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看待有人說老人只有去了養老院才知道跟想像的不一樣這件事
現在大部分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所以將來面對著給老人養老的問題,子女的壓力也是很大的,這就體現出了養老院的重要性,很多的父母也是比較開明的,想要自己到老了之後去養老院養老,但也有一些老人卻認為養老院這種地方是不好的。那麼針對於這一種現象,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呢?
最後想對大家說,並不是把自己的父母送到養老院就代表著不孝敬。畢竟現在每個人的壓力也都是非常大的,無論將父母送到哪裡進行養老,別忘了經常看一看父母。也希望現在社會上能夠對養老院有一個重新的認識,不要將養老院的印象只停留在幾十年之前。
Ⅱ 去了養老院後的感受作文是一百字的有沒有
此次養老院一行讓我感慨很多,自己去的養老院沒有想像中華麗的院座,在眼簾中出現的只是一座朴實無華的小樓,自己在想為什麼臨沂一座那麼大的城市為什麼還有那麼破舊房子,而且那麼破舊的房子里住的是年邁的老人,而有的人會問,那麼多養老院為什麼選擇一間那麼破舊的養老院,我想如果人人都選擇好的養老院,條件好的養老院,那麼那些條件差又偏僻的養老院有誰去看呢?那裡面的老爺爺老奶奶也需要關心與呵護,他們也需要溫暖,也需要更多的人去了解他們啊! 我們到了養老院的時候,就主動與老人們聊天,談心,真切的關懷讓老人們的感動如潮水般湧出淚水,感謝感動的言語早已不盡其中,有些老人還講了他們很多關於他們以前的事情,有的老人講著講著情不自禁的流出了眼淚,由此可以看出現在我們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有的老人已經在這里住了幾年之久,沒有親人的關切問候,沒有兒女的噓長問短,他們每一個都有些迫不得已的理由才要住在那裡的,沒有至親的關懷,日復一日的那樣生活,他們是多麼渴望有人陪他們聊天,給他們關心,他們都沒說出口,只有在那是內心的真情才毫不遮掩的表露出來。 如果每個人都奉獻那麼一點點小小的愛心的話,那麼她們面對的將會是怎樣的溫暖和關懷? 以前的自己很渺茫,人活著到底是為什麼?到底是為什麼而活?今天終於讓我體會到了,我想人活著是為了愛與責任,是為了感謝與愛。今天的我終於明白了這個道理,老人們的言語深深的激勵了我,我要感謝各位爺爺奶奶讓我明白了這個道理,也讓我知道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收起
Ⅲ 養老院到底能不能養老,真正的養老院什麼樣兒
真正的養老院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好,很多養老院並不負責任,對但老人也不是那麼友好。
Ⅳ 想像中的養老院和實際的養老院,是一樣的嗎
目前我國的生育率在逐年降低,新生兒不斷的減少,這也造成了我國社會的老年化程度嚴重,再加上年輕人的工作及生活的壓力也在不斷增加,所以在我看來未來指兒女養的老的想法就是很不現實的了,所以我們這代人可能大部分人在年齡大了後可能都要選擇養老院養老了。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情況不同,可能對於自己以後的養老打算也不同,當然就對養老院的功能有著不同的要求,所以每個人可能在腦海中所想像的養老院的情況和環境也都會有所差別。
想像中的養老院與現實中的養老院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缺少了兒女的陪伴。兒女們都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又知道爸媽在養老院里的生活很好,可能就會逐漸減少去探望父母的次數與時間,實際上住在養老院里的老人雖然吃穿不愁,有玩有樂,但總免不了會擔心和想念自己的孩子,想念自己的孫兒孫女,所以如果自己家的老人住在養老院,還是應該多去看看老人,帶上自己的孩子,讓老人在養老院里也可以享受到天倫之樂。
Ⅳ 有人說「養老院其實和想像的不一樣」,如何看待這種說法
去過養老院生活的人,才知道,才有發言權,因為親身體驗了,有資格說出實情,說出自己的感受。一般養老院是封閉式的管理,不許陌生人進,親屬探訪都有規定的時間,其實,親屬都很難知道裡面的真實情況。
Ⅵ 關於養老院的事情,比你想像的更復雜!
養老院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養老院這個地方,有很多老年人,也有很多故事。
他們喜歡傾訴,卻常常只能自言自語,或者沉默一整天——渾渾噩噩,沒有期盼,沒有目標,過一天算一天。
「人老了,沒意思哦」。
「我現在發現,活得久是老天爺在懲罰我,可能以前做了一些不好的事情,到老了這么惱火」。
在走訪養老院的過程中,筆者聽過很多老人這樣說。
現在養老院的定位已經不像過去那樣,是救助「三無」老人、五保戶的社會福利機構,而是面向大眾,尤其是向廣大城市中產階級提供商品化養老服務的機構。據調查顯示,我國養老機構中,民營養老院的比例超七成,是提供養老服務的主力。
當前,中國的機構養老服務還處在一個不斷專業化和規范化的過程之中。不同地區,不同定位的養老院之間的差異非常大。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中有眾多的高端養老機構,而廣大農村則多是設施簡陋,幾乎沒有照護服務的農村敬老院。
養老院住著的老人會有不同的照護以及服務的需求。我們可以大致將其分為兩類:一類是輕度失能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還有一類就是重度失能的老人,需要24小時的密集看護。
養老院衣食無憂,但是很多老人認為住在這里是「花錢來勞改」。我們要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首先,對於幾乎所有入住養老院的老人來說,進入的那一刻,他們就失去了獨立出入的自由。養老院的門衛大多管理得非常嚴格,老人外出一般都需要監護人通常是子女的陪同,為了防止意外發生,養老院的護理員也會限制老人走出自己看管的范圍,所以他們每天能夠活動的范圍非常有限,更別提有某些疾病的老人,會有層層的門禁、柵欄限制他們的自由活動,以防止意外發生。
很多老人每天的活動范圍就是在自己的床位周邊,床邊的小桌子上看報紙、聽廣播。在養老院中,老年人很多的「自主性」的行為都不被鼓勵,養老院因為自身的管理和從業人員的特點,更希望老人們都在他們的規范內行動。在養老院中,似乎老年人只需要安靜地吃,安靜地睡,就可以了。
「我希望老人都是飯來伸手,衣來張口就好了。他們多動點,鐵定就多點風險。一旦有任何意外發生,家屬追究起來,還是養老院的責任。」一位民營養老院院長這樣解釋他們採取嚴格管理措施的因由。她說,此前有一位老人,有早起鍛煉的習慣,但是在護理員去照護其它老人的時候,意外跌倒了,家屬認為養老院沒有盡到照護的責任,最後養老院進行了經濟賠償。
院長還表示,因為這件事,家屬直接跑來辱罵相應的護理員,導致護理員提出了離職,這對養老院的影響是很大的,也反映出從業人員不容易在這份工作中獲得相應的尊重和認可。養老照護從業的護理員非常短缺,而行業目前薪酬福利上不去,工作內容涉及到的很多都是「服侍人」的工作,對生理和心理都有一定的挑戰,年輕人幾乎都不願意從事這個行業,也導致了護理員的綜合素質普遍不高,而且年齡偏大,他們也長期得不到應有的職業尊重,在養老院工作的負面反饋大,使得養老服務行業的護理人員很難對老人產生自發的同情與關愛,他們在有選擇的情況下,會更傾向其他的工作。
以上這種看管+保護的模式,是國內養老院的基本模式,也是養老院和家屬共同建構的,它以老人的身體安全為第一要務,所以要盡量限制老年人的活動范圍,也不鼓勵他們的能動性表現。這種「現世安穩」真的是老人們想要的幸福嗎?
有年輕的小護士表示,在養老院,「覺得時間過得特別地慢,吃完早飯等著吃午飯,吃了午飯吃晚飯,每次我下了班,走出養老院的大門,才感受到了正常的時間。在這里上班久了,我就會對人生感到很悲觀,感覺人活著沒啥意思。」而正因為這種上班的感受,女孩的家人建議她離開養老院,去別的地方工作。
正是由於這一系列的困境,讓老人們不太敢也不願意離開自己熟悉的生活范圍。很多老人或感嘆「人老了,不中用了」,「我覺得活著沒意思」,這些都是因為老人們沒有社會的參與感,他們沒有被需要的感覺,缺失了自我的價值感,常常自視為子女和家庭的累贅跟負擔。
在養老院,呈現了「倒轉的家長式作風和權威性保護」的特點。在這個語境下,子女或者監護人認為老人逐漸喪失了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喪失了認知跟判斷能力,他們全權代理了老人的生活。對於是否入住養老院,大部分的老人都是不知情或者沒有選擇權的。子女親屬要忙工作,要照顧家庭,沒辦法給到老年人全心周到的照顧,老年人只能接受入住養老院。
中國人對老年人的最大祝福就是「健康長壽 長命百歲」,但當我們在為老年人尋求一種合適的照顧的時候,如何照顧到他們的自主性呢?養老服務中,精神關懷已經成為了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
在子女們一廂情願以為為老人找到了萬無一失的照護機構之後,將自己從心力交瘁的的情況下解脫出來了,繳納的贍養費足以證明自己的「孝心」,他們通過支付相關費用,進行了 「孝道的市場轉包」 ,而騰出手讓自己在事業上大展拳腳,在生活中專心育兒。這是無奈之舉,也是很多有老家庭必須做出的選擇。
殊不知,很多被動入住養老院的老人,會不適應新的環境,產生沮喪、失落等種種負面情緒。有一部人老年會囿於傳統觀念,喜歡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但是更多的卻是因為,老年人珍視自己能夠在家中隨意出入的自由,不舍家中留下的珍貴情感與記憶。
而在養老院的故事場域里,失能失智老人,集中展現了養老的困境。比如說失智老人,養老院一般是拒絕接收的。數據顯示,在中國,失智老人中阿爾茲海默症佔比六到七成,而因為公立養老院的床位供不應求,民營養老院成為接收失智老人和重度失能老人的主力軍。將這些老人綁在椅子上,圈在圍欄里,已經成為了養老機構養老常見的管理手段, 這個現象不僅是一個照護形式的問題,更是一個重要的倫理問題 。
當老人被認定為失智以後,他彷彿失去了作為一個完整的人的身份。合理地限制一部分他的自由,把他綁在椅子上,關在房間里,把他的話當作胡言亂語,無視他的要求,那麼這種限制和剝奪的合理性的邊界在哪裡?它是否在監管不及的地方,演變成一種對老人們的暴力跟傷害呢?
近年來,老年人被看護虐待的新聞屢見不鮮。這些極端個例也讓很多老人選擇居家養老,但是老人們在家中悄無聲息去世無人知的新聞也時常見諸報端。怎麼樣才能追求更好的一種照顧呢?
是寄託於照護從業者個人的道德與自律?還是花更多的錢進入更高端的養老機構,規避被暴力對待的風險?還是不斷進行專業的培訓,形成完整成熟的行業管理規范?
養老服務的質量提升絕對不能單一地寄託在從業者的身上,應當從整個社會的照護資源分配和情感框架中去考量。
它涉及到健康養老的方方面面。有人的地方,就有情感需求,就有人和人的交流。 #養老# 智慧醫養 ,以現代科技融入關懷的智慧,無論是機構養老還是居家養老,給足你們安全感和幸福感。
醫養結合防治慢病 現代監管預警守護健康
遠程關懷彰顯溫情
長壽是一種幸福,不該成為長者們的憂慮。現代科技應該帶給老年人幸福和健康。智慧醫養,智在為您!
Ⅶ 養老院的生活是什麼樣的
前陣子刷到一個視頻,是一位志願者講述了養老院內的殘酷與現實一面,可能會顛覆你的認知。大概意思是說,你以為自由瀟灑的生活,是沒有代價的嗎?如果一輩子不結婚、不生孩子,到年齡了就搬進養老院,然後繼續過著有人陪伴、有人照顧的美好生活。可實際上,住進養老院的生活根本就沒有你想得那麼美好。無兒無女,也就意味著背後沒有依靠,無論有什麼事情,也沒有一個替你出頭的人。所以不被當回事、被欺負、被忽視,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甚至,有時候連飯都不會讓你吃飽,有自理能力的還好,要是沒有自理能力,更是躺在床上任由人擺布了,最後無論因為什麼原因去世的,都算自然死亡。特別是大小便不能自理的情況下,哪可能有人及時給你換洗衣服。在逢年過節時,每個人都想回家團圓,於是很多老人一一被兒女接走,可還剩下一些無兒無女的老人需要照顧,而那些被留下來照顧老人的人,一定沒有情緒嗎?說實話,看完這個視頻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也許有點誇張,也許,這只是冰山一角。偏偏就是這個現實問題,好像都被忽視了,能意識到的人,也肯定自己會是例外,要不然就安慰自己那一天還遠著,到時候都會好起來的。可是別忘了。有些東西與有些東西,從來都是相生相伴的,就像正義與邪惡,只可能換一種形式繼續存在,而不是只剩下一種存在。還有一個更令人心痛的事實:人老了,是會被嫌棄的。村頭有一隻狗,所有路過的年輕人,它唯恐避之不及,可對於路過的老人,總會露出它鋒利的牙齒。每個人都有那一天,以我們現在的心境和經歷,根本體會不了老人的無奈和想法,等到年齡了,什麼都體會到了,什麼也都清楚,但什麼也都晚了。我自己的舅舅說過一句話:都說天堂好,可為什麼沒有一個人願意去?人到老了,比任何年齡段的人都要留戀這個世界,包括我也親眼見過一個患癌老人,對著自己的兒子哽咽道:「我還想再多活兩年。」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結婚生子,主要原因是什麼?沒錢?生活壓力大?不排除,但更多的原因,恐怕還是因為不想承擔那份責任,承受那份辛苦。直到看過這個視頻,才突然理解家裡老人常說的一句話:年輕時不吃苦,到老了無指望。2既然聊到這個現實的問題,就說一個最現實的,錢。就現在而言,年輕人如果不結婚,日子過得確實瀟灑自由,想去哪裡就去哪裡,想買什麼就買什麼,可實際上,真的是能力與條件允許嗎?不,永遠都要相信這個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就像許多不婚主義者,往往過著收入與開支不成正比的生活,或者過著開支大於收入的生活,依然踏踏實實的、瀟瀟灑灑的。其實主要是仗著自己年輕,哪怕在外欠下一些錢,也不著急,想著日子很長,可以慢慢掙、慢慢還。所以快老了、到老了怎麼辦?然後是因為自己還年輕,暫時不用考慮養老問題,其他也沒什麼負擔。可有沒有想過,如果這一輩子不突然發筆橫財,你所想像的一個人的美好老年生活,根本就是空中樓閣。說走就走的旅行,錢從哪裡來?把積蓄花完了,接下來的日子怎麼過?到那個時候,你不年輕了,是工作找你,而不是你找工作,這還是相對年輕的情況,年齡稍微再大點,更是會直接與社會脫軌。就算有錢,等著你的也只是孤獨的生活。人的幸福感不是兒女給的,但等真的過上了那種兒孫滿堂、承歡膝下的日子時,你會發現那種幸福沒有任何東西可以代替。逢年過節時,人家都是熱熱鬧鬧、歡天喜地的,只有你一如既往,一個人面對著空盪盪的房間,出來進去都是自己一個人,沒有人說話,整天胡思亂想,因為這樣的生活而感到恐慌、恐懼。3所以,如果一輩子不結婚,有沒有想過晚年怎麼過?何止是孤獨。在這里也不是勸什麼,只是人對於自己選擇的人生,要能意識到哪些部分是享受的,又有哪些部分是需要承擔的,再做出正確的選擇。只能看到讓自己享受的部分,看不到有什麼代價,怕到頭來哭都沒有地方哭。關於人為什麼要結婚,總能聽到各種各樣的答案,可以把婚姻當成是一種經歷,也可以是為了找個人同舟共濟。但最實在的,有社會學家說,婚姻就是一份對未來的長遠投資,為了不使自己孤獨終老,從而建立一份深厚的篤定的愛情。正所謂少來夫妻老來伴,這並不是一句空話。不是在你需要的時候,就能立馬找到一個伴兒,若兩個人之間沒有那份特別與深厚的感情,只能是羊入虎穴,白白給自己招來一個賊。婚姻的經營,夫妻關系的維持,是挺不容易的,包括一路走來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危機、困難和坎坷。反過來想,夫妻之間最珍貴的那份感情,不也正是在這些困難和危機中,逐漸培養來的嗎?等需要陪伴的時候,需要愛的時候,因為你在對方那裡寄存了許多,這個時候對方才有愛回饋給你,不是嗎?很現實的問題,所以對於那些已經結過婚的人來說,也不是結完婚就萬事大吉了,到老就有陪伴了,要趁著年輕好好積累感情。
Ⅷ 養老院科普心得體會800字左右
2012年10月15日我們參加新學期第一次去敬老院的活動,首先我覺得很榮幸能夠參加這次活動,青年志願者們穿著整齊干凈的校服迎著朝陽,舉著青年志願者協會會旗,邁著整齊的步伐向孫村敬老院和庄科敬老院進發了。在去敬老院的路上我滿懷期望,想像著見到那一張張慈祥的面孔就會覺得很幸福很開心。
大約過了半個小時我們到了孫村敬老院,走進敬老院的第一感覺是有點破舊,我們分成幾個小組,去看望爺爺奶奶們。我們四五個人看見一位和善的老奶奶,她請我們進屋坐,走進屋子,心裡「咯噔」了一下,爺爺奶奶們就住在這里嗎?我覺得好心酸,我不知道他們是怎麼生活的,那些被兒女們送進敬老院的老人們該有多堅強,他們既要忍受無人照顧的痛苦,還不能有一個很好的生活環境。他們為兒女操勞了大半生,如今卻在應該安享晚年時來到敬老院。這時我發誓!以後絕不做不孝子,他們該有多心痛,我無法想像!於是我們和老奶奶交談,盡量避免有關家的話題。爺爺奶奶們看到我們這些有活力、有朝氣的小青年,有的會被我們感染也會開心的笑,有的卻會觸景傷情,在一旁偷偷的抹眼淚,我不知所措,我不知道該如何安慰他們。後來我們一起給爺爺奶奶們表演節目,有兩位老爺爺很有活力,他們也給大家表演節目,他們也唱唱跳跳,我多麼希望所有的爺爺奶奶們都能像他們一樣開心一些。對待老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他們,也許他們對我們愛理不理,也許他們對我們講話口音不熟悉,也許他們在交談過程中老是走神,也許他們耳朵不好使,我們都要耐心,關心他們的生活,給他們受傷的心靈一些溫暖,親切的叫一聲爺爺、奶奶。或許他們就會銘記在心,或許他們就會覺得溫暖一些。很快到了離別的時候我們都依依不捨的揮著手跟老人們說再見。我覺得自己度過了很有意義的一天。
通過這次活動我學到了很多。對於父母,我告訴自己,父母也會有老的一天,自己要盡一切努力照顧好他們,把他們留在身邊,不論他們的行動變得多麼遲緩,不論他們思考變得多麼困難,因為,我知道,小時候,是他們一步一步地扶著我走路,是他們一遍一遍地教我識字。我還告訴自己,要把自己的責任感化作不間斷的行動,以後自己還要堅持去,不要吝嗇一個微笑,一個溫暖的眼神,一聲「爺爺、奶奶」,雖然自己的能力有有限,但勿以善小而不為。最後我衷心地祝福爺爺奶奶們能夠開心的度過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