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部電視劇還是電影台詞落水上帝派船來救你的故事他叫什麼
神父和上帝的故事
從前,在一個小鎮的教堂里有一個十分虔誠的神父,他信仰上帝,終生未娶,到了八十歲的高齡還是孤零零的一個人.上帝在天堂里看到了神父的所作所為,非常地感動.於是上帝打算報答神父.
一天晚上,神父在夢境里看到上帝.上帝對他說:「我可愛的孩子,這么多年來你一直在教堂里陪伴我,讓我非常地感動.所以我今天托夢給你,明天小鎮上要發洪水,很多人都會淹死.你不必害怕,到時候我會去救你.」神父早上醒來,回憶著這個夢,心裡十分的高興.
這時候,一個警察來敲教堂的窗戶,並且大聲喊著:「神父,快跑啊,小鎮上發大水了,再不逃跑就來不及了!」神父走到窗前看看,---呦!果然,小鎮的街道都被洪水淹了,洪水還在上漲.神父鎮定的對警察說,你們先走吧.我要等上帝來救我!
警察差點沒氣趴下,一聲不響的走了.洪水還在上漲,進入教堂了.神父就爬到了鍾樓上.這時一艘汽艇開過來了,救援人員對著神父喊:神父,你再不走,你就會被淹死了!神父揮了揮手,說:孩子,你們先走吧,上帝他老人家會來救我的!
汽艇也走了.洪水越來越高,神父最後沒有辦法,爬到教堂頂上,抱著塔尖,搖搖欲墜.他四下拿眼一看,嗬--都是水,你說這上帝去哪了呢?這時候就看見一架直升機開過來了,敢情是搜救隊搜尋最後的生存目標.老遠飛機上就放下繩梯,飛機上的人對神父喊:「神父,抓住繩梯,跟我們走吧,上帝不會來了」神父還是不走,最後---終於被淹死了.
死後,神父的靈魂來到了天堂,看到了上帝.神父氣壞了,問上帝:你說過要去救我,怎麼說話不算數?上帝一聽也發火了:「你說你怎麼就那麼笨呢?你說我在天上這么忙,沒時間親自去,就派了一個警察,一艘汽艇,一架直升飛機去救你,你還不走,你不是找死嗎?」
當機會來到眼前的時候,要及時地抓住,那是上帝給你的安排!
⑵ 湯姆克魯斯今年多大了為什麼有人稱他為「好萊塢成龍」
圖片來源:wordpress.com 說起好萊塢圈最經典的情侶、夫妻組合,絕對少不了這兩位巨星演員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和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他們是在1990年拍攝電影《霹靂男兒》(Days of Thunder)時相識,當年湯姆克魯斯28歲,妮可· 基嫚才23歲,兩人在熱戀後就迅速結婚,婚後也曾在電影《大開眼戒》( Eyes Wide Shut)中以大尺度飾演夫妻。圖片來源:starpulse 不過這一對曾經是好萊塢顏值最高的夫妻檔,在2001年宣布離婚,湯姆克魯斯並被指出是在妮可基嫚懷孕期間,對她提出離婚要求,雖然他們的分手存在著疑雲和爭議,妮可基嫚還是不斷表達對湯姆克魯斯沒有恨意,只有尊敬和愛,同時妮可基嫚現在也與現任老公、紐西蘭鄉村歌手齊斯· 艾本(Keith Urban)猛曬恩愛,相較於與凱蒂· 荷姆斯(Katie Holmes)跳沙發狂戀又離婚的湯姆克魯斯,妮可基嫚似乎擁有比較好的家庭運。圖片來源:dailymail 由於這一對好萊塢昔日金童玉女彼此的和平態度,媒體《New Idea》指出湯姆克魯斯有意和離婚16年的妮可基嫚再度於大螢幕上合作,並再度飾演感情戲碼,電影是描述一對夫妻在離婚之後,再度重新陷入熱戀,這一個設定不免引發聯想。圖片來源:pinimg.com 妮可基嫚方面的友人表示:「妮可在接到湯姆克魯斯的聯絡,談到他想要跟她在度一起合作時感到相當震驚,她很懷疑湯姆克魯斯到底秉持著什麼想法,居然還會想邀請她一起演出戀愛的戲份。」畢竟妮可基嫚並不像是湯姆克魯斯一樣是單身狀態,對於現任老公來說跟前夫一起同台可不是件小事,但如果這一對昔日的巨星 Couple 再度合體的話,肯定會帶來極熱的話題度。
⑶ 主教、教宗、神父、牧師,有什麼區別
主教、教宗、神父、牧師有以下區別:
1、主教、教宗、神父、牧師的職位不同
主教:天主教、東正教的高級神職人員。職位在神父之上,通常是一個地區教會的首領。
教宗:按天主教會的立場,教宗(Pope)是耶穌基督在世的代表,伯多祿(Peter)宗徒的繼承人,天主教的首領和羅馬主教,西方的宗主教,意人利的首席主教,義大利教省的總主教和首席主教,梵蒂岡的最高元首。
神父:(Father),即神甫,司祭、司鐸的尊稱。介於主教與助祭之間,屬七級神品。是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宗教職位。
牧師:(舊譯會長)是基督新教的聖品人,在三級聖品制里,牧師上一級是主教,低一級是會吏。
2、主教、教宗、神父、牧師的人數不同
教宗世界上只有一位。 主教是每個教區一位。 牧師是新教的神職人員,天主教的神職人員叫神父,相當於牧師。
3、主教、教宗、神父、牧師的產生方式不同
教宗的產生是由未滿80歲的樞機主教,組成的樞機主教團互相推舉而產生。目前全球各地合乎選舉的年齡的樞機主教共有120人,他們都是教宗由各地教會中選出的精英分子,平常大多擔任各大都市主教轄區的總主教。
一旦現任教宗過世,他們更便聚集在梵蒂岡的西斯教廷禮拜堂內,互相推選下一任教宗人選。神父由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司鐸聖秩聖事,祝聖其為神父。牧師是應由全體教會,或由別的教牧和司管理訓戒的長老來選立。
⑷ 郭居靜的主要事件
在澳門期間,一股風暴向他襲來,並威脅了整個澳門。荷蘭人因嫉妒葡萄牙遠征印度取得的勝利成果,便勾結海盜侵擾印尼的巽他群島和馬魯古群島,還准備佔領台灣,並企圖襲擊澳門。因此,葡萄牙人在澳門緊急設防以御攻擊。不料引起明朝政府的懷疑,以為葡萄牙人要圖謀中國,便築堡壘多個,並從各省調集軍隊嚴陣以待。又因居靜髯長而美,身材魁梧,遂流言四起,妄稱郭居靜已被內推為皇帝。同時又有人散發了一本充滿惡意誹謗的小說,胡說郭居靜陰謀篡奪帝位,已約定聯合日本人和馬來人共舉大事,並說內地黨羽甚多,只等戰艦一到,即將揭竿而起。流言洶洶,人心惶惶,在澳門的華人紛紛避居大陸。而在廣州,官兵已 在武裝帆船,訓練民兵,加強巡邏,提高戒備。
葡萄牙人的處境更為嚴峻,當時已有餓斃的威脅。澳門官員仍派遣使者到廣州斡旋,兩廣總督亦派干練官員赴澳門察看實情。到達後,他即探訪郭居靜,要求驗看武器庫,其實是一間圖書館。入室後,郭神父解釋說:「這就是外面所傳的我的武器庫!」繼迎該官於公學,並且說:「這就是外面所傳的我將侵擾貴國的兵營!」該官員見流言不實,而諸神父皆屬傳教之士,這場風波從此平息。
這一切都發生在1606年間,同年,郭居靜與熊三拔神父從澳門回到南昌,他倆接到命令,居靜留南京,三拔去北京。1608年,徐光啟因父去世,由京城返滬守制,途經南京,即拜訪郭神父,並請他去上海開教。徐光啟在縣城中擁有一處住宅,之後成為附近廣大區域傳播福音的中心。郭居靜在上海為徐光啟全家大小都付了洗,並吸收了城中許多著名人士。因徐光啟身為翰林,且知識淵博,德高望重,影響極大,給郭居靜的福傳工作帶來諸多方便。在上海兩年期間,授洗二百餘人。在他離開上海之前,留下了一片已經耕耘過的土地,展示著豐收的希望。為了加強新教友的信仰素質,在上海亦建立了「天主之母善會」。天主為了賞報新教友,使有些重病患者一經受洗即恢復健康。有一婦女,曾多次受到魔鬼的折磨與欺辱,籍十字聖架而獲得了解脫,隨後領洗入教。據說這是上海第一位女教友。
其時,有一位81歲的老人,一生都在研究中國各教派,但未能找到令他信服的道理。當他第一次聽到郭神父講道時,竟立即表示願意奉教,隨後還幫助神父大力宣教。他受洗之後不久,帶動了他親族中的一大批人亦領洗入教。 1610年 李之藻在京受洗,次年,回杭州老家守孝,邀郭居靜去杭州開教,金彌閣神父和鍾巴相修士亦同行。5月7日抵杭,次日即在之藻的寄寓之所,舉行了第一台彌撒。在之藻的幫助下,勸化群眾,其中名宦大官楊廷筠,亦在同年6月領了聖洗。從此奠定了杭州教務發展的良好基礎。上海、杭州的教務均由郭神父管理。
1615年 楊廷筠夫人偕二子一女領洗,次年,廷筠母親受洗,皆居靜主禮。
1620年 居靜去嘉定開教。嘉定是不久前由他勸化奉教的進士孫元化的故鄉。他在此建有住宅,內設小聖堂和學校,山清水秀,環境非常優美,是休憩的好去處,亦是講道學經的最佳場所。費奇觀神父即在此為傅泛濟和鄧玉函兩位新來的神父講授漢語,兼事傳教,時受洗60人。
1621年 杭州李之藻遭火災三次,居靜等教士即遷居楊廷筠家。1627年秋,廷筠在杭州建華麗教堂一座,修道院一所和教士住宅一處。郭居靜就在此度其晚年。他那時年邁體弱,步履維艱,然神志清醒,尚能執筆,並未中斷牧靈工作。在1634年和1635年,分別有148名和176名成人受洗。最後兩年,癱瘓不起,於1640年1月19日病逝,享年80歲,留下模範德表。葬在杭州城外大方井墓地,杭州和上海兩地的教友為之舉行了盛大的殯葬儀式。
⑸ 教皇、 紅衣主教區別
1、定義
教皇:原指羅馬帝國皇帝兼任的多神教最高祭司,現為天主教國家梵蒂岡城國元首的政治及外交稱號。
紅衣主教:為樞機主教,是天主教教宗治理普世教會的職務上最得力的助手和顧問。
2、職能
教皇:教皇在神權上,與其他祭司一致。宗教事務上,教皇與主教的提案需要經過主教會議的討論及投票,最後根據結果由教皇以耶穌首席宗座使徒聖伯多祿(彼得)的繼承者名義代表整個教會頒布。
紅衣主教:依法享有選舉教宗即教皇的權利,以集體或個別的方式協助教宗處理較重要的事項。且有權另立反對派教皇,或以監禁、放逐等形式對教皇架空。
3、穿著服飾
教皇:羅馬天主教里唯一穿全白色衣服的主教,每一件白色法衣有大約30個人工縫制的扣子和扣眼,還有通常的羅馬教皇專用配件。
紅衣主教:樞機的禮服(長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鮮紅」色的,因此樞機們也俗稱「紅衣主教」。表示身為樞機者在有必要時,為信仰作證,「流血」捨生亦在所不辭。
(5)神父80歲擴展閱讀:
教皇名稱的由來:
1、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ope,源於希臘文,意指「父親」、「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
2、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
3、西羅馬帝國滅亡後,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法蘭克王丕平「獻土」後又在義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
4、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
⑹ 神父多大年齡退休
我是廣州教區的,剛剛了解了一下,廣州這邊的神父和修女都有買社會保險,是宗教類的社保,修女是50歲退休,神父是60歲退休。都是參照國家相關規定的。但是,神父和修女都是退而不休的,一般會干到干不動為止,我認識的譚天德神父就是一直干到90歲坐上輪椅才停止服務的,已經真福品,准備封聖。他三兄弟都是神父,其他兩個因為各種原因殉道了,他也是老一輩神父當中年齡最小的,其他都比他老,都一直干到干不動去養老院或者死去。一般都會干到80多歲。當然,也有中途還俗結婚的例子。
⑺ 聖嚴法師的大師生平
聖嚴法師 於民國十九年農歷12月初四,出生於江蘇南通狼山前的小娘港,俗家姓張。其祖父張希凡、祖母蔣氏,父親張選才、母親陳氏。法師俗家中有六個兄弟姊妹,其排行最么,為其母張氏於四十二歲時產下,上有三個哥哥、兩個姊姊。
民國卅二年(西元1943年)夏,法師虛齡十四,一位姓戴的鄰居自江北狼山游歷而來,聞說狼山廣教寺方丈托他在江南找沙彌,一方面出於被動,另一方面卻又出於自願地將生辰八字交予此位戴居士送上狼山請示,是年秋,便亦由戴居士帶上狼山出家。
江蘇省境內長江北岸,北自徐州、南迄崇明,除了連雲港的雲台山,僅在南通市南郊約九公里處,有五座山頭臨著長江。由右至左分別為:黃泥山、馬鞍山、狼山居中、劍山及軍山。五山之中,則以狼山靈峰獨秀,被古來兵家視為天然的江防要塞,亦為蘇北民眾進香的佛教勝地。
聖嚴法師在狼山僅居住至民國卅三年(西元1944年)10月間,便去了一趟上海,之後再回到狼山,直到民國卅五年(西元1946年)春天,復又離開至上海,自此便沒再回到南通了。而最後將要離開之時,狼山已被當時抗日的國軍連番駐防,狼山已不復見昔日的香火鼎盛了。
聖嚴法師的佛法學識根基,則在狼山上出家半年以後,除了世代的長輩適時督導之外,另有一位教導《禪門日誦》的法師,以及一位教導四書五經的還俗居士傳授學識與涵養。之後,到了上海的大聖寺,每天為施主家裡增福延壽及超薦亡靈而誦經、拜懺、放焰口之外,再無餘力讀書。法師為了讀書,於民國卅六年(西元1947年)春,便離開了上海大聖寺,到同樣位於上海的靜安寺佛學院,當一名插班的學僧。
靜安寺佛學院課程大概是中學到大學的程度,英文和數學是小學高年級到初中,國文是高中程度,佛學則是教《大乘起信論》、《梵網菩薩戒經》、《印度佛教史》、《八宗綱要》、《八識規矩頌》等。
法師在靜安寺一連住了五個學期,直到1949年入伍從戎為止。 聖嚴法師在其所著之自傳《學思歷程》一書中提到在1949年之所以選擇加入軍旅從戎,而最後又選擇了通信連,其主要原因則如在書中所述:
「當時的社會和國家的局面,除了有錢自備機票和船票離開大陸,只有進入軍隊是通往台灣最容易的路。我既無信徒,也沒有積蓄,更不能得到師長的同意和資助,所以考慮再三,只有選擇從軍的路。而招兵站的軍官說明了,只要人數招齊了,馬上開船送往台灣,接受新軍的訓練;見到我們幾人是和尚的身份,大概不便直接上戰場去沖鋒陷陣,所以建議我們做軍中的後勤工作。」
聖嚴法師從軍時照片
在軍隊生活中是另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由於法師在軍隊里主動地聲明了:「原來我是和尚,將來還要作和尚!」所以雖然在軍隊里的生活固然困苦,但依然在每逢假日之時,能夠保有自我信修的空間。是年,5月19日在上海外灘碼頭上船前往台灣。經過兩天的航程,在台灣高雄上岸。其後,經一夜的移動則在新竹駐紮下來。隨著部隊幾經移防、駐扎,於1950年6月以上士報務員的階級,分發到台北縣金山鄉的海邊339師1016團團部所在地,在金山、石門、小基隆沿海一帶住了兩年多。之後隨著部隊的整編以及升遷考試,到了高雄縣鳳山鎮陸軍第二軍團司令部任准尉軍官,那時是1954年6月。
在這段時間里,陸陸續續地在《學僧天地》、《雄獅》、《當代青年》……等期刊發表文章。1953年報名參加李辰冬博士主辦的中國文藝函授學校,選讀小說班,當時的老師有謝冰瑩、沈櫻、趙有培等當代著名的文藝作家六、七位。而這個時期創作的作品僅余被刊於《文壇》雜志的〈母親〉和〈父親〉兩個短篇,之後收錄於佛教文化服務處出版的《佛教文化與文學》。由於文筆鋒健在1956年秋天調到國防部,也開始了大量閱讀與發表文章的時光。在這段時間內,接觸了太虛大師「人成即佛成」以及印順法師的「人間佛教」,也對於佛教的問題陸陸續續地寫了許多文章,並成為了日後對於佛學、佛教的主要理念。 從1949年5月8日入伍,到1960年1月正式退伍,這一段軍旅生涯超過了法師少年和尚的年數,但在其心中一直認為自己是個出家的和尚。在退伍後,聖嚴法師思考未來前途,在靈源和尚的啟發下,決心再次出家。這一次出家,是依止鐙朗東初老人(西元1907年-1977年)為剃度師,所給的法派字型大小為「慧空聖嚴」。
東初老人是太虛大師的學生,也曾經擔任江蘇省鎮江名剎曹洞宗定慧寺的方丈,亦是曹洞宗創始人洞山良價下第五十代傳人,老人同時也在臨濟宗下常州天寧寺參學,亦在臨濟宗普陀山系的寺院出家,故一人傳承曹洞宗與臨濟宗兩支法門。
聖嚴法師除了從東初老人得到兩系的傳承之外,在1978年12月5日承臨濟宗法脈的靈源和尚將法脈賜給聖嚴法師,其法脈字型大小為「知剛惟柔」,並給了一份法脈傳承譜《星燈集》,使其與鼓山湧泉寺臨濟宗派下法脈有了傳承關系,並同時成為臨濟義玄之下第五十七代傳人。
東初老人為承繼太虛大師遺志鼓吹「人間佛教」的建立,故與幾位佛教青年合辦了《人生》月刊,當法師投到東初老人座下時,正當《人生》的主編提出請辭的要求,故法師於是從投稿者而成為主編,前後一共為它服務了兩年。1961年農歷8月,法師於基隆八堵的海會寺,依道源能信長老(西元1900年-1988年)座下,求受沙彌、比丘、菩薩的三壇護國千佛大戒,而被選為沙彌首。 1961年秋天,受了三壇大戒之後,十月下旬回到北投中華佛教文化館,待了一個星期不到,便向東初老人辭行,也同時請辭《人生》月刊的編務。然後法師一人來到高雄縣美濃鎮廣林里的「大雄山朝元寺」修持佛經、戒律。這段時間內修讀了有關戒律學的《四阿含經》,即是指:《長阿含經》、《中阿含經》、《增一阿含經》、《雜阿含經》,奠定了日後戒律學的基礎。這段時期內,法師在《佛教文化與文學》發表了有關戒律學的文章:1961年6月發表〈優婆塞戒經讀後:如何成為理想的在家菩薩〉;1962年3月發表〈弘一大師三十三種律學合刊讀後〉,在本篇中對於菩薩戒有如下的看法:
「《瓔珞經》中說,有戒可犯是菩薩,無戒可犯是外道;所以有戒而犯者,勝過無戒而不犯;受了菩薩戒,發了菩提心的人,即使犯了戒,犯戒的罪業雖重,並要遭報,但其必將由於他曾受過菩薩戒,而可決定得度成為真實的菩薩,乃至證得無上的佛果……故我希望在加弟子們,均能發最上心,求受菩薩戒。」
之後,寫成了十九萬字的《戒律學綱要》,交給星雲法師的佛教文化服務處發行。書分七章依序為:〈緒論〉、〈皈依三寶〉、〈五戒十善〉、〈八關戒齋〉、〈沙彌十戒與式叉六法〉、〈比丘比丘尼戒綱要〉、〈菩薩戒綱要〉,也將這本書翻印流通。 面對佛教環境被教內外所污染和誤解,聖嚴法師感念於環境的隳壞與教義之不彰,遂起而為文,以匡正佛法。在那個階段的早期,主要由煮雲法師在公園里公開演講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但隨著煮雲法師的身體狀況不佳,也停止應戰了。同時,另有一位長老印順法師,本是基督徒出身,經過三十年的學佛之後,竟有人上門尋他挑戰、向他傳教,印順長老遂有感寫下兩篇長文:〈上帝愛世人〉及〈上帝愛世人的再討論〉,之後又因為有位杜而未神父將佛教信仰套入月神信仰,又引發了一篇〈東方凈土發微〉。
煮雲和尚在台南公園所講的「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後由李至剛居士記錄成書,在1950年代蔚為佛教潮流。之後,有位在《基督教生命雙月刊》當主筆的基督徒吳恩溥先生針對煮雲法師的言論著作了一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內容多有攻訐之詞,而這本《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輾轉到了法師的手上,經讀後,法師認為其中有許多偏頗的論調,遂而利用十天的時間,為文寫下了《評駁佛教與基督教的比較》一書,以疏解其中偏頗的言論。
之後,陸陸續續於[[1959年]寫下一篇〈關於胡適思想的宗教信仰〉,指陳胡適先生的宗教觀;寫〈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返正香港道風山「基督教中國宗教研究社」所出版的《景風》雜志對於佛教與基督教的混淆,隨後又再次發表一篇〈再論佛教與基督教的同異〉以正視聽。
在1964年到1966年之間,陸陸續續寫成了幾篇文章,分別交給《海潮音》、《覺世》、《香港佛教》等佛教雜志刊出,1967年後則交由佛教文化服務處集結成冊出版,書名為《基督教之研究》,在其〈自序〉中提到了:
由於基督教的攻佛、破佛、叫陣挑戰,才使我對基督教發生了研究的興趣,結果使我寫成了一本書,所以本書的功臣,應該是攻擊佛教的基督徒。我為寫作本書,特別精讀了五十多種有關的中西著作。我的態度,是以西方學者的見解,介紹西方人信仰的宗教,是用基督徒正統的素材,說明基督教內容的真貌,同時也對佛教與基督教之間若乾重要問題,做了客觀和理性的疏導。我不想宣傳基督教,也無意攻擊基督教,只是平心靜氣地加以分析研究,用歷史的角度,考察基督教。
本書的出現,獲得了宗教界正反兩極的反應,而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派者,更是極力地加以攻訐。此後關於宗教的專著論述先後出版:1968年出版《比較宗教學》、1969年8月寫成《世界佛教通史》上冊。 1969年3月14日聖嚴法師在沒有任何支援之下,離開台北前往東京。初到東京,便向位於品川區的立正大學佛教學部辦理入學登記。當時,法師已經年屆三十又九了。
1971年聖嚴法師確定了其碩士論文:「大乘止觀法門之研究」,論文內容共分三章:一、大乘止觀法門的組織及其內容,2.大乘止觀法門的真偽及其作者,3.大乘止觀法門的基本思想。論文完成後,請了駒澤大學的佐藤達玄先生以及牛場真玄先生加以潤飾,並抄寄一份回台灣給《海朝音》雜志發表。1971年10月將全書翻譯成中文,並於1979年由東初出版社出版。
1973年立正大學的一位退休教授-牛場真玄先生,將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譯成日文,送到了大正大學,並代為申請博士學位。由於聖嚴法師當時與牛場真玄先生往來密切,於是便代行其勞。是年,便讓印順法師的專著通過大正大學的博士申請,也促成了中國第一位博士比丘的誕生。為此,聖嚴法師則為文記述之-〈劃時代的博士比丘〉。
聖嚴法師於碩士畢業之後,選擇了蕅益大師做為博士論文的研究主題,其原因如書中所述:
1.蕅益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他不僅是一位學者,實際上亦是一位實踐家。所謂行解相應,正是佛法的標准原則。
2.大家都認為蕅益大師是中國天台宗最後一位大成就者。我對天台宗所倡導的教觀並重、止觀雙運非常嚮往。因為這是教理和禪觀的相輔相成,也正是今日佛教所需要的一種精神。
3.我在選擇論文題目的時候,曾向指導教授坂本幸男請教,他說:本來他想寫,但仍然沒有消息!
於是,在1972年便開始著手進行論文資料的收集。但是,在1973年指導教授坂本教授去世,論文指導教授則由金倉圓照及野村耀昌承接為正副指導教授。論文的第一章寫的是蕅益智旭的時代背景,第二章則是寫智旭的生涯,第三章是寫智旭的信仰與實踐,第四章則是寫智旭的著作,第五章則是討論智旭思想之形成與開展。1975年元月法師提出博士論文,經過立正大學嚴格的審查之後,順利地於是2月12日通過。同年3月17日上午獲頒授「學位記」(即是授予博士學位的證書)。而論文的正式出版則是直到當年的11月23日才在日本出版。 在法師出版論文的階段,應邀回台參加了「第四屆海外學人國家建設研究會」,在會議中提出了三個問題:
1.宗教教育應納入大學的教育系統。
2.社會教育應注意風化區的整頓和黑社會的疏導。
3.注意精神的教育,也就是人文和科技當並行發展。
雖然會議上並無達成任何的具體成效,但是在當時的佛教界,對於僧中出了一個博士,反應畢竟是充滿兩極化的。再加上法師認為在那個階段能夠做的不多,因此在會期結束返回東京之後,便應美國的沈家楨居士之邀,在1975年的12月10日前往美國弘法講學了。
沈家楨居士在美國組了個「美國佛教會」(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經由該會出面安排,將法師安排至該會所屬的紐約市布朗士區大覺寺。法師在大覺寺居住前後不到兩年,然而由於西方人重實際,因此佛教佛學的推廣則著重於修密持咒、學禪打坐上。直到現在,西方人在接觸佛教和修學佛法上,還是以西藏的密和日本的禪為其主流。
1977年12月,聖嚴法師的剃度師東初老人在台灣圓寂,法師在接獲消息之後,立刻回國料理後事,並奉其遺命承繼道場,成了中華佛教文化館的負責人,此後,便在美國和台灣兩地奔波、東西兼顧。之後,法師在紐約成立了禪中心,為了授課需要而編了一本《禪的體驗》,並陸續發行了兩種英文的定期刊物:《Ch'an Magazine》(《禪雜志》季刊)以及《Ch'an Newsletter》(《禪通訊》月刊),至1992年底為止《禪雜志》已經發行了58期、《禪通訊》亦發行了96期。自1978年開始,在台灣北投的中華佛教文化館以及農禪寺,舉行大專青年學生及一般社會人士的禪修活動,並陸陸續續地出版了關於禪的著作七種,包括《禪的生活》、《拈花微笑》、《禪與悟》等,因為對於禪修的鑿力頗深之故,所以在國內外許多人都把聖嚴法師當成了禪師。 高齡80歲的法鼓山精神領袖聖嚴法師 ,是於2009年1月5日因腎疾復發住進台大醫院治療,法鼓山弟子為了替法師祈福,曾一連舉辦10天的祈福法會,眾多信徒遠道與會,祈願聖嚴法師早日康復。
聖嚴法師是因左腎罹患惡性腫瘤,開刀將左腎割除,導致腎功能嚴重惡化並引發貧血,必須洗腎,一度住進台大醫院治療,此後固定每周洗腎三次,定期回台大追蹤治療。
早在2007年底李連傑拜會聖嚴法師時,聖嚴就首次對外公開自己罹患腎病,當時他表示「自己隨時准備死亡」,這番話聽在信眾耳里相當不舍。2008年除夕,聖嚴首次說明他的左腎已經切除,拒絕換腎是因自覺得來日不多,「用一腎等於浪費一個,非常不慈悲,還不如給需要用的人」。
2008年12月31日聖嚴到醫院接受定期檢查後,發現罹患泌尿道相關癌症,最後在醫護人員的建議下住院,在2009年2月3日下午4點往生。享年78歲。
⑻ 宗教的等級制度
教宗(教皇)由樞機主教團選舉,只有樞機主教才有資格成為教宗候選人,但80歲以上的樞機自動放棄教宗被選舉權
教宗是普世教會的領袖(廣義性的教會包括天國得勝的教會,煉獄受苦的教會,和人世旅途的教會,同為基督的肢體,基督才是教會真正的元首,但基督在天上不可見,教宗則是地上有形可見的領袖),是羅馬主教以及宗徒之長聖伯多祿(聖彼得,首席使徒)的繼承人,因此教宗在普世教會中擁有首牧權,是基督在世的代表,天主的眾仆之仆
天主教的聖職人員分為三個階梯:執事、司祭(神父或司鐸)、主教
主教包括教宗、樞機主教(被稱為教會的親王,因為有資格成為教宗)、宗主教(東方禮天主教自治教會的領導人,也就是東正教的牧首,也有一些宗主教是榮譽頭銜)、首席主教(一國教會主教中的首席,但僅是榮譽稱號)、大總主教(東方禮天主教的領導人,沒有資格升為宗主教者)、總主教(也叫大主教,教省負責人)、主教(教區牧職的負責人,多個教區組成教省)
還有一些主教,是教廷大使或教廷公務人員,但享有主教稱號,贈與歷史上已經不存在的教區主教的頭銜,雖然視同主教,但沒有具體的治權
神父主持彌撒聖體祭祀,有權主持各種聖事,並可祝聖聖物,教區還具體的下分為堂區,那麼堂區就會有一位主任神父
執事是神父的助理
⑼ 牧師、主教、神父都是干什麼的有什麼區別
神父和牧師的區別:
1、神父是天主教的職位,牧師是基督教的職位。
2、神父不能結婚,牧師可以。
3、只有男性能成為神父,而男性和女性都可以成為牧師。
神父和牧師的區別問題,屬於基督教(廣義)教制問題。漢語在翻譯源自西方的基督教時,由於傳教路線和派系問題,也由於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和包羅寬厚的原因,將基督教的不同宗派區別翻譯。
神父,為羅馬公教(天主教)的司鐸的禮稱,神甫,是等譯東正教的司鐸,牧師就是改教開始的基督教新教的聖職。
神父是羅馬天主教的宗教職位,千百年來只有男性才可擔當此職位,而且他們終身皆不可結婚,近年有天主教改革派人物曾倡導容許由女性擔任神父但被教會內的保守派拒絕。
天主教的男性聖職者稱為神父(神甫),基督教(新教)的男性聖職者稱為牧師,牧師(舊譯會長)是基督新教的聖品人,與天主教中神父的不同在於牧師可以結婚,女性亦可以成為牧師。在三級聖品制里,牧師上一級是主教,低一級是會吏。
1、牧師:
首先,這個人必須是已經接受洗禮的基督教徒。
在中國,通常需要年滿18歲。其次,這個人必須在教會堅持聚會一年,參加慕道班學習3個月,並通過談道。如果父母希望新生兒接受洗禮,牧師也可以為其施洗。
如果一位信徒受到上帝的呼召決定成為一名牧師,他就需要申請進入神學院進行神學的學習。高中畢業生可以申請省一級的神學院;高中生則可以直接進入金陵神學院就讀。除了這所國家一級的神學院,還有17所地方的神學院或是聖經學校。在申請神學院時,這個人需要獲得教會推薦和當地宗教事務管理部門的許可。
在完成神學院學習,並完成在教會的實習後,通過教會的按立儀式和考試,這個人就可以成為一名牧師了。目前,中國基督教新教的教會神職人員包括牧師,長老,傳道人和神學家。
2、神父:
首先要祈禱,祈求天主的旨意在你身上承行。
聖召是天主的召叫,主耶穌說:「不是你們揀選了我,而是我揀選了你們」(若15:16)。分辨自己的聖召,到底天主召叫你,取用怎樣的方式服務所有天主子民,(教區司鐸聖召、修會司鐸聖召、婚姻聖召、終身執事聖召、終身修士聖召)。
(1)必須為天主教基督徒,且信仰虔誠,有三年以上信仰生活,品行端莊,有好表樣。
(2)男性,未婚,身心健康。准備誓守獨身,獻身於主。及父母對此的同意。
(3)當地教會推薦。
(4)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5)年齡25歲以下(終身執事、終身修士除外,亦根據教區需要定,由教區或修會首長規定, 但必須遵照教會法的規定及其參議會的商議)。
(6)發現有獨身聖召者,須與本堂神父聯系,有本堂神父開證明轉送教區首長。(註:在此教區首長,是指教區的主管,包括正權主教、署理主教(神父職銜)、教區長或負責招收修士的神父)
(7)一經教區首長同意,根據教區以及當事者的情況,或送入小修院(更進一步學習教義、教理、禮儀),或直接送入大修院(正式系統研究教會的各項事宜,為晉升神父做准備),或留教區實習至少一年,了解熟悉教會教義、教理、禮儀及各方面的事項。
(8)實習結束後,有教區首長推薦報考修道院。
(9)經修道院正式錄取後,即正式成為天主教修生(修會叫修士,現在統稱為修士) 。
(10)之後在修院系統的神學,哲學學習一般要6-8年,同時繼續尋找聖召。
(11)修院學習結束之後,獲得畢業證書。
(12)向主教申請成為執事(DEACON)。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執事聖秩,祝聖其為執事。
(13)經過約1年過渡期,再向主教申請成為司鐸(神父)。若主教批准,由主教授予司鐸聖秩聖事,祝聖其為神父。
(14)成為神父之後,在經過2年左右的觀察才能由主教許可聽告解,方可成為真正神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