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明孝陵養生鹿最後都去了哪裡

明孝陵養生鹿最後都去了哪裡

發布時間:2022-07-07 04:46:41

① 明孝陵墓葬不能說的秘密,盜墓賊進來後都大叫救命嗎

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是什麼?答案是明孝陵,它是朱元璋和馬皇後的合葬墓,因為馬皇後謚號孝慈,所以名叫明孝陵,如此規模龐大的陵墓,有著很多離奇的謎案無法破解。

要解開這個謎團,首先要了解朱元璋地宮的位置,但是專家為了尋找地宮,整整花了六年的時間,因為朱元璋在十三個宮門同時出殯,是否葬在明孝陵是個未知數,後來專家通過六年的精密磁測手段,才確定了朱元璋在地宮沉睡。確定了地宮的位置,那麼入口在哪裡呢,通過勘測可以發現,地面上有幾處沉積和塌陷,證明在地宮上曾經有地宮入口的建築物,只是因為年代久遠,坍塌消失了。

由此可見,明孝陵墓道彎曲,很有可能是由地質條件造成的,本來挖掘的團隊也是根據以前帝王的慣例挖成筆直的墓道,誰知道山體是由礫岩和石英岩構成的,石英岩相對較軟,礫岩堅硬,剛開始施工的時候挖到的是石英,後來挖到了礫岩,所以挖不動了,導致施工團隊改變了方案,將直線的墓道,改為了曲線。

② 明孝陵石像路上的動物為何每種兩對,一跪一站,先跪後站

石像位於明孝陵前神道兩旁。神道分為兩段,第一段東西向,現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長615米,路兩側分列6種12對共24隻石獸,每種4名,兩蹲兩立,依次為獅、獬豸、駱駝、象、麒麟和馬。神道上安置這6種石獸是各有其掌故和寓意。獅乃獸中之王,顯示威嚴,被佛教尊為護法的靈獸。神道入口處首先安置兩對石獅,可顯示帝王無上尊嚴和威勢。獅是皇帝陵墓才可以用的石獸,其他諸王公的墓前,可以有石馬、石虎、石羊,但不能用石獅。
明孝陵神道的第一對蹲獅,因為靠御河橋太近,1947年曾被軍車撞壞,後來經修復並向西移動了位置。石獅後約54米處是兩對羊頭、牛尾、頂生獨角、似鹿非鹿的石獸,這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叫獬豸。獬豸之後是兩對駱駝、兩對大象。其中,立駱駝高3.68米,立象高3.47米,都是石獸中的龐然大物。孝陵神道上安置體形碩大的駱駝和象,增加了陵墓的威嚴氣勢,而且,駱駝是西域和蒙古沙漠中的動物,象則生活在南亞熱帶地區,是外國進貢給明朝的珍貴動物。孝陵神道上安置這樣一些來自異邦的動物,也含有大明江山遼闊、皇帝威震四方的寓意。石象之後,是兩對周身披甲、靜穆威武的異獸,這是象徵吉祥的瑞獸麒麟。神道的最後兩對石獸是馬。石獸盡處,神道方向折向正北。這一段神道從望柱起到欞星門止,長250米,俗稱翁仲路。

③ 明朝諸多皇帝中誰沒有葬在明十三陵中去哪了

許多人都游覽過北京十三陵, 都知道這個著名景區是明代皇家陵墓. 明代共有十六位皇帝,這里安葬了十三位,另外那三位呢? 看史書,我們知道,永樂皇帝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北京後,開始建陵墓的,所以,他前邊的兩個皇帝,當然沒葬在北京十三陵. 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寢是建在南京的鍾山腳下的明孝陵;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佔地長達22.5公里,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每頭鹿頸間掛有「盜宰者抵死」的銀牌。為了保衛孝陵,內設神宮監,外設孝陵衛,有五千到一萬多軍士日夜守衛。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時,都曾親往謁陵,還特設守陵監二員,四十陵戶,撥給司香田若干。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區成為太平軍和清軍對峙的重要戰場,地面木結構建築幾乎全毀。 明第二帝朱允紋也沒葬進十三陵. 據說,建文帝朱允紋當皇帝前,他爺爺朱元璋就有點不放心,提醒他,你當了皇帝要當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並給他留下一個包伏,讓他遇危難時打開. 後來,果然,四叔燕王朱棣發難,兵戎相見.從北京殺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進皇城. 建文帝朱允紋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爺爺當年交給他的那個包,趕緊拿出來,打開一看,是四套僧衣,還有佛家度諜,並且備有剃刀一把……孫子朱允紋很理解爺爺朱元璋良苦用心.當即,三個身邊跟隨的人同他自己剃光頭發,穿上僧衣,從城角門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進皇城時,活不見人,死不見屍,不知他逃往哪裡.有人說他乘船逃往海外,所以後來.朱棣派鄭和幾次出洋尋找……然而至今下落不明. 也有人說建文帝朱允紋在某寺廟當了和尚,活了七八十歲才逝去.人們感嘆朱元璋早年當和和尚.給孫子留了一條佛家的生路. 再說說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玉: 1435年九歲明英宗朱祁鎮繼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領也先進攻大同,大太監王振怕自己的家鄉蔚州有失,鼓動明英宗親征,可是幾場戰役大敗之後,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鎮被也先俘虜,消息傳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玉為監國,於謙為兵部尚書,主持抵抗.又因也先多次用皇帝來威脅明朝.於是就立朱祁玉為帝,以免了蒙古也先的勒索.在京師抵住了蒙古也先的進攻,也先只好退兵,皇帝拿在手裡的作用沒有了,他就多次派使說要送回英宗,從這一點看他挺厲害.是個妙著. 朱祁玉年號景泰,史稱明景帝.景帝好生犯難.真是讓英宗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大臣於謙說,如今大位已定,沒有什麼怕的,於情於理還是要接回英宗,於是接回了英宗,尊為太上皇,被軟禁在南宮.看來英宗也就要這樣一生了.可是到了景帝景泰八年,景帝朱祁玉患病,讓大將石亨扶持太子主管朝政,史書上說石亨想擁立英宗復辟以邀功賞,就和宦官曹吉祥等幾千人到了南宮,毀牆破門,救出了英宗,英宗復辟成功..英宗復僻後,石亨,徐有貞,等封爵賜官,兵部尚書於謙,吏部尚書王文被殺. 明英宗皇帝朱祁鎮子的道路太曲折和太復雜了. 明宣宗原以胡氏為皇後,孫氏為妃,後改立孫氏為後,廢胡氏為靜慈仙師。史書記載,胡氏、孫氏兩個皇後都沒生兒子。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一名宮女為宣宗朱瞻基生了個男孩。工於心計的貴妃孫氏偷偷殺死這位連姓名都沒留下來的宮女,抱走她的兒子,謊稱自己所生,取名朱祁鎮。第二年二月六日,不滿三個月的朱祁鎮被正式冊封為皇太子。宣宗突然病逝後,年僅八歲的朱祁鎮於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正月十日正式登基即位帝,改明年為正統元年,這便是明朝歷史上第一位少年天子英宗朱祁鎮。.他有幾大奇跡,皇帝親臨戰場不多見,親臨戰場而被俘,被俘而沒有被殺,沒有被殺而又被放回.放回而又復位皇帝成功.他如果哪一道程序上出問題都不會成功. 有人說,景帝當時已明確要換皇位給英宗,英宗自己不知道狀況,石亨,徐有貞為了搶擁戴之功,貿然發動兵變,成功之後,為了剪除後患,殺了於謙,殺於謙可以說並不是英宗本意,並且英宗自己也說了:「此人實在有功於社稷!」 而且景帝當時病重,而且他沒有自己的兒子(朱見濟已死),皇位肯定最後還是會回到英宗的。是英宗自己不了解狀況,而徐有貞等人又希圖邀功請賞,才發動政變的. 也有人說,景帝已經派人去外地找藩王之子准備過繼了,他實在不放心他的哥哥如果上台會怎麼報這8年之仇……..他在位期間,也在十三陵修建了陵寢,當時是壽宮,他的一個皇後杭氏死了之後,就在慶陵所在位置修建了陵寢,當時的杭氏也埋葬了進去。他的哥哥復辟之後,就把景泰帝封為成王,就丟失了皇位, 死後也就不能安皇帝的規模葬進皇家的十三陵. 景帝死於1457年,時年30歲。死後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今頤和園西北的娘娘府附近), 因此,明朝其餘的13帝均葬在位於北京昌平北面天壽山,因而有今天的北京十三陵 補白:有人問明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是上吊自殺的,他葬在哪裡了?明朝最後一位皇帝崇禎,它的陵寢實際上不是明朝修的,而是在清朝修的。崇禎皇帝在17年的時候,明朝滅亡了,崇禎皇帝在景山上上吊自殺了,打進北京皇城的李自成就下令,(因為崇禎皇帝生前沒有修建陵寢,)給他下葬在一個他的貴妃墳內。埋葬的地址就是在現在的思陵位置,當時它只有地宮,沒有地面建築。後來的清朝為他修建了現在這個地面建築(以此收買明舊臣們的心)。所以,明十六帝包括崇禎,崇禎葬在十三陵的思陵.

④ 盜墓者來了有去無回,為何朱元璋明孝陵600年不被盜

因為朱元璋的明孝陵設計巧妙,而且有一定的防盜措施。朱元璋他的皇後馬皇後一起合葬,據說明孝陵的孝字就取自馬皇後的謚號「孝慈」。這座皇陵是我國最大的皇帝陵墓之一,從朱元璋在位的洪武十四年到明成祖朱棣的永樂十一年才完全建造完畢,中間總共耗時三十多年,耗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再加上明孝陵墓門上有小的、圓潤的石頭固定,其中又混有沙土,一旦有盜墓者試圖進入,那麼這個沙石砸下來就足以將盜墓者砸死。據說武則天的墓門也是這么設計的,所以也沒有盜墓者能打開武則天的墓穴。

⑤ 明孝陵的守衛最後都去哪兒了

老死於斯啊

⑥ 四靈環繞,七星布局,朱元璋為明孝陵到底費了多少心思

據說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他的皇後的合葬陵墓,這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也是我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墓之一,明孝陵規模很大,建築雄偉,參照唐朝宋朝兩個朝代的陵墓。佔地22.5千米。裡面有松樹10萬棵,養著幾千頭鹿。為了保衛明孝陵。還派了5000到1萬的士兵日夜守衛。

明孝陵從起點到頂端縱深達2600米,沿途分布著30多個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宏大而有順序。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建築師們的智慧。朱元璋去世的時候,宣布他的孫子為接班人。讓其他的幾個兒子沒有事兒就不要回京城,老實的在外面呆著,朱棣特別生氣就引發了戰爭。朱元璋終於去世了,他出殯的那天擺起了迷魂陣,讓大家不知道朱元璋到底埋在哪兒了。

⑦ 明孝陵和明十三陵的區別

十三陵位於北京,是從北遷的永樂皇帝開始之後的明代十三個皇帝的墳墓。而之前的兩個皇帝,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於當時的都城南京,為現在的明孝陵,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是朱元璋的孫子,在明成祖攻佔南京的靖難之役中失蹤。
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鍾山南麓玩珠峰下,為明朝(公元1368年至1644年)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的合葬陵墓。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布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都是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的。

史料記載,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下令建陵。第二年8月,馬皇後去世,9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謚「孝慈」,故名。明孝陵永樂3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明皇室先後調用軍工10萬,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明孝陵規模宏大,建築雄偉,形制參照唐宋兩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建成時圍牆內享殿巍峨,樓閣壯麗,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圍入禁苑之中。陵內植松十萬株,養鹿千頭。因屢遭兵火,明孝陵除陵寢地宮外,現僅存神道、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等。

墓區的建築大體分為兩組:第一組神道部分,從下馬坊起,到孝陵正門;第二組是主體部分,從正門到寶城、明樓、崇丘為止。現存建築有神烈山碑、禁約碑、下馬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孝陵殿、大石橋等。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做了31年皇帝的朱元璋去世,禮葬孝陵。朱元璋及皇後合葬的地宮俗稱「寶城」,是一個直徑約400米的圓形大土丘,它的四周有條石砌成的石壁,其南邊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7個大字。寶城厚實堅固,依山勢高低起伏,下砌巨石,上用明磚壘築,厚約1米,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歷經600餘年的風雨之後,近年來寶城牆體出現了局部坍塌,牆面剝落,個別地方因為地基沉降逆向撕裂而形成巨大裂縫。南京市文物部門先後投資300多萬元,採用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的保護方案,按照修舊如舊的要求,對牆體進行了維修,如「縫合」裂縫,整平「牆面」,對變形的牆體進行修補和防水防滲漏「手術」。為方便遊客一睹「龍脈」真容,還修建了一條青石板游覽步道,讓遊客能登上寶頂看到明孝陵全貌。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史學會副會長、東南大學建築學教授劉敘傑說:「明孝陵代表著明初皇家建築的藝術成就,是中國陵墓建築和陵墓文化的縮影。」明孝陵從起點下馬坊至地宮所在地的寶頂,縱深達2600多米,沿途分布著30多處不同風格、用途各異的建築物和石雕藝術品,整體布局宏大有序,單體建築厚重雄偉,細部裝飾工藝精湛,凝聚了當時政治家、藝術家和建築師們的才智。

⑧ 南京明孝陵陵墓是哪一年建造的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後馬氏合葬墓,因馬皇後謚「孝慈」,故名孝陵。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2003年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南京的第一處「世界文化遺產」。

明孝陵從洪武14年(1381年)正式動工,至永樂3年(1405年)建成,歷時25年。先後用工10萬,護陵駐軍有5千多人。那時候陵園內亭閣相接,享殿中煙霧繚繞,松濤林海,養長生鹿千頭。鹿鳴其間,氣勢非凡。因屢遭兵火,現僅存神烈山碑,下馬牌坊,大金門,四方城及神功聖德碑,神道保留了六種石獸,獅、獬豸、駱駝、麒麟、馬和象,每種兩對每種兩跪兩立六種24隻,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將各四。

神道上石獸 體量巨大

石翁仲武將、文臣各2對,共8尊 3米多高。

明孝陵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陵宮布局設計和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建築形式,開創了中國明清帝王陵寢建設規制的先河,此後一直規范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因此被譽為中國帝陵發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明孝陵的神道蜿蜒曲折,整體布局呈現出了「北斗七星」的形狀,這種不拘一格的神道布局,在中國帝王陵寢中具有唯一性。

⑨ 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埋在了哪裡

  1. 朱元璋的陵墓是明孝陵。

  2. 朱元璋的明孝陵坐落於江蘇省南京市鍾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後合葬於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軍都督府僉事李新主持陵墓的營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馬皇後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於謚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說是馬皇後謚「孝慈」,故名。

  3.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 -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漢族,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

    朱元璋幼時貧窮,曾為地主放牛。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覺寺,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諸將奉為吳國公。同年,攻佔集慶路,將其改為應天府。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統治,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最終統一中國。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於應天,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聰明而有遠見,神威英武,收攬英雄,平定四海,求賢若渴,重農桑,興禮樂,褒節義,崇教化,制定的各種法規都很相宜。自古以來,前所未有。但是他的性格嚴明,晚年偏好誅殺,使得一代開國元勛很少有善始善終的,這就是朱元璋的缺點。

⑩ 明孝陵簡介

明孝陵位於南京市玄武區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位於鍾山風景名勝區內,是明太祖朱元璋與其皇後的合葬陵寢。因皇後馬氏謚號「孝慈高皇後」,又因奉行孝治天下,故名「孝陵」。其佔地面積達170餘萬平方米,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

明孝陵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至明永樂三年(1405年)建成,先後調用軍工10萬,歷時達25年。承唐宋帝陵「依山為陵」舊制,又創方墳為圜丘新制。將人文與自然和諧統一,達到天人合一的完美高度,成為中國傳統建築藝術文化與環境美學相結合的優秀典範。



(10)明孝陵養生鹿最後都去了哪裡擴展閱讀:

明孝陵的價值

明孝陵是現存建築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其陵寢制度既繼承了唐宋及之前帝陵「依山為陵」的制度,又通過改方墳為圜丘,開創了陵寢建築「前方後圓」的基本格局。

明孝陵的帝陵建設規制,一直規范著明清兩代500餘年20多座帝陵的建築格局,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所以,明孝陵堪稱明清皇家第一陵。

這座已有600多年歷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顯赫、規模宏大、形制獨特、背依鍾山環境優美而著名於世,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明孝陵建設在朱元璋死前進行十幾年,朱元璋對其極為用心,耗費的人力物力都是驚人的。這一切既是為了馬皇後,當然也是為了自己。他對馬皇後感情至深,在她去世後再沒冊立皇後,朱元璋一定會與其合葬。



閱讀全文

與明孝陵養生鹿最後都去了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我的黑幫大佬 類似電影 瀏覽:227
28歲血壓90150 瀏覽:980
丹東老年大學學費 瀏覽:684
一戰關於希特勒的電影 瀏覽:540
日本叔嫂之戀中文版 瀏覽:595
4等電影相關推薦 瀏覽:954
女主角叫漢娜的外國電影 瀏覽:548
御足堂養生會所在哪裡 瀏覽:207
杭州退休人員醫療保險補交政策 瀏覽:514
人操。可以看的視頻,不需要下載別的東西。 瀏覽:86
快播免費看片 瀏覽:580
gay免費資源網站 瀏覽:746
國產2小時以上的電影 瀏覽:53
鬼幹部為什麼會被禁 瀏覽:687
同類愛情電影 瀏覽:171
養生館要注意哪些問題 瀏覽:896
中國80歲人口 瀏覽:256
好看的韓國推理電影 瀏覽:721
對父母孝順是人生美德 瀏覽:391
工藤瞳 瀏覽: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