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幫助老年人克服悲觀心理的方法有哪些
中醫認為:百病都喜歡乘虛而入。我們老年人如果心情悲觀,自然為各種疾病的滋生提供了可乘之機。同時,悲觀沮喪也加劇了老年痴呆、老年抑鬱等精神疾病的發生。所以,我們老年人必須注重從心裡調節、體育鍛煉等多個方面,來消除悲觀情緒。
(1)正視衰老變化
要克服悲觀心理,我們老年人要有自知之明,正視自已性格變異的可能性。弄清楚可能出現的病理、生理原因,以及變異的表現和趨向。做到自我剋制,自我糾正、遇事三思。只要心理有了清醒全面的認識,我們才不會盲目悲觀。
(2)主動調節情緒
當我們的情緒不好時,要認識不良情緒對身體的危害,有改變自己不良情緒的願望與決心,重視和主動去調節它。有人說悲觀、憂郁的情緒就像小偷一樣,偷去生活的樂趣,偷走了健康,甚至生命。長壽老年人胡夫蘭德強調:「一切對人不利的影響中,最使人短命夭亡的就要算是不好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
因此,我們老年人無論是多麼高興或多麼悲痛的事都要穩住神,否則會傷神傷身,人生總會有順境和逆境,處順利時,不欣喜若狂,碰到不幸事件也不悲觀失望,這確實是養生要方。
(3)勇敢面對不幸
應用心理學之父威廉·詹姆斯說:「能接受既成的事實,就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驟。」在我們生活中總會碰到一些不如意的事,甚至是極其不幸的事,對待這些事有兩種不同有態度,一種是想辦法適應;另一種是讓憂郁與悲哀毀滅自己。顯然我們老年人應該選擇前者,不幸面前,只要我們勇於並善於去頂,就能平安度過難關。
(4)不斷激勵自己
進入老年以後,我們自己要防止和克服離退休後那種不服老、不服氣的脫離實際的想法,或追求安逸,無所事事的想法,鼓勵自己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嚮往和追求,樹立人生第二青春的奮斗目標,樹立對美好生活的新的信念,以保持繼續進取的動力,戰勝晚年生活中的困難與曲折。
激勵自己不斷增強進取心和社會責任感,同時又要量力而行的盡自己能力,不當消極悲觀的落伍者。
(5)適當保持糊塗
進入老年以後,家就成了我們老年人主要活動場所和根據地了。平日里,如果看到子女的一些不孝行為,或者聽到子女的一些不太友好的話,我們常常會感到生氣,感覺自己無用了,遭子女們嫌棄了,於是悲觀心理就逐漸產生了。因此,我們老年人的悲觀與否,很大程度上就來自家庭的和睦和親人的關愛與否。
為此,我們老年人應學會「裝聾作啞、不做主」的「難得糊塗」,對家長里短的閑言碎語,可採取隨聽隨忘的「糊塗」;對一些非原則的問題,可採取不知道、沒看見的「糊塗」;對有些家務盡可放權、放手、放心,採取當家不做主的「糊塗」。
這樣就能以清醒的「糊塗」銷蝕那些煩心的雜音,以理智的「糊塗」融洽一些復雜的關系,以聰明的「糊塗」平息可能發生的矛盾,從而構建幸福的家庭港灣,使一家人喜洋洋、樂融融,自己也享受到人輕松、身自在、心清靜的快樂。
(6)戒除消極暗示
這就是說,我們雖然老了,心態絕對要年輕。要是人老了,心也老了,那才是真的老了。如果我們經常暗示自己,我已經老了,身體不行了,難免我們的心理也就會逐漸產生衰老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能老想著自己老了,更不能老把這掛在嘴巴上。不要想這些,一切如同往常,做應當做的事,說應當說的話。
(7)學會自我寬慰
衰老是人生必由之路,進入老年,體力與智力不能與青年人相比這是客觀規律,我們沒法改變,也沒必要改變,我們失去了活躍的精力,卻也收獲了安詳與寧靜的生活,又何必為了衰老而感到悲觀呢!
面對社會的進步,我們感到適應不了新形勢而產生悲觀,這也是不必要的。社會在前進,科學在發展,我們老年人思想上難免有落後的一面,想法和看法與社會潮流可能有一定距離。這是客觀存在,不必自卑、自棄,不要勉強做力不從心的事。
(8)坦然面對死亡
對我們老年人心理上最直接的威脅是死亡。死亡是日近一日地逼近,使我們不能不心生恐懼,以為來日無多,於是手忙腳亂,弄得身心兩衰。其實,死亡是上帝平等賜給所有人的,上自帝王權貴,下至平民百姓,大家機會均等,有什麼可畏懼的!
王瑤生前講過:「不想死,不等死,不怕死。我們可以用這句話來鼓勵自己,增加面對死亡的勇氣。
(9)豐富生活內容
孤獨、寂寞常常為加劇悲觀情緒,所以我們應該經常多做一些休閑娛樂活動,尋找精神上的寄託。克服不良情緒,有意識地充實生活內容,並結識一些老年和中青年朋友,生活在群體的友愛之中。留心別人衰老後的性格變異,然後再反躬自看,就能克服變異,保持心理、精神上的衛生,才能有益健康長壽。
(10)多做有氧運動
中醫研究表明,遇到不如意的事時,要想及時消除悲觀沮喪,最好的辦法就是跑步。大多數悲觀沮喪者是因為缺乏運動,而跑步是一種有氧運動,除了活動筋骨、肌肉之外,還能加強心、肺和循環系統的功能,跑步還能分散注意力。跑步時,人的身體會獲得新的感受,這種感受,會使人忽略因心情沮喪而引起的不適。
因此,建議老年人應加強健身鍛煉,最好養成天天鍛煉的好習慣。鍛煉可以選擇跑步,年齡大的人也可以選擇慢跑,或者散步。如果不能堅持天天鍛煉,每周至少也應鍛煉3次,每次不少於半小時。這樣,我們就能夠遠離沮喪。
當然,對於那些因疾病引起的悲觀,要消除悲觀情緒還有應該和治療相結合。首先要從認知上改變對疾病的認識,要接受自己有疾病的事實;其次應解除過分擔心疾病帶來的危害;其三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如果能夠按照這種步驟做好調適,接受治療,那麼即使老年人的病不能很快康復,他也會消除悲觀,愉快、充滿希望地過好每一天。
⑵ 老人心情不好怎麼辦如何調節
研究表明,緊張和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是健康的大敵,尤其是老年人容易因為疾病等問題,心情不好,性格變得古怪。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關於老人心情不好的知識,希望對你有幫助。
1、適時開導
老人心情不好,作為家人要有針對性地做一些解說工作。及時了解影響老人心情的原因,有針對性的解決老人的困擾,引導老人走出心理低潮。即使工作再忙,年輕人仍需要多抽空與他們交流、溝通,給老年人以精神安慰。同時還要注意生活中老年人的行為,從老人微小的情緒變化中發現其心理矛盾、沖突,並有針對性地做好心裡說服、解釋、勸慰、鼓勵工作等。
2、出門走走
鼓勵老人多出門走走,多和其他人交流,例如和其他老年朋友一起晨練、打拳、跳舞、逛公園等,還可在老年大學進修;經濟條件允許的話,還可與其他老年人一同外出旅行。集體活動要比一個人在家裡看電視更有利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呼吸一下外面的空氣,欣賞一下自然的風光,能夠幫助老人放鬆心情,提高愉悅感。
3、堅持適量的運動
運動可以改善情緒,因為運動時大腦處於放鬆休息的狀態。並且運動後身體的勞累能讓人擁有高質量的睡眠,提高人的精神動力。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改善和加強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增強體質,增加抵抗疾病的能力,而且還可豐富晚年生活,增添生活樂趣,使精神振奮,心情愉快,提高信心,增加主動積極地安排好晚年生活的勇氣和興趣,從而增強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4、保持規律的作息
平時起居有常,生活作息有規律,對老人的身體有益。睡眠質量下降也會影響老人的心理健康,因此保持規律的作息有助於老人以飽滿的精神和精力去積極向上的迎接每一天的到來。睡得好,自然胃口好,心情也會有效提升。研究發現,那些睡得少,睡得晚的人與保持規律的睡眠時間的人相比,想法往往比較消極。晚睡或睡眠不足的人容易出現消極的心情,因此規律作息有益身心健康。
5、享受天倫樂
家人永遠是老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定期安排家庭活動,讓老人感受到家人親切的支持,做起事來都必定更加起勁。不跟父母同住的子女,平日雖然不能常抽空見老人,下班後可別忘了打個電話問候他們。關心一下老人的生活以及身體健康,讓老人遠離寂寞感。
1、出門散散心
老人家心情不好時候,第一反應就是不想說話,也感覺到自己比較郁悶,憋屈,但是有沒有辦法解決問題。此刻老年人應該去到公園走走,看著花花草草,遊人來來往往,小朋友歡樂的在玩著,可能也回想起來自己童年的樂趣,自然慢慢心情也就舒展開來了。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可以幫助緩解不良的情緒。
2、學會自我安慰
老年人要學會自我寬解和自我安慰,切莫因為衰老而產生自卑、自棄的情緒。同時,老年人還應該盡量保持平和的心境,不勉強自己做一些力不從心的事情,遇事也要三思而後行,切莫心急煩躁跟自己過不去。遇到不好的事情,要學會安慰自己,用“能這樣已經是很好的了,很多人比我還不如呢”等想法來寬慰自己,讓自己放鬆心情。
3、看看電視
其實有時候沒有事情的時候人,人往往總會胡思亂想,總是覺得好無聊,無奈。此刻打開電視,看看搞笑的片子,喜劇片等,總會讓自己偷偷樂一樂,何樂而不為呢?可能看到都一個愉快畫面時候,那個正是自己當年做的事情,那麼你的痛也就不痛了,心情開始好起來的,相信陽光總在自我調節後。
4、尋找精神寄託
退休固然是件好事,可是突然間改變了幾十年形成的生活習慣,難免會使人有空虛無聊、孤獨落寞之感。最好的辦法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一兩項感興趣的活動作為精神寄託,以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容。還應該抽些時間走出家門多結交朋友,以使自己生活在群體的友愛之中。
5、幫助有需要的人
積極參與公益、慈善活動,會因為“我還有用”的心理對健康有益。美國密歇根大學心理學家魯斯報告說,他們對全美洲884名65歲以上的老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那些對所充當的社會角色感到心滿意足的老人,一般壽命都比較長。參與公益活動不僅幫老年人打發了空閑的時間,而且可以讓老年人從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取快樂。
6、多學一些自我保健知識
老年人應該正視心理變異,抽時間多學一些自我保健的常識,弄清楚發生心理變異的生理原因及其主要表現,一旦發現自己有了心理變異的某些苗頭,要及時地進行自我剋制和自我糾正。
1、高血壓
血壓對於情緒的變化是極為敏感的。情緒狀態的改變可以引起血壓和心率的變化。憤怒、仇恨、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可使血壓升高,尤其以憤怒、焦慮、仇恨與血壓的關系最為密切。有人甚至認為,被抑制的敵視情緒可能是血壓升高的重要原因。
2、胃腸疾病
消化系統是對情緒反應的敏感器官。情緒與胃腸的功能狀態有著密切的聯系。人在恐懼或悲痛時,胃粘膜會變白,胃酸停止分泌,可引起消化不良;而在焦慮、憤怒、怨恨時,胃粘膜會充血,胃酸分泌增多,長期如此,可導致胃潰瘍。
3、心臟病
心臟和血管對情緒反應最為敏感。反復而持續出現的不良情緒,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有焦慮、恐懼、憤怒、悲哀情緒者,其冠心病發病率或復發率較高。
4、緊張性頭痛
⑶ 如何解決老人心理問題
人到老年,心理也會發生變化,如果不了解他們的心理變化,有時候會覺得他們很可笑或者是不可理喻。事實上,老年人的心理狀態基本上有這么幾種:
沒有安全感。他們會整日憂心忡忡:我沒有收入了怎麼辦?今後病了怎麼辦?給孩子們添麻煩了怎麼辦?這時候做子女的應該不厭其煩地經常告訴父母:「您別瞎操心了,不管怎樣我們都會管您的,放心吧。」以解他們的後顧之憂。
沒有自信,總擔心兒女會嫌棄自己。人老了,耳聾眼花了,牙齒掉了,腿腳不靈便了,腦子也不好使了,他們會覺得自己是沒用的人、是個累贅。我記得我的奶奶,晚年時耳背得厲害,但是我們每次和她說話,她總是裝作聽見的樣子。有一次我問她:「奶奶,你明明沒有聽見嘛,怎麼亂答應我們?」奶奶說:「唉,我是怕你們覺得和我說話太費勁,煩我,不理我。」還記得那時候每次去看她,她給我們拿出各種好吃的,總要多加一句:「我都洗過了,可干凈呢,你們別嫌棄我老太婆臟啊!」奶奶已經去世,現在想起這些,我仍感心中酸楚。
所以,請盡可能多給老人鼓勵和贊美,遇到什麼事情多請教他們,比如對他們說:「媽,您可得好好為我們活著,離了您我們可怎麼辦啊」或者「嘿,姜還是老的辣,爸,不聽您的還真不行,以後您要多給我一些建議喔。」其次要增加和老人的身體接觸:給他們捶捶背、揉揉肩,擁抱一下,親親他們。請相信:這樣的擁抱和親吻一定會給老人帶來極大的幸福和愉悅。
常感到寂寞和凄涼。做兒女的應該多抽出時間看望、陪伴父母,陪父母聊聊天,一起做頓飯一起吃,就像那首歌所唱的那樣:「……父母不圖兒女為家做多大貢獻,一輩子不容易就圖個團團圓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