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佛教人在家怎麼養生

佛教人在家怎麼養生

發布時間:2022-06-15 12:23:17

A. 佛教養生是什麼中國誰在做佛教養生佛教養生和中醫養生的區別是什麼

我的見解如下:
1.佛教養生就是讓我們修自己是善心,讓我們心平氣和,不急不躁,也就是修心。禪定。
2.中國有個叫午火先生的人在做佛教養生做的非常好。
3.佛教養生和中醫養生區別就是:佛教養心,中醫吃葯。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B. 你知道佛教如何養生的嗎

簡單點說,用容易聽懂的語言來說。佛教是一種智慧,不是一般的宗教迷信,所以,如果想從佛教的智慧中獲得諸如養生的方法,那麼,你一定首先要相信,信心對於養生的效果很重要。
信心之外,重點在於,了解養生的關鍵,我認為本質上的養生,是保護人體的能量平衡,就是說不要消耗太多的身體能量,所以,從這個角度,第一,不過份勞累,第二,良好的作息習慣,第三,專心,而不是雜心,就是說,做該做的事情,不要胡鄉瞎想,這個很耗費能量。

C. 佛教有什麼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

D. 佛教十大養生方法

沒聽說過佛教的十大養性方法。
但是念佛求生凈土,念得好,會有一些副產品,比如身輕體健。這倒確實是起到了養生的作用,而且是非常關鍵的作用。

E. 佛教養生,人是如何長壽的

佛教的養生和我們通常理解的養生不一樣,譬如:
一、人心的「善惡」影響壽命的長短。
美國耶魯大學、加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分別對不同地區的人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跟蹤研究,得出人的善惡觀念影響壽命長短的結論。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善良的人往往更加長壽。
1、長壽需要斷除妄念
不隨妄想習氣境界轉,在一切時中,不分行住坐卧,動靜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不生,自然疾病減少,並能健康長壽。靜坐是息心法,心息則神安,神安則氣足,氣足則血旺,血氣流暢,則有病可以去病,不足可以補充,已足可以增長。
2、長壽還需慈悲為懷
佛教從第一福的要訣出發,認為人世間的財富、學識、地位、美貌和生死是多半不相乾的。宅心仁厚,寬以待人一定會有好報。長壽的人,一定是對人類和動物充滿慈愛的人。今生短命的人,必然是反其道而行之人。
二、內外修其身。
佛門修身法坐禪形定。在家修習的佛弟子,修禪的時間沒有僧尼這么講究,但要求在黎明、中午、下午、日落等時辰里修禪為好。在吃飯前後半小時不宜修禪;久習禪修可以坐禪,2~4小時為度,不宜過長。另外散步等有氧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舒緩筋骨,更可以促進血液循環。
三、飲食起居遵循規律。
順其自然一年四季的春夏秋冬,與人體的臟腑功能活動和氣血運行也是息息相關的。人如果違背「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變化規律,打破正常的生物節律,就會導致疾病,加速衰老。要想健康長壽,當須依自然規律科學生活才是。睡覺是養生第一要素。睡覺的時間應該是晚22:00~早4:00。因為這個時間是一天的冬季,冬季主藏。冬季不藏,春夏不長。

F. 學佛的人如何讓身體健康

學佛的人如何讓身體健康,自己把握自己的命運,其實就是要管住自己的心。這幾天在學習《凈空老法師的法語菁華錄》摘幾斷關於談養生的語錄:「一切法從心想生」,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想自己要健康長壽,想自己美貌,那是大錯特錯,沒有這個道理!希望自己相貌美好,你的心善,你的心好,相貌自然就美好;希望自己健康長壽,你的心地清凈,不胡思亂想,自然就健康長壽,這是一定的規律!學佛的人,說老實話,是可以不生病,甚至少生病,即使得點小病也有小病是福的道理,你真正明白這個道理,曉得修行的秘訣,確實不生病!學佛的人還有病痛,自己要覺悟,這個病痛是什麼?業障現前。業障現前,要至心懺悔,懺除業障!那我們要怎麼懺悔?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懺悔。我心裡只有阿彌陀佛,沒有惡念,這是真懺悔!只要業障懺除了,病就會好。可是真正相信的人不多,不相信的人太多太多!諸位要知道,佛法是最高明的養身之道!養身最重要的,要懂得養心!我們身要動,心要靜;心不但要靜,心要虛。心裡頭一無所有,「身心清凈,一絲不掛」,這樣的人定會長壽,這樣的人定會不生病!所以,諸位要想一生不生病,不胡思亂想就不生病,胡思亂想是一定會生病的。病從哪裡來?今天大家知道了,從胡思亂想來的,你想得愈多,病就愈多;不想,病就沒有了。諸位要是有什麼病痛的人,從今天起念阿彌陀佛,什麼都不想,念上三個月,病就好了,就沒有病了,這是佛法,也是最高明的養身之道!病有三類:一、生理病,注意保健,飲食特別要注意,葯不能隨便吃。二、魔鬼附身,冤親債主這種病,佛用調解,兩方面調和,對方接受了,他就離開,病就好了,有人被不幹凈的東西附身,在佛堂為他誦經,做好事,給他迴向,他要是接受了,他就走了,你的病就好了。三、業障病,罪業多半是前生造的,這一生福報享盡,業障現前。你年輕時要惜福、培福,把福報留在晚年享,有福就不會有業障病現前。業障病現前,佛教你懺悔業障,只要你自己真正懺悔、改過、自新、回頭,那病就有救。把醫葯費統統捐出去做慈善事業,如果你有壽命,病就好了,如果壽命到了,你會安詳過世,不受病苦折磨。好的相一定是好的思想波動,好到極處無過於念佛。你念得容光煥發,光彩奪人,讓人一見就生歡喜心,你念佛功夫就表現在外面。愈念愈年輕、身體愈健康,什麼病都沒有了。病從妄想上來。貪嗔痴這叫三毒,病毒,裡面把貪嗔痴病毒洗干凈,外面環境立刻改變。天天念阿彌陀佛,「老」忘記了,「病」也忘記了,他真的不老不病。真正念佛人,真正對佛有信心的人,有病不吃葯、打針、住院,把一切放下,讓身心清凈,一心念佛求願往生,如果壽命到了,佛就來接引,壽命沒到,念幾天,病就好了。學佛人,心要清凈,心清凈身就清凈,身心清凈百病不生,縱然有病不需要治療,不多久統統都好了。為什麼會好?你自己本身有這個能力,你要讓你的能力完全恢復。你要好好善待自己,身體是物質,物質是法性,每個細胞都有見聞覺知,你妄念太多,妄想、分別、執著太多,每個細胞反應都不好,所以,你會老化、生病、死亡。你善待自己,心善良,思想善,行為善,每個細胞反應都良好,都變得很美,它不會衰老,你會一年比一年年輕。把身體糟蹋掉最嚴重的是你的情緒、你的心理,「憂能使人老」,歡樂也會減損壽命。心沒憂喜,身沒有苦樂,佛法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是心地清凈。心,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外境清清楚楚、了了分明,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叫正受。如果對外境動了念頭,動了感情,生起喜怒哀樂,身體就有損害,這是生命縮短的原因。 我們的身體跟地球一樣,喜怒哀樂都會讓生理產生不正常的震動,發怒是最嚴重的震動,大地震;歡喜,喜是小地震。一分鍾的大地震,要三天身體才能恢復正常,要常常發脾氣,永遠不能恢復正常。所以壽命短促。 養心,心要定,心要靜,心要虛,心要空,心裡不能有東西。心虛、心空,這個心就靈,就生智慧。把妄想雜念統統放在心上,心的靈性死了,永遠保持心空虛,你心自然就靈敏,自然就生智慧。妄想、分別、執著太多,你的心不靈。養身,身要動。身要不動,就壞掉了。身要動,心不能動。現在恰恰相反,身要舒服、要靜,心裡一天到晚胡思亂想,完全顛倒,怎能不生病、不短命?常常想年輕就不老。老了天天想老,老得非常快。真正用功的人,天天想佛,佛不老,天天想菩薩,菩薩不老,天天研究經教,法喜充滿。人身體最好的營養是歡喜。「人逢喜事精神爽」。 知足長樂。人生在世,要快快樂樂的過一輩子,何必一天到晚愁眉苦臉?愁苦是病態,容易老。帶不去的,不要掛在心上,身體反而長壽、健康,天天為身體健康打主意,反而會生病。不為它操心,它自己就正常。不把它放在心上,身體自然調正,自己養自己。「一切法從心想生」。天天要保養身體,天天進補,可見身體有虧損、不健康,天天想身體好,身體已經不好了,為什麼多病?想來的。天天找醫生、找補品,就是想病,那是病根、病源。一切聽其自然,自然是最健康的。一個人身體很健康,如果他懷疑「我這個心臟有病」,常常想心臟病,少則一年,快則六個月,他一定得心臟病,為什麼?心想事成。想惡,災難就來了;想善,災難就消除了,福報就現前。自己跟別人有意見、鬧意見,要對立,對自己破壞身心的和諧,對外破壞宇宙的和諧。這罪就很重,對你的身體非常不利。為什麼沒有健康的身體?處處跟人對立,自己把自己的健康破壞了。人人都有清凈法身,都有金剛不壞身,跟人對立就破壞自己。今後不再糟蹋自己,不跟一切人事物對立。要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平等對待,慢慢自然恢復健康,恢復金剛不壞身。外面沒人破壞,自己破壞自己。外面人毀謗、侮辱、陷害我們,只要不接受,什麼事都沒有。飲食只求溫飽,絕不貪求美食,決定不能吃得過量。暴飲暴食是慢性自殺。一天吃一餐,減輕腸、胃、肝的工作量。 味精肯定不能吃,味精對腸胃、腎傷害很嚴重。燒烤的東西不能吃,火氣太重。最健康的飲食是當地、當月份生長的,這是最營養的。喜歡吃外國的東西,因為與你的體質不相應,水土不服,會生病。十二個月的個個月份應該吃些什麼東西,要記住。愈簡單的飲食愈健康,牛羊健康,只吃青草。素食決定有好處,素食不要吃人工的。蔬菜要吃這個節氣里所長的。糧、菜、果,距住地三十里之內,這個地區生長的東西養活這個地方人。你如果能隨順大宇宙,一定健康長壽,百病不生。冬天吃涼的,夏天吃熱的。裡面外面相應,隨順。清苦的生活是最健康的生活,是最幸福的生活,為什麼?無憂無慮、無牽無掛,多自在!

G. 佛教的養生理論與養生方式有哪些

佛家主張「無生」,以有生為空幻,縱使延年長壽,最終難免一死,形體總要壞的,因此重視精神的超脫,而不在乎形體的存亡。認為精神可輪回再生,所求唯涅清寂。

晉代釋道安在《道地經序》中說:「其(佛法)為象也,含弘靜泊,綿綿若存,寂寥無言。」釋慧安則在《明報應論》中指出:「無明(愚昧)為或網之淵,貪愛為眾累之府。」而僧肇則傳揚「空洞其懷,無知無識,然居動作之域而止無為之境,處有名之內而它絕言之鄉」的佛性,提倡超脫現實世界,而歸宿於本體世界。僧肇早年受老莊影響,故對體用的動靜問題,反對偏執,主張體用如一,非無非用,即靜即動,求靜於動,雖靜而離動。另外,如釋道安還注重禪定止觀,認為禪修達高深境界時,「雷霆不能駭其念,火不能傷其慮」,同時還能發生種種神變。

佛家極重戒律,認為戒律是斷三惡道的利劍,其中有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食肉)及十戒(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塗飾香煙、不歌舞觀聽、不眠坐高廣嚴麗床坐、不食非時食、不蓄金銀寶)等。從養生學角度來看,這些要求和做法,顯然有許多是益於身心的修養的。

南北朝時,由於政治上的長期分裂,南北佛教在發展側重上有明顯不同。南方重在理論辨析,北方則重在靜坐冥思的禪定修持。隋唐一統後,佛教學風又隨之變為理論與禪修並重,其後出現的各宗中,對養生影響較大的是天台宗、禪宗、密宗。

天台宗的最高修養原則是止觀學說。開宗祖師為隋代僧智凱。近代氣功養生家蔣維喬(號因是子)在《因是子靜珠法》中認為,氣功靜坐者在學會調和功夫後,應進一步修勻「止觀」法。他認為「止」就是把心靜止下來,不使思想散亂,讓心思漸漸收束。但止而又止,不知不覺要打瞌睡,就須用「觀」的方法來防止,即閉目返視自心。顯然遙承天台宗之「止觀」禪法。蔣氏還指出「大妙法門」:一數,二隨,三止,四觀,五還,六凈,這也是佛家法門的靜坐調息功夫。晉竺法護譯《修行道地經》說:「數息守意(調心調意)有四事:「一謂數息,二謂相隨,三謂止、觀,四謂還、凈。」後來則稱之為「六妙門」,意為通向涅的六種途徑。

起於唐,盛行於唐末五代的禪宗,是完全中國化了的佛教宗派,其在中國勢力最大,影響最廣。修禪強調具五緣,呵五欲,棄五蓋,調五事,行五法。禪宗最初三代皆一衣一缽,隨緣而住,並不聚徒定居於一處。第四代道信開始定住一處,過集體生活。第五代弦忍認為,學道應該山居,遠離囂塵,實行生活自給,諸如運水搬柴等一切勞作,都是修禪功課。以後南宗的馬祖道一更在深山建立寺院,實行農禪生活,其弟子懷海制禪院清規,規定「一日不行,一日不食」。他本人也「作務執勞,必先於眾。」更有「普請」(集體作務)法,上下協力勞作。禪宗的山居、勞作和禪觀,客觀上對養生長壽是有益的,頗有影響。

佛教在中國流傳過程中,釋道儒三教常互相滲透,從而影響著養生學。佛教初入中國,信奉者認為與當時盛行之黃老術相似,也講清虛無為,神仙變化。

道家本不言靈魂,但北魏寇謙之則吸取佛家輪回轉世說:「此等之人,盡在地獄,若有罪重者轉生蟲畜。」

南北朝時北魏僧人縣鸞,因突發氣疾,而感生命之短促,慕江南陶弘景精研神仙方術之名,南遊茅山,尋訪陶氏,得授《仙經》十卷。雖在加洛陽時義受菩提流支的教化,授《觀無量壽經》,遂棄《仙經》而專修凈業,但其所著《服氣要訣》、《調氣方》、《論氣治療方》等,無疑是受道家影響的有關氣功養生一類醫書。《續高僧傳》說他能調心練氣,對病識緣,名滿魏都。

天台宗祖師智凱的老師思慧,以禪聞名,躬行實踐,常持大戒,衣服只用棉布,寒冬添鋪艾葉以御風霜,同時還吸收神仙方士之術,在《誓願文》中宣稱,希望「成為五通神仙」,要求長生,目的是為了更有效地宣傳佛法。其謂:「我今人山修習苦行……為護法故求長壽命。」又說:「願諸賢聖,佐我得好芝草及神丹,療治眾病除飢渴……願借外丹力修內丹。」宋天台宗山外派的知圓認為,儒佛其言雖異,其理相通,主張「修身以思想」。明末宗風凈土法門的雲棲亦主張儒佛調和,說:「儒生治世,佛主出世,……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

明末四大師之一的德清,更主張三教調和,說:「為學有三要:所謂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參禪不能出世」。儒佛道三教思想調和的提出雖在宋明,而在養生學這方面則早在陶弘景、孫思邈的時代已開三教合一之先河,且繁衍不息。

佛教的另一宗派密宗,又稱瑜伽密教,源出印佛教中之密教,專事行施咒術,在三國時即有咒經之譯。天竺沙門耆域來中原也以咒術廣為醫病。唐代是這密教傳入的第二期,北宋初是第三期。第二期時正式成立密宗,又稱真言宗,傳三密之法,即口誦真言(密語),手結契印(身密),心作觀想(真密),認為三密同時相應,便可使凡身成佛。

密宗實際是一種以口訣、姿勢、禪觀三結合的修煉方式。蔣維喬在練天台宗止觀法後又轉而練《密宗的開頂法、大手印、十八道次第》等功夫。密教要籍中所謂無上瑜伽密法等與中國倫理思想頗抵觸,因而在翻譯時被修改失真,甚至被限制翻譯,因此對中華養生文化的影響尚不廣泛。三、中華古代養生名家

中國古代的養生家為中華養生學說與文化的形成、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在群星璀璨的古代養生家中,這里僅選其中幾位影響比較大的名家略作介紹,以窺中華養生文化之一二。1.老子:道家養生的始祖

老子,名老聃,又名李耳。楚國楚縣(今河南省鹿邑)人。老子是先秦哲學家,道家養生思想的奠基人。《史記》載:「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漢代杜方言:「老子用恬淡養性,致壽數百歲。」老子為歷代養生家推崇的得道長壽養生家。影響後世最大的是《老子》一書提出的養生思想。

(1)治於未亂,抱元守一

老子以「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作為養生的重要思想,提出「早服重積」、「抱元守一」等養生原則。「早服」同於中醫「治未病」觀點,即現代醫學預防為主的觀點,指早行養生之道,行養生於日常生活,持之以恆,積蓄養生之「德」,此即「重積」。這便是老子的「早服謂之重積德……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老子論養生,有抱元守一的觀點,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一」即養生之道。後世養生家又指「一」為「氣」、「元氣」,並用以指導服氣養氣、內守返觀、納氣歸根、以結內丹,以養胎息的內氣功。抱元守一又指為「守神」之中的精神調攝養生法,成為古代養生家創造應用各種養生術的指導思想。

(2)自然無為,返樸歸真

自然無為是老子道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養生的最高境界。它強調的是自然而然,去除人為嗜欲困惑、返樸歸真的養生養神方法。所謂「見素抱朴、少思寡慾」,返歸自然素樸、純真的本性,進而達到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天人和諧統一。「真」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素」、「淡」、「清」、「靜」、「純」、「朴」等等的同義語。《內經》里「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養生思想即來於此。中醫養生注重節食、節勞逸、節制房事,以及重視精神調攝等養生法則,均產生於「自然無為」的思想。

2.孔子:儒家養生的鼻祖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時代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先秦諸子百家中影響最深最廣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所創立的儒家思想和學派,在中國封建社會中一直居於主宰的地位,「儒學」也幾乎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代名詞。

孔子生活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在醫學極不發達、生產力相當落後的時期,他活了73歲,「人逾七十古來稀」,可謂長壽了。孔子養生長壽之道內容頗為豐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克己、修身的「養生三戒」

孔子一生嚴以律己,從不縱欲。他的「養生三戒」是留給後世的寶貴養生銘。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即年輕時,要在性生活上不能貪欲;血氣方剛時,要防止打架斗毆;老年,身心不可過度勞累,要戒「貪得」。這「三戒」不論對青年、壯年、老年都要求不能放縱。

(2)樂觀豁達,心胸開闊

孔子對「禮、樂、射、御、書、數」有廣泛樂趣,精通詩、書、禮、春秋。孔子為了宣揚自己的政治主張和立身之道,一生周遊列國,奔走不息,即使已至「甚矣吾衰矣」的晚年,仍然樂觀處世。

孔子的二十字「養生經」:「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是孔子一生養生健身的科學總結。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和有仁德的人,既喜歡幽靜,又喜歡山水,喜歡活動又樂觀處世,一定能長壽的。孔子在《中庸》中更加明確闡述:「大德必得其壽。」所謂大德者,必德高望重,安心處世,光明磊落,性格豁達。我們平時說的「心底無私天地寬」也就是這個意思。

(3)食勿過飽,講究衛生

食居慎節,知足不貪,食勿過飽,不亂飲食,是孔子一生自我管束的飲食養生的「金科玉律」,他曾提出過「八個不食」,盡管有些值得商榷或有不妥之處,但基本上是講飲食衛生的,有參考價值。「①霉糧餿飯、爛魚敗肉不食;

②顏色壞的不食;

③發臭的不食;

④夾生飯和烹調不當的不食;

⑤調料不當的不食;

⑥不合時令的不食;

⑦肉切得不方正的不食;

⑧市上買的酒和熟肉不食。」《孔子家語》還提出「長幼異食」,即年齡不同,在飲食上應當有所區別,各自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飲食方法和習慣。

孔子的這些言論,即使今天看來也仍然是符合衛生標準的,同時也是我國最早的有關飲食養生的具體論述之一。

(4)起居循規,講究姿勢

在生活起居方面,孔子也有具體要求:「寢不屍,居不客」、「寢不語」等。「寢不屍」指不得仰卧如挺屍狀。後世孫思邈等據此提出宜屈膝側卧。所謂「睡不厭,眠作師(獅)子卧」者,即「勝脫靴著地坐腳也」。《老老恆言》道:「相傳希夷安睡訣『左側卧屈左足,屈左臂,以手上承頭,伸右足,以右手置右股間,右側卧反是。』」所謂「華山處士如容見,不覓仙方覓睡方」的睡方,大約就是指這種方法。「寢不言」也被後世所遵守,「寢不得語言者,言五臟如鍾磬,不懸則不可發聲」。

孔子還重視起居有常,他在回答魯哀公如何才能長壽的求教時說:「寢處不時,飲食不節,逸勞過度者共殺之。」這就是說:凡生活沒有規律,飲食不加節制,不注意勞逸結合的人,久之就會積病而死。

孔子青少年時放過羊,經歷過窮困生活磨煉後,又為宣傳他的學說,到處奔波,周遊列國多經磨難,但正由於他總結人們生活的實踐經驗,探索健身之道,積極倡導和參加體育活動,注意飲食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勞逸有度,才能經得起到處奔波生活困窘的考驗。在醫療保健和生活條件很差的春秋時代,尚能活到73歲的高齡,足見孔子是一位很重視體育衛生保健和懂得長壽養生之道的教育家。

(5)養護精神,調攝心理

孔子的學生患了麻風病,孔子惋惜地說:「是人也,有是疾也」。意思是說,什麼樣的人,容易患什麼樣的病。孔夫子此言雖有點主觀,但作為教育家、心理學家的孔子,可能已覺察出了疾病與人的性格、體質的關系。

半個世紀來,由於環境衛生、個人衛生的改善,生物性疾病確實減少了,精神衛生和疾病的關系,相對地暴露得更明顯。目前,幾種主要疾病,心腦血管病、癌症、高血壓病、肺心病都與精神狀態息息相關。其他如潰瘍病、神經性皮炎、牛皮癬、糖尿病等,也都與精神衛生密切相連。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字含有貪得的意思,人到老年,在名利上還竭力追求,得到的往往是苦惱煩悶,甚至是疾病。

孔子欣賞那種清心寡慾的精神狀態,對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的心態表示稱贊,「賢哉,回也」。

孔子反對懶惰,他說:「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意思是說,寧可下盤棋,也比閑呆著好。

孔子喜歡音樂,在齊國聽到韶(一種樂曲名),三月不知肉味。藉助音樂陶冶情操,平和心理,在將近絕糧時,還在「弦歌不衰」,飢寒之中也不愁楚。

孔子反對患得患失、怨天尤人的精神狀態,提倡心懷坦盪、剛毅堅強。他認為三種有害健康的事是:驕傲自大,游盪忘返,飢食妄淫。三種有益於健康的事是:調節行動,道人之善,交好朋友。

孔子的弟子們說:「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意思是說孔子在家閑居時,生活也很有規律,精神安樂,心情舒暢。

孔子對自己的評價是:「發憤忘食,樂而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由此看來,孔夫子是個不知發愁的好老頭兒。

H. 大岳法師的佛教與養生

南嶽是個佛教聖地,千百年來,涌現了不少的高僧大德.為什麼他們成為高僧大德,因為他們學術上有建樹,修行上有心得,這些修行的方法與心得就是很好的養生方法:
一、持戒就是養生:如佛教提倡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嚴守戒律不僅能提高佛教徒的個人修養,還可保持其身心健康。
二、坐禪就是養生:修習禪法之人,應該對五事進行良好的調節。調五事即調節飲食、調整睡眠、調身、調息、調心。一、調節飲食;飲食與養生關系非常密切。坐禪之人必須保證充足而適量的飲食。二、調整睡眠;坐禪者不應貪睡,應適量減少睡眠時間,以使神清氣和,心念明凈。三、調身;主要是指掌握正確的禪定姿勢,修習禪定可以採用坐、立、行、卧等多種姿勢,而佛教界修禪者,主要以坐姿為主,因而常被稱為坐禪。四、調息;佛教認為,生命在呼吸間,呼吸與心念相互影響,有非常密切的關系,若呼吸不調,心念則必然不調;要想調心,則必先調整呼吸。五、調心。調心是修禪的主要法則,貫徹於修禪的始終。 在修習《六妙法門》中,包括數、隨、止、觀、還、凈六個步驟。
三、行善就是養生。佛教提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諸惡莫作就是一切惡不做,眾善奉行就是一切善去奉行,當你只做善事,必然會得到很好的回報,自然使你感到心情愉快,愉快的心情是長壽的基礎,是養生的良方。
佛教法門眾多,養生方法眾多,無論是坐禪,還是念佛,還是持咒,還是修觀,都是為了降伏其心,降伏種種妄想與雜念。「心清靜故,世界清靜,心染污故,世界染污」,心清靜故,身體輕安,心染污故,身體不調,心乃諸法之源,社會有貪污、腐敗、殺人、放火、搶劫等種種惡行,都是心理環境的不和諧,所以說和諧世界從心開始,和諧的心理環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和諧的心理環境就是佛教長壽、養生的秘訣!

I. 佛弟子吃素怎麼保證營養

素食中,有許多食品,營養要遠遠高於肉食,這一點在許多營養學的書籍上都有介紹。這里略舉幾種常見高營養素食:
核桃
花生
板栗
腰果
松子
淮山
腐竹
麵筋
竹筍
蘑菇
木耳
香乾
豆漿
……
我們吃全素的人,有條件可以常常吃上述食品,再配合各種蔬菜、水果,營養就高於肉食菜譜。而且,這些食品也絕不會比肉食貴。另外,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牛奶和奶製品,蜂蜜,牛奶和蜂蜜含有肉類中的營養物質。

J. 佛家養生素菜菜譜有哪些

1、紅燒冬瓜

原料:冬瓜500克,面醬、醬油、清湯、濕澱粉、蔥美末,味精、植物油各適量。

製作:將冬瓜去皮洗凈,切成3厘米長、2厘米寬、1厘米厚的片塊。炒勺內加適量植物油,燒至四成熱時,加蔥薑末、面醬炒散,然後加入冬瓜、醬油、清湯,用小火燒至冬瓜軟爛時,加入味精,用濕澱粉勾芡,盛盤即可。

閱讀全文

與佛教人在家怎麼養生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28到50歲的服裝款式 瀏覽:991
廣州老年公寓價格表 瀏覽:216
農村敬老院發展的意義 瀏覽:478
包拯很孝順 瀏覽:819
西安哪裡嬰兒體檢好 瀏覽:544
體檢喉嚨痛是什麼原因 瀏覽:260
老人穿紙尿褲怎麼防止胯部疙瘩 瀏覽:901
社保退休後多長時間領 瀏覽:895
父母有狐臭是怎麼回事 瀏覽:309
肝昏迷和老年痴呆症 瀏覽:306
煤礦井下一線退休年齡 瀏覽:708
現退休工資14年標准 瀏覽:139
重陽節吃糕的圖片 瀏覽:385
什麼叫綜合養老服務中心 瀏覽:868
宿州農村養老保險每月多少錢 瀏覽:14
所以說你是怎樣孝敬自己的父母的 瀏覽:861
重陽節一般做什麼好 瀏覽:107
贛州男科體檢去哪裡 瀏覽:22
重慶養老保險25年能領多少錢 瀏覽:738
有什麼地攤生意適合中老年人的 瀏覽: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