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養兒真的能防老嗎
不能。
在傳統社會,人們一般信奉的是「養兒防老」,就是以家庭為主、社會為輔甚至以兒子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社會道德體系和養老保障體系,這也是一直以來為什麼無論怎麼批判很多人都一定要生兒子的原因。在那個時代有的人因為生兒子被罰的傾家盪產。
但是現在的社會發展和環境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獨生子女已經接近於成為養老的主力軍,那麼養兒子防老恐怕越來越難。
以後的子女養老很可能就只能成為精神和物質層面的事情,親力親為的養老已經不太可能做到,未來的模式應該是專業化的養老護工,如果更進一步就應該是專業化的養老機構,就像現在新生兒都是在醫院出生,而老人都會在養老機構去世。
『貳』 人人都說養兒防老,可現在的孩子真的能給自己養老嗎
養兒防老那是之前人們比較傳統的想法了,特別是在農村。老人到了年老的時候,因為沒有了勞動力,那就只能等著兒子來養老了。當然那時的養老也只是吃飽飯而已,最多就是生病時,幫助照看一下,不像現在老年人要求這么高,不只是溫飽問題了。
既然談到這個問題,同時也說明養老問題確實是大家比較關注的問題,而且關繫到每個家庭。隨著我國越來越老齡化,養老的問題確實應該提早安排。
過去的農村養兒防老,對於兒子來講就是多一副碗筷,平時多照顧一些,沒有什麼太大的花銷。所以一直不會出現大的問題。但是現在老年人的養老成本越來越高,生病看病等開支越來越成為養老的最大經濟障礙,在這樣情況下,如果老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子女為了上班沒有時間照顧的話就要請護工,這也是不小的花銷,如果自己照顧,那麼連工資都沒的拿了。所以,現在養兒防老已經越來越難了。
現在很多兒女也懂得百善孝為先。但是養兒防老的觀念確實遇到了重大的社會現實問題,他們雖然很想承擔,但也已經是很無力了。所以作為社會應該更多地提供社會化養老、社區養老等多元化養老服務,讓老年人有一個更美滿的晚年。
『叄』 贍養老人在農村閨女只是輔助,以兒子為主對嗎
贍養老人在農村也是不分兒子女兒的。子女應該都有平等的贍養義務。
但農村的習俗,閨女只是輔助,以兒子為主。但老人的財產繼承,也可能是以兒子為主。這並不能說閨女沒有贍養義務。
『肆』 以房養老是什麼意思
先通俗總結一下:
有兒女的,把房子留給兒女,兒女來養老;
沒兒女的,把房子留給別人,別人來養老。
這應該是最通俗的了。
提出以房養老的基礎:
養老壓力重是80年代這代人很是頭疼的事。加上如今社會發展之迅猛,一個停歇帶來的可能就是被淘汰——大學生泉湧入社會,年輕有活力有想法的90年代、00後也都滿18周歲了。生活,工作,上有老下有小中間還有一批小老虎想要害寡人。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奮力奔跑不敢停歇。
這樣,人口結構,以及人口中間層現狀形成的養老問題也就清楚明白了。
人口=房子。這個公式有些草率。但是通常每對夫妻有套房子在老來時候基本都是可以實現的。
勞動力的流動,城鎮化勞動力向大中城市轉移……這代人指望後代養老很難了。四二一家庭結構對應的也就是二一結構的房產結構——老人四口二套房,新人三口一套房。他們指望不上後代養老的時候,自己又沒有其他收入總不能不活了。
國家對養老的問題總會看到普通人前面去。社保基金挪用補給上一代沒有繳納過社保金的人用來養老(事實上雖然他們沒有繳納社會養老金,但他們那代人為國家的發展卻做了永遠無法磨滅的貢獻,所以國家這樣操作是非常對的。)但明顯這個缺口會很大,發展其他的養老產業,使中國1.78億人(60歲以上人口,統計,中國,1.78億)老有所養,必須依託其他產業。
於是,老人家手裡的房產,就是能夠盤活的最好商品。
例如金融性的:
以前買房是先付首付,再分期還款。現在可以讓金融機構或者其他企業給老人首付,然後分期給老人房款,至房產轉移。舉例:100萬的房子,買的時代交了30萬,月供3000千。現在和銀行簽了以房養老協議,銀行評估了老人的房子值50萬(折舊,事實上他們的房子早翻不知道多少倍了),首付就不給了,銀行每月給老人家5000元,直到老人離世,房產歸銀行。這是最復雜的了。
例如商業性的:
某養老企業,和老人家簽了協議,等老人離世,房產歸企業,企業負責贍養老人。
例如有償贈予的:
老人沒有兒女,或者兒女在外拼搏,正好鄰居小王在家贍養二老,小夥子有孝心有愛心,老人一決定,讓小王給他們養老,等他們走了,房子給小王。小王也覺得可以,達成協議。
這就是以房養老了。雖然解釋的不夠全面系統 ,但希望幫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