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彭祖真的活到800歲了嗎
提起高壽的人,彭祖或許是最知名的一位,傳說他活了八百歲。但人類真的可以活這么大嗎?通過後世科學的發展與研究,我們現在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那麼這個彭祖八百歲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傳說他又是怎麼死的呢?另外很多人都不知道,這個彭祖不光是傳說的高壽,其實更是歷史上第一位名廚,他做的一道菜,使堯帝聞味而食,使病痊癒,因此也被食廚界稱為「祖師爺」。
在傳說中,彭祖最後飛升成仙了,另外還有「彭祖醉酒說真話,小鬼奉命來索拿」等故事結局。但真實的死因也不外乎或者壽終正寢,又或死於疾病、或意外、又或爭斗而已。而已現江蘇徐州有「彭祖墓」,另有彭祖廟、彭祖井等古跡。
② 歷史真實的彭祖是否有其人真實歲數活了多少歲
彭祖據傳乃先秦時期人物,與堯舜同時期。彭祖建國於彭(今徐州境內),以國為姓,乃彭氏之先祖,如今徐州境內仍有彭祖之歷史遺跡。至於為什麼說彭祖壽八百,文學史料皆有記載:"非壽終也,非死明矣。""長年八百,綿壽永世。"兩句話概括起來就是說彭祖所謂的八百歲並不是他壽命終結,也不能說他死了,而是他壽命延綿數百年,並且一直延續下去,直到永遠。
凡人是有壽數的,彭祖身邊的人一個個都在衰老、死去,唯獨彭祖依然年輕力壯,就這樣,一晃很多年過去了,已經到了商代末年,彭祖已有近八百歲了,他先後娶了四十九個妻子,生了五十四個兒子。商王聽說竟有這么長壽的人,很是興奮,於是親自出面請彭祖作大夫,商王一試彭祖養生長壽之道,非常靈驗,就覺得這個方法太好了,天底下只有我一人能獨享長壽,便想加害彭祖。彭祖就逃走了。
堯帝在位七十年,終於118歲仙壽(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的秘密也盡在這茶籽之中。之後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後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767歲(一說有800餘歲),盡管這么大年紀,可他仍不顯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靜,不追求名譽,不汲汲於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
劉向所著《列仙傳》稱,彭祖自堯時舉用,一直活到殷末。在夏代,他曾受封於大彭(今江蘇徐州),因稱彭祖。彭祖真的活了800多年嗎?其實不然,翻開我們的歷史,關於彭祖的歲數,目前學術界有幾種不同觀點。一種說法認為,史料記載的880歲,其實是按「小花甲」的方法來記歲,一年相當於現在的60天,880歲就相當於現今的140多歲。即使是這樣,他也是當之無愧的長壽老人。
③ 中國古代最高齡的是誰
彭祖,姓篯名鏗,黃帝之後,為顓頊帝玄孫、陸終氏第三子,歷經夏末、殷商、西周三代,壽齡八百八十有餘。——不過這只是這樣流傳下來的,不好考證。
唐朝陳俊,福建省永泰縣湯泉村(今永泰縣梧桐鎮湯埕村)人。 福建省永泰縣志記載,生於881年死於1324年,享年443歲,民國版縣志雜錄,欄下赫然寫著:陳俊,生於唐僖宗中和辛丑年間,卒於元泰定甲子。這是有歷史紀錄在案可查的,至今發現的,最長壽的老壽星。南北朝、隋唐時期的劉慧昭,著名高僧,公元526年生,816年卒,是我國最長壽的人,活了290歲。《歷代名人碑傳總表》記載了慧昭和尚活了290歲。關於慧昭和尚的生卒年代,在《歷代高僧生卒年表》中明確記載:「慧昭,男,526年生,815年卒,終年290歲。這個是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應該不虛。
李慶遠,生於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卒於民國24年(1935年),終年257歲。他原籍雲南省,90多歲到四川開縣定居,膝下子孫滿堂。由於他對中醫中葯,尤其對養身、健身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被人們譽為「神仙」。在他 250歲那年,他的同鄉劉成勛先生特地對他進行過專題采訪。李清雲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已被記入世界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一定經過了嚴格考證。
漢朝吳普(三國時醫家),廣陵(今江蘇江都縣)人。為名醫華佗之弟子。精於醫術,且專長於本草學及養生。吳普向華佗學練「五禽之戲」,堅持鍛煉,年九十餘而尚牙齒完堅、耳目聰明,活了200多歲。
明朝冷謙,字名敬,武林(今廣西平南縣)人,明代著名養生學家。據明史記載.他活了一百五十多歲,著有《修齡要旨》一書。
④ 歷史上活的最老的是誰
第一位,李慶遠。這小我私家各人興許就有點陌生了,生於清朝1677年,活了256歲,直到民國1933年才歸天。他是一位中醫學者,醫生頗懂養生之道,中醫又是博大廣博,偏方秘方甚多,以是才華雲雲長命吧。
第二位,張三豐。這小我私家各位都知道的,在電視上有看到過,太極宗師,創辦了武當派。他生於宋朝1247年,直到明朝1458年才歸天,一共活了212年,高出宋元明三個朝代。壽命雲雲長,跟他習武、強身健體是分不開的。
第三位,慧昭。慧昭生於南北朝526年,厥後當了和尚,直到唐朝元和已末年才歸天,一共活了290歲,差10年就滿300歲整了。他的平生,跟張三豐一樣,高出了三個朝代,南北朝、隋朝以及唐朝。關於他的年月,在《歷代高僧生卒年表》上,有著清楚明顯記錄。
另一位,陳俊。也是一名中醫,他比以上幾小我私家更長命,而且不止一點點。陳俊生於唐朝881年,到元朝1324年才歸天,高出唐宋元三個朝代,活到了443歲高齡。當時跟他同鄉的人都驚疑於他年齡之高,把他視若神明,稱他為「菜籃公」。
鮮花和掌聲從來不會賜予守株待兔者,而只饋贈給那些風雨無阻的前行者;空談和闊論從來不會讓你的夢想成真,到頭來只會留下"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的慨嘆;只有風雨無阻的前行才是到達成功彼岸的唯一路途。只吶喊而不沖鋒的不是好士兵,只瞄準而不射擊的不是好獵手,躺在搖籃里的嬰兒永遠不會站立而行,把自己關在黑暗的屋子裡永遠不會看到外面的世界的光明和精彩!只有風雨無阻的前行才不會浪費我們寶貴的光陰,讓生命之樹結滿豐碩的果實;只有風雨無阻的前行,才會向我們理想的目標靠近。從而有機會和成功握手;只有風雨無阻的前行,我們才會創造嶄新的自我,讓執著的追求書寫無愧的人生!
⑤ 八百有人活下來嗎
最近大熱的電影《八佰》的原型就是當時抗擊日寇的四行孤軍。在淞滬會戰的失敗不可避免的情況下,這些人依然奮戰到了最後一刻,用自己的生命阻擋日軍的腳步,捍衛中國的尊嚴。
然而,這些一片赤誠的的將士們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結局。他們的領導者謝晉元沒有死在殺敵的戰場上,卻死在了叛徒手下,而這支孤軍的生活也算不上愜意。
1937年,8月,炎炎盛夏里,日本人密謀著令人膽寒的陰謀,要進軍上海。當時的中國是什麼樣的呢?軍閥們為了自己的地盤和利益彼此攻打;士兵手裡的槍比燒火棍還少;黑社會橫行於社會上甚至登堂入室;普通人認識的字比地上的星星還要稀少;工廠里生產的鋼鐵少到造一條鐵路都難。
而看到這樣的中國以後,日軍狂妄了起來,揚言要三個月征服中國。但是他們沒有想到,即便是這樣的中國也沒有臣服於他們的打算,那些看起來極不起眼的人也能為了這個國家拚命的。
於是,光是淞滬會戰他們就打了整整三個月,而就在他們終於進入上海之後,迎接他們的不是一個溫柔的城市,而是一支拼上了命的孤軍:謝晉元率領的國民革命軍第九集團軍,88師,524團,人數不多,四百餘而已。
當時的上海已經守不住了,淪陷是必然的結局。但是中國的其他地方還要繼續打下去,主力必須到其他地方繼續打下去。於是這八百個人站了出來,守在四行倉庫,要拖住日軍拖出一條生路來。
謝晉元臨危受命,面對這必死的任務,他沒有退後,只是安頓好自己的父母妻兒,在家與國之間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在和妻子告別的時候,他說過「身為軍人,為國效命就不能顧家」,無奈把家中的責任都交給了妻子。而這也是他與家人最後一次見面。
當時,租界的英軍詢問他們的人數,為了虛張聲勢,他回答了八百這個數字。實際上當時跟隨他的,只有414人。此後,戰斗中負傷被送出的傷兵也把這個說法延續了下去,而這就是後來「八百壯士」的由來。
而這四百人要面對的是日軍王牌的第三使團。
他們的戰斗除了給主力部隊爭取時間之外,還起到了鼓舞當地居民的作用。當時,很多居民隔著一條街為這支孤軍加油助威,向他們報告日軍的行蹤。在日軍切斷倉庫供水以後,居民們還自發給他們送來補給。一個十歲的女孩楊慧敏還爬過一段管道送來一面旗幟。
10月29日時,這場戰斗已經引起了很多人的注意,租界里的英、美等國害怕被戰火波及,就聯合起來向國民政府遞交了一封希望「以人道主義」原因停戰的請願。至於蔣,他當時還抱持著國際調停的希望,再加之以當時的四行孤軍已經完成了戰略目的,便下命令讓其撤軍。
此時,日軍也因為四行孤軍作戰之勇猛心生退意,認為對方可能有上千人,繼續交戰損失過大,就同意謝晉元撤軍,並沒有做出太多阻攔。
當時的謝晉元還想繼續戰斗下去,拿出自己臨行前立下的軍令狀,說要抗戰到死。但是,軍人要服從命令。最後他還是選擇了撤退,經過垃圾橋進入了英國人的收容所。
英國人只是害怕被戰火波及,對這支中國軍隊當然不會有多少好感,收容他們以後也幾乎沒有提供什麼幫助,只是哄騙威脅他們卸下武器後提供了一個條件極差的生活場所。
在這樣受盡欺辱的生活環境下,謝晉元等人並沒有絕望。為了鼓舞當地的居民,他們還每天按照軍中的方式生活,每天早起,操練、比賽、鍛煉身體,而且還要給士兵上文化課。除此以外,他們還開墾了土地滿足自己的生活所需
⑥ 八百壯士還有活著的嗎
有,劉懷斌老人眉毛黑白參半,長而濃密,有著長壽的標志。右眼被日本的毒氣彈傷害,左眼也因為眼底黃斑血管出血,而只能模糊看到一部分,耳朵已經完全聽不見了。
說起如何和家人溝通,兒子感慨到:「多虧了解放後的掃盲班,我爸從一個文盲,因脫盲而識了不少字,我們現在至少可以通過寫字和他溝通。」劉懷斌看完字後,就會和人交流,但他含糊的言辭只有家裡人才能聽懂。
(6)八百餘長壽擴展閱讀
一同被征參戰的28人戰後只活著兩個
劉懷斌,曾用名劉振英,1937年也就是他17歲的時候,被抓丁當兵,曾在山西、河南一帶抗擊日寇七年多,從軍編制在趙壽山部隊三十八軍,七三九團直屬炮兵連,作戰中右眼受傷失明。
劉老曾對小兒子回憶說:「一九三九年四月(陰歷)在平陸縣被日軍包圍,部隊被完全打亂,跳黃河、跳山崖,死傷戰士不計其數,一個新兵營,槍還沒拿到手,全被日軍用刺刀挑死,戰斗異常血腥。」劉懷斌老人1945年春因傷殘而回老家務農,同村被征參戰的28人,只回來了兩個人。
劉懷斌跳山崖造成右肩骨折,但保全了性命,不會游泳的他在六六戰役中和眾戰友一起跳入黃河,刺骨的黃河水將這個楞頭青年逼到了岸邊,在夜幕時分日軍的掃射中,他掩藏在黃河岸邊的草叢里躲過了一劫。
⑦ 神話中的不死老人是誰
彭祖,傳說中來的養生自家。據古代典籍記載,彭祖是顓頊的玄孫,相傳他歷經唐虞夏商等代,活了八百多歲。彭祖精於養生,《莊子·刻意》曾把他作為導引養形之人的代表人物,《楚辭·天問》還說他善於食療。不過,一人享壽竟至八百餘歲,顯然是不可能的。據《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稱號。可見,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史記》還記載了個彭姓氏族被封國於大彭等地。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歷事虞夏,於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就明確說明了這種情況。但對於彭祖善於養生的種種傳說歷代並無異議,可以推想,由於彭祖這個氏族精於養生,族中長壽之人輩出,並以此而名聞於世,於是逐漸產出彭祖享壽八百這類的傳說並流布於後世。故彭祖這個氏族可以說是上古時代一個有代表性的著名長壽家族。
⑧ 彭祖真的活了800歲嗎
在我國傳說的壽星中,彭祖活了八百歲,是位最長壽的老人。是否真活了八百歲?實難考證,也難令人置信。不過,根據《國語》和《史記》的記載,彭祖是確有其人的,而且以長壽著稱。晉代醫學家葛洪撰寫的《神仙傳》中還特別為彭祖立傳。書中說彭祖在殷末時已活過七百歲不老,殷王特請他介紹長壽之道。
彭祖的延年益壽養生法大致有如下四個方面。
其一,注意鍛煉身體。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氣數十遍;然後起身、熊徑鳥伸、運氣發功等,他是氣功的最早創始人,這套健身法,被後人寫成《彭祖引導法》。
其二,是思想修養,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質享受,情緒恬靜而達觀。殷王贈其萬金,他用來接濟貧困,自己無所留。不受「慎喜毀譽」所累,經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其三,是生活習慣,他堅持順乎自然,不傷害身體,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時常納涼,順應四時節氣,使身體舒適安康,重視勞逸結合,用腦切忌過度,衣著求適不求華髦,男女生活飲食合理調節,,並說:「凡此之類,譬猶之水,用之過當反為害也。」
彭祖
彭祖,傳說姓卅(jian)名鏗,是祝融氏吳回之孫,陸終氏的第三子,據《神仙傳》上的說法,這位卅鏗「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惟從養生沾身為事。」他是大夫,但經常稱病而閑居,不參與政事,又經常獨自雲游,不乘車馬,「或數百日或數十日,不持資糧」。因為他深得養性之方,所以「年二百七十歲,視之如五、六十歲。」這位卅鏗據說活到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 這位卅鏗據說以雉和以五味,創造了雉羹,獻給堯帝,為堯所贊美,堯因此而封他為彭地的諸侯,屈原《楚辭·天向》中,因此有「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之句。這位卅鏗以後子孫繁衍,成為大彭氏族的祖先,所以稱為「彭祖」。故彭城在今江蘇徐州,《徐州府志》:「唐堯封大彭氏國,其城在大彭山下,距今城三十里。」舊彭城流傳有詩:「雍巫善味祖彭鏗,三坊求師古彭城。九會諸侯任司庖,八盤五簋宴王公。」
⑨ 彭祖活了800歲是真的嗎
是的,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767歲(一說有800餘歲),盡管這么大年紀,可他仍不顯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靜,不追求名譽,不汲汲於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
商王請他作大夫,他推託不了,只好應諾,卻常常以有病為由,不上朝聽政。他精通補導之術;常常服用水桂、雲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從不誇耀自己有道,也從不作一些詭惑變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譽。
(9)八百餘長壽擴展閱讀
幾千年前,武夷山開山鼻祖———彭祖就在武夷山下繁衍生息,並深得養生之道。彭祖養生術,內容豐富,流傳久遠,有些方法,今天仍有現實的意義。
在傳說中,彭祖養生之道,主要是通過自我修煉以抵禦疾病達到長生,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精華內容之一。彭祖注重生命本身,講究養生之道,故以長壽而著稱於世。所以諸子百家及史籍中,留下了其方國養生術記載,其精神內涵都是一脈相承的。彭祖養生術中,表現了中國人原始的生命哲學。
不僅有中國古老的氣功健身法,而且彭祖還是懂烹調術的高手,比如「雉羹」,其做法如下,以野雉(今多用家雞)、稷米(今用脫皮麥仁或薏苡米)入水,文火熬煮,待雉骨脫落肉化為細絲,稷米溶化為汁,再以二十四味佐料調味,鮮美噴香可口。
據傳,當年乾隆皇帝巡視徐州時,喝了此湯連連稱贊:「好湯!不愧是天下第一羹。」相傳,彭祖調制的雉羹,進獻給堯帝,帝堯大悅,封於寶地,名曰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