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血瘀質三伏天如何養生

血瘀質三伏天如何養生

發布時間:2022-08-18 14:26:21

⑴ 7類人最需在三伏天養生,中醫詳解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天氣虛質,濕熱質,陽熱質,平和質,痰濕質,陽虛質,陰虛質這7類人最需養生。

1、氣虛質

此類人四肢倦怠、肌肉鬆軟、不喜運動。氣虛者應以補益脾肺為主,更要慎避風邪。飲食上宜食性質平和、偏溫之物,如山葯、龍眼肉、蓮子等。

2、濕熱質

此類人膚色多偏黃,有「濁」而不清爽之感。調養應以健脾去濕、疏肝利膽為主。飲食上宜食清淡去濕之物,如冬瓜、苦瓜、綠豆、薏米、海帶等。

3、陽熱質

此類人體格壯實、面色紅潤、聲高氣粗。調養應以生津養陰為主。飲食上宜多食水果蔬菜,尤其是黃瓜、苦瓜、西瓜、梨、蘋果、冰糖等。

4、平和質

此類人胖瘦勻稱、健壯有力、目光有神、精力充沛。其養生原則是協調陰陽,暢通氣血,促進代謝。在飲食上沒有品種上的禁忌。

5、痰濕質

此類人多腰腹部肥滿,肢體沉重倦擔調養應以疏肝理氣為主。飲食上宜食具有健胃、行氣、活血之物,如陳皮、玫瑰花、茉莉花、山楂等。

6、陽虛質

此類人怕冷,肢體不溫,經常感到背部和膝關節以下寒冷。陽虛質的人應以溫補脾腎、運動健身為主。宜食溫熱的食物,比如荔枝、龍眼、羊肉等。

7、陰虛質

多為瘦小或瘦長體形的人,此類人怕熱、手足心熱、皮膚偏干或偏油。養生原則是養陰降火、鎮靜安神,以飲食調理、心神調養為主。飲食上,不宜吃溫燥、辛辣、香濃的食物。宜食清潤之物,如葡萄、梨、苦瓜、黃瓜等。

在食物「補養」方面,因為三伏天天氣炎熱,出汗甚多,加上晝長夜短,睡眠時間相對較少,因此能量消耗甚大,需要有合理的飲食來支持,這就是通常所說的「補養」。這時節不適合吃得過於葷腥油膩,對於一般的人,三分葷七分素比較合理。

在伏天里應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菊、芹菜、茴香、香菜、苦瓜、蘿卜葉等。苦味食物中所含的生物鹼因具有消暑清熱、促進血液循環、舒張血管等葯理作用,是夏季天然養生品。

同時,炎熱的三伏天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為情緒煩躁、焦慮、易激動、易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三伏天養生的必備功課。去火的食物,上佳選擇有綠豆、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食物,同時牛奶營養全,可以溫脾、補水、滋陰、解熱毒,也是三伏天養生「去火」之良品。

⑵ 三伏天怎樣養生

1、防中暑

三伏天最易發生的疾病就是中暑。據中醫葯康博會調查和介紹,除了暴曬高溫的室外環境導致人中暑外,悶熱潮濕的室內也是多發地。另外,中暑與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等都有關聯,三伏天應保持室內通風順暢、散發濕氣,合理安排出行。

2、勿貪涼

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夏季切勿貪涼,用冷飲解暑降溫、食用冷盤未嘗不可,但不知節制則對身體有害無益了。至於是否要趁三伏天喝熱水逼出體內累積的寒氣,專家也認為要視個人體質而行,不必非要遵循所謂的養生教條。另外,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最好根據體質調溫,老人、體虛者、幼兒最好將室溫控制在28℃左右。

3、多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為陰,夏為陽,夏季陽盛陰衰,陽氣欲升欲旺,體內寒氣易解,三伏天稍動就大量出汗,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4、作息規律

中醫倡導「子午覺」,午時(11:00-13:00)選擇合適的環境午睡20-30分鍾;子時(22:00-24:00)應准備入睡,至遲也最好在晚上12點之前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5、適度運動

夏季鍛煉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人希望藉助高強度運動達到運動健身或者減肥的效果。但世界健康博覽會專家提醒,夏季不能總是貪涼待在空調房,健身值得提倡,但運動過度則會損傷身體機能。

⑶ 三伏天怎麼養生

1、防中暑


三伏天最易發生的疾病就是中暑。據中醫葯康博會調查和介紹,除了暴曬高溫的室外環境導致人中暑外,悶熱潮濕的室內也是多發地。另外,中暑與個人體質、營養狀況等都有關聯,三伏天應保持室內通風順暢、散發濕氣,合理安排出行。


2、勿貪涼


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夏季切勿貪涼,用冷飲解暑降溫、食用冷盤未嘗不可,但不知節制則對身體有害無益了。至於是否要趁三伏天喝熱水逼出體內累積的寒氣,專家也認為要視個人體質而行,不必非要遵循所謂的養生教條。另外,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最好根據體質調溫,老人、體虛者、幼兒最好將室溫控制在28℃左右。


3、多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冬為陰,夏為陽,夏季陽盛陰衰,陽氣欲升欲旺,體內寒氣易解,三伏天稍動就大量出汗,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而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


4、作息規律


中醫倡導“子午覺”,午時(11:00-13:00)選擇合適的環境午睡20-30分鍾;子時(22:00-24:00)應准備入睡,至遲也最好在晚上12點之前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


5、適度運動


夏季鍛煉容易大量出汗,甚至有人希望藉助高強度運動達到運動健身或者減肥的效果。但世界健康博覽會專家提醒,夏季不能總是貪涼待在空調房,健身值得提倡,但運動過度則會損傷身體機能。

⑷ 三伏天怎樣養生

我個人的養生之道,就是:多吃青菜,多吃西瓜,多喝茶葉茶,還有,適當的睡午覺

你可以借鑒這個網站的信息:

最佳答案

檢舉

夏季養生

夏天,指陰歷4月至6月,即從立夏之日起,到立秋之日止。期間包括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等六個節氣。
一年四季中,夏季是陽氣最盛的季節,氣候炎熱而生機旺盛。此時是人體新陳代謝的時期,陽氣外發,伏陰在內,氣血運行亦相應地旺盛起來,活躍於機體表面。皮膚毛孔開泄,而使汗液排出。通過出汗以調節體溫,適應暑熱的氣候。
(一)夏季養生基本原則
在盛夏防暑邪;在長夏防溫邪;同時又要注意保護人體陽氣,防止因避暑而過分貪涼,從而傷害了體內的陽氣。
1.盛夏防暑邪
暑為夏季的主氣,以火熱之氣所化,獨發於夏季。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為傷津的關鍵。津傷後,出現口渴引飲、唇乾口燥、大便干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症。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泄太過,則傷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謝限度就耗傷元氣,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症狀,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夏季防暑不可等閑視之。
2.長夏防濕邪
濕為長夏之主氣。在我國不少地方,尤其是南方,既炎熱又多雨。濕病就多見於這個季節。由於空氣中濕度最大,加之或因外傷暴露,或因汗出沾衣,或因涉水淋雨,或因居處潮濕,以至感受濕邪而發病者最多。
濕為陰邪,好傷人體陽氣,易陰遏氣機,病多纏綿難愈。濕邪好傷脾陽。脾性喜燥而惡濕。脾陽不為濕邪所遏,則可能導致脾氣不能正常運化而氣機不暢,出現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四肢不溫。脾氣升降失常後,常見水腫形成,眼下呈卧蠶狀。
外感濕邪後多有身重倦困、頭重如裹等症狀。又因濕邪粘滯,侵犯肌膚筋骨,每每既重且酸,固定一處,故有「著痹」之稱。一般地說,濕邪為病,病程較長。風濕夾雜,侵犯肌膚在關節形成的風濕痹症往往反復發作。風濕症常見產物多呈穢濁不潔之物,如皮膚病變的滲出物、濕熱帶下的分泌物,質粘而腥臭。濕的形成往往與地之濕氣上蒸有關,故其傷人也多從下部開始。臨床所見下肢潰瘍、濕性腳氣、帶下等症,往往都與濕邪有關。
對人體適宜的濕度是40%~60%。當氣溫高於25度時,適宜的相關濕度為30度。
3.保護體內陽氣
(1)不能只顧眼前舒服,過於避熱趨涼。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
(2)要謹防冷氣病。所謂冷氣病,是指由於人們久處冷氣設備環境下工作和生活時所患的一種疾病。輕者出現面部神經痛、下肢酸痛、乏力、頭痛、腰痛、容易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等,重者會出現皮膚病和心血管疾病,尤以老年人中出現的各種症狀更加明顯。
(3)要防濕邪侵襲。長夏的濕邪最易侵犯脾胃功能,導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長夏的飲食原則宜清爽,少油膩,要以溫食為主,在居住環境上,切忌潮濕。
(二)夏季養生具體措施
1.精神調養
「冬季要藏」、「夏季要生」。神氣充足則人體的機能旺盛而協調,神氣渙散則人體的一切機能遭到破壞。火熱為夏,內應於心,心主血、藏神。七情過極皆可傷心,致使心神不安。不正常的情志可損傷心的功能。心的功能受到影響,可影響人體的一切機能活動。在這個意義上,夏季養神就顯得極為重要。
人的精神活動與心的功能密切相關。怎樣使精神飽滿呢?
首先,要有好的精神寄託。有了奮斗目標,才能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種坎坷,並產生自覺的活動和積極的情感。
其次,時時對自己的性格進行陶冶。要經常注意檢查自己的情況,用豁達、微笑對待不稱心的人和事,這是應具備的涵養。
有事可做,可使精神不空虛;有較好的精神修養,可免除外界不良情緒的干擾。做好了,精神自然會飽滿,就會「無厭於日」。
2.飲食調養
夏天必須重視飲食調養。具體方法是:
(1)要補充足夠的蛋白質。蛋白質的攝取量應在平常的基礎上增加10%~15%,每天的供給量須達100克左右,以魚、肉、蛋、奶和豆類中的蛋白質為好。
(2)要補充維生素。夏天,人體維生素需要量比普通標准要高一倍或一倍以上。大劑量維生素B1、B2、C乃至維生素A、E等,對提高耐熱能力和體力有一定的作用。西紅柿、西瓜、楊梅、甜瓜、桃、李等維生素C尤為豐富。維生素B族在糧谷類、豆類、動物肝臟、瘦肉、蛋類中含量較多。
(3)要補充水和無機鹽。水分的補充最好是少量、多次,可使機體排汗減慢,減少人體水分蒸發量。鈉的補充,要視出汗多少而定。工作八小時,出汗量不超過4升,每天從食物中攝取18克食鹽就可以了。出汗量超過6升,則另需從飲料中補充。鉀鹽的補充辦法是每日二片鉀片,另外可食用含鉀高的食物,如水果、蔬菜、豆類或豆製品、海帶、蛋類等。
(4)要多吃一些能夠清熱、利濕的食物。清熱的食物宜在盛夏時吃,如西瓜、苦瓜、鮮桃、烏梅、草莓、西紅柿、綠豆、黃瓜。
(5)還要講究喝水的學問。飲水莫待口渴時、大渴易過飲。睡前不宜多飲水。用餐時不宜喝水。晨起喝水有助健康。最好喝礦泉水。
3.起居保健
(1)睡眠
夏季作息,宜晚些入睡,早點起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經過一上午的學習和工作後,可能有疲勞之感,需要午休做適當的補償。尤其是老年人,更需要中午休息一下。午睡的時間不宜太長,最好在一小時以內。
飯後不要立即躺卧,應稍活動一下,以利飲食消化。午睡時不要在有穿堂風經過的地方睡,不要伏在桌子上睡,以免壓迫胸部,影響呼吸。午睡時最好脫掉外衣,並在腹部蓋上毛巾被,以免胃腹部受寒。
(2)夏季的著裝
夏季服裝以輕、薄、柔軟為好。衣料的透氣性、吸熱性愈好,愈能有效地幫助人體散熱,使人穿著舒適而涼爽。夏天宜穿淺色服裝,以防射輻射熱。
(3)戴帽子
夏季,強烈的陽光照射,會使人體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使皮膚曬黑,可導致白內障、曬傷皮膚、引發皮癌。在強烈的陽光下,至少要戴頂帽子。
(4)盛夏居室的布置
首先,要將多餘的或暫時不用的傢具搬掉,使居市擁有較寬敞的空間。每天將南北兩向的門窗打開,呼吸對流而生的自然風,可使居室滿屋生涼透爽。
其次,用淡綠、淺蘭、瓦灰、乳白等色彩裝飾牆面、天花板、窗簾、沙發套,能讓人心理滋生舒適爽涼。
還有,在向陽的外窗戶上方裝上涼蓬,將烈日直射帶來的熱量阻之窗外。減少嘈雜的噪音亦是求涼生爽的訣竅
(5)夏天不宜用涼水沖腳
經常用涼水沖腳,腳遇寒,會通過血管傳導而引起周身一系列的復雜病理反應,最終導致各種疾病。
(6)吹電風扇的學問
吹風不宜過大,不宜對人直吹,不宜持續固定對身體某個部位吹風,宜吹吹停停。出汗較多時,不要立即在靜坐或靜卧情況下吹風。
4.運動保健
(1)旅遊
夏日旅遊的主要目的是消夏避暑。夏季旅遊的目的地應是海濱和山區。首先是二者的氣溫相對較低,其次是海濱與山區的環境宜人。
去山地旅遊有不少好處,主要表現在山地氣候的療養效應和山地環境中的某些長壽因素兩方面。草木散發出的芳香性揮發性物質,有一定殺菌作用。山地陰離子富集,空氣清新,呼吸這樣的空氣,可鎮定情緒,預防哮喘發作,還能改善肺的換氣功能。此外,山上氣溫、氣壓較低,風速較大,太陽輻射、尤其紫外線含量充沛,有助於鈣、磷代謝和機體免疫力的提高。山區壯闊的自然景觀,更令人心曠神怡。
(2)游泳
游泳既鍛煉了身體,又可祛暑消夏。游泳對人們的好處很多。
(3)玩健身球。
(4)釣魚。
(5)做做空氣浴。
5.葯物保健
(1)要益氣生津。吃一點能夠補益陽氣和津液的葯物,但性質要平和、微涼,切忌滋膩、溫熱之品,比如五味子、玉竹、冬蟲、夏草、酸棗仁、鴿肉、黑豆、木耳、松子。
(2)應健脾和胃。脾和胃在夏季,尤其是長夏時最易受到損害,故應常吃一些健脾和胃的葯物和食物,比如白扁豆、糯米、太子參、白術、甘草。
(3)「冬病夏治」。冬季常發的慢性病及一些陽虛陰盛的疾患,往往可以通過伏夏的調養,使病情得以好轉。其中,以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效果最顯著。從小暑至立秋,稱為「伏夏」,即「三伏天」,是全年氣溫最高、陽氣最旺盛的時候。「春夏養陽」,此時予以治療,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
6.防病保健
夏令酷熱多雨,不管是熱邪還是濕邪,皆能傷人致病。
(1)不要忽略了感冒。夏日感冒,稱之為「熱傷風」。常見症狀是流涕、鼻塞、打噴嚏,甚至於發熱同時又汗流浹背,還有的惡心、嘔吐、腹瀉。此種感冒常不能迅速恢復健康,尤其是老年人與兒童,易轉化其他病。
(2)謹防疰病。疰夏,又叫苦夏,是夏季常發生的一種病症。主要是有些人對氣候的變化適應能力較低,不能很好地適應夏季炎熱、潮濕的氣候。這時大腦和神經系統處於抑制狀態,心肺的功能降低,胃腸道分泌的消化液減少,食物不能很好的消化和吸收。體質虛弱、易患疰夏之人,在秋冬之季可服用一些補肺、健脾、益氣之品。
(3)中暑的防治。中暑,俗稱發痧,是炎夏易發的疾病。在臨床上,中暑由於產生原因不同,所患症狀也差異很大,可分為下列四型:一是中暑高熱,亦叫熱射病。主要是體溫不能發散引起,為中暑中最嚴重者;二是中暑衰竭,亦叫熱衰竭。主要是因大量出汗而引起;三是中暑痙攣,亦叫熱痙攣。主要是由於過熱,大量出汗,體內過多地丟失鹽份而引起肌肉痙攣,常與熱蟀竭同時出現。上述類型,只要一出現頭暈、頭痛、惡心、嘔吐等感覺的話,就應暫停工作,立即移至陰涼處,解開衣服,頭部冷敷或冷水擦澡,多喝些淡鹽水或清涼飲料。
(4)汗斑的防治。
(5)痱子的防治。
(6)癤子的防治。
(7)蔬菜日光皮炎的防治。此病是由於短期內進食大量的某種蔬菜,如油菜、筧菜或野生的紫雲英、灰菜等,加上日光暴曬過度所引起的。這些蔬菜和野生蔬菜中有一種游離物質,隨食入的蔬菜增多而產生蓄積。

⑸ 三伏天養生知識

首先就是要冬病夏治。由於三伏天是全年中天氣最熱,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的肌膚腠理開泄,選取穴位敷貼,葯物最容易由皮膚滲入穴位經絡,能通過經絡氣血直達病處,所以在夏季治療冬病,往往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其次是學會如何進補。民間有「頭伏雞,二伏狗,三伏甲魚紅棗肚」,三伏進補,一定要把握伏天的特點:溫度高,濕度大,人相對睡眠時間少。進補應結合個人實際情況,分清虛實、對症補益。如有哮喘、氣管炎等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在伏天不能貪吃生冷食品,虛寒體質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飲等。

最後就是要「夏練三伏」。俗語說「冬練三九,夏練三伏」。這是古代長期養生修煉的經驗總結。現代醫學證明,在炎熱的高溫天氣中,人體內會產生一種應急蛋白,可抵抗暑熱對人體的傷害。由此可見人體本身有著適應不同環境生存的能力,在大寒大暑中鍛煉身體,可提高身體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

⑹ 三伏天怎麼做養生

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天一般持續30-40天。這段時間該如何養生,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呢?其實,這個季節是我們調養身心的最佳時節。根據中醫經典養生理論,松江醫生總結出了三伏季節健康養生「五宜」,一起來看看吧。
一、宜補陽。
中醫養生主張「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三伏天最適宜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此時補陽可以去除冬季內伏寒邪,達到其他季節所達不到的雙重功效。一旦風、寒、暑、濕、燥、火等邪氣被趕出體外,疾病能更好被治癒,將邪氣排出後,人在炎熱的環境里也不會悶熱、煩躁。
二、宜食補。
三伏天濕氣極盛,濕性重濁。濕邪最易傷脾,常使人四肢發軟、胸悶、食慾不振。且濕熱下注,可致腸炎、痢疾等疾病。因此,此時飲食要以清淡為主,有營養、易消化、忌生冷油膩。三伏天的中醫食療文化由來已久,流傳甚廣。在食補時,知悉以下幾點十分有益。
瓜菜清熱。
冬瓜、黃瓜、苦瓜、山葯、芹菜等都是清熱祛濕佳品。黃瓜生吃最好,苦瓜是體熱者最好的選擇,炒冬瓜籽可以祛濕,把西瓜皮洗凈炒菜吃也能清熱,還有薏米紅豆可達到良好的祛濕效果。
酸能生津。
流汗過多可耗氣傷陰。因此,多吃酸味食物可起到預防作用,且能生津解渴,增強食慾,幫助消化。酸味食物包括很多水果,如檸檬、烏梅、山楂、番茄、葡萄、菠蘿、芒果、獼猴桃等。
多食魚類。
各種魚不僅營養豐富,而且也有其側重的養生功能。如鯽魚湯祛濕,常見的草魚有暖胃明目之效;鱸魚則能補益肝腎,無腥味,紅燒、清蒸、燉湯均可。
多食豆類。
宋代醫著《朱氏集驗方》載有「三豆湯」之方,即綠豆、赤小豆和黑豆。綠豆、赤小豆清熱、解暑、利濕,黑豆健脾補腎。「三豆湯」取上述三種豆類各20克,洗凈浸泡1小時後,加入適量清水,大火煮滾後轉小火慢煮1小時,豆子開花後也可放入適量的冰糖(繼續煮5分鍾即可),可一周喝兩次。
三、宜有度。
夏天人體陽氣最重,中醫養生講究的原則之一就是順應自然規律。
夏季切勿貪涼,用冷飲解暑降溫、食用冷盤未嘗不可,但不知節制則對身體有害無益。還有就是不宜大量飲用含有菊花、金銀花、荷葉等祛火中葯成分的涼茶類飲料。另外,空調溫度不宜過低,最好根據體質調溫。
四、宜緩動。
炎熱的夏季,人們本來就容易出汗,如果鍛煉,更容易出汗,且運動過度會損傷身體機能。人們應該選擇在早晨或傍晚進行適度鍛煉,如練太極拳,鼓舞陽氣的生發、增加汗液的排泄,以帶動體內滯留的寒氣發出體表,增強體質。
五、宜補水。
補水養生是三伏天的重中之重。三伏天稍動就容易大汗淋漓,繼而產生強烈的口渴感。要按出汗量飲水,不能等到口渴才想到喝水,還要定時喝水,白開水、茶水等就是比較好的選擇。其中,中葯飲品以防暑清熱飲、防暑和胃飲及利喉清咽茶居多。
三伏天養生,首重在「養」。我們要按照中醫理論,科學養生。中醫最注重的就是平衡,因此,我們在養生之時,更要注重平衡,補益有度,以便獲得更好的養生效果。

⑺ 三伏天養氣血就是養命,三伏天應該如何養氣血呢

三伏天養氣血就是養命,三伏天應該如何養氣血呢?

1.艾草泡腳效果好。艾草有溫經活絡、活血散寒的功效。泡腳時能直接將陽氣注入體內,逼出體內寒氣濕氣。在熱氣騰騰的葯湯中,充分發揮了艾草溫熱的葯性,能擴張血管,加速血液循環,把陽氣輸送到全身。同時也能把病菌、寒濕一起帶出。女性血瘀引起的一些疾病可以起到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可以最大限度的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能由內而外調理身體,外表自然顯露彈性肌膚,呈現細膩光澤。有些人泡腳的時候會覺得膝蓋很冷,說明體內的寒濕正在被逼出體外。艾條泡腳特別適合面色蒼白、手腳冰涼、失眠、頭痛、風濕的人。堅持泡腳,可以明顯感受到溫暖和血液在體內流動,身體發冷、睡眠、關節等煩惱都會迎刃而解。當你的雙腳泡在葯湯里,你能明顯感覺到血液流動加快,溫暖從每一個毛孔進入你的身體,直達你的心臟。雖然腳濕透了,但全身都是暖的,甚至還出了一點汗。

⑻ 三伏天如何養生

三伏養生要從飲食、睡眠、運動三管齊下。

飲食方面,古人認為「夏季暑濕,適宜清補」。夏天酷熱高溫,人們喜冷飲、喝水多,導致濕氣侵入人體,而外濕入內會使水濕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消化功能產生障礙,出現積水為患,引起食慾不振等。暑濕對脾不利,日常飲食中應適當多食甘涼或甘寒的食物。

炎炎夏日不僅帶給身體上的不適,還容易導致人火氣上升,表現出煩躁、焦慮、易激動、失眠等。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補的必備功課之一,最佳選擇為苦瓜、西紅柿等性涼、清暑的蔬果,鴨肉更是夏季大補之良方。夏季歸心,而心喜涼,宜食酸,所以夏季應適當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

睡眠方面,中醫認為「春生夏長」,到了夏天,自然萬物欣欣向榮,人體的陽氣順應自然界變化,也處於一年中最旺盛的狀態。如果此時經常睡懶覺,就違背人體陽氣的季節變化規律,對人體是有害的。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平時喜歡睡懶覺的人,到了夏季常常會覺得更疲乏倦怠。

一般來說,夏季早上六七點起床比較好。午睡有利於氣血平衡,能有效補充體力、提高下午的工作效率。健康的午睡以30~60分鍾為宜,若超過1小時,可能會對晚上的睡眠造成干擾,往往適得其反。夏季天氣炎熱,人體消耗較大,如果經常熬夜,更會增加對身體的損害,一般晚上11時以前應當入睡。

至於運動方面,夏季是身體排泄的過程,血氣往外走,新陳代謝旺盛,可以適當進行有氧運動。工作一段時間後最好站起來走一走,做一些腿部運動操。但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外出活動最好選擇散步等溫和的方式,並避開烈日熾熱之時,以防中暑。

三伏天防暑常識

1、夏天不提倡進行爬山等在室外、白天進行的劇烈活動,建議可選擇游泳、早晚慢跑等體育活動。

2、要多喝白開水,並且要定時飲水,不要等口渴時再喝,口渴後不宜狂飲。應少喝果汁、汽水等飲料,其中含有較多的糖精和電解質,喝多了會對胃腸產生不良刺激,影響消化和食慾。

3、不宜過量飲酒。人體在夏季受氣溫影響極易積蘊濕熱,而濕熱過盛又是誘發皮膚發生瘡癰腫毒的病因,若大量飲白酒,更會助熱生濕,無異於火上澆油。

以上內容參考人民網-養生在三伏飲食、睡眠、運動三管齊下科學養生

⑼ 三伏天怎麼養生

1/ 起居調整
夏季的光照時間長,所以入睡時間會較晚些,但切記要早些起床。在早晨可以進行晨運,在安排鍛煉的時候,要避開烈日之時,注重加強防護。午飯後,需要安排小憩,30分鍾為宜。炎炎盛夏,每天洗一次溫水澡有利於消除疲勞,改善睡眠,增強免疫力。
夏日容易受到風寒濕氣入侵,睡覺時不宜扇類對著頭部、腳部送風,不宜夜晚長時間露宿。在空調房裡,不宜室內外溫差過大。夏天出汗比較多,衣服要勤洗,常穿濕衣容易使人得病。
2/ 飲食調整
三伏天飲食要以清暑、益氣、滋陰生津為主。應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夏天暑濕重,濕氣容易困於脾。同時,在夏季人們容易吃冷飲雪糕之類的冷食,特別容易刺激腸胃,容易出現胃部疾病。所以,建議三伏天多吃健脾養胃的食物。例如薏米紅豆粥、綠豆、百合等,都是容易消化吸收,是夏季很好的食品。
3/ 運動調整
夏天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比較涼快的時候。可以選擇在公園、湖邊、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可以選擇慢跑、瑜伽、散步等一些有氧運動。當出汗過多的時候,可以選擇飲用鹽開水,切記不能運動後立即喝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直接洗澡,否則容易誘發寒濕麻痹症等一些疾病產生。

閱讀全文

與血瘀質三伏天如何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深圳社保一二三檔拿退休金區別 瀏覽:324
村幹部怎麼買養老保險 瀏覽:665
家庭養老利息一般多少 瀏覽:942
養老金交多少錢不交 瀏覽:450
單位社保退休金計算方法 瀏覽:923
海安有哪些養老院 瀏覽:295
杭州現在退休金多少錢 瀏覽:4
農村養老保險退休條件 瀏覽:742
老年人活動時心悸 瀏覽:64
父母偏心想死怎麼辦 瀏覽:431
長壽花葉子爛掉是怎麼回事 瀏覽:853
老人肌肉都萎縮還能活多久 瀏覽:594
烏魯木齊中智體檢在哪裡呢 瀏覽:162
老年活動中心的缺點 瀏覽:815
重陽節祝福山脈能阻隔 瀏覽:701
父母是劣脾氣子女應如何解決 瀏覽:856
幼兒園重陽節敬老院活動過程 瀏覽:167
台灣50歲武打男演員 瀏覽:263
基本養老保險和企業年金的相同 瀏覽:955
重陽節藝術畫 瀏覽: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