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養生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養生這個詞我想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對於現在的很多人來說都很注重養生。而養生確實也是需要的。
記得上學的時候有個女同學,她們家就挺注重養生這方面的。記得那時候我們大多數同學都喜歡逛學校的超市買點小零食吃,雖然大家都清楚那些都是垃圾食品,但還是忍不住的每天都要去買一些吃,管不住嘴嘛。那時候的她應該是我們班唯一一個除了買文具什麼的從來不逛學校超市的,從來不買垃圾食品吃的。我們買來東西分給她吃她也從來不吃剛開始我們都對她這種做法挺好奇的,感覺她就像一個另類一樣,在我們這些吃貨中間。後來終於忍不住問了她這個問題,而她的回答說實在話讓我挺意外的。因為我們剛開始都是以為她是因為零花錢太少的原因。
其實就上面的這個例子來說,最普遍的養生方法其實就是在飲食方面的注重,和休息方面的注重。但是隨著現在社會發展的越來越快,生活壓力越來越大,很多人都沒有時間去注重這些。在這里我想說一下,走得太快太累的時候適當的慢一下其實也沒什麼不好,不管怎麼樣要對自己的身體負責,沒有一個好身體你做再多,掙再多,最終這些錢也要花在你的身體上。
㈡ 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長壽是世人共望之事。祖國醫學對養生保健的研究由來已久,從兩干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開始,歷代有眾多的醫家、道家、佛家對養生之道作過詳細而深刻的發掘和論述,逐步形成了一套系統的中醫養生理論。概括起來,有下述八個要訣:
一、悅情志:人要健康長壽,情志調暢是一個重要條件。陶弘景在《養生延壽錄》中提出:"養性之道,莫大憂愁大哀思,此所謂能中和,能中相者必久壽也。"
二、戒私慾:養生求靜,使身心處於萬慮皆息獨存一念的境地,也要求人具有高尚的情操,心胸坦盪。孫思邈說:"大不終眉壽,或致夭歿者,皆由不自愛惜,竭情盡意,邀名射利。"故善養生者"勿汲汲於所欲","心無妄念","所至之處,勿得多求","旦起欲專言善事,不欲先計較錢財"。
三、遠房室:指性生活有節制。人的生長發育賴於腎精,腎精充盈則生生不息,人的生命活力和抗病能力強。欲保腎精,必須節制性慾,倘貪色好艷,縱欲無度,勢必損精害體折壽。
四、適四時:人生活在自然之中,順應季節氣候是養生學的重要內容。《呂氏春秋》說:"年壽得長者,非短而續之也,畢其數也,畢數之務,在乎去害。"所謂害,就是指非其時而有其氣以及大寒、大熱、大燥、大濕等反常氣候,中醫稱為"六淫"。
五、節飲食:脾胃為後天之本,飲食不節,傷及脾胃,就便人多病早衰。《內經》對飲食不節的危害,有"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多食鹽,則脈凝泣變色,多食苫,則皮枯而毛衰…」等多處論述。孫恩邈對飲食宜忌的論述更全面、更科學,除"食不可過飽,條令簡少","常宜溫食","常宜輕清甜淡之物"等常識外,還對飲食方法、飲食衛生重筆描寫,如"美食宜熟嚼,生食不粗吞","食勿大語","每食以手摩面及腹","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陳臭物,勿飲濁酒","必不得食生粘滑等物"等等,這對避免損傷脾胃以及防止食物中毒,預防傳染病,乃至祛病延年都有積極而重要的意義。
六、常運動:人是有機的整體,常運動會使精力充沛,身體健壯。早在漢代,華陀就倡導鍛煉強身以防病。他指出:"人體欲得勞動,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孫思邈在《千金方》中也說:"養性之道,常欲小勞","體欲常勞,但勿多極",提醒人們經常活動筋骨以祛病延年。
七、順性情:指要健康長壽,須按年齡規律自身頤養。孫思邈分析老年人說:"人年五十以上,陽年日衰,損與日至。心力漸退,忘前失後,與居怠惰,計授皆不稱心。視聽不穩,多退少進,日月不等,萬事零落,心無聊賴,健忘嗔怒,性情變異。"這就告訴我們,人在進入老年期後,會出現一系列生理和形態的變化,我們要愛護、體貼老人,順其性情以調之,以利他們盡享天年。
八、服葯餌:人生在世,稟賦各異,況病魔無情,難免傷人。因此,服食葯餌也是養生學內容之一。古人重視服葯餌來防病治病,養生延年,並擬定了許多延年益壽的葯餌、葯方。但是,養生不可單靠服葯餌,否則,"雖常服葯餌而不知養性之術,亦難以長生也,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
㈢ 中醫養生的內容
中醫養生,就是指通過各種方法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中醫養生重在整體性和系統性,目的是預防疾病,治未病。中醫理論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黃帝內經》。中醫養生來自古代精華醫學,當代中醫水平有所下降,而古代中醫值得後人繼續開發和研究。
㈣ 健康養生包括哪些方面
在傳統文化裡面,養生包括四個方面:養性情、養睡眠、養居處、養房事。我們必須按照這四個方面去做,才能夠使生命長生。
健康養生,它包含的內容十分的廣泛,首先我們對於健康的定義是身體和心理上兩個都要是健康的。對於養生,在詞典當中它是這樣定義的,其原指道家通過各種方法來頤養生命,增強體質,預防疾病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一種醫事活動。
在現代意義上的養生指的是根據人的生命過程規律,主動進行物質與精神的身心養護活動。所以根據健康養生的定義,我們就能知道,只要是有利於我們身心健康的行為或活動都屬於健康養生的范疇。
㈤ 中醫養生方法有哪些
1、首先,中醫養生貴在養德,這是健康和長壽的最重要條件。
2、養生的第二個關鍵因素就是進行有規律的運動。生病的人需要運動,沒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過運動從而得以預防。在運動的同時,達到強身健體,增強意志、促進消化循環,增強免疫力的目的。
3、第三點就是要保持精神、情感、以及心理上的健康。養生要求我們要培養健康的精神,穩定的情緒,這樣才能避免精神極端、心理波動,和情感不穩定。根據中醫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的觀點,進一步說明情緒,精神心理保健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環節,一切對人體不利因素的影響中,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就是不良的情緒。人的精神狀態正常,機體適應環境的能力以及抵抗疾病的能力就會增強,從而可以起到防病的作用。
4、健康、平衡的飲食也是養生的必備因素。數千年以來,健康的食物,平衡膳食一直被認定是達到長壽的關鍵因素,不合理的飲食習慣責備認為是使健康出現問題的根源。
5、預防疾病也是養生的重要一環。通過有規律的鍛煉,正確使用葯物,適當的進行食補,以及其他的有益於健康的活動,每個人都可達到強身健體,延緩衰老之目的。
養生之術: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㈥ 健康養生包含哪些內容
其內容不外以下四點:
1.順其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思想。強調在養生過程中要符合自然規律,不可違背自然規律。同時也要重視人與社會的統一協調,人要與自然環境統一,也要與社會統一。正如《黃帝內經》主張:「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長久。」
2.形神兼養:在養生過程中既要注重形體養護,更要重視精神心理方面調攝,所謂「形神兼養」、「守神全形」、「保形全神」。
3.動靜結合:現代醫學主張「生命在於運動」,中醫也主張「動則生陽」,主張運動健身,但中醫養生也主張「動中取靜」、「不妄作勞」。正如《周易外傳》所說「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類經·醫易》所說「天下之萬理,出於一動一靜。」
4.綜合和審因施養:養生不拘一法、一式,應形、神、動、靜、食、葯……多種途徑,多種方式進行養生活動。另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時之不同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辨證施養」。
養生之術內容是在養生理論指導下,歷代逐漸建立起來的,並不斷發展與完善。其內容包括以下七方面:
1.神養:包括精神心理調養、情趣愛好調養和道德品質調養等方面。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內容。
2.行為養: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為調養。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美術藝術文化等內容。
3.氣養:主要為醫用健身氣功的「內養功」。融合了傳統醫文化、宗教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4.形養:主要包括形體鍛煉,體育健身活動。內容融合了醫文化和武術文化內容。
5.食養:主要內容為養生食品的選配調制與應用,以及飲食方法與節制等。內容包括了醫、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方面。食養為中醫養生之術的主要內容之一,包涵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其應用范圍廣,適合人群較多。
6.葯養:主要內容為養生葯劑的選配調制。其制劑多為純天然食性植物葯;其製法也多為粗加工調劑,其劑型也多與食品相融合。對此,古代常有「葯膳」、「法膳」之稱。其應用范圍也較廣,適合人群較多,營養內容也涉及到醫、葯、飲食文化等方面。
7.術養:是以上養生之術以外的一種非食非葯的養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食、針灸、沐浴、熨燙、磁吸、器物刺激等方法進行養生。其內容主要涉及醫葯文化。
總之,養生的特點是強調個體行為,所採用的方法應因人之不同採用不同的養生方法。所謂「審因施養」,「因人施養」,在群體中並不強求統一。例如,甲需要重點鍛煉形體,而乙需要著重調理飲食,而丙則需要著重調攝精神等等。如果我們對甲乙丙三人不分青紅皂白,一律要求他們加強形體鍛煉或改變某種飲食結構,就不一定符合每個人養生需要了。
㈦ 中醫養生有哪些知識啊
中醫養生主要有以下幾點知識:
1.調節飲食:脾胃是後天之本,若飲食不節制,會輕易傷到脾胃,容易造成多病早衰。
2.經常運動: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經常保持運動可以使人們保持經歷充沛,達到身強體壯的效果。
3.多吃良葯:良葯對人們治療疾病、延年益壽有著神奇的功效。
4.溫順性情:保持良好的心態、平和的性情對於自己的心態和身體都有莫大的好處。
5.適飲葯酒:葯酒往往可以幫助人們排除煩躁的思緒,同時還可以提高睡眠質量。
6.均衡營養:平時飲食盡量做到面面俱到,葷素合理。
㈧ 中醫養生有哪些方面
「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須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智者養生必須做到:一要飲食均衡,起居正常,身體陰陽平衡,病邪就不會傷害身體,健康長壽;二要懂得自然規律,順應氣候變化,把控自我行為;三要懂得調節情緒,不被情志所傷,保持平和心態,氣血充足,百病不生。
要素一:
中醫養生中十分注重飲食均衡。《黃帝內經》中提及「飲食有節,飲食有時,飢飽得中」強調飲食要分清主次,合理全面,營養均衡,同時飲食也需要有節制,過飢導致營養不良,氣血衰少,引發各種疾病;過飽,超過脾胃的運化吸收能力,食物停滯,損傷脾胃。過多食用生冷辛辣食物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危害身體健康。
要素二:
養生與自然規律也是息息相關的,掌握了自然變化,順應自然規律,保持身體與自然環境的平衡,就能達到保健的目的。卧起有早晚四時之分,順應自然規律,人就可以健康長壽,達到疾病預防的作用。
要素三:
中醫養生特別注重精神調養,七情與人類臟腑功能相關聯,過喜、過怒、過悲、過憂、過思,超過人體承受限度,就使臟腑氣血陰陽失調,導致疾病發生。現在學習、工作、生活壓力過大,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保持心境平和,五臟協調,疾病自然不會找來。
㈨ 中醫養生有哪些
中醫養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養生是以培養生機、預防疾病、爭取健康長壽為目的。
中醫養生主要包括:經絡養生、體質養生、氣功養生、運動養生、房事養生、情志養生、睡眠養生、環境養生、起居養生、食療養生、順時養生、四季養生、樂娛養生、部位養生、葯物養生、沐浴養生、減毒養生、靜神養生、瑜伽養生等內容。
中醫養生中特色療法分為:
針灸:針法是把毫針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體內,運用捻轉與提插等針刺手法來治療疾病。灸法是把燃燒著的艾絨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膚,利用熱的刺激來治療疾病。如今人們生活中也經常用到。
拔罐法:古稱「角法」。這是一種以杯罐作工具,借熱力排去其中的空氣產生負壓,使吸著於皮膚,造成鬱血現象的一種療法。古代醫家在治療瘡瘍膿腫時用它來吸血排膿,後來又擴大應用於肺癆、風濕等內科疾病。
按摩:是以中醫的臟腑、經絡學說為理論基礎,從性質上來說,它是一種物理的治療方法。從按摩的治療上,可分為保健按摩、運動按摩和醫療按摩。
刮痧:它是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牛角、玉石等工具在皮膚相關部位刮拭,以達到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之目的。刮痧可以擴張毛細血管,增加汗腺分泌,促進血液循環,對於高血壓、中暑、肌肉酸疼等所致的風寒痹症都有立竿見影之效。經常刮痧,可起到調整經氣,解除疲勞,增加免疫功能的作用。
氣功:是一種以呼吸的調整、身體活動的調整和意識的調整(調息,調形,調心)為手段,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健身延年、開發潛能為目的的一種身心鍛煉方法。
葯膳食療:發源於我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葯膳是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按葯膳配方,將中葯與某些具有葯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採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
㈩ 請問中醫養生知識有哪些
甩手治失眠
每天練5分鍾甩手功,會感到神清氣爽,精神抖擻。很多人用此功治好神經衰弱、失眠、健忘等症狀。
具體方法:馬步,十趾輕輕抓地,微微提肛,舌抵上齶。緩緩上抬手臂至與肩平行,再自然甩落至身後。1次5—10分鍾,1日2—3次。這套動作可以活動手三陰手三陽六條經絡,因此能調節氣血,平衡陰陽,升清降濁。
抖身治慢性病
抖一抖軀體,在氣功中叫做「斗翎」,即仿效倦鳥棲枝,振羽翼、渾身顫動,用以去疾解乏。堅持「斗翎」練習,可改善血液循環,使心腦獲得充足的血氧,促進胃腸蠕動,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
具體方法:挺胸直立,兩足分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雙腿微屈,軀體有節奏地左右顫抖,顫抖時盡量使臀部擺動,以牽動上身及兩臂顫抖。全身放鬆,其速度由緩慢而逐漸加快,幅度以自我感覺胸肌振動為度,不宜用力過猛,以舒服為佳。時間3 ̄5分鍾,亦可適當延長。
揉腹治消化不良
對於消化不好的人來說,睡前或起床前揉揉「神闕穴」,也就是肚臍,可很好地幫助消化。
具體方法:平躺,全身放鬆,雙手重疊,以肚臍為中心旋轉按揉,男性宜順時針由小圈到大圈,然後逆時針由大圈到小圈來按摩,女性則是先逆時針後順時針。按摩時以感覺到胃腸的蠕動為標准。一般按摩後好好睡一覺,白天會感覺消化功能有所改善。但潰瘍出血者禁揉腹,以免出血增多,加重病情。
每天下蹲可強腎
中醫認為腎是先天之本,腎強則抵抗力強,下蹲動作可有效按摩命門,從而起到補腎的作用。
具體方法:先鬆鬆腰,輕輕旋轉一下腰部,然後做下蹲動作,同時挺直腰板。下蹲時將意念集中在腰部,腰部的命門處為腎之所在。
站起時意念則集中於頭頂的百會穴處,感覺自己的頭上有一根線提拉著,這樣能保證身體挺拔。下蹲站起為1次,根據時間共做9或9的倍數次,每天也就花幾分鍾,最好早晨做這套補腎操,如果忘記了,中午前一定得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