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關於乾隆
以下是有關乾隆的一些野史和個人簡介,希望對你有用
清朝人物簡介---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於雍親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號乾隆。
弘歷幼年天資聰穎,頗受皇祖康熙帝寵愛,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為太子,十一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預軍國要務。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歷即位。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於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化上的貢獻。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釐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於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帝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幾與《全唐詩》相埒。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徵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還曾六下江南,六蒞五台,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獮,多次於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產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視角還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對邊疆的戰事,雖有勝有負,有義與不義,然而他皆自詡為「十全武功」。
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顒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他不僅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皇帝,而且也是實際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謚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裕陵。
---------------------------------------
乾隆皇帝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乾隆皇帝下江南,紀曉嵐隨行。一路上,乾隆經常出一些難題命紀曉嵐答對,紀曉嵐能巧妙地完成。 一天,他倆登上長江岸邊的一座酒樓,欣賞江景。乾隆忽然心血來潮,要紀曉嵐即景做一首絕句,詩中必須包括十個一字。紀曉嵐唯唯領命。他走進臨江的窗戶,放眼望去,但見秋雨如絲,江面上霧影蒙蒙,往來的船隻很少,不遠處,岸邊泊著一條小船,一個漁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釣。紀曉嵐略一沉思,便念出了二句詩:「一蓑一笠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勾」。乾隆見紀曉嵐兩句詩便用了五個「一」字,不覺頷首微笑,表示贊許。誰知紀曉嵐只做了前兩句,後面兩句卻做不出來了。他捻須皺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腸,終難在下面兩句中再安上五個「一」字,乾隆見他做不出來,不覺把桌子一拍,笑道:「今天也難倒你啦!」說罷,又哈哈大笑。紀曉嵐連忙跪下,道:「啟稟聖上,臣有了。」乾隆住了笑,忙道:「快講來!」只見紀曉嵐不慌不忙地念道:「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四庫未收書輯刊》簡介
《四庫未收書輯刊》是一部大型中國古典文獻資料
叢書,全書為1 6 開本3 0 1 冊,每冊約8 0 0 頁,全
部採用進口材料印製,內文紙具有防蟲蛀功能,精裝、
燙金。9 8 年1 0 月印完1 至6 0 冊,9 8 年1 2 月印
完1 至1 5 0 冊,9 9 年印完全部3 0 1 冊。
清乾隆皇帝曾組織了全國的大學者,動用了大量的
國庫資金,編修了規模宏大的古代文獻資料叢書- - 《
四庫全書》。由於乾隆皇帝出於統治者的需要,把大量
的不符合他的口味的經典文獻或篡改後編入《四庫全書
》,或打入冷宮,更有相當一部分被銷毀,因此,《四
庫全書》的局限性相當突出。但《四庫全書》的功績是
主要的,它對中國古代文獻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四庫全書》,許多典籍不可能留
存到今天。
乾隆以後至民國成立時的2 0 0 多年間新出的大量
典籍再沒有人進行系統的編輯整理,由於戰爭、自然災
害等原因,許多著作已失傳,或散落世界各地,有些已
成孤本秘笈,有些雖非孤本,但為數極少,成了一些圖
書館的珍藏本,只見其名,不能閱其書,失去了圖書為
大眾閱讀, 傳播知識的實際意義。 隨著社會的變遷
與動盪,毀於一旦者將難計其數。《四庫未收書輯刊》
正是為挽救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保存典籍、古為
今用的需要而誕生的。
《四庫未收書輯刊》由劉享龍先生個人出資2 6 0
0 萬元;國際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老先生擔
任首席學術顧問;著名方誌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傅
振倫老先生擔任名譽主編;中科院圖書館古文獻學、版
本學、目錄學家羅琳先生擔任主編,收集2 0 年代3 0
余位國學大師們挑選的,清四庫館臣未見之書和乾隆已
降新出之典籍,沿襲《四庫全書》之分類和體例進行編
修。所收之書不與現行四庫諸書有重復收集之處,而且
堅持「尊重歷史,修舊如舊」的原則,讓古代文化以其
真實、客觀的面貌再現在今人和後人面前。《四庫未收
書輯刊》的出版,才真正讓《四庫》全了起來,《四庫
全書》只有與《四庫未收書輯刊》一起,才能構成中
國古典文獻大全。因此,我們毫不誇張地說:
《四庫未收書輯刊》+ 乾隆皇帝= 歷史中國
《四庫未收書輯刊》是圖書館、圖書收藏家和專家
學者難得的珍品書。
---------------------------------------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其中人們最愛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裡?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的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不叫雍和宮,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
乾隆曾經多次以詩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宮。在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更明確地寫到:「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議論。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的,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寫了三十首詩,其中有一首詩,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小注,這個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裡小住幾天。」
這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一樣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這個園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他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
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注釋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2年。
在嘉慶剛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而且寫詩慶賀,在詩的後面,做出這樣的註解,說康熙老太爺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在詩文的注釋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他明明白白地寫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誕生於山莊。
嘉慶這兩次寫的詩和注釋表明,在他看來,「皇父」乾隆生在熱河是一件確鑿無疑的事。
可是,過了十幾年以後,嘉慶又放棄了這一看法。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後,都要為他的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時發現,這兩部非同小可的文獻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
這時,翰林出身的劉風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紙條,送給嘉慶審閱。面對白紙黑字,嘉慶開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嘉慶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批准在《實錄》和《聖訓》里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經明確把乾隆出生地寫成雍和宮。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住在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的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里,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改寫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了把他的爺爺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他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乾隆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就連他的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熱河行宮里有一個很醜的宮女在草棚裡面生下了乾隆。
不過,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譜《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以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乾隆的親生母親是鈕祜祿氏。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乾隆是個大孝子,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並把它繪畫叫《慈寧燕喜圖》,侍奉母親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還別出心裁,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他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乾隆愛寫詩,在他的詩中,有不少是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
盡管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鈕祜祿氏。但還是有人硬要從裡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去呢?
圍著乾隆的出生問題,又冒出來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一個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浙江海寧縣,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的一個小縣。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這一年,恰好雍親王和陳閣老的兩家夫人分別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擔任內閣大學士以後時間不長,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了,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海寧是一個偏僻小縣,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的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寫的野史叫《清代外史》。這位作者在書中還進一步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
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姓氏
張王李趙遍地劉」。趙姓是我國的大姓。《姓纂》記載:「帝顓頊伯益嬴姓之後,益十三代至造父,善御,事周穆王,受封趙城,因以為氏。」 這是說,趙姓最早出自西周。造父因為善於駕車,受到周穆王的賞識,被封到趙城(位於現在的山西洪洞縣境內),因此以城為姓。在此之前,趙氏應當是姓嬴的,他們與秦朝的王室們有著共同的祖先,那就是顓頊的後人、差點做了大禹繼承人的伯益。
趙姓顯赫的歷史
周幽王無道,造父的後世子孫便來到晉國做起了士大夫。戰國初年,造父的第19代孫趙襄夥同他人把晉國一分為三,建立了趙國。秦始皇滅了趙國後,趙國的貴族和平民懷念故國,紛紛以國為姓,姓趙的人便越發多了起來。待到五代末期趙匡胤建立宋朝,趙姓更加顯赫。由於皇上姓趙,編纂於宋的《百家姓》,趙氏便排在了第一。歷史上,趙姓名人甚多,即便是鄉野鄙夫,也能順口說出幾人,我就不在此賣弄了。
趙姓有好多來自「賜姓」以及少數民族的改姓
現代人賭咒發誓,常說:我若如何如何,便隨了你的姓。姓了別人的姓氏,在很多人看來簡直就是奇恥大辱。但是,在封建社會,被皇帝賜以國姓,卻是莫大的榮耀。自己改了不算,部落、部屬也都跟著改。有宋一代,這類記載比比皆是。比如,北宋太宗時,居住在今寧夏、甘肅和陝西北部的黨項族拓拔部首領李繼捧和李繼遷先後歸順,朝廷分別賜姓名趙保忠和趙保吉。另外少數民族改姓趙的,歷史上也有很多。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等等。
滿族趙姓大都原姓「覺羅」
滿人姓「××覺羅」的很多。包括伊爾根覺羅、舒舒覺羅、西林覺羅、通顏覺羅、阿顏覺羅、呼倫覺羅、阿哈覺羅、察喇覺羅等等。據信,「覺羅」才是姓氏,加在姓氏頭里的前綴最初的意義不過是為了相互區分。「愛新覺羅」的「愛新」是「金」的意思,這是為了表明他們的貴族身份。據說元末明初時,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家氏族發生戰爭,當時,愛新覺羅家族的頭領為了使葉赫那拉氏臣服,就指著大地說道:「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與之相反,「伊爾根覺羅」氏的「伊爾根」卻可翻譯為「民」,就是「老百姓」的意思。辛亥革命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滿人紛紛改用漢姓。其中,改用「劉」、「金」、「趙」三姓者為多。「愛新覺羅」氏大多按照意譯改姓「金」,也有少部分改了「趙」姓。而其他「覺羅」氏,特別是新賓一帶的「伊爾根覺羅」一支基本上都改了「趙」姓。
據說滿族「覺羅」氏本來就姓「趙」
關於「覺羅」的意思,歷來說法不一。有人考證說,「覺羅」本就是漢語里「趙」的意思。「覺羅」一族,是被金人擄走的宋徽宗、宋欽宗的後人。這個故事,曾在早年滿族老輩人中口耳流傳。有人做過調查:滿清滅亡後,東北及河北地區姓「覺羅」氏的滿人沒有一家改姓金,全部都改姓「趙」。據說真正的原因就是這個傳說。由於缺乏必須的佐證,此說法的可信度並不高。不過,我倒寧願它是真的。
「滿族姓氏繁多,據《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記載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記譜外三十三姓』」。滿族的姓氏來源或以部落為姓,如葉赫部落稱葉赫那拉氏(又為「那拉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稱,如居住寧古塔地區的叫「寧古塔氏」、烏蘇里江邊的叫「烏蘇里氏」;使用女真舊姓,如 「粘」姓滿族、又如「完顏氏」、「瓜爾佳氏」、「鈕鈷祿氏」、「那木都魯氏」、「舒穆祿氏」等;還有賜姓和冠漢姓者,如明朝漢族對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滿洲人賜姓:「麻子帖林兒」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誠」。其實滿族先人女真進入中原後,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漢族姓氏,在《金史》附錄的《金國語解》里,載有女真與漢族姓氏的對應關系:「完顏,漢姓曰王。烏古論曰商。徒單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顏盞曰張。溫迪罕曰溫。石抹曰蕭。奧屯曰曹。孛術魯曰魯。移刺曰劉。斛勒曰石。納喇曰康。夾谷曰仝。裴滿曰麻。尼忙古曰魚。斛准曰趙。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溫敦曰空。吾魯曰惠。抹顏曰孟。都烈曰強。散答曰駱。呵不哈曰田。烏林答曰蔡。卜散曰林。書虎曰董。古里甲曰汪……」;還有一些隨名字為姓者。但是以滿族三大姓為最多.
目前滿族基本上使用了漢姓,如:愛新覺羅(肇、金、羅、德、洪、依、海、艾、鐵)、依爾根覺羅(趙)、佟佳(佟) 、瓜爾嘉(關、白、汪、鮑)、馬佳(麻、馬)、盛佳(沈)、兀扎喇(吳、烏)、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羅(索)、納喇(那、南)、寧古塔(寧、劉)、赫葉勒(何、赫)、尼瑪察(楊)、良嘉(粱)、果爾勒斯(高)、舒穆祿(舒、宿)、鈕咕嚕(紐、郎)、齊佳(齊)、喜塔拉(祖、圖、希)、他塔喇(唐)、完顏(汪、王、完)、西林覺羅(鄂)、鄂佳(鄂)、扎庫塔(張)、庫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賈)、薩科達(倉)、徒薩(徒)、宏佳(宏)、鎖吉(鎖)、鄂托(曹)、沙垃(沙)、庫奔(庫)、惠何(惠)、英佳(英)、洪額奇(洪)、伊喇厘(李)、墨爾迪勒(孟)、白額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約特(高、巴)、萬琉哈(萬)、朱舍狸(朱)、郭洛奔(郭)、烏蘇里(武)、伊圖瑪(伊)、余乎魯(余)、尼瑪哈(於、俞)等等。
㈡ 乾隆皇帝的生事
清朝人物簡介---乾隆皇帝
清高宗乾隆皇帝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年),雍正皇帝第四子,清朝入關後第四位皇帝。他在將清朝的康乾盛世推向頂峰的同時,也親手將它帶向低谷,他是影響中國18世紀以後歷史進程的重要皇帝。
弘歷是雍正帝第四子,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生於雍親王府。雍正十三年(1735年)即位,年號乾隆。
弘歷幼年天資聰穎,頗受皇祖康熙帝寵愛,曾為其慎擇良師,進行多方面教育。雍正元年(1723年)被密立為太子,十一年封為和碩寶親王,開始參預軍國要務。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去世,弘歷即位。由此,他站到了當時中國社會的至高點,開始施展其「文治武功」。
乾隆帝的「文治」表現於他在政治、經濟上的作為和文化上的貢獻。
乾隆帝即位後,政治上矯其祖寬父嚴之弊,實行「寬嚴相濟」之策,整頓吏治,釐定各項典章制度,優待士人,安撫雍正朝受打擊之宗室。經濟上獎勵墾荒,興修水利,全國呈現出一派繁榮昌盛之勢。從乾隆初年至中期左右,是乾隆帝政治生命中最有活力,備受後人稱頌的時期。後期倚重於敏中、和珅,尤其寵信貪官和珅,加之乾隆帝本人年事已高,致使吏治敗壞,弊政叢出,貪污盛行,使乾隆帝輝煌的一生罩上了陰影。
乾隆帝儒雅風流,一生著文吟詩,其詩作竟達四萬二千餘首,幾與《全唐詩》相埒。又重視文物典籍的收藏與整理,令將內府珍藏編成《石渠寶笈》、《西清古鑒》等。乾隆帝最突出的文化成就是在全國范圍內徵集圖書,編纂巨帙《四庫全書》。然而與此相悖的是他大興文字獄,焚毀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文化典籍,使其「文治」黯然失色。
乾隆帝還曾六下江南,六蒞五台,奠孔林等,數十次木蘭秋獮,多次於避暑山莊宴見西北邊疆少數民族首領,這些舉措對發展經濟、鞏固統治、安定邊疆產生了重要作用。但乾隆帝的視角還僅限於中國本土,對同時期已經蓬勃發展的歐洲各國的科學文化尚無足夠的認識。
乾隆帝的「武功」主要是對邊疆的戰事,雖有勝有負,有義與不義,然而他皆自詡為「十全武功」。
乾隆帝執政60年後,雖禪位與其子顒琰,但又以太上皇的身份進行了3年統治。他不僅是中國歷代帝王中壽命最長的皇帝,而且也是實際執政時間最久的皇帝。
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去世。卒謚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孝慈神聖純皇帝。廟號高宗。葬河北遵化清東陵之裕陵。
---------------------------------------
乾隆皇帝
乾隆帝弘歷,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卒於嘉慶四年(1799)。他是雍正的第四子,在位60年,退位後又當了三年太上皇,終年89歲。
乾隆即位之初,實行寬猛互濟的政策,務實足國,重視農桑,停止捐納,平定叛亂等一系列活動中,充分體現了他的文治武功,乾隆帝向慕風雅,精於騎射,筆墨留於大江南北,並是一個有名的文物收藏家。清宮書畫大多是他收藏的,他在位期間編纂的《四庫全書》共收書3503種,79337卷,36304冊,其卷數是《永樂大典》的三倍,成為我國古代思想文化遺產的總匯。
但乾隆為人重奢靡,晚年時國庫財用耗竭,並重用貪官和紳,以至農民起義在其晚年也已層出不窮,是清王朝從強盛走向衰敗的標志。
乾隆皇帝下江南,紀曉嵐隨行。一路上,乾隆經常出一些難題命紀曉嵐答對,紀曉嵐能巧妙地完成。 一天,他倆登上長江岸邊的一座酒樓,欣賞江景。乾隆忽然心血來潮,要紀曉嵐即景做一首絕句,詩中必須包括十個一字。紀曉嵐唯唯領命。他走進臨江的窗戶,放眼望去,但見秋雨如絲,江面上霧影蒙蒙,往來的船隻很少,不遠處,岸邊泊著一條小船,一個漁人戴笠披蓑,正在垂釣。紀曉嵐略一沉思,便念出了二句詩:「一蓑一笠一漁舟,一個漁翁一釣勾」。乾隆見紀曉嵐兩句詩便用了五個「一」字,不覺頷首微笑,表示贊許。誰知紀曉嵐只做了前兩句,後面兩句卻做不出來了。他捻須皺眉,苦思冥想,搜索枯腸,終難在下面兩句中再安上五個「一」字,乾隆見他做不出來,不覺把桌子一拍,笑道:「今天也難倒你啦!」說罷,又哈哈大笑。紀曉嵐連忙跪下,道:「啟稟聖上,臣有了。」乾隆住了笑,忙道:「快講來!」只見紀曉嵐不慌不忙地念道:「一拍一呼還一笑,一人獨佔一江秋《四庫未收書輯刊》簡介
《四庫未收書輯刊》是一部大型中國古典文獻資料
叢書,全書為1 6 開本3 0 1 冊,每冊約8 0 0 頁,全
部採用進口材料印製,內文紙具有防蟲蛀功能,精裝、
燙金。9 8 年1 0 月印完1 至6 0 冊,9 8 年1 2 月印
完1 至1 5 0 冊,9 9 年印完全部3 0 1 冊。
清乾隆皇帝曾組織了全國的大學者,動用了大量的
國庫資金,編修了規模宏大的古代文獻資料叢書- - 《
四庫全書》。由於乾隆皇帝出於統治者的需要,把大量
的不符合他的口味的經典文獻或篡改後編入《四庫全書
》,或打入冷宮,更有相當一部分被銷毀,因此,《四
庫全書》的局限性相當突出。但《四庫全書》的功績是
主要的,它對中國古代文獻的保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四庫全書》,許多典籍不可能留
存到今天。
乾隆以後至民國成立時的2 0 0 多年間新出的大量
典籍再沒有人進行系統的編輯整理,由於戰爭、自然災
害等原因,許多著作已失傳,或散落世界各地,有些已
成孤本秘笈,有些雖非孤本,但為數極少,成了一些圖
書館的珍藏本,只見其名,不能閱其書,失去了圖書為
大眾閱讀, 傳播知識的實際意義。 隨著社會的變遷
與動盪,毀於一旦者將難計其數。《四庫未收書輯刊》
正是為挽救文化遺產、弘揚傳統文化、保存典籍、古為
今用的需要而誕生的。
《四庫未收書輯刊》由劉享龍先生個人出資2 6 0
0 萬元;國際著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老先生擔
任首席學術顧問;著名方誌學家、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傅
振倫老先生擔任名譽主編;中科院圖書館古文獻學、版
本學、目錄學家羅琳先生擔任主編,收集2 0 年代3 0
余位國學大師們挑選的,清四庫館臣未見之書和乾隆已
降新出之典籍,沿襲《四庫全書》之分類和體例進行編
修。所收之書不與現行四庫諸書有重復收集之處,而且
堅持「尊重歷史,修舊如舊」的原則,讓古代文化以其
真實、客觀的面貌再現在今人和後人面前。《四庫未收
書輯刊》的出版,才真正讓《四庫》全了起來,《四庫
全書》只有與《四庫未收書輯刊》一起,才能構成中
國古典文獻大全。因此,我們毫不誇張地說:
《四庫未收書輯刊》+ 乾隆皇帝= 歷史中國
《四庫未收書輯刊》是圖書館、圖書收藏家和專家
學者難得的珍品書。
---------------------------------------
乾隆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兩朝文治武功的基礎上,進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社會經濟文化有了進一步發展,形成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康乾盛世」。
乾隆的一生,為後世留下了許許多多的故事,其中人們最愛津津樂道的,莫過於他的身世了。首先乾隆究竟生在哪裡?
乾隆自己認為,他生在雍和宮。雍和宮坐落在北京城的東北,是著名的喇嘛廟。在康熙時代這里不叫雍和宮,而是雍親王府,也就是雍正做皇子時的王爺府。
乾隆曾經多次以詩的形式表明自己是生在雍和宮。在一首雍和宮紀事詩中,乾隆更明確地寫到:「齋閣東廂胥熟路,憶親唯念我初生。」這里,乾隆不僅認定自己誕生在雍和宮,而且還點出了具體的出生地點,就在雍和宮的東廂房。
可是,就在乾隆皇帝還在位的時候,就有人對乾隆皇帝的出生地有不同的議論。朝中有一個官員叫管世銘的,到避暑山莊的時候,寫了三十首詩,其中有一首詩,就涉及乾隆皇帝的出生地:「年年諱日行香去,獅子園邊感聖衷。」管世銘在這首詩的後面有個小注,這個小注說:「獅子園是乾隆皇帝的誕生地,因此乾隆常常到先帝雍正駕崩的忌日到那裡小住幾天。」
這獅子園,是承德避暑山莊外的一座園林,因為它的背後有一座形狀像獅子一樣的山峰而得名。管世銘等一些朝野人士認為,這個園子才是乾隆的降生地。
大概是乾隆在晚年對自己出生地的流言蜚語有所耳聞,他在72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佛後寫詩作注說:「余實康熙辛卯生於是宮也。」他說,我確實是在康熙辛卯年生在這雍和宮。
乾隆79歲那年正月,到雍和宮拜完佛,又寫下一首七律《雍和宮瞻禮》,在注釋中他不但再一次重申,他的確是在康熙五十年生於雍和宮,而且在那裡生活了12年。
在嘉慶剛登基的那年八月,乾隆以太上皇的身份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跟隨去了,而且寫詩慶賀,在詩的後面,做出這樣的註解,說康熙老太爺在辛卯那年題寫了「避暑山莊」的匾額,皇父乾隆也是恰好在這年降生在山莊。第二年,乾隆又到避暑山莊過生日,嘉慶再次寫詩祝壽,在詩文的注釋中把「皇父」的出生地說得更明確了。他明明白白地寫到:皇父在辛卯那年誕生於山莊。
嘉慶這兩次寫的詩和注釋表明,在他看來,「皇父」乾隆生在熱河是一件確鑿無疑的事。
可是,過了十幾年以後,嘉慶又放棄了這一看法。原來清朝每一位皇帝登基以後,都要為他的皇父撰修《實錄》和《聖訓》。
嘉慶十二年(公元1807年),嘉慶皇帝命令朝臣編修乾隆的《實錄》和《聖訓》。嘉慶在審閱時發現,這兩部非同小可的文獻典籍,把「皇父」的出生地都寫成了雍和宮。他當即命令編修大臣認真核查。
這時,翰林出身的劉風誥把乾隆當年寫的詩找出來,凡是乾隆自己說生在雍和宮的地方都夾上紙條,送給嘉慶審閱。面對白紙黑字,嘉慶開始感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嘉慶只好放棄獅子園說法,批准在《實錄》和《聖訓》里寫道:「……以康熙五十年,辛卯,八月十三日子時,誕上於雍和宮邸。」經明確把乾隆出生地寫成雍和宮。
嘉慶二十五年七月,嘉慶皇帝到塞外打獵,住在避暑山莊,第二天突然死去。在軍機大臣以嘉慶的名義撰寫的遺詔中說,皇父乾隆當年就生在灤陽行宮,即避暑山莊,今天我死在這里,也沒什麼遺憾了。新繼位的道光皇帝發現這一情況後,立即命令以每天六百里加急,將已經發往琉球、越南、緬甸等藩屬國的嘉慶遺詔從路上追回來。把原來說乾隆生在避暑山莊,改寫成乾隆的畫像掛在避暑山莊。
道光為了把他的爺爺乾隆生在北京雍和宮的說法作為結論確定下來,他不得不把他父親嘉慶當年說乾隆生在山莊的詩作都改過來。由於嘉慶的詩早已公開流行天下,這樣大張旗鼓地修改,結果是越抹越黑,使天下的官員百姓對乾隆的出生地問題愈加議論紛紛。
乾隆這么一位很有名的皇帝,不但他的出生地鬧不清楚,甚至就連他的母親是誰人們也產生了懷疑。其中一種很有意思的說法,說是熱河行宮里有一個很醜的宮女在草棚裡面生下了乾隆。
不過,乾隆的生母究竟是誰,只要看一看清朝皇家的家譜《玉牒》和乾隆時期的《實錄》以及《聖訓》,問題就一清二楚了。
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保存的《玉牒》和生卒記錄底稿上,都清楚地寫著:乾隆的親生母親是鈕祜祿氏。在《實錄》和《聖訓》中也有同樣的記載。
乾隆是個大孝子,他在慈寧宮為母親60歲誕辰舉行盛大壽宴,並把它繪畫叫《慈寧燕喜圖》,侍奉母親三次上泰山,四次下江南,多次到塞外避暑山莊。乾隆還別出心裁,用3000多兩黃金做了一個金塔,專門用來存放供奉他母親梳頭時掉下來的頭發,所以叫金發塔。乾隆愛寫詩,在他的詩中,有不少是稱頌生母鈕祜祿氏養育之恩的。
盡管史料上記載得很清楚,乾隆的生母就是鈕祜祿氏。但還是有人硬要從裡面挑出毛病。例如在清朝後期,長沙湘潭有位名叫王闓運的學者提出,乾隆的生母雖然是鈕祜祿氏,但的確與山莊有關。王闓運是曾國藩的幕友,也是晚清著名的詩人。
王闓運在《湘綺樓文集》內的「列女傳」中說:乾隆的生母鈕祜祿氏,老家在承德,家道平常沒有僕人,十三歲時到北京混入姐妹群中入選秀女,被分到雍親王府當使喚丫頭,後來竟生下了乾隆。
在清朝,選秀女的制度是非常嚴格的,清宮的門衛制度更是森嚴。怎麼可能讓承德當地一個女子隨隨便便混進去呢?
圍著乾隆的出生問題,又冒出來另一個說法:說乾隆是浙江海寧一個大鹽商陳閣老的兒子。
浙江海寧縣,在清朝時屬杭州府,是海邊的一個小縣。相傳,海寧有位鹽商叫陳世倌,俗稱陳閣老,在康熙年間入朝為官,與雍親王一家常有往來。這一年,恰好雍親王和陳閣老的兩家夫人分別生了孩子,而且是同年同月同日,雍親王讓陳家把孩子抱入王府看看。可是,等孩子再送出來時,陳家老小個個目瞪口呆,自家的胖小子竟變成了個小丫頭。那換入皇宮的胖小子,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
小說家金庸也是浙江海寧人,他的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圍繞乾隆身世之謎展開的。金庸在小說中有聲有色地寫道:陳世倌的小孩抱進雍親王府,「哪知抱進去的是兒子,抱出來的卻是女兒。陳世倌知是四皇子掉了包,大駭之下,一句都不敢泄露出去。」
民間甚至傳說,乾隆登基後六下江南,目的就是探望親生父母。而他六次南巡竟有四次住在陳閣老的私家園林,這是明顯的「假公濟私」,為的是探望自己的生身父母。
所謂的陳閣老,也就是陳世倌,他在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擔任內閣大學士以後時間不長,就因為起草諭旨出錯被革職了,當時乾隆罵他:少才無能,實不稱職。
至於乾隆為什麼六下江南,有四次到浙江的海寧,而且每次都住在陳家的私人花園?據考證,乾隆南巡到海寧,主要是視察耗資巨大的錢塘江海塘工程。
海寧是一個偏僻小縣,找不到比陳家花園更好的地方讓皇帝住了。再說陳家花園離陳家的住宅實際還有幾里路遠,乾隆在陳家花園住過四次,但對陳家子孫卻一次也沒有召見過,更談不上「探望親生父母」了。
有一本晚清文人天嘏寫的野史叫《清代外史》。這位作者在書中還進一步說:乾隆知道自己不是滿族人,因此在宮中常常穿漢服,還問身邊的寵臣自己是否像漢人。
乾隆的確經常穿漢服,現在故宮還保存著不少乾隆穿漢服的畫像。也許這就是引起傳說的原因之一。
其實乾隆還有很多事情我只是講一點還請參考cctv百家講壇。
㈢ 乾隆在60歲那年收獲一個女兒,為何嘉獎給妃子黃瓜
乾隆作為來一國之主,對於皇自室也可以說的上是兢兢業業了,不僅每日在處理國家政事上沒有什麼紕漏,就連為皇室添兒加女上面也是盡心盡力。就在乾隆年過六十的時候,還真老來得子,又收獲了一個愛女
也正是因為乾隆重視,所以甚至開辟出暖房來照顧黃瓜,剛好,在乾隆60歲時候,乾隆的妃子給乾隆生了個女兒,乾隆非常的開心,就想好好的獎賞這個妃子。可是在皇宮中名貴的珠寶財務的並不缺少,而且老是賞賜這些東西未免太過於俗氣。剛好這時候太監抱過來兩條黃瓜,乾隆一想,就把黃瓜賞賜給了妃子。
㈣ 劉墉在乾隆60歲大壽送了什麼禮物,乾隆看了滿心歡喜
劉墉送乾隆一桶姜,寓意一統江山。劉墉是一個非常善於揣摩心思,而且世故圓滑的人。乾隆皇帝選擇官員的時候,喜歡五官端正的人,而劉墉是一個駝背,這樣的人不太符合乾隆的審美,但卻受到乾隆的重用,可見他的出眾才華和過人情商。
從劉墉的為官生涯來看,這個人的情商非常高,富有才學。同時他是漢人,想要在滿族的天下中獲得一定的地位,必須要步步為營,所以也就可以理解他如此善於揣摩聖心的原因了。另外,影視劇中對劉墉的演繹有一定的美化和誇張,比如在清朝,根本不存在宰相這一職位的。
㈤ 他八十多了還納妾,這個小妾還是兒子給找的,這個帝王退休的很悠閑,這個人是
80多歲還納妾,肯定就是指的乾隆帝了。在乾隆帝80多歲的時候,他的兒子還在為他找小妾,在他退休之後日子也過得十分安逸,但是他找小妾並不是因為他好色,而是因為他重感情。
在乾隆帝已經80多歲的時候,他對於最愛的富察皇後還是十分想念。而家金地知道乾隆帝的心思,所以他就命人去天下各地找跟富察皇後長得相似的人。對於這一提議大臣們也是十分贊同,各自獻出計策來幫嘉慶帝尋找跟富察皇後相似之人。所以這就是乾隆帝80多歲了還在納妾,而且這個小妾還是自己的兒子找的這一事的由來。
㈥ 乾隆60歲大壽,劉墉送一桶生薑,眾位大臣嘲笑,為何乾隆看了龍顏大悅
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乾隆這個人的性格特點。
乾隆是我國古代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給自己的評價就是十全老人。他認為自己這一生已經功德圓滿,什麼都做的非常好。
乾隆看到這個禮物之後,確實也非常的開心,還給了劉墉特別多的賞賜。這簡直就是一個以小博大的經典案例。
其實這個案例給了我們很好的職場經驗。拍老闆馬屁的時候,不一定需要拍得多貴重,但一定要拍的對,拍在馬屁上。如果真的拍到了馬屁上,四兩也能撥動千斤。
㈦ 乾隆60歲大壽的時候,劉墉送了一桶生薑是什麼原因
正巧遇上乾隆皇帝60歲大壽慶典,劉墉巧花心思,給乾隆皇帝贈送了一桶生薑,以此民間常見之物作為其60歲大壽的壽禮,一是源自生薑好的寓意;二是因為劉墉本身就是一個剛正廉潔的清官,沒有多少俸祿可以准備昂貴的禮物。
乾隆劇照
劉墉送乾隆可謂一舉兩得,既能直接了當地向乾隆擺明自己堅守清廉之道的態度,又能體現自己送的禮雖輕但情意深重。劉墉時任江寧知府,於他人眼中此官職便是一肥差,而於劉墉眼中是其報效國家之途罷了,他始終踐行清廉之原則,除領俸祿外,便拒絕其他收入,送生薑表現其禮輕寓意重之舉。
生薑雖廉價,但其蘊含的劉墉之心意卻是那無價之寶,錢財易得,心意難得,用那廉價之禮送出無價之心意便是那「送禮」的最高之藝術境界。
㈧ 為什麼有人說參加乾隆「千叟宴」的很多老人都被他折磨死了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因為這些老人是因為水土不服和飲食不規律而造成的死亡。並不是乾隆把他們折磨而死的,只能說乾隆的選擇時間不對。
第一次舉辦的非常成功,只要求60歲的老人,時間是在3月份。而第二次是在冬天的時候舉行的,並且還要70歲以上的老人才可以參加,90歲以上的老人待遇和一品大臣的待遇一樣,根據年齡分段,分別能獲得皇子皇孫和乾隆的敬酒。
這樣的政策下來後人們參加的活躍度更高,都紛紛去參加,由於是冬天,在路上一路顛簸到達皇宮,在吃飯的時候由於御膳房做得太多,有很多都是涼了才上菜,很多的老人都是適應不了的。
又在回去的時候一路顛簸,回去沒多久身體就開始出現不適,由於年紀太大,身體的恢復能力是非常差的,就會有很多的老人相繼死去。
㈨ 乾隆的三年退休生活,都幹了什麼
乾隆的三年退休生活,做了搬家、納妃、殺人的事情。乾隆退休之後並沒有像其他老人一樣享受天倫之樂、兒孫環繞、喝喝茶、下下棋的生活,而是做了很多不符合他這個年齡的許多事情,那到底是哪些呢?我們來看看。
此外乾隆帝退休之後還殺人了。乾隆帝統治期間,社會的矛盾有很多,常常會有因為民族的矛盾而引起“官逼民反”的事件出來,而這些矛盾在乾隆帝期間被激化,嘉慶帝以登基,這些矛盾就全部爆發了出來。乾隆帝剛退休,以張正謨、聶傑為首的白蓮教的張正謨、聶傑等人就聚眾起義,當時的苗民也發動起義,還有四川的徐天德、徐天壽也舉兵了,貴州的布依族當時也蠢蠢欲動,對此乾隆帝馬上召來大臣們商議制定方案去截殺白蓮教起義軍,之後起義軍大多都被抓了起來,乾隆帝下令把一百多人全部給殺了,並且把他們的頭顱懸掛在城門上,乾隆帝想要以此震懾那些蠢蠢欲動的人,來捍衛大清的江山。
㈩ 乾隆退位後還活了3年,這三年他在干什麼
乾隆退位後還活了3年,這三年他在干什麼?
乾隆可以說是清朝最清閑也最長壽的一個皇帝,他的一生曲折而離奇,從最開始的皇子一直到高高在上的太上皇,他全都過了一把癮。由於此前曾經許下誓言,在位年限不敢超越爺爺康熙,所以在乾隆60年的九月初三,正式冊立愛新覺羅·永琰為皇太子,次年登基,立年號為嘉慶。
皇位雖然讓了,但是極度戀權的乾隆皇帝卻是十分不情願,從嘉慶繼位典禮的一件小事看出來。乾隆已經答應了傳位,可是最後幾天卻耍小孩子脾氣不肯交出玉璽,導致嘉慶都不想繼位了,父子險些鬧僵。後來在群臣連哄帶騙下,才最終交出玉璽讓嘉慶完成繼位大典,不至於讓世人恥笑他們父子倆。
乾隆退位又活了三年,這三年裡,他忙著干什麼呢?第一件事情就是搬家。不是皇上了,自然不能再住在皇帝的地方了。在他剛剛成為儲君的時候,搬去了毓慶宮居住,這個地方是用來給太子住的地方,後來乾隆和富察皇後結婚生子之後才從裡面搬了出來。而現在乾隆退位了又搬回去,說明那裡一定留下了很多他的美好回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