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長壽老人 > 長壽與心智

長壽與心智

發布時間:2021-01-28 01:41:00

⑴ 如何面對日益增長的年齡和落後心智之間的矛盾

我是一個年齡有點大但是心智還是沒有成熟的人,別人看起上去我比真實的年齡大上很多,但是我覺得我自己的內心實際年齡比真實年齡還要小。我感到很痛苦,我也想讓自己心智更加成熟起來,最好自己的心智年齡比是真實的大,年齡還要大一點,這才是我想要的。

我覺得這些年過得太舒服了,被家人呵護的太好,要錢有錢,想怎樣過就怎樣過,認認真真讀書,不要去面對太多的事情,所以我想我的心智還很小。我感覺我比別人的心智小一點,讓我感覺到特別的不公平,好像被別人歧視了一樣,我就受不了這種感覺了。

我一直都想著長大想要成家,想要過上自己的生活,追逐自己的理想,擁有快活的自由,那種生活才是我一直不斷的追求,但是現實往往是殘忍的,夢想終歸是夢想,那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我還小,做不了那些事情,最後往往

消散了。

我感覺成都的那首歌詞唱出了我內心的心聲,是掙扎的自由,我感覺這種感覺就是這樣的不斷的掙扎,看上去是自由的,卻也是無比的痛苦。內心的矛盾讓我的想法很多,有時候我的想法簡直想把我的頭都爆掉,不斷的想一直都停不下來。好痛苦好痛苦的感覺,自己要發瘋了,就像一個神經病一樣,情緒越來越激動,越來越容易暴露,內心始終都沒有平靜下來。

我覺得現在應該冷靜下來,平等的對待一下,多出去走走,和別人交流一下, 最重要是自己太孤獨了,一個人是學不到多少東西的,只有從別人身上才會各取所需。

如果內心真的很恐怖的話,我覺得還是應該看一下心理醫生,我們學校就有心理醫生,我的同學去過,但是我每次去的時候都關門了,下回我一定去看一下。

⑵ 人的心智與年齡是否成正比

要看個人所在的環境與經歷的,不一定年齡越大越成熟,很可能很多人都白活了一輩子很多事都不能放下,不能明白。

⑶ 心智是什麼意思

心智模式又叫心智模型。所謂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們心中關於我們自己、別版人、組織及周圍世界權每個層面的假設、形象和故事。並深受習慣思維、定勢思維、已有知識的局限。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了解這個世界,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圖象、印象,是對於周圍世界如何運作的既有認知。

(3)長壽與心智擴展閱讀:

心智模式的特點:

1、每個人都具有心智模式。

2、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觀察事物的視角和做出的相關結論。

3、心智模式是指導我們思考和行為的方式。

4、心智模式讓我們將自己的推論視為事實。

5、心智模式往往是不完整的。

6、心智模式影響著我們的行為的結果,並不斷強化。

7、心智模式往往會比其有用性更加長壽。

⑷ 如果讓你在能夠活到90歲和一直保持著30歲的心智或者是身體中選擇一個,你會選擇哪一個

如果讓你能夠活到90歲和一尺保值30歲的心智或者是身體中,你選擇哪一個肯定會選擇30歲的心智一個30歲的人心智是最佳的狀態,g有中年人的成熟,又有青年人的睿智,這些都是比較不錯的。

⑸ 為什麼心智成熟度和年齡不完全相關

因為並不是年齡越大的人越成熟,這與一個人的生長環境有關。

⑹ 心智不成熟與年齡有關系嗎

你好,
心智跟年齡是沒有關系的
可能是先天因素,和後天生長環境,
照成人的心智成熟與否
如無疑問,請採納

⑺ 心智和年齡不符是什麼意思

少年老成的人要麼是家庭比較一般或者貧寒,很小就要開始承受家庭的一些負擔和壓力,自然心智上的成長會比正常的孩子要早和快,再要麼就是性格上比較內向的人也會成為少年老成的可能。而心智不成熟的人在生活中沒有任何的壓力,什麼都有父母包辦,衣來伸手飯來張口,這種人往往依賴性較強,哪怕年紀很大了也會像孩子一樣的性格。少年老成的人長大了在工作中容易得到領導的重視與器重,會讓人覺得這樣的人做事踏實,會有一種信任感,但卻失去了一些本該有的純真與快樂;心智不成熟的人在工作中難以得到公司的重用,會有一種讓人覺得辦事不踏實,讓人失去信任感,但是這種人生活中會很快樂,當然這種人在面對生活與工作中的挫折時容易退縮與打倒,承受能力較差。至於到底哪個好,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過我個人認為少年老成一些好,因為這樣的人夠獨立,自食能力強。

⑻ 心智的成熟與年齡的大小有什麼關系

我覺得在一般程度上,如果一個人的年齡很大的話,他的心智也相對成熟的,當然不否認有些人雖然年紀很小,但是卻非常成熟的,但是我還是覺得年齡大小和心智成熟還是有關系的。

⑼ 「心智」的涵義是什麼

我所說的「心智」,對應的英文單詞是「Mind」。一個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項思維能力的總和,用以感受、觀察、理解、判斷、選擇、記憶、想像、假設、推理,而後指導其行為。在眾多定義之中,我更傾向於喬治·博瑞(C.George Boeree)博士的定義:心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能力:a.獲得知識;b.應用知識;c.抽象推理。博瑞博士認為,一個人一生的幸福與他的心智直接相關。人與人之間存在著智力的差異,即,每個人心智的能力強弱不一;且這方面的差異可能存在著天壤之別。

為了說明清楚,有必要把相關的一些概念重新組織。我們常說的「智力」與「智商」實際上並不是一回事兒。可以把一個人的「智力」理解為他「心智能力」的強弱程度。而一個人所謂的「智商」,是指此人參加「智力測驗」所獲得的成績——姑且不論那些智力測驗在科學性與全面性上是否足夠可靠。

事實上,正是因為很多人在語言使用上對「心智」、「智力」與「智商」等概念不加任何區分甚至乾脆等同使用,才使很多人錯誤地認為一個人的「智商」是天生的,甚至是與後天無關的(學術界有一派認為智商是基因決定的),是一生固定不變的。

後來,一些研究同卵雙胞胎的心理學家們通過大量的研究最終得出結論:一個人的智商並不完全是天生的。如果一個人的智商全靠基因遺傳,那麼,同卵雙胞胎的智商應該一模一樣才對;然而事實並非如此。之後,這些心理學家們做出了個估計:大約75%的智商是由基因遺傳決定的,而其餘的25%則受後天環境影響。

這個結論已經大大改變了人們對智商的理解。過去,很多人相信智商完全是基因遺傳決定的,後天的影響就算存在也相對有限——即便在今天,很多傳記作者在撰寫名人傳記的時候,還總是有意無意地使用「天賦稟異」之類的詞彙。他們完全不在意這種「智商天定」的觀念不僅缺乏依據而且很荒謬,荒謬程度與「龍生龍,風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之類的「血統論」如出一轍。

目前心理學家們正在廣泛討論的「弗林效應」(The Flynn Effect),指的是智商測驗成績逐代提高的現象。心理學家尤里克·奈舍爾(Ulric Neisser,康奈爾大學心理學教授)在一篇1997年發表於《美國科學家》雜志上的文章中報告說,「(智商)測驗的成績在全世界范圍內都正在顯著地提高,但人們的智商是否也在提高仍然存在爭議。」事實上,有統計數據表明1972年至2002年之間的30年裡,所謂「弗林效應」還一直存在。

事實上,這一切很容易解釋清楚。人生初始,一個人的心智能力幾近於零。新生嬰兒幾乎只有「反射」能力而已。餓了、疼了、冷了、熱了……只要不舒服只有一種「反射」——哭;而舒服了、滿足了,就產生另外一種反射——笑。而作為人類最終所必需的種種能力,新生嬰兒實際上無一具備,他們只是具備獲得那些能力的潛力而已。

然而,人類之所以與其它動物不同,原因之一在於人類擁有比其他動物更為發達的「大腦額葉」,乃至於人類天生擁有比其他動物更為優秀的學習能力。通過「獲取知識」、「應用知識」,以及同樣需要學習才能獲得的「抽象推理能力」,最終,一個人的心智可以被開啟、培養、發展,可以被重建,再進一步甚至可以被反復重建。

我不同意「智商天定」的解釋,同樣也並不接受「大約75%的智商是基因遺傳決定的,而其餘的25%則受後天環境影響」的說法。因為後者依然建立在不區分「心智」、「智力」、「智商」之間的微妙差別的基礎之上,進而忽略「心智」成長的重要性。

我的基於觀察的結論是,一個人的心智頂多有1%是基因遺傳決定的。新生的嬰兒,但凡正常情況下,都具備人類天生所擁有的「反射能力」和「學習能力」。天生的「反射能力」或多或少在快慢上存在一些差異;而天生的「學習能力」也只是最基本、最原始的那種能力——比如,模仿相對更容易一些,而邏輯思考能力尚未形成。「反射能力」差一點,可能表現為「反應遲緩」,但這與最終一個人能夠擁有的心智能力強弱程度並無決定性的聯系,要不然就無法解釋愛因斯坦這樣被人們視為「天才」的人為什麼幼時看起來卻像所謂的「弱智」。最初的「反射能力」以及最原始的「學習能力」構成一個人心智最初的1%;而剩餘的99%,實際上應該都是後天積累的才對。當然,到了十五六歲的時候,對於很多人來講那99%中的大部分已經積累完成了。

當一個孩子被誇獎為「聰明的孩子」的時候,應該被誇獎的很可能或者說更可能是這個孩子的父母。「更聰明」的父母生出來的孩子實際上不一定在出生時就比別的孩子「更聰明」——就算「更聰明」也不會「更聰明」多少,差異無論多大也都局限在那1%以內。然而,「更聰明」的父母的孩子,在隨後的成長中每時每刻都有更多的機會耳濡目染並學習模仿「更聰明」的行為,而最終也就「變得」(也「顯得」)「更聰明」——最重要的是他們的「學習能力」因此會發展得更為迅速。

說通俗一點,心智這東西「上不封頂,下不保底」。心智一旦開啟,就可能因學習而瘋狂發展,而與此同時「學習能力」也會相輔相成地大幅增長;於是,心智可發展,可培養,可重建,甚至可以反復重建——誰可以封頂?然而,反過來,如若這過程中出現一些差錯,那麼心智就可能停滯發展,甚至倒退,弄不好「痴心不得反癲狂」,搞到進入負數的地步—隹又能夠保底?

人類的平均壽命正在不斷地延長——科技的進步保障人類生存的必要條件,也提供更多的保障,比如,蛋白質的獲取前所未有地廉價和方便。而在人類的平均壽命不斷延長的今天,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心智是可培養的、可發展的、甚至是可以重建的,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能是一次寶貴的重生機會。對過去的人來說,到了30歲才醒悟過來可能就「來不及了」,但,相對來看,現在的人就算40歲醒悟過來,也相對還算「來得及」——因為平均壽命延長了,即意味著還有積累和重建的機會。而如若一個人錯誤地認同「智商天定」的觀念,那麼他就可能錯過發展、培養、重建心智的機會——甚至連開啟心智的機會都沒有。

閱讀全文

與長壽與心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肖家灣有多少老人 瀏覽:142
養老金統籌比例 瀏覽:191
60歲當選政協主席 瀏覽:849
郵政40年退休工資多少 瀏覽:80
大三陽體檢項目有哪些 瀏覽:591
在外地上社保老家退休金嗎 瀏覽:395
重陽節要吃什麼膏 瀏覽:373
養老保險單位變個人怎麼交 瀏覽:771
養老機構名稱該取哪些字 瀏覽:494
老人不能去哪裡玩 瀏覽:925
伊川哪個老年公寓好 瀏覽:740
仙女父母為什麼不準仙女嫁給可樂 瀏覽:346
如何避免控制型父母 瀏覽:861
公夯員退休工資如何計算 瀏覽:597
沈陽長壽村健康床墊多少錢 瀏覽:641
山東德州養老保險查詢個人賬戶 瀏覽:893
殘疾人在養老院怎麼申請 瀏覽:560
雲南省養老院政策 瀏覽:887
60歲更年期年齡 瀏覽:306
美容養生綜合館怎麼拓客 瀏覽: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