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七十至八十歲在古代稱為什麼
七十至八十歲在古代稱分別為:
古稀:指10歲,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
出處:唐代·杜甫《曲江二首》
原文: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釋義:到處都欠著酒債,那是尋常小事,人能夠活到七十歲,古來也是很少的了。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耄[mao]耋[die]:均指八九十歲。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稱謂
垂髫之年:泛指兒童。因為古代小孩頭發下垂,由此引申指未成年的人。
黃口:指十歲以下的兒童。
幼學:指十歲的兒童。
金釵之年:指女孩十二歲。
豆蔻年華:指女孩十三歲。
及笄之年:指女子年滿十五歲。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指女子十六歲。
桃李年華:指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指女子二十四歲。
② 男子在古代70,80,90,100歲被稱作什麼
不滿周歲抄——襁褓;
2~3歲——孩提;襲
女孩7歲——髫年;
男孩8歲——齠年;
幼年泛稱——總角;
10歲以下——黃口;
13~15歲——舞勺之年;
15~20歲——舞象之年;
12歲(女)——金釵之年;
13歲(女)——豆蔻年華,
15歲(女)——及笄之年;
16歲(女)——破瓜年華、碧玉年華;
20歲(女)——桃李年華;
24歲(女)花信年華;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歲(女)——半老徐娘;
20歲(男)——弱冠;
30歲(男)——而立之年;
40歲(男)——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歲——杖朝之年;
80~90歲——耄耋之年;
90歲鮐背之年;
100歲——期頤。
越朴時刻擁有多位一線教學經驗豐富的語文老師,講課深入淺出,生動幽默,對小初高的語文成績提分十分有效,更設置了一鍵試聽功能,先體驗再付款,歡迎登錄越朴時刻小程序或下載注冊「越朴時刻」APP。
③ 古時70歲怎麼稱
古時對年齡的稱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希之年。
④ 請寫出古人把70到90歲稱為什麼
70歲稱古稀之年。
80歲稱杖朝之年。
80至90歲耄耄之年。
100歲樂期頤
⑤ 古代60歲的男人應該叫什麼(70歲是古稀,80歲是耄耋。。。)
六十歲,別稱為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
「花甲之年」來源:
由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循環。因干支名號錯綜參互,故稱花甲。
男職工退休年齡:
根據1978年6月國務院頒發的《關於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和《關於安置老弱病殘幹部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規定,下列幾種情況可以辦理退休:
(1)男職工年滿60周歲,女幹部年滿55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連續工齡或工作年限滿10年。
(5)男子70歲古代怎麼稱擴展閱讀:
稱謂來歷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⑥ 古代70歲怎麼稱呼
人到七十古來稀,古稀之年
⑦ 古代形容70歲老人怎麼稱呼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回多依此詩答,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壽:指70歲壽辰.源於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的詩句.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中壽:七十為中壽.
懸車之年:指70歲.
77歲
喜壽:指77歲,草書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歲.
⑧ 古代對40、50、60、70、80、100歲的人怎麼稱呼
1、40歲:不惑之年、強壯之年
2、50歲: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內服之年、大衍之年
3、60歲:花甲、容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
4、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5、80歲:杖朝之年
6、100歲:期頤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有些由於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
年齡稱謂介紹: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
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發)。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發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⑨ 古人稱男子70歲為100歲為
7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100歲——期頤
伯、仲、叔、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