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養老服務 > 養老服務社會化體系是什麼

養老服務社會化體系是什麼

發布時間:2024-12-29 08:08:41

1. 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是什麼

社會保抄險社會化管理服務,是指襲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和社會服務機構對參加社會保險的所屬對象,提供從社會保險申報、登記、繳費、到個人賬戶的管理、查詢、結算以及社會保險待遇的發放和對人員的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和服務工作。其核心內容是社會保險對象與企事業單位相分離,社會保險待遇實行全額社會化發放,退休和失業人員由社區組織統一管理。 我國社會保險的社會化管理服務,是隨著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而逐步開展的。1997年《國務院關於建立統一的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決定》指出,要提高社會保險管理服務的社會化水平,盡快將目前由企業發放養老金改為社會化發放,積極創造條件將退休人員的管理服務工作逐步由企業轉向社會,減輕企業的社會事務負擔。2003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於積極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社會化管理服務要求。

2. 什麼是養老服務社會化

傳統是子女贍養自己家的老人,
養老服務社會化,不依賴子女或自己後代。比如養老院。在交費後老人入住,生活由院方照顧。或空巢老人居家養老,由社區人士照顧。

3. 養老服務體系

養老服務體系

參考資料一:

養老服務體系是指老年人在生活中獲得的全方位服務支持的系統。

家庭和社會養老體系比較

一:家庭養老服務體系

是延續數千年的傳統養老服務支持系統。服務帶給者主要是由老年人本人、配偶、子女以及親朋好友。最大的優勢是能夠得到家庭的溫暖和親情的關懷,家庭養老功能正在弱化,僅僅依靠家庭養老服務系統難以滿足老年人養老需求。

二: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定義:是指 *** 、社會對養老服務有支持好處的各種制度、政策、機構等方面所構成的系統。該系是在家庭養老服務功能日趨弱化的背景下產生並發展。

類型:

1: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2009年由國家民政部、發改委提出,並選取黑龍江、江蘇、湖北、重慶、甘肅五個省份進行試點,今年起將在全國正式實施。

定義:是指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滿足老年人基本服務銀滾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標,面向所有老年群體,帶給基本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精神關愛、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等設施、組織、人才和技術要素構成的網路,以及配套的服務標准、運行機制和監督制度。(正能量故事)

性質:福利 *** ,是 *** 對生活個性困難的老年人最起碼保障型服務。

實施:應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帶給具有適宜技術的基本養老服務。

重點:保障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和低收入老年人的基本服務需求。

2:非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定義:是指 *** 、社會對非營利性養老服務和市場性(贏利性)養老服務有鋒數余支持好處的各種形式、制度、政策、機構等方面所構成的系統。非基本養老服務體系為老年人帶給具有必須和較高快樂指數的享受服務。

帶給者:社會團體、個人和民營與外資機構。

性質:非贏利性機構——非贏利 *** 。贏利性機構——贏利 *** 。

構建養老服務體系基本要求

體系的完整性:老年期時刻跨度大,從60歲到百歲以上,需要經過「低齡老年期(60-74歲)」、「老年期(75-89歲)」和「長壽期(90歲及以上)」。完整性要求該體系能覆蓋所有老年人群,並能為他們帶給全方位的服務。

體系的多樣性:是指同一種養老需求,能夠有多種多樣服務方式可供選取,以便老年人根據自己的意願、條件選取養老服務方式。(微信名字)

體系的持續性:照顧長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完善的體系應當為畢帆不一樣年齡、不一樣健康狀況、不一樣經濟狀況和不一樣意願的老年人帶給持續照料服務。

體系的實效性:完善的體系應能破解養老照料的難題,減輕家庭、社會和 *** 的壓力,為長者帶給舒適的環境,高品質生活。

體系的經濟性: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是 *** 的職責,需要投入。如何構建既經濟又有高效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 *** 統籌規劃。 *** 既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又不能大包大攬,應遵循「 *** 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構建養老服務體系。[1]

基於上述要求, *** 解放思想、大膽改革,用心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參考資料二: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全文

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社會養老

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國辦發〔2011〕60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 *** ,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傑出的反義詞)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已經國務院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國務院辦公廳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1-2015年)

為用心應對人口老齡化,建立起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實現黨的 *** 確立的「老有所養」的方法目標和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優先發展社會養老服務」的要求,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制定本規劃。

一、規劃背景

(一)現狀和問題。

自1999年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並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8億,占總人口的13。26%,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近年來,在黨和 *** 的高度重視下,各地出台政策措施,加大資金支持力度,使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養老機構數量不斷增加,服務規模不斷擴大,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日益豐富。截至2010年底,全國各類收養性養老機構已達4萬個,養老床位達314。9萬張。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進一步改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逐步拓展,已建成含日間照料功能的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2萬個,留宿照料床位1。2萬張,日間照料床位4。7萬張。以保障三無、五保、高齡、獨居、空巢、失能和低收入老人為重點,藉助專業化養老服務組織,帶給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路初步構成。養老服務的運作模式、服務資料、操作規范等也不斷探索創新,積累了有益的經驗。

但是,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仍然處於起步階段,還存在著與新形勢、新任務、新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主要表此刻:缺乏統籌規劃,體系建設缺乏整體性和連續性;社區養老服務和養老機構床位嚴重不足,供需矛盾突出;設施簡陋、功能單一,難以帶給照料護理、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等多方面服務;布局不合理,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 *** 投入不足,民間投資規模有限;服務隊伍專業化程度不高,行業發展缺乏後勁;國家出台的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服務規范、行業自律和市場監管有待加強等。

(二)必要性和可行性。

我國的人口老齡化是在「未富先老」、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歷史欠賬較多、城鄉和區域發展不平衡、家庭養老功能弱化的形勢下發生的,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任務十分繁重。

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目前,我國是世界上唯一一個老年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且正在以每年3%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是同期人口增速的五倍多。預計到2015年,老年人口將到達2。21億,約占總人口的16%;2020年到達2。43億,約占總人口的18%。隨著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加劇,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數量還將持續增長,照料和護理問題日益突出,人民群眾的養老服務需求日益增長,加快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刻不容緩。

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適應傳統養老模式轉變、滿足人民群眾養老服務需求的必由之路。長期以來,我國實行以家庭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但隨著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實施,以及經濟社會的轉型,家庭規模日趨小型化,「4-2-1」家庭結構日益普遍,空巢家庭不斷增多。家庭規模的縮小和結構變化使其養老功能不斷弱化,對專業化養老機構和社區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

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解決失能、半失能老年群體養老問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當務之急。目前,我國城鄉失能和半失能老年人約33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由於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和生活節奏加快,中青年一代正面臨著工作和生活的雙重壓力,照護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力不從心,迫切需要透過發展社會養老服務來解決。

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擴大消費和促進就業的有效途徑。龐大的老年人群體對照料和護理的需求,有利於養老服務消費市場的構成。據推算,2015年我國老年人護理服務和生活照料的潛在市場規模將超過4500億元,養老服務就業崗位潛在需求將超過500萬個。

在應對挑戰的同時,我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越來越成為各級黨委 *** 關心、社會廣泛關注、群眾迫切期盼解決的重大民生問題。同時,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城鄉居民收入的持續增多,公共財政更多地投向民生領域,以及人民群眾自我保障潛質的提高,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已具備了堅實的社會基礎。

二、內涵和定位

(一)內涵。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是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標,面向所有老年人,帶給生活照料、康復護理、精神慰藉、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等設施、組織、人才和技術要素構成的網路,以及配套的服務標准、運行機制和監管制度。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應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著眼於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優先保障孤老優撫對象及低收入的高齡、獨居、失能等困難老年人的服務需求,兼顧全體老年人改善和提高養老服務條件的要求。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一項長期方法任務,是堅持 *** 主導,鼓勵社會參與,不斷完善管理制度,豐富服務資料,健全服務標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養老服務需求的持續發展過程。本建設規劃僅著眼於構建體系建設的基本框架。

(二)功能定位。

我國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主要由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等三個有機部分組成。

居家養老服務涵蓋生活照料、家政服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精神慰藉等,以上門服務為主要形式。對身體狀況較好、生活基本能自理的老年人,帶給家庭服務、老年食堂、法律服務等服務;對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齡、獨居、失能等老年人帶給家務勞動、家庭保健、輔具配置、送飯上門、無障礙改造、緊急呼叫和安全援助等服務。有條件的地方能夠探索對居家養老的失能老年人給予專項補貼,鼓勵他們配置必要的康復輔具,提高生活自理潛質和生活質量。

社區養老服務是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支撐,具有社區日間照料和居家養老支持兩類功能,主要面向家庭日間暫時無人或者無力照護的社區老年人帶給服務。在城市,結合社區服務設施建設,增加養老設施網點,增強社區養老服務潛質,打造居家養老服務平台。倡議、引導多種形式的志願活動及老年人互助服務,動員各類人群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在農村,結合城鎮化發展和新農村建設,以鄉鎮敬老院為基礎,建設日間照料和短期托養的養老床位,逐步向區域性養老服務中心轉變,向留守老年人及其他有需要的老年人帶給日間照料、短期托養、配餐等服務;以建制村和較大自然村為基點,依託村民自治和群眾經濟,用心探索農村互助養老新模式。

機構養老服務以設施建設為重點,透過設施建設,實現其基本養老服務功能。養老服務設施建設重點包括老年養護機構和其他類型的養老機構。老年養護機構主要為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帶給專門服務,重點實現以下功能:1。生活照料。設施應貼合無障礙建設要求,配置必要的附屬功能用房,滿足老年人的穿衣、吃飯、如廁、洗澡、室內外活動等日常生活需求。2。康復護理。具備開展康復、護理和應急處置工作的設施條件,並配備相應的康復器材,幫忙老年人在必須程度上恢復生理功能或減緩部分生理功能的衰退。3。緊急救援。具備為老年人帶給突發性疾病和其他緊急狀況的應急處置救援服務潛質,使老年人能夠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援。鼓勵在老年養護機構中內設醫療機構。貼合條件的老年養護機構還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培訓和指導社區養老服務組織和人員,帶給居家養老服務,實現示範、輻射、帶動作用。其他類型的養老機構根據自身特點,為不一樣類型的老年人帶給集中照料等服務。

三、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 *** 理論和「 *** 」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滿足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為目標,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堅持 *** 主導、政策扶持、多方參與、統籌規劃,在「十二五」期間,初步建立起與人口老齡化進程相適應、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協調,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讓老年人安享晚年,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二)基本原則。

1。統籌規劃、分級負責。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是一項長期的方法任務,各級 *** 對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和發展統籌思考、整體規劃。中央制定全國總體規劃,確定建設目標和主要任務,制定優惠政策,支持重點領域建設;地方制定本地規劃,承擔主要建設任務,落實優惠政策,推動構成基層網路,保障其可持續發展。

2。 *** 主導、多方參與。加強 *** 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加快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打破行業界限,開放社會養老服務市場,採取公建民營、民辦公助、 *** 購買服務、補助貼息等多種模式,引導和支持社會力量興辦各類養老服務設施。鼓勵城鄉自治組織參與社會養老服務。充分發揮專業化社會組織的力量,不斷提高社會養老服務水平和效率,促進有序競爭機制的構成,實現合作共贏。

3。因地制宜、突出重點。根據區域內老年人口數量和養老服務發展水平,充分依託現有資源,合理安排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項目。以居家養老服務為導向,以長期照料、護理康復和社區日間照料為重點,分類完善不一樣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的功能,優先解決好需求最迫切的老年群體的養老問題。

4。深化改革、持續發展。按照管辦分離、政事政企分開的原則,統籌推進公辦養老服務機構改革。區分營利性與非營利性,加強對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的登記和監管。盤活存量,改善管理。完善養老服務的投入機制、服務規范、建設標准、評價體系,促進信息化建設,加快養老服務專業隊伍建設,確保養老機構良性運行和可持續發展。

四、目標和任務

(一)建設目標。

到2015年,基本構成制度完善、組織健全、規模適度、運營良好、服務優良、監管到位、可持續發展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床位數到達30張。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服務網路基本健全。

(二)建設任務。

改善居家養老環境,健全居家養老服務支持體系。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專業化養老機構為重點,透過新建、改擴建和購置,提升社會養老服務設施水平。充分思考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和人口老齡化發展程度,「十二五」期間,增加日間照料床位和機構養老床位340餘萬張,實現養老床位總數翻一番;改造30%現有床位,使之到達建設標准。

在居家養老層面,支持有需求的老年人實施家庭無障礙設施改造。扶持居家服務機構發展,進一步開發和完善服務資料和項目,為老年人居家養老帶給便利服務。

在城鄉社區養老層面,重點建設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托老所、老年人活動中心、互助式養老服務中心等社區養老設施,推進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增強養老服務功能,使日間照料服務基本覆蓋城市社區和半數以上的農村社區。

在機構養老層面,重點推進供養型、養護型、醫護型養老設施建設。縣級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處以收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為主的老年養護設施。在國家和省級層面,建設若干具有實訓功能的養老服務設施。

提高社會養老服務裝備水平,鼓勵研發養老護理專業設備、輔具,用心推動養老服務專用車配備。

加強養老服務信息化建設,依託現代技術手段,為老年人帶給高效便捷的服務,規范行業管理,不斷提高養老服務水平。

(三)建設方式。

透過新建、擴建、改建、購置等方式,因地制宜建設養老服務設施。新建小區要統籌規劃,將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公建配套實施方案。鼓勵透過整合、置換或轉變用途等方式,將閑置的醫院、企業、農村群眾閑置房屋以及各類公辦培訓中心、活動中心、療養院、小旅館、小招待所等設施資源改造用於養老服務。透過設備和康復輔具產品研發、養老服務專用車配備和信息化建設,全面提升社會養老服務潛質。

(四)運行機制。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為各類服務主體營造平等參與、公平競爭的環境,實現社會養老服務可持續發展。

公辦養老機構應充分發揮其基礎性、保障性作用。按照國家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總體思路,理順公辦養老機構的運行機制,建立職責制和績效評價制度,提高服務質量和效率。

鼓勵有條件或新建的公辦養老機構實行公建民營,透過公開招投標選定各類專業化的機構負責運營。負責運營的機構應堅持公益性質,透過服務收費、慈善捐贈、 *** 補貼等多種渠道籌集運營費用,確保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加強對非營利性社會辦養老機構的培育扶持,採取民辦公助等形式,給予相應的建設補貼或運營補貼,支持其發展。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專業化的服務設施,開展社會養老服務。

推動社會專業機構以輸出管理團隊、開展服務指導等方式參與養老服務設施運營,引導養老機構向規模化、專業化、連鎖化方向發展。鼓勵社會辦養老機構收養 *** 供養對象,共享資源,共擔職責。

(五)資金籌措。

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資金需多方籌措,多渠道解決。

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透過用地保障、信貸支持、補助貼息和 *** 采購等多種形式,用心引導和鼓勵企業、公益慈善組織及其他社會力量加大投入,參與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運行和管理。

地方各級 *** 要切實履行基本公共服務職能,強化在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支出職責,安排財政性專項資金,支持公益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

民政部本級福利彩票公益金及地方各級彩票公益金要增加資金投入,優先保障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

中央設立專項補助投資,依據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老齡人口規模等,用心支持地方社會養老服務體系發展,重點用於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和老年養護機構設施建設。

五、保障措施

(一)強化統籌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法高度,充分認識加強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好處,增強使命感、職責感和緊迫感,將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擺上各級 *** 的重要議事日程和目標職責考核范圍,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切實抓實抓好。各地要建立由民政、發展改革、老齡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工作機制,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協調溝通,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督促檢查,確保規劃目標的如期實現。鼓勵社會各界對規劃實施進行監督。

(二)加大資金投入,建立長效機制。對公辦養老機構保障所需經費,應列入財政預算並建立動態保障機制。採取公建民營、委託管理、購買服務等多種方式,支持社會組織興辦或者運營的公益性養老機構。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和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改善和完善對社會養老服務產業的金融服務,增加對養老服務企業及其建設項目的信貸投入。用心探索拓展社會養老服務產業市場化融資渠道。用心探索採取直接補助或貼息的方式,支持民間資本投資建設專業化的養老服務設施。

(三)加強制度建設,確保規范運營。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建立養老服務准入、退出、監管制度,加大執法力度,規范養老服務市場行為。制定和完善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和機構養老服務的相關標准,建立相應的認證體系,大力推動養老服務標准化,促進養老服務示範活動深入開展。建立養老機構等級評定製度。建立老年人入院評估、養老服務需求評估等評估制度。

(四)完善扶持政策,推動健康發展。各級 *** 應將社會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納入城鄉建設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合理安排,科學布局,保障土地供應。貼合條件的,按照土地劃撥目錄依法劃撥。研究制定財政補助、社會保險、醫療等相關扶持政策,貫徹落實好有關稅收以及用水、用電、用氣等優惠政策。有條件的地方,能夠探索實施老年護理補貼、護理保險,增強老年人對護理照料的支付潛質。支持建立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制度,構建養老服務行業風險合理分擔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構成機制,規范服務收費項目和標准。

(五)加快人才培養,提升服務質量。加強養老服務職業教育培訓,有計劃地在高等院校和中等職業學校增設養老服務相關專業和課程,開辟養老服務培訓基地,加快培養老年醫學、護理、營養和心理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提高養老服務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業務技能和服務水平。如養老機構具有醫療資質,能夠納入護理類專業實習基地范圍,鼓勵大專院校學生到各類養老機構實習。加強養老服務專業培訓教材開發,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推行養老護理員職業資格考試認證制度,五年內全面實現持證上崗。完善培訓政策和方法,加強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培訓。探索建立在養老服務中引入專業社會工作人才的機制,推動養老機構開發社工崗位。開展社會工作的學歷教育和資格認證。支持養老機構吸納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加快培育從事養老服務的志願者隊伍,實行志願者注冊制度,構成專業人員引領志願者的聯動工作機制。

(六)運用現代科技成果,提高服務管理水平。以社區居家老年人服務需求為導向,以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為依託,按照統籌規劃、實用高效的原則,採取便民信息網、熱線電話、愛心門鈴、健康檔案、服務手冊、社區呼叫系統、有線電視網路等多種形式,構建社區養老服務信息網路和服務平台,發揮社區綜合性信息網路平台的作用,為社區居家老年人帶給便捷高效的服務。在養老機構中,推廣建立老年人基本信息電子檔案,透過網上辦公實現對養老機構的日常管理,建成以網路為支撐的機構信息平台,實現居家、社區與機構養老服務的有效銜接,提高服務效率和管理水平。加強老年康復輔具產品研發。

各地可根據本規劃,結合實際,制定本地區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4. 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是什麼意思

法律分析: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是指職工辦理退休手續後,其管理服務工作與原企業相分離,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人員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區實行屬地管理,由社區服務組織提供相應的管理服務。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是指職工辦理退休手續後,其管理服務工作與原企業相分離,養老金實行社會化發放,人員移交城市街道和社區實行屬地管理,由社區服務組織提供相應的管理服務。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關於積極推進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的意見》 企業退休人員實行社會化管理服務,是建立獨立於企業事業單位之外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的重要措施。切實做好這項工作,對於保障廣大企業退休人員晚年生活的安定,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各級黨委和政府及各有關部門要高度重視,切實加強組織領導,努力創造條件,加快實施步伐,務求取得應有成效。

5. 養老服務體系社區養老服務模式

1、養老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2、應當怎樣完善養老服務體系3、什麼是9073養老服務體系

養老服務體系包括哪些內容

養老服務包括:1、生活照料類:為老人提供托老、購物、送餐、代購物品、家政服務等一般照料和陪護等特殊照顧的服務。2、醫療保健類:建立健康檔案,為老年人提供陪護、陪伴看bing、疾bing防治、康復護理、心理衛生、健康教育等服務。3、文化教育類:為老年人提供老年學校、知識肆搜春講座、學習培訓、書法繪畫、圖書閱覽等服務。4、法律維權類:為老年人提供法律法規咨詢、法律援助及維護老年人贍養、財產、婚姻等合法權利等服務。5、體育健身類: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體育健身設施等服務。6、志願服務類:為老年人提供鄰里互助、定期看望、電話問候、談心交流等服務。7、應急救援服務類: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為有需要的獨居裂耐、有突發疾bing的老年人安裝「一鍵通」電話,利用社區服務中心平台,及時發現並緊急處理老人遭遇的各種疾bing和意外事件。

應當怎樣完善養老服務體系

堅持「公辦」、「民辦」兩手抓,著力推進各類養老機構建設,多層面、全方位發展養老機構,建立健全養老服務網路建設。一是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同時發揮社會力量,共同推進福利院、敬老院的建設。二是滿足多層次需求,大力發展民辦養老機構。以開放的心態,堅持市場化運作,採取公辦民營、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多渠道興辦養老服務業。通過招商引資,建成高標準的養老場所,滿足不同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三是提升規范化水平,積極打造示範養老機構。提升軟硬體條件,像理發室、食堂、休息室、心理疏導室、書畫閱覽室等,生活服務、康復護理服務、托養服務、家庭支持服務、社會工作、心理疏導服務等,讓老年人居有所養、需有所應、閑有所樂。強化示範養老機構輻射延伸功能,推進養老機構規范化進程。

什麼是9073養老服務體系

國家」9073「工程:

90%身體狀況比較好的,願意和子女在一起的老年人,採取以家庭為基礎的居家養老。

7%的老年人依託社區的養老服務中心,提供日間照料。

3%的老年人通過機構養老予以保障。

養老服務體系主要是指與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以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求、提升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標,面向所有老年群體,提供基本生活照料、護理康復、精神關愛、緊急救援和社會參與的設施、組織、人才和技術要素形成的網路,以及配套的服務標准、運行機制和監督制度。

(5)養老服務社會化體系是什麼擴展閱讀:

養老服務體系基本要求:

1、完整性:漏碧老年期時間跨度大,從60歲到百歲以上,需要經過「低齡老年期(60-74歲)」、「老年期(75-89歲)」和「長壽期(90歲及以上)」。完整性要求該體系能覆蓋所有老年人群,並能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2、多樣性:是指同一種養老需求,可以有多種多樣服務方式可供選擇,以便老年人根據自己的意願、條件選擇養老服務方式。

3、持續性:照顧長者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完善的體系應當為不同年齡、不同健康狀況、不同經濟狀況和不同意願的老年人提供持續照料服務。

4、實效性:完善的體系應能破解養老照料的難題,減輕家庭、社會和政府的壓力,為長者提供舒適的環境,高品質生活。

5、經濟性:構建養老服務體系是政府的責任,需要投入。如何構建既經濟又有高效的養老服務體系,需要政府統籌規劃。政府既要履行自己的職責,又不能大包大攬,應遵循「政府主導、政策扶持、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原則,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構建養老服務體系。

基於上述要求,政府解放思想、大膽改革,積極推進社會福利社會化,構建「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

6. 退休社會化是什麼意思

退休社會化是指一種通過政府或企業提供資金或其他資源來幫助退休人員繼續參與社會生活的制度或機制。

退休社會化是近年來在國內興起的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其主要內容是讓退休人員繼續參與到社會中來,發揮其餘熱、獻智和貢獻,同時為其提供經濟上的支持。這一制度需要政府、企事業單位等多方合作,共同落實。退休社會化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 社會參與。即通過擔任志願者、社區工作者、文化志願者等方式,讓退休人員繼續參與社會生活,發揮自身特長和能力。2. 兼職工作。通過讓退休人員兼職工作來滿足其經濟需求,同時也有助於發揮其經驗和技能。3. 退休繼續教育。讓退休人員參加各種培訓、學術交流和文化活動,不斷學習和進步,同時也有利於社會發展。4. 經濟保障。提供退休金、醫療補助等福利保障,以及個人所得稅、社會保險等政策支持。

退休社會化是如何落實的?退休社會化需要多方共同合作,包括政府、企業和個人三方。政府需要出台相應的政策措施、為退休人員提供相關服務;企業則需要提供崗位、職務或咨詢服務等等,以滿足退休人員的需求;而退休人員本身也要有積極的心態和主動的參與,才能發揮其餘熱、獻智、貢獻社會。

退休社會化是一種新型的養老方式,體現了人們對於老年人繼續參與社會生活、發揮其特長和能力的重視。在實踐中,需要政府、企業和退休人員多方合作,共同推進。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第十六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滿十五年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累計繳費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繳費至滿十五年,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也可以轉入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或者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按照國務院規定享受相應的養老保險待遇。

7. 什麼是社會化養老

對老年人的贍養方式由家庭向社會的轉化過程及所產生的結果。內容包括:勞動就業和收入保障,醫療保健和生活服務,以及社會參與和生存意義創造等多個側面。 社會化養老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產物。它以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和僱傭勞動制的出現為其經濟基礎。在以小生產為主的傳統農業社會,老年人的贍養主要靠家庭承擔。盡管當時也有一些救濟孤寡老人的機構和措施,但遠未形成制度化。隨著工業化、都市化和僱傭勞動制度的出現,生產的職能逐漸集中於現代化企業,家庭已不再是獨立的生產單位,因而老年人在家庭中也就不再具有生產的領導者或指導者的地位。同時,原有家庭教育的部分功能也被大規模、普及化的文化教育機構所取代,加之其他社會性服務機構(如托幼機構)的出現,使老年人在家庭中照管和教育晚輩的作用減弱。隨著老年人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下降,家庭結構必然隨之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家庭的養老功能也隨之降低。僱傭勞動制度的出現,生產者的勞動首先和直接地體現為社會勞動,所創造的價值也成為社會價值,贍養老年人的責任自然就由家庭逐漸轉移到社會。生產力的高速發展,促使經濟日益繁榮,物產日趨豐富,服務性行業和部門日漸增多,這些也為老年人的贍養由家庭轉向社會創造了條件和可能。 社會化養老經歷了長期的發展過程。古代的瑞典就有「仁杖」制度,其中包含某些社會養老的因素。「仁杖」即在村鎮長者的監管下,將一根長約 3尺的方形木杖按戶傳遞。傳至誰家,誰家就有對鄰居的老弱貧病者給予扶助、照顧的義務。中國古代也有許多敬老的傳統和規定,其中包含一些社會養老的萌芽。在中世紀,隨著濟貧活動的發展,社會養老有所發展。最早的濟貧活動是由私人慈善機構舉辦的。但是此種辦法不足以解決貧窮和困苦的問題,以後就逐漸改為由法律和宗教來實行。例如,1601年英國的伊麗莎白濟貧法規定,教區負責向老人、病人和貧窮兒童提供救濟。17~18世紀,歐洲其他一些國家也仿效此法。但貧困老人得到的救濟甚少,教會的救濟也只限於其信徒。歐洲行會制盛行時期,參加行會的老人,多由行會給予贍養救助,這實際上是一種團體養老,仍然談不上養老社會化。19世紀末,英國統計學家C.布思在倫敦、B.S.郎特里在約克城,通過社會調查得出結論:貧窮與人口眾多、年老和失業有關,對這些人實行救助是社會的責任。這一理論適應了資本主義僱傭勞動制發展的需要,促進了社會救濟向社會養老的過渡,有力地推動了養老社會化的發展。 20世紀初,為了適應產業結構的變化,歐美各國相繼通過各種法案,用法律的形式保障社會養老事業。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這些法案得到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有些國家還專門制訂了有關老年人的法案,如美國1965年制訂了《美國老人法》,1975年制訂了《禁止歧視老人法》;日本1963年制訂了《老人福祉法》,1982年制訂了《老人保健法》。通過這些法律,老年人不僅可以得到收入和醫療的保障,而且可以在生活服務和參與社會等多方面得到良好的照顧。 在中華民國時期,社會養老已初步有所發展,如屬於慈善性的中國紅十字會所設立的養老機構等。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51年2月26日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為在中國城市推進養老社會化奠定了基礎。農業合作化以後,農村開始實行「五保」制度,這是中國農村實行的一種社會養老措施。《1956年到1967年農業發展綱要》規定,農業生產合作社對於社內缺乏勞動力、生產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的社員,應當在生產上給以適當安排,使他們能夠參加力所能勝任的勞動,在生活上給以適當照顧,做到保吃、保穿、保燒(燃料)、保教(兒童和少年)、保葬,使他們的生養死葬都有保障。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來,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有些比較富裕的農村,開始發放農民退休金或養老金,使農村社會養老開始有了新的發展。與此同時,作為社會養老設施的職工養老院和農村敬老院也在不斷增加和發展。

閱讀全文

與養老服務社會化體系是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老人家屬撫恤金多久領 瀏覽:1
如何和父母溝通不吵架 瀏覽:845
老年人吐不出痰 瀏覽:595
父母兒女音節怎麼寫 瀏覽:41
重陽節促銷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998
長壽趕集招聘 瀏覽:415
祝老人家生日禮物 瀏覽:116
沂水老年大學辦公室 瀏覽:436
如何邀請兵哥哥來家裡見父母 瀏覽:176
2014年天津今年企業退休人員漲工資嗎 瀏覽:899
未婚夫太聽父母話了怎麼辦 瀏覽:112
老人吃什麼中葯丸最好補氣 瀏覽:294
九九重陽節我為奶奶洗腳寫一段話 瀏覽:315
孝敬父母心得的句子 瀏覽:532
春天體檢哪些項目最好 瀏覽:929
父母結婚30周年紀念送什麼禮物 瀏覽:349
廣安至長壽 瀏覽:385
體檢兩肺上葉結節是什麼意思 瀏覽:106
沒交過養老保險的可以補交嗎 瀏覽:224
工資卡怎麼交給父母 瀏覽: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