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退休老人過世有什麼補貼
退休人員死亡補助標准如下:參照公務員法管理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和離退休人員死亡一次性撫恤金標准和計發辦法,按照民政部、人事部、財政部,關於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及離退休人員,死亡一次性撫恤發放辦法的通知的規定執行。按照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人事部、民政部、財政部,關於事業單位民間非營利組織,工作人員工傷有關問題的通知的規定,參加統籌地區工傷保險的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屬於因公死亡的,一次性工亡補助金標准按當地工傷保險規定執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第十七條 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遺屬可以領取喪葬補助金和撫恤金;在未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時因病或者非因工緻殘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可以領取病殘津貼。所需資金從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支付。
B. 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死亡後,喪葬費是由親人領還是由敬老
咨詢記錄 · 回答於2021-12-18
C. 老人去世後社區有補助嗎
摘要 由子女或者是配偶承擔
D. 農村老人去世後有那些補助
農村老人過世之後,國家喪葬補貼是800元。
農村喪葬補貼,也叫作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喪葬費,從2015年1月1日起開始實行,共分為以下2種情況:
1.對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未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而過世的人員,會退回其累計繳納養老保險費用以及國家相對應給予的財政補貼,無相應的喪葬補貼。
2.對過世的已經領取養老金的人員,退回未領完的保險金,並且給予800元喪葬補貼。
農村火化補貼,需要相關領取補貼的人員到鄉鎮的人社部提出喪葬費的領取條件,審核條件合格之後,鄉鎮就會把錢打到村集體當中,由村民憑借身份證自行去領取。
另外,農村老人去世後養老金就不可以領取了。也就是說參保人死亡,其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由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一次性領取。繼承人只能領取賬戶中的資金余額如果繼續領取而沒有上報死亡,就會形成騙取養老金的行為,要負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E. 養老院老人去世殯葬補貼放什麼科目
工會財務,喪葬費用計入職工福利費。
借:應付職工薪酬—職工福利費。
貸:銀行存款。
職工福利費(employee services and benefits)是指企業按工資一定比例提取出來的專門用於職工醫療、補助以及其他福利事業的經費。
喪葬費是指用於職工因工死亡或因工殘廢退職後死亡時喪葬事宜的一次性費用。由原工作單位支付。
喪葬費是指用於職工因工死亡或因工殘廢退職後死亡時喪葬事宜的一次性費用:
由原工作單位支付。國家有關勞動保險條例規定,其數額一般是該企業全部職工3個月的平均工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死亡時,所辦理喪事的有關費用支出,不論職工級別,按規定的數額一次發給,由家屬掌握包干使用。
F. 退休老人去世後的補貼有哪些
1.
退休老人去世後,配偶可以領取退休老人的喪葬費
2.
可以領取一次性非因工死亡退休人員補助金,
3.
如果退休人員的配偶無工作,或者無養老金,可以每月領到補助金。
4.
具體領取金額,看本省有關規定。
G. 敬老院的五保老人死亡後,喪葬費是由親人領還是由敬老
五保老人過世後,一般由敬老院辦理後事,喪葬費當然由敬老院領取。
H. 老人住養老院,國家有補貼嗎
【法律分析】:具有本地戶籍且入住市內六區養老機構的六類老人(60周歲及以上的特困人員、低保家庭老人、社會孤老、重度失能老人、90周歲及以上高齡老人和計生特殊家庭老人)可與社區居家養老的六類老人一樣,以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享受補貼,補貼個人賬戶實行半年清零制度,不結轉、不繼承,過期未發生的服務和未使用的服務額度自動清零。敬老院的收養對象主要是五保老人。有條件的敬老院,還接收享受退休金的自費老人,堅持入院自願、出院自由的原則。敬老院經常組織一些老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生產勞動和適合老人特點的文娛體育活動。
【法律依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
第二條 社會救助制度堅持托底線、救急難、可持續,與其他社會保障制度相銜接,社會救助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
社會救助工作應當遵循公開、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
第三條 國務院民政部門統籌全國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國務院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應急管理、衛生健康、教育、住房城鄉建設、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相應的社會救助管理工作。
前兩款所列行政部門統稱社會救助管理部門。
第四條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有關社會救助的申請受理、調查審核,具體工作由社會救助經辦機構或者經辦人員承擔。
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協助做好有關社會救助工作。
I. 有退休工資的老人死後配偶有補貼嗎辦理補貼需要什麼手續辦理
直接親屬持本人身份證、死者身份證、死亡證明,到社保辦理遺屬待遇。
遺屬補貼是一次性發放的,標準是:退休人員(含退職人員),以死亡時本省上一年度城鎮居民月人均可支配收入為基數,根據本人在職時的繳費年限確定最高發放月數(計算方法與在職人員相同),每領取1年基本養老金減少1個月,發放月數最低為9個月。