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蘇軾怎麼養生長壽

蘇軾怎麼養生長壽

發布時間:2022-03-03 22:33:00

A. 一生坎坷的蘇東坡,卻活的很豁達,他是怎麼做到的

魯迅曾說:"我以為一切好詩,到唐已被作完"

雖然說得有些誇張,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不管是從詩作的質量,還是從名詩人的數量上,近千年來再沒有哪個時代,能與唐相提並論。

宋人極聰明,知道詩寫不過唐人,便把唐人寫的較少,也沒有什麼佳作的詞拿來發揚光大。才有了現在唐詩宋詞的美譽。

都說"詩言志,詞緣情。"宋詞以抒情居多。詞都是按照詞牌的固定格式來填寫的,所以我們稱之為填詞。宋詞詞牌名共有一千多個,所以有很多詞牌名都沒有佳作流傳下來。但是也有一些詞牌名是非常有名的,而且還有個有趣的現象,某些詞人寫了一首非常好的詞,跟著這個詞牌名也出名了。比如:《水調歌頭》、《聲聲慢》等等。

比較典型的例子,還有《卜運算元》,想到《卜運算元》大家可能馬上就會想到陸游《卜運算元.詠梅》。



蘇軾的《江城子》,除了能表達陽剛之美,他還能把它寫成凄美的千年孤獨。《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是蘇軾悼念亡妻之作。這首詞孤獨、凄美到肝腸寸斷。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晚年的蘇軾,他的心緒如此的悲傷,他的境遇如此的凄涼。雖然蘇軾給我們的印象是豁達與從容,但是在這首詩詞當中,我們看到了他內心的脆弱。這時候的他已經不再是那個"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了。這首詞是《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念奴嬌》、《江城子》、《水調歌頭》,再加上一個《西江月》,四個詞牌名五首詞,從狂放、豪邁,到思念親人,再到悼念亡妻,再到晚年對人生的感悟,這就是蘇軾的一生,曲折坎坷,卻精彩絕倫的一生。

B. 很多人都推崇蘇東坡的養生之道,那麼蘇東坡是如何養生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很多人都推崇養生,並且養生的人群越來越趨向於年輕化。那麼你們知道嗎?古代的大文學家以及美食愛好者蘇東坡也熱衷於養生,而且他把認為有助於養生的經驗都記錄在了《東坡志林》中,這些養生經驗非常貼近生活。

最後就是喝茶,蘇東坡對喝茶也有新的認識。在蘇東坡看來,喝茶雖然可以解膩消煩,但是不能泡濃茶,要不然會損傷脾胃。所以說他覺得飯後喝濃茶只是用來漱口,而且漱口茶沒有必要用那些高檔茶。

C. 蘇東坡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蘇東坡的養生之寶是什麼

宋代蘇軾是北宋文壇領袖,同時又是美食家兼食療專家,著有養生專著《東坡養生篇》等書。他到老年仍保持身體健康。

蘇軾在著作中記述,他身體健康、腰腿壯健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他十年如一日地堅持食用煮熟的芡實,因此才上了花甲之年,依然才思敏捷,健步如飛。

大家都知道冬季節比較乾燥,芡實可以潤燥但是又不寒涼,尤其是芡實粥很滋補,特別適合在秋冬季吃。

D. 蘇東坡一生回憶錄歷史上真實的蘇軾一輩子是怎麼度過的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宋神宗時曾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曾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並出知杭州、潁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於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謚號「文忠」 。

E. 蘇軾是如何度過中年危機的

後台回復書名一鍵免費閱讀:妖貓傳沉睡的人魚之家長安十二時辰使女的故事??

元豐二年(1079)三月,朝廷的一紙調令,將蘇軾從徐州調往湖州。

五月二十日,蘇軾抵達湖州任上。

七月二十八日,蘇軾在知州官署被御史台所派的兵丁逮捕,押往京師,此時距他上任不過兩個月零八天。

無妄之災從天而降,蘇軾的第一反應是懵逼的,錯愕的,無法接受的——身為一州長官,名聲日隆的文壇盟主,做夢也沒想到,僅僅一夕之間,自己便由剛赴新任的朝廷命官變成前途未卜的階下囚。

就像一個野心勃勃的探險者,本來已經爬到了半山腰,不小心直接掉進谷底。

在御史台的大獄里,蘇軾被關了一百三十多天。時間不算太長,但於蘇軾而言,卻不啻於一場揮之不去的惡夢:他受盡羞辱、拷打、責問,肉體的疼痛在所難免,精神的折磨更是不堪忍受。

為了讓蘇軾招供,主審官們使出各種對付犯人的招數。

經常連夜提審,不讓睡覺,如拒不招供,就來頓板子伺候,再硬的漢子也難招架,更何況一介文人;硬的不行,就來軟的,先許你一顆糖,然後告訴你,如果招供,以後還會有更多的糖。

蘇軾自度沒辦法忍受非人折磨,他想到一個解決方法:自殺。便將常服的青金丹藏於獄中,想著萬一哪天忍受不住,就一次性服用下去,一了百了,再不用理會這幫孫子。

他寫下兩首絕命詩,託付給熱心的獄卒梁成保管,一再叮囑,哪天自己真死了,務必將它們交給弟弟蘇轍。

當然,他沒有死。

這一年他才44歲,怎麼可能就死了呢——他正值壯年,許多重要的問題沒有參透,許多著名的詩詞未及書寫,許多極致的人生還沒有體驗。

自他入獄後,許多人來救他,除了要好的朋友、師長、弟弟蘇轍、杭州的百姓,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特地給神宗寫信為他說情,最後,太皇太後親自出馬,要皇帝赦免了他。

元豐二年的臘月二十九,案子了結,蘇軾無罪釋放,但領受到另一個小小的處罰:貶官黃州。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烏台詩案。

蘇軾的中年危機,先前已露出苗頭,經此詩案,便轟轟烈烈地大規模展開了,迅猛而急切——這位不世出的天才,回望來路,不免心驚:人生已過大半,兩鬢略現斑白,竟然一事無成,不但功業未立,修行尚差,也還沒有像樣的著作可以傳世。

「百年強半,來日苦無多」,過去那些看似豐富多彩的過往,在此刻竟顯得如此幻滅,如此虛空。

他焦慮,他痛苦,他往徨,他難過。

他猶疑不決,他進退兩難。

他不知該如何自處,他不知該如何與他人交往。

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天冷,心更冷。寒風一吹,涼透胸背。

是那種拔涼的涼。冰涼的涼。

詩人先前那顆熱烈的心徹底被凍住了。

初到黃州的蘇軾,一想到烏台詩案,便後怕不已。「去年御史府,舉動觸四壁。幽幽百尺井,仰天無一席」,失去自由的日子刻骨銘心。

很長一段時間,他不敢做詞吟詩,不敢給朋友寫信,甚至不敢喝酒——萬一酒後說出什麼不應該說的話,豈不又引禍上身?

無事可做,無友可會,無酒可飲,能做的,不過是悶頭大睡,一覺睡到日頭偏西。傍晚時分,從床上爬起來,到外面散會兒步,聊以消遣。

那天荒地老的寂寞啊,那曠日持久的孤獨啊。

唯一讓他快意的,是去城南的安國寺洗澡。他躺在熱湯中,久久不願起身,一路走來的風塵,內心無限的苦衷,在霧氣的氤氳當中逐漸消融,唯有此時,心靈才可得暫時的解脫和安慰。

他希望趁洗澡的機會,把痛苦和屈辱也一並沖刷掉。

他從未覺得人生這般無趣,日子如此難捱。

「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

人在偏遠之地,無親無友,只好寄情山水,和樵夫漁夫聊天,之前的親友,害怕被牽連,不敢給他寫信,他寫給別人的信,也沒人敢回。

——這是多尷尬多無奈又多矛盾的心境。

一代最偉大的天才困於其中。

天才與凡人的區別,智力與才華只是其一。

短命的天才常以自毀的方式,使剎那成為永恆,雖然奪目卻留下諸多遺憾;真正的天才卻可以放棄自怨自艾,於深重的苦難當中,通過心靈的體察和省悟,實現自我的救贖,從而發出更璀璨奪目的光彩。

唯有自救,才可以助他走出困境。

當蘇軾意識到這一點,他的自救行動就要開始了。

第一要做的,是反思自我,檢討人生,「吾日三省吾身」。

蘇某人過去太無知,做事魯莽,不講方法,未做深入思考,僅憑知識和才學,發表了諸多不成熟的意見;

蘇某人有負父親為自己取名為「軾」的苦心,才華外露,自以為是,聽不得別人規勸,這是病,得治;

蘇某人牢騷太盛,把應該不應該說的話都寫進詩文里,為自己和親友惹來禍端;

??

一番總結下來,真發現不少問題。

蘇軾試圖通過反思總結過往,汲取經驗教訓,走好以後的路。

他的反思,不是對自我的徹底否定,而是要通過重新審視自己,調整方向,建立起更符合規則更加理性的處世態度。

他不再是那個志得意滿的青年才俊,不再是那個牢騷滿腹的地方官員,不再是那個無話不說的耿直BOY。

他要做成熟的中年人蘇軾,全新的中年人蘇軾。

全新——不是拋棄舊我,不是丟掉「過去的蘇軾」,而是從舊轉變到新,是要在「舊我」基礎上建立「新我」。

反思之後,他要直面人生的根本問題了。歸納起來,不外乎幾種。

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人究竟為何而活?

如何面對榮譽和苦難?如何面對人生無常?

理想和現實發生沖突怎麼辦?

如此等等。

他通過閱讀經典來尋找答案,這些經典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佛經,另一部分是莊子。

蘇軾讀佛甚早,「少年知讀佛書,習禪理」,後來出任杭州通判,遍訪當地高僧,與多位禪師來往密切。但這次黃州讀佛,與先前稍有不同,先前僅是因喜歡而了解,這次則是出於實用之目的,借佛理來排解人生苦難。

只讀經書不夠,他還在安國寺長老的指導下,學習禪坐功夫。坐禪是佛教修持的重要方法之一,修禪即為修定,修定可發慧。定是排除雜念,專心致志,觀悟痛苦成因,慧是智慧,代表著無欲見真的狀態。人一旦達到無欲的境界,痛苦也就自然消除。

讀經和坐禪對蘇軾的幫助很大,這是他主動調整人生觀的一次積極嘗試,效果甚佳——離開黃州時,他的禪坐功夫已相當了得,「物我兩忘,身心皆空」。

蘇軾與老莊也極有淵源,8歲時他還曾跟隨道士張易簡從學,幼年好道,傾心莊子。在黃州孤苦冷清的境況之下,莊子那種超然物外的處世態度重又引發蘇軾的關注,再次重讀,有豁然開朗之感。

在本質上,蘇軾是一個儒士,但他平生所學,並不限於儒家經典,而是廣泛求取各種精神資源,為我所用。事實證明,佛教和老莊,在關鍵時刻對他有極大之幫助——藉助這兩種思想資源,他得以安然地游出人生的苦海,爬到了岸上。

蘇軾對付中年危機的另一大殺器是廣交朋友。

他平生最愛與朋友廝混,別人是老婆孩子熱炕頭,他是朋友朋友好朋友。

一天不見朋友,和失戀的小夥子沒啥兩樣。

來黃州前他所擔心的,不是路途遙遠,亦非生活困苦,而是沒有朋友。

「黃州豈雲遠,但恐朋友缺。」

因系犯官之身,外地的朋友連信都不敢寫,遑論有什麼交往。

蘇軾意識到,遠水不解近渴,要解決朋友稀缺的困境,須從身邊下手。他個性開朗,長於談笑,到黃州不久,就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朋友圈。

他先認識了監黃州酒稅的樂京,又認識了住在武昌的同鄉王齊愈王齊萬兄弟。

他還新交了三個本地朋友,開酒坊的潘丙,熱心公益人脈甚佳的古耕道,賣草葯的郭遘,這三人朴實真誠,對流落此地的蘇軾多有幫助,特別是後來開辟東坡,這三位朋友幫他幹了不少農活。

陳季常是蘇軾多年前老友,住在離黃州不遠的歧亭,這位從不出門的隱士到黃州看望蘇軾來了,每次來都要住十多天,陪老友喝酒遊玩話家常,黃州四年,兩人在一起的時間竟有一百多天。

蘇軾亦與當地的官員結交,黃州太守徐大受,鄂州太守朱壽昌都對他多有照,逢年過節便送他禮物。

老朋友馬夢得也來黃州了,正是在他的大力協助下,蘇軾才得到東坡這塊閑地——藉助這塊地,蘇軾實現了渴望已久的田園之夢。

蘇軾在東坡建了幾間房子,取名雪堂,雪堂成了朋友的招待所,來看他的朋友更加絡繹不絕:道士楊世昌來了,同鄉巢谷來了,詩僧參寥來了,畫家米芾來了,琴師崔閑來了??有友情溫暖,困頓的蘇軾活絡起來了,快樂起來了,滿血復活了。

最意外的收獲是,在黃州種的那塊地。

最初只是為解決全家溫飽問題而向官府申請的土地,哪成想帶給他的幸福遠遠不止此。耕種東坡不僅讓蘇軾的身體得到鍛煉,更讓他的精神生活上了一個台階。

中年危機是心理的危機,也是生理的危機。已近五十,最易感到體能不支,力不從心,但下地勞動不久,奇跡出現了:腰不酸,腿不疼,走路也有精神了。

他換下官服,穿上普通農夫的衣裳,拿起鋤頭,揮汗如雨,那認真勁兒,與一般農夫無疑。他從老農那兒獲取種莊稼的經驗,和老妻一起照料生病的老牛,叫上朋友來幫助收割,享受豐收的喜悅和欣喜。

他喜歡那種淋漓盡致的快感,喜歡那種汗流浹背的狀態,勞動之後,心情變得充實,心態變得積極。再沒有愁苦來糾纏他,再沒有孤獨也侵擾他。

他種花種草,也種茶樹。

他在地頭上蓋了一座房子,取名「雪堂」。蘇軾在此處招待外地來訪的朋友,吟詩做詞,飽覽風景,讀書習字——雪堂成了黃州的文化中心。

盧梭說,在人的生活中最主要的就是勞動鍛煉,沒有勞動就不可能有正常人的生活。如果蘇軾能聽到這句話,一定會點頭稱是。

他為自己取號曰「東坡居士」,他一邁從蘇軾成為蘇東坡,這意味他精神世界的重建,意味他已成為全新的蘇軾。

勞動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視。

並借勞動的機會,知曉了民間疾苦,且與勞動人民打成一片。

遠離廟堂,立功和立德的機會不多,但卻是立言的好時光,現在,他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拿來寫作。

主要是做解讀經典的工作。

他花了一年的時間,寫成《論語說》五卷;與弟弟蘇轍合作,寫作《易傳》,易學是蘇氏家學,兩兄弟寫此書是遵父親蘇洵遺言行事,此書真正完成要到18年後;他還寫了《書傳》,但一直未能完成。

寫作之外,他堅持讀書不輟。有個故事,頗能說明他用功之深。

某天,黃州的朋友朱載上來訪,僕人通報之後,遲遲不見蘇軾人影。朱載上等得不耐煩,欲起身離去,卻見蘇軾匆匆出來:「不好意思,老朱,剛才忙於日課,讓你久等。」

朱問,「先生所謂日課是什麼?」

蘇軾答,「抄漢書。」

朱氏不解,「以先生之才,開卷一覽,自可終生不忘,何用手抄?」

軾答,「不然,我讀漢書,至今已抄過三遍。第一次每段事抄三字,第二次抄二字,現在只抄一字。」

朱載上不依不饒:「先生所抄的書,肯讓我見識見識?」

蘇軾便讓人把自己所抄的字取來,遞給朱氏:「足下試說一字。」

朱隨便說一字,蘇軾便可以背誦百言,無一字之差。朱氏驚嘆。

你看,哪裡有什麼天才,蘇軾不過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都花在了背誦漢書上。

幾年以後,蘇軾重被啟用,一路高歌猛進,成為朝廷要員,又幾年之後,蘇軾被放逐嶺南,嘗盡顛沛流離之苦,他是否會想起黃州四年多的時光?

我想,他一定會。

因為他不再為榮辱而揪心,不再為名譽地位受牽絆。

他已能坦然面對命運在他身上所做的事。

藉由黃州這場盛大的中年危機,他早已重塑了自我,尋找到生命的真正坐標,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自我突圍。

本文作者:蝸牛領讀人陳某某(公眾號:菜饃君)

每天免費讀書一小時

長按關注

不疾而速與你共讀

F. 蘇軾是三蘇之中官做的最大,年齡最長壽的嗎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
蘇洵(1009年5月22日—1066年5月21日)
蘇轍(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
最長壽的是蘇轍。

G. 蘇軾養生四句話

蘇軾養生四句話:「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

相傳,有一位先生向蘇東坡請教長壽秘方,他僅用四句話作答,即「無事以當貴,早寢以當富;安步以當車,晚食以當肉。」蘇東坡正是以此精神對待人生的一切不如意的事情,所以他能保持身體健康、晚年快樂的狀態。

無事以當貴

蘇東坡一生主張人活在世上,不要把功名利祿、榮辱得失考慮得太多,不要留戀官場富貴,不計得失、任性逍遙、隨遇而安,這比大富大貴更能促其長壽。


他認為,人應將精神從追逐身外的名利等物慾中退出來,用於維護自身健康,以淡泊名利為「貴」。

早寢以當富

古人雲:「睡食二者為養生之要務」「能睡者,能食,能長壽」。如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日久便會耗氣傷血,進而損及五臟,導致各種疾病的發生。

養成良好的起居習慣,尤其是早睡早起,比獲得任何財富更加珍貴,是人體培養氣血、修復機體的重要保證。

這兩點貌似平常,實際做起來並不容易。單說「早睡」,在蘇東坡那個時代並不是難事,可放在現代人身上可就不那麼簡單了。這里建議所有人,一定要養成早睡的習慣。

安步以當車

現代社會,汽車以不可阻擋之勢進入家庭,給能源、環境、交通等各方面帶來挑戰。其實,只要時間充足,路程適宜,人們不妨「安步以當車」,可以強身健體、修身養性。

蘇軾提出的「安步以當車」,即指不要過於追求舒適安逸,應少騎馬乘車,多步行、多運動,才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都市擁擠繁雜,人們不妨安排好時間,拋開令人「心堵」的交通工具,邁開步履,親自體驗行走的力量。

晚食以當肉

古人關於「飲食有節」的經驗有很多,《壽世保元》中就提倡「食唯半飽無兼味,酒至三分莫過頻」。這也與蘇軾「晚食以當肉」的養生觀不謀而合。

蘇軾主張每個人都應該做到飲食有節,感覺到飢餓時方可進食,但不要吃得太飽。此外,他還主張盡量少吃肉,說「甘膩肥濃」是「腐腸之葯」,並使人肥胖;認為用少量的肉與蔬菜同炒,吃了會使人不胖不瘦,保持健美體形。

H. 蘇軾的一生是非常坎坷的,那麼他是怎麼度過的

蘇軾自小有著政治理想,為國報忠,
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
他有最多的心思還是在治理國家上,只不過後來因王安石變法,意見不統一,得不到神宗重用,把所有的時間放在了文學創作中,
也是一個熱心人,治理西湖,修橋,修水道,辦學堂,海南的第一個進士就是蘇軾的學生,那怕是做飯也是很下功夫,在生活中實實在在的度過的,當然心裡還留了很多知識,寫了易,經等,著書基本是最後的十多年一直在著書,

I. 蘇軾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蘇軾於1037年出生在今四川省眉山鎮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父親蘇洵,胞弟蘇轍皆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自幼受父母影響,喜愛讀書。蘇軾六歲進學堂,因為聰明伶俐,經常受到老師的表揚。

有一次,母親教蘇軾《後漢書》中的文章《范滂傳》,范滂是東漢時的一位青年文人。東漢由於治理不當,政權落入宦官手中,以致全國貪污、賄賂、斂財和濫捕盛行;正直忠貞的學者們一再進諫,卻招來殺身之禍,范滂就是其中之一。范滂臨死前與母親訣別,其母深明大義,范滂終於從容赴死。讀完這篇文章,小蘇軾說:「我如果做范滂,母親能允許嗎?」他母親說:「你能夠做范滂,我難道不能做范滂母親嗎?」簡短的對話中,蘇軾的志向與蘇軾母親的正直可見一斑。

11歲時,蘇軾開始大量閱讀經史子集,為進京趕考作準備。蘇洵按照傳統的方法教育兒子,經常讓蘇軾兄弟二人背誦古文給他聽。每次蘇軾都背誦得非常流利,而且還對所背誦的古文有著深刻的體會與理解。這樣蘇軾兄弟二人學識日漸淵博。到了大考之時,蘇軾父子便同去京城趕考。

仁宗元年(1056年)五月,蘇軾父子抵達京城,在京城住了幾個月之後,第二年,蘇軾兄弟參加禮部考試。當時科舉應試的文章中,割裂文辭、追求怪異的流弊佔了上風,主考官歐陽修看到蘇軾的《刑賞忠厚論》後,十分驚喜,想把他錄為第一名,可他懷疑這文章是他的門客曾鞏寫的,為了避嫌,歐陽修把他的文章放在了第二名;後來蘇軾又憑《春秋》得居第一,殿試中了乙科。第二年四月十四日,20歲的蘇軾被點為進士,從此他就下定決心要有所作為。

按照慣例,蘇軾寫了名帖去拜見歐陽修,感激他的知遇之恩。歐陽修對同事梅聖俞說:「讀蘇軾的信,我歡喜之極,我應當設法退隱,給這個青年人出人頭地的機會。」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學權威,他的一句褒貶就可以造就或毀滅一個文人。據說歐陽修還曾對兒子說過:「記住我的話,30年後沒有人會談起我。」

不久,蘇軾舉家遷往京都,一家人沿長江順流而下,於1060年二月抵達京都。

在京定居以後,蘇軾兄弟又通過兩次考試,一次考京師各部的任務;另一次更重要,考「制策」,公開批評朝政。仁宗皇帝求賢若渴,下令舉辦這個特殊的考試,以鼓勵公開批評的精神,一切文人都可以靠各部推薦或提出作品而報名。蘇軾兩兄弟在歐陽修推薦下報名,通過考試,蘇軾的制策列入三等。從宋初以來,制策列入三等的只有兩人,蘇軾即是其一。蘇軾還提出25篇史論,其中幾篇至今仍是學校教材的範文。

蘇軾在政治上深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堅持德治仁政的理想,並表現出濃厚的忠君觀念;但他又同時受到佛道思想的影響,因此在人生態度上,表現出一種順乎自然、隨緣自造、安分守己、曠達恬淡的思想傾向。不向逆境屈服的斗爭精神和樂觀堅毅的人生信念便體現於他所有的詩、詞、文作品中,這是我們閱讀蘇軾的文學作品時應注意的重要內容。蘇軾對詩歌風格主張兼收並蓄,他在汲取前人優點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蘇詩中的比喻生動新奇,層出不窮。蘇詩中的用典大多穩妥精當,且渾然天成;對仗既工整又活潑流動,構思巧妙。他的哲理詩往往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的結果,固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蘇軾在詞的創作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蘇軾現存的362首詞中,大多數詞的風格仍與傳統的柔美婉約之風比較接近,但已有一定數量的作品表現了奔放豪邁的新風格,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創立於蘇軾的豪放詞風。蘇軾將傳統中用來表現離愁別恨、男女之愛的詞用來表現性情、豪情以及對人生的思考,從而廣泛地擴展了詞的功能。

蘇軾父子名聞天下,在中國文學史上以「三蘇」並稱。

閱讀全文

與蘇軾怎麼養生長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青海省西寧市馨悅老年公寓 瀏覽:729
養生壺煮粥如何加熱 瀏覽:239
一件孝敬父母的事500 瀏覽:814
孝順的人英文 瀏覽:542
郵政集團體檢多少錢 瀏覽:531
80歲老太太坐地上骨折 瀏覽:162
當月養老保險什麼時候繳納 瀏覽:463
80歲血壓患者降壓目標 瀏覽:490
太原哪個醫院做生育體檢好 瀏覽:178
什麼是養生之道健康飲食 瀏覽:76
大於60歲的老年常見運動系統疾病 瀏覽:855
男方帶女友回家見父母代表什麼 瀏覽:97
深山白發老人猜什麼 瀏覽:415
重陽節養老院慰問簡報 瀏覽:876
城市65歲以上老人有多少 瀏覽:370
廣西省哪個城市適合養老物價低 瀏覽:705
河南調整基礎養老金 瀏覽:102
老年人鑲牙活動 瀏覽:609
失地農民養老保險15年一共交多少錢 瀏覽:204
60歲老人為什麼臉突然浮腫 瀏覽: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