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疸是什麼意思
黃疸是常見症狀與體征,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臨床上表現為鞏膜、黏膜、皮膚及其他組織被染成黃色。因鞏膜含有較多的彈性硬蛋白,與膽紅素有較強的親和力,故黃疸患者鞏膜黃染常先於黏膜、皮膚而首先被察覺。當血清總膽紅素在17.1~34.2μmol/L,而肉眼看不出黃疸時,稱隱性黃疸或亞臨床黃疸;當血漬總膽紅素濃度超過34.2μmol/L時,臨床上即可發現黃疸,也稱為顯性黃疸。
黃疸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機制而言可以分為五類:
1.膽紅素生成過多
這是由於紅細胞大量破壞(溶血)後,非結合膽紅素形成增多,大量的非結合膽紅素運輸至肝臟,必然使肝臟(肝細胞)的負擔增加,當超過肝臟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與結合能力時,則引起血液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此外,大量溶血導致的貧血,使肝細胞處在缺氧、缺血的狀態下,其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的能力必然會進一步降低,結果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
2.肝細胞功能低下或有功能肝細胞量減少
這是由於肝臟的肝酶功能低下,或者由於晚期肝硬化、或暴發性肝炎、肝功能衰竭,肝內殘存有功能的肝細胞量很少,不能攝取血液中的非結合膽紅素,導致非結合膽紅素在血液中濃度更為增高而出現黃疸。新生兒生理性黃疸也是由於這個原因。
3.肝細胞破壞結合膽紅素外溢
在肝炎病人中,由於肝細胞發生了廣泛性損害(變性、壞死),致使肝細胞對非結合膽紅素的攝取、結合發生障礙,故血清中非結合膽紅素濃度增高,而部分未受損的肝細胞仍能繼續攝取、結合非結合膽紅素,使其轉變為結合膽紅素,但其中一部分結合膽紅素未能排泌於毛細膽管中,而是經壞死的肝細胞間隙反流入肝淋巴液與血液中,導致血清中結合膽紅素濃度也增高而出現黃疸。這時病人轉氨酶多會升高。
4.肝內型膽汁郁積性黃疸
一部分病人是肝炎時因肝細胞變性、腫脹、匯管區炎性病變以及毛細膽管、小膽管內膽栓形成,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還有一些病人是由於毛細膽管、小膽管本身的病變,小膽管內膽汁栓形成,或毛細膽管的結構異常,使結合膽紅素的排泄受阻,結果造成結合膽紅素經小膽管溢出(或小膽管內壓增高而發生破裂)而反流入肝淋巴流與血液。也有些病人非全由膽管破裂等機械因素所致(如葯物所致的膽汁郁積),還可由於膽汁的分泌減少(分泌功能障礙)、毛細膽管的通透性增加、膽汁濃縮、淤滯而致流量減少,最終導致膽管內膽鹽沉積與膽栓的形成。
5.大膽管的梗阻引起的黃疸
肝內、肝外肝膽管、總肝管、膽總管及乏特壺腹等處的任何部位發生阻塞或膽汁郁積,則阻塞或郁積的上方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膽管不斷擴張,最終必然導致肝內小膽管或微細膽管、毛細膽管發生破裂,使結合膽紅素從破裂的膽管溢出,反流入血液中而發生黃疸。
1.基本症狀
(1)皮膚、鞏膜等組織的黃染,瘙癢,黃疸加深時,尿、痰、淚液及汗液也被黃染,唾液一般不變色。
(2)濃茶樣尿,陶土樣便。
(3)消化道症狀,常有腹脹、腹痛、食慾不振、惡心、嘔吐、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4)膽鹽血症的表現,主要症狀有:皮膚瘙癢、心動過緩、腹脹、脂肪瀉、夜盲症、乏力、精神萎靡和頭痛等。
2.伴隨症狀
(1)黃疸伴發熱見於急性膽管炎、肝膿腫、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症、大葉性肺炎。病毒性肝炎或急性溶血可先有發熱而後出現黃疸。
(2)黃疸伴上腹劇烈疼痛可見於膽道結石、肝膿腫或膽道蛔蟲病;右上腹劇烈疼痛、寒戰高熱和黃疸為charcot三聯症,提示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持續性右上腹鈍痛或脹痛可見於病毒性肝炎、肝膿腫或原發性肝癌。
(3)黃疸伴肝大,若輕度至中度腫大,質地軟或中等硬度且表面光滑,見於病毒性肝炎急性膽道感染或膽道阻塞。明顯腫大質地堅硬表面凸凹不平有結節見於原發性或繼發性肝癌。肝腫大不明顯而質地較硬邊緣不整表面有小結節者見於肝硬化。
3.腹部體征
(1)腹部外形肝佔位性病變、巨脾、腹膜後腫瘤和盆腔內腫瘤均有相應部位的局部膨隆,大量腹水時呈蛙腹狀,臍部突出,也可發生腹壁疝和臍疝。腹壁靜脈曲張見於門靜脈高壓、門靜脈或下腔靜脈阻塞。
(2)肝臟情況急性病毒性肝炎或中毒性肝炎時黃疸和肝腫大並存,肝臟質軟,壓痛和叩擊痛較明顯。急性和亞急性肝壞死時,黃疸迅速加深,而肝腫大不著或反而縮小,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時,肝腫大不如急性肝炎明顯,且質地增加,也可無壓痛;肝硬化時也可捫及邊緣不齊和大小結節。肝癌時肝腫大較者,可失去正常形態,質堅,可捫及巨大包塊或較小結節,壓痛可不顯著,但肝表面光滑的不能排除深部癌腫或亞臨床型「小肝癌」。肝膿腫接近肝表面時,局部皮膚可有紅腫、壓痛等炎症徵象,巨大肝膿腫、肝包蟲病、多囊肝和肝海綿狀血管瘤等情況時,肝區或有囊樣或波動感。
(3)脾腫大黃疸而伴脾腫大者,多見於各型肝硬化的失代償期、慢性活動性肝炎,急性肝炎、溶血性黃疸、全身感染性疾病和浸潤性疾病,癌腫侵及門靜脈和脾靜脈時,可引起脾腫大,少見的脾梗塞和脾膿腫等亦有類似脾腫大,且有壓痛等體征。
(4)膽囊腫大黃疸而伴膽囊腫大者均屬肝外梗阻,應考慮:①癌性黃疸見於膽總管癌、胰頭癌、乏特壺腹癌和罕見的原發性十二指腸癌。膽囊光滑、無壓痛,可移動,即所謂Cour-voisier膽囊。膽囊癌時質堅,常有壓痛,②原發性膽總管結石一旦出現梗阻,膽囊可腫大,多無壓痛。膽囊結石和慢性膽囊炎時,膽囊萎縮而不能捫到,③慢性梗阻性膽囊炎,因膽囊管存在結石,膽囊腫大的機會較急性膽囊炎為大,壓痛不明顯。④慢性胰腺炎時,炎症纖維組織增生可壓迫膽總管而使膽囊腫大,壓痛也不顯著。⑤膽囊底部巨大結石、先天性膽管擴張或膽道蛔蟲症,也可引起膽囊腫大、壓痛多不明顯。肝內膽淤時膽囊多萎縮,膽囊是否腫大有助於黃疸的鑒別診斷。
(5)其他情況有肝炎、撲翼震顫、肝性腦病和其他神經精神異常、腋毛稀少、睾丸萎縮、杵狀指、皮膚角化過度、匙狀指甲、多發性靜脈栓塞和心動過緩等。晚期癌性黃疸病人尚可表現癌腫轉移的有關徵象。肝功能衰竭可表現腦病和顱內出血情況。血腹、膽汁性腹膜炎,膽汁性腎病和休克等也可見於癌性黃疸病人。
黃疸只是一種症狀/體征,並非疾病。對於黃疸的診斷並不難,但是鑒別診斷很重要。只要血清膽紅素濃度為17.1~34.2umol/L(1~2mg/dl)時,而肉眼看不出黃疸者稱隱性黃疸。如血清膽紅素濃度高於34.2umol/L(2mg/dl)時,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出現黃染則為顯性黃疸。
需要和假性黃疸鑒別。假性黃疸見於過量進食含有胡蘿卜素的胡蘿卜、南瓜、西紅柿、柑桔等食物。胡蘿卜素只引起皮膚黃染,鞏膜正常;老年人球結膜有微黃色脂肪堆積,鞏膜黃染不均勻,以內眥較明顯,皮膚無黃染。假性黃疸時血膽紅素濃度正常。
黃疸的治療原則是在明確原發病的基礎上針對病因治療,止癢、退黃等對症治療。
Ⅱ 老年人皮膚發黃怎麼辦
老年人皮膚發黃,除了可能是肝病外,還有可能是膽管癌。醫生建議老人尤其是皮膚發黃者,以及患有肝膽先天性疾病者(如先天性膽管囊腫、先天性肝胰腎囊腫、膽管結石、硬化性膽管炎等),必須定期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以全面排查是否患有膽管癌。
臨床發現,膽管癌發病人群以50-70歲的老年人居多,男性高於女性。膽管癌主要症狀表現為無痛性黃疸,經驗不豐富的醫生都會誤診為一般的肝炎、肝硬化或傳染病。
事實上,黃疸是膽管癌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症狀,絕大多數的膽管癌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皮膚發黃。只有很少一部分膽管癌患者會出現腹痛腹脹、體重減輕、皮膚瘙癢、食慾不振等,這些症狀就是膽管癌早期預警信號。而膽管癌一旦到了晚期,就會出現惡心、嘔吐、尿色如醬油或濃茶樣,甚至出現黑便。
一旦發現自己有膽管癌的早期症狀,就應立即到醫院進行相關檢查和篩查。另外,要預防膽管癌,一是多吃易消化吸收並富有蛋白質的食物,如新鮮水果和蔬菜、瘦肉、水產品、豆製品等,少吃辛辣肥膩油炸食品,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喝開水。二是靜卧休息時應保持舒適的卧位,一般以左側卧位、仰卧位為佳,以防膽囊部位受壓。三是適當參加體育鍛煉,如練氣功、散步、聽音樂,做到動靜結合。不要長時間坐卧。四是保持情緒穩定,樂觀豁達,避免發怒、焦慮、憂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