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格言,越多越好
1.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2.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6.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9.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0.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11.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
15.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17.「我欲」是貧窮的標志。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惡聞己過。
19.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0.莫妒他長,妒長,則己終是短。莫護己短,護短,則己終不長。
21.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25.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6.「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誇,則其德厚矣!
28.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
31.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32.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長者,取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34.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35.積德為產業,強勝於美宅良田。
36.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38.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39.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40.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43.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44.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45.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謝謝採納
Ⅱ 古人為何說「多壽則辱」這是什麼意思
多壽則辱的意思是壽命多了之後容易受到很多的屈辱。人生過於長壽,由於種種原因,難免蒙受病痛之辱、無用之辱、不敬之辱,失去人生尊嚴,長壽實在是一種痛苦。盡管中國自古倡導忠孝仁義,但不孝的現象屢見不鮮。老來確實挺容易不受人待見。
出自《莊子·外篇》——戰國·莊子。堯觀乎華,華封人曰:「嘻,聖人!請祝聖人,使聖人壽。」堯曰:「辭。」「使聖人富。」堯曰:「辭。」「使聖人多男子。」堯曰:「辭。」封人曰:「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堯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2)長壽取辱擴展閱讀:
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 ,漢族。
莊子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一般認為其是《莊子·外篇·天地》的作者。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中國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
思想
莊子的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核心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地生」的,「道未始有封」(即「道」無界限差別),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
認為一切事物的本質雖然有著千差萬別的特點,但其「一」本同,安時處順,逍遙無待,窮天理、盡道性,以至於命。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假慈、假仁。
他的學說涵蓋著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還是歸依於老子的哲學。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為「老莊哲學」。
後世道教繼承道家學說,經魏晉南北朝的演變,老莊學派取代黃老學派成為道家思想的主流。對於莊子在中國文學史和思想史上的重要貢獻,封建帝王尤為重視,莊子其人並被神化,奉為神靈。
唐玄宗天寶元年(七百二十四年)二月封「南華真人」,後人即稱之為「南華真人」,被道教隱宗妙真道奉為開宗祖師,視其為太乙救苦天尊的化身。宋徽宗時被封為「微妙元通真君」。所著《莊子》一書也被詔稱為《南華真經》。其文章具有濃厚的浪漫色彩,對後世文學有深遠影響。
Ⅲ 每個朝代滅亡都令人惋惜,中國歷代的興衰、滅亡原因都有哪些
夏王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延續約471年。夏王朝的建立,從禹開始。禹的父親崇伯鯀,是雄據大河南岸位於嵩山中的有崇氏部落首領。有崇氏與在大河北岸太行山東麓的共工氏,都是富有治水經驗的部落。在堯舜時期,為了爭奪王權,鯀與共工先後對堯舜展開了激烈的斗爭,都失敗了後來,禹又繼續聯合共工氏以及其他眾多的部落,在伊、洛、河、濟一帶,逐步展開治水的工作。禹接任了鯀的職位,放棄了鯀「堵」的治水方略,改為以疏導為主,就是依據地勢的高下,疏導高地的川流積水,使肥沃的平原能減少洪水泛濫的災害。經過治理之後,原來大都集中在大平原邊沿地勢較高地區的居民,紛紛遷移到比較低平的原野中,開墾那些肥沃的土地。那些草木茂盛、禽獸繁殖的藪澤地,成為人們樂於定居的地方。社會生產力有了顯著的提高,這就為奴隸制國家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經濟基礎。
滅亡原因:
1、內部生產力的衰退;
2、外部環境的長期不穩定;
3、夏王朝統治階級的觀念;
4、夏「桀」的個人因素(整日沉湎與聲色犬馬,大興土木,親近佞人)
商王朝(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是繼夏朝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個世襲制王朝時代。夏朝之諸侯國部落首領契因被封於商,所以他的後世子孫商湯率諸侯國於鳴條之戰滅夏後,將自己建立的王朝稱為「商」;至盤庚,又將國都遷往殷,所以商朝又稱為「殷」。經歷17代31王(共510年)後,末代君王商紂王於牧野之戰被周武王擊敗而亡。
滅亡原因:
1、商朝後期,絕大多數奴隸主貴族的生活奢侈腐朽,而且對待奴隸十分殘酷。如人祭和人殉等;
2、奴隸主貴族對平民和奴隸們的剝削和奴役日益加劇,階級矛盾激化;
3、商朝統治者連年對外進行戰爭,大規模地對夷方用兵,國內的青壯年幾乎都被征發,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4、戰爭俘獲的奴隸太多,他沒有處理好奴隸的安置,導致了大量的奴隸反水。
周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繼商朝之後的一個世襲王朝,分為「西周」(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與「東周」(公元前770年-前256年)兩個時期。西周由周武王姬發創建,定都鎬京和豐京,成王時期營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從鎬京東遷洛邑後,史稱東周。其中東周時期又稱「春秋戰國」,分為「春秋」(春秋五霸: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及「戰國」(戰國七雄:齊、楚、燕、魏、韓、趙、秦)兩部分。周王朝存在的時間從約前11世紀至前256年,共傳30代37王,約為791年。
滅亡原因:
1、地震、旱災等自然災害使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極大損失,也讓危機日重的西周王朝雪上加霜;
2、周厲王橫征暴斂,加重了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傳至周幽王又破壞宗法制度,"廢後立妾,廢嫡立庶"並「烽火戲諸侯」使諸侯們失去了對他的信任;
3、王室衰微,各諸侯國與周朝王權的關系漸漸疏遠;
4、少數民族犬戎攻打鎬京,西周滅亡。
5、分封制使得周天子的權力架空,加之周平王東遷後更加淪為傀儡;
6、周朝的宗法制遭到破壞,各地諸侯王的勢力日漸增大;並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不斷發展自己勢力。
秦王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制王朝,由戰國時代後期的秦國發展而來,它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伯益的後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於是把秦谷(今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開始建國,佔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春秋時期秦穆公任用虞國的百里奚為相,輔佐其施德諸侯,樹大國威,向西拓展稱霸西戎;而秦孝公起用「商鞭變法」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等富國強兵政策,使其為後來一統中國奠定了結實的基礎,《史記》記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後秦王嬴政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國家的統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統一後,沒有給人民休養生息,徭役、兵役、賦稅負擔沉重;
2、政策律法沒有做及時調整,和賓士世下刑法依然殘酷;
3、政府運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像陳勝吳廣這樣的一群亡命之徒,也能攻下大澤鄉;
4、原六國貴族後裔復辟勢力過於強大,秦二世個人能力素質有限;
5、各地起義風起雲涌時,而統治者仍忙於宮廷斗爭;最終導致秦朝內部統治四分五裂,完全喪失平叛的主動權。
漢王朝(前202—公元220年),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定都長安)和漢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定都洛陽),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又因皇帝姓劉而稱「劉漢」。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世界第一大帝國,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王朝,霍去病越千里大漠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而還,最遠達到今天的俄羅斯貝加爾湖附近,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西域首次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降服中亞大國大宛,西域臣服,開拓了「北絕大漠、西逾蔥嶺、東越朝鮮、南至大海」的廣袤國土,昭宣時期再次復興。公元九年,王莽篡奪政權,西漢結束。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開創了光武中興和明章之治,漢朝時期,許多人將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其疆域鼎盛時期,正北至五原郡、朔方郡,南至日南郡,東至臨屯郡,西至蔥嶺。西漢平帝時期(公元元年),全國人口達6000萬左右,且文化的統一。兩漢王朝有「文景之治」「漢武盛世」「昭宣中興」「光武中興」「明章之治」,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華夏族因此逐漸被稱為「漢族」。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
滅亡原因:
1、外戚、宦官勢力膨脹,各自結成利益集團,無休止的爭斗亂政;
2、娃娃皇帝太多(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後臨朝,依靠外戚掌權);
3、土地兼並嚴重(私有化),大量農民失去土地;
4、地主豪勢力強大,後期形成地方割據勢力;
5、黃巾起義導致地方武裝興起,中央失去控制。
魏晉朝(220年—266年)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東漢末年,天下擾亂,群雄逐鹿,曹操在軍閥混戰中,勢力逐漸增強,並且控制了東漢朝廷,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礎。延康元年(220年),曹操逝於洛陽後,曹操之子曹丕逼漢獻帝退位、篡奪漢室政權,在許昌稱帝,遷都洛陽,建魏。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馬炎篡魏,改國號為晉,曹魏滅亡。
滅亡原因:
1、新魏主更換太快,後期太小,難以駕馭士族權臣;
2、宗室權力被過分削弱「煮豆燃豆萁」,外姓將領獨大,奪權時曹魏皇室沒有外援;
3、司馬懿太長壽,強大的司馬氏家族興起無人制衡。
晉朝(265—420年),是中國歷史上九個大一統朝代之一,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它上承三國,下啟南北朝,屬於六朝(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之一。265年司馬炎自立為皇帝,國號晉(265年—316年),定都洛陽,史稱西晉,280年滅東吳,完成統一。此後是綿延16年的「八王之亂」,永嘉之亂後,晉愍帝遷都長安,使少數民族乘虛而入,建立了十六個國家,3年後匈奴族首領劉淵攻克長安,俘晉愍帝,316年西晉滅,史稱「五胡亂華」。317年,晉室南渡,司馬睿在建鄴建立東晉(317年-420年),東晉曾多次北伐。383年東晉與前秦淝水之戰後得到暫時鞏固。兩晉時期少數民族遷至中原,加強了民族融合,北人南遷,開發了江南地區。兩晉總歷時一百五十六年。420年,劉裕建立宋,東晉滅亡。
滅亡原因:
1、統治集團腐朽,政治制度落後,權力分散;
2、白痴晉惠帝無力控制全局,導致宮廷實權派內斗,以及八王之亂,耗竭了國力;
3、沒有正確處理好民族矛盾,導致小數民族入侵(五胡亂華)。
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分裂時期,由公元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南朝宋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南朝陳為止。該時期上承東晉、五胡十六國【五胡指匈奴、鮮卑、羯胡、氐、羌;十六國指前趙 ( 匈奴)、後趙 ( 羯)、前涼 ( 漢)、後涼 ( 氐)、南涼 ( 鮮卑)、北涼 ( 匈奴)、西涼 ( 漢)、前秦 ( 氐)、後秦 ( 羌)、西秦 ( 鮮卑)、前燕 ( 鮮卑)、後燕 ( 鮮卑)、南燕 ( 鮮卑)、北燕( 高句麗、漢)、胡夏 ( 匈奴鐵弗)、成漢 ( 氐)】,下接隋朝,南北兩勢雖然各有朝代更迭,但長期維持對峙,所以稱為南北朝。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包含劉宋、南齊、蕭梁、陳,四個政權的更迭,但這中間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餘的時間,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終建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劉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強、統治年代最長的一個政權,歷4代8帝,共60年。南齊(479-502年)國祚短暫,只有24年,但由於爭殺頻繁,竟歷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國歷史上帝王更換極快的一朝。蕭梁(502-557年)歷3代4帝,共56年,其中武帝蕭衍個人享國時間最久,幾近半個世紀。陳(557-589年)首尾凡33年,歷3代5帝。陳承衰梁之弊,是版圖狹窄、人口孤弱、力量單薄的王朝,加之統治者又極度腐敗,最終喪亡於北方強敵之手;北朝(公元439年—公元589年)則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北朝是我國歷史上與我國南朝同時代並存的北方王朝的總稱,其中包括了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等數個王朝。北魏、東魏、西魏及北周均由鮮卑族建立,北齊則由胡化漢人所建。南北朝初期仍是世族政治,社會階層分為世族、齊民編戶、依附人及奴隸,對外交流也很興旺,東到日本和朝鮮半島,西到西域、中亞、西亞(埃蘭沙赫爾),南到東南亞與印度。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南朝)
1、門閥勢力各自為政,門閥與皇權摩擦爭斗不斷;
2、受外來勢力經常侵擾,經濟受創,政權不是很牢固;
3、部分皇帝昏庸殘暴,荒淫奢侈,激起地方將領叛亂;
(北朝)
1、六鎮(北魏貴族將領)之亂,引起了各族人民激烈的斗爭;
2、土地兼並嚴重引發社會矛盾,動搖國家(東魏、北齊)根基;
3、權臣勢力過大,皇帝年幼(西魏、北周)難以駕馭。
隋王朝(581年-618年)是中國歷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一個重要的朝代,隋朝更是五胡亂華後,漢族在北方重新建立的大一統王朝,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史學家常把它和唐朝合稱隋唐。隋朝源自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禪於北周靜帝建立隋朝,至619年隋恭帝楊侑禪讓李淵,隋朝滅亡為止,國祚38年。581年北周靜帝禪讓給楊堅,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采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京師大興城(今西安)和東都(洛陽)。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高昌、倭國、高句麗、新羅、百濟與內屬的東突厥等都受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影響,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
滅亡原因:
1、大一統表面下的各種割據勢力暗流涌動,統治基礎很不穩固;
2、門閥對科舉制度不滿,與敵惡勢力勾結,對抗皇權;
3、隋煬帝個人因素:好大喜功、窮兵黷武、窮奢極欲與濫用民力;但是,像搞科舉、建東都、修馳道、鑿運河、征高麗,都是苦在當代,功在千秋的。
唐王朝(618—907年),是中國封建社會中統一時間最長,國力最強盛的朝代之一。618年由李淵建立,定都長安(今西安)。並且設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等等陪都。627年,李世民登基後開創了「貞觀之治」,唐高宗以後,武則天以周代唐,史稱武周,705年神龍革命後恢復大唐國號。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後,政治清明,經濟雄厚,軍事強盛,四夷賓服,萬邦來朝,開創了全盛的「開元盛世」。安史之亂後,國力日趨衰敗。907年朱溫篡唐,唐朝滅亡,從此中國進入了進入五代十國(五代是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十國指的是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時期。唐朝共歷274年(包括武周是289年),20位皇帝。唐朝聲譽遠及海外,與南亞、西亞和歐洲國家均有往來。唐朝以後海外多稱中國人為「唐人」。唐朝文化兼容並蓄,接納各個民族與宗教,進行交流融合,成為了開放的國際文化。唐詩、科技、文化藝術極其繁盛,具有多元化的特點。
滅亡原因:
1、邊患不斷(如安史之亂、安南叛亂、外有吐蕃入侵等),藩鎮割據;
2、宦官專權(如李輔國等),黨爭內耗(如牛李黨爭);
3、長年戰亂嚴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阻礙了經濟發展,引起農民起義與外族入侵。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五代十國本質上是唐朝藩鎮割據和唐朝後期政治的延續。唐朝滅亡後,各地藩鎮紛紛自立為國,其中位在華北地區,軍力強盛的藩鎮國家即五代,其中有些是沙陀族所建立的。這五國雖然實力強大,但無力控制整個中國本土,只是藩鎮型的朝廷。而其他割據一方的藩鎮,有些自立為帝,有些奉五代為宗主國,其中十個國齡較長、國力較強的統稱為十國。本時期時常發生地方實力派叛變奪位的情況,使得戰亂不止,統治者多重武輕文。中國的內亂,也帶給契丹國南侵的機會,遼國得以建立。五代十國是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其間河西和交趾地區逐漸離心,交趾(越南)最終脫離中國獨立。五代共有後梁、後唐、後晉、後漢與後周五個朝代。公元907年汴州朱溫篡唐建立後梁,這是五代十國的開始。太原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梁,後唐建國。後唐之後五代君王均出自李克用的子孫與部屬。後唐歷經後唐明宗的擴張與整頓,國力強盛,但發生內亂後,被石敬瑭引契丹軍攻滅,後晉建立。不久契晉關系惡化,契丹軍南下滅後晉,建立遼朝。同時劉知遠在太原建立後漢,收復中原。郭威篡後漢建後周,後周世宗柴榮苦心經營,使後周隱隱有一統天下的希望,但柴榮在北伐燕雲十六州時不幸病亡。後周隨後被趙匡胤所篡,五代結束。在五代更迭中,中原地區之外存在過前蜀、後蜀、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荊南、北漢十個割據政權,合稱十國。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後,與其弟宋太宗趙光義相繼消掃盪群雄,公元979年,趙光義滅北漢,實現統一。
滅亡原因:
1、藩鎮勢力依然強大,新生政權也無法控制,以致內亂戰爭不斷;
2、不少君主昏庸淫亂、殘暴蠻橫,軍務鬆弛,貪官暴吏欺壓百姓;
3、權臣勾結外族作亂,以及外族反撲中原擄掠殺伐;
4、政權太多,賦斂苛重,戰事頻繁,社會秩序、經濟基礎破壞嚴重。
宋王朝(960—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時代,分北宋和南宋。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宋真宗、宋仁宗時期步入了盛世,北宋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來藩鎮割據和宦官亂政的現象,採取重文輕武的施政方針,一方面在軍事上積弱,1127年徽、欽二帝受金人擄去,迫使宋室南遷。1127年靖康之恥,北宋滅亡。靖康之變後宋高宗趙構在應天府南京(今商丘)倉促登基,繼承皇位,後南遷定都在臨安府(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稱南宋。後期抗蒙戰爭連年,到1276年,元朝軍隊攻佔臨安,1279年,8歲的小皇帝趙昺被大臣陸秀夫背著跳海而死,厓山海戰後,宋朝徹底滅亡。有學者認為宋朝滅亡是「崖山之後無中國」。宋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最繁榮的時代,宋朝時中國GDP佔世界比重60%,為各朝代第一,期間出現了宋明理學,科技發展亦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廉潔。人口至大觀四年(1110年)的1億1275萬。西方與日本史學界中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人不在少數。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時期。關注微號「大海、旅遊、人」
滅亡原因:
1、以文制武的方針,造成了軍隊內相互牽制,動輒掣肘,弊病叢生;
2、後晉石敬瑭割讓的「燕雲十六州」,使漢族江山的天然屏障失去,無法抵禦外族騎兵;
3、聯金抗遼、聯蒙抗金決策失誤,只看到了遼(金)的強大,沒看到金(蒙)的危脅;
4、統治階層對軍事的無知、無能、不作為,導致了開封防禦戰的失利;
5、皇帝昏庸,朝政腐敗,政治內斗嚴重,以及軍費開支較大,百姓負擔過重。
元王朝(1271-1368)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帝國。定都大都(今北京市)。1206年鐵木真建立蒙古汗國。1260年忽必烈即位大汗並建元「中統」,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元,1279年滅南宋,統一中國。元朝的疆域空前廣闊,北至北海、東到日本海,西藏和台灣第一次被納入中國版圖。元朝實行一省制,在中央設中書省,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處理政務。造成了宰相專權和內亂頻發。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開我國行省制度之先河。商品經濟和海外貿易較繁榮。其間出現了元曲和散曲等文化形式。其整體生產力不如宋朝,後期因統治腐敗和民族壓迫,導致農民起義,1368年明軍攻佔大都,元朝在全國的統治結束,元政權退居漠稱北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位建國韃靼,北元亡。
滅亡原因:
1、貴族生活糜爛,吏治腐敗,政府信用破產,土地兼並嚴重;
2、不平等的民族等級制度,以及對人民壓迫欺凌嚴重;
3、財政赤字高居不下,賦稅過重,外加自然災害嚴重;
4、管理者不注重學習,只會用武力打江山。
明王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封建王朝。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南宋滅亡五十年後,元朝統治者日益殘暴黑暗,終於爆發了元末農民起義。朱元璋參加了當時的濠州大帥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分支,經過多年的南征北戰,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獨霸一方,史稱西吳政權。1368年,朱元璋稱帝,以應天府(南京)為京師,國號大明,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明前期,經過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國力發展迅速,到明成祖時期,國力強盛,萬邦來朝,史稱永樂盛世。其後的明仁宗和明宣宗時期仍處於興盛時期,史稱仁宣之治,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中後期由於與政治腐敗導致國力下降。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明鄭結束。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為後世子孫所敬仰。
滅亡原因:
1、文官集團膨脹,權力過大,以及後期閹黨專政危害統治;
2、外敵襲擾不斷,政府添兵設餉,軍費較大,造成財政經濟危機;
3、資本主義萌芽,政府不注重工商業發展,大大限制商品貨幣的流通;
4、天災人禍相繼發生,造成流民數量大增,農民起義不斷影響穩定;
5、吳三桂引清兵入關,自毀長城,幫助滿清撿現成江山。
清王朝(1644年—1912年)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政權,也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制國家。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國稱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明崇禎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極稱帝,改國號為清。1644年(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順軍攻佔北京,明朝滅亡;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入關,打敗大順農民軍;同年清順治帝遷都北京,從此清朝取代明朝成為全國的統治者。入關後20年時間里,清朝先後滅亡大順、大西和南明等政權,基本統一全國。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版圖,同時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1840年鴉片戰爭後進入近代,清廷與侵略者分別締結了大量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損害,逐步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人民負擔更為沉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瓦解,從此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清朝從後金建立開始算起,共有十二帝。
滅亡原因:
1、政治的黑暗腐朽,以及統治者本身腐化(慈喜)、無能(皇帝);
2、閉關鎖國政策下,導致思想、制度、科技落後;
3、清政府弱軟無能,面對列強的入侵,只知一味的委曲求全、割地賠款;
4、軍隊的失控(陸軍新軍在國內的變亂中倒戈相向),及其職能的倒轉(軍隊的職能只能對外而不是對內);
5、財政赤字下,「永不加賦」的朝訓被一破再破,各項加征攤派有增無減;
6、清末鐵路的「國進民退」,進一步激起了民怨。
Ⅳ 人生更上一層樓的詩句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人生自古誰無死,流取丹心照汗青
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與鴻毛
名和利啊,什麼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生死有命,富貴在天
面對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我的笑聲中動搖!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拼得十萬頭顱血,要把乾坤力挽回。
生於憂患,死與安樂。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慷慨過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青山處處埋忠骨 何必馬革裹屍還
丹青不知老將至,富貴於我如浮雲。
但覺高歌有鬼神, 安知餓死填溝壑?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此去黃泉招舊部,旌旗十萬斬閻羅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
為赴大義輕生死
人死不過頭點地,腦袋掉下來,碗大個疤!
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
------此二句多見於江湖人士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浮沉宦海如鷗鳥,生死書叢似蠹魚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
「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
「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智者樂山山如畫,
仁者樂水水無涯。
從從容容一杯酒,
平平淡淡一杯茶。
細雨朦朧小石橋,
春風盪漾小竹筏。
夜無明月花獨舞,
腹有詩書氣自華。
1. 擇善人而交, 擇善書而讀, 擇善言而聽, 擇善行而從。
2. 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3. 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4. 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5.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能受苦乃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痴人,敬君子方顯有德,怕小人不算無能,退一步天高地闊,讓三分心平氣和,欲進步需思退步,若著手先慮放手,如得意不宜重往,凡做事應有餘步。持黃金為珍貴,知安樂方值千金,事臨頭三思為妙,怒上心忍讓最高。切勿貪意外之財,知足者人心常樂。若能以此去處事,一生安樂任逍遙。
6. 處事不必求功,無過便是功。為人不必感德,無怨便是德。
7. 平安是幸,知足是福,清心是祿,寡慾是壽。
8.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9.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0.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11.勢不可使盡,福不可享盡,便宜不可占盡,聰明不可用盡。
12.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13.平生不做皺眉事,世上應無切齒人。
14.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
15.多門之室生風,多言之人生禍。
16.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17.「我欲」是貧窮的標志。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18.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惡聞己過。
19.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20.莫妒他長,妒長,則己終是短。莫護己短,護短,則己終不長。
21.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23.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24.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25.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6.「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27.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誇,則其德厚矣!
28.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29.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30.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內在安祥,才是下手之處。
31.人為善,福雖未至,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福已遠離。
32.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33.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長者,取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34.積金遺於子孫,子孫未必能守;積書於子孫,子孫未必能讀。不如積陰德於冥冥之中,此乃萬世傳家之寶訓也。
35.積德為產業,強勝於美宅良田。
36.能付出愛心就是福,能消除煩惱就是慧。
37.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
38.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39.夢中冥冥有樂趣,覺後空空無大千。
40.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41.情生智隔。
42.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43.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44.嫉妒別人,仇視異己,就等於把生命交給別人。
45.一個人如果不被惡習所染,幸福近矣。
46.誹謗別人,就象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47.恨別人,痛苦的卻是自己。
48.人之所以平凡,在於無法超越自己。
49.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50.改變自己,是自救,影響別人,是救人。
51.謊言像一朵盛開的鮮花,外表美麗,生命短暫。
52.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53.人不求福,斯無禍。人不求利,斯無害。
54.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時而動。
多送你幾句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鶴鳴》
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正冠——漢樂府民歌《君子行》
3.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漢樂府民歌《城中謠》
4.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晉.劉琨《重贈盧諶》
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唐.王之煥《登鸛雀樓》
6.人事有代謝,往事成古今——唐.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
7.草木本無意,榮枯自有時——唐.孟浩然《江上寄山陰崔少府國輔》
8.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唐.李紳《憫農》
9.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唐.韓愈《調張籍》
10.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11.物情無巨細,自適固其常——唐.杜甫《夏夜嘆》
12.春花無數,畢竟何如秋實——宋.陳亮《三都樂》
13.功高成怨府,權盛是危機——宋.王邁《讀渡江諸將傳》
14.萬物興歇皆自然——唐.李白《日出行》
15.天若有情天亦老——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
16.一寸光陰一寸金——唐.王貞白《白鹿洞二首》
17.人生七十古來稀——唐.杜甫《曲江》
18.山外青山樓外樓——宋.林升《題臨安邸》
19.古來青史誰不見,今見功名勝古人——唐.岑參《輪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
20.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唐.劉希夷《代悲白頭翁》
21.寅父猶能畏後生,丈夫未可輕少年——唐.李白《上李邕》
22.假金方用真金鍍,若是真金不鍍金——唐.李紳《答章孝標》
23.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唐.劉禹錫《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4.請君莫奏前朝曲,聽唱新翻楊柳枝——唐.劉禹錫《楊柳枝詞》
25.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唐.劉禹錫《樂天見示傷微之敦詩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詩以寄》
26.採得百花成蜜後,為誰辛苦為誰甜——唐.羅隱《蜂》
27.爾曹身為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唐.杜甫《戲為六絕句》
28.只看後浪催前浪,當悟新人勝舊人——宋.釋文向《過苕溪》
29.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宋.王安石《登飛來峰》
30.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宋.蘇軾《題西林壁》
31.不是一番梅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元.高明《琵琶記》
3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宋.陸游《冬夜讀書示子聿》
33.近水樓台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宋.蘇麟《斷句》
34.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宋.蘇軾《和子由澠池懷舊》
35.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宋.蘇軾《水調歌頭》
36.一灣死水全無浪,也有春風擺動時——元.戴善夫《陶學士醉寫風光好雜劇》
37.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後甜——元.白樸《陽春曲.題情》
38.蒼龍日暮還行雨,老樹春深更著花——明.顧炎武《又酬傅處士次韻》
3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清.趙翼《論詩》
Ⅳ 長壽多辱 什麼意思
多言多敗,多抄事多害,多男多懼,多壽多辱,民間的很多認識的確很深刻,長壽多辱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理解,一則,活得久經事就多,必然有很多不如意事,所謂多辱,比如比較魯迅和巴金,巴老在反右中、文革中受到的辱,還有後來躺在病床上多年的苦難,魯迅則沒經歷著;另一方面,人越老,沒有精力了解新時代,因此與下一代的矛盾也越多,因此會受到下一代的嘲笑也會多。
Ⅵ 心情座右銘
品人要品德,交人要交心。人不交不知誰好誰壞,事不出不知誰遠誰近。人不品不知誰濃誰淡,利不盡不知誰聚誰散,人不窮不知誰冷誰暖。有的人嘴上說的比唱的還好。
心情座右銘
1、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2、人生至惡是善談人過;人生至愚惡聞己過。
3、一個人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而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4、福至不狂,禍至不懼。
5、幫助別人得到他想要的,自己就會夢想成真。
6、我越努力工作,我的運氣就越好。
7、生氣,就是拿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原諒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8、征服世界,並不偉大,一個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人。
9、須交有道之人,莫結無義之友。飲清靜之茶,莫貪花色之酒。開方便之門,閑是非之口。
10、豈能盡隨人願,但求無愧我心。
11、在人之上,要視別人為人;在人之下,要視自已為人。
12、好話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13、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更勇於縮小自己。
14、不妄求,則心安,不妄做,則身安。
15、扶危周急固為美事。能不自誇,則其德厚矣!
16、是非只為多開口,煩腦皆因強出頭。
17、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
18、遇順境,處之淡然,遇逆境,處之泰然。
19、人之所以平凡,在於無法超越自己。
20、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21、位卑未敢忘憂國。
22、羅馬人凱撒大帝,威震歐亞非三大陸,臨終告訴侍者說:「請把我的雙手放在棺材外面,讓世人看看,偉大如我凱撒者,死後也是兩手空空。
23、世事忙忙如水流,休將名利掛心頭。粗茶淡飯隨緣過,富貴榮華莫強求。
24、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25、未必錢多樂便多,財多累己招煩惱。清貧樂道真自在,無牽無掛樂逍遙。
26、做事不必與俗同,亦不宜與俗異。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27、思想是一切事物的源頭。
28、平生無一事可瞞人,此是大快。
29、無欲則剛。
30、善人行善,從樂入樂,從明入明。惡人行惡,從苦入苦,從冥入冥。
31、擇善人而交,擇善書而讀,擇善言而聽,擇善行而從。
32、人不求福,斯無禍。人不求利,斯無害。
33、智者順時而謀,愚者逆時而動。
34、念頭端正,福星臨,念頭不正,災星照。
35、是非天天有,不聽自然無。
36、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
37、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則天下無事。懷慈悲心,做慈悲事,則心中太平。
38、不自重者,取辱。不自長者,取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足者,博聞。
39、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受,減一分福澤。
40、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你的生活就不再有工作。
41、受思深處宜先退,得意濃時便可休。
42、誹謗別人,就象含血噴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43、情生智隔。
44、「我欲」是貧窮的標志。事能常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45、有志者事竟成。
46、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慾則寬。
47、心量狹小,則多煩惱,心量廣大,智慧豐饒。
48、把自己的慾望降到最低點,把自己的理性升華到最高點,就是聖人。
49、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50、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51、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卧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52、大肚能容,斷卻許多煩惱障,笑容可掬,結成無量歡喜緣。
53、心慈者,壽必長。心刻者,壽必促。
54、得意淡然,失意坦然;喜而不狂,憂而不傷。
55、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
56、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57、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做遠憂。
58、退一步風平浪靜,忍一時海闊天空。
59、見己不是,萬善之門。見人不是,諸惡之根。
60、「惡」,恐人知,便是大惡。「善」,欲人知,不是真善。
Ⅶ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報任安書(節選)司馬遷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
小題1:A 小題1:C 小題1:D 小題1:⑴剛出生六個月,我慈愛的父親就不幸去世了,經過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親改了嫁。⑵於是叫人再次修繕了南閣子,那式樣與以前稍有不同。⑶若能順應萬物的本性,並且把握「六氣」的變化,而在無窮無盡的境域中遨遊的人,他還要憑借什麼呢!⑷我一向認為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誕的,把長壽和短命同等看待也是虛妄的。 Ⅷ 人生是怎樣的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與長壽取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養老保險的不同檔次各領多少錢
瀏覽:8
2021年巴馬百歲老人有多少個
瀏覽:31
只交醫保沒有交養老金怎麼辦
瀏覽:51
孝順你真棒
瀏覽:507
石景山區有老年大學嗎
瀏覽:90
吉林省事業退休人員工資待遇
瀏覽:697
蘇州公交70周歲
瀏覽:309
2016年退休工資濰坊
瀏覽:12
老年人每天走多少步對身體最好
瀏覽:468
老年人胃病嚴重可以吃什麼零食
瀏覽:342
企保養老金醫保等按什麼比例交
瀏覽:331
美國的養老機構
瀏覽:501
你最令父母欣賞的一件事是什麼
瀏覽:200
孝順家訓家規的作文
瀏覽:448
老人家為什麼不會死
瀏覽:785
2015靈活就業養老保險中段怎麼繳
瀏覽:635
疫情下的中國人怎麼養老
瀏覽:336
體檢前一天睡多久
瀏覽:1
幼兒園國學孝敬父母教案
瀏覽:680
順義區老幹部局老年大學
瀏覽:3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