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老年人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老年人人際交往心理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個特定的社會群體之中,不可能脫離社會或群體而離群所索居。對於離退休的老人來講,社會交往更是其獲取信息、交流感情、增進友誼、豐富晚年生活的重要渠道。
良好的人際關系,會使人心情愉快,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更接近,社會適應能力更強;
反之,則會導致心情壓抑,產生無助感,從而影響健康,引起疾病。
調查研究表明,家庭和諧、心情愉快的老人,患病率為1.4%;因家庭不和,子女不孝等因素,老人患病率高達40%。
一般而言,每個人都有三個社交圈,家庭是第一社交圈;同窗同事、親朋好友是第二社交圈;泛泛之交是第三社交圈。對老年人來講,從工作崗位退下來回歸社區、家庭,第一社交圈交往頻率提高;第二社交圈對象由同事轉變為鄰里、親朋好友;第三社交圈則要視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活動興趣喜好的差異而定具體對象、范圍。當然並非所以人都按這種模式交往,比如喪偶老人、子女都在國外的「留守」老人。
第一,老年人的家庭關系:首先,家庭的基礎和核心是夫妻關系,許多家庭職能是通過夫妻之間相互作用而實現的。老年夫妻關系大多數是良好、正常的。具有穩定、休閑、真摯、和諧、深沉的特徵。雖然也會因為"空巢"感到些須惆悵,因為瑣事而發生些許爭執,但有足夠的時間來從容地相互溝通,妥善地解決矛盾;雖然會因為「更年期綜合症」而產生摩擦和不適應,但更會由於在更年期間的諒解、體諒、寬容和摯愛而珍惜夫妻情份。老年夫妻感情的表達方式不象年輕人那樣奔放熱烈,但由於多年的共同生活,舉手投足不用言表就能知道對方在想著什麼,彼此間的理解默契是年輕夫婦無法比擬的。
其次,老年人的代際關系也存在其特點: 代際關系是指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子女、孫子女三代人之間一脈相襲的血緣關系,包括公婆、岳父母與媳婿之間因聯姻而結成的姻親關系。 老年人在自我評價晚年生活幸福度時,有個很重要的衡量指標,就是子女對其是否孝順。大凡子女孝順,老人幸福感就強,子女對父母不孝敬,即便老年人在物質生活條件較優裕的情況下,幸福感也較弱。 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家庭觀念、代際間的關系都會發生變化。當子女長大自立,成家立業時,有自己獨立的生活,這時候就會形成很多「空巢家庭」,這是時代發展的必然結果。有些老夫妻順利地把注意焦點轉移到老伴身上,愛孩子的同時給與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間,自己也有獨立的空間同老伴一起享受晚年生活。但也有很多老年人仍然過著「為孩子而活」的生活,對「孝順」的定義為時刻圍在自己的身邊,而子女也有自己的生活,無法像老年人希望的那樣顧及到他們,因此產生「空巢寂寞」。第二,老年鄰里朋友關系:老年人由於生理、心理功能的逐漸衰退,活動能力和反映能力都會有所下降,社會交往的范圍有所收縮,鄰里之間的交往都比在職時要頻繁些。而興趣愛好的一致性、需要的互補性、態度的相似性等人際交往的內在動因,又使老年鄰里交往的內容更具有內涵。老年人更加願意跟擁有共同興趣的人一起交往。老年人更容易以某種共同活動聯系起來。比如說跳舞、下棋、釣魚等等。
從城市老年人與知心朋友的交往頻度和交往深度看,城市老年人中能經常與知心朋友見面的比例較低,其中有42.8%的老年人與自己的知心朋友甚至不能夠見面,的確只是「海內存知己」了。還有42.3%的老年人與知心朋友不能談心裡話。這些情況表明,城市老年人的朋友交往質量不高。呈現一下幾個特點:
第一, 大多數城市老年人都保持但由於多種因素的制約,其交往的頻度與著一個相當規模的朋友社會人際關系網,交往深度受到了限制。
第二, 城市老年人的朋友交往不能為老年人提供物質支持和生活照料,但附近有沒有朋友及與知心朋友能不能談心裡話,成為影響城市老年人孤獨感的朋友交往因素,即老年人的朋友交往對其精神贍養形成了影響。
第三, 決定老年人是不是有近鄰朋友交往及與知心朋友交往深度的因素為老年人及老伴的身體健康狀況和與親屬近鄰的交往頻度。
無論你處在哪個年齡層,接觸的人不一樣,人生經歷、人生觀、世界觀不同,人際交往方式也因此不同。老年人特殊的人際交往方式也就帶來了不同於其他年齡段的問題。可以簡單總結為一下幾點:
第一:自負、浮誇:老年時期是總結人生收獲成果的階段,有些老年人自恃對社會為家庭做出了很多貢獻,看不起子女甚至所有年輕人。
第二:自卑、孤僻:這是另一個極端。有些老年人在總結人生的時候妄自菲薄,形成了自卑、孤僻的性格。不願意跟人交往,甚至同自己的家人都不願意多說話。
第三:嫉妒:這常發生在女性老年人身上。常見於「婆媳關系」中。
婆媳關系在家庭中有特殊性,它幾非婚姻關系,又非血緣關系,卻是以親子關系與夫妻關系為中介所組成的特殊人際關系。婆媳相處有時會遇到人際沖突和相互接納不良,在兒子中介失衡時就容易產生人際關系失調,造成婆媳不和。家庭和睦是影響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婆媳關系交往障礙是老年人人際交往障礙中的重要環節
第四:干涉:主要表現在過多干涉子女生活。極少出現干涉其他人(非親屬)生活。
第五:多疑:由於子女的獨立,不再依賴老年人,使他們缺乏安全感,從而導致多疑。常發生於家庭生活中。
第六:敵視:這是最嚴重的一種老年人交往障礙。敵視可能從某一個人泛化到周圍所有的人或者整個社會。
『貳』 與老人溝通的技巧
老年人因其生理和心理上的因素,對其周圍的事物都會異常敏感,與老年人溝通,需要有技巧,如主動營造溝通的語境,順應老年人的溝通能力,盡量讓他們感到地位平等。那麼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有哪些?下面我整理了與老人溝通的技巧,供你閱讀參考。
與老人溝通的技巧一、營造溝通機會,啟發交流興致
1.主動與老人接觸,可從打招呼、握手、日常問候開始。注意因人而異的禮貌稱謂,必要時向老年人詢問希望別人怎麼稱呼。初次見面要 自我介紹 ,先開放自己,談些自己的事,待取得老人信任後再展開其他的話題。
2.營造與晚輩人接觸的機會。每個人都是一部鮮活的歷史,經歷中孕育著 經驗 ,經驗中蘊藏著智慧。每個老人都有著獨特的人生經歷及相對豐富的經驗。有時“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晚輩人與老年人接觸時要注意“多請教,少指教”,這也是提供發揮老有所為的重要途徑。
3.營造與同年齡交流的機會。同年齡間更易於相互理解。社區內應設置必要的交流空間,如露天休息亭、健身活動處、老年人俱樂部等,供老年人們聚在一起聊天。
與老人溝通的技巧二、知已知彼,適當調整自己和環境
1。自我准備:包括自己目前對老年人所持的態度、自身狀態及溝通能力。
(1)照顧者要換位思考,體諒對方的處境,理解對方的苦衷,看對方長處,至少不要嫌棄老年人。老年人一點事可以說很久,顯得嘮叨啰嗦我們要有足夠耐心去接受。要順應其心狀態及社會處境,避免帶來不快。老年人 記憶力 減退,往事雖歷歷在目,近景卻模糊不清。但也不願被別人說自己記性差,所以,再次見到老年人時,應避免問“您還記得我嗎?”而改為“我又來看您啦!”這樣會讓對方覺得自己被重視了,會高興許多。銘記與老年人溝通的原則:多聽少說、多了解少判斷、多啟發少代勞。
(2)可恰當運用微笑、贊美、幽默等潤滑劑。但是當老年人倍受疾病折磨或極度痛苦時,應收斂笑容,給予關注的目光。對老年人的贊美要真誠得體,盡量具體,如衣著服飾、特色專長等,此外,幽默絕非油腔滑調,而是閃煉著智慧的光芒,風趣而不失尊重在詼諧中化解緊張,消除抵觸情緒,拉近距離。通過自問自答的方式覺察自己的溝通能力。
2。了解對方:了解老年人的身心狀態和生活習慣,特別是作息時間、興趣及忌諱。
由於退休後生活圈子改變,生活目標轉移,我們宜選擇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話題,如:追憶往事,嘮家常,談保健等。且把握好時機。當我們心情愉快時,會不由自主地開放自己;而情緒低落時,就會情不自禁地封閉自己。
3。環境准備:保證充足的時間,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輕松活躍的氛圍,通風良好,光線充足,雙方都能清楚看到對方的臉,保持適當位置,距離以1米內為宜。通常未經老年人允許,不要隨便挪動或擺弄其居室的擺設及物品。
與老人溝通的技巧三、順應老年人的溝通能力,努力達到溝通目的
1。需了解老年人常見的溝通障礙
(1)生理因素:視力、聽力衰退、反應速度減慢,儲蓄力下降而致說話氣力不足,影響溝通效果。記憶力差而反復嘮叨,容易導致對方厭煩,若表現出這種情緒,會使老年人有所顧慮而不敢暢所欲言。
(2)心理因素:缺乏自信或對別人缺乏信任感,不敢與人溝通。自視過高、輕視別人,不屑與人溝通。
(3)媒介因素:因方言或與年代相關的特色詞彙而難以理解。
(4)疾病因素:腦血管病、老年痴呆等會影響理解力及表達力,憂鬱症會影響溝通意願。環境因素:不合時機、場所嘈雜狹窄、光線過強或過暗、周圍氣味難聞、空氣污濁等。
2。應知道與老年人的溝通大致分兩種情形:解決問題和閑暇聊天。
(1)解決問題主要表現在發現老年人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不能正常進行,會影響到身心健康時,如:老年人不吃飯、不睡覺、不吃葯……就要及時溝通以了解情況,查明原因,盡快改善,關鍵是找原因、找對策,解決老年人的實際問題。原因可涉及個人身心狀態和環境等,需通過溝通技巧全面詢問,弄清真相。如老年人不吃飯,可能會因為胃口不好(不能吃)?飯菜不合口味(不喜歡吃)?有心事(不想吃)?進餐時間與老人習慣不一致(吃不下)……
(2)閑暇聊天可以根據老年人的日常習慣及身心狀態,選擇適宜的時機進行,關鍵是找話題、找機會,讓老年人感到舒適和愉快。
與老人溝通的技巧相關 文章 :
1. 與老年人溝通的方法
2. 如何和老年人溝通
3. 與人溝通更有魅力的12個技巧
4. 如何與別人更好溝通:五大技巧
5. 談談自己與父母溝通的技巧
6. 老年人的心理護理的方法
7. 管理人員的溝通技巧
『叄』 與老人溝通的技巧
我們關心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首先就要學會與老年人溝通的技巧。那麼與老人溝通的技巧有哪些呢?下面我為您介紹有關知識。
1、在溝通中靈活運用家鄉話題
如果可以靈活運用老年人家鄉的話題(如老年人家鄉的旅遊名勝、特產、風土人情等),那麼對這位老年人來講,就容易引出更加親近的話題或者回憶往事的話題,為溝通的進一步加深提供更廣泛的話題但同時要注意,對老年人本人不願意觸及的話題(如家庭不和、傷心的經歷等),一定要根據談話的時機和情景避開,或者護理人員再溝通前要事先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對此類相關的信息。
2、用適合老年人的講話方式來進行溝通
根據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和以前的經歷,老年人會有自己要求的或喜歡的談話方式。例如:比較喜歡對方使用禮貌用語,喜歡對方用謙遜的講話態度,想以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談話方式來交談,想以雙方平等的立場來交談等等,因為老年人的年齡關系,首先要求護理人員必須使用鄭重的、尊敬的語氣進行交談,交談時,護理人員要一邊觀察老年人的表情,一邊尋找容易讓老年人接受、喜歡的談話方式。
3、掌握好談話的節奏和時機
有的護理人員為了把談話進行下去,一般會只按照自己的談話節奏,一個話題接一個話題地提出,以防止冷場。但大部分老年人很難跟上這種快速的談話節奏。老年人需要一定的時間去理解談話的內容,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思考才能明白。所以護理人員要給老年人留有這段時間,把握好談話的節奏再繼續話題,這樣可以更好的和老年人溝通。
4、老人嘮叨的時候要積極回應
俗話說:“人老話多,樹老皮多。”老人家在嘮叨是記憶力衰退的表現,這時候不用嫌棄,如果你實在不喜歡聽,你就裝作在聽,時不時也要回應他們一下。
5、不要隨意批評老人的觀點
老人常常有一些觀點讓你感到過時、老套。這時候,千萬不要正面去批評,傷害他們的自尊。老人家像小孩,是需要哄著的。如果您覺得老人的觀念非常錯誤,也可以委婉的指正。
6、多聊聊他們年輕的時候
每個老人都愛聊自己的過去,說說過去的日子。憶苦思甜真的是老人家最愛乾的事情。猶記得某年春晚的小品《糧票的故事》,就反映了這一社會現象。雖然老人重復過去的事情,您 也別感到無聊。如果他總是重復一個話題,您可以主動詢問當年老人的情況,老人一定會非常熱情的回應你的。
1、鞏固愛情。俗話說“少年夫妻老來伴,恩愛夫妻多長壽”。愈是年老愈要珍惜、鞏固愛情。老年夫婦切莫分開各自跟隨兒女過日子,而應朝夕相處,說說悄悄話,相互體貼,相互關心。
2、珍惜親情。人到老年更應珍惜對配偶、對子孫的感情,讓親情充滿天倫之中。尊重兒女們的選擇,不要過多干預兒女的生活。
3、增進友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這句話對許多老年人來說體會尤為深刻。人到老年害怕孤獨,應該多交朋友,並常與老友聚會,或結伴郊遊,使老年生活興趣盎然。
4、愉悅心情。保持良好的情緒,心胸豁達大度,逢事淡然處之,勿與人爭高低,盡力培養自己的業余愛好,確立精神支撐,從中尋找樂趣。琴棋書畫,種花養鳥,都是最佳的選擇,自可陶醉其中。
5、注意世情。進入老年,也應入時,要注意自己的穿著打扮,因為恰當的修飾能給老人帶來活力,它會使老人自感年輕。同時,注重儀表也利於社交活動。
1、依賴心理:依賴是指老人做事信心不足、被動順從、感情脆弱、猶豫不決和畏縮不前等,事事依賴別人去做,行動依靠別人決定。
2、抑鬱、焦慮心理:老年人由於身體器官與組織老化,免疫能力降低,人體功能及活動能力下降,容易引起悲觀、失落和憂慮等老年抑鬱情形,或表現出壓抑、沮喪、厭世或自殺等老年抑鬱症狀。由於生活中煩心事或受老年疾病長期困擾,容易產生焦慮心理,而長期存在焦慮心理又會使老年人變得心胸狹窄、吝嗇、固執、急躁、焦慮和恐懼等。
3、孤獨心理:老年人不能自覺適應周圍環境,缺少或不能進行有意義的思想和感情交流,從而產生孤獨心理。產生孤獨原因有離退休綜合征、空巢綜合征、高樓綜合征、喪偶和缺乏交往等。
4、權威心理:老年人因過去個人經歷、工作業績或事業成就等易使老年人產生權威思想,如晚輩不言聽計從就生悶氣或發牢騷,常因此造成矛盾和沖突。
『肆』 如何與老人溝通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與長輩溝通,比如和爸爸媽媽以及爺爺奶奶,甚至其他長輩親戚溝通。長輩其實還包括包括在職場中的領導,其實也算是我們的長輩。那麼在與這類人溝通的時候,我們要注意以下幾個關鍵點:
第一,給足他們面子。因為他們是我們的長輩,他們經歷的社會經驗要比我們多得多,所以在他們心裡,通常覺得他們的決定和言論是具有決斷性和權威性,在我們與他溝通的時候,一定要尊重他們,肯定他們這些年的經歷是有道理的,同時在提出自己的見解和看法,請求他們來幫助我們決斷,這樣能夠首先打開溝通渠道,以免後面會有很多溝通的麻煩,在與前輩長輩溝通之後之時,一定要注意對方的面子;
與長輩溝通,一定要注意注意他們的面子,還要有目標的溝通,不要被他們帶跑偏。最重要的是,還要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才會避免一些溝通矛盾。
『伍』 如何更好的與老年人相處
1、態度:要和藹可親,平易近人,臉上常帶微笑,讓老人能感受到你的親切感;
2、位置:不要讓老人抬起頭或遠距離跟你說話,那樣老人會感覺你高高在上和難以親近的,應該近距離彎下腰去與老人交談,老人才會覺得與你平等和覺得你重視他;
3、用心交流:你的眼睛要注視對方眼睛,你的視線不要遊走不定,讓老人覺得你不關注他,同性間可以摸著對方的手交談;
4、語言:說話的速度要相對慢些,語調要適中,有些老人撞聾(弱聽),則須大聲點,但還要看對方表情和反應,去判斷對方需要;
5、了解情況:要了解老人的脾氣、喜好,可以事先打聽或在日後的相互接觸中進一步慢慢了解;
『陸』 怎樣和老人相處的技巧
1、主動發起聊天話題
很多老人由於腿腳不便,只能待在家裡,對外面的新鮮事物可能不太了解,孩子可以在和老人接觸的過程中,主動發起聊天話題,講一下最近發生的新鮮事,讓老人不會感到無趣。
2、與老人一起商量家中事
老人也是家中的成員,如果凡事都不讓老人參與,可能會讓老人感到難過。因此可以選擇一些「安全」話題,與老人一起商量,比如給家中購置大件等,讓對方有被需要的感覺。
3、對老人的講話給予反應
當老人在講話時,盡量在表情和言語上給予反應,讓老人知道你有在關注其講話,最好不要玩著手機隨便應付,這是不尊重對方的行為。
4、注意措辭、語音語速
在與老人的溝通中,措辭不同給人的感受也不同,比如想幫老人按摩,問「我想給您按摩,可以嗎?」會比「要我給您按摩嗎?」好一點,前者更能體現出你樂意為老人按摩;
此外,有些年輕人害怕老人聽不到,所以跟老人說話時很大聲,而且語速照樣很快,其實如果老人聽力不好,除了適當提高音量,語速也應該放慢點,讓老人能更清楚地接收信息。
5、避免負面情緒表露
如果自己剛好情緒不好,盡量不要在老人面前發脾氣。比如家中出現經濟問題,不要在老人面前吵鬧,更不應該在其面前說出因為照顧老人感到辛苦等話語,因為很多老人最怕成為子女的包袱。
『柒』 與老年人溝通有哪些小技巧
你好,與老年人溝通有哪些小技巧?
1) 與老年人交談前,確保其注意力集中;
2) 與老年人交談時,盡量面對面;視覺信息可以彌補他們大腦未捕捉的言語信息,幫助溝通;
3) 與老年人交談盡量選擇安靜的環境;
4) 與老年人交談時盡可能咬字清晰、語速正常或稍緩;尤其是與健聽老人溝通時,不需要提高音量,但是需要放慢交流節奏。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