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華文明為什麼能如此長壽
人民網介紹,盡管有許多證據可以解釋中華文明長壽的原因,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它比其他古代文明更為長壽。很少有學者提出這一問題,更別說試圖解答。
生態因素
我們的分析將從最直接的要素入手,由具體到抽象。有研究指出,特定的地理環境促成了中華文明的擴張和綿延,其生態因素包括三個特徵:
首先,廣闊的水網分布不僅成為了天然的交通運輸網路,更將擁有同樣文化卻散居在不同地方的人們聯系起來。
其次,廣袤的土地為承載大量人口的農耕經濟提供了保障,促使越來越多的族群和人們加入了中華文明。
最
後,古代中國人的聚居區(中國北部地區)氣候比較寒冷,所以這里的人們比同時期處於較溫暖地區的人們,如古埃及人、印度人和巴比倫人,需更勤奮工作。為了
抵禦寒冬,中國人需要搭建屋舍、准備衣物和柴火。中華文明即是源起於較寒冷的北方(黃河流域),之後逐漸遷徙擴展至較溫暖的南方,從長江流域到珠江兩岸。
相比之下,西方文明起始於溫暖的南方(希臘和羅馬),並逐漸向北面擴展,先到西班牙和葡萄牙,再到西歐(荷蘭、比利時、法國、英格蘭、德國等),最終到達
俄國。
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
一系列的文化、宗教和制度因素可以更好地解釋為何中華文明能擴展並影響其他遠離黃河流域的族群。
在這些因素中,有一個特別的因素就是,古代中國人有一種與「天」緊密聯系的世俗宗教。盡管現代中文裡的「天」在英語中翻譯成「Heaven(天堂)」,但
對於古代中國人來說,「天」是高高在上的,是仁慈與先知的化身,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掌控著宇宙中的秩序,包括統治人類社會。雖然「天」被具化為一個神,
受到人們朝拜,被稱作上帝(或上天),但它卻不是唯一的神。由此導致的結果是,中國人被灌輸了一種非排外的世界觀(正如天堂並不排斥任何人),形成了一種
兼容並蓄的文化。所以,認為「天」並不限於某一族群,這與《聖經?舊約》中基督上帝僅限於猶太人不同(直到耶穌之後,基督教才被允許流傳至異教徒)。而恰
恰這種特性使得非漢族地區的族群融入中華文明成為可能。鑒於此,加之中國沒有像西方一樣的制度化的教會組織的存在,使得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過宗教戰爭,這
或許也是中華文明從未間斷的原因之一。
在之後的中文用語中,「上帝」的「帝」一詞被頻繁使用,但並非特指某一位神,而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最高統治者,他因受天命而享有管轄天下的權力。正如
「天」代表了一種非排他的、跨族群的秩序一樣,受天命的中國統治者(「帝」或皇帝)則不僅是漢族的領導者,也是全中國所有族群的管轄者(狄百瑞)。
另
一個導致中華文明不斷擴張的因素則是皇室的統治方法,通過文化吸收以及示範效應等方法,而不是通過征服和壓迫。政治上,自周朝(前1046—前256)開
始,中國統治者設立了一套分封制度來管理游牧族群。與西方不同,羅馬帝國征服歐洲後,用羅馬文化取代了希臘文明,而在中國的王朝更替中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文
化斷層。此外,由於中華文明的包容性,很容易使外來入侵者融入其中並在征服勝利後被「漢化」。歷史上,中原曾兩次遭到少數民族入侵,一次是忽必烈帶領的蒙
古人建立了元朝(1206—1368),另一次是滿洲人建立了清朝(1616—1911)。雖然他們逐鹿中原,取得地位,卻最終被「漢化」,用中華文明的
思想來建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中華文明從未被蒙古或滿洲文明所取代。
正因為中華文明的兼容並蓄,才使少數民族統治者更容易包容並接受中原文化。事實上,滿洲人毫無後顧之憂地接受了漢族文化。假設來說,這就好比羅馬人吸收了希臘、埃及文明,雅利安人包容了哈拉帕(印度)文化,而不是在征服後就以自身文明取代這些文明。
同
樣地,在中原王朝的更替中,後者往往繼承前者的制度結構和統治文化而非推翻後重新建立。在秦(前221—前206)、漢(前206—公元220)最早的兩
個王朝時期,周朝的封建制度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中央集權的郡縣制度。另外,還包括度量衡。自漢代以來的政府結構,以及從周朝開始的書寫體系(包括象形
文字)歷經王朝興衰沿用至今。雖然儒學於公元前136年被定為「國教」,但一些周朝的地方文化,也能在獨尊儒術的背景下,靜靜地流傳下來。由此可見,要理
解中華文明的延續不斷,關鍵是了解其是一個不斷累積而非相互取代的過程。不難想像,我們的祖先是以大地農民的眼光觀看百川匯流融入大海的情景。
中華文明歷經滄桑而從未間斷,關鍵在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也使我們更加期待21世紀中國復興後主導新的世界秩序將是何等景象。
為什麼古代歐洲沒能形成大一統的國家?
另一個導致中華文明歷史悠久的因素與某些歷史發展階段的先後順序有關,這決定了中國的發展歷史與西方截然不同。有兩個方面特別值得關註:
第
一,中國的封建(分封)制度先於帝國專制統治。需要說明的是,這里提到的「封建制度」不同於封建主義,後者在1949年後的中國被視為落後、專制甚至是反
動的同義詞,被認為是舊中國的代名詞。為了更好理解這里提出的觀點,我們必須先解釋什麼是封建制度。與西方的封建時期相比,周朝出現的中國封建體系權力更
為集中。共主(周天子)是這一體系中的最高統治者,由他將土地分封給各個諸侯。諸侯理論上擁有自己封地上的所有東西,包括人(稱為「子民」),這些子民事
實上是各諸侯的農奴。這些世襲的封地最早是賞賜給不同部族的首領的,感謝他們在推翻商朝(約前1600—前1046)時擁護周氏的部族。由於商朝的最後一
位統治者極其殘忍無情,於是「天」便授意將王權傳給周氏以建立周朝。分封制度後來被周天子們用來統治自己的諸侯,一直延續了867年,而周朝也成為中國歷
史上最長的朝代。
至周朝末期,一些封地開始變為獨立的國家並彼此交戰,由此開始了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前475—前221)。其中,七個封地
演變為當時主要的國家,直到其中之一征服了六國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首個專制王朝——秦。由於秦朝曾在英語中直譯為「Chin」,故中國的英語拼寫
China也由此而來。由秦國建立並在漢朝得到完善的行政制度一直沿用至1911年,它不僅造就了中國專制政治制度的長久,也將中華文明傳承至今。
如
果以羅馬帝國(前27—公元395)做類比則能更好地理解上述問題的重要性。如果橫跨亞歐大陸的羅馬帝國不是崛起於封建主義之前,而是崛起於統一各個領主
的封地之後(封建體制),那歷史又將會是怎樣的?它的命運也許會如同結束了中國封建體制的秦國一樣,使得歐洲以一個完整的國家形態延續至今,就像中國自
2300多年前秦國大一統之後一直保持著完整的帝國形態。如此,羅馬文明也很有可能至今依然存活。
第二,帝國建立和文化統一
在時間上的先後順序不同。在中國,文化統一以「儒化」或國家獨尊儒術的形式出現,使之成為所有人的行為准則,而這幾乎與帝國建立同步進行。在西方,與儒家
文化具有相當地位的則可能是基督教文化,而它的影響僅在羅馬帝國衰落、天主教會的勢力壯大後才傳播開來。在比較基督教文化與儒家文化時,我提到其「也許」
與儒家文化地位相當,因為對於教廷能否作為整個歐洲文化統一的推手這個問題尚存爭議。
由於對基督教的真正教義有不同解釋,教廷內部存在派系
斗爭,加之連年的宗教戰爭,使得教會在促進歐洲文化統一的道路上困難重重,不過,基督教距離這一目標已經十分接近。在此以基督教為例只是希望說明儒家思想
統一下的中國文化,乃是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的又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同樣,由儒家文化衍生出的科舉制度被歷朝歷代所襲用,中國的政治結構一再得到鞏固,也避
免了中華文明因發生突變而被阻斷。
② 老子的生平介紹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並稱之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存世作品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稱「老子」的原因: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秋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2)老子長壽原因擴展閱讀:
1、主要著作《道德經》:
現在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洋洋灑灑共5000餘字,又被稱為《老子》或者《道德真經》。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2、道家思想:
道家是中國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學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道家倡導自然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尊黃帝、老子為創始人,並稱黃老。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西漢初年,漢文帝、漢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國,使人民從秦朝苛政中得以休養生息。歷史稱之為文景之治。
其後,儒家學者董仲舒向漢武帝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並被後世帝王採納。道家從此成為非主流思想。 雖然道家並未被官方採納,但繼續在中國古代思想的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宋明理學更是揉合了道學的思想發展而成。
道家思想後來被張魯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並演變成中國的重要宗教之一——道教。魏晉風流在清談玄學時更著重煉丹。因此,道家與道教常被人混淆。
③ 翻譯:老子養氣長壽經
Studies raises the courage,Little anxious raises the frame of mind,The abstention gets angry raises the vital energy of the liver,The thin taste raises the stomach to be mad,Only discrete raises the manner,Raises the vitality along the current situation,Italy tranquil raises the noble spirit,The chest open-minded raises the healthy tendency,Arrogant incorruptible raises the spirit,Not idles raises the spirit.
④ 老子說什麼人為長壽
我認為只要開心快樂,那麼您就可以長壽,這是我自己個人認為
⑤ 瘋狂的老子養生,養生為了什麼為什麼養生
老子養生之道
老子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這就是說,災禍莫過於不知足,罪過莫過於貪欲太大,身體的大禍恐怕就要臨頭了。
現代生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即將一隻裝有兔子的籠子放在一個裝有猛虎的籠子旁邊,讓這兔子成天看著老虎而惶惶不可終日,對任何「美味」也不愛吃,也睡不好,結果不多久這兔子就萎靡不振,縮成一團,消瘦無力。
作為對照研究,另一隻兔子則被放養在自然的環境里,結果十分健壯。從這個實驗即可看出,精神、情緒對於人的健康長壽是多麼的重要。
一、強調守中
老子說「多言致窮,不如守中」,意即言多必行不通,還不如保持適中。他還說「飄風不終期,驟雨不終日」,意即狂風刮不到一個早晨,暴雨下不到一個整天,所以還是守中好,「守中」才能長久,才能長壽,狂風暴雨式的生命總是短暫的。
老子認為,應該「去甚,去奢,去泰」,意即應該去掉那些極端的、奢侈的和過分的東西。
他要求做到「方而不剖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意即要做到方正而不顯得生硬勉強,有棱邊而不至於把人劃傷,正直而不至於無所顧忌,明亮而沒有刺眼的光芒。這就是說,我們養生的時候做任何事都不要過,這樣生命才不受過多的損失。
老子的養生學說,兩千多年來一直被歷代養生家所繼承、發展。
如中國南朝大養生家陶弘景(公元456年~公元536年)就說過:「莫大憂愁,莫大哀思,此所謂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儒家董仲舒也說:「能以中和養身者,其壽極命。」
二、靜以養生
老子在《道德經》中細微、深刻地描述了人做「入靜」時的體會和感覺。有人說,老子可能是由於「入靜」時深得其中奧妙,才提出了這一哲學觀點,並認為養生的道理和治理國家的道理是相通的。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
這句話的意思是:盡量使心靈虛寂,要切實堅守清靜;萬物都在生長發展,我觀察它們的循環往復,事物盡管變化紛紜,最後都各自回到它們的出發點,回到出發點,叫做「靜」。這成了後世人們經常引用的最古老、最經典的訣竅。
可見,老子在其著作中反復強調,要養生長壽,就要習靜。他的這種見解,也被中國道家繼承下來,如莊子、抱朴子、孫思邈,甚至蘇東坡、白居易、陸游等大文學家在這方面都有文字記載留傳於世。所以,老子不僅是大哲學家、思想家,而且也是大養生家。
老子養生十字訣
一、德字訣:老子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要延年益壽,返老還童,須不離常德,要做到先人後己、厚人薄己,過歸於己、功歸於人,勿執我見,我是而人非,勿非人而自高,貶人以自大,勿逞強用術,逞才運巧,仗勢欺人,盛氣凌人,言筆缺德嫉謗別人,更宜自食其力,自修自度。切記搶騙錢財,貪污腐化。若能甘苦如飴,宅心仁厚,功德常修,正心抱一,自能反樸還真,明心見性。
二、養字訣:少言語以養內氣,寡色慾以養精氣,薄滋味以養血氣,咽津液以養臟氣,戒嗔怒以養肝氣,節飲食以養胃氣,勻胎息以養肺氣,少思慮以養腎氣,慎行藏以養神氣。
三、心字訣:萬法唯心,萬道唯心,心為人之主宰,亦為精氣神之主宰,煉精煉氣煉神,均須先從煉心始。心涵動靜,心不動則虛極靜篤,明心見性,人我兩忘,心無其心,無正其心,不為名動心,無心可動則近道矣。
四、善字訣:養善性,存善心,行善事,與人為善,勸人行善,內外存乎善則德行兼備,人人能行善則邪惡自消,國泰民安。
五、無字訣:對境無境,居塵無塵,動念無念,用心無心,無天無地,無人無我。道家最上乘功夫,旨在煉神還虛,煉虛還無。佛家要求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訣,無佛相,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佛道之最高造詣,歸根結底,亦只此一無字訣而已。
六、少字訣:精宜少漏,神宜少耗,氣宜少損,福宜少享,樂宜少尋,名宜少得,利宜少積,少一分思慮多一分精神。
七、靜字訣:形欲靜,心欲靜,氣欲靜,練功中固宜求靜,平時亦應求其能靜,靜中固宜求靜,鬧中亦應求其能靜,靜能生定,定能生慧
八、寡字訣:寡言以養氣,寡視以養聰,寡得以養性,寡慾以養精,寡動以養神,無所不寡則無所不清。
九、淡字訣:名心宜淡,利心宜淡,色心宜淡,愛心宜淡,嗔心宜淡,疑心宜淡,勝心宜淡,無所不淡則無所不安。
十、忘字訣:忘物可以養心,忘情可以養性,忘境可以養神,忘色可以養精,忘我可以養虛,無所不忘則無所不養
⑥ 震驚!長壽旬老人長壽的秘訣竟然是節欲,節欲真的能長壽嗎
中醫認為如果縱欲的話會讓人氣血不足,影響健康。但是節欲跟絕欲不一樣,適當的節欲確實有利於我們身體健康,但要說節欲可以長壽還是有待商榷的。
想要長壽,我們必須要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如果你長期熬夜、暴飲暴食、喝酒抽煙,就算你再怎麼節制自己的慾望,你也沒辦法長壽。所以,平常的我們盡量不要熬夜,一日三餐按時吃,葷素搭配,營養均衡,戒煙戒酒,如果不是萬不得已,最好不要碰煙酒,畢竟這東西對人百害而無一利。除了良好的生活習慣,還要經常鍛煉身體,不要沒事的時候就只會葛優躺,動都不動一下,再好的身體,長期這樣下去也會毀掉的。說到底,想要長壽,不是節欲就可以的,還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鍛煉。
⑦ 揭秘老子的養生之道 老子是怎麼死的
老子養生
在老子看來,人如果想要長壽,就必須順其自然。因為大自然是順著自然界的規律發展的,人如果想要維持生命的機體,就必須生命的自然發展。這樣才能祛百病,才能延年益壽。除此之外,也要學會知足常樂,懂得取捨,減少自己的貪念。貪念是無窮無盡的,人疲於追求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會使人內心狂躁,不盡意。盡可能做到清心寡慾。恬淡的生活狀態才是一個人應該追求的。
養生要養正性,要注意一年四季的變化,根據季節的不同調整不同的飲食,並且要適宜周圍環境的變化,更要有調節情緒的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緒,才是順應自然的核心。人每天的情緒不宜過多波動,大多時候應該平心靜氣。養生時期,什麼該飲用,什麼該忌口,什麼時候不失平衡才是養生根本。尤其該注意個人的神清氣爽。老子也認為人應該減少主觀猜疑。
當然平心靜氣也應該是人的追求,柔和的心態讓人的身體都會凈化,所謂的以柔克剛大概就是這樣的意思。柔和的心態會使人擁有像嬰兒那樣的光芒。老子養生的理念,無非是清心寡慾,靜心養氣,保持一個中正的態度,固守自己的本心。同時也應該是心靈上的寂靜,堅守清凈,萬事萬物都在自然生長,盡管世間變化萬端,可最後都會落葉歸根,這就是靜。守中養生,順乎自然。
老子怎麼死的
關於老子怎麼死的這一問題一直眾說紛紜,有人說老死,也有人說是羽化成仙。老子作為道家思想的奠基人,道教前身的創始者,自然會讓人帶上神秘色彩。然而羽化成仙的說法實在有些荒謬。對於老子的死亡文獻有記載的。《弘明集》中記載:老子生於賴鄉,死就槐里。此外還有老子墓一直留存今日,老子墓位於陝西省周至縣樓觀台的大陵山。
⑧ 老子活了幾歲
老子具體生卒日期不詳,只能大概推斷出生日期約為公元前571年,逝世日期約為公元前471年,即100歲。
《史記》載老子為孔子的前輩,為公元前五百年前後的人物。壽長一百六十歲或二百餘歲。《漢書》說孔子師於老聃。胡適曾推測老子生於周靈王初年,當公元前570年。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
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
(8)老子長壽原因擴展閱讀: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惡。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
在先秦諸子的筆下,老子是博學多識的學者,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開始得到誇飾;漢初以黃老哲學治國,方仙道興起,讖緯成為國學,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遂傳說化和神秘化。
⑨ 老子到底活了多少歲
【道家】老子來,名李耳,今河南鹿邑太自清宮人,約前571~前471年,哲學家。《道德經》
-------------------------------------------------------------------------------------------------------------
道家人士皆善於養生。長壽是沒什麼懷疑的。至少是一百歲,可信的是一百二十歲。
老子六十九歲高齡時仍然在東周任職「二線」崗位,曰「歷人」,掌文史。這可是必須思維清晰方可勝任啊!可謂是老當益壯。周王室里與他終生莫逆的很多貴族(如:宣王)等人相繼去世,而獨老聃健在。
老聃壯年時的本職工作其實是軍隊行伍之中的。經常被任命參加新的征戰,如伐西戎、伐荊蠻、伐淮夷、伐徐、伐魯、伐姜戎……等,長達四十餘年的南征北戰。中年之後才「軍轉干」的。這至少說明,老聃的體格是非常好的
其餘不盡詳述。補充:晚年老子去了關中秦地,可能是因為他一位後代在秦國任職。
⑩ 老子為什麼是"老"子
百家講壇介紹過,只是一種傳說,說的是老子的媽媽在懷他時,他遲遲不肯出來,結果一懷專就懷屬了80年,當老子出生時,頭大大的,並滿臉皺紋,十分像個老頭子,因為長相老,又是她們生出來的孩子,所以就取名叫老子。
孔子、孟子也有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