期,莊子就主張要摒棄私慾,在靜中養生。明朝的王陽明繼承、發揚了這一學說,創建了靜坐術。文學巨匠郭沫若年輕時疾病纏身,痛苦不堪,後來練習靜坐,頑疾消除,一直活到86歲。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靜坐時人的耗氧量顯著下降,心臟負荷減輕,腦血流量增加,人的身心得到充分休息,大腦功能得到積極調整,從而大大提高了人的身體素質,使人耳聰目明健康起來。靜坐養生的具體做法是:

①姿勢:頭自然正直,忌僵硬,鼻正對肚臍,眼微閉,唇略合,牙不咬,舌舐上齶,寬衣松帶,腰背放鬆,肩肘下沉,但不用力;身宜平直,脊椎要正,背勿靠它物,胸部可略前傾;手心向下,自然地輕放在靠近小腹的大腿根部;兩腳平行著地與肩同寬,座位以屈膝九十度為宜。

②呼吸:吸長而緩,呼短而促,行之不經意之間,靜坐特別講究運氣,要求自然、不用力、摒雜念、意在丹田。

③時間:清晨和臨睡前較好。地點不論,每次靜坐30分鍾。

古代養生的秘籍 叩齒養生法

古人認為齒健則身健,身健則長壽。唐代名醫孫思邈主張“清晨叩

齒三百下”。明代百歲壽星冷謙在談長壽秘訣時,也強調“齒宜常叩”。扣齒的具體做法是:晨起先叩臼(後)齒36下,次叩門(前)齒36下,再錯牙叩犬齒各36下,最後用舌舔齒周3~5圈。早、中、晚各叩齒一次,多做更佳。早晨叩齒最重要,因為人經過一夜休息,牙齒會有些松動,此時叩齒,既鞏固牙齦和牙周組織,又興奮了牙神經、血管和牙髓細胞,對牙齒健康大有好處。

古代養生的秘籍 摩腹養生法

唐代名醫孫思邈“常以手摩腹”作為養生之道。宋代詩人陸游也常作“摩腹功”。他們都成了古代聞名的長壽者。現代醫學證明,摩腹不僅可以調節胃腸道的蠕動功能,而且還能加強胃腸道的血液循環,防止胃腸消化功能失調。摩腹可按照下面的順序進行:

①以兩手的食指、中指、無名指按劍突下(即心窩部),先左後右順摩圓各轉21圈。

②三指由劍突下再向下順摩,邊摩邊移,摩至恥骨聯合處為止,往復21次。

③由恥骨聯合處向兩邊分摩而上,邊摩邊移,摩至劍突下為止。

④以臍為中心,用右手掌向左繞摩21圈,再以左手掌向右繞摩21圈。這里要注意的是,摩腹宜在飯前或睡前進行。手法以柔軟舒緩為宜,體位可採取坐式或仰卧式,應凝神靜心,排除雜念。另外,消化道疾病出血或炎症期間,不宜摩腹。

古代養生的秘籍 摩灸足三里養生法

中醫針灸歌訣雲:“若要安,三里常不幹”。意思是說,若要使身體安康強健,就得經常灸足三里穴。足三里穴位在膝蓋骨外側下三寸,脛骨外側一橫指處。在人身360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寓祛病延年之功效。國外醫學界也將此穴稱偉保健穴”、“長壽穴”。因此經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的功能,並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練習此功的具體做法是:

①拇指與食、中指相對,右手拇指按於右側足三里穴,先順、逆時針各揉按32次,然後換手,同樣揉按。

②臨睡前取仰卧姿勢,或先將左足的外踝,壓在右小腿的足三里穴上,進行按摩。每次約按壓10多分鍾,穴位處往往會產生酸脹、重麻等感。個別有經絡敏感的人還會產生酸麻向上或向下傳導的感覺。如果胃部、腹部不舒服,胃腔部發脹或疼痛,經按壓足三里穴後,即能緩解。

③捶足三里,用兩手小指的指關節頭(拳心向上)捶足三里,捶時脛骨前肌有明顯的酸脹感,對防治腸胃病和傷風感冒有良好的作用。以上三法,可任擇一法,或交替進行。

⑤ 中國古人的飲食養生觀有哪些

飲食養生是古人養生的主要觀點之一。《黃帝內經》中「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的觀點,被譽為「世界上最早論述合理營養與平衡膳食」的理論,堪稱中華民族飲食和營養的綱要。古人飲食養生的主要思想觀點如下:

(1)飲食有節,五味調和

古人認為:「飲食有節,度百歲乃去」,反映出古人對控制飲食重要性的認識。「節」即節制、控制、不肆食恣飲之意。如晉朝葛洪曾指出:「善養生者,食不過飽,飲不過多」,應「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

古人還認為:「五味調和,不可偏勝」。食物中具有「寒、熱、溫、涼」四氣和「酸、苦、甘、辛、咸」五味之分。五味各有所入,各走其所喜之臟;各有所禁,亦傷五臟。正如王冰所言,臟腑「雖因五味生,亦因五味損」,利用五味偏性調和飲食,平衡陰陽,以適應人體氣血臟腑陰陽盛衰的變化。若五味失調,易傷五臟而患病。認為:「酸傷筋,苦傷骨,甘不益肉,辛多壞氣,咸促人壽。」說明了調和五味的利害關系。

要做到飲食有節,調和五味,日常飲食宜定時定量,宜清淡。《飲膳正要》提倡:「暮食不若晨食。」「清晨一碗粥,晚飲莫教足。」《壽世保元》指出:「大渴不大喝,大飢不大食。」《蠢子醫》曰:「縱然適口莫浪食,只食八分便已足。」宋代張杲《醫說》指出:口味宜「去肥濃,節酸咸」,即日常應以清淡素食為主,少吃肥甘厚膩、酸咸過重的菜餚。《內經》也有「心病禁咸」的記載。現代醫學研究表明,每天吃10g食鹽的人群中,其高血壓發病率為10%,而每天吃鹽多2倍的人群,高血壓發病率增加2倍。可見古時飲食強調清淡與現代醫學控制食鹽、動物脂肪等以防心血管病的主張有不謀而合之處。

(2)飲食有常,物我相適

飲食有常,「常」即指常規、一定的規律性、規范性而言。「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的觀點,體現了中國古人生存特點——以素食為主,果蔬肉食為輔,調和五味,兼收並蓄的飲食規律。若違反這一規律,則導致機體陰陽氣血失去平衡而發生疾病。如《內經》載:「膏粱之變,足生大丁。」中醫認為「肥甘助濕,生痰化熱」,近代認為心血管病的發生,與偏食動物性食物過多、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增高有關,而適當素食可降低發病率。這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五穀為養」飲食規律在養生中的重要性。

「飲食有常」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物我相適」,即食物的性味要與人體的陰陽氣血狀況相適應,以人體需要來決定食用何種適當的食物。如人體質有偏於寒熱虛實之分,飲食上則主張分別按「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燥者濡之」的原則進食。

(3)飲食以時,四季五補

我國古人在「天人相應」思想指導下,極為重視飲食與時令的關系,並提出了飲食養生「四季五補法」。即隨著季節的變化,根據人體健康狀況調整飲食,以補陰陽氣血不足:春天「升補」,夏天「清補」,秋天「平補」,冬天「滋補」,四季「通補」。

古人在養生中主張順應四時養生,有「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的觀點。這一觀點被後世養生家奉為宗旨,在飲食方面講究在不同季節、氣候、時間,服食不同性味的食物,以適應環境和人體陰陽氣血的四時變化。如《飲膳正要》闡述了四季適宜食物,「春氣溫,宜食麥以涼之;夏氣熱,宜食菽以涼之;秋氣燥,宜食麻以潤燥;冬氣寒,宜食棗以熱其寒。」《養老壽親書》對老人四季飲食養生作了詳細敘述:「春季飲食,宜減酸增甘,以養脾氣,酒不可多飲,水團兼粽粘冷肥僻之物,多傷脾胃;夏季飲食,宜減苦增辛以養肺氣,飲食溫軟,不令太飽,生冷肥膩尤宜減之;秋季飲食,宜減辛增酸以養肝氣,新登五穀不宜與食,動人宿疾;冬季飲食,宜減咸增苦以養心氣。」這些四季進補的養生要則,對養生延年大有裨益。

(4)飲食潔凈,進食宜忌

飲食衛生也是古人養生學的一個重要觀點,認為食物宜新鮮潔凈,富有活力;必要時尚要辨別有無毒性,慎從口入。

如《飲膳正要》主張「豬、羊疫死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療本草》亦載「鱉赤足不可食」、「犬自死、舌不出者食之害人」。《隨息居飲食譜》亦雲「河豚魚其肝、子與血尤毒」等。

物性不同,有相合相反之誡;病體有別,有宜食宜忌之謂。元代賈銘《飲食需知》中,論述了共325種飲食性能及宜忌。所謂「宜」,即以相宜食性的食物治病養體;而「忌」指不相宜食物應禁食,又稱「忌口」。《本草綱目》中就列舉出63種飲食禁忌。

《隨息居飲食譜》載:「糯米,性太粘滯,難化也。小兒、病人尤當忌之。」諸如此類,古醫書中記載頗豐,形成了中華飲食養生學說的一大特色。

⑥ 古代養生之道

養生,是一種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生活智慧,並不是只有今人才懂得養生。而且,古人養生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涵蓋的內容也是非常地廣泛。下面讓我給大家介紹古代養生之道,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古代養生方法

經絡養生

經絡是遍布人體全身的“網路”系統,它控制著血和氣的運行流動,以保證各組織系統的正常功能。《黃帝內經》說,經絡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之作用。古代養生學家認為,疏通經絡可作為攝生的重要措施,而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經常刺激、按摩、針灸三個重要穴位即合谷穴、內關穴和足三里穴。

合谷穴可以防治顏面及五官方面的疾病,內關穴有助於防治心臟疾患,足三里穴則對預防五臟六腑特別是消化系統的疾病最有效。

飲食養生

我們的先人認為,合理的飲食可以調養我們的精氣神,糾正臟腑的陰陽之偏,還可以預防以及治療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因此飲食既要注意“博食”,也就是說以“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同時還要重視五味調和,否則的話,我們會因營養失衡、體質偏頗、五臟六腑功能失去平衡而導致疾病的產生。

順時養生

古人認為,天有四時氣候的不同變化,地上萬物有生、長、收、藏之規律,人體亦不例外。因此,古人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了順時養生法。人的五臟六腑、陰陽氣血的運行必須與四時相適應,不可反其道而行之。

因時制宜地調節自己的生活行為,有助於健體防病,否則,逆春氣易傷肝,逆夏氣易傷心,逆秋氣易傷肺,逆冬氣易傷腎。

減毒養生

古人認為,人若喜怒無常則會導致體內陰陽、氣血失調。勞累過度會損傷脾氣,傷於飲食則生濕、熱、痰濁。冒犯六淫,傷之外邪則百病叢生。這種致病因素被人體視為“毒”,因此提出以“減毒”來保全真氣的養生之道。

另外可以飲食調理、服用葯物以及各種其它的措施,以減少體內積聚的毒素,這樣可以避免疾患的產生,可以防止早衰的出現,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靜神養生

靜神在傳統養生學中佔有重要地位。古人認為,神是生命活動的主宰,保持神氣清靜,心理平穩,可保養元氣,使五臟安和,並有助於預防疾病、增進健康和延年益壽。

反之則怒傷肝、喜傷心、憂傷肺、恐傷腎,以至誘發種種身心疾患。

修身養生

古人認為,凡追求健康長壽者首先要從修身養性做起。平日應排除各種妄念,多說好話、多行善事。

古醫家孟說雲:“若能保身養情者,常須善言莫離口”,“口有善言,又當身行善事”。孫思邈則說:“心誠意正思慮除,順理修身去煩惱。”養成良好品行,常做有利於他人的事,可使自己心胸開闊、心情愉悅。

調氣養生

古人認為,人體元氣有化生、推動與固攝血液,溫養全身組織,抵抗病邪,增強臟腑功能之作用。營養失衡、勞逸失當、情志失調、病邪夾擊等諸多因素,可導致元氣的虛、陷、滯、逆等癥候,進而使機體發生病理性變化。

調氣養生法主張通過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調七情、省言語、習吐納、行導引等一系列措施來調養元氣、祛病延年。

進補養生

傳統醫學十分推崇用滋補葯物調理陰陽、補益臟腑、滋養精血。合理進補可以強身、防病、祛病。但進補既要辯證,又要適量,還應考慮順應四時。服用補葯時,如系入肺葯,在秋季較合適;如系溫補葯,則在冬季比較適宜。

固精養生

古人認為,精血是人體營養物質中的精華部分,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五臟六腑得精血的供養,才能保持其正常功能。如性慾無節,精血虧損過多,就會造成身體虛弱、病變百出、減損壽命。而保養陰精則可延緩衰老。

5000年前,《黃帝內經》中有“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記載,宋代名醫陳直《養老奉親書》中也說:“善服葯者,不如善保養。”中醫提倡的養生保健理念由來已久,正所謂治病不如防病,用正確的方法養生可以達到強健身體、增長壽命的目的,比任何醫葯都可靠。

古人養生“九”口訣

“一德”養生法

明代養生家呂坤說:“仁者可壽,德可延年,養德尤養生之第一要義。”明確提出要把道德修養、品德仁愛作為養生之最高准則。

“二字”養生法

宋代文學家蘇東坡認為,養生在於“安”、“和”二字。“安”即靜心,“和”即順心。“安則物之感我者輕,和則我之應物者順。”就是說,一個人對世界萬物要有“安”“和”心態,以達到物我兩相宜之養生境界。

“三戒”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意指養生非一朝一夕,乃貫穿於人的一生,要行為檢點,了解得失。

“四法”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萬密齋提出養生之法有四:“一曰寡慾,二曰慎動,三曰法時,四曰卻疾。”即從保健的角度說,養生要遵從自然規律,並克服不良心態。

“五知”養生法

宋代名人周守忠說:“知喜怒之損性,故豁情以寬心;知思慮之銷神,故損情而內守;知語煩之侵氣,故閉口而忘言;知哀樂之損壽,故抑之而不有;知情慾之竊命,故忍之而不為。”“五知”養生,勿要使“七情六慾”宣洩。

“六節”養生法

明代醫學家汪綺石說:“節嗜欲以養精,節煩惱以養神,節憤怒以養肝,節辛勤以養力,節思慮以養心,節悲哀以養肺。”養生重在養身,養身即養好人的“精、氣、神”。

“七食”養生法

清代養生家石成金指出:“食宜早些,不可遲晚;食宜緩些,不可粗速;食宜八九分,不可過飽;食宜淡些,不可厚味;食宜溫暖,不可寒涼;食宜軟爛,不可堅硬;食畢再飲茶兩三口,漱口齒,令極凈。”飲食得當,肌體調理,是養生的重要保障。

“八樂”養生法

石成金認為人生之樂是:“靜坐之樂,讀書之樂,賞花之樂,玩月之樂,觀畫之樂,聽寫之樂,狂歌之樂,高卧之樂。”高尚、適宜的休閑方式,也是一種養生方法。

“九思”養生法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思無邪,養正氣,養正氣,乃養生之精神。

古人4大長壽法

中醫古典《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的要韻養生學的方法,代表了古人養生的精髓。

保陽氣,益陽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保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陽氣是生命的根本,“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陰精是生命的基礎,“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發長。穀人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

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古人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自可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否則“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順應自然規律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內經》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內經》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邪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取得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調攝精神

避免七情過激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管子》“凡人之生也必以其歡,憂則失紀,怒則失端。憂悲喜怒,道乃無處。愛欲靜之,遇亂正之,勿引勿催,福將自歸。”指出憂、悲、喜、怒有失養生之道,強調安神定志,方增“福壽”。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

飲食有節

⑦ 古代有哪些養生文化

我國歷史悠久,積累了博大精深內容豐富的養生理論與實踐,形成了世界上獨具特色的中華養生文化。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經典要首推《黃帝內經》,其他一些古籍中也廣泛涉及不同的養生觀點與理論。1.《黃帝內經》:古老的養生文化經典

《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學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比較全面地闡述了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系統結構,反映出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和學術思想,為中醫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黃帝內經》一書,不僅是一部偉大的醫學巨著,而且也是一部光輝的養生學、康復學著作。因為它全面地反映並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養生學、康復學成就,對於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有關理論、原則和方法,進行了比較全面而系統的論述,從而奠定了我國養生學、康復學的理論基礎,是學習中醫養生學、康復學的必讀之書。

《黃帝內經》是戰國秦漢以來各醫家的論文匯編,其匯編成書的時間約在西漢。然自成編以後,直至唐代,仍有增損。因此,《內經》這部著作,並不是出自一人的手筆,也不是一個時代、一個地方的醫學成就,而是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各醫家的經驗總結匯編。所謂黃帝著《內經》,亦僅是託名而已。

《黃帝內經》中所闡述的養生學思想如下:

第一,正確地回答了「生命的起源是什麼」。《黃帝內經》認為生命與自然界息息相關,如《素問?寶命全形論》里指出:「天地合氣,命之曰人」;《靈樞·本神篇》亦曰:「德流氣薄而生者也」,即認為自然界的陰陽精氣是生命之源,這種認識是符合實際的。

第二,認為「天人相應」,養生學、康復學的根本點在於「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把人與自然界看成一個整體,自然界的種種變化,都會影響人體的生命活動,即天有所變,人有所應,因而,強調要適應自然變化,避免外界侵襲。如《靈樞·本神篇》指出:「要順四時而適寒暑」,《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則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四時順養原則。《素問·上古天真論》又明確指出「虛邪賊風,避之有時」,從而開辟了中醫防病養生的先河。

第三,清楚地闡明了生命的發展規律。《黃帝內經》對人體生、長、壯、老、已的生命規律有獨到的觀察和科學的概括,不僅注意到年齡階段的變化,也注意了性別上的生理差異,如《素問·上古天真論》中,男子8歲為一生理階段,女子7歲為一生理階段的遞變規律,《靈樞·天年篇》以10歲為一階段的遞變規律,分別詳細闡述了人的生理變化特點。

第四,對衰老的認識是正確的。《黃帝內經》詳細論述了衰老的變化過程及衰老表現,並指出情志、起居、飲食、縱欲、過勞等諸方面若調節失當,是導致早衰的重要原因,並提出要「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初步建立了抗老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論基礎。

依據《黃帝內經》的原文,可以看出其中的養生思想包括以下內容:

(1)養生之道與健康長壽

影響健康長壽的因素很多,諸如先天遺傳、自然環境、社會經濟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醫療水平、營養狀況、個人職業等等。但能否講究養生之道,也很重要。《內經》中已把「治未病」的預防為主的思想提到戰略高度來認識,並提出能否抗衰老的關鍵是實行正確的養生之道。疾病是健康的大敵。但《內經》認為「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因此,養生之道的目的,就是為了培補人體正氣,增強抵抗力,從而不得病或少得病。

(2)養生學、康復學的原則和方法

《黃帝內經》里提出了許多重要的養生學、康復學原則和方法,至今仍有效地指導人們的預防保健和康復實踐。現分述如下:

①協調陰陽

疾病是健康的大敵,而一切疾病發生的根本原因,《黃帝內經》都認為是由於陰陽失調,故主張治病必求於本,這個「本」就是陰陽。因此,要想不得或少得疾病,就必須注意協調陰陽,切實做到「法於陰陽」,補其不足,糾其偏勝,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②保陽氣,益陰精

保養陽氣和補益陰精,這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一條重要原則。萬物之生由乎陽,萬物之死亦由乎陽。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所以,「陽強則壽,陽衰則夭」,養生必須養陽。但善養生者,又必須寶其精。因為精盈則氣盛,氣盛則神全,神全則身健。

③順應自然

自然界的陰陽消長運動,影響著人體陰陽之氣的盛衰,人體必須適應大自然的陰陽消長變化,才能維持生命活動。如果不能適應自然界的這種變化,就會引起疾病的發生,甚至危及生命。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所說:「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因此,順應自然界陰陽消長規律養生,是中醫養生康復學的基本原則。此外,《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提出了四時「養生」、「養長」、「養收」、「養藏」的「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具體方法,來抗禦外界的侵襲,預防疾病的發生,保持機體陰陽平衡,達到人與自然的整體統一。

④調攝精神

注重調攝精神,是促進人類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之一。精神意志活動,是五臟精氣活動的體現,但反過來,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又能控制自己的精神和臟腑的活動,正如《靈樞?本臟篇》說:「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適寒溫,和喜怒者也」。「御」、「收」、「適」、「和」,都有主動的含義。所以,充分發揮人的意志作用,重視精神的調養,既是養生防病、預防早衰的重要原則,也是內因為主的學術思想在攝生學說中的體現。精神意志調攝的方法,有兩個具體內容,一是養意志,二是調情志。培養意志是為了加強臟腑氣血的活動能力,調和情志則在於排除干擾臟腑氣血活動的精神因素。⑤飲食有節

《黃帝內經》十分重視飲食調理,認為飲食是人體營養的主要來源,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飲食調理得當,不僅可以保持人體的正常功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可以治療某些疾病,飲食不足或調理不當,則可誘發某些疾病。因此,《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面。

⑥起居有常

起居有常,是指生活起居要有一定規律,這里主要包括睡眠、勞作、性生活等幾個方面。古人觀察到,日月江河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行有常」,人要長壽,就要「法則大地,象似日月」(《素問·上古天真論》),使自己的生活作息保持一定的規律,才能「生氣不竭」。故《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有四季卧起早晚之宜,《素問?生氣通天論》有平旦、日中、日西將暮三時勞作歇息之分。現代生物學也認為,人體存在許多生命節律,控制著機體的生理活動。《內經》「起居有常」的養生方法,就是要人們順從這些生命節律,安排起居作息,維持機體生理功能的協調統一,保持生命力長久不衰。

(3)關於發育、衰老與長壽的論述

「生、長、壯、老、已」,是人類生命的自然規律,這說明人的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限度,是指自然壽命可以活到的年齡,傳統醫學稱之為「天年」。《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春秋皆度百歲」的記載。唐,王冰注曰:「度百歲,謂至一百二十歲也。」《靈樞·天年》則重點討論了關於天年的問題,提出「人之壽百歲而死……百歲乃得終。」並對人體自出生以後,從幼年、健壯、衰老直到死亡的各個階段(10~100歲)生理上、體態行動上和性情變化上的情況,作了詳細的論述,認為人生的一般壽命應當有百歲,到百歲以後才是自然趨向衰老的最終階段。《黃帝內經》認為造成早衰的主要原因是起居無節,精神失於調攝,缺少鍛煉,不注意養生防病;指出養生長壽的要旨在於順應天時,形神兼養,保全精氣,這些精闢的論述,包含著十分科學的內容,對於我們今天研究健康長壽問題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⑧ 古代的養生術有哪些

古代的養生主要有三個方面,順四時以適寒熱,和喜怒以安起居,節陰陽而調剛柔。

⑨ 古人的十種養生方式

養生,是中國人從古至今都在追求的事情,現代醫學發達,也得出了更多有利於健康的養生方式,那你知道古人是怎麼養生的嗎?

宋代養生家陳直就曾寫過一篇《述齊齋十樂》,盤點了古人十種養生方式,讀書寫字、種花養草,修身養性,看起來都十分愜意。

1、讀義理書。宋朝講求儒家經義,將探究名理的學問為“義理之學”。也就是讀明智之書,心中有了前進的方向,也就不會迷茫。

2、學法帖子。也就是臨摹字帖,練習書法時,講究精氣神統一貫注,身體各個部位都要自然配合協調用力,將力量運用到筆尖,才能寫出一手好字,長期如此練習,能夠使氣血暢通。值得注意的是,古代著名的書法家平均壽命都在80歲左右,放到今日,也是長壽的。

3、誠心靜坐。俗話說“心靜則神安,氣調則血流”,靜坐能是頭腦清醒、身體得到充分的休息,精神也得到調節。

4、益友清談。千金易得,知己難求。三兩好友時時相談,既能增長見識,又能疏導解惑,有益身心健康。

5、小酌半熏。適當地喝點酒可以舒筋活血、通絡防病,但是千萬不能貪杯哦。

6、澆花種竹。古人喜歡與花草為伴,適當進行園藝活動,既活動了身體,又調節了情緒,熏陶性情。

7、聽琴玩鶴。按照現代人的話來說,就是音樂養生,國外研究證實,音樂確實能夠養生,具有止痛、降壓、防止大腦衰老的作用,所以經常聽一些修身養性的音樂是有好處的。

8、焚香煎茶。聞香怡情添意趣,品茶養性可長壽。不同的香有不同的作用,檀香可寬胸理氣,沉香可沉心靜氣,茉莉等花香可以開胃醒脾。喝茶更是有好處,能利小便、祛痰熱、有力、悅志。

9、登高觀山。古人也喜歡運動,常去爬爬山,能夠活絡筋骨,也能開闊胸懷。

10、玩牌弈棋。這可以活躍大腦、提高反應能力,還能豐富生活,當然,沉迷其中也是不好的。

閱讀全文

與中國古人有哪些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年人吃瀉葯便秘怎麼辦 瀏覽:533
為什麼父母喜歡拍抖音 瀏覽:130
最討厭別人拿孝順說事 瀏覽:847
龍口補一個老人公交卡多少錢 瀏覽:280
機場六月份養老金有什麼優惠 瀏覽:678
長沙縣企業養老金查詢個人賬戶 瀏覽:782
老人家反復快死 瀏覽:381
重陽節社區帶居民體檢活動預案 瀏覽:206
父母被鄰居暴打後續該怎麼處理 瀏覽:178
周末父母升職多少集 瀏覽:800
曲靖養生湯鍋怎麼樣 瀏覽:286
80歲老人psa指標高 瀏覽:855
安徽最大養老院 瀏覽:177
老年大學教材英語 瀏覽:662
居民養老交15年多少年回本 瀏覽:719
父母不同意自己也迷糊怎麼辦 瀏覽:389
老年人一年裡反復輕微咳嗽 瀏覽:299
重陽節警察 瀏覽:253
珠海惠州哪個養老好 瀏覽:395
廠長退休金 瀏覽: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