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農民老了以後真的要靠子女養老如何做到不麻煩子女
人老了在養老問題上確實難,特別現在家庭都是一個孩子,從蜜罐呵護中長大,缺乏孝心爰心,特別對贍養老人方面很難讓人不稱心如意。因此,為了不麻煩兒女,老了不能幹活了,還是到養老院養老為最佳選擇!養兒女為防老,這是人生的基本規擇,一代接一代輩輩如此。我爹媽兒女多,家庭生活讓我捂出了一個道理,雖然是爹媽,老了身上必須得有點錢,千萬千萬不能做窮爹窮媽,盡管兒女有多麼的孝順,但作為爹媽的我必須做好自已。不要怕給兒女增加麻煩,沒有一定的收入的農村老人,還是要靠兒女養老的。
② 現在農村人還講究養兒防老嗎為什麼
自古以來,農村就形成了「種地防老」「養兒防老」的傳統,兒女為父母養老送終,這個思想觀念根深蒂固。但隨著農村社會的發展變化,這種傳統思想正在經受著年輕農民外出務工、「空心村」,和農村高消費的強烈沖擊,正在一點點的瓦解和破裂。
其實,農村老人因為沒有養老金,生活的悲傷和悲痛,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他們不僅僅擔心生病、住院沒有錢,還有心中那份關愛和孤獨。現在的農村,這種情況多的是,已經成普遍現象。
③ 農村人養老,到底應該靠政府還是靠子女呢
在農村,年輕人都是打工賺錢的,老人只要一口氣就要每天做,不做就不吃飯。工作一輩子也沒有攢夠錢,也沒有錢養老。不像城裡人的月月,有數千元的退休金。國家也給農村老人1月100元的養老金,但現在老人一次也不感冒,怎麼能談論養老呢。
農村老人的養老綜上所述是「農村老人養老困難」。這個話題不僅出現在頭條,還經常出現在火山、快手中。那麼農村老人究竟向誰養老呢?我也是農村老人。我承認道理,養孩子防老。國家每個月給我們110元,是零花錢。我和丈夫每年要根據承認所有支出在3萬韓元左右。這些錢都要兒子兒媳給我們。否則我們真的沒有辦法。
現在依靠國家養老金也不現實。能順利度過夕陽的歲月,不給孩子們添太多麻煩就能滿足。50歲左右的老人可以交保險,支付幾年,國家都有規定。如果希望60年代以後這些老人能自己領養老金養老,心裡會舒服很多。
④ 為什麼有些60後到老的那一天,不指望子女,把希望寄託在養老院
每個年代的人都有每個年代人的艱辛與幸福。
作為我們父母這一代人,他們子女很多,經濟條件比較差,但是,晚年得到了眾多子女的照顧。
而對於我們六零後來說,只生了一個孩子,生活比較輕松,但是晚年應該比較艱難。
從她的身上,60後人看到了自己將來的影子。我們都只養了一個孩子,他是無暇照顧我們的,請護工和進養老院沒有區別。
其次,60後人年老體弱時,子女無暇照顧,養老院有人管。
退休的楊老師只有一個孩子,兒子遠在西藏上班。兒媳帶著孫女在省會城市上中學。楊老師是舌癌,她的丈夫有心臟病。
幾年前,丈夫去世的時候,她要把兒子叫回來都沒有辦法。只能對著電話干著急,說不出話來。
兒子知道父母的病情,聽著對面含糊不清的聲音,知道情況不好。只有叫附近的同學去查看,才得知父親已經去世。
他一時不能趕回來,孩子正面臨高考備考,母子倆也不能及時趕回。他只得託人先為父親穿老衣、送進殯儀館。
楊老師最後進了養老院,她不願意,自己死時孤零零的一個人在空盪盪的房子里。她知道兒子很孝順,但是兒子一家也要生活,不能天天守在她的跟前。
看到過幾例獨自生活的老年人,死在自己家裡幾天後才被發現的報道,不得不讓60後們感嘆:進養老院吧,最起碼臨終前還能看到個人。
最後,60後們大多夫妻兩人在家,平時比較寂寞,進養老院會心情開朗。
現在不管是老年人還是年輕人,都喜歡有自己獨立的空間,互不幹涉,互不影響。
養老院就像學校一樣,白天,大家在一起吃飯,一起娛樂,沒有油鹽醬醋茶的勞累;晚上,玩困了,回自己的寢室睡覺休息。有熱鬧,也有安靜,比獨自在家更開心更輕松。
很多60後表示:能自理時就好好照顧自己,感覺快不行時就自己離開。當然更希望那時安樂死合法化!沒有生命質量的活著對我來說,毋寧死!
也有人說:五十歲就寫好遺囑了:過了七十五歲,重病不搶救,堅決不進ICU!
我們這一代,兄弟姐妹三五人是常態。而且,大家多是以父母為圓心,分散在不遠的地方,或工作,或經商,或務農。
到了這個年齡,工作也都壓力不大,兒女已長大成人,金錢也小有積蓄。這時,父母生病住院,壓力還不算太大,時間、精力、金錢,大家都可以平攤。
而60後的子女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還有自己的家庭,從精力,時間,金錢上是沒有辦法照顧父母的。
母親住院期間,我時常與姐妹們慶幸:幸虧我們這會兒沒有上班,幸虧我們的子女已經長大,並且還沒成家,否則,我們怎麼會有精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母親的照顧中?
我們將來,就沒有這么幸運了。動不了的時候,進養老院是唯一的選擇。
我給女兒說:我現在的錢不能給你花完,我要好好攢錢,到老了不能自理的時候不拖累你,賣了房存上積蓄,抱著手機進養老院。
⑤ 農民養老只能靠孩子孝順嗎
農民養老不一定要靠孩子的孝順來養老,而孩子孝順父母也是必須的。
第三個消磨時間的方法,就是在家中種小菜園,再養些雞鴨,也可以在草棚中養一些小豬仔。菜園的收成可以日常食用,也並不擔心從外面買的菜有農葯。雞鴨養大了也可以賣了換錢,小豬仔長大了在過年的時候也可以吃肉,讓一年的勞動成果得以回報。
所以,城市養老和農村養老都有各自的方法,只要兒女孝順,家家都會過上幸福的日子。
⑥ 現在 有些老人為什麼都不指望子女養老呢
第一,老人的尊嚴。父母把自己拉扯大,是看著兒女從呱呱落地到長大成人。一直都是父母教育子女、幫助子女,父母一直以為自己是子女心中的偶像,是擎天柱。等子女長大了,自己反過來跟子女伸手要錢嗎?有太多的老人心裡過不去這個坎兒。第二,兒女的負擔能力。很多人都清楚,現在年輕人剛入職工資待遇不高,而且社會的整體工資水平也高不到哪裡去。2018年全國城鎮私營單位的社會平均工資只有每月4131.5元,如果扣完社保公積金,個人到手部分也就3000多元。這還是平均值。很多五六線城市的普通職工也就每月掙兩三千元的工資,然後還要自己生活、養兒育女、償還貸款,他們拿不出多高的養老生活費用幫助父母。第三,老人有足夠的收入。感謝我們國家建立了養老保險制度,經過二三十年來的完善,越來越多的老人都有一份穩定的養老金了。2004年底我們國家的退休職工只有3955萬人,到2018年底離退休職工已經有11798萬人了。
有養老金收入的老人,會根據國家每年養老金調整的通知進行年年調整。
⑦ 為什麼說農村有三種老人不被子女養老,實屬『咎由自取』呢
農村自古就是以農為生的聚集地,雖說農業是國家的根基,可是農民種地辛苦卻收入很低,農村年紀大了,養老就出現了難題,農村老人有養兒防老觀念,所以好多家庭為了要一個兒子,連生多胎,尤其六七十年代的農民,有兩個孩子的都是少生,可是有的農民年紀大了,子女不願意養老,有的確實是子女不孝,可是有的卻是『咎由自取』,咋回事呢?農村老人說主要是以下三種老人。
綜上,農村老人所說的這三種老人之所以『咎由自取』,完全是當初他們對待子女的態度造成的,所以民間有『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的說法,但是畢竟父母養育了我們,無論哪種情況,都要盡力贍養老人,這也是我們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你們說是吧?
⑧ 人老了,為何說千萬不要把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兒女身上
因為現實已經告訴我們兒女靠不住,養老還得靠自己。
以前人們總說養兒防老,可是當兒女長大之後,他們會有自己的生活。當我們年老以後,你會發現兒女根本靠不住,靠自己才是最好的生活方式。
當人老了以後,把養老希望寄託於子女身上,除了給子女帶來更多壓力,除了讓子女生活更加疲憊之外,其實對一家人的生活狀態並沒有太多幫助。
養老靠自己,這或許才是我們最重要走的路。
⑨ 兒女給父母養老,在以前根本不是問題,為何現在是個問題了
隨著發達城市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於生活的追求也越來越高,很多人希望能夠走向更加廣闊,更加有發展的地方,不願意待著農村,待在小縣城。現在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選擇到一線城市打工賺錢,這雖然對於他們地發展是一件好事,但同時也面臨著另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那就是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嚴重。為什麼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嚴重呢?接下來就給大家講解一下。
⑩ 關心農民養老問題的人那麼多,這個問題到底該如何解決
農民為什麼對養老金問題最感興趣?怎麼能讓他們變老呢?每個市民都老了,農民也不例外。工人、公務員、幹部、城市居民不僅有存款,還有不能用的養老金。已經心平氣和,一點也不擔心養老。農民變了。含著辛苦工作了一輩子,但溫飽也混在一起了。身體好,能做體力勞動的時候,即使日子太緊,也能過一會兒。一旦老了,就沒有退休金,沒有存款,心裡沒有底,不踏實。農民最關心養老問題是順理成章的事,是必然的。
農民養老金難,不能指望孩子,孩子有自己的家庭,要養家糊口,壓力也很大。因為父母不忍心給子女帶來壓力,農民關心自己的養老問題,希望政府能出台好政策。農民不擔心養老問題,不期待政府如何養老。我認為以後養老金應該多一些。我70後,我們現在都在支付退休金。也就是說,一年一個人交30O,以後一個月能收到多少,以後養老真的是個問題。我家幾乎都是一個孩子,期待孩子養老,孩子有多大壓力,希望以後政府多交養老金,自己努力賺錢,准備點錢養老。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