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健康養生 > 高句麗長壽王有多少兒女

高句麗長壽王有多少兒女

發布時間:2022-02-19 12:47:53

⑴ 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是一個怎樣的人

高句麗長壽王(394年-491年),名高巨連或高璉,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政權高句麗王國第二十代國王(413年至491年在位),謚號長壽王。
長壽王在位時期是高句麗的全盛時期。427年,他將高句麗的都城遷至平壤,這標志著高句麗將其擴張的方向從中國遼河以東地區轉移至朝鮮半島。
427年,長壽王初期都城在東北的國內城,後為躲避北魏的威脅,以及鞏固在朝鮮半島上的勢力,都城遷至平壤城(即今朝鮮平壤市東北六七公里處的大聖山城和安鶴宮城)。遷都平壤後,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 長壽王繼續了好太王的擴張政策,並使國家達到全勝局面。
五胡亂華時期中國的北方分裂成了十六國。位於遼寧的後燕因常年與好太王的的戰爭,國力大降從而最終於408年滅亡於馮氏兄弟。漢人將領馮跋,馮弘兄弟取代後燕國建立起北燕。不過與統一中國北方的鮮卑北魏相比,北燕還不是北魏的對手。北燕於是尋求能與北魏抗衡的高句麗結盟。後燕滅亡時,高句麗乘機進佔北燕據有的遼西。
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人口增加到九萬戶,疆域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民戶三倍於前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餘里」。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此時的高句麗聲震中原,與中央政府分庭抗禮。
475年,長壽王從陸海兩路全面大規模攻打百濟。蓋鹵王對此毫無防備。長壽王因此輕松拿下百濟都城,處死了蓋鹵王並燒毀了百濟的王宮。百濟被迫遷都到熊津。此次戰爭高句麗拿下了朝鮮半島具有戰略意義的漢江流域。百濟由於占據該地區近500年才得以成為朝鮮半島的一極。 百濟喪失這一地區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對朝鮮半島的控制。
成功擊敗百濟後,長壽王將目標對准了新羅。長壽王還在今韓國忠清北道忠州市建立石碑歌頌好太王和他取得的功績,並以此碑作為高句麗與百濟和新羅的界碑。
491年,北魏孝文帝冊封長壽王為車騎大將軍、太傅、遼東郡開國公、高句麗王。
長壽王在位70餘年,壽近百歲,死後,其孫文咨王繼位。

⑵ 高句麗時期的廣開土大王,他下面的的官員名稱,職務,以及簡介。還有他的夫人們的名字。後代的名字。

好太王 (374年-412年,在位時間:391年-412年)名「高談德」,又稱「廣開土大王」、廣開土王。謚號全稱為「國岡上廣開土境平安好太王」,是高句麗第十九代君主,故國攘王之子。 在好太王在位期間,高句麗恢復了其在2世紀的東亞強國地位,北部包括今中國遼河以東的東北部分地區,在朝鮮半島的面積達到半島面積的3/4。通過高句麗與倭的戰爭,將百濟、新羅變為臣屬。 好太王的功績被記錄在其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

⑶ 高句麗有幾代王

高句麗有29代王

⑷ 馮弘的介紹

北燕昭成帝馮弘(?-438年),十六國時期北燕國君主,字文通,長樂信都(今河北冀州)人。是北燕太祖馮跋之弟,馮跋在位時,馮弘被封中山公司徒錄尚書事,輔政。431年,改元太興。將自己元配夫人王氏及其所生之子、太子馮崇廢掉。於第二年四月,冊立後燕皇族之女慕容氏為天後,藉以抬高其身價。於是,長樂公馮崇,以及馮崇之同母弟、廣平公馮朗,樂陵公馮邈也懼繼母迫害,禍及自身,於是舉郡向北魏投誠。第三年,春正月,馮弘冊立「後妻慕容氏子馮王仁為世子」。太興六年(436年),北魏再攻北燕,馮弘於五月乙卯日,馮弘帶領子女、後宮、宗族,及龍城之百姓,隨高句麗援軍從都城龍城(今遼寧朝陽)撤退,臨行焚其宮室、城邑,大火一旬不滅,北燕亡。馮弘在高句麗號令如在本國,引起高句麗長壽王高璉嫌惡,長壽王將其侍衛撤走,又將其太子馮王仁押回興京,扣作人質。復有歸劉宋之意,於是又派使者帶著三百人出使建康,請求宋文帝允許其全家移居建康;宋文帝答應,並派遣將軍王白駒,率兵七千,北上迎接。當時,高句麗也向劉宋稱臣。高句麗王不欲馮弘南下成仇,好言規勸,而馮弘不聽。遂於438年殺馮弘及其妻子,並為其上謚號曰昭成皇帝。

⑸ 高句麗國後人認同哪個民族

中國哈爾濱「高句麗王族後代」的「自我意識」1995年2月,高之謙[我國哈爾濱人]先生拿著以長壽王為始祖的「高氏家寶」來到了韓國成為當時的熱門兒話題。而他的孫子高朋先生在2011年時已經在韓國留學了4年。據說,高朋爺爺的遺言是「希望兩個孫子[雙胞胎]中一個人去韓國留學」,因此高朋先生2001年來到了韓國留學。據他說,一開始連爺爺都認為自己是漢族,文化大革命之後,艱難的找到了以前的族譜。據「高氏家寶」可得知,高朋先生是長壽王的61代孫,作成於1686年,通過了中國學界的檢證,這里說始祖是高璉,爺爺高之謙先生在1989年親自拿著「高氏家寶」去找中國黑龍江新聞表明了自己不是漢族而是長壽王的後孫,高朋先生的父親高興也是考慮過轉成朝鮮族,說明對高句麗的愛是很大的。據說,高朋先生在韓國得到了韓國高句麗王室後代「橫城高氏」的宗親會與高句麗研究會的後援,但他本人自己打工准備了學費和生活費。高朋先生對韓國的印象是這樣的:韓國人的國產品使用度讓他感到震驚,韓國人比中國人愛國心高。(二)日本「高句麗王族後代」的「自我意識」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寶藏王的兒子若光等1799名去了日本,住在武藏地方的高麗郡,若光認初代郡守。若光的60代孫高麗文康是高麗神社的宮司。他們以高句麗的國號「高麗」為姓氏,日語讀成「koma[音]」。高麗文康面對來看看的韓國團體說「來的好,我是高句麗王族的60代孫,我們家門代代以高句麗後裔而感到自豪,我從來沒有把韓國人看作是外國人」。高麗文康先生還說「我曾經去了中國集安看遺址,但我從來沒有想過我們祖先是中國系」,他還斷言「我是朝鮮民族的後裔」。最後他還拜託韓國人「請好好傳承高句麗歷史,好好保存遺物遺跡」。通過已知的這些高句麗後裔認同還是朝鮮。但高句麗確實一大部分在滿洲地區,也屬於滿洲地區古國,當時是跟滿洲人的先人靺鞨人聯盟,所以從這角度說,也可算是滿洲人歷史。另在滿洲地區領土的居住者,其後融入渤海國的渤海族,最後在建立後金國時候,這些地區的原著民均被編入八旗,或滿洲八旗或漢軍八旗,所以從這角度說,大部分是加入到滿洲的。那這些已經知道的高句麗後裔為何認同朝鮮呢?我分析主要也是歷史原因,因為朝鮮的史書一直叫高句麗和新羅、百濟為朝鮮的三國時期,中國方面的史書以前也認為高句麗是朝鮮歷史,至少我上學的時候課本也是把高句麗寫入朝鮮歷史。只是後來,因北朝鮮和南韓的一些人對滿洲地區提出領土要求,我們投資開始進行東北邊疆史研究,才指出歷史上高句麗與朝鮮無關的主張。因高句麗作為朝鮮歷史已經由來已久,所以這些高句麗後裔認同朝鮮也就無可厚非了。
滿意請採納

⑹ 高句麗王的史料記載

高句麗(前37年-668年)
有關高句麗的問題,在韓國和朝鮮,人們往往站在民族主義的立場上,認為高句麗是韓國人先民建立的國家,而忽略了高句麗政權形成於中國境內的事實以及東北地區各民族之間難以割裂的聯系。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韓國、朝鮮,中國學者認為高句麗是中國邊疆少數民族藩國,而後世源於南部新羅的王氏高麗冒用了高句麗繼承者的名分;而韓國人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據《三國史記》所載傳說,高朱蒙幼年便善於狩獵,七歲就自作弓矢射之,百發百中,高朱蒙即為善射之意。他是河伯(即河神)之女柳花與天帝之子解慕漱所生之子,自小被東扶余的金蛙王收養。金蛙王於太白山南邊的優渤水遇柳花,柳花自稱與天帝之子解慕漱私通,因而被逐出家門。金蛙王甚覺奇異,將柳花幽禁於室中。柳花受日光照射而產下一卵,此卵走獸相避不食,禽鳥以翼覆蓋保護,且刀不能剖,最後一名男孩自卵中破殼而出,是為高朱蒙。《三國遺事》、《魏書》及好太王碑文均有類似之記載。
《三國史記》又記載,高朱蒙常與金蛙王的七個兒子一起游戲,比試射技高低。他們的技能不如高朱蒙,高朱蒙因此遭嫉恨。王之長子帶素說高朱蒙非人所生,必有異心,請王除掉他,免生後患。王不聽從,而給高朱蒙養馬之職。很有心計的高朱蒙故意將駿馬減食,讓它消瘦,反將劣馬喂肥。王沒有察覺,挑選肥馬自己乘坐,精瘦但其實是駿馬的那匹就給了高朱蒙。後王子及諸臣又想謀害高朱蒙,高朱蒙與鳥伊(烏伊)、摩離、陝父等三人逃走,路上魚鱉浮出成橋為高朱蒙擺脫追兵。至毛屯谷遇三賢:克氏、仲室氏、少室氏。在卒本川(《魏書》稱紇升骨城)的沸流水建國。國號高句麗,因此以高為姓。時為漢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高朱蒙時年二十二歲。
公元前36年,降服上游國家沸流國,前19年去世,時年四十歲。葬於龍山,號東明聖王。太子類利繼位。(朱蒙姓 高 不姓 朱)。 中國漢朝建昭二年,北夫余王之子朱蒙建立高句驪國。高句麗在由傳說中的朱蒙建立政權後就有了王的稱號,但這個王,在早期與隨時面臨罷免甚至被殺的扶餘人的王類似,不是真正的國家君主。漢朝廷承認高句驪國,並委任高句驪縣管理高句驪國行政。所以從《三國志》的記載來看,西漢時期的高句麗還是隸屬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的一個部族。也證明高句麗政權作為中國地方政權而存在,是中國漢朝在東北地區的基層行政組織。
公元12年,高句驪國叛亂後,在元延元年被征服,王莽令更名高句麗為下句麗,高句麗王被貶為下句麗侯,高句麗縣也改為下句麗縣。 公元22年,大武神王5年,殺東扶余王帶素,而未滅其國。公元28年,東漢遼東郡太守發兵討伐高句麗。高無恤退入國都附近的丸都山城〔註:今集安縣西之山城子〕據守。漢軍圍困了三個月,高句麗人糧食將盡,高無恤急中生智,以犒軍為名,派人送酒和捉到的鯉魚給遼東太守。太守以為城中糧草充足,只好退兵。高句麗躲過了第一次幾乎亡國的厄運。四年後公元26年,漢光武帝因偃武修文,重新冊封恢復了高句麗的王號。大武神王在位內做出了一個歷史性地選擇,避開了與中原王朝的直接沖突,跨過鴨綠江轉而進入朝鮮半島,從此高句麗國進入了朝鮮半島歷史的范疇。
公元238年(景初二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於玄菟郡。 可知在漢朝及三國時期,高句麗與真正的國家相去甚遠。在後期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中原混戰,高句麗得以壯大為橫跨中原王朝東北領土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國家。廣開土好太王 在位期間佔領了遼東漢人為主遼東半島,成為中國東北強國,並自稱與中國皇帝平起平坐。公元427年,廣開土好太王的繼承人長壽王在其即位後把都城從國內城遷到平壤,開啟了長達兩百年的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 謚號 韓文 名字 在位時間

⑺ 今天的世界上還有當年高句麗、遼國、金國人的後代沒

准確的說是有,金人的後部落即後金,也就是現在的滿族。遼人的後代現在在東北仍能找到一些,比如說耶律姓現改為葉姓,融入漢族,一部分融入其他民族。至於高句麗人嘛,嘿嘿,我家族就有一位。

⑻ 高句麗王的帝王世系

1 東明聖王 동명성왕 고주몽 高朱蒙, 추모 鄒牟, 상해 象解 37 BC-19 BC
2 琉璃明王 유리명왕 유리 琉璃, 유리 類利, 유류 孺留 19 BC-12 AD
2 下句麗侯 유리명왕 유리 琉璃, 유리 類利, 유류 孺留 12 AD-18 AD
3 下句麗侯 대무신왕 무휼 無恤 18-26
3 大武神王 대무신왕 무휼 無恤 26-44
4 閔中王 민중왕 해색주 解色朱 44-48
5 慕本王 모본왕 해우 解憂, (해)애루 (解)愛婁 48-53 6 太祖王 태조왕 궁 宮, 어수 於漱 53-146
7 次大王 차대왕 수성 遂成 146-165
8 新大王 신대왕 백고 伯固, 백구 伯句 165-179 9 故國川王 고국천왕 남무 男武, 이이모 伊夷謨 179-197
10 山上王 산상왕 정우 廷優, 위궁 位宮 197-227
11 東川王、東襄王 동천왕 우위거 憂位居, 교체 郊彘 227-248
12 中川王, 中襄王 중천왕 연불 然弗 248-270
13 西川王, 西襄王 서천왕 약로 葯盧, 약우 若友 270-292
14 烽上王, 鴙葛王 봉상왕 상부 相夫, 插矢婁 292-300
15 美川王, 好攘王 미천왕 을불 乙弗, 우불 憂拂 300-331
16 故國原王 고국원왕 사유 斯由, 유 劉, 쇠 釗 331-371
17 小獸林王 소수림왕 구부 丘夫 371-384
18 故國壤王 고국양왕 이련 伊連, 어지지 於只支 384-391
19 廣開土好太王 광개토호태왕 담덕 談德,안 安 391-413 20 長壽王 장수왕 거련 巨連, 고련 高璉 413-490
21 文咨王 문자명왕 나운 羅雲, 고운 高雲 491-518
22 安藏王 안장왕 흥안 興安, 고안 高安 518-531
23 安原王 안원왕 보정 寶廷, 고정 高廷 531-545
24 陽原王, 陽崗上好太王 양원왕 평성 平成 545-559
25 平原太王 평원태왕 양성 陽成, 탕 湯, 고양 高陽 559-590
26 嬰陽王 영양왕 , 평양왕 平陽王 고원 高元, 대원 大元 590-618
27 榮留王 영류왕 고건무 高建武, 성 成, 고무 高武 618-642
28 寶藏王 보장왕 고장 高藏, 보장 寶藏 642-668
28 末太王, 報德王 安舜, 高安勝 670-683

⑼ 高句麗怎麼回事呢求詳解

高句(gōu)麗(lí)(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史書中也寫作「高句驪」,簡稱「句麗」「句驪」,現又叫「高氏高麗」) 是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在我國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存在的一個民族政權, 與百濟,新羅合稱朝鮮三國時代。其人民主要是濊貊和扶餘人,後又吸收些靺鞨人,古朝鮮遺民及三韓人。由於高句麗的特殊地理位置,而且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及南韓、北韓國,都聲稱高句麗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

建國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據《三國史記》和《三國遺事》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
大多數的史籍認為高句麗建於公元前37年或公元前1世紀中期

。據推測,高句麗人在其成立的初期可能是由濊貊人和部分遷移到這一地區的扶餘人組成的。「濊貊人」這一詞語最初並非指一個確定的民族實體,而僅僅是中原古代史家對出現在東北這一特定地區的一些古代部族的泛指。在高句麗建立之初,與扶余長期處於軍事對抗中。扶余與中原王朝關系十分友好,為了扼制處於成長期而十分具有侵略性的高句麗政權,中原與扶余在軍事上常常協同打擊高句麗,相關記錄在《三國志》、《漢書》中時有出現。
中央集權化和早期的擴張(公元53 -243年)
前三國時代高句麗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從早期的幾個濊貉部落國家很快擴張到漢江流域。公元53年,高句麗太祖王,將高句麗分散的5個部落設為5個省,實行集權化統制。56年,太祖王吞並東沃沮。後又吞並東濊一部分領土。隨後,高句麗又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發動攻勢。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高句麗的擴張與集權化,導致了與漢朝的直接武力沖突。漢朝軍事壓力迫使高句麗遷都到丸都城。
高句麗與曹魏的戰爭(公元244年--公元299年)漢朝滅亡後,遼東郡被好戰的地方土豪控制。 高句麗主動與剛剛成立的曹魏聯盟攻打遼東郡。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復興與進一步的擴張(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曹魏摧毀了丸都城後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不過僅僅70年,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吞並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現代韓國的主體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朝鮮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但是,這「三國」最初只是互相沒有民族認同感的幾個大型部落國家,與中國三國時期的三國都是從統一的漢朝分裂出來,人民也具有同一民族感的情形完全不同。
高句麗的擴張並不是一番風順的。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擊。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並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從中原引入的佛教為國教,並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 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鼎盛時期(391年–531年)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

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餘64個城池,1400個村莊。後來好太王兼並了北部的扶余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
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並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內部紛爭(531年-551年)
高句麗在6世紀達到鼎盛後,開始逐漸地衰落。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後,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斗。最後年僅8歲的陽原王登基。不過對權力的爭奪並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內憂外患,6世紀50年代,高句麗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擊。但高句麗內部的幕僚爭奪依然繼續。551年,百濟和新羅為擺脫被高句麗奴役的地位而開始聯合攻打高句麗。
丟失漢江流域(551年)
551年,百濟和新羅聯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丟失朝鮮半島中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肥沃的漢江流域。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對百濟發動了攻勢,最後將整個漢江流域全部納入囊中。怒於新羅的背叛,百濟聖王第二年攻新

羅西部以報復,但被新羅擒住,後被處死。朝鮮半島中部的戰爭,對朝鮮半島的格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對百濟的攻擊使百濟成了朝鮮半島的最弱者。新羅由於霸佔到了人口眾多,富裕的漢江流域,給其日後擴張打下良好基礎。相反,高句麗卻因丟失漢江流域而國力大減。另外新羅獲得漢江流域後,疆域到達黃海,使其可以和中國直接貿易和建立外交。這樣新羅就不再依賴高句麗而是直接從中國學到先進的文化與技術。新羅與中國的直接溝通,與聯盟最終在7世紀給高句麗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高句麗與隋的戰爭
589年,隋滅南陳統一中國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為其臣屬,並得到了其中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當隋文帝准備興全中原之兵問罪時,高句麗王勿忙上表謝罪,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於是得到赦免。但是高句麗仍舊四處聯結反隋勢力,當隋煬帝在突厥可汗處發現高句麗的使臣後,開始認識到高句麗是中原潛在的邊患。隋麗戰爭遂爆發。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一路破城四五十餘座,後來由於隋軍前線將領的指揮不當,造成渡過遼河進攻的30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613年隋煬帝親征高句麗,但因楊玄感的反叛,造成此次戰役取消。614年隋煬帝再次親征高句麗,因為高句麗連年戰事造成國內弊端甚多,而且兵力嚴重不足,高元聞隋大軍已突破重重防線,高元大懼,乃遣使請降謝罪,並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隋煬帝許之,遂班師回朝。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隋對高句麗的戰爭使隋朝國力銳減,並引發隋末民變。618年,隋朝滅亡。不過隋與高句麗的戰爭嚴重的消弱了高句麗的國力,阻止其泛濫崛起的勢頭。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和與新羅的聯盟
唐初貞觀末期,東突厥基本被消滅了,四夷威服,下面就開始著手收拾高句麗了,用太宗的話就是「為中國報子弟之仇」。貞觀十七年(六百四十三年年),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佔其40餘城,並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人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遭高句麗權臣、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兵東征高麗。次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率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麗。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御駕親征。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李績軍攻克遼東重鎮遼東城,斬俘兩萬餘人。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駐: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麗北部耨薩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太宗擊敗,余眾歸降,高麗舉國震恐。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於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於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徵佔高麗的預期目的。此次唐太宗征討高句麗,攻佔遼東等十城,獲七萬余戶,斬殺高麗兵4萬餘人,唐軍陣亡數千人,戰馬損失十之七八。唐太宗回朝後,群臣建議對高句麗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於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後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太宗採取了這一建議。以後,唐軍採取了對高句麗發動騷擾性攻擊的策略,共有以下幾次:六百四十七年,太宗命牛進達和李績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麗,拔石城,高句麗王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六百四十八年,太宗派右武衛大將軍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於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655年,因高麗與百濟、靺鞨聯兵入侵新羅,新羅王金春秋遣使向唐求救,高宗命營州都督程名振和左衛中郎將蘇定方率兵擊高麗;658年,程名振攻克高麗赤烽鎮(約在今遼寧海城境),斬首3000級;659年,唐右領軍中郎將薛仁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陷入孤立境地。次年,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發 35軍,水陸分道並進。蘇定方在壩江擊敗高句麗軍,屢戰屢勝,進圍平壤;契苾何力於鴨綠水大敗蓋蘇文之子男生,斬3萬人。時百濟舊將叛亂,而蘇定方圍平壤久攻不下,逢大雪天寒,高宗遂於662年二月命唐軍自高句麗班師。退軍時,左驍衛將軍、沃沮道總管龐孝泰在蛇水戰敗,龐孝泰戰死。這是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勝跡。由於淵蓋蘇文在世期間一直未能採取明智的外交策略,導致唐朝與新羅聯合必欲滅高句麗而後快。蓋蘇文在世時雖然尚能以高壓控制高句麗政局,但高句麗內部已經危機四伏,當他死去時,高句麗已離覆亡不遠。
高句麗的滅亡
公元666年,在泉蓋蘇文死後,世子男生代為莫離支,但為二弟男建所逼,降於唐,造成高句麗內亂。唐高宗見狀派契毖何力、龐同善等擊高句麗,援救泉男生。不久,唐高宗以李績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統帥諸軍,分道合擊高句麗。以後一年多時間,各戰場捷報頻傳:李績攻取高麗軍事重鎮新城(註: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並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薛仁貴在金山擊破高句麗大軍,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木底、蒼岩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李績等攻佔扶余城,斬俘萬餘人,扶余川中40餘城亦望風歸降,再戰薛賀水斬俘3萬餘人,乘勝攻佔大行城(註: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到了668年春夏,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麗發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餘里,攻拔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並多次遣兵出戰,皆敗。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唐平高句麗後,分其境為九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縣,並於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之,任命右威衛大將軍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二萬鎮守其地。高句麗第27代國王寶藏王高藏被唐朝俘虜,根據司馬光《資治通鑒》的記載,高句麗貴族及大部分富戶與數十萬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融入中國各民族中。另有部分留在遼東,成為渤海國的臣民,而其餘小部分融入突厥及新羅。自此,高句麗國家不再存在於世。
復興運動
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大批高句麗遺民展開了反對唐和新羅聯盟的復興高句麗運動。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原高句麗將軍劍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榮等。唐曾多次試圖在高句麗故地建立督府控制此地區,但都失敗了。唐為管理原高句麗故地而設置的安東都護府,最初是由薛仁貴來管理的。但由吐蕃在西線的壓力,唐朝開始羈縻治理高句麗故地,任命高句麗寶藏王高藏為遼東州都督、朝鮮王。後來寶藏王因暗中支持高句麗遺民起義被流放。寶藏王的兒子高德武接管了安東都督府。
劍牟岑最初在百濟故地漢城立寶藏王後裔安勝為王,試圖重建高句麗,並得到了新羅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後來由於內部紛爭,劍牟岑被謀殺, 安勝投靠到新羅。新羅給了安勝一片土地, 讓他建立了報德國。新羅從未放棄對高句麗遺民的警戒,後來新羅神文王滅亡了報德國,安勝被賜予新羅王室的「金」姓。數千部眾被遷移到新羅南部地區,最後被完全同化於新羅人。
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和他的兒子大祚榮原是靺鞨人。高句麗滅亡後,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榮在高句麗故地建立起震國(國名源於唐朝所策封的「震國公」)並占據了原高句麗的大部分國土。乞乞仲象去世後,713年,震國接受唐的策封改名為渤海國。韓國人在19世紀以前一直不認為渤海國是韓國古代國家。但由於韓國民族主義的興起,為擴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圍,渤海國被韓國主流歷史界劃入韓國史。
10世紀初,弓裔為反新羅建立摩震國,韓國近代史家,把這段歷史稱為後高句麗。摩震國和後來取代新羅的高麗也都自稱繼承高句麗。但他們只是借用了高句麗的名稱,與古高句麗並無實際聯系。

⑽ 誰可以給我提供一下高句麗歷代君王的簡要生平是高句麗不是高麗!!!!!

1L果然杯具...
就憑lz能把高麗與高句麗區分開,可知道他再受毒害也比你懂中國歷史得多。難怪當ip黨...

lz到網路或維基網路自己查找看看吧...太多了,很難總結的。
給你個大概的歷史年表吧。
總時長:公元前37年-公元668年(比清早多少年。。。)

建國 (公元前37年-公元52年)
中央集權化和早期的擴張(公元53 -243年)
高句麗與曹魏的戰爭(公元244年--公元299年)
復興與進一步的擴張(公元300年--公元390年)
鼎盛時期(391年–531年)
內部紛爭(531年-551年)
丟失漢江流域(551年)
高句麗與隋的戰爭(589年-618年)
唐與高句麗的戰爭和與新羅的聯盟(619年-666年)
滅亡(666-668)

建國:(可能)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與其他王子不和,逃離扶余國到卒本扶余,建立高句麗。一些學者認為高句麗早在公元前2世紀就已成立。「高句麗」作為一個公元前113年的地理名詞就出現在《漢書》中。

高句麗太祖王:高宮(47年-165年)高句麗王國第六世君主。朱蒙死,閭達(琉璃王?)代立。閭達死,子如栗代立。如栗死,子莫來代立。・・・莫來子孫相傳,至裔孫宮。
此一段時間為高句麗早期擴張,曹魏攻下遼東後,高句麗終止了與曹魏的合作並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所以擴張到公園243年停止。

244年曹魏反擊,摧毀了丸都城(高句麗都城)。高句麗東川王逃到沃沮。

70年後高句麗就重建了丸都城,並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 高句麗美川王 吞並原漢四郡的最後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從東北地區進入並控制了朝鮮半島北部大部地區。開始與形成現代韓國的主體古代韓國國家百濟與新羅處於激烈的軍事對峙之中。朝鮮人稱這一段歷史時期為朝鮮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342年,丸都城受到前燕攻擊。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並在戰場上殺死了 高句麗故國原王 。
高句麗小獸林王 繼位後,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新的法律出台。372年立從中原引入的佛教為國教,並依照中原制度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 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5世紀末時朝鮮三國時代的版圖從 高句麗好太王 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餘64個城池,1400個村莊。 後來好太王兼並了北部的扶余國和靺鞨部落;在軍事上對百濟形成了絕對優勢地位;並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迫使新羅屈服。

413年,高句麗長壽王 登基。由於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又吞並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並保持了對新羅的控制。

高句麗在6世紀達到鼎盛後,開始逐漸地衰落。高句麗安藏王被刺殺後,其兄安原王繼位。在安原王時期,王室間的紛爭加劇。兩政治集團對王位繼承進行爭斗。最後年僅8歲的陽原王登基。不過對權力的爭奪並沒有結束。反對派的幕僚們開始建設自己的軍隊,對自己的領地進行實際上的控制。內憂外患,6世紀50年代,高句麗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襲擊。但高句麗內部的幕僚爭奪依然繼續。551年,百濟和新羅為擺脫被高句麗奴役的地位而開始聯合攻打高句麗。

551年,百濟和新羅聯手攻打高句麗。高句麗丟失朝鮮半島中部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肥沃的漢江流域,高句麗卻因丟失漢江流域而國力大減。百濟新羅聯盟的主戰者百濟在對高句麗的戰爭幾乎精疲力盡。553年,新羅以幫百濟的名義出兵,但卻攻打了百濟,最後奪取漢江流域。(棒子的祖宗和他們真像,都喜歡陰人搶東西)

次年,百濟報復,戰敗百濟聖王被擒後被處死。
新羅獲得漢江流域後,疆域到達黃海,新羅就不再依賴高句麗而是直接從中國學到先進的文化與技術。新羅與中國的直接溝通,與聯盟最終在7世紀給高句麗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589年,隋滅南陳統一中國後,開始要求周邊國家為其臣屬,並得到了其中大多數國家的認可。只有高句麗對此陽奉陰違。598年,高句麗先發制人攻遼西,引發第一次高句麗與隋的戰爭。隋討伐,高句麗戰前謝罪。

後隋麗戰爭爆發。612年,隋的百萬大軍從陸路和海上攻打高句麗,隋敗。613年和614年隋再次攻打高句麗,但因楊玄感起義反隋煬帝和高句麗詐降交還叛逃的隋將斛斯政使得隋對高句麗的這兩次戰役取消。615年隋煬帝又打算攻高句麗。但由於隋內亂加劇,攻高句麗的計劃被取消。618年,隋亡。

643年,新羅向唐求援,唐麗戰爭爆發。645年,唐勝但目的未達到。唐於9月撤退,而後唐對高句麗進行騷擾性攻擊。共有以下幾次:六百四十七年,拔石城;六百四十八年,於泊灼城(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麗軍;655年,唐救新羅攻高句麗;658年,斬首3000級;659年,在橫山(今遼寧遼陽附近華表山)大敗高麗軍;公元660年,唐滅百濟,高句麗失去盟國。661年,唐高宗下令對高句麗發動大規模進攻,初勝後敗(高句麗滅亡前的最後一次勝跡)。

公元666年,高句麗內亂,後唐高宗命李績攻高句麗,至688年,高句麗亡。

668年,高句麗滅亡後大批高句麗遺民展開了反對唐和新羅聯盟的復興高句麗運動。其中較為著名的有原高句麗將軍劍牟岑,乞乞仲象和大祚榮等。唐曾多次試圖在高句麗故地建立督府控制此地區,但都失敗了。劍牟岑最初在百濟故地漢城立寶藏王後裔安勝為王,試圖重建高句麗,並得到了新羅文武王金法敏的支持。但後來由於內部紛爭,劍牟岑被謀殺, 安勝投靠到新羅。新羅給了安勝一片土地, 讓他建立了報德國。新羅從未放棄對高句麗遺民的警戒,後來新羅神文王滅亡了報德國,安勝被賜予新羅王室的「金」姓。數千部眾被遷移到新羅南部地區,最後被完全同化於新羅人。

粟末靺鞨酋長乞乞仲象和他的兒子大祚榮原是靺鞨人。高句麗滅亡後,698年,乞乞仲象和大祚榮在高句麗故地建立起震國(國名源於唐朝所策封的「震國公」)並占據了原高句麗的大部分國土。乞乞仲象去世後,713年,震國接受唐的策封改名為渤海國。韓國人在19世紀以前一直不認為渤海國是韓國古代國家。但由於韓國民族主義的興起,為擴大本民族古代疆土的范圍,渤海國被韓國主流歷史界劃入韓國史。

10世紀初,弓裔為反新羅建立摩震國,韓國近代史家,把這段歷史稱為後高句麗。摩震國和後來取代新羅的高麗也都自稱繼承高句麗。但他們只是借用了高句麗的名稱,與古高句麗並無實際聯系。

閱讀全文

與高句麗長壽王有多少兒女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一金交五百國家補貼多少 瀏覽:907
事業單位體檢女生為什麼查附件 瀏覽:334
摩托車怎麼廷長壽命 瀏覽:691
中國現在長壽老人是多少歲 瀏覽:992
養老保險扣費怎麼辦理 瀏覽:527
老年大學招生廣告牌 瀏覽:142
荊州市養老金 瀏覽:329
如何描寫老年人聊天的神態 瀏覽:745
長壽早餐吃多少 瀏覽:810
孝敬父母的事作文200 瀏覽:599
中老年人跑車多少錢 瀏覽:860
老年人活動中心管理使用辦法 瀏覽:474
沈陽2017年退休金記算 瀏覽:651
什麼水果長壽不老 瀏覽:761
關於孝敬孝道感恩的段落 瀏覽:178
各各城市養老保險金 瀏覽:530
怎樣治療老年人痴呆 瀏覽:518
東莞哪個醫院能做體檢報告 瀏覽:580
供銷社下崗職工怎麼交養老金 瀏覽:79
老年人摔倒用什麼自救 瀏覽: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