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的那個譯本比較好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與海》是世界文壇的一朵奇葩,不少翻譯家譯過該作品.文章對其中兩部較有代表的中譯本--大陸翻譯家海觀譯本和台灣翻譯家宋碧雲譯本進行了比較分析,分析側重於它們對原著簡潔、凝練語言風格的再現程度.通過對兩種譯文的量和質的比較,可以看出,宋碧雲的譯本在再現原著語言風貌方面要優於海觀的譯本.
⑵ 老人與海的讀後感
《老人與海》讀後感(一):我讀老人與海!
老人與海讀後感 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被打敗! 現在不是去想缺少什麼的時候,該想一想憑現有的東西你能做什麼! 絕望是一種罪過! 每一天都是一個新日子,走運當然好,不過我情願做到分毫不差,這樣運氣來的時候,你就有所准備! 歲月是我的鬧鍾! 我喜歡老人對釣大魚的期待與憧憬!我為老人的孤獨感到悲傷,我為老人與小男孩有一段關系而感到欣喜!當老人得知大魚上鉤後,面臨選擇是否剪斷魚線的時候,我為他選擇的勇氣而感到感動,他的堅定不移讓我佩服不已,在與大魚搏鬥的過程中,老人的堅韌不拔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學習,當鯊魚群襲老人的戰果時,我佩服老人面對這群鯊魚時候的態度,他選擇的是抗爭,用他所能用到的一切武器,魚叉,小刀,船槳!戰斗戰斗戰斗! 老人貧窮孤獨,但他有一個美好的憧憬,這讓我想到人生的孤獨是在所難免的,在孤獨中有小男孩的陪伴,他是老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人,他們彼此陪伴與理解。 他始終堅信自己能釣到一條大魚,老人每次釣魚的魚線,魚餌,魚鉤都是精心准備的,在經歷幾十天的搜尋和無果後,最終大劍魚上鉤了!這是一條巨大的魚,大的讓你無法想像,當它上鉤的那一刻,就能感受到魚在水中的平穩,不受魚線的牽制。老人的小船兒隨著大劍魚游到大海,離港口越來越遠,老人必須做出選擇,這條魚太大了,而他已經老了,如果切斷魚線,放棄這條魚,會避免這次生死搏鬥,老人沒有選擇放棄,他在把自己生命的所有力氣都放在的這條魚身上,傾注所有,只為了捕獲它,老人的手被魚線劃破,手臂因為長期與魚僵持而抽筋,吃生魚保持體力,不睡覺害怕魚兒趁機逃走。他的選擇是痛苦的對抗,也是一場冒險,但這場對抗與冒險給他帶來了存在的意義。 魚兒漸漸疲憊,最後被老人捕獲,但是在回港口的途中遭遇了鯊魚的襲擊,貪婪的鯊魚瘋狂的啃食著老人的戰果,老人用他所有能抵抗的物件,從魚叉,小刀,到船槳,老人自始至終沒有放棄抵抗,他用盡全身力氣與大鯊魚對抗,他的反抗是那麼的頑強與堅定不移,最後當老人回到港口,大劍魚已經變成了一堆骨骸,多麼可惡的鯊魚,多麼可憐的老人,看上去是一場無力的抗爭,但是老人的堅定讓我佩服不已。從捕獲的角度,老人是失敗的,但是在精神角度,老人是偉大的,他一次次突破自己,勇敢的與劍魚,自己的抽筋的肢體,鯊魚抗爭,從這個角度來說,他是勝利的。 王小波說 那些與命運斗爭的人,那些做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的人,卻天生地接近這種失敗。老人到海上去,不能期望天天有魚來咬他的鉤,於是他常常失敗。一個常常在進行著接近自己限度的斗爭的人總是會常常失敗的,一個想探索自然奧秘的人也常常會失敗,一個想改革社會的人更是會常常失敗。只有那些安於自己限度之內的生活的人才總是「勝利」,這種「勝利者」之所以常勝不敗,只是因為他的對手是早已降伏的,或者說,他根本沒有投入斗爭。 在人生的道路上,「失敗「這個詞還有另外的含義,即是指人失去了繼續斗爭的信心,放下了手中的武器。人類向限度屈服,這才是真正的失敗。而沒有放下手中武器,還在繼續斗爭,繼續向限度挑戰的人並沒有失敗。如此看來,老人沒有失敗,老人從未放下武器,只不過是喪失了武器。老人沒有失去信心,因此不應當說他是「失敗了的英雄」。
《老人與海》讀後感(二):重讀經典
海明威的經典之作《老人與海》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其實很早以前就曾讀過,那個時候因為年紀比較小,不喜歡讀這類硬漢作品。如今過了十來年重讀這部著作,才能體會到它的經典之處來。
這本書在作家榜推薦詞中的第一句是,「世上有一頭豪豬,因為愛上藝術和女人而變成了海明威」。海明威的傳奇一生是無法模仿的,他是美國文學歷史上影響巨大的作家,他的生平是傳奇,作品更是傳奇。海明威的性格也和老漁夫很像,有著堅強的意志力、好勝心強等等,只可惜他本人在晚年時病痛纏身,最終由於抑鬱症飲彈自殺,讓人頗感遺憾唏噓。他不願被病痛打敗,寧願被摧毀。很小時候他給我的印象就是照片中這位看起來目光堅毅的老人,皺紋深深的如同刻在額頭上,鬍子花白。
《老人與海》讀後感(三):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老人與海》是美國著名作家 歐內斯特•海明威的一部經典傳世之作。這是本漢語,英語雙語的書籍,非常不錯。本書的封面是深藍色,和大海的顏色非常一致,一些鯊魚在翻騰著,旁邊一個頭戴破草帽的老頭,鬍子花白,但是精神矍鑠,兩眼堅毅,有著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勁頭,通過封面就可以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大海情節的書籍,這個老頭就是本書的主人公。一個倔強的老頭,卻是那麼讓人敬佩。本書的編譯是魯羊,同時本書是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並發行的,這本書的中文譯本一上市,就引起廣泛關注。
本書的作者是世界著名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這是一位 美國歷史上耀眼的傳奇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從小精力充沛,熱衷打獵、捕魚,在森林和湖泊中露營等。
學生時代語言天賦出眾,初中開始撰寫文章,這些都為作者寫出這部經典的傳世之作奠定了基礎。海明威一生中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差點喪命,這些都是他豐富的生活閱歷,同時他的感情生活復雜,先後結婚四次,還曾和妻子來過中國報道日本侵華戰爭。這些獨特的人生經歷,成為海明威創作的源泉。在世界文壇歷史上,海明威被譽為神一樣的作家,《老人與海》堪稱巔峰之作,雖然是上個世紀中期的作品,但是直到現在仍是被全球公認的不朽名篇。海明威的獨特文風和他塑造的硬漢形象,對整個歐美文學甚至世界文學都產生了深遠影響,犀利的語言,真情的描述幾乎感染了二戰後的所有美國作家。但是晚年的海明威,因舊傷纏身,精神抑鬱,在家中用獵槍自殺。消息傳出,舉世震驚,成為人類文學歷史的一個遺憾。
本書主要講述一位老人孤身在海上捕魚,大海是廣闊無垠的,惡劣的天氣,隨時都會到來,就是在今天,科技如此發達,船舶如此先進,人們也還是很敬畏大海,老人在那個年代,破船爛網就敢隻身出海,這本身就值得人們敬佩。老人八十四天一無所獲,如果不是意志力堅強的人,恐怕三天早就放棄了,可是老人還是在堅持,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釣到大魚,用了兩天兩夜才將其刺死,這時候老人的心情是多麼愉快,但是天有不測風雲,返航途中突遭鯊魚襲擊,經過一天一夜的纏斗,大魚僅存骨架。這是一個多麼沉重的打擊啊,如果沒有堅強信念的人,可能就此一蹶不振,但老人並未失去希望和信心,休整之後,准備再次出海。這就是本書的主題概念,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毀滅的是人的肉體,可是精神靈魂卻是不可動搖的,這也是作者要向世人傳遞表達的思想。
本書是一部世界級的經典之作,曾經被翻譯成多種語言,這次是被稱為傳奇作家魯羊首次翻譯成中文本,同時還附贈精美手繪的明信片。魯羊的譯文,從語言的簡潔、節奏、語感、畫面感和情感濃與淡的交錯堪稱完美,我感覺是海明威用中文寫了《老人與海》這是很多作家對於本書的精彩評價,的確是如此,沒有做任何的刪減,原滋原味,是本文最大的特色。
《老人與海》是非常經典的一本書,在少年時代的語文課本中就已經有所了解,可見影響之深遠,這次能夠認真拜讀這本傳世之作,覺得確實有他精妙之處,值得學生和家人們一起仔細品味。
《老人與海》讀後感(四):勇士精神
老人與海世界經典名著,這本中篇小說相繼獲得了1953年美國普利策獎和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也是海明威最滿意的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影響了無數人。是影響文學史上百部經典之一,美國歷史上里程碑式的32本書之一;1986年法國《讀書》雜志推薦的理想藏書,48小時內賣出530萬本,銷量曾排名第一。 說到老人與海,不得不提出它的作者海明威,歐內斯特·米勒·海明威,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市郊區奧克帕克,美國作家、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2001年,海明威的《太陽照樣升起》與《永別了,武器》兩部作品被美國現代圖書館列入「20世紀中的100部最佳英文小說」中。而在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用獵槍自殺身亡,整個世界都為此感到震驚。 老人與海是根據真人真事所創作的,書中的老人聖迪亞哥是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原型。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海明威移居古巴,認識了老漁民格雷戈里奧·富恩特斯。1930年,海明威乘的船在暴風雨中沉沒,富恩特斯搭救了海明威。從此,海明威與富恩特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並經常一起出海捕魚。1936年,富恩特斯出海很遠捕到了一條大魚,但由於這條魚太大,在海上拖了很長時間,結果在歸程中被鯊魚襲擊,回來時只剩下了一副骨架。2002年1月13日,老人去世,享年104歲。 故事中的人物非常少,只有聖迪亞哥和小男孩馬諾林,聖迪亞哥是一位經歷了飽受滄桑歲月摧殘的老人,他的眼睛非常清澈明亮如同大海一樣的藍色,他有勇氣,快樂,自信,是絕對的硬漢。他非常的孤獨,只有小男孩馬諾林和他做朋友,他們相互照顧彼此,互相關心,小男孩看起不是很重要,但是在故事裡是個非常重要的輔助角色,沒有他,故事就無法繼續下去。 在連續84天沒有釣到大魚,他沒有理會別的漁民的嘲笑,他依舊相信自己能夠釣到大魚,沒有露出失去信心的表現,他再次出發了,終於在他的堅持下,他終於釣到了一條龐大的馬林魚,可是這條馬林魚就像老人的一生最強的敵人一樣,將他的船拖離到了遠海,經過了2天的較量終於將其殺死,老人殺死馬林魚,內心愉快,但也對馬林魚的智慧和不服輸的毅力所佩服。然而老天就和老人開個命運的玩笑,老人辛苦抓到的馬林魚卻被一群鯊魚所盯上,在勇氣的鼓舞之下,老人並沒有放棄,展現出了硬漢精神,利用了船上的一切武器與鯊魚搏殺,但最終馬林魚還是無法逃脫鯊魚的血腥之口,只剩下了一具骨架。 雖然老人失敗了,但他依舊是個英雄,如同那句「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在與鯊魚的搏鬥中,老人身上勇者的光輝不可退縮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他不是失敗者,他頑強的毅力,他不屈服的命運,永不服輸的勇士精神,他是個硬漢,他捍衛了人類的靈魂力量。
《老人與海》讀後感(五):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
他是個老人,孑然一身,駕著小船,在墨西哥灣流中釣魚,如今已是連續八十四天一無所獲了。我們誰能想像出,作為一個漁夫,在連續84天都沒有任何魚的收獲,心理會承受一個什麼的壓力。
但是在這個我們眼裡是很大的壓力的情況下,但作為主角的老人聖地亞哥卻不這么認為,他有著自己的自信和判斷,即使在八十四天沒有收獲的情況下,也不急不燥,不奢求別人的施捨,不理睬別人的目光和言語。
這個老人沒有家人,沒有朋友,只有一個小男孩跟著他,陪著他釣魚,和他一起吃飯喝咖啡。
在老人住的村莊,有的漁夫捕到鯊魚,讓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處理的呢?書中說到,那些捕到鯊魚的人會把鯊魚們送到海灣對面的鯊魚工廠,在那裡,它們被吊在滑車上,它們的肝被取掉,它們的魚翅被割掉,它們的皮被剝掉,它們的肉被切成條狀,以備腌制。看到這段話覺得很殘忍,但是在落後的村莊的人們卻不懂,他們只需要用鯊魚來維持自己的家庭收入,也許他們根本不懂傷害,因為他們只知道捕魚。
同樣對海龜也是一樣的殘忍,因為多數人對海龜麻木不仁,因為海龜在被剖開、宰殺之後,心臟還能繼續跳動幾個小時。
可以看出老人聖地亞哥在這個村莊是孤苦無依的,因為家裡只有他一個人,所以他的家也是破敗不堪的,我們看到書中的一段話是這樣描寫的:他們沿著大路一起走到老人的小屋,從敞開著的門走了進去。老人把卷著帆的桅桿靠牆放下,男孩把木箱和其他東西放在桅桿旁邊。桅桿幾乎有整個房間那麼長。小屋是用大王粽葉子堅韌的包殼建造起來的。小屋裡有一床,一桌,一椅,還有一處在泥地上燒木炭做飯的地方。可見老人在沒人照顧的情況下活得很凄慘。
老人聖地亞哥在八十四天沒有收獲後,決定繼續出海捕魚,也許他的離開沒有人為他擔心,只有一個小男孩想和他一起出海,還迫於父母的威脅,小男孩只有看著老人一個人孤零零的出海捕魚。
老人一個人在海上的時候,因為沒有人陪他說話。所以老人認為,在海上,少言寡語被視為一種美德。老人對此一向認同,並且尊重。可是此時此刻一個人在海上的時候,他已經許多次大聲說出心裡所想的,反正他也不會打擾到任何人。
他在海上的時候會遇到飛行中的小鳥,有的小鳥飛的累了,就停在他的小船上休息一會。老人會對小鳥說「好好歇會吧,小鳥,然後你就得繼續往前,去試試自己的運氣了,就像每一個人,每一隻鳥或者每一條魚那樣。」也行他也是想對自己的說的話用來對小鳥說。他也想自己能有好運氣能捕到一條大魚。
終於,在老人耐心的等待下,魚線慢而平穩地升起,接著船頭前的海水鼓了起來,那條魚浮出了水面。它的上浮過程幾乎無休無止,水流從它身體兩側傾斜而下。它在陽光下閃閃發亮,它的腦袋和背部是深紫色,而身體兩側的條紋,呈現出薰衣草般淡淡的紫色,在陽光下顯得很寬闊。它的尖嘴有棒球棍那麼長,逐漸變細,像一把長劍。它的整個身體完整地浮出水面之後,又流暢地重返水中,像一艘潛艇。老人看到它那大鐮刀般的尾巴沒入水中,魚線也開始飛快地滑動。
書中用大篇幅的文字來描寫這條上鉤的魚,註定了這條魚的不平凡和不容易捕到。也許就是要讓老人經歷一番曲折,老人在海上與這條魚斗爭了2天2夜,最後總算捕到了,但是老人也受了不少的傷。可是最悲催的還在後面等著他,因為魚的血腥味引來了鯊魚。
這時候老人在沒有任何武器的情況下,和幾條鯊魚搶食,最後老人受傷更嚴重了,也放棄了,雖然最後老人捕到一條大魚,可是,魚肉都被鯊魚吃光了,在海上的這幾天中,老人還是順利地回到岸邊,而且還能回到自己的床上睡覺。
這本書告訴我們老人最後戰勝的不是鯊魚而是戰勝了自己,也許就是那句話,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老人身上有著我們需要學習的閃光點。
⑶ 老人與海的讀後感
寫作思路:這本書能學到永不服輸的精神以及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這本書中的故事打動了很多人。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平凡的老人,一條普通的大馬林魚,在茫茫大海上發生了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經歷。
也沒有大海,就沒有魚,沒有魚,也就沒有魚夫,同樣也就沒有折斷不凡的經歷了。正因為有了大海,才讓漁夫釣上了一條大馬林魚,但卻在海上拖了三天三夜才把魚殺死,但又遭到鯊魚的襲擊,賊後的結局可想而知,這條大馬林魚只剩下了魚頭魚尾和一條脊骨。
一切的肉體都不復存在了,剩下的只是一個軀殼,一個沒有靈魂的軀殼,任人擺布。但是誰又願意去操控它呢?它只不過是一堆毫無利用價值的骨架。
回想起文中老人的話「人不是為失敗而生的,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給打敗」,不正道出了本文的主體嗎?人正的是很奇怪的動物,為何有勇氣面對死亡,卻沒有勇氣面對失敗呢?難道失敗真的如此可怕嗎?冷冷的海風里夾雜著一股血腥,也許真正害怕的可能是這些吧!
⑷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 李繼宏和魯羊翻譯的哪個版本好
海明威的《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代表作,這篇只有短短幾萬字的小說為何會引起如此大的反響?通過這么多年的文學接受者所產生的文化價值積累,相信大家也都有所熟悉,其中最熟悉的莫過於那句「人可以被消滅,但不能被打敗」的精神,這句話可以說貫穿了整部作品始終,也是我們大多數讀者所能感受到的最直接,最能觸動自己靈魂的精神內涵,同時這種硬漢的形象也是海明威大多數作品表達的主題,這種形象的影響,可以給我們人生旅程在精神層面上給予莫大的鼓舞,對於人生中經歷的坎坷也有著極其重要的鼓勵意義。
今天我沒有把重點放在這些上,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個容易被我們忽視的孩子,小男孩雖然在故事的主要部分是缺席的,但如果這篇作品中缺少了這個小男孩,我相信就像作品中缺少大馬林魚一樣,會產生非常致命的文學藝術價值影響,如果我們把鯊魚當成理想的破壞者象徵來理解,把大馬林魚當成理想的象徵來理解,那小男孩又在作品中象徵著什麼?我想小男孩的象徵意義對於整部作品,更具文學意義,有人曾經說過《老人與海》有著明顯的西方文化特徵,其背景有著清晰的西方聖經的人生價值理念,如果我們把這些內涵理解為對人生的闡釋,那小男孩的意義也就比較明顯,他代表著人生中飽含的愛、忠誠還有生命延續象徵意義。
對於我們把這樣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學作品,拿到當下我們的語境中來理解和詮釋,小男孩的文學價值也許更具人生意義,在作品文本的一開始,作者要表現一種老人面對84天沒有捕獲到一條魚的困境和壓力,他連續這么多天沒有捕到魚,與他一起捕魚的孩子因此而被父母叫到了別人的船上,我們在這里看到,作者要體現老人的一種困境和壓力,不能僅僅通過八十多天這一個具體的數字來形容,在人生的經歷中,我們都能體會到,往往壓垮精神的不是金錢、不是物質、不是身體,而是精神,在這里對於一個孤獨的老人,他唯一夥伴的離開才是對他精神上最大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