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濕熱重怎麼辦才好
2020年為庚子年,從大暑開始至秋分之前,主氣和客氣都是太陰濕土。濕土當令,濕濁大盛。兼有暑熱,成濕熱交蒸之勢。
(一)濕熱的症狀
天地濕熱偏盛,人居其間,人亦受天地濕熱氣機的影響。直接的表現是,人會感受濕熱邪氣,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和體征,比如:發熱,周身不清爽,容易睏倦,精神不振,臉上及頭發容易油膩,長痘痘,肢體倦怠,脘腹部痞滿不適,惡心,厭食,脅痛,口苦,口臭,口中粘膩不舒服,口渴喝水不多,大便不調,小便短赤或者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如果濕熱蘊結於皮膚還可以見到眼睛發黃,肌膚發黃,周身皮膚瘙癢等;濕熱阻滯於大腸還可以見到痢疾,腹瀉等。
即使是偶爾睡的晚,也要盡量早起。早起可以跟上太陽的節奏,讓人的陽氣隨著太陽而生發,這樣人就有精神。若上午感覺睏倦,可以再睡個回籠覺,這樣也比睡懶覺強。
五則,服祛濕茶。
我們選擇中醫工作室推出祛濕茶,針對的就是暑濕環境造成的濕熱內滯的狀態。
祛濕茶由陳皮、金銀花、羅漢果、佛手、茯苓、石斛、藤茶等中葯組成。味道平淡,幾乎沒有葯味,適合於祛濕清火。即使是對口味比較挑剔的人也會喜歡祛濕茶的味道。
祛濕茶的功效:其一,祛濕,消除或厚或黃或膩的舌苔,讓人感覺輕松;其二,解表,服後往往出汗,這是濕邪自表而解。所以祛濕茶亦適合於久坐空調室,感覺周身拘急,或無汗,或頸椎不適的人群,這些症狀多屬現代的“空調病”的范疇;其三,通暢小便,服祛濕茶後往往小便變多,小便黃的也會變清,這都是清熱自小便利出的表現;其四,安眠,最適合於因為濕熱內滯,心神被蒙所導致的失眠。祛濕茶可以睡前服,完全不會導致失眠;其五,開胃口,濕熱一去,脾胃升清降濁,胃口自開;其六,利咽喉。祛濕茶飲完,咽喉處還留有回甘,能利咽喉,緩解咽喉的不適,特別是緩解咽喉熱痛或干痛。
一包祛濕茶可以反復煎煮,一般三五個人可以連續喝一天。濃些祛濕效果更強,淡些亦覺味道甚美。我夏天在家裡招待客人,亦用祛濕茶,客人們都非常喜歡。
祛濕茶的幾種飲法:
其一,加水直接煎煮,趁熱溫服。這是最普通,也是最方便的一種飲用方法。建議溫服,服後微汗出,非常舒服。
其二,削幾片西瓜翠衣與祛濕茶一起煎煮。西瓜翠衣就是西瓜青綠色的皮,去掉紅的瓤,再削掉暗綠色的外皮,留下來的,就是西瓜翠衣,其味甘,其性涼,煎飲代茶,可治暑熱煩渴、水腫、口舌生瘡、中暑、咽喉熱痛、煩咳不止等疾病。祛濕茶加西瓜翠衣後,其味略有西瓜味,飲之別有一番享受。
其三,加點白糖。喜歡甜味的人,或者,素體脾虛的人,可以在祛濕茶里加點白糖,因為白糖能溫中養中,有助於健脾。加了白糖後,既可養中,又兼祛濕,還能改善味道,可謂一舉三得。
六則,針灸或湯葯。
針灸方面,可取中脘、陰陵泉、足三里、太白諸穴,通運脾化濕。湯葯方面,可根據體質選擇,我常用三仁湯,此方葯力平和,清熱利濕效果明顯,值得臨床重視。
現全國進入雨季,各地都偏於濕盛。特別是南方,入夏以來,又濕又熱。我們完全可以學習中華祖先的智慧,用中醫理念來祛除濕熱,幫助我們恢復健康。健康,永遠是我們不懈的追求。(董洪濤)
❷ 濕熱厲害怎麼辦
濕濕熱體質的人在飲食上應注意哪些問題?又該如何調理呢?給大家介紹了一些實用的小方法,不妨試試。
蔬菜: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荊芥、藿香等,但這些菜也偏濕,不能吃得太多,可把這些菜當配菜來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綠豆芽、冬瓜、木瓜、山葯,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
茶:偏於溫性的艾葉、佩蘭,可以除濕,偏於涼性的竹葉、荷葉可以清熱,每天泡茶喝,幫助清除體內的濕熱。
作料:生薑、大茴香、桂皮等香料,具有祛寒、除濕、發汗等功效,每天做飯時適當放一點有溫中祛濕的作用。
粥:濕熱的季節粥也是很好的選擇,茯苓、白術、小米、大米各適量,每天煮粥喝,健脾祛濕養胃。
湯:冬瓜、赤小豆、排骨各適量煲湯,清熱利濕。
小孩或長期脾胃虛弱的人,如不想吃飯、渾身沒勁或者飯後感覺胃滿滿的、腹脹、拉肚子等脾虛濕盛的人,可以用炒山葯和炒雞內金,按1:1的比例混合打成粉,每天一勺沖著喝,緩解症狀。
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
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盡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體內濕熱,如果只表現為輕微的症狀時,通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如果症狀嚴重通過調理效果不好的,最好找中醫辨證施治後再調理。[1]
熱性體質調理
熱性體質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多食赤小豆、綠豆、芹菜、藕等甘寒、甘平的食物。還要適宜吃些清利化濕的食品,如蓮子、茯苓、蠶豆、鴨肉、鯽魚、冬瓜、絲瓜、葫蘆、苦瓜、黃瓜、西瓜、白菜、捲心菜、空心菜等。
食用蜂蜜針對熱性體質去火排毒治便秘:蜂蜜的食性是有區別的,有的是涼性蜂蜜,有的是熱性蜂蜜,比如槐花蜜就是涼性的,而棗花蜜就是熱性的,治療熱性便秘最好選用涼性的洋槐花蜂蜜。
盡量避免吃一些辛辣燥烈、大熱大補的食物,如辣椒、生薑、大蔥、大蒜等;對於狗肉、牛肉、羊肉、酒等溫性食品和飲品,以及火鍋、烹炸、燒烤等辛溫助熱食物,應該少食和少飲;濕熱體質的人忌吃石榴、大棗、柚子,且最忌暴飲暴食和進食速度過快,限制食鹽的攝入,否則會加重濕熱。在生活中要學會吃。會吃才能健康。
❸ 體內濕熱怎麼辦要怎麼才能去體內濕熱呢
大多表現為:頭身發困重,午後發熱表現明顯,身熱不揚,舌苔發黃膩,脈數。而且不同部位症狀有所不同皮肉處,出現濕疹以及瘡皰,關節筋脈處,會有腫痛。薺菜清熱利水,涼血止血,平肝降壓。宜於濕熱胃痛,濕熱泄瀉,血熱吐血、便血。白豆蔻化濕行氣,溫中止嘔,健胃消滯,解酒。宜於氣滯濕阻,胃脹腹痛,食慾不振,嘔吐。熱症、陰虛症忌食,不宜久煮。
濕熱是中醫稱人體處在陰虛陽燥狀態下的,表現出來的濕氣,叫濕熱,也可叫熱濕。所謂的濕氣,就是人吃下食物後,通過人體消化後,代謝不徹底而剩下那多餘的垃圾物質和垃圾水份,人體長時間殘留垃圾物,就會生百病,所以中醫把濕氣稱為萬病之源就很有科學依據。
為什麼服葯至惡心想吐就適可而止,因為人體內細胞有自動識別異物和排異功能在。平常吃任何食物也一樣,吃對了食物,腸胃就可以很快把其消化掉並產生飢餓,吃錯了食物,腸胃就不消化,造成飽脹想吐而不產生飢餓感。
❹ 體內濕熱重,應該怎麼辦
治療濕熱證,有一個組合非常精妙,就是二妙散,由蒼術和黃柏兩葯組成。
其中蒼術辛溫,能夠芳香化濕,也有一定的健脾祛風的功效,能夠治療脾胃濕阻,寒濕不運而導致的濕濁病症;黃柏苦寒,擅長清利下焦濕熱,兼有一定的解毒功效。
在臨床上尤其是脾胃濕濁兼有下焦濕熱的患者,很適合使用二妙散,可以根據臨床症狀,辨別濕和熱的輕重,調配這兩個葯的用葯比例。
舌體胖大苔白膩或黃膩,可以用此葯方治療,寒濕重的,可加大蒼術用量,或配合白術、茯苓、陳皮等葯物,減少黃柏的用量,以免苦寒傷脾胃。
如果體內熱毒重於濕者,可加大黃柏的用量,如泌尿系統感染下焦濕熱者可配合車前子、滑石等葯物;下肢腫痛疔瘡等病症可配合金銀花土茯苓等,以加強清熱的功效。
在臨床觀察,大部分濕熱病症的患者,多數也會有苔厚膩舌體胖大的現象,就說明有寒濕脾虛等情況,也是濕熱證的根源,往往需要顧及脾胃調理,使脾胃得運,寒濕的話,濕熱也就容易祛除,否則單純運用濕熱的葯物,往往更傷脾胃,病症趨於復雜。
❺ 濕熱症怎麼辦
大夫沒給你開方子嗎?里濕熱之證用葯當清,所以你應該很正規的去看看醫生,中葯不是亂吃的,有很重要的配伍原則,而且用量,服法,炮製等都影響副作用的大小和葯效的發揮,在這兒你是得不到很滿意的答案的,避免你亂吃葯所以沒寫葯名,建議你練練五禽戲吧,很好的養生調理手段。又方便又實惠,你應該有些肝虛不寐,脾陰不足的症狀,建議你可以適量的吃些山楂這些是消導的葯可以適量,先從小量開始吃哦,不可以多吃,因為消導葯過量吃對身體不好。
❻ 感覺身體濕熱很重怎麼辦
有一種體質為濕熱體質,有人研究認為,濕熱體質約占正常人群的十分之一。我從臨床來觀察,今時濕熱體質者越來越多見,而且,越是在南方,越多見;越是夏天,越多見;越是陰雨連綿,越多見。以下詳細分析濕熱體質多見的原因。
以上諸穴可針可灸。或針後施灸,都有助於健脾運脾,化濕除濁。使脾陽健旺,則濕熱體質自然消失。
六則,服祛濕茶
我們選擇中醫工作室精製了祛濕茶,特別適合於濕熱體質者服用。此茶味道甚好,飲後留有回甘,有祛濕、醒脾、透邪、安眠之功。適合於炎夏祛濕,亦適合於平時因濕邪困脾導致的睏倦乏力、精神不振者,凡見苔黃厚,或白厚者,都可服之。另外,對於夏天久居空調室導致肩背拘急,或項後惡風惡寒者(俗稱為空調病),亦有透邪解肌之功。
七則,其他措施
除了以上措施之外,還需要在生活中避免冒雨涉水、久居濕地等導致致外濕的因素。
再者,早睡早起,不熬夜,這是改善濕熱體質的關鍵之一。因為熬夜傷脾,亦傷五臟,容易導致正氣不足,正虛則邪盛,導致體質下降。
小結:《內經》有謂:“熱淫於內,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對於濕熱體質者,若能遵從以上治則,從飲食、起居、運動等方面進行調理,那麼,患者濕熱體質必然可以改善。改善的標準是,濕熱體質特有的症狀和體征改善,慢慢趨向於平和體質。(董洪濤)
❼ 體內很濕熱怎麼辦
你好 推薦一道去濕熱的葯膳給你吧 :紅豆,綠豆,薏仁,煮粥可以去濕熱 平時你應該多吃些 蔬菜 :多吃一些芳香的蔬菜如香菜、吃,以清除濕氣。還有黃豆芽、山葯,這些菜可以作為主菜來吃,有利濕作用。 建議 少吃油膩、甜味品,預防濕熱 濕熱體質,除通過飲食調理外,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適度飲水,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應早睡早起,室內經常通風換氣,能不用空調盡量不用,養成按時大便的習慣。早起出來活動到出汗為止,出汗可幫助排濕,但也不要大汗淋漓以免傷氣。 體內濕熱,如果只表現為輕微的症狀時,通過以上調理就會有所好轉
❽ 濕熱怎麼辦
體內濕熱可以通過運動來緩解,身體大量出汗後,體內濕熱就會隨著汗液排出體外。其次,要注意飲食方面,除了生冷食物不能吃外,過於滋補的營養品也不要吃。還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中成葯來進行調理。
❾ 濕熱怎麼辦
日常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幾天有濕熱,該喝些涼茶調節調節。看中醫時,也常會聽醫生說「濕熱」。那麼,什麼是濕熱,濕熱有哪些表現,應注意什麼問題? 要明白濕熱,先應了解什麼叫濕,什麼叫熱。 所謂濕,即通常所說的水濕,它有外濕和內濕的區分。外濕是由於氣候潮濕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濕,使外來水濕入侵人體而引起;內濕是一種病理產物,常與消化功能有關。中醫認為脾有「運化水濕」的功能,若體虛消化不良或暴飲暴食,吃過多油膩、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運化」而使「水濕內停」;且脾虛的人也易招來外濕的入侵,外濕也常困阻脾胃使濕從內生,所以兩者是既獨立又關聯的。 所謂熱,那是一種熱象。而濕熱中的熱是與濕同時存在的,或因夏秋季節天熱濕重,濕與熱合並入侵人體,或因濕久留不除而化熱,或因「陽熱體質」而使濕「從陽化熱」,因此,濕與熱同時存在是很常見的。 濕熱的一般表現為:肢體沉重,發熱多在午後明顯,並不因出汗而減輕;舌苔黃膩,脈數。具體表現因濕熱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別:在皮肉則為濕疹或療皰;在關節筋脈則局部腫痛。但通常所說的濕熱多指濕熱深入臟腑,特別是脾胃的濕熱,可見脘悶腹滿,惡心厭食,便搐稀,尿短赤,脈濡數;其他如肝膽濕熱表現為肝區脹痛,口苫食慾差,或身目發黃,或發熱伯冷交替,脈弦數;膀胱濕熱見尿頻、尿急,澀少而痛:色黃濁;大腸濕熱見腹痛腹瀉,甚至里急後重,瀉下膿血便,肛門灼熱、口渴。 濕熱的治療,一般要分濕重還是熱重。濕重的化濕為主,可選用六一散,或三仁湯、平胃散;熱重以清熱為主,可選用連朴飲、茵陳蒿湯,甚至葛根芩連湯。在這一原則下,再根據某些特殊表現選擇相應的葯,如濕疹、疔皰,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參、白蘚皮;關節腫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瀉甚至痢疾加白頭翁、地榆、車前子等;陰囊濕疹、睾丸脹痛、白帶黃臭可加龍膽草、苦參等;血尿可加小薊草、茅根、石葦、扁蓄等等。 此外,因熱往往依附濕而存在,所以,應注意起居環境的改善和飲食調理,不宜暴飲暴食、酗酒,少吃肥膩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濕內停或濕從外入,這是預防濕熱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