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1917年尼古拉 特斯拉獲得愛迪生獎章!
尼古拉·特斯拉出生於斯米連(英文名 Smiljan,現屬於克羅埃西亞的戈斯皮奇市)的一個村莊, 父母都是塞爾維亞人。其出生地屬於奧地利帝國(今克羅埃西亞共和國)的利卡區戈斯皮奇附近[4]。他的受洗紀錄證明他出生於1856年6月28日[格里歷7月10日]。其父親名為米盧廷·特斯拉(Rev. Milutin Tesla),是一位在斯雷姆斯基卡爾洛夫奇教區的塞爾維亞東正教教堂里的神父。其母親名為久卡(Đuka)就是一位塞爾維亞東正教神父的女兒,並且非常擅長於製作家庭手工工具。她能背誦許多塞爾維亞史詩,但從未學過認字[5]。他的教父,Jovan Drenovac,是保衛軍事邊疆的陸軍上尉。特斯拉為家中五個孩子之一,有一個兄弟(Dane,在尼古拉五歲時死於騎馬意外)和三個姊妹(Milka, Angelina和Marica)[6]。1862年時他的家庭移居到戈斯皮奇。特斯拉在克羅埃西亞的卡爾洛瓦茨上學,並在1875年奧地利的格拉茨科技大學修讀電機工程。在那裡,他學習交流電的應用。至少有兩份資料說明他在格拉茨大學得到學士學位[7][8]。然而他的學校卻宣稱他從來沒有獲得過學位,他在大學一年級只上了第一學期的課,並且在那期間已經不聽課了[9]。另一些人稱他因交不起第一學期的學費而被迫退學了[10][11]。據他大學室友所說,特斯拉沒有畢業[12]。在1878年,他離開格拉茨並且與家裡斷絕了所有的聯系。他去了斯洛維尼亞的馬里博爾,在那裡他首次被聘為助理工程師,為期一年。在這期間他患上了神經衰弱。他的父親一直勸他回到布拉格大學的查爾斯-費迪南德大學分校,於是他於1880年到那裡讀了夏季學期。然而當他父親死後,又只讀完了一個學期,他就離開了大學[13]。
交流發電機原理說明
特斯拉熱衷於閱讀各種書籍。他能像照相機一般,記下整本書[14]。特斯拉在他的自傳里敘述了他所經歷的靈感的每一個細節。在早年,他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病痛折磨。承受著奇怪的痛苦,眩目的閃光時常會出現在他眼前,並伴隨著幻覺。大多數時候,這些幻像有關於一個詞或者一個即將閃現的念頭;僅僅聽到一個詞,他就能想像這個物體的具體細節。特斯拉能夠詳細地試驗並製造曾經在他腦中閃過的那些靈感。這是一項如今被稱為視覺思維的技巧。特斯拉也經常快速地回憶起發生在他早年生活的事,這種情況在他的孩提時代已經出現了。[15]
特斯拉的交流發電機用來遠距離輸送電力
法國與美國[編輯]
在1882年他去了法國巴黎,在愛迪生公司做一名工程師,設計改進電器。同年特斯拉發明了感應馬達並開始開發各種用到旋轉磁場的設備(於1888年取得了專利)。
不久以後,特斯拉因得知母親病危而急匆匆地離開巴黎,剛到達不久後的幾個小時母親就死了,當時是1882年4月。她臨終前的最後一句話是:「你終於來了,尼古拉,我的驕傲。」當她死後,特斯拉就病了。他在母親的出生地查茨和戈斯皮奇休養了兩三個星期。
1884年,特斯拉第一次踏上美國國土,來到了紐約。除了前僱主查爾斯·巴奇勒所寫的推薦函外,他幾乎是一無所有。這封信是寫給托馬斯·愛迪生的,信中提到:「我知道有兩個偉大的人,你是其中之一,另一個就是這個年輕人了。」愛迪生僱用了特斯拉,安排他在愛迪生機械公司工作。特斯拉開始為愛迪生進行簡單的電器設計,他進步很快,不久以後就能解決公司一些非常難的問題。特斯拉完全負責了愛迪生公司直流電機的重新設計。
1919年,特斯拉寫道:「如果他完成馬達和發電機的改進工作,愛迪生將提供給他驚人的5萬美元(如計入通貨膨脹,相當於今天(2006年)的一百萬美元)」。特斯拉說他的工作持續了將近一年,幾乎將整個發電機重新設計了,使愛迪生公司從中獲得巨大的利潤和新的專利所有權。當特斯拉向愛迪生索取5萬美元時,愛迪生回答他:「特斯拉,你不懂我們美國人的幽默」,就此違背了自己的諾言[16][17]。這筆獎金的金額相當於公司創始資本,而以特斯拉當時每周18美元的薪水,他需要工作53年才能賺到。當特斯拉要求加薪至每周25美元遭到拒絕後辭職。
特斯拉最後發現自己在愛迪生的公司僅僅是出賣體力,但在這段時間里,他開始關注於交流電系統的設計。
中年[編輯]
在1886,特斯拉創建了自己的公司,特斯拉電燈與電氣製造公司(Tesla Electric Light & Manufacturing)。投資商不同意特斯拉關於交流電發電機的計劃,並且最終罷免了他的職務。在1886到1887期間,特斯拉在紐約做一個普通的勞動者,既是為了糊口,也是為他的下一個工程計劃積累資金。在1887,他組裝了最早的無電刷交流電感應馬達(brushless alternating current inction motor), 並在1888年為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作了演示。同年(1888年),他發展了特斯拉線圈的原理,並且開始在西屋電器與製造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 & Manufacturing Company)位於匹茲堡的實驗室與喬治·威斯汀豪斯一起工作。威斯汀豪斯聽取了他的關於利用多相系統遠程傳輸交流電的想法。
在早期的研究中,特斯拉製造了許多實驗設備來產生X射線。特斯拉認為用他的電路,「我的儀器可以產生的愛克斯光(即X射線)的能量比一般儀器可以產生的要大的多。」[18]
他還談到用他的電路和單節點X射線產生設備在工作時的危害。在他許多調查這種現象的記錄中,他歸結了導致皮膚損傷的許多原因。他認為早期的皮膚損傷並不是X射線所引起的,而是臭氧的產生與皮膚接觸,和一些亞硝酸接觸所致。特斯拉錯誤地認為X射線是縱波。
特斯拉完成了一些實驗先於倫琴證實了他的發現(包括拍攝他的手的X射線照片,之後他將照片寄給了倫琴),但沒有使他的發現眾所周知,他的大部分研究資料在1895年三月的第五大道一次實驗室大火中給燒毀了。
特斯拉的發電機於1895年被其改進,改進中考慮到了液態空氣。特斯拉知道,根據開爾文的發現,液態空氣重新液化時會吸收的並可以用來驅動東西的熱量,要比理論上產生的要更多。
特斯拉早在1891年證實了無線能量傳輸,特斯拉效應(以此紀念特斯拉)是用來闡述這種類型的電導應用的術語(即能量穿過空間和物體的運動並不只是像穿過導體的電流一樣)。
美國公民[編輯]
在1891年7月30日,35歲的特斯拉加入美國國籍。同年在紐約第五大道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在此之後,他在紐約的休斯頓街建立了自己的實驗室。在那裡他用機電振盪器進行了機械共振實驗,他使周圍的一些建築物產生了共振,引來了警方的投訴。隨著速度的增加,他用儀器到達了房子的共振頻率,之後他發現了這個實驗的危險,被迫強拆自己的房子來終止實驗,此時警察也剛剛到了。[19]他在紐約一些地方無線點亮了那裡的電燈,為無線傳輸的可能性提供了證據。[20]
特斯拉的摯友中有一些是藝術家。他結識了美國世紀雜志(The Century Magazine)的編輯羅伯特•安德伍德•約翰遜。與此同時,他也受吠陀哲學(即印度哲學)哲學家辨喜的影響,到後來他接觸印度教吠陀思想,以至於特斯拉開始用梵文來命名他的有關物質與能量的基本概念。[21]
當特斯拉36歲時,第一次獲得了多相電源系統的專利權。他繼續研究了旋轉磁場的定律。1892至1894年,特斯拉擔任美國電氣工程師學會副主席和美國無線電工程師學會的先驅人,也就是後來的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1893年至1895年,他在研究高頻交流電。他用圓錐形的特斯拉線圈造出了百萬伏的交流電,他研究了導體中的「集膚效應」,設計了調諧電路,發明了無繩氣體放電燈,並無線發射了電能,造了第一台無線電發射機。1893年,在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特斯拉做了一個有關無線電通信的演示。他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弗蘭克林學院發表演講,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他說:
許多年以後,人類的機器可以在宇宙中任何一點獲取能量從而驅動機器[22]。
在1893年的世博會(即芝加哥哥倫布紀念博覽會),這個世界性的博覽會第一次為電子展品開設展區。特斯拉與喬治•威斯汀豪斯有歷史意義的用交流電照亮了整個博覽會藉此向參觀者介紹交流電。在展會上,特斯拉展示了他的熒光燈和單節點燈泡。一位參觀者記述道:
「房間內懸掛著兩個用錫箔包裹的硬橡膠板。兩個大約相距十五英尺。當電源接通,燈泡與燈管沒有電線連接,而燈泡發光了。這個實驗與兩年前特斯拉在倫敦所做的實驗效果相同」[23]。
特斯拉使一個銅質的蛋(稱為哥倫布蛋)站立在了他的儀器上,以此闡述非同步電動機和旋轉磁場的原理。
愛迪生[編輯]
在19世紀80年代末,愛迪生推廣用直流電來提供電力分配比特斯拉與威斯汀豪斯所推廣的交流電來比,更有效果,因此特斯拉與愛迪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競爭對手。直到特斯拉發明了非同步電動機,交流電遠距離高壓傳輸的優點也就體現出來,同時也解決了機器不能用上交流電的問題。由於「電流大戰」緣故,特斯拉和威斯汀豪斯幾近破產,因此在1897年,特斯拉用自己的專利使用費替威斯汀豪斯緩解了一下危機。同年,特斯拉研究了粒子輻射,使他建立了宇宙射線基本方程。[24]
當特斯拉41歲時,他申請了第一個無線電專利美國專利 645,576。一年後,他向美軍演示了用無線電遙控船隻,他認為美軍會對像遙控魚雷的東西感興趣。特斯拉聲稱自己建造了「遙控力學的藝術」(Art of Telautomatics),是一種機器人,同時也是一種遙控科技。[25]1898年,他在麥迪遜廣場花園的一次電學博覽會上向公眾演示了無線電遙控船隻。特斯拉稱那船隻叫「遠程自動化」(teleautomation)。[26]20世紀60年代以前無線電遙控還是個新鮮事物。特斯拉發明了給汽油機(內燃機)的「電點火器」即火花塞,他獲得了專利美國專利 609,250。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編輯]
1889年,特斯拉決定遷往可以讓他有做高頻高壓實驗的地方,科羅拉多州的科羅拉多斯普林斯,並開始在那兒進行研究。到達後不久他向記者說,他正在做將訊號從派克斯峰(附近的一座山)送到巴黎的無線傳輸實驗。特斯拉的日記里有他對關於電離層及地下縱波與橫波的實驗的闡述。[27]
在實驗室中,特斯拉證明了泥土是導電體並製造出人造閃電。[28]
特斯拉通過自己的接收器觀察了閃電並研究了大氣電。特斯拉的接收器與檢波器的復製品到了非常復雜的程度(例如,分布式元模型,Q因子,空腔諧振器,無線電頻率反饋和再生電路)。[29]
特斯拉研究如何無線傳輸能量與電力。他在自己的實驗與發現的基礎之上通過計算得出地球的共振頻率接近8赫茲。20世紀50年代,研究人員證實電離層的空腔諧振頻率在此范圍之內(後來稱之為舒曼共振)。
特斯拉於1900年1月7日離開了科羅拉多斯普林斯。實驗室被拆除,裡面的東西全都被賣掉來抵債。在科羅拉多的實驗為特斯拉下一個計劃做好了准備,建立一個無線能量發射設施,也就是後來的沃登克里弗塔。特斯拉因發明增加電子波動強度的儀器而被授與美國專利 685,012專利。
晚年[編輯]
1900年,特斯拉拿著15萬美元(51%來自於約翰·皮爾蓬·摩根)開始計劃建造沃登克里弗塔。於1902的七月,特斯拉的研究從休士頓街移到了沃登克里弗塔,此塔將被用於全球電力的無線傳輸。但此塔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拆除而報廢。當時的報紙稱沃登克里弗塔為「特斯拉的百萬大建築」。於1904年,美國專利及商標局撤銷了原本的判決,給了古列爾莫·馬可尼無線電的專利權,之後特斯拉便開始他的無線電專利權之戰。1906年,在他的50歲生日之際,特斯拉示範了他的200匹馬力(150千瓦),每分鍾一千五百轉的無葉片渦輪。1900年-1911年之間,在紐約的「水力發電站」(Waterside Power Station),他的一些無葉渦輪引擎在100–5000匹馬力進行測試。
場論[編輯]
81歲的特斯拉聲稱他已經完成了《重力的動態理論》。他表示這個理論「在任何細節中都運作的完美無暇」而他希望趕快向全世界公布。這個理論從沒被正式出版過。
統一場理論至今仍是理論物理學的致力解決的難題。包括愛因斯坦在內的科學家尚未有一人接近這一目標。
馬克·吐溫在特斯拉的實驗室,1894年
逝世與遺產[編輯]
面額100塞爾維亞第納爾上的特斯拉
1931年7月20日時代雜志封面人物像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孤獨地於1943年1月7日在紐約酒店3327房間死於心衰竭。[30]因為拒絕出售他的交流電專利,特斯拉非常窮困,並在死後留下了一大筆債務。在那一年的晚些時候,美國高等法院決定維持特斯拉的專利號。[31]
盡管是美國人,但在特斯拉的死被公開之後,隸屬政府的外國人財產保管局仍取得了他的研究資料和專利。在他去世的時候,特斯拉仍然在繼續他對Teleforce武器和死亡射線的研究。盡管他沒有成功向美國戰爭部推銷出這些武器。他提出的死亡射線被認為是一個粒子束武器。美國政府沒有找到安全的原型裝置。在戰爭部聯系了FBI之後,他的研究被宣布為最高機密。受總統顧問的意見,他的所有個人物品都被查封;約翰·埃德加·胡佛宣布由於特斯拉的發明及專利的性質,他的所有研究都為絕密。[32]有一份文件記載道「(他)據報告有80個分布在不同地方的手提箱,那裡面有他的研究手稿以及試驗計劃……」。
由於他的研究的潛在重要性,特斯拉的家人和南斯拉夫大使館一直努力從美國當局取回這些物品。最終,他的侄子薩瓦·科薩諾維奇(Sava Kosanoviċ)取得了他的一些私人物品的所有權,這些物品現在陳列於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33]
座落於貝爾格萊德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
特斯拉的葬禮於1943年1月12日在紐約曼哈頓的聖約翰座堂舉行。他的骨灰於1957年被安葬於塞爾維亞貝爾格萊德的尼古拉特斯拉博物館。
大眾文化中的尼古拉·特斯拉[編輯]
尼古拉·特斯拉曾於許多不同的大眾文化中出現,例如書、電影、廣播、電視、音樂、劇院演出、漫畫以及電子游戲。由於人們對於他一生都缺乏了解,這讓他成了一個很適合戲劇性的小說的悲劇又富有靈感的角色。特斯拉尤其適合有關他的研究的科幻故事。尼古拉·特斯拉所發明的技術的影響是許多種類科幻小說的主題。
•特斯拉瓦登克萊弗科學中心的牌匾(Tesla's Wardenclyffe Science Center Plaque)[1]
•《軍事派科學之父:尼古拉·特斯拉》[2]
•由於他的傑出成就,後人對他的評價是:「被世界遺忘的天才:特斯拉」。
•於科幻電視系列劇《異形庇護所》中,他被描述為擁有血族血統的天才科學家,由於注射了遠古血族的血液而覺醒為世界上最後一個血族(特裔)。
•游戲《紅色警戒》中,有以他名字命名的武器「特斯拉線圈」。
•游戲《刺客信條2》中的「真相」指出,特斯拉擁有能給人類帶來先進科技的4號金蘋果,並計劃讓世界有用之不盡的能源,特斯拉因此成為了聖殿騎士們(愛迪生等人)攻擊的對象。
㈡ 電影《黑天鵝》里飾演導演的那個演員叫什麼名字,重要的是請幫我找出他演過的比較溫情和復雜的角色的電影
文森·卡索 Vincent Cassel
法國演員,父親Jean-Pierre Cassel同樣是一名演員,擅長扮演有吸引力的中產階級。文森特17歲上過馬戲學校,畢業於紐約的表演學院,22歲開始出演電視劇,但父母都不希望他從事演藝行業。盡管如此,他還是在1991年進入演藝圈。文森特拍第一部電影時就與馬修·卡索維茨相識了。兩人後來成了老搭檔,多次合作。卡索維茨的《怒火青春》里,文森特扮演了一個小混混,而這部當年名震戛納的電影也成就了這兩個年輕人。1996年,他出演了四部影片:《吻我,巴斯加里諾!》、《學生》、《多伯曼》、《非常公寓》。1997年出演《地中海》;1998年出演《快樂和它的小麻煩》;1999年出演《聖女貞德》;2001年出演《狼族盟約》,該片為法國目前最上座的四部影片之一。在法國電影界的順利發展,為他打開了國際影響力,越來越多的影迷開始關注他,他也順利成章地出現在好萊塢大製作影片中,如《十二羅漢》。
文森特在選擇角色上刻意地尋求多樣性,他扮演的人物,有《學生》里的家庭教師,有《太保密碼》里的強盜,也有《狼族盟約》里的貴族和《暗流》里的青年警探。這些性格完全不同的角色,他都敢於接受,努力嘗試。在這些動作懸念片中,法國評論界也給於他一定的肯定,2001年的《唇語驚魂》讓文森得到了自己第一個凱撒獎提名。
另一個關於文森特的話題,就是他的妻子——義大利大美女莫妮卡·貝魯齊...。兩人先後曾在5部電影中合作過,多數出演情侶,例如1996年的《非常公寓》,2002年加斯帕爾·諾埃參加戛納影展的《不可撤消》里,文森特和莫妮卡在銀幕上都有過不同尋常的愛情。外界雖然風傳兩人已因感情不和離婚,但他們撲朔迷離的關系依然是各八卦媒體捕捉的對象。
文森特·卡塞爾還是2006年戛納電影節的主持人。
㈢ 中考必讀名著
初中生中考必讀名著及簡介:
1、《西遊記》:
作者吳承恩,明代小說家。小說由孫悟空大鬧天宮、唐僧出世、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一起保護唐僧取經等三大部分組成。一路上歷盡千辛萬苦,戰勝形形色色的妖魔鬼怪,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功成圓滿,終成正果。
2、《水滸傳》:
作者施耐庵,小說以梁山泊起義敘寫了農民反封建斗爭發生、發展和失敗的全過程,以深刻的思想、廣泛的內容、傑出的藝術譜出封建社會農民起義的英雄史詩、革命悲劇,反映出沒落衰敗的封建社會深重的剝削和殘酷的壓迫激化著階級矛盾,反動統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廣大人民的反抗斗爭。
3、《三國演義》:
羅貫中,元末明初小說家、戲曲家。小說通過集中描繪三國時代各封建統治集團之間的政治、軍事、外交斗爭,揭示了東漢末年社會現實的動盪和黑暗,譴責了封建統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人民呼喚明君、呼喚安定的強烈願望。
4、《紅樓夢》:
曹雪芹,清代小說家。小說以賈寶玉、林黛玉和薛寶釵的愛情悲劇為主線,通過對「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榮衰的描寫,展示了廣闊的社會生活視野,森羅萬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們稱《紅樓夢》內蘊著一個時代的歷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網路全書。現在人們說起《紅樓夢》,往往指的就是曹雪芹的前八十回和高鶚的後四十回續書的總稱。
5、《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是魯迅回憶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不同生活經歷與體驗的散文集。全書收錄了《狗•貓•鼠》、《阿長與〈山海經〉》、《二十四孝圖》、《五猖會》、《無常》、《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父親的病》、《瑣記》、《藤野先生》、《范愛農》等十篇文章。書中不少文章包含著著溫馨的回憶與理性的批判。
6、《駱駝祥子》:
《駱駝祥子》作者老舍。小說講述的是一個普通人力車夫的辛酸故事。
7、《繁星》《春水》: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詩人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下寫成的詩集。內容包括對母愛與童真的歌頌,對大自然的崇拜和贊頌,對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等等。
8、《童年》:
《童年》是前蘇聯作家高爾基的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另有《在人間》、《我的大學》)。小說講述阿廖沙三歲到十歲的童年生活。從「我」隨母親去投奔外祖父寫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間」混飯吃結束,生動再現了19世紀七八十年代俄羅斯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
9、《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雙目失明、全身癱瘓的全蘇聯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在病床上歷時三年才寫成的作品。小說以保爾的生活經歷為線索,展現了從1915到1930年前後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
10、《名人傳》:
作者羅曼•羅蘭,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作者痛感當時的歐洲是一個騷動不安、彌漫著腐敗風氣的社會,是一個需要偉人的社會,為此寫作了《名人傳》。小說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義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
11、《魯濱孫漂流記》:
作者是英國人笛福。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描寫了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過平庸的生活,一心嚮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小說第一部分寫魯濱孫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在巴西買了種植園;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要部分,寫魯濱孫在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的經歷。第三部分敘述他從荒島回來後的事情,主要經歷是由陸路從葡萄牙回英國途中遇狼群的經歷。
12、《格列佛游記》:
作者是英國人笛福。小說採用第一人稱的寫法,描寫了出身於商人之家的魯濱孫,不甘過平庸的生活,一心嚮往著充滿冒險與挑戰的海外生活,於是私自離家出海航行,去實現遨遊世界的夢想,但每次都歷盡艱險。小說第一部分寫魯濱孫離家三次航海的經歷,在巴西買了種植園;第二部分是小說的主要部分,寫魯濱孫在一座荒無人煙的海島上度過了28年孤獨的時光的經歷。第三部分敘述他從荒島回來後的事情,主要經歷是由陸路從葡萄牙回英國途中遇狼群的經歷。
13、《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是古希臘、古羅馬時代流傳下來的故事,經後人匯集,統歸在伊索名下。是世界文學史上流傳最廣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如「龜兔賽跑」、「狼來了」、「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狼和小羊」、「農夫和蛇」等
14、《湯姆•索亞歷險記》。
作者馬克•吐溫,美國作家。作者以滿腔熱情和真摯的愛為讀者塑造了小主人公湯姆•索亞和他的一群小夥伴。湯姆•索亞是個成長中的孩子,他調皮,喜歡惡作劇,卻又善良可愛樂於助人。他討厭教堂里老師乾巴巴的說教,他不喜歡整天在學校里乾燥無味的生活,他嚮往成為綠林好漢,他希望加入海盜,過新鮮刺激的生活。他總在危險時刻,挺身而出,做出那些懦弱的「好孩子」、體面的「優秀生」無法做出的正義行為,展示出自己的魅力。
㈣ 尼古拉一世命令修復後的新東宮具體是什麼樣的
1837年,尼古拉一世統治時期冬宮發生了一次大火災,華麗的裝飾幾乎化為灰燼。大火從彼得廳和元帥廳的牆壁開始熊熊燃燒,僅僅三天,富麗堂皇的沙皇宮殿就只剩下磚牆和地下室與第一層上面的拱形板了。萬幸的是,所有造型藝術品、傢具、器具和其他珍貴財產得以搶救出來。
修復工作持續了兩年,由建築師斯塔諾夫和布留諾夫領導。根據尼古拉一世的命令,宮殿的大部分「要恢復原貌」,很快被大火燒毀的地方不僅恢復了原樣,而且更加豪華。
宮殿的外表和一些內部裝飾(如約旦樓梯、大禮拜堂和音樂廳)很快就修復了。然而其他地方建築師往往需要改變其裝飾個性和色調,融入後古典主義的成分。
冬宮的孔雀石大廳分外美麗。該廳的裝飾是1837年大火之後重新修建的,在這之前,這里曾是尼古拉一世的妻子——亞歷山大•費多羅芙娜皇後的會客室。根據蒙費蘭、布留諾夫的方案,設計孔雀石客廳時本應該保留原會客廳的風格,但尼古拉一世卻要求用孔雀石來裝修大廳,當時用孔雀石來裝飾比較講究的場所還很少見。
鮮綠色的孔雀石按照其質地要比裝修亞歷山大•費多羅夫娜會客廳所用的碧石上更多的鍍金層。孔雀石色調和紋理極其多樣化,從很早的時候起就吸引了烏拉爾的工匠和藝術家,他們用俄羅斯鑲嵌細工法琢磨孔雀石。彼得科夫斯基工廠為了修建這座客廳用了大約1120公斤孔雀石。
在孔雀石客廳里,你會驚詫於它的奢華和創作大師豐富的想像力。黃金飾品彷彿神奇的瀑布一般遍布整個大廳,或者一塊全用黃金做成,或者只用黃金勾出花紋。白色的牆壁下面是白色大理石砌的圍牆。柱基、柱腳鍍了黃金的孔雀石圓柱和壁柱沿著牆壁均勻地聳立著。柱子之間的窄牆面上有孔雀石壁爐,兩旁是鍍金大門。
斯塔索夫將彼得廳修復得尤為精細。這個大廳是大火發生前四年,即1833年,為紀念俄羅斯帝國的締造者彼得一世由建築師蒙費蘭建造的。這座大廳與和其相鄰的元帥廳同時建造,因而建得非常匆忙。兩個大廳的主要建築材料不是磚和石頭,而是木材。
彼得廳在外形上就與眾不同。它的主體呈四方形,最後面是一個帶有平台的半圓形壁龕,平台上擺放著沙皇的寶座。壁龕作為大廳的一面牆,用綉有俄羅斯國徽的紅布罩著。十字形拱的中央吊著優雅的枝形吊燈,壁龕兩旁的台座上擺著壁燈架和兩個大枝形燈台與之呼應。
在彼得廳修復過程中雕塑家卡托茨雕刻了彼得一世的淺浮雕像;彩色寫生畫家曼吉齊給穹頂著色,並在穹頂下面繪制了有關彼得大帝生活情節的圖畫。
大火之後,斯塔索夫只對彼得廳的牆壁稍加改變,由單壁柱改為雙壁柱。同時代的人將1838年修復後的彼得廳與原先的相比時,發覺前者在靈巧和庄嚴上更勝一籌。確實,斯塔索夫用天然的灰色碧石柱子代替掛有彼得一世畫像框的仿製斑岩,大大提升了彼得廳內部裝飾的藝術價值。
用里昂天鵝絨替代過去的裝飾牆壁材料,這種天鵝絨是法國里昂樂世界工廠生產的。彩畫牆面上也繪有俄羅斯帝國的國徽——雙頭鷹,而且每個彩畫中央都有大型國徽。四個角落有彼得一世的花體字框,每一面彩畫牆都勾勒了月桂葉花邊。無論是國徽還是帶有花體字的花邊都是用銀線,有些地方是用金線手工縫制的。
藝術家曼吉齊不僅重畫了以前的彩色風景畫,而且除了大廳中央正面牆上的圖案裝飾外,在穹頂下面還畫了反映彼得一世在波爾塔瓦戰役和森林戰役中的圖畫。
半圓形室在彼得廳的結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用四根圓柱、四根壁柱把長方形大廳分開。半圓室最裡面是正門,正門中央紅色的天鵝絨底上綉著月桂枝,還畫著彼得一世與羅馬戰爭和智慧女神密涅瓦。這幅畫是1730年在倫敦由威尼斯一位藝術家應駐英國俄羅斯公使、詩人、諷刺作家岡捷米爾預約而繪制的。這幅畫以大海和輪船為背景,女神密涅瓦牽著彼得大帝的手,一手托著彼得大帝頭上的皇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