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形容年紀大的老人
1、古稀之年
指人到70歲的時候。
出自:杜甫《草堂詩箋》十二《曲江二首》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譯文: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2、耄耋之年
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出處:曹操《對酒歌》: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譯文:老人都能夠只因為壽命到頭而終結,遍施恩澤連草木蟲魚都能得到好處。
3、遲暮之年
比喻晚年,形容人至老年。
出處:《清朝野史大觀·第九卷·兩大文章》:「痛思臣母遲暮之年,不幸身嬰殘疾。」
譯文:痛思我的母親到了老年,卻不幸患了殘疾。
4、垂暮之年
出處:宋·張元干《廬川詞·醉落魄》:「年華垂暮猶離索。」
譯文:年華衰老,人入暮年的時候卻仍舊還在四處漂泊離群索居。
已接近人之晚年。
5、花甲之年
指老人六十歲。
出處:計有功《唐詩紀事》第六十六卷:「手埒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譯文:雖然六十歲了,但是玩弄珠子還很流暢。
㈡ 襁褓,孩提,總角,豆蔻年華,及笄,弱冠,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天命,花甲,古稀耄耋之年,分別指哪個
襁褓:指未滿周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總角:指幼年兒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又稱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天命:指五十歲(又稱半百);
花甲:指六十歲(又稱耳順);
古稀: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其中,「豆蔻年華」出自唐·杜牧《贈別》詩:「娉娉裊裊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及笄」語出《禮記·內則》「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謂結發而用笄貫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歲。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論語·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得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規矩。」)
「古稀」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耄耋」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以上這些詞都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其他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2)指人70歲擴展閱讀:
除了題目的這些稱謂以外,還有其他代指的年齡稱謂,例如:
湯餅:出生三天,邀親友吃湯餅。
初度:周歲;出自於屈原《離騷》「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後稱生日為初度。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稱「待字」;語出《後漢書·曹皇後記》「小者待年於國」。
舞象:男十五歲~二十歲;是成童的代名詞。原本是古武舞名。《禮記·內則》:「成童,舞象,學射御。」《疏》曰:「成童,謂十五以上;舞象,謂舞武也。熊氏雲:『謂用干戈之小舞也。』」
黃發:指長壽老人。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鮐背之年:指九十歲;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期頤:指一百歲;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