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學生應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廣義上的健康不僅指身體健康,更包括心理健康、良好的適應能力等等方面。大學生所處的年齡階段正是各項機能發育到比較完善的階段,想要保持健康一定要從每天規律的生活習慣做起。
⑵ 大學生應如何保持身體健康
健康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是只有實踐了才知道自己的身體在遭受怎麼樣的摧殘,而執行簡簡單單的生活方式那麼難。對於大學生,應該重視身體健康,堅持基本的健康生活習慣,不要讓年輕的生命萎蔫成枯草。
建議至少做好以下各方面,能夠讓你的身體狀態蹭蹭往上提升:
咖啡因攝入要適量
現在很多加工食物都有大量的咖啡因,除了咖啡還有奶茶、功能飲料、可樂等等。實驗證明,咖啡不能彌補缺失的睡眠(Joo et al.,2012)。而且,對於泛濫成災、無處不在的咖啡因,還容易讓人成癮,其副作用還有:胃部不適、緊張、失眠、易怒、頭痛、腹瀉。
答主就對奶茶的提神效果深有感觸。咖啡提不了的神,奶茶可以!讓你徹夜難眠。
這個也是答主正字啊努力的方向。大學生早睡早起真的太重要了!看看人家谷愛凌,睡得多,還是時間管理大師,我們呢,為了睡前那點時間,失去了更多本該有充沛精力的時間。
熬夜能夠導致注意力缺失、認知能力下降、反應遲鈍、記憶力減退等。長期熬夜不僅掏空了身體,還禿了腦袋,黑眼圈可以和國寶媲美。大學生不論是為了身體、為了學業還是為了美貌,都要拒絕熬夜,早睡早起。
衛生真的太重要了!千萬不要做不衛生、不幹凈的大學生!無論男女都要把個人衛生做好!
宿舍的空調、洗衣機定期清洗
對於被子、枕頭,有太陽就多曬曬,殺死蟎蟲
垃圾及時倒,地面及時掃,多開窗透氣
勤洗手、戴口罩
重視某個部位的清潔、健康
穿著整潔,夏天多換衣服,冬天不要不洗襪子
大學生頸椎病是有的,頸椎病的最大誘因就是低頭。頭的重量壓迫了本該後仰的脖子,長此以往頸椎變形,這是一生的苦。長輩總是說肩酸頭暈的,就是年輕的時候幹活傷到頸椎了,現在大學生不用做很重的體力勞動,卻被手機綁架了。為了自己的健康,不要低頭看手機!把手機拿高!
就是為了能夠通過體測。大學生體測是必需的,跟獎學金掛鉤,沒有好的身體,你都沒辦法通過獎學金證明自己。
樓主有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想法很好,以上只是提出了基本的健康生活要求,其實還有很多,大家都要健健康康的,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就是給身體自由!
⑶ 年輕人如何健康生活
1、規律的作息習慣
人體的各大器官經過一天的消耗,必須得到合理的休息方可恢復。顛倒生物鍾的作息,只會給身體留下不可抹滅的痕跡。應摒棄日夜顛倒的做法,養成規律的作息習慣。
2、均衡的飲食習慣
大腸癌年輕化與其飲食習慣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年輕人喜好燒烤、腌制、高脂肪、高熱量食品,較少攝入蔬菜、水果、粗糧;失衡的飲食習慣易導致胃腸道紊亂,加重了患癌的風險。另外年輕人追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通常外賣代餐。但「外賣品」本身缺乏均衡的營養,「毒大米」、「地溝油」並存,在配送過程中易滋生細菌等等諸多不良因素集於一身,長期的進食,只會百害而無一利。
3、適當的體育鍛煉
首先明確的是,金錢不能換來健康,過度的消耗身體,只會換來後悔。年輕人人除了「管住嘴」外、也需要「邁開腿」,多參與室外運動,體育鍛煉,強化身心。
4、定期的身體檢查
癌症不是一朝一夕地憑空出現的,其發展是有一個過程的。如息肉發展為癌的歷程是:正常黏膜——小息肉——大息肉——高級別內瘤變——癌前病變——癌;這過程一般需要5-15年時間(但個體存差異)。通過定期的體檢,能很好地干預疾病的發生,在源頭上杜絕其衍生。但很多年輕人身體出現小症狀不以為是,能拖則拖,能扛則扛,自行以葯物打發;以致被發現患癌時,大多為晚期,失去最佳的治療時間。
5、積極的生活態度
我國學者研究表明,81.2%的癌症患者病前經歷了負性生活事件,66.9%的癌症患者病前存在負性情緒,其中抑鬱情緒佔70.7%,焦慮情緒佔92.3%。這數據警惕著我們:消極的情緒易誘發癌症。因此,我們應保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笑對人生。
二、如何保持身心健康?
1、父母不能過度保護,應讓小孩多經歷生活的考驗,必要時給予合理的引導即可。
2、父母忙於生活、工作,缺乏關注青少年情緒,缺乏合理的溝通,子女做錯事只會責怪;久而久之,情緒壓抑,悲觀的情緒無法發泄,易形成抑鬱寡歡、消極悲觀的性格;應多陪伴小孩,讓青少年善於表達內心想法。
3、作為青少年,面對生活壓力,應持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合理地發泄情緒,避免過度地壓抑情緒;多參與集體活動,多與長輩溝通,多借鑒前輩經驗,從實踐中歷練身心。
⑷ 論當代年輕人的養生
——爸,別玩手機啦,都快十二點了快睡吧!
——嗯吶。
——那麼近地躺著看眼睛要壞掉的!
——知道!(還在看,嘴角甚至瘋狂上揚)
——媽,給你泡的西洋參都涼了!
(憤然轉頭看向老媽時,她抬起埋在手機里刷快手的頭瞟了我一眼,又低下頭去刷刷刷)
——知道啦,退下吧。
得嘞......今晚又是我先睡。
而要想擁有健康的心態和身體,除了注意以上幾點外,當然還要有一個適宜的居住環境,將正確的養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由朋克養生轉變為科學養生。
⑸ 當代年輕人都是如何「野性養生」的
關於養生這個話題,各個年齡階層的人都有自己的看法。現在不管是身處在哪一個年齡層中的人都會注重保養,很大可能是因為當代人的生活習慣和工作壓力,導致有不少人都是出於“亞健康”狀態,怎麼養生一直都是大家關注的話題。在當代年輕人中,就有一個“野生養生”的概念。
怎麼解釋“野生養生”呢?
⑹ 大學生如何在現有的條件下保持健康
隨著社會的發展,社會各種條件設施的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亞健康人群。而大學生中絕大多數人是處於亞健康狀態。大學生正處於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的過渡時期,各種心理活動十分活躍,充滿矛盾,而自我調節能力還不完善,加之大學生獨特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環境等因素影響,使大學生時期成為各種心理問題和身體問題最易出現的高發期。因此,保持健康的身體成為大學生健康成長的內在要求。
2.適量的運動
2.1跑步
每天晚上抽出半個小時到操場跑步,我想這對於每個同學來說不是什麼難事,
只是能不能堅持的問題了。跑步是我們可以採取的最好的鍛煉方式。長期經常的慢跑可以使我們的骨骼保持健康,防止我們身體內部老化的更快,可以通過增強淋巴細胞來增強我們的免疫力,促進白細胞等的生成,消除我們體內的病毒和細菌。同時,跑步可以抑制腎上腺素和皮質醇這兩種能造成緊張的激素的分泌,減輕壓力,舒緩神經。
2.2跳繩
跳繩花樣繁多,隨時可做,特別適宜在氣溫較低的季節運動
⑺ 當代年輕人養生的標配是什麼
從健康的角度來講,當代年輕人應該更加註重合理的作息時間,因為熟悉健康管理學的朋友可能都知道,良好的睡眠對於我們健康的意義是比較重大的,雖然年輕人體力和精力都比較好,偶爾熬夜貪黑也感覺不出來身體有什麼變化,但是長期如此的話,疾病就會找上門來,尤其是超過30歲以後,很多疾病都與年輕時經常熬夜有關,嚴重的時候甚至會導致猝死的情況產生,所以對於當代年輕人來講,保持合理的作息時間是非常有必要的,我們建議大家盡量晚上11點之前進入睡眠狀態,並且保持8小時以上的充足睡眠時間。當然除了睡眠之外,以下幾點也是比較重要的:
3、少吃垃圾食品
很多街邊的特色小吃都是年輕人特別喜愛的,比如說麻辣燙,過橋米線,油炸食品,臭豆腐等等,這些所謂的特色小吃,雖然口感上比較好,但是長期吃的話是非常不健康的,所以建議年輕人盡量要少吃這類的食物。
⑻ 大學生應如何進行自身的健康管理
對於大學生如何進行自身的健康管理,我是有以下幾個想法的
首先,從飲食來說,應該健康飲食,杜絕垃圾食品,多吃綠色蔬菜,這樣對身體健康。
其次,多進行一些鍛煉,比如跑步,有氧運動無氧運動,有條件的可以給自己報一個健身房,適當運動消耗脂肪。
第三點,養成一個良好習慣,早睡早起不要熬夜,熬夜是特別傷精力的一件事,會讓人無精打采,盡量早起,保持每一天的一個好狀態。
這段時間網路上爆火了劉耕宏,大學生很多都會自發組織去跳,就是對自身的一個健康管理
⑼ 健康的內容有哪些,對於當代大學生來說,健康應如何表
你好:體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總文化的組成部分。體育既是教育的一環,又是生活的一環,是屬於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因此,它對人的身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1、促進人腦清醒、思維敏捷體育活動能促使中樞神經系統及其主導部分大腦皮層的興奮性增強,抑制加強,從而改善神經過程的均衡性和靈活性,提高大腦分析綜合能力。2、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進行體育活動加速血液循環,以適應肌肉活動的需要,這樣就能從結構上和功能上改善心血管系統。經常從事運動,能使心臟產生工作性肥大,心肌增厚,收縮有力,心搏徐緩,血容量增大,這就大大減輕了心臟的負擔,心率和血壓變化比一般人小,表現出心臟工作的「節省化」現象。3、改善呼吸系統功能呼吸是重要的的生命現象,肺是呼吸系統的重要器官,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經常運動能使呼吸肌發達,呼吸慢而深,每次吸進氧氣較多,每分鍾只要呼吸8-12次,就能滿足機體需要。運動可使人體肺泡參與工作,使肺泡富有彈性,可增加肺活量。4、促進骨骼肌肉的生長發育適當體育活動能為骨骼和肌肉提供足夠的營養物質,促進肌纖維變粗,肌肉組織有力,促進骨骼生長,骨密質增厚,提高抗彎、抗壓、抗折能力。5、調節心理,使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從事體育活動,特別是從事那些自己感興趣的運動項目,能使人產生一種非常美妙的情感體驗,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由於運動的激勵還可以增強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增添生活情趣。運動還能調整人們某些不健康心理和不良情緒,如消除情緒的沮喪和消沉。6、提高人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從事體育運動能提高人體應變能力,使人善於應付各種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為經常鍛煉,大腦皮層對各種刺激的分析綜合能力強,感覺敏銳、視野開闊、判斷空間、時間和體位能力增強,因而能判斷准確,反應靈敏。同時由於經常在嚴寒和炎熱環境中運動,可以提高機體調節體溫的能力,增強身體對氣溫急劇變化的適應能力。7、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經常運動可使白血球數量增加、活性增強,增強機體免疫能力,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可以使中老年人保持充沛精力和旺盛生命力,延緩老化過程,健康長壽。運動養生的意義動物學家發現,大象在野外生活可活到200歲,一旦被俘獲,關進動物園,盡管生活條件比野外好得多,卻活不到80歲;野兔平均可活15年,而自幼養在籠內過著「優越」生活的家兔,平均壽命才4~5年;野豬的壽命也比家豬長一倍。那麼,為什麼野生動物比家養動物壽命長呢?重要的一條是野生動物為了尋食、自衛、避敵、擺脫惡劣氣候的侵害,經常要東奔西跑,身體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樣一代一代傳下去,體質變得越來越好,壽命自然比家養動物長了。同樣,人也是如此,經常參加體育運動鍛煉的人,壽命就長。這說明一個道理:運動是健康長壽之本。其理論依據,主要有以下幾點:1.動以養形《壽世保元》說:「養生之道,不欲食後便卧及終日穩坐,皆能凝結氣血,久則損壽。」說明運動能夠促進氣血暢達,增強抗禦病邪能力,提高生命力,故著名醫家張子和強調「惟以血氣流通為貴。」人體運動主要圍繞肩、腰、髖、膝、踝等關節來進行,且每一處關節部分布有若干肌群,經常運動,既能消除脂肪,又增強了肌肉的力量。此外,經常從事體育鍛煉,還可提高青少年的身高和其他生理功。2.運動可增強脾胃功能華佗指出:「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說明運動有強健脾胃的功能,促進飲食的消化輸布。而脾胃健旺,氣血生化之源充足,才能健康長壽。3.運動可加強心臟功能國外有個心臟病學研究所,曾對20~30歲的健康男子做過一個缺乏運動對身體影響的試驗。他們把試驗對象分為試驗組與對照組,規定試驗對象連續20個晝夜躺在床上,不準坐起、站立或在床上運動。對照組也連續20個晝夜躺在床上,但允許每天在床上設置的專門器械上鍛煉4次。當試驗進行了3~5天時,試驗組的人紛紛訴說背部肌肉酸痛、食慾不振,發生便秘;20個晝夜過後,肌肉開始萎縮,肌力極度衰退,不少人從床上一站起來就頭暈目眩,心跳加速,脈搏細弱,血壓下降到危險程度,有的竟處於昏厥狀態,與試驗前對比,心臟功能平均下降70%,起床後,連上樓這樣簡單活動幾乎都無法完成。但對照組的情況全然不同,他們仍保持了試驗前的工作能力與機能水平。另據對哈佛大學17000名畢業生普查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經常進行積極的運動,可使心臟病發作的危險性減少35%4.運動能增加肺的功能經常鍛煉的人,胸圍呼吸差能達到9~16厘米,而很少鍛煉的人,胸圍呼吸差只有5~8厘米;一般人的肺活量是3500毫升左右,常鍛煉的人,由於肺臟彈性大大增加,呼吸肌力量也增大,故肺活量比常人大1000毫升左右。此外,運動又可使呼吸加深,提高呼吸效率,常鍛煉的人每分鍾可減為8~12次,而一般人為12~16次,其好處在於能使呼吸肌有較多的休息時間。一般人由於呼吸淺,每次呼吸量只有300毫升左右,而運動員則可達600毫升。還有,經常運動鍛煉,又可增強衛外功能,適應氣候變化,從而有助於預防呼吸道疾病。5.運動能提高腎臟的功能這是因為運動使新陳代謝旺盛,代謝廢物大部分通過腎臟排瀉活動,使腎機能得到很大鍛煉。中醫認為腎主骨,不少中老年人常見的骨質脫鈣、骨質增生、關節攣縮等疾病,也可通過經常的鍛煉,而得以預防。6.運動使人精神愉快體育運動可促使腦血循環,改善大腦細胞的氧氣和營養供應,延緩中樞神經細胞的衰老過程,提高其工作效率。尤其是輕松的運動,可以緩和神經肌肉的緊張,收到放鬆鎮靜的效果,對神經官能症、情緒抑鬱、失眠、高血壓等,都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正如美國醫生懷待所說:「運動是世界上最好的安定劑」。近年來神經心理學家通過實驗已經證明,肌肉緊張與人的情緒狀態有密切關系。不愉快的情緒通常和骨骼肌肉及內臟肌肉綳緊的現象同時產生,而體育運動,能使肌肉在一張一弛的條件下逐漸放鬆,有利於解除肌肉的緊張狀態,減少不良情緒的發生。一、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要進行科學的鍛煉身體,首先就必須了解人體的發展過程和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人是自然界最復雜的有機體。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人類在勞動實踐中逐漸認識到勞動對人體發展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就產生了體育,希望用體育鍛煉的方式來使人體得到全面發展,以達到增強體質的目的。?從人體的特點來看,人的有機體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例如,物質的同化與異化,神經的興奮與抑制,肌肉的收縮與舒展,血液的阻力與推力,呼氣與吸氣,體熱的產生與散發,細胞的增生與死亡等,都表現出人體對立與統一的法則。?生命必須依賴蛋白質而存在,並與其周圍的外部自然界不斷的新陳代謝。一旦新陳代謝停止了,人的生命也隨之而停止。因為新陳代謝的同化作用,使體內積累生活物質和能量,而異化作用,則消耗體內的生活物質和能量。新陳代謝的同化和異化作用,是相互依存不斷進行的,而體育運動有利於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作用,因此,生命在於有節律的運動就是這個道理。?人的一生是由弱小到強盛,由強盛到衰老,由衰老到死亡的自然規律發展的過程。因此,現在我們學習和了解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規律,就在於更好地通過體育鍛煉來達到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延年益壽的目的。?第二節體育鍛煉對人體發展的作用?一、體育鍛煉能使人頭腦發達,思維敏捷?人的重要生理活動,主要是通過反射的方式進行的。反射可分為條件與非條件反射兩類。非條件反射是遺傳的,其中樞在大腦皮層下部。條件反射是通過後天學習訓練建立起的反射活動的高級形式,其中樞主要在大腦皮層。而體育活動中的各種技術動作和變化莫測的戰術配合,是通過感受器不斷地對大腦皮層進行復合性的強化刺激,產生刺激效應,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更加加深、更加集中。例如打乒乓球時,在接發球的一瞬間,大腦皮層所進行的分析與綜合的過程是非常復雜的,如對方發球的姿勢、擊球部位、聲音、球的方向、弧度、旋轉和落台地點相繼出現,所有的刺激,由相應的感受器接受後並傳入大腦皮層,引起皮層不同的細胞活動,依靠暫時的神經聯系,把所有的這些活動聯成一個整體,接球者對發過來的球得到一個綜合的概念:是好球還是壞球,是怎樣旋轉的球,用什麼方法把球擊過去等。再如競技體操運動時的肌肉收縮性質,有動力性成分,也有靜力性成分。既要建立各對抗肌中樞之間興奮和抑制交替活動的動力定型;又要建立它們之間處於同一神經過程的動力定型,且按動作技能組合安排的需要,神經過程的高低強弱與接替,均需按規定節奏進行。因此大腦皮層與大腦皮層下運動中樞可因訓練而形成的全新的協調關系,有時需加強或保持低級中樞的交互抑制,有時又需要改造它們。由此可知,體育鍛煉是機體的每一種非條件反射都可能與各種各種各樣的外界刺激結合起來而建立起相應的條件反射,從而使人的頭腦發達、思維敏捷,達到提神健腦之功能。?二、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心臟功能?在體育活動時,由於體內能量物質消耗的增強和代謝物的增多,因此就必須加快血液的流通量,及時滿足機體各部能源的供應和代謝物的排泄。如在激烈運動時,運動員每搏輸出量要從安靜時的100ml激增到180ml,每分鍾向全身輸送血液可高達35000ml。這就促進了血液循環,增強血管壁的彈性。同時也提高了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的數量,降低和限制膽固醇在血管壁上的存積。由於血液循環的加快,血液需求量的激增從而又促使心臟從形態、機能和功能上產生良好的適應。如心臟運動性肥大,使心臟面積比一般人大10%以上;心肌發達,收縮力強,一般人每搏只能輸出血液113ml,而優秀運動員每搏輸出量可高達200ml;心容量大,心力貯備高,據測試一般人約為765~785ml,而運動員可達1015~1027ml;竇性心率徐緩,一般人約為70~80次/min,經常從事體育鍛煉者約為50~60次/min,優秀運動員為36~40次/min。同時心臟的調節機能也大為提高,主要表現在:運動開始後,能迅速動員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以適應運動的需要;在進行激烈運動的過程中,可發揮心血管系統的最大潛力,充分動員心力貯備。運動結束後能很快地恢復到安靜水平。?三、改善呼吸功能?體育活動對於人體的呼吸系統影響甚大。體內的一切活動需要能量,而這些能量都來源於體內營養物質的氧化。及時排出二氧化碳,吸進新鮮空氣,藉助於不停地呼吸運動。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使呼吸肌增強,肺增氣量提高,每分鍾可達80~100l或,長跑者為180~200l;肺活量增大,一般的男子為3000~3500ml,女子為2500~3000ml,而鍛煉者為4000~5000ml;氧利用率提高,如正常人在安靜時利用率為25%,在較劇烈運動時可達65%,比安靜時提高2?6倍。在劇烈運動時,足部血流量增加3倍,而氧利用率也提高3倍以上。因此,毛細血管與細胞間的氧分壓增加,而氧氣供應率可以比安靜時高出9倍以上,氧利用率可接近100%;安靜時每分鍾呼吸次數減少,一般人約18次。而鍛煉有素者只有12次左右。以上這些都充分證明體育鍛煉能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有氧工作能力,充分改善呼吸系統的功能。?四、促進骨骼、肌肉結實有力?體育鍛煉能促進機體的生長發育,提高運動器官的機能,使管狀骨變粗,骨密質加厚,骨小梁排列密集,骨結節粗隆增大等。如堅持參加體育活動的人,骨密質可增厚1?5~8mm。所有這些變化均賦於骨骼堅固密實,抗壓性強等特性。體育鍛煉時,由於肌肉工作加強,血液工作增加,使原有的肌肉纖維增粗,肌肉塊增大,通過鍛煉,臂圍、腿圍等,男子中增長4cm以上,女子可增長0?6cm以上,肌肉的重量可占體重的50%以上,而不鍛煉者這種比率只佔35%~40%。因此,體育鍛煉能使肌肉更加結實有力,並具有高度的興奮性和靈活性。?一、使人心情舒暢、精神愉快?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的身體和精神是密不可分的。毛澤東在《體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身體健全,感情斯正」。列寧也曾說過「健全的精神寓於健全的身體」。這些精闢的論述都充分說明體質強壯、精力充沛、生命力旺盛,對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思想情緒、心理狀態都具有重大的影響和作用。反之,就會有如我國古代醫書《內經》所說的「怒傷肝,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不良情緒而直接危害人體的健康。?從體育鍛煉的內涵來說,它不僅能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延年益壽,而且也是一種高尚的文化娛樂活動。它既能滿足人們精神生活上的需要,又能使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一種樂趣和享受,故具有煉意志、調感情之功效。?體育鍛煉多屬室外運動,故它能把人們帶進大自然的懷抱之中。在那陽光燦爛、空氣新鮮的環境下進行鍛煉,充分享受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無窮樂趣。這一切更使人們感到心情舒暢,精神愉快。?總之,體育鍛煉對人體發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只有按照人體生長發育的規律,堅持不懈地去進行科學鍛煉,方能達到上述之目的。第四章體質與健康?第一節體質與健康的概念?人們需要體育,是因為體育能增強體質、充實生活,有利於身心的健康發展。要實現健康教育的目的,首先要全面了解體質與健康的概念,體質與健康的評價指標以及影響體質與健康的各種因素等。只有這樣,才能科學、合理地制定體質與健康的評價指標體系,合理運用各種因素的影響,以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的目的。?一、體質的概念?體質是指人體的質量。它是在先天遺傳和後天獲得的基礎上,表現出來的人體形態結構、生理功能、身體素質、適應能力和心理因素的綜合的、不斷發展的、相對穩定的特徵。?體質是人的生命活動、勞動工作能力、運動能力的物質基礎。1982年8月、我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質研究會劃定的體質范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身體形態和結構的發育發達水平。即體格、體型、身體姿態、營養狀況和身體組成成份。?(2)生理功能水平。即機體的新陳代謝水平和各器官、系統的效能。例如,脈搏、血壓、肺活量等反映心肺功能水平的指標。?(3)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發展水平。即速度、力量、耐力、靈敏、柔韌等身體素質和走、跑、跳、投、攀登、爬越等身體基本活動能力。?(4)心理發育發展水平。即人體感知能力、智力、個性、意志等。?(5)適應能力。即對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應急能力和對疾病的抵抗能力。?體質是人的生命活動和勞動能力的物質基礎,在其形成、發展和消亡的過程中,具有明顯的階段性,表現出從最佳功能狀態到嚴重疾病和功能障礙等各種不同階段的體質水平。總之,體質是指精神狀態、身體發育、健康水平和身體素質,以及能適應各種復雜自然環境的能力等方面的一個綜合概念。因此,一個體質好的人,應當表現為精神振奮、朝氣蓬勃、鬥志旺盛、精力充沛、體魄健全、筋骨強壯、對疾病和各種自然環境有較強的抵抗力和適應力,並能在勞動、工作中保持高效率,在最困難的條件下勝任工作。?一個人的體質好壞,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後天因素,而後天因素起著決定的作用。因此,在進行測定和評價體質的實際水平時,必須注意體質的綜合性的特點,以及的多指標性質。?二、健康的概念?對健康的理解,一般人認為,沒有病就是健康。其實這種對健康的理解是很不全面的。當今對健康的科學定義是指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動態平衡,是一種身體、精神和社會的完滿狀態。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在1948年就明確提出:「所謂健康不是單純地指身體無病或不衰弱,而是不可分割的把肉體的、精神的和社會各方面的都包含在內,亦即是指一個完美的狀態。」1978年9月世界初級衛生保健會議上所發表的《阿拉木圖宣言》中,對健康的描述又重申:「健康不僅是疾病與體弱的匿跡,而且是身心健康、社會幸福的完善狀態。」?第二節體質與健康的評價?一、體質的評價指標?體質測試的內容和方法很多,根據我國大學生的實際,主要測試以下幾個方面:?1.身體形態發育指標:?反映身體形態發育的基本指標主要有身高、體重、胸圍三項。通過這三項的測試,可以反映骨骼、肌肉的發育以及營養和呼吸功能狀況。?2.生理機能指標:?生理機能是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狀況,主要通過脈搏、血壓和肺活量等指標,反映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的生長發育和機能的發展水平。?3.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指標?當前,我國大學生測定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時,主要選擇代錶速度素質和快速奔跑能力的60m跑,代表下肢、肩部和腰腹力量協調素質及跳躍能力的立定跳遠,代表上肢力量和攀登能力的引體向上或屈臂懸垂,代表女生腰腹肌力量和耐力的一分鍾快速仰卧起坐,代表持久能力反映人體心肺功能的男生1000m跑和女生的800m跑,還有400m跑或50m×3往返跑,以及代表柔韌素質的站立體前屈等。?4.心理指標:?主要包括反應能力、感知能力、注意力和認知能力。?二、健康的評價指標:?要訂出一個一般的健康指標,就要考慮到不同的年齡、性別、地域,以及不同民族的差異。一般說來,人體的健康指標是由身體的健康、精神的健康和社會的健康三方面因素構成。?1.身體健康:?衡量身體健康有以下幾個方面:?(1)沒有疾病、無須治療;?(2)身體的發育正常;?(3)有良好的生活節律,食慾、睡眠好;?(4)體態、臉色好,有精神;?(5)能很好的進行日常活動、消除疲勞快。?2.精神的健康?這包括一個人的行為思想與其基本價值觀仿相一致,覺得生活充實有意義,對美和善的嚮往,能精力充沛地履行各種職能,完成各種任務,而且能從中發現並享受樂趣,感到自身的價值,使生活變得更有意義。?謝謝!!
⑽ 大學生的身心健康該怎麼維護
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使生活與學習同時處於最佳的狀態。
一、要養成良好的生活作息習慣
現在的大學生們大多都有晚上熬夜打游戲,看書早上或者白天補覺的習慣並且直接導致了不能夠正常進行一日三餐。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一日三餐能夠對身體機能進行能量的補充,滿足人體的正常運轉。
二、要注意自己的飲食習慣
根據中醫飲食保健的特點來說:在素食的基礎上,力求葷素搭配,全面膳食。不主張偏食,不提倡過量與廢食。
三、保持一定量的運動
生命在於運動,運動能夠前身健體緩解壓力。但是現在有很多學校不組織早操。即使組織,因為場地、天氣的限制,加之大學生們的普遍反感,早操根本就達不到預想效果,甚至很多學生在網上發帖攻擊學校,要求取消早操。
對於心理問題解決辦法
1、坦然面對。心理健康也跟身體健康一樣,在人的一生中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出現心理困惑只是成長正常狀態,沒有問題哪有成長可言,因而不必大驚小怪、怨天尤人。
2、不要急於「診斷」。心理問題本身多種多樣,成因往往也很復雜,切忌盲目從一些書籍上斷章取義,或者道聽途說,急於「對號入座」,認定自己患了什麼病。弄清問題當然是必要的,但大學生的問題還是發展性的居多,很多都是「成長中的煩惱」,實在不必自己嚇自己。
3、轉移注意。心理問題往往有這么一個特點,就是越注意它,它似乎就越嚴重。所以,不要老盯著自己的所謂問題不放,不可過分關注自我,而應把注意力轉移到學習、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並全力投入是很有利於心理健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